類固醇治療
」 類固醇 新冠肺炎 過敏 兒童咳不停可能是「嚴重氣喘」!生物製劑精準助攻 偏鄉往返治療不再麻煩
【健康醫療網/記者王冠廷報導】氣喘在國內是常見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包括塵蟎、花粉等過敏原,以及胃食道逆流、慢性鼻竇炎、肥胖等共病症,都會埋下誘發氣喘的危險因子,其中要注意是治療上,若病患使用高劑量或多種藥物治療效果不佳,就被歸類為嚴重型氣喘,這時得規律用藥才能有效控制;衛福部桃園醫院內科部主任李世偉醫師指出,但對於偏鄉民眾而言,礙於交通不便、醫療資源不足等因素,導致無法定期回診用藥或難以及時介入控制,在治療上相對會碰到一些困境。偏鄉醫療資源、人力不足 氣喘患者面臨治療困難「偏鄉的氣喘患者在臨床上具有獨特性。」事實上,對於偏鄉氣喘的患者而言,即便獲得治療控制,但長期下來的用藥需求,加上若又演變為嚴重氣喘,恐怕得面臨許多治療難題;李世偉醫師說,「包括醫療資源、人力等不足都是偏鄉醫療面臨的問題,尤其氣喘治療是需要花許多時間衛教,除了醫師,也會需要護理師、衛教師、個管師等醫療團隊來幫助患者獲得全面照護,此外,不同的生活習慣及社會環境,可能也會影響患者對於氣喘的認識及治療的接受度,增加了治療上的挑戰。」生物製劑提供多種給藥選擇 偏鄉氣喘患者治療福音生物製劑精準打擊發炎物質 有效控制氣喘症狀李世偉醫師解釋,氣喘致病機轉主要是當患者吸入過敏原後,促使呼吸道上皮細胞分泌許多發炎物質,這時身體就會產生一連串過敏反應,若演變為嚴重氣喘,且經治療後仍控制不佳,建議可搭配生物製劑治療,精準阻隔發炎物質持續傳導,減緩氣喘症狀,其中生物製劑又分成好幾類,包括抗免疫球蛋白E(IgE)、阻斷IL-4、IL-5的生物製劑等,治療上會依據不同嚴重氣喘症型,給予合適的生物製劑治療,像嗜酸性白血球偏高的嚴重氣喘患者,則可使用阻斷IL-5生物製劑治療,一旦控制良好,經評估也可減量口服類固醇用藥甚至停止用藥。偏鄉民眾長期氣喘控制不佳 生物製劑助攻治療一名住在桃園尖石鄉氣喘患者,礙於早期還未有生物製劑治療,這名患者時常因氣喘發作因而住院,並施打類固醇治療,即使出院後仍得長期口服類固醇控制氣喘,但依舊控制不理想;李世偉醫師提及,直到生物製劑開始用於臨床應用,便提供給這名患者新的治療選擇,臨床上,也根據患者氣喘病症申請健保給付,選擇適合的生物製劑治療,如今患者氣喘不僅控制良好,也不需再使用類固醇治療。生物製劑治療嚴重氣喘 符合健保條件就能申請
美髮師「全頭禿」終日以淚洗面 圓禿患者自殺風險高6倍
20年前,髮型造型師李小姐因同事提醒發現頭皮有一小撮禿塊,大感驚慌,四處奔波各診所接受治療但效果不彰,頭髮越掉越多,很快就進展成「全頭禿」,只能戴假髮遮掩,工作也被迫停擺。「四周的人目光好像都盯著我,視線往我的頭髮飄去」。李小姐每日以淚洗面,足不出戶。目前李小姐每日服用免疫抑制劑和施打脈衝式療法來控制病情,掉髮症狀已趨於穩定,日常生活也回歸正軌;但一旦停止治療,圓禿的症狀就很有可能會復發。圓禿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會反覆發作導致圓型斑塊落髮,嚴重者甚至會全身毛髮脫落。據統計,圓禿全球疾病盛行率約2%,且7成患者在10至25歲出現症狀,嚴重影響患者身心健康。研究顯示,近9成患者會遮蔽掉髮彌補外觀形象,超過6成因病影響生活重大決定,避免參加團體活動,減少與家人、朋友的互動,近四分之一人因病曠課缺勤。圓禿屬於非疤痕性落髮的其中一種,確切的成因目前仍不清楚,但有許多原因可能誘發圓禿,例如壓力、受傷或疾病。發生圓禿時會使毛囊免疫豁免(HFIP)崩解,導致免疫細胞攻擊毛囊使得毛髮掉落。臺灣皮膚科醫學會趙曉秋理事長表示,圓禿可能發生在身體任何有體毛的部位,但最好發於頭皮,會造成不同程度的落髮,。大部分圓禿患者剛開始會出現10元硬幣大小的小範圍圓型斑塊落髮,但超過3成的患者會進展成多發性、大範圍的圓禿。嚴重者可能會全部頭髮掉光稱作「全頭禿」,甚至有1%的患者會進展到「全身禿」(宇宙禿),全身毛髮全部脫落,連眉毛跟睫毛都掉光。圓禿的病程因人而異,部份中輕度患者會在一年內再生新髮,但多數會在5年內復發。若禿髮斑塊持續超過半年,則符合為慢性圓禿的定義,其中有3成可能會進展成全頭禿或全身禿,較難自行恢復。趙曉秋理事長表示,圓禿對於最在乎同儕看法的青少年衝擊相當明顯,據統計超過7成青少年患者的生活品質因圓禿受到影響,甚至因此遭受霸凌或被他人講閒話,嚴重影響社交生活與心理健康;一份台灣的研究更發現,圓禿患者自殺意圖的風險是一般人的6倍,疾病造成的負面心理壓力不可輕忽。臺北榮總皮膚部陳志強主任表示,治療上依據圓禿嚴重程度進行分層治療,針對12-18歲青少年及成人,如為輕至中度圓禿,以外用皮質類固醇或病灶内注射皮質類固醇治療,若為嚴重圓禿,第一線治療則建議以口服或靜脈注射皮質類固醇或口服JAK抑制劑,搭配外用或病灶內注射皮質類固醇治療。林口長庚皮膚免疫科鐘文宏主任說,可提供12歲以上嚴重圓禿患者使用的JAK抑制劑為近期新興的治療方式,可精準阻擋發炎反應、調節免疫系統,減少免疫系統對毛囊的錯誤攻擊與發炎反應,進而改善落髮問題。研究顯示針對原本是平均9成落髮的嚴重圓禿患者,在治療後頭髮重新生長,約4成患者經過48週頭髮恢復到8成或以上的頭髮覆蓋率,為嚴重圓禿患者帶來治療新契機。醫師呼籲,若有不明原因掉髮應盡速求診皮膚科醫師,及早治療。除此之外,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包括均衡飲食、適量運動、遠離壓力等,都有助於提升免疫力,減少疾病的復發。目前圓禿已有多種治療方式可選擇,患者可以積極與醫師討論,選擇最符合個人的治療計畫。
高雄第三性酒吧突發大火3人受困 消防員冒險救援釀3傷送醫
高雄市前金區29日中午,發生一起劇烈的火警事件,波及1間知名的第三性公關酒吧。火勢迅速蔓延,消防員在緊急救援過程中英勇受傷。消防局出動14車40人到場處置,最終成功救出3名被困者,但火場高溫讓3名消防員也遭遇傷害。事故發生在前金區中華四路,當時大火迅速吞噬酒吧內部,濃煙滾滾,高雄市消防局接獲報案後,迅速派遣消防隊前往處置,抵達現場後,消防隊員發現火勢已經從1樓蔓延至其他樓層,由於3樓有民眾受困,隊員們冒險進入火場進行搜救。根據沈祈祥,中隊長透露,火警造成3名同仁受傷。當隊員們準備從2樓前往3樓時,指揮官發現火勢從1樓蔓延,立即下達撤退指令,然而,由於火場溫度過高,隊員們在撤退過程中不幸受傷。其中,前金分隊的葉姓隊員右手腕和左大腿燙傷,已送往大童醫院接受治療並留院觀察,另1名王姓隊員脖部等處也遭燙傷,目前在高醫燒燙傷中心接受預防性插管治療,苓雅分隊的陳姓隊員在火災後出現不適症狀,經醫生診斷疑似肺浸潤,現正在接受類固醇治療,情況有所好轉。消防局表示,儘管此次事件中裝備和標準作業程序(SOP)均無問題,火場的瞬息萬變卻仍給救援工作帶來挑戰,消防局將召開火災檢討會,深入討論搶救過程中的問題及同仁受傷原因,以期未來能進一步提高應對火災的效率和安全性。
吹冷氣要小心!醫示警滋生病菌恐致死 5類人是高危險群
隨著天氣變熱,許多人開始使用冷氣,不過先前中國大陸廣州一名男子因高燒不退,到醫院檢查後才發現他感染了退伍軍人菌,最終住院40多天後才出院。醫師指出,退伍軍人菌可能存在於冷氣機等空調系統的冷卻水塔,人若吸入帶菌的氣霧可能染病,因此應定期清洗與消毒相關設施。根據陸媒《齊魯晚報》的報導報導,該名男子因為高燒3天不退,前往醫院就診,檢查後發現男子感染,肺部已明顯發炎。在治療過程中,男子一度出現心、肝、腎等多重器官損傷及呼吸衰竭,所幸在經過40多天的住院治療,最終康復出院。報導中指出,醫生說明退伍軍人菌在自然界廣泛存在,冷氣機系統冷卻水和冷凝水為退伍軍人菌提供理想的滋生環境,而吸入含有退伍軍人菌的水霧是感染的主要途徑,此病菌對於抵抗力弱或年長的菸癮者更具威脅。醫生也提醒,感染退伍軍人菌後,患者有可能會表現出輕微的上呼吸道症狀到嚴重的肺炎,治療延誤可能導致高死亡率。由於退伍軍人菌的嚴重性及當前缺乏有效疫苗,民眾應加強日常生活中水源及冷氣系統的衛生管理,定期消毒是預防該病的關鍵措施,尤其是在夏季冷氣使用高峰季前夕。退伍軍人症源於1976年,當時美國召開退伍軍人大會,釀成肺炎爆發,因此命名。根據衛福部資料顯示,退伍軍人菌感染會引起兩種症狀不同之疾病,即退伍軍人症及龐提亞克熱,且死亡率高達15%,若有免疫功能障礙者,數字會更高。衛福部疾管局也曾在官網指出,退伍軍人症主要是由「退伍軍人菌」引起,經由吸入或嗆入受到含有該菌的氣霧或水而致病,並不會造成人與人之間相互傳染。退伍軍人菌普遍存在自然界及人造用水設施中,特別喜歡在溫暖且停滯或流速緩慢的水中生長。疾管局指出多數人對退伍軍人菌都有抵抗力,暴露在有退伍軍人菌的環境中,約只有5%的人會得病,特別是免疫功能較差的人。有5類型的人特別容易受感染,包括老人、吸煙、慢性肺部疾病或惡性腫瘤患者,及接受類固醇治療者,還有器官移植者。一般而言,退伍軍人菌對於身體機能正常的健康人威脅極小,且及早發現感染並給予適當的抗生素治療即可治癒,因此民眾不必過度恐慌,影響親水休閒活動的意願。根據國外的研究顯示,水中退伍軍人菌的菌量多寡,與疫情發生的機率高低並無明顯關聯,因此應以「清除水中的退伍軍人菌,破壞其繁殖所需的條件」作為主要的防治觀念,定期針對供水系統進行清潔與消毒。為確保國人休閒用水安全,建議相關業者應加強營業場所親水設施之衛生管理,包括更新老舊的供水管線、保持良好的通風環境、保持溫泉或池水循環流暢、定期執行公共浴池清潔與消毒工作,及勤於清除池壁上的生物膜等,也應注意供水系統相關設備之清潔與消毒是否完善。同時,建議免疫力較差的民眾盡量避免使用SPA等噴霧設施,以降低感染退伍軍人病之風險。
免疫力下降!易感染「1罕見黴菌」 醫曝:這些人要多注意
一位56歲的男性患者,本身有C型肝炎和肝硬化的病史,因肺炎和肋膜積水的情形至醫院就醫,經胸部X光和電腦斷層的檢查後發現,在肺葉中有好幾片結節狀陰影,後續為該患者安排了抽血和痰液的檢查,初步發現痰液和血液中都有細菌感染,不過沒有肺結核菌的感染,但在抗生素治療後,肺炎的改善並不理想,於是進一步安排肺部病灶的切片檢查,確診為相對少見的「隱球菌肺炎」感染。隱球菌屬黴菌 感染嚴重程度依免疫力而定中榮嘉義分院病理檢驗科醫師謝耀文表示,隱球菌(Cryptococcus)並不是一種細菌,而是屬於黴菌的一種。隱球菌症的嚴重程度取決於病人的免疫狀況,可能無症狀或出現肺炎、胸水及其他更嚴重的表現,肺部感染是常見的病症,且症狀和一般細菌性肺炎不太相同,有可能沒有明顯的症狀,或是有較慢性的咳嗽、發燒、肋膜痛、或體重減輕,中樞神經系統的感染通常呈亞急性或慢性病程,症狀為發燒、頭痛、噁心、嘔吐等,也可能出現視力喪失、顏面癱瘓。多管齊下才能正確診斷 合併這些症狀當心隱球菌腦膜炎隱球菌肺炎常有特殊的電腦斷層特徵,配合臨床表現,細菌學及病理細胞學檢查可以診斷。病理檢查要由支氣管鏡切片或經皮穿胸切片在顯微鏡下發覺隱球菌的存在。一旦診斷出隱球菌肺炎,尤其是有較長時間的頭痛、發燒、頸部僵硬、嘔吐、顱神經功能異常的患者,建議再做腰椎穿刺以排除隱球菌腦膜炎的可能性。這些人易好發 耐心治療可獲良好預後謝耀文醫師說明,通常隱球菌感染好發於免疫力不全的病人,例如罹患愛滋病、惡性淋巴瘤、癌症化療的血球低下、紅班性狼瘡、類肉瘤症、糖尿病患、長期類固醇治療者或器官移植病人,因此需要配合醫師以抗黴菌的藥物治療。另外,免疫力正常的人雖然也有可能感染隱球菌,但發生機會非常低,且如果免疫力正常或是經醫師診斷後,確認單純感染但無顯性症狀,可持續密切觀察2-3個月,由醫師評估病灶情況,給予不同治療策略,大多可得到良好預後。
「免疫性血小板缺乏紫斑症」治療一年卻無效 問診才知竟是鈣片惹禍!
北部一名中年女性上班族,罹患「免疫性血小板低下紫斑症」(ITP)已多年,期間以皮質類固醇治療;一年多前因療效減退,改換成口服「血小板生成素受體致效劑」(TPO-RA)治療,成效卻不見彰顯,病情難以控制。最終經醫師詢問後,才發現原來為了預防骨質疏鬆,她每天都會服用含鈣保健食品,不料與口服藥物產生交互作用,導致藥效無法發揮,讓患者不禁大嘆白白浪費治療時間,卻因口服藥物的種種限制,降低了治療效果。胃藥與口服藥交互作用! 兩年治療徒勞無功義大醫院大昌醫院血液腫瘤科醫師廖浚凱說明,上述「免疫性血小板缺乏紫斑症」(ITP)患者原先在北部它院治療,使用口服「血小板生成素受體致效劑」(TPO-RA)將近一年多,卻遲遲不見療效,病情時好時壞,直至南下他的診間就醫,經過詳細詢問下,才驚覺原來是患者固定吃的含鈣保健食品與口服藥物交互作用,讓藥效全失。經過與患者討論後,目前她改為「皮下注射型」的「血小板生成素受體致效劑」,無須再顧慮與其他藥物的交互作用,讓患者安心治療,穩定追蹤病情。廖醫師解釋,「免疫性血小板缺乏紫斑症」(ITP)是一種因為血小板數量減少造成的出血性疾病,成因不明確;女性患者多於男性,約占六至八成,男性好發於10歲以下及60至70歲之間,女性則好發於20-40歲, 血小板數量正常值為15至45萬/μL,出現症狀的患者嚴重恐致1至2萬以下;病人大多因健康檢查抽血數據異常,或是有出血症狀前來就醫,例如紫斑、嘴巴出血、經血過多、腸胃道出血情形。「血小板生成素受體致效劑」 患者須留意口服用藥限制目前「免疫性血小板缺乏紫斑症」(ITP)治療多以皮質類固醇做為第一線治療,若是六個月後效果不佳,或是副作用耐受性差,例如月亮臉、水牛肩,則會改為「血小板生成素受體致效劑」(TPO-RA)治療,目前有口服與皮下注射型,共兩種藥物類型可供患者選擇。廖醫師表示,兩種「血小板生成素受體致效劑」(TPO-RA)控制症狀,避免疾病惡化成效都相當不錯。「口服TPO-RA藥物」是一天一至二顆,必需在固定時間並且空腹服用,但須留意使用限制,用藥建議前四小時及後兩小時空腹,達到藥物發揮的最佳效果,若是同時服用陽離子藥物,例如軟便藥物、腸胃藥、或是鈣鐵鉀鎂等保健食品,甚至牛奶及豆漿等等,會影響藥效,甚至無效,患者須多加注意。皮下注射型TPO-RA藥物 用藥簡單適合年長者廖醫師進一步說明,相較於口服藥物,一週一次的「皮下注射型TPO-RA藥物」限制則較少,對於經常出國出差,或輪班上班族、空服員、容易忘記服藥或無法自理的年長者來說,不需空腹用藥,是比較方便、簡單的用藥選擇。同時年長者多有共病、三高或是多種用藥、保健食品,皮下注射藥物也能免去藥物交互作用風險。針劑目前可自行施打或前往附近診所施打,若是病情穩定,可依醫師建議固定回診,追蹤血小板數值即可。廖醫師提到,若是口服藥物效果不佳,或是無法承受副作用,例如頭痛及四肢疼痛為主,可與醫師討論更換藥物。依據國外研究指出,口服藥物若無效,提早改換皮下注射型藥物仍有7至8成效果,藥物轉換成功率高。藥物治療多方面考量 務必遵從醫囑用藥廖醫師表示,針對二線TPO-RA藥物,醫師多會參考患者生活作息及需求,並依據病患狀況給予適當治療建議,多以肝指數(病毒性肝炎),以及各項身體數值來衡量,若是C肝患者只能以針劑治療,而年長者大多藥物遵從性較低,以皮下注射型藥物治療較佳。醫師最後提醒,用藥者不論採取口服或皮下注射型藥物,都務必遵從醫囑,充分與醫師溝通討論,避免因藥效無法發揮,導致病情持續惡化。
半夜掛兩次急診!「國光女神」愛女突發藥物過敏 專家說話了
「國光女神」蘇心甯(Lala)近期在自己的粉絲專頁透露,近兩個月會推掉多項工作是因為,自己的16歲女兒「萌妹」因藥物過敏而引起全身性重症,讓那段期間的她感到非常焦慮。對此,專家提醒,過敏最常出現的症狀是皮膚疹,若有過敏症狀應該先回想自己吃的食物及藥物,就醫時才能更好讓醫師對症下藥。蘇心甯表示,女兒在藥物過敏發作的前幾天,因為戴牙套而打了骨釘,原本想吃止痛藥減緩疼痛,卻沒想到吃完藥後,全身起紅疹,蘇心甯一開始以為是食物過敏,帶女兒去醫院掛急診打點滴,回家後病情卻更加嚴重,甚至半夜又再掛了一次急診。蘇心甯強調,女兒並無藥物過敏史,所以在醫師開藥前詢問是否有藥物過敏,她就回答沒有,沒想到止痛藥一吃過敏反應會那麼嚴重,還好萌妹在接受五天類固醇治療後,現在病情已經好轉,並且已經重回學校上課。大林慈濟醫院風濕免疫過敏科主任黃光永提到,藥物或食物引起的急性過敏,最直接的發病表現就是皮膚疹,其中尋麻疹是較為常見的症狀, 他強調,如果突然出現蕁麻疹時應該在就醫前先追溯是否有更換新藥,或食用新食物,以協助醫師更有效的治療。對於藥物過敏的原因,黃光永進一步提醒,有些藥物本身的性質容易引發過敏,而個人基因也可能成為過敏的誘因。國內每年公布的過敏藥物排行榜中,鎮熱止痛藥和抗生素常居前三,因為非類固醇類止痛藥或是抗生素經常被開立來預防或治療疾病併發症,是非常常見的藥物,所以他呼籲,民眾在使用這類藥物時要格外小心,畢竟常用藥物也可能引發過敏反應。
喘咳以為是感冒症狀! 她呼吸困難就醫驚見「隱球菌」侵犯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慈恩報導】65歲王姓婦人因卵巢癌接受化療,初期狀況還算穩定,但治療一個多月後,開始出現喘咳症狀,原本以為只是感冒,但嚴重時連呼吸都困難,只好緊急安排住院檢查,經會診感染科醫師後,發現肺部X光「右肺葉竟開了一個洞」,加上患者免疫力不佳,抽血檢驗後證實遭「隱球菌」侵犯,用藥半年後總算恢復正常。「隱球菌」屬於常見細菌 症狀一次看亞洲大學附屬醫院感染科醫師張為碩表示,「隱球菌」是一種常見的細菌,存在於生活周遭環境中,多數正常健康成人接觸後不會造成影響,但若免疫功能低下的病患,一旦經由呼吸道吸入感染後,可能就會侵犯肺部,出現發燒、乾咳、胸痛、發燒、盜汗等類似感冒症狀,嚴重者更會引發「隱球菌腦膜炎」或「隱球菌肺炎」。免疫低下易感染重症 吸入鳥類排泄物灰塵當心張為碩表示,罹患隱球菌症的高風險族群主要以免疫力低下者居多,例如年長者、愛滋病患、惡性腫瘤、器官移植、長期類固醇治療及及糖尿病等患者,這些都是高危險目標,雖然文獻上也提及與吸入鳥類排泄物灰塵有關,但臨床幾乎鮮少出現這類個案,因此養鴿者或接觸過鴿糞的民眾只需要做好個人防護,並配戴口罩,就無須太過擔心。症狀與感冒類似 發燒不退、頭痛、喘咳應就醫張為碩提醒,由於隱球菌症的初期表現與感冒十分類似,因此患者常得往返就醫多次,才能找出真正病因,建議平時應均衡飲食、保持運動習慣,以提升免疫力,同時外出時務必多戴口罩,降低傳染風險,若長期發燒不退、頭痛、喘咳等症狀,都應儘速就醫以便盡早找出問題對症下藥。
30歲女骨質狀況卻猶如八旬老婦! 檢查發現竟是婦癌惹禍
年約30歲左右的輕熟女,近期因不慎跌倒導致腳踝骨折;在進行手術治療時,主治醫師發現她的骨質疏鬆狀況嚴重,後續追蹤才發現於10年前曾因婦癌而摘除卵巢,但當時沒有積極增強骨本並治療骨鬆問題,因而造成她年紀輕輕,骨質狀況卻猶如80歲老婦!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羅元舜表示,臨床曾收治過不少相對年輕的女性骨鬆病患,許多都是因為曾接受過婦癌治療切除卵巢,或是有免疫疾病如紅斑性狼瘡而長期接受高劑量類固醇治療,所以很早就有駝背、背痛、髖關節疼痛等骨鬆晚期現象,「這些族群很容易忽略骨鬆威脅,務必要比一般人更早增強骨本、並預防跌倒。」高危險族群及早做DXA骨密度檢測,評估骨鬆性骨折發生風險根據國健署資料顯示,65歲以上民眾、身上一個部位有骨鬆的比例為14.1%,等於每7個人就有一人有骨鬆危機,情況遠比我們想得還嚴重。「只要發生過一次骨鬆性骨折,後續再次發生骨折的機率將升高,且骨鬆性骨折與死亡率的上升有正相關,千萬不能輕忽。」羅元舜醫師指出,骨鬆的高危險族群雖以停經婦女居多,但如上述曾動過婦科手術摘除卵巢、免疫疾病曾長期使用類固醇藥物,以及男性有前列腺疾病曾切除前列腺的男性,都是高危險族群,「建議要及早接受DXA骨密度檢測並配合骨折風險評估工具(FRAX®)問卷評估未來骨折機率,以協助醫師判斷是否需要及早介入治療。」骨鬆治療是以預防發生骨折為目標目前醫界對於治療骨鬆的共識,是將目標放在預防病患發生骨鬆性骨折,即使已發生骨折,也要預防下次骨折的再發生,「當然,也期待能改善骨鬆程度,積極提升骨密度,這對舒緩長期痠痛、預防駝背等都有正向好處。」羅元舜醫師說,臨床治療骨鬆的兩大類藥物為「減少骨質流失」及「促進骨質生成」,兩者作用機轉不同,各適合不同需求的病患,「從臨床效果來看,若要在短期內提升骨密度,促進骨質生成的藥物應比減少骨質流失的藥物優先考慮使用。」所以,有些骨鬆嚴重的病患若要進行脊椎手術之前,通常建議要優先使用可促進骨質生成的藥物約3個月至6個月後再執行手術;且術後仍會繼續治療骨鬆,讓藥物的療程完整,始可提升治療的成效。羅元舜醫師提醒,骨鬆是慢性演進式的,就像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一樣,初期不會有症狀,一旦發生骨折後通常相當嚴重。因此建議有骨鬆高風險族群務必要保持運動習慣,鍛鍊體適能及平衡感,多曬太陽、補充維生素D及鈣質,更應及早進行骨密度檢測,以預防骨鬆所造成的骨折危機。
連3天發燒咳嗽…小學生「背部爬滿紅斑」 醫驚:是黴漿菌
近來天氣變化大,是感冒、流感的好發時期,加上大陸黴漿菌疫情升溫,近期台灣也傳出兒童感染黴漿菌個案,讓許多家長相當擔憂。兒童感染科醫師顏俊宇就分享病例,表示一名小學生因咳嗽、發燒等感冒症狀就診,身上還出現紅疹,結果返家不到2天,疹子就出現標靶的型態,甚至蔓延到臉部,確認是黴漿菌引起的多形性紅斑。兒童感染科醫師顏俊宇昨(7)日在臉書發文提醒,若是有咳嗽症狀加上身體出現「多形性紅斑」,要注意可能與黴漿菌感染有關,他也分享近來1起病例,表示一名小學生先有咳嗽的感冒症狀,2至3天後開始發燒、全身疲憊,四肢與身體也出現紅疹熱熱漲漲的,由於該童近期沒有皰疹病毒感染病史,因此當時醫師便懷疑是否為黴漿菌感染,於是先同時給予日舒、抗過敏等藥物治療。不料再過1至2天,該童身上的疹子出現標靶的型態,甚至蔓延到臉部,母親見狀趕緊帶孩子回診,醫師檢查口腔黏膜還沒有受影響,確認疹子是多形性紅斑,所幸持續日舒、抗過敏等藥物治療,再5天後回診疹子已退到幾乎沒有,咳嗽症狀也好很多。一名小學生有咳嗽、發燒症狀,背部還出現紅疹。(圖/翻攝自臉書「雙寶爸的小宇宙|兒童感染科 顏俊宇醫師」)顏俊宇醫師提醒,25%的黴漿菌感染病人會有皮膚紅疹的表現,起初會有咳嗽、倦怠、發燒的前驅症狀,疹子形態有可能會形成是蕁麻疹、水泡,或是形成標靶的形狀,甚至有些人還會有口腔潰瘍,不過經過抗生素、抗組織胺、類固醇治療絕大部份會有效改善,極少病人因為皮膚、口腔嚴重潰瘍傷口需要住院治療。此外,顏俊宇醫師指出,多形性紅斑的發生原因,多半與感染後產生免疫反應有關,最主要由疱疹病毒50%引起,黴漿菌(10%)、EB病毒、流感、腺病毒、組織漿菌…等感染也可能誘發,還有藥物過敏(5%)及疫苗等原因也要考慮。
58歲女罹「暴聾」蟬鳴嗡嗡響 中醫治療降低聽損
58歲黃小姐某天突然發現,自己的右耳聽力變得不太清楚,且開始聽到如蟬鳴般的聲音,在診所治療數週後仍沒有改善,就診醫院耳鼻喉科,被診斷為突發性耳聾,隨後便開始接受口服和靜脈注射類固醇治療,以及耳內注射類固醇、高壓氧治療、口服血管擴張劑等藥物,症狀卻不見好轉。黃小姐對於病況感到不安,深怕可能有一天會真的聽不到聲音。隨後更安排了耳蝸電圖、電腦斷層、核磁共振等一系列檢查後發現一切正常,黃小姐便決定要以中醫治療為主,經台南市立醫院中醫部趙念廷醫師診治後,聽力逐漸進步。趙念廷醫師診斷黃小姐是肝氣不暢造成耳竅不通所致,採中藥處方加味逍遙散加減以疏肝理氣通耳,並輔以針刺聽宮、下關、翳風、風池、合谷、中渚、太衝等穴治療數個月後,不僅耳鳴音量大幅降低,右耳平均聽力也從原本重度聽力損失的78.8分貝,進步了30分貝,變成了中度聽力損失的48.8分貝(正常值為≤25分貝),同時左耳聽力也進步了逾10分貝。黃小姐回想當時耳鼻喉科醫師說:「妳的右耳聽力可以不再惡化就不錯了。」如今,經中醫治療後,不僅右耳聽力得到改善,甚至左耳的聽力也變好,黃小姐放下心中的大石頭,心情頓時輕鬆許多。趙念廷醫師指出,突發性耳聾其正確全名為「不明原因之突發性感音神經型聽損(idiopathic sudden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 ISSNHL)」,指於3天內至少連續3 個相鄰測試音頻,有超過30 分貝的感音神經性聽閾值受損,其成因大多不明,並且應該儘早(症狀發生後14天內)診斷與治療,而其預後有1/3患者可痊癒,1/3患者可部分改善,剩下1/3患者則治療無效而發生永久性聽力損失。趙念廷醫師表示,中醫將突發性耳聾歸於「暴聾」,而一般傳統中醫在診治耳鳴、耳聾時常將其區分為實證如外感風熱使耳竅壅閉;七情不暢造成肝鬱化火而上擾耳竅;水濕內聚化為痰熱並蒙蔽耳竅;或是虛證如飲食不節而損傷脾胃,造成宗脈空虛而不能上濟於耳;腎精不足導致耳竅失養等。故臨床上需同時辨病、辨證施治,同時突發性耳聾患者平時應避免過度勞累、放鬆心情,調整生活作息及飲食方式,盡量低鹽飲食並減少油炸辛辣,並且避免暴露於高噪音的環境之中。
利菁爆「排隊等捐贈」換眼角膜 警告這類人:別亂點眼藥水
藝人利菁過去曾主持《麻辣天后宮》、《超級偶像》等節目,曾獲得第43屆金鐘獎「歌唱綜藝節目主持人獎」,主持功力備受肯定,後來她將重心放在直播帶貨,鮮少出現在螢光幕前。不料,她今(9日)自爆被醫生告知「要換眼角膜」,必須等待捐贈,讓外界十分擔憂。利菁在臉書發文,提到因為眼睛受損嚴重,醫生要她排隊換眼角膜,等待捐贈。晴天霹靂的消息讓她超震撼,但既然來了,也只能堅強面對,同時也提醒有開過RK近視手術的人,要特別小心,不要亂點含氨眼藥水。利菁被醫生告知要排隊換「眼角膜」。(圖/翻攝自利菁 Regine臉書)事實上,利菁去年健康亮紅燈,直言:「我現在好厭世,一根鼻導管攝影,一根針外部直接穿過喉部,插進聲帶旋轉打類固醇,不能嘔、不能動、不能吞口水,我人生好難呀!」原來是因為聲音沙啞看診,才發現10多年來的「胃食道逆流」問題,胃酸灼傷聲帶造成,只好施打類固醇治療。如今眼睛出問題,不禁令人擔心。消息曝光後,引來大批網友回應:「菁姐辛苦了~平安健康喜樂、早日康復~加油」、「一切都平安無事」、「怎麼突然那麼嚴重?」、「不要怕,一切都會順利的」,好友李明川打氣:「太好了~眼睛要更電了」,而許志豪則是安慰:「菁姐,沒事沒事的」。
皮膚起紅疹「像被鞭打」…兇手竟是「香菇」 醫這樣說
不少家常菜都少不了香菇,但切記一定要充分煮熟,否則恐怕會出現像鞭打留下來的皮膚紅疹。林口長庚醫院風濕過敏科醫師蔡昀臻提醒,一項研究指出,要在攝氏130-145度的溫度下烹煮香菇,才能將lentinan多醣體的三股螺旋結構降解,從而減少皮膚毒性的風險。蔡昀臻在粉專《蔡昀臻醫師》表示,香菇皮膚炎首次由日本的中村雄彥先生(Nakamura Takehiko)於1977年首次提到,他報告了23個案例,這些個案在食用後出現排列整齊的線狀紅斑,伴隨極度瘙癢感,皮膚表現出丘疹、斑塊和水泡,外觀讓人聯想到中世紀的自我鞭打習慣,又稱鞭狀紅斑(Flagellant Movement,源自黑死病時期的西歐鞭笞者運動)。蔡昀臻指出,目前的研究認為,這種鞭狀紅斑(flagellate plaques)是由香菇中的一種多醣體,稱為lentinan所引起的毒性反應;研究顯示,lentinan可以促進介白質-1(IL-1)和其他發炎因子的分泌,這可能導致血管擴張、出血和皮膚疹,但lentinan是一種不穩定的多醣體,受熱會分解,因此如果香菇經過充分的烹飪,就可以安全地食用。至於症狀的表現,通常在食用生或未煮熟的香菇後的24至48小時內出現,最長可達3天,主要的症狀為鞭狀皮膚炎,約98%的病例有此症狀,以及搔癢,約78%的病例有此症狀。蔡昀臻提到,一般而言,無需特殊治療,症狀通常在2至4周內自行消退,如果需要治療,則根據治療方式的不同,通常約需9至11天症狀會消退,而治癒後可能會留下輕度色素沈澱,在病情嚴重的情況下,可使用抗組織胺和局部或口服類固醇治療。蔡昀臻提醒,最重要的預防方法是避免食用生或未充分烹煮的香菇,一項研究指出,要在攝氏130-145度的溫度下烹煮香菇,才能將lentinan多醣體的三股螺旋結構降解,從而減少皮膚毒性的風險,當身上出現這些紅疹的時候,想一想發作前有沒有接觸或食用什麼,建議先拍照下來,趕緊就醫。
中年女治療皮膚癢 停藥後「吃不下睡不好」竟是類固醇惹禍
有皮膚疹困擾的57歲邱女士,日前因天氣炎熱長了大量的濕疹、汗疹、汗皰疹,到皮膚科診所就醫,除了擦的藥膏外,也服用了大量類固醇藥物壓制症狀。幾個禮拜停藥後,皮膚問題雖然被控制住,但是邱女士卻老是感覺全身無力、晚上睡不著覺、血糖數值更異常升高,維持了兩個多月遲遲找不到原因。可體松分泌過低 導致食慾不振、虛弱疲累台北慈濟醫院新陳代謝科醫師周璠表示,經過詳細檢查,懷疑邱女士的症狀是大量使用類固醇藥物後突然停藥,導致腎上線素荷爾蒙可體松低下,除安排抽血,也給予低劑量的類固醇治療,一個禮拜後,她的症狀大幅好轉,抽血報告也證實是腎上腺功能低下,持續服藥兩個禮拜後,邱女士恢復精神,腎上腺功能恢復正常、血糖也回到正常值。周璠說明,可體松(Cortisol)又稱皮質醇,是腎上腺皮質分泌的荷爾蒙之一,腺體位於腎臟上端的腎上腺,左右各一,是一種壓力荷爾蒙,當人體遇到危機時,會刺激血糖、血壓及心跳快速上升,以應付緊急狀況。但如果可體松分泌過高,反而導致庫欣氏症候群,出現睡眠異常、傷口不易痊癒、中心肥胖但四肢肌肉流失、骨質流失的情形,外顯症狀則有常見的月亮臉、水牛肩、紫色妊娠紋等;反之若分泌不足則會造成腎上腺功能低下,產生食慾不振、低血壓、低血糖、電解質異常、虛弱、反應慢等症狀。類固醇大量服用 突停藥恐引發「腎上腺功能低下」周璠指出,腎上腺功能低下的發生原因有腎上腺腫瘤或腦下垂體異常,但其中藥物造成的發生率非常常見,若未適切治療,萬一病人在此時遭逢嚴重的感染或急症,可能出現腎上腺危象,也稱為急性腎上腺功能不全,每年約8%的腎上腺功能不全患者會出現腎上腺危象,死亡率約為6%。如果能夠迅速識別並及時進行類固醇治療,患者的預後和康復效果良好。可體松是在人體產生的荷爾蒙,若被製成藥物,就是耳熟能詳的類固醇。類固醇在正確使用的情況下能解決許多急性病症,但若未遵照醫囑服用,很可能造成人體腺體分泌異常。醫療需尋根治本 濫用藥物恐引起併發症許多民眾到處求醫,為緩解當下不適,但卻忽略尋根治本的重要性,也在無意中濫用了類固醇一類的藥物。常見如長者關節痛會長期到診所打止痛針、或是飽受皮膚疹困擾一發作就到診所拿藥,症狀改善就下次發作再去拿藥。周璠提醒,類固醇雖能治癒許多急症,但長期未控制的情況下一直使用會導致諸多併發症如:骨頭壞死、血糖失調、心血管負擔等,單純用藥緩解並非長久之道,反而造成惡性循環。
全身性紅斑性狼瘡恐損及器官 新型生物製劑有效緩解症狀
30歲的宋小姐去年反覆出現腳部關節腫脹、肌肉痠痛以及大片紅斑,甚至數日高燒至40度,緊急住院才確診是「全身性紅斑性狼瘡」,雖使用類固醇治療仍難以抑制,更一度引發腦膜炎及左腦腦幹血栓,險變植物人!三軍總醫院風濕免疫過敏科醫師盧俊吉表示,新型生物製劑可從根源降低免疫系統的異常活化,成效明顯,有望提升患者生活品質,並鼓勵病患與醫師討論最適合自己的治療策略。2.5萬病友陷困境 不只蝴蝶斑,更可能損及器官根據衛生福利部112年統計,全台領有重大傷病卡的全身性紅斑性狼瘡患者約有25,400人,特別好發於20-49歲年輕女性。林口長庚紀念醫院風濕過敏免疫科醫師羅淑芬說明,全身性紅斑性狼瘡為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因先天基因異常及後天環境因素,導致免疫系統產生大量抗體攻擊自身器官。高達8成患者易出現紅斑,更是長期處於疲勞狀態。而且由於自體免疫系統攻擊不同器官,容易伴隨骨骼關節病變、血液系統異常、腎臟及心血管疾病等諸多共病。根據統計,超過50%的病患在診斷後10年內會產生不可逆的器官損傷,死亡率更是一般人的2.6倍,其中又以感染症、心血管疾病及惡性腫瘤為前3大死因。另外,因狼瘡腎炎引發的急性腎衰竭以及長期使用高劑量類固醇,亦是死亡的高風險因子。類固醇治療8大副作用 新型生物製劑明顯緩解症狀目前治療紅斑性狼瘡主要藥物如類固醇、免疫抑制劑等,雖能緩解症狀及降低發炎反應,卻未能從根本解決問題,且副作用多。近年國際指引多建議降低類固醇使用劑量,改以其他藥物輔助治療。高血壓高血糖體重增加皮膚瘀青高感染風險白內障、青光眼骨質疏鬆缺血性壞死失眠精神異常盧俊吉說明,好在現已有第一款專門抑制第一型干擾素活性的新型生物製劑,可從根源降低免疫系統的異常活化,減少減少急性發作風險、類固醇的使用次數及劑量,對於改善患者皮膚黏膜、肌肉關節、血球下降等症狀成效明顯。新型生物製劑目前已通過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核准,在歐美已取得適應症,且於今年4月10日正式通過臺灣食藥署核准,可供臨床使用。在疾病控制得宜的前提下,且主要症狀均已明顯改善、無任何重要器官的持續影響,希望類固醇可在2-3個月內減量至一天1顆5毫克以下。台灣年輕病友協會理事長潘怡伶指出,全身性紅斑性狼瘡症狀反覆多變又易侵襲全身器官,導致超過半數的病患無法繼續全職工作,面對收入中斷與治療花費的雙重經濟危機,不只嚴重影響生活品質,更對患者身心靈造成巨大負擔,呼籲社會大眾共同支持,協助病友重拾信心、告別干擾人生。
肺癌合併治療副作用更多?沒有緩解方法? 專家來解答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儀文報導】第3期非小細胞肺癌,即使無法開刀移除癌細胞達到所謂的「治癒」,但也不需因此太過絕望。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內科主任涂智彥表示,現在3A、3B、3C無法開刀的特別族群,使用合併治療,例如同步化放療(CCRT)搭配免疫療法有機會提高根治的希望。不過,許多民眾認為化療、放療副作用已經很大了,再加上免疫治療就有如毒上加毒。但實際上同步化放療(CCRT)搭配免疫療法的副作用真的有這麼可怕嗎?涂智彥主任依研究及臨床治療經驗情形為民眾一一解答。第3期肺癌無法開刀 化放療+免疫可提高根治希望非小細胞肺癌可分為0-4期,第1-4期又可細分為A、B、C不同期別。涂智彥主任提到,一般肺癌需開刀切除乾淨才可稱為「治癒」,3A以前的非小細胞肺癌屬於早期,標準治療就是開刀,3B以後則屬於晚期不能開刀的族群。而大部分的肺癌患者發現時都已屬於晚期,但仍有治療的希望。涂智彥主任表示,3A、3B、3C比較特別的族群,以縱膈腔淋巴結轉移來講,屬於N2、N3的3A、3B、3C患者化放療(CCRT)是標準的治療,而現在搭配免疫療法或其他進階療法可以讓腫瘤獲得更好地控制,提高根治的希望。▲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內科主任涂智彥涂智彥主任指出,傳統治療5年存活率3A(37%)、3B(22%)、3C(17%)加起來平均不到3成,但根據目前最新研究結果,這類的病人治療方式也有很多種選擇,依放療、化療、免疫治療等方式以及治療先後順序,可排列組合出許多治療方法,而現在的標準治療之一是同步化放療(CCRT)後加免疫治療,使用後存活率比單用同步放化療(CCRT)高。另外,涂智彥主任也提到,以前抽菸的肺癌患者預後都不好,做完傳統治療後腫瘤仍會惡化,但有個3B鱗狀上皮細胞肺癌的54歲男性患者,本身有抽菸史,使用免疫治療後追蹤一年半腫瘤沒有惡化且存活時間拉長,過程中也沒有特別的不適,只有皮膚癢、紅疹等副作用,治療效果相當不錯。合併免疫治療可能增加副作用 緩解方法有「這些」不過,還是有許多人會擔心副作用因而害怕治療,對此涂智彥主任表示,一般CCRT副作用包括化療造成的體力變差、白血球下降等,或放療造成的肺炎、食道炎等,若加上免疫治療,其實副作用增加的幅度並不高,臨床上觀察到副作用增加的幅度大概約3-5%左右。然而每個人身體對藥品的反應不盡相同,需要醫療人員定期監測療效及副作用,以確保用藥安全。若懷疑出現副作用,請盡速聯絡醫療人員。涂智彥主任提到,以研究結果、臨床治療經驗來看,有些病人會增加一部份的副作用發生,例如:肺纖維化、荷爾蒙失調(甲狀腺素低下、腎上腺素低下等)皮膚癢等,但這些副作用都是可控、非致命的。像甲狀腺素、腎上腺素低下可以補充荷爾蒙改善,涂智彥主任表示,原本荷爾蒙低下造成的疲倦也會因這樣的補充緩解,至於肺纖維化會定期做X光檢查,也可同時了解治療效果,如果有肺部纖維化的情形,提早停藥、給予適當的類固醇治療其實就可以改善。因此,涂智彥主任建議,第3期非小細胞肺癌無法開刀的患者,仍有根治希望,首先應該接受同步放化療(CCRT) ,並且可選擇搭配鞏固性的免疫治療或其他進階治療法,近年來肺癌治療方法蓬勃發展,希望患者不要放棄希望,應與醫師討論,了解治療、副作用緩解方法,找出更好、更適合的治療方式。
男子服感冒藥全身搔癢、冒皮疹 醫揭「1原因」惹禍:還可能致命
40歲張先生因上呼吸道感染症狀,就醫服藥後症狀逐漸緩解;但卻發現身上開始長疹子,而且越來越癢,範圍不停擴散,由於皮疹進展快速,讓他趕緊就醫,所幸經詳細檢查為藥物過敏,醫師建議除暫停服藥外,同時搭配低劑量類固醇治療,一周內大幅改善。藥物皮疹進程快速 嚴重恐皮膚潰爛、死亡奇美醫療財團法人奇美醫院皮膚科暨醫學美容中心醫師王羽安指出,皮膚是藥物不良反應最常表現的器官且千變萬化,可以長得像蕁麻疹、血管炎,也可以形成許多水泡或膿皰,以上症狀統稱為藥物疹。藥物疹常常由軀幹開始出現,往四肢擴散,大小不一的紅色斑塊會逐漸聚集成一整片,合併局部搔癢或疼痛。若皮疹的進程快速,僅在兩三天內就擴散至全身,就屬於較為嚴重的藥物疹,尤其是產生水泡或膿皰、合併黏膜部位(如眼睛、口腔、生殖器)腫脹破皮、發燒、倦怠等系統性症狀者,可能會影響到皮膚以外的器官,產生許多後遺症。史蒂芬強森症候群(Stevens-Johnson syndrome)是臨床上最為嚴重的藥物疹,皮膚呈現如燒燙傷大面積的水泡及壞死脫皮,黏膜嚴重潰爛,常合併敗血性休克及肝腎功能衰竭,最甚者可造成死亡。常見消炎止痛藥過敏 「立即性過敏」通常數小時內出現根據一篇2022年的文獻統計,近18年來在臺灣最常產生嚴重藥物不良反應的藥物包含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抗癲癇藥(carbamazepine, phenytoin, lamotrigine)、磺胺類藥物、人類免疫缺乏病毒(HIV)抗病毒藥物、抗尿酸用藥(allopurinol)等。立即性的藥物過敏在服藥後幾個小時內就會出現,如蕁麻疹或過敏性休克;延遲性的藥物疹則在服藥後3至14天後才產生,臨床表現更為多樣化。健保註記為藥物過敏把關 切勿亂服成藥王羽安表示,藥物安全首要的步驟就是遵從醫師指示服藥,不要擅自停藥或改變劑量,也不要服用來路不明的藥物。服藥後,需仔細觀察身體是否出現任何不適,並參考藥袋、外盒、仿單的說明,若皮膚出現大面積紅疹、黏膜疼痛、水泡、膿皰以及破皮等症狀,應立刻停藥並儘速就醫。預防勝於治療,醫師會將過敏的藥物註記在醫院系統及健保卡上,病人在不同醫療場所就診時,也應主動告知醫療人員曾有藥物過敏的紀錄,另外可隨身攜帶近期內使用的藥品或藥單,讓臨床醫師可更快速及完善的評估。
鼻塞、嗅覺喪失!慢性鼻竇炎+鼻息肉困擾多 術後生物製劑助改善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儀文報導】慢性鼻竇炎相當常見,一般會以藥物治療改善症狀,但有部分病人症狀遲遲無法獲得改善,治療後鼻竇炎仍反覆發作,導致黏膜增生,產生病態性的黏膜組織,發展成所謂的「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過去,這類病人只能反覆手術搭配類固醇治療,但台灣鼻科醫學會已有新的治療指引共識。義大醫院頭頸部腫瘤外科主任王誌群表示,病人若接受過鼻竇內視鏡手術後復發,且符合第二型發炎過敏體質、使用口服或鼻腔沖洗類固醇無效等情況,可考慮搭配生物製劑治療,有助降低復發、反覆手術的機率。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 嗅覺異常困擾多鼻竇炎依發病時間可分為「急性鼻竇炎」和「慢性鼻竇炎」。慢性鼻竇炎的病人發病時間通常超過3個月,鼻黏膜長期處在發炎狀態甚至產生鼻息肉,受到的影響也更多、更長久。王誌群主任指出,台灣約有15-20%的慢性鼻竇炎患者,其病因通常是因鼻中膈彎曲、空污、吸菸、過敏性鼻炎、潛在遺傳性疾病、免疫異常等導致鼻竇炎反覆發作,而合併有氣喘共病、第二型發炎過敏體質者,則較容易有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的狀況。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的患者以成人較多,病患常有鼻塞、鼻涕倒流、臉部腫脹悶痛、嗅覺或味覺異常甚至喪失、頭痛、眼窩脹痛、聽力部分受影響及睡眠障礙等症狀。王誌群主任特別提到,約有6-7成的病人有嗅覺問題,成人患者常會抱怨吃東西沒有味道、聞不到香水味等,影響生活品質;嚴重嗅覺喪失甚至可能讓自己暴露在聞不到瓦斯味的危險事件風險之中。術後不斷復發好挫折 生物製劑輔助治療新利器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的患者一般會先以類固醇鼻噴劑、抗組織胺等藥物治療,一旦治療無效或長期使用類固醇產生副作用,就會利用鼻竇內視鏡手術切除鼻竇、清除息肉,改善鼻竇通氣、引流等生理功能。不過,王誌群主任指出,通常難治型的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多屬於第二型發炎反應,也和鼻息肉復發及氣喘共病有關。即使術後用類固醇治療有部分功效,但病人常因類固醇副作用及病症控制效果不彰,藥物服從性不高,很快又復發需再次手術,不只病人辛苦,身為開刀的醫師其實也蠻挫折的。對於這些病人來說,除了傳統藥物和手術之外通常需要更多的治療選項。生物製劑主要由蛋白質組成,可透過調控特定細胞激素(cytokine)來改善發炎。王誌群主任說明,台灣鼻科醫學會針對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的成年患者提出治療共識,若做過鼻竇內視鏡手術又復發,影像檢查有雙側鼻息肉,且以下5項條件符合3項就建議使用生物製劑治療,包含:有第二型發炎反應的證據,包含組織嗜酸性球≧10/hpf,或血液嗜酸性球≧250/μL或IgE總量≧100 IU/mL使用全身性類固醇無效(一年≧2次療程,或長期(> 3個月)使用低劑量類固醇),或有全身性類固醇禁忌症顯著影響生活品質,如:SNOT-22鼻及鼻竇疾病生活評估量表≧40分嗅覺明顯喪失有氣喘共病生物製劑治療問世,有助術後更快地縮小鼻息肉體積,改善鼻腔阻塞、嗅覺喪失,還可減少大約7成的復發以及反覆手術的機率,讓鼻竇炎合併鼻息肉的患者在治療上不再有太大的挫折感。王誌群主任建議,病友應尋求專業協助,搭配影像學檢查、抽血檢測,並和醫師充分討論出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法,以獲得更好的治療機會。
七旬嬤愛走跳卻患足底筋膜炎 醫推「體外震波」助改善
一名72歲的詹姓阿嬤,平時熱心公益,每次社區有活動總是熱心幫忙,再加上人緣好,常有朋友與她一起去「養生」,爬山走走步道等。只是詹阿嬤只要久走久站,足底腳跟就會開始刺痛,原以為休息就會好,但這幾年來狀況卻卻反覆發作,在求助復健科後,阿嬤才知道自己竟得了「足底筋膜炎」,靠著每天做伸展運動才改善。足跟明顯壓痛 承重強渡更大臺中醫院復健科王培任醫師解釋,詹阿嬤的內側足弓較為塌陷,且足跟位置有明顯壓痛點,當有承重時疼痛程度更強烈,超音波檢查發現右腳的足底筋膜有部分斷裂情況,左腳足底筋膜則是有顯著增厚也就是發炎的情形。詹阿嬤的症狀一直反反覆覆,一開始雖然接受過局部的類固醇注射,但總是又再復發,後來除了藥物之外,也特別教阿嬤搭配物理治療跟伸展運動,足底筋膜刺痛的問題才逐漸好轉。足底筋膜炎 需要多休息王培任醫師解釋,足底筋膜是位於足踝底部的軟組織,是由跟骨沿著足部向前延伸到腳趾處,若長期過度使用就會造成局部細微撕裂傷,引起組織的發炎現象。若平時沒有適度注意保養,症狀就會反覆發作,甚至會影響到膝蓋,造成膝部疼痛,尤其是有跑步習慣的人更要特別注意。王培任醫師特別提到,根據統計,每十個人就會有一個人會有這種問題,通常它都與腳部長時間的承重有關。談到足底筋膜炎的治療,王培任醫師建議病患在家可以先多休息,並用按摩球按摩足底筋膜;此外,他也建議患者此時可以做點簡易的伸展,如靠牆拉伸足底筋膜、或是一前一後的弓箭步拉伸小腿;另外,由於過重會加重足底筋膜的負荷,因此最好透過控制飲食的方式來減重,讓足弓減緩疼痛。注射類固醇治療 體外震波可改善王培任醫師表示,足底筋膜炎的患者也常注射類固醇的方式來做治療。雖然類固醇注射會改善症狀,不過卻可能帶來副作用,包括引起足部其他部位的脂肪消失,進而引起未來更嚴重的足部疼痛。王培任醫師特別解釋,因為足部缺乏脂肪的緩衝,其他構造的負擔壓力就大了,所以更容易引起發炎疼痛。而注射類固醇也可能導致足底筋膜變得較脆弱,導致足底筋膜斷裂,這些都是需留意的副作用。若患者足底筋膜炎問題較為嚴重,王培任醫師建議利用「體外震波」來改善。「體外震波」是利用震波的能量來破壞足底筋膜,導致局部的充血來修復病灶,非常適合使用於一般保守治療無效,但又不想接受手術的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