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澱粉蛋白
」 阿茲海默症失智症初期「10大症狀」曝光!睡眠障礙也上榜 醫示警:一定要好好調理
一名女性病患因為頭暈、記憶力差等問題,經過醫師精準分析,可能有輕度認知功能障礙。營養功能醫學專家、醫師劉博仁示警,一定要好好調理,否則約20%在5到10年後會演變成失智症,而失智症依據發生症狀有分為初期、中期以及晚期。劉博仁在粉專《劉博仁營養功能醫學專家》列出可能的失智症「初期」症狀:1.記憶變差:近期事務經常記不得、忘記幾年幾月幾日、常找東西、忘記別人講過的事情等等。2.言語表達退步:說話不如以前的流暢。3.個性情緒變化:易怒、多疑、猜忌、猶豫不決、突然變得孤僻等等。4.迷路:原本熟悉的路口或是車站會多想一下,甚至是迷路。5.妄想:怕伴侶不忠、兒子不孝、鄰居偷東西,甚至因此與人爆發衝突。6.行為異常:重複動作,東西收了又拿出來,同樣問題反覆提出,坐立不安,經常愛往外頭亂跑。7.視幻覺:看到不存在的東西,例如房間看到過世的家屬、動物、昆蟲等。8.睡眠障礙:晚上不睡走來走去、日夜顛倒。9.飲食問題:吃過了還要再吃,吞嚥變得不順,備餐變得緩慢。10.生活能力下降:穿衣猶豫不決、計算能力下降、烹調能力下降。劉博仁指出,自己是利用抽血檢測腦退化物質乙型類澱粉蛋白以及濤蛋白來初步預測,這種IMR技術可以測出超微量的乙型類澱粉蛋白或是濤蛋白。劉博仁提到,研究顯示,如果將血漿中特殊乙型類澱粉蛋白(Aβ1-42)濃度乘以濤蛋白濃度,所得的數值可以做為阿茲海默症的風險評估指數,如果在455.49 (pg/ml)2以下,則罹患阿茲海默症機率低,如果介於455.49(pg/ml)2到642.58(pg/ml)2之間,則可能已經有認知功能障礙,此時積極的大腦調理對於逆轉可能的阿茲海默風險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已經高於642.58(pg/ml)2,此時算是高風險,應立刻去神經科檢查,甚至包括磁振造影,以利早期確診並積極治療。
失智新對策1/每3秒增1名患者 才39歲!漫威男星陷阿茲海默危機
76歲享譽國際的名導侯孝賢驚傳阿茲海默症,因此宣布退休;68歲好萊塢巨星布魯斯威利去年罹患額顳葉失智症,日前更傳出病況惡化,已失去語言溝通能力;飾演雷神索爾的39歲克里斯漢斯沃因失智機率高,因此選擇暫時息影。無論是阿茲海默症、或額顳葉失智症,都屬於退化性失智症。國際失智症協會估算,全球每3秒就新增1名失智患者,而根據失智症協會估算,台灣則是每30分鐘就新增1名失智患者,過去失智症從出現疑似症狀、願意就醫、到最後確診,往往曠日費時,如今可利用AI偵測大腦構年齡,只需1分鐘就能揪出早期失智症,及早治療。隨著高齡化社會來臨,失智變得不再遙不可及,而是一件你我都可能罹患的疾病。而失智有多令人畏懼?布魯斯威利曾演出《終極警探》等多部叫好又叫座的電影,但近年卻頻頻參與許多低評價影片,甚至被封「爛片之王」,直到他去年公開自己失智的病情,外界才恍然大悟,原來布魯斯威利自知清醒時間不多,因此才拼命拍片賺錢,只為保障妻女的生活。因演出《雷神索爾》走紅的克里斯漢斯沃也面臨失智威脅,他年僅39歲,卻在2022年時進行基因檢測,發現自己是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高風險族群,機率是一般人的8~10倍,深陷恐懼的克里斯漢斯沃立即暫停所有工作,決定把握時間好好陪伴家人。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陳睿正表示,阿茲海默症是退化性失智中最主要的類型,臨床上患者大約佔5~6成,其中5~10%是遺傳所致,其餘則原因不明。「多數失智症都發生在65歲之後,但如果有遺傳因子,就可能較發生,而且惡化速度也比較快。」享譽國際的名導侯孝賢(左二)罹患阿茲海默症,因此宣布退休,《刺客聶隱娘》成為他最後的作品。(圖/林士傑攝)陳睿正說,目前失智症大多是透過問卷、影像檢查加以判斷,但如何分辨退化或失智,就必須花時間持續追蹤檢查,目前雖可透過斷層掃描檢查大腦是否有類澱粉蛋白沉積加以確認,但需自費7萬多元頗為昂貴,多數人會選擇以抽血方式檢查是否有類澱粉蛋白沉積,雖然也要自費1萬多元,但相較之下尚可接受。隨著AI各項技術日益發達,也已經進一步運用在失智檢測上,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人工智慧中心許凱程主任說,傳統失智檢測大多需預約1個月後,患者當天再花1小時以上的時間完成檢查,為加快速度,醫院收取近3000例正常人的腦部磁振造影資料,利用AI模型將腦部灰白質、腦脊髓液、海馬迴等區域逐一分割計量後,建立常態分布曲線,再後續輸入約500例失智症病人的腦部影像,結果發現失智症患者於灰質區域比例普遍低於普通族群,腦脊髓液比例也因腦部退化程度較高有明顯增加,再依據曲線估算出腦年齡。許凱程說,2022年相關醫學文獻指出,腦齡與生理年齡在正負3歲以內為正常,只需花1分鐘就可知道腦年齡,可幫助臨床醫師快速診斷失智症嚴重程度,目前已監測出多位早期失智患者,但該檢測現階段仍處於研究收案階段,仍需搭配傳統檢測較為精準。
失智新對策2/「只有報紙看不懂」60歲男詫異 醫嘆「這種失智少見卻無解」
好萊塢巨星布魯斯威利罹患額顳葉失智症,讓許多人第一次認識這個罕見的失智症類型,醫師透露,曾有一名60多歲男子就醫,表示自己生活一切正常,但唯一奇怪的就是「看不懂報紙」,經過檢查後確認是罹患額顳葉失智症,除了病況惡化速度快,目前無藥可醫。反觀最多患者的阿茲海默症,近年來陸續誕生三款新藥,其中一款更已在日本核准使用,最多可延緩35%惡化速度,讓醫藥界振奮不已,未來也可望引進台灣。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陳睿正表示,額顳葉失智症較為少見,所以這位60多歲的患者令他印象深刻。「這位患者表示自己唯有看不懂報紙,其他一切都正常,因為覺得很奇怪,所以選擇就醫,後來經過一連串檢查,發現患者額葉與內側顳葉的皮質體積減少,最後確認他罹患的是額顳葉失智症。」陳睿正說,與常見的阿茲海默症不同,額顳葉失智症一開始不會影響認知功能,而是會逐漸失去語言能力,例如上述的患者,後來變得不太能說話,接著完全失語,最後便失去與外界溝通的能力,個性也會與之前判若兩人。「目前額顳葉失智症無藥可醫,且惡化速度很快,最後大多只能臥床,因感染或吞嚥困難而死,存活期約5年。」布魯斯威利去年宣布罹患額顳葉失智症,外界猜測近年他頻繁接戲是為了多賺點錢,妻女生活才有保障。(圖/翻攝自Tallulah and Bruce Willis instagram)失智總是如此令人哀傷無助,但近年來在治療藥物上則有許多重大突破,尤其是患者最多的阿茲海默症,2021年第一種藥物「aducanumab」在美國被核准;第二種藥物「lecanemab」也於今年7月通過FDA,日本更於8月時宣布即將通過,「lecanemab」將成為日本首支阿茲海默症藥物;而根據《美國醫學會雜誌》的研究顯示,第三種藥物「donanemab」雖仍在人體試驗中,但效果令人驚訝,患者的病情在76周後減緩了35%,因此推估不久後也即將通過審核。陳睿正說,過去阿茲海默症治療藥物大多是讓大腦中的乙烯膽鹼增加,藉此補充患者缺乏的神經傳導物質,延緩病況惡化程度;而目前新藥物則是消除腦中的類澱粉蛋白沉積,阻止正常腦細胞的壞死,更有效延緩認知功能的惡化。目前美國、日本已陸續核准這類新藥上市,相信台灣不久後也會跟進。根據《經濟學人》報導,這三種新藥共同的問題恐怕是價格昂貴,以即將在日本上市的「lecanemab」為例,每年的費用高達2萬6500美元(約台幣82萬2504元),另外,新藥物對早期阿茲海默症患者效果較好,且三種藥物都有腦水腫、腦出血的副作用。不過,醫藥界對新藥物的進展仍然感到興奮,雖然無法逆轉阿茲海默症,但病程變得緩慢,對於全球數百萬失智患者與照顧者來說,都是一大福音。陳睿正認為未來台灣若核准新藥上市後,阿茲海默症的自費檢測就可望享有健保,再搭配AI輔助,相信能加速確診、精準治療。即將在日本上市的阿茲海默症藥物「lecanemab」,研究顯示可延緩病況惡化27%。(圖/Eisai提供)
是「它」造成阿茲海默症 卻能神奇淡化海水
天空不下雨,科學家思考海水淡化的可行性。陽明交大生命科學暨基因體科學研究所教授許世宜的團隊,利用造成阿茲海默症的「類澱粉蛋白」來傳輸水分子,甚至達到海水100%脫鹽的神奇效果,相關成果刊登在國際學術期刊《Small》。類澱粉蛋白是一種不可溶的纖維性蛋白質,異常堆積在身體器官會造成嚴重疾病,最有名的就是阿茲海默症。醫界無不希望能找到清除腦中類澱粉蛋白堆積的方法來治療阿茲海默症。但也有科學家反其道而行,用類澱粉蛋白可以阻擋鹽離子的特性,發展出海水淡化的方法。這項方法是用3片類澱粉蛋白組成的奈米微管,巧妙地利用蛋白薄膜表面上的電位差來推動水分子往單一方向移動,同時又能達到阻擋鹽離子穿過。例如鈉離子與氯離子形成一個自帶「分子馬達」不需外部提供任何能量,就能達到海水淡化處理的效果。逆滲透法是目前主流的海水淡化技術,透過馬達加壓讓海水通過逆滲透膜,才能分離海水中的鹽分,雖可行但得花費大量電力與設備,無法達到規模經濟的效益。許世宜的團隊利用一片10×10平方公分類澱粉蛋白奈米微管組合而成的過濾膜,一天可過濾生產2.5噸的淡水,是目前已知逆滲透法的200倍,是有效且節能的淡化海水方法。許世宜表示,水分子單向擴散在生物界是很常見的現象,例如蜘蛛絲、蝴蝶翅膀都可以觀察到水分子單向流動,這些流動不需要外部能量,而是透過基本的生化及物理機制來完成。類澱粉蛋白所形成的片狀結構不僅可以自動引導水分子,只要將結構中的一個胺基酸改成帶電,增加奈米微管的親水位能,能提高水分子與鹽離子的分離效能。
豬木生前罕病纏身…「澱粉樣變性病」無藥可治 醫曝:這族群最易發病
日本「摔角之神」、前參議員安東尼奧·豬木1日逝世,享壽79歲。豬木晚年飽受病痛之苦,其中「澱粉樣變性病」目前未有藥物可有效治療,且末期還會造成神經壞死、肌肉停擺而癱瘓。國內權威醫師就提醒,雖然提早發現能延緩惡化,但該病容易被當成自然老化,又難以直接診斷。據《三立新聞網》報導,台北榮總罕見疾病治療中心主任牛道明指出,澱粉樣變性病為「家族性澱粉樣多發性神經病變」(Familial Amyloidotic Polyneuropathy;FAP)的一種,而豬木罹患的變異型,屬於最常見的基因型Transthyretin;TTR當中的一類。由肝臟產生的蛋白質因基因異常發生的澱粉樣變性病,會導致出現摺疊異常的蛋白質,形成棒狀澱粉樣異常並堆積在人體,且異常堆積若長期出現在心臟,就會造成心肌疾病,如長期堆積在末梢神經,則會造成四肢的末梢神經病變。目前已知該病與包含TTR在內的19個基因型別有關。振興醫院神經內科主任級醫師賴達昌則表示,該病發病時間與人體代謝能力有關,換言之,年輕男女可透過代謝排出;許多患者直到過了4、50歲後,才因無法順利排出異常蛋白而發病、確診。賴達昌指出,家族性澱粉樣多發性神經病變在「全身都可能發生」,過去曾有患者腦血管中,出現很多小血管出血點案例。另有患者腦細胞中發現可能增加失智、中風風險的β類的類澱粉蛋白沉積。賴達昌強調,雖然國內相關個案非常罕見,但一旦罹病,至末期時會造成神經壞死,神經壞死又會伴隨肌肉停擺而癱瘓,且目前沒有有效藥物可治療。不過賴達昌也指出,如能及早調整更年期後的生活型態,如健康充足的睡眠、飲食,與確保有足夠代謝能力,就可以有效延緩疾病惡化。
阿茲海默症論文攏是假? 關鍵1物疑「複製貼上」誤導外界16年
癡呆症新藥竟是夢一場?根據學術刊物《科學》(Science)21日發表的一篇文章標題大大寫者「學界汙點」,表示2006 年所發表研究阿茲海默症的關鍵論文以及相關研究恐有造假疑慮,若最終屬實,這也意味過去16 年來的研究和資金被誤導!阿茲海默症論文涉嫌造假,掀起學界軒然大波。(圖/翻攝自@MicrobiomDigest推特)來自美國明尼蘇達大學雙城校區的神經科學家萊斯內(Sylvain Lesné),2006年在《自然》期刊上發表關於阿茲海默症的論文,研究顯示患者大腦中出現的β澱粉樣蛋白(amyloid-β,Aβ)是致病的主因,而 Aβ 大量堆積形成的斑塊(Plaques)是造成阿茲海默症的一大病理特徵。這項研究接下來多數關注在如何消除β澱粉樣蛋白,包括美國德州製藥公司CassavaSciences也朝這方向研發出治療癡呆症的實驗性藥物Simufilam,這款藥物主打能夠修復腦中β類澱粉蛋白質, 但這項研究卻被《科學》踢爆,萊斯內論文的大量圖片可能造假。明尼蘇達大學雙城校區神經科學家萊斯內,2006年發表論文直指β澱粉樣蛋白是阿茲海默症的主因,但如今被踢爆論文的大量圖片可能造假。(圖/達志/美聯社)《科學》專文指出,美國范德比大學神經科學家施拉格(Matthew Schrag),去年接觸到這款阿茲海默症實驗性治療藥物,在各大期刊上查詢相關研究圖片,沒想到最後發現數十篇期刊論文有明顯經過修改或重複的圖像。施拉格將相關資料回報給美國國家衛生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不過施拉格對此相當謹慎,不願指稱萊斯內造假或有不當行為,強調可能需要透過原始圖片和數據來了解狀況。對此,《科學》期刊展開半年的調查,根據頂尖的圖像分析師和阿茲海默症研究員,都認為阿茲海默症相關研究的數百張圖片存在疑點,其中包括萊斯內論文中的70多張圖片,等同是支持了施拉格的論點。若證實萊斯內的研究從頭到尾都是個幌子,那他很有可能陷入非法行為,賣假藥、或甚至對人體有害的藥物給癡呆症患者,也將表明長達16年的研究方向白費力氣,對於學界傳來的質疑聲浪,萊斯內目前並沒有做出回應,而明尼蘇達大學雙城校區則表示,校方正在調查針對萊斯內的投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