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很少
」上海魔都結界傳說破滅 三天兩颱風登陸慘淹水
澎湃新聞20日報導,過去75年來,上海只迎來11個颱風,因此有「魔都結界」之稱,然而,其中有7個颱風,係發生在最近10年內,特別是熱帶風暴級颱風葡萄桑,19日21時45分在上海市奉賢區沿海二次登陸,帶來強降雨淹水;距離上一場登陸上海的強颱貝碧佳,僅過了3日,上海魔都結界傳說幾乎破滅。上海市防汛指揮部稱,截至20日上午,全市平均雨量為73.28公釐,最大小時雨量是浦東泥城公園氣象觀測站116公釐,浦東泥城和奉賢四團兩個測站6小時累計雨量超過300公釐,分別打破浦東和奉賢歷史記錄。暴雨後部分路段積水嚴重,黃浦江超過警戒水位。接連襲向上海的颱風,宣告「魔都結界」已不存在。中國氣象熱帶氣旋數據中心統計,1949年以來75年間,上海曾受到11個颱風襲擊,其中,有7個發生在近10年內。上海市氣象局服務長鄔銳表示,「魔都結界」說法缺乏科學依據,不過確有一些客觀因素, 使得颱風很少在上海登陸,其中有一條是「從上海的地理位置來看,上海是處於北和南之間的一個點,一般來說,颱風在上海以南都會轉向或者直接登陸。」據中國氣象局資料,颱風路徑主要受副熱帶高壓(副高)影響,有的沿著副高西行,有的在副高的轉角處轉彎而北上。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武亮說:「副高就相當於一堵牆,如果堵在上海附近,從南邊海上來的颱風,就會沿著副高的南側,一路向西運動影響上海,這種情況下颱風很難在海上穿過副高向北走。」在正常情況下,副高在 7、8月底移至最北,位於北緯30-35度的範圍內,這恰好將處在北緯31度附近的上海囊括在內。然而,隨著全球變暖加劇,颱風正向北移。上海市氣象局發表一篇科普文章指出,統計數據表明,1979-2018 年,西北太平洋上颱風的整體活動範圍每10年向北移動約78±31公里,不僅颱風的平均生成位置北移,颱風達到生命周期中最強強度的平均位置也明顯北移。據中國氣象熱帶氣旋數據中心統計,從1954年至2023年,全中國每10年的颱風數量均無明顯變化,但上海、山東、遼寧這三個長江口及以北地區,最近10年(2014-2023年)一共被颱風登陸11次,而此前數量最多的10年(1964-1973 年),颱風才登陸了5次。值得一提是,在颱風北移之餘,登陸中國大陸的超強颱風也在增加。歷史數據顯示,在中國登陸的熱帶氣旋中,超強颱風占比呈波動上升,其中,1974年-1973年、2004年-2013年和2014 年-2023年這三個10年的超強颱風占比超過 1.5%。最近10年,超強颱風的占比驟升至 5.31%,較前一個10年增長 3.57%。
開年至今僅16個颱風「年平均22.5個」 與1969、1977並列第三少
如今已經準備進入11月,這也代表著颱風肆虐的旺季即將結束。而根據資料統計,今年開年至今共有16個颱風生成,遠遠低於平均的22.5個,更是與1969年、1977年並列史上第三少颱風的年度。氣象專家賈新興在FB發文表示,統計今年1月至10月共16個颱風生成,創下1951年以來第三名偏少的紀錄。過往長期平均值是22.5個颱風生成,而最少的一年是1998年,當年僅有12個颱風生成,其次是2010年,當年有14個颱風生成,而2023年與1969年、1977年並列第三名偏少的年份。而在未來天氣方面,賈新興表示未來天氣有三大重點,其一,宜蘭、花蓮、台東水氣略多,中南部位於背風處;其二,11月2日至5日,各地天氣穩定,白天會略顯炎熱;其三,11月6日開始東北季風增強,桃園以北、宜蘭等地會有局部短暫雨的發生。根據中央氣象署資料顯示,30日、31日受到東北季風影響,桃園以北及臺灣東半部地區有局部短暫雨,東北部地區並有局部較大雨勢發生的機率,北部山區亦有零星短暫雨,其他地區及澎湖、金門、馬祖為多雲到晴,午後中南部山區有零星短暫陣雨。31日桃園至臺南沿海空曠地區、恆春半島及澎湖、金門將有8至9級強陣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