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生成數
」 颱風 反聖嬰 賈新興 台灣 反聖嬰現象今年氣候反常…歷史首次「11月4颱共舞」 睽違16年3颱登陸
氣候愈來愈反常!今年11月4颱共舞,是紀錄以來首次,而10、11月有2個颱風登陸台灣,是歷史上首次發生。而今年登陸的台灣總共有3個,也是睽違16年以來最多的一年,上次發生是在2008年。今年截至目前西太平洋已有25個颱風生成,更是首次在11月出現「4颱共舞」。氣象署海象氣候組氣候預報科長羅資婷指出,今年至11月,西北太平洋的颱風生成總數與氣候平均值差異不大,但多集中在8月後生成,特別是秋季颱風生成數明顯偏多。據了解,今年10至11月有2個颱風登陸台灣,成為歷史首次發生,而今年登陸的台灣總數達3年,成為自2008年以來最多的一年。羅資婷說明,從過去的統計資料來看,全年3至4個颱風登陸台灣的情況並不罕見,不過近10多年來登陸台灣的颱風每年均不超過2個,甚至2020至2022年間出現連續3年無颱風登陸的紀錄,與長期平均相比,颱風登陸數量的確有所減少。太平洋上有4個颱風。(圖/中央氣象署)為何8月過後颱風生成數量明顯增加?羅資婷分析,可能是反聖嬰正在發展,赤道西太平洋海溫會較暖,而今年秋天的熱帶波動活動較往常顯著活躍,赤道西太平洋的暖海溫範圍更大,造就颱風容易生成的環境,同時颱風生成區域東移、距台灣更遠,使颱風在移行過程中強度增強,形成更具破壞力的颱風。此外,今年秋天副熱帶高壓位置偏北且向西擴展,導致颱風多沿副熱帶高壓的導引氣流向西或向西北移行,增加對台灣及周邊地區的潛在威脅。
冬天反聖嬰發生機率衝最高峰 專家:颱風生成位置較靠台灣
中央氣象署表示,南海的熱帶性低氣壓18日可能會變成第15號輕度颱風「蘇力」,朝中南半島前進。對此,氣象專家林得恩以也說,「今冬,反聖嬰發生機率將衝到最高峰!」而如果颱風生成,位置也會較靠近台灣。林得恩在《林老師氣象站》發文,「今冬,反聖嬰發生機率將衝到最高峰!美國國家氣象局(National Weather Service,NWS)氣象預報中心(Climate Prediction Center,CPC)9月最新研究指出,根據目前最新氣候預報模式模擬結果,反聖嬰現象愈來愈加顯著,預測評估在今年9月之後,形成的機率將再躍升超過70%,且影響時間將延長到明年2月;9月之後,一路居高不下,在今年11月至明年1月發生的可能性將達最高值,形成的機率將再躍升超過80%。」至於反聖嬰對台灣的影響,林得恩解釋,「根據過去歷史事件的統計分析,反聖嬰現象肇生時,當年臺灣夏天及隔年春雨的降雨量都會減少,秋季在東北部及東部的降雨量也會增多,冬天到隔年春季氣溫(約6成左右)會比較低。另一方面,西北太平洋颱風生成數量會減少,今年統計迄今,西北太平洋及南海海域所生成的颱風,共計14個,仍低於同期統計平均值的18.5個;但一旦生成後,位置通常都會比較靠近臺灣。」氣象專家吳德榮在《三立準氣象‧老大洩天機》專欄中指出,最新模式模擬顯示,週五至下週二(20至24日)南方水氣北抬,大氣很不穩定,愈來愈多雨。週五、六白天偏熱,南台灣有局部陣雨或雷雨,西半部午後有大雷雨發生的機率;週日至下週二各地有局部陣雨或雷雨,有局部大雷雨發生的機率,皆應慎防雷擊、強風及瞬間強降雨。
颱風生成數比平均少3.5個! 熱帶擾動正醞釀「成颱時間曝」
今年夏天氣候概況顯示,7月和8月平均氣溫為29.4度,為73年來第4熱的夏天,而1月到8月的平均溫度則為24.8度,也是73年來第2熱。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今年1月到8月西北太平洋僅生成10個颱風,比氣候平均值13.5個還少了3.5個。不過,氣象粉專今(30日)也提醒,菲律賓東南方有擾動正在醞釀,未來幾天會逐漸發展、增強,最快下週一、二成為颱風的機率極高,但現在討論是否撲台還言之過早。中央氣象署預報中心主任陳怡良指出,今年盛夏7至8月的平均氣溫為29.4度,較氣候平均值28.8度高出0.6度,為1951年以來同期第4熱,另外今年1至8月的平均溫度則為24.8度,也是高於氣候平均值24度約0.8度,為1951年以來第2熱。至於颱風方面,陳怡良說明,今年第1個發布的警報為凱米颱風登陸,是睽違8年首度登陸台灣的強颱,上一個還要回溯到2016年7月生成的尼伯特。陳怡良續稱,今年7到8月有8個颱風,其中7月2個,8月6個,略少於氣候平均值的9.2個。此外,今年1月到8月西北太平洋僅生成10個颱風,少於氣候平均值的13.5個颱風,且今年颱風大多生成在季風槽和日本東南方外海低壓帶。不過,氣象粉專《台灣颱風論壇|天氣特急》今稍早也發文提醒,菲律賓東南方的擾動正在醞釀,未來幾天會逐漸發展、增強,最快下週一、二成為颱風的機率極高,「會怎麼走,取決於太平洋高壓強弱」,高壓很強往菲律賓;高壓適中往台灣,高壓偏弱就會往日韓,「變數不小,建議繼續觀察留意,但還不要緊張,現在討論是否撲台還言之過早~,下週四(9月5日)到週末如有安排室外活動的朋友請多注意相關資訊!」
反聖嬰現象影響正在擴大 專家示警:發生率破8成
反聖嬰現象則是指赤道東太平洋海溫異常偏冷的現象,在有反聖嬰事件發生時,易使台灣秋季東部降雨增多。而氣象專家林得恩也指出,「反聖嬰現象影響正在擴大」,提醒民眾反聖嬰現象發生時,西北太平洋颱風生成數量會減少,但一旦生成後,通常都會比較靠近台灣。氣象專家林得恩在臉書粉專「林老師氣象站」發文表示,「反聖嬰現象影響正在擴大」,並指出,美國國家氣象局(National Weather Service,NWS)氣象預報中心(Climate Prediction Center,CPC)7月最新研究指出,根據目前最新氣候預報模式模擬結果,反聖嬰現象愈來愈加顯著,預測評估在今年8月之後,形成的機率將再躍昇超過70%,且影響時間將延長到明年2月,「8月之後一路居高不下,在今年10至12月發生的可能性將達最高值,形成的機率將再躍昇超過80%」。林得恩也說明,反聖嬰現象對台灣天氣的可能影響,「根據過去歷史事件的統計分析,反聖嬰現象發生時,當年台灣夏天及隔年春雨的降雨量都會減少,秋季在東北部及東部的降雨量也會增多,冬天到隔年春季氣溫會比較低」。此外,林得恩指出,從另一方面來看,反聖嬰現象發生時,西北太平洋颱風生成數量會減少。今年西北太平洋及南海海域所生成的颱風共計9個,仍低於同期統計平均值的13.5個,「但颱風一旦生成後,通常都會比較靠近台灣,只不過今年都衝向日本」。事實上,氣象署曾在官網上解釋,聖嬰現象指的是東太平洋海水每隔數年異常升溫,進而影響全球氣候的現象。聖嬰不僅是海溫變化的單一事件,還會影響許多地區的天氣與氣候。相對地,反聖嬰現象則是指赤道東太平洋海溫異常偏冷的情況。當發生反聖嬰事件時,台灣秋季東部的降雨量通常會增加,而冬季的影響則不明顯;此外,反聖嬰也可能使隔年夏季的氣溫略低於平均,但每次反聖嬰事件的影響仍有所不同。氣象署進一步指出,聖嬰與反聖嬰現象主要影響颱風的生成位置,在反聖嬰發展年的夏季與秋季,颱風生成位置較偏向西北,颱風在洋面上的時間較短,強度也相對較弱。不過聖嬰與反聖嬰現象並非唯一影響颱風生成位置的因素,各個案例之間仍存在顯著差異。
未來10天低壓帶影響「中南部降雨時間長」 氣象粉專:日本旅遊注意颱風
今(12日)西南風影響,上午臺灣中南部地區有局部短暫陣雨或雷雨,其他地區及澎湖、金門、馬祖為多雲到晴,午後各地有局部短暫雷陣雨,山區並有局部大雨發生的機率。對此,台灣整合防災工程技術顧問公司總監賈新興也分析,未來10天受低壓帶影響,中南部降雨時間長。氣象粉專《天氣風險 WeatherRisk》分析師李至晟今早發文指出,今天持續受到西南風影響,清晨在彰化以南沿海有些零星陣雨,這是因為夜晚的陸風跟大環境的西南風交會形成對流造成的,預期在白天陸風減弱後,沿海降雨就會趨緩,轉變為內陸的熱對流降雨,山區雨勢較大,各地的近山區平地也有陣雨或雷雨,算是相當典型的夏季天氣。而在氣溫方面,李至晟說明,中南部因為沿海雲系的影響,白天高溫較低,只有在近山區有35度左右的高溫。但北部跟東半部受到地形阻擋,天氣比較晴朗,不排除有局部36度以上高溫。李至晟分析,這個星期預測還是維持類似的天氣,但西南風的強度會有些變化。明後兩天(13日、14日)因為太平洋上的低壓帶往東遠離,臺灣的西南風強度會稍微減弱,但週四(15日)之後臺灣又會進入中國南方的低壓帶範圍中,西南風再度增強。會讓中南部清晨的降雨呈現先減少再增多的趨勢,而山區和北部、東半部依然是午後陣雨的天氣型態。要等到太平洋高壓增強,這樣的不穩定的天氣才會告一段落。李至晟續稱,目前洋面上有2個颱風,比較早生成的瑪莉亞颱風即將登陸日本仙台附近,後續受到地形破壞會很快減弱;而昨天形成的山神颱風也將沿著太平洋高壓邊緣,接近日本東方近海,不過因為環境不佳,可能在接近的過程中就減弱為一般低壓,但依然會為東日本帶來較不穩定的天氣,提醒近期前往日本的朋友要特別注意。氣象專家賈新興今早也在臉書發文指出,「未來10天低壓帶影響,中南部降雨時間長」,13日至14日,彰化以南有局部短暫陣雨,午後各地有局部短暫陣雨。15日至18日,西半部有局部短暫陣雨,午後各地有局部短暫陣雨。至於19日至20日,臺中以南有局部短暫陣雨,午後各地有局部短暫陣雨。21日,臺中以南有局部短暫陣雨,午後桃園以南有局部短暫陣雨,宜花東山區亦有零星短暫雨。針對瑪莉亞颱風即將登陸北海道,賈新興分析,山神颱風預測明天將變性為溫帶氣旋。至於91W熱帶擾動,預估最快明天中午前後有增強為颱風的趨勢,預估仍朝日本東南方外海前進。未來10天菲律賓東方外海至南海一帶,無明顯熱帶擾動發展之跡象。賈新興指出,1月至8月氣候平均颱風生成數13至14個,今年截至目前為止共6個颱風生成。不過也提醒「超過5天後預報變動度大、不確定性較高,請留意最新的預報資訊。」
過去65年「7月颱」快速增加逾140個 專家:數量有持續增加趨勢
雖然颱風會帶來災害,但颱風也是台灣重要的水資源之一,如果沒有颱風季帶來雨量,台灣地區容易發生缺水現象,氣象專家林得恩也在臉書粉專表示,統計過去65年的氣候資料顯示,7月份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共有258個颱風生成,與6月相比,快速增加超過140個,可以看出颱風生成數量有再持續增加的趨勢。林得恩在臉書粉絲團「林老師氣象站」發文指出,統計過去65年的氣候資料顯示,7月份,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地區共有258個颱風生成,發生的頻率佔全年統計總數的15.13%;生成個數與前1個月相比,快速增加超過140個,顯見生成數量有再持續增加的趨勢,再從颱風運動路徑圖來看,直接或間接影響台灣的機會也開始增多,根據統計過去110年的氣象資料顯示,7月份的侵台颱風個數已增加到97個,佔全年統計總數的0.87%,將近是6月份的3倍強,林得恩說明,這與當時環境駛流場的配置,太平洋高壓軸線西伸或東退程度及當時颱風的強度大小可能有關。林得恩表示,台灣的颱風季是泛指每年的7至9月,無論是生成個數,或是侵襲影響個數都佔全年的大宗,雖然今年迄今,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地區只有2個颱風形成,對台灣也均無直接的影響,但自7月中、下旬之後,後續海溫升降程度、垂直風切大小以及海水熱焓量的多寡等都將調整,滿足愈來愈適合颱風生成發展的環境條件。事實上,氣象署也曾在官網指出,西北太平洋一年生成颱風個數的氣候值(1991-2020年平均)為25.3個,其中颱風多集中於7月至10月生成,平均分別為3.7、5.5、5.1、3.5個,總共17.8個,大約佔全年生成個數的70%。氣象署說明,颱風生成後多半朝西北方向移動,台灣、華南、韓國及日本等地均容易受到颱風侵襲。全年侵台颱風個數的氣候值(1991-2020年平均)為3.2個,平均而言在7月至10月間侵台的颱風個數有2.9個,大約佔全年侵台颱風的91%。
反聖嬰現象發展 氣象專家揭3原因「台灣反而會越來越熱」
近期台灣各地天氣高溫炎熱,氣象署指出,今(28)日各地高溫約32至36度,西半部易出現局部36度以上高溫,中南部36度高溫的範圍仍廣,南部局部地區並有出現37度以上高溫的機率,而氣象專家林得恩也說明,今年6月開始反聖嬰的訊號愈來愈強,但對應到台灣的夏季,氣溫反而會越來越熱。林得恩在臉書粉專「林老師氣象站」發文指出,今年6月開始反聖嬰的訊號愈來愈強,對應到台灣的夏季,有3個原因氣溫反而會越來越熱,一是大氣環流的改變,反聖嬰現象會改變西太平洋高壓的強度和位置,當副熱帶高壓持續增強並向西擴展時,台灣會受到更多來自西太平洋的暖濕氣流影響,同時熱量也不易外散,導致氣溫持續上升。林得恩說明,第二是降水模式的變化,反聖嬰現象通常會引起降水分佈的不均勻,在台灣這可能會導致降雨量減少;尤其是在夏季,缺乏預期降雨的蒸發冷卻作用,反而會使得氣溫更高;第三則是熱帶氣旋的活動,反聖嬰年雖然西北太平洋颱風生成數量會減少,但一旦生成後,通常都會比較靠近台灣,而這些颱風在生成和移動過程中通常會攜帶大量熱量,進一步加劇高溫天氣。事實上,氣象署曾經在官網說明,聖嬰現象是指東太平洋海水每隔數年就會異常升溫、影響全球氣候的現象,聖嬰不只是海溫變化的獨角戲,更會影響到許多地區的天氣與氣候,而反聖嬰現象則是指赤道東太平洋海溫異常偏冷的現象,在有反聖嬰事件發生時,易使台灣秋季東部降雨增多,對冬季的影響則不明顯;對隔年夏季氣溫有低於平均值的趨勢影響,不過每個反聖嬰現象事件仍存在差異性。此外,氣象署表示,聖嬰與反聖嬰現象主要是對颱風生成位置造成影響,在聖嬰發展年的夏季及秋季,西北太平洋颱風生成位置比正常年較偏向東南,即距離台灣與東亞陸地較遠,所以颱風在洋面上的時間較長,颱風強度亦略為偏強;反之,在反聖嬰發展年的夏季及秋季,西北太平洋颱風生成位置比正常年較偏向西北,颱風在洋面上的時間較短,颱風強度略為偏弱,不過聖嬰及反聖嬰現象並非影響西北太平洋颱風生成位置的唯一因素,在個案間還是有很大的差異。
反聖嬰現象這時間點「發生率破8成」 專家:颱風生成數量少…但較靠近台灣
美國國家氣象局(National Weather Service,NWS)氣象預報中心(Climate Prediction Center,CPC)4月研究指出,根據目前最新氣候預報模式模擬結果,聖嬰現象的訊號已接近尾聲。對此,氣象專家林得恩也表示,反聖嬰現象將再度接手,預測評估今年6至8月形成的機率再提升為60%,9至11月發生的可能性也從原先的77%再提升至82%,並提出幾點反聖嬰現象對台灣天氣的可能影響。台灣大學大氣科學博士林得恩今(22日)在臉書粉專《林老師氣象站》發文指出,美國國家氣象局氣象預報中心4月研究指出,聖嬰現象的訊號已近尾聲,非常有可能會在今年的4至6月轉為中性狀態,而發生的機率超過80%。林得恩續稱,反聖嬰現象隨後將再度接手,預測評估今年6至8月形成的機率再提升為60%,9至11月發生的可能性也從原先的77%再提升至82%,「整體來看,反聖嬰肇生的機率愈來愈大。」他也說明反聖嬰現象對台灣天氣的可能影響:「根據過去歷史事件的統計分析,反聖嬰現象肇生時,當年臺灣夏天及隔年春雨的降雨量都會減少,秋季在東北部及東部的降雨量也會增多,冬天到隔年春季氣溫會比較低。另一方面,西北太平洋颱風生成數量會減少,但一旦生成後,通常都會比較靠近台灣。」
反聖嬰下半年恐反撲 氣象專家曝影響:夏天降雨會減少
聖嬰現象的訊號近期雖然已接近尾聲,但氣象專家林得恩指出,今年下半年反聖嬰有再反撲的跡象,反聖嬰現象發生時,當年夏天及隔年春雨的降雨量都會減少,秋季東北部及東半部雨量增多;另一方面,西北太平洋颱風生成數量會減少,但一旦生成後,通常都會比較靠近臺灣。氣象專家林得恩今(16日)清晨在臉書粉專《林老師氣象站》發文指出,美國國家氣象局氣象預報中心本月研究指出,根據目前最新氣候預報模式模擬結果,聖嬰現象的訊號已接近尾聲,很可能在今年4至6月轉為中性狀態;隨後反聖嬰現象將再度接手,預測今年6至8月形成的機率為55%,9至11月發生的可能性再提升到77%。至於反聖嬰現象對台灣天氣的可能影響為何?林得恩說明,根據過去歷史事件的統計分析,反聖嬰現象肇生時,當年台灣夏天及隔年春雨的降雨量都會減少,秋季在東北部及東部的降雨量會增多,隔年春季氣溫會比較低,「另一方面,西北太平洋颱風生成數量會減少,但一旦生成後,通常都會比較靠近台灣。」
今年迄今僅8颱風⋯專家:連4年偏少 下周去日本恐要留意
今(19日)低壓帶影響,天氣不穩定,台灣西半部地區及澎湖、金門、馬祖有局部短暫陣雨或雷雨,西半部地區並有局部大雨發生的機率,其他地區為多雲到晴,午後有局部短暫雷陣雨。氣象專家賈新興分析,今年是2018年之後連續第4年颱風生成數偏少。天氣職人吳聖宇則提醒,下周如果要去日本的朋友可能又要留意是否有颱風要往日本過去的情況。氣象專家賈新興指出,2023年截至目前有7個颱風生成,1個是越洋而來,仍算8個颱風,長期平均是13.65個,是2018年之後連續第4年颱風生成數偏少,歷史上1至8月最多有23個颱風生成,分別是1965年及1971年,而歷史上最少的是1998年的4個颱風生成。歷年颱風生成數。(圖/翻攝自臉書/賈新興)賈新興提到,2023年有3個颱風發布警報,分別是5月29日至5月31日的瑪娃颱風,7月24日至7月28日的杜蘇芮颱風,以及8月1日至8月4日的卡努颱風。天氣職人吳聖宇表示,今明兩天(19、20日)在迎風面中南部沿海地區偶爾仍會有些局部短暫陣雨或雷雨機會,不過雨勢跟雨量跟前幾天相比已經明顯減少,主要的天氣變化要留意午後陸地上發展的熱對流雷雨,預報資料看起來仍有較大雨勢發生的機會,有可能出現局部大雷雨。今天周六(19日)降雨的範圍較大,明(20日)的降雨範圍會比較往山區縮小,不過因為整體風向偏南的關係,今明兩天平地受熱對流影響較大的地方都可能偏向中北部,提醒大家午後外出或是要到山區活動都要留意,危險區域還是暫時避免前往比較安全。吳聖宇指出,短時間內看起來也沒有颱風可能影響台灣的預測,雖然日本南方海面有機會出現新的熱帶擾動或颱風發展,不過大致往日本方向移動的可能性較大,下周如果要去日本的朋友可能又要留意是否有颱風要往日本過去的情況了,預期進入8月下旬後半到月底,颱風容易發展的位置將會逐漸調整回到南海、菲律賓附近海域,後續是否有颱風接近台灣的機會仍有待持續觀察。
第7號颱風「蘭恩」最快下周生成 賈新興:未來10天「可能還有2個」
雖然卡努颱風今(5日)中午已趨向日本,但最快下周三、四(9日~10日)西太平洋又有另一個颱風生成,屆時若成颱,將是今年第7號颱風「蘭恩」(Lan),路徑可能往日本東方海面掃過,不影響台灣。對此,氣象專家賈新興也表示,未來10天,至少還有2個颱風生成的機會。賈新興今(5日)稍早在臉書發文指出,「2023年1月到8月颱風生成數,今年截止目前今天(5日)為止,只有6個颱風生成,氣候上1月到7月平均生成數7.9,氣候上8月有5.5個颱風生成,1到8月氣候上為13.4個生成。」賈新興昨(4日)曾表示,下周三、四西太平洋有另一個颱風生成的機率,有機會發展成今年第7號颱風蘭恩,初步研判路徑可能會往日本東邊海面掃過,離台灣比較遠,因此不影響本島,惟後期預報不確定性略高,需留意最新預報資訊。此外,氣象局預報員官欣平也表示,由於目前進入主要颱風季,因此颱風頻繁生成並不意外,尤其台灣附近低壓槽常會有低壓消消長長,下周比較遠洋或中緯度地區會有低壓生成,至於變成熱帶低氣壓或颱風的變數仍大,不過這些跡象顯示現在進入颱風活躍期。
宜蘭人快瘋了!連3年反聖嬰「連續29天沒停雨」 氣象局這樣說
從廿四節氣觀察,本周已正式進入冬天,但最近住在靠北部,尤其宜蘭地區的民眾,是否覺得雨總下個不停?尤其昨天氣象局還針對基隆、新北與宜蘭地區發布大雨特報,蘇澳光是3小時雨量就達183毫米,至昨天晚間還是雨不停,甚至蘇澳已經連下29天的雨,「1秒都沒停過」,中央氣象局解釋,反聖嬰牽動了全球氣候的變化,今年更是進入第3年的反聖嬰,這是台灣近年秋冬季多豪大雨的主因。有宜蘭人最近透過社群發文,痛苦抱怨指出,最近的宜蘭,天天都在下雨,大嘆自己猶如住在雨都,「宜蘭一年365天有300天在下雨」,甚至有當地人觀察,蘇澳已經連下29天的雨,且「連一秒都沒停過」,感嘆宜蘭人都快忘記太陽公公長什麼樣子了。對於宜蘭人面臨「雨不停歇」的苦惱,根據《ETtoday新聞雲》報導,氣象局對此解釋,今年是太平洋迎來的第3年反聖嬰現象,也是繼1998、1999、2000年之後,再次出現「連3年反聖嬰」的狀況。當反聖嬰現象發生,可發現到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異常偏冷,熱帶太平洋海平面氣壓呈西低東高的現象,太平洋東風增強,將暖海水帶往西太平洋,換日線附近對流較弱、降雨減少,而西太平洋則是對流加強、降雨增多。氣象局並指出,反聖嬰現象通常發生在春末夏初時,而到秋末冬初將達到最強,所以會發現台灣夏季降雨減少、隔年春雨也不多,但秋季東部降雨增多的狀況,並使得西北太平洋颱風生成數量正常略少,且提高台灣東北部秋冬季豪大雨發生機會。
本週估有1、2個颱風「形成機率曝光」 專家:瘋狂趕進度
颱風「諾盧」目前已經進入南海,但還是為台灣北部、花東地區帶來雨勢。台灣颱風論壇表示,「本週預計還會有1、2個颱風形成」;氣象專家也說,今年第17號颱風「庫拉」有望生成,直呼是「瘋狂趕進度」。諾盧颱風路徑圖。(圖/翻攝台灣颱風論壇|天氣特急)《台灣颱風論壇》26日在臉書發文說,「諾盧颱風已進入南海重整旗鼓,繼續西行明天將抵達越南中部東方海域。本週預計還會有1、2個颱風形成。」但據目前的資料來看,颱風靠近台灣的機率低。此文曝光後,有網友留言「展望明年,要不是軒嵐諾氣象局給個超大暴風圈,不然今年就很有機會創下0颱侵台的傳奇紀錄。」有人回覆說「今年颱風真是跟台灣很無緣」、「補水重要還是紀錄重要」。氣象專家吳聖宇也在《天氣職人-吳聖宇》粉專發文說,「諾盧颱風進入南海,大陸高壓帶來的東北風減弱,但是高壓迴流的偏東風,配合整個不穩定波形仍在台灣附近。」北部、花東等地區26日會有地形性的降雨,桃園以南到高雄天氣晴朗。吳聖宇表示,TD-19W的出現,有望變成今年第17號颱風庫拉,但目前看來會在遠海活動,對陸地無害,「最近颱風生成瘋狂趕進度,連同即將可能出現的庫拉,9月分已經出現了梅花、莫柏、南瑪都、塔拉斯、諾盧等颱風,很快將颱風生成數拉近氣候平均值。」吳聖宇說,大自然會自己找到平衡,真是奇妙。
好天氣告一段落!開工急凍「冷氣團南下」 體感溫度剩5度
春節即將結束,好天氣也將告一段落。今日開工日強烈大陸冷氣團南下,其中新竹、苗栗等地區清晨受輻射冷卻影響,最低溫可下探8-9度,體感溫度只有5度。氣象局預報員劉宇其表示,今天強烈大陸冷氣團南下,水氣增多,基隆北海岸有較大雨勢發生機率,其他地方則多雲到晴。溫度方面,北台灣白天溫度開始明顯下降,其他地區降溫則會在今晚,今日一直到周五清晨是這波冷氣團影響最明顯的時候,北台灣白天高溫15-18度,低溫約11度,其中竹苗地區清晨受輻射冷卻影響,19日清晨最低溫8-9度,體感溫度下探5度。中南部白天高溫約20-24度,夜晚清晨低溫約11-18度,日夜溫差大。天氣風險臉書專頁指出,今天下半天環境漸轉乾,西半部趨於穩定無降雨,東半部降雨將大幅減緩,氣溫於19日漸回暖,各地大多維持晴時多雲。另外天氣風險公司環資部總監賈新興表示,目前位於菲律賓東方編號91W的熱帶性擾動,預估48-60小時內有機會發展為今年第一號颱風杜鵑(Dujuan),預計18日時外圍環流將對菲律賓中部和南部造成將近3天的影響,23日等它進入南海後,屆時水氣將會對台灣造成影響。賈新興指出,1、2月是颱風生成數最少的月分,歷年2月平均值為0.1個,不過2018、2019年都各有一個2月颱出現,其實也不算是太罕見。
北台氣溫跌幅達10度!未來一周「防異常降雨」 恐又有雙颱接力
今(8日)東北風影響,北部及東北部天氣稍涼,其他地區早晚亦涼;而昨(7日)北台高溫約32.6度,今高溫預估22、23,降幅達10度。氣象專家吳德榮提醒,受到東北風冷空氣的舉升作用,形成「迎風雨背風晴」、北台濕涼的天氣型態,期間有「東北季風異常降水」發生的機率,也應留意。中央氣象局指出,今(8日)東北風影響,基隆北海岸、東北部地區及大台北山區有雨,並有局部大雨發生的機率,應特別留意,北部、東部、東南部地區及中南部山區有局部短暫雨,外出應攜帶雨具,其他地區則為多雲到晴的天氣;氣溫方面,北台灣高溫明顯下降,桃園以北及東北部整天較濕涼,高溫約22、23度,花東及中南部高溫約26至31度,夜間清晨中部以北及宜蘭低溫19至21度,南高屏及花東低溫約21至24度。氣象專家吳德榮在「三立準氣象· 老大洩天機」專欄撰稿指出,最新(7日20時)歐洲中期預報中心(ECMWF)模式模擬顯示,本周南海及菲律賓東方海域,海溫高,分別各有「熱帶擾動」先後在其中發展;致使其鄰近海域包括台灣東方海面,皆有較多的水氣。受到東北風冷空氣的舉升作用,形成「迎風雨背風晴」、北台濕涼的天氣型態;期間有「東北季風異常降水」發生的機率,也應留意。(左)最新(7日20時)歐洲中期預報中心(ECMWF)模式,模擬周二(10日)20時地面圖顯示,越南東方近海有「熱帶擾動1」,呂宋島東方有「熱帶擾動2」;台灣東方海面有較多水氣;受到東北風的抬升,迎風面易有降雨。(右)今(8日)4時累積雨量圖顯示,桃園以北、東半部有局部雨,竹苗山區亦有零星降雨。(圖/翻攝自「三立準氣象· 老大洩天機」專欄)至於所模擬的「熱帶擾動」,皆因受到其北方高氣壓偏東風的導引,一是在南海發展,向西往越南;另一則在菲律賓東方發展,經呂宋島、向西進入南海,再朝越南前進。若兩擾動皆被命名,則今年颱風生成數,將追近「氣候平均值」,已在「氣候正常值」範圍;但侵台颱風數卻仍掛零,遠不及「氣候平均值」的3.4個。吳德榮表示,今(8日)晨受東北風影響,平地最低氣溫較昨(7日)晨明顯下降,截至5時已降至17、18度(新北石門、瑞芳區17.2度、桃園楊梅區17.4度、新竹新豐鄉17.5度、台中清水區18.0度)。吳德榮分析,最新歐洲模式模擬顯示,今、明(9日)兩天東北風南下,氣溫下降、北台濕涼;桃園以北、東半部有局部雨,北海岸、北部山區及東北部有較大雨勢;新竹以南晴時多雲,日夜溫差大。今日各區平地氣溫如下:北部17至22度、中部18至29度、南部19至30度、東部18至28度。最新模式模擬顯示,周二、三(10、11日)仍受東北風影響,北台濕涼;大台北及東半部有局部雨,北海岸、北部山區及東北部有較大雨勢;桃園以南晴時多雲,日夜溫差大。周四(12日)氣溫略回升,仍盛行東北風,為「迎風雨、背風晴」的天氣。周五、六(13、14日)另一小股東北風、些微冷空氣南下,氣溫略下降,北台濕涼;大台北、東半部有局部雨;桃園以南大多是晴朗穩定,日夜溫差大的天氣。
今年颱風生成數僅13個 有機會創下56年首次無颱侵台記錄
根據氣象局資料統計,今年至今颱風生成數僅13個,目前為止是生成總數最少的1年,而且今年至今仍未有颱風侵襲台灣,很有可能暨1964年之後,56年來首次沒有颱風侵台的紀錄。根據《ETtoday》報導指出,氣象局預報員陳伊秀表示,自1958年至今,7月平均生颱數為3.6個、8月平均生颱數為5.57個、9月平均生颱數為3.37個,但是今年7月生颱數為零,8月生颱數7個,9月4個,整年度生颱數13個,但數字方面與往年相差不大,而且10月尚未結束,後續是否有颱風生成仍需繼續觀察。陳伊秀解釋,1964年雖然有37個颱風生成,但該年度卻創下零颱侵台的紀錄,今年至今為止僅生成13個颱風,後續即便有颱風生成,也有可能不會侵台,有可能創下1964年的紀錄,56年以來沒有颱風侵襲台灣的紀錄。
8月初短短10天「4颱風生成」! 氣象專家急撰文提醒
今年創下首次7月零颱風生成紀錄,不過8月初開始就有4個颱風接力生成。對此氣象專家賈新興表示,回顧歷年,這10天中最多有5個颱風生成,發生於1955年,其次4個颱風生成分別發生在1960年、1981年、2006年以及今年。賈新興以「從歷史資料看颱風爆發期正式啟航時間」為題,整理出1951年至2019年的7月中至11月中的颱風序列圖,發現8月1日至10日的颱風生成中位數是2個,75%的發生數也是2個,今年8月1日至10日颱風生成數明顯偏多,確實是颱風生成的爆發期。賈新興表示,這波的爆發期,從預報的角度來看,確實是沒有預測到,大概只在7月底時的預測提到8月8日至13日的一小波。進一步觀察7月中至11月中歷年每10天的颱風生成數,利用盒鬚圖的方式來呈現,7月21日至31日大致上是「西北太平洋颱風」生成正式啟航的時間點,基本上也跟西北太平洋季風指標正式啟動的氣候時間點一樣。而7月21日至8月31日將近一個多月的時間,從盒鬚圖可以看到這期間的中位數是2個,75%的百分化是3個。賈新興表示,也就是說這期間的每個10天,有>=3個的颱風生成都算是異常偏多的,9月之後的每10天,若有颱風生成>=2也都算是異常偏多,因此之後將以這個每10天的颱風生成數>=75%定義為「颱風的爆發期發生」。賈新興也提醒,今年這幾個颱風生成的位置都非常接近家門口,代表熱帶海溫有偏冷的跡象。
今年真怪!颱風生成爆發期「下看9月上旬後」 專家憂破2010年新低紀錄
今年颱風生成數量偏少,天氣風險管理公司總監賈新興,繼日前在臉書分析「颱風生成爆發期」,大呼「不妙」後,昨天(6日)又忍不住發文直言「今年真的好怪」;並提出預警,透露颱風生成爆發期,有可能會「下看至9月上旬後」。賈新興曾在上月底時,在臉書討論「颱風生成爆發期」。當時他就提到,今年有利颱風生成爆發期都大Delay(延遲),7月底至8月初有一個機會,而事實證明,後來的確有第4號中度颱風「哈格比」(HAGUPIT)生成,沒有真的實現7月零颱風的狀況。(圖/翻攝臉書)而他昨天又發文表示,目前從相關資料觀察,颱風生成爆發期有可能會「下看至9月上旬後」,因為根據最新的資料顯示,8月8日至8月13日,以及8月23日至8月28日各有一小波,但整個持續時間不長,「有利颱風一個接一個的生成,時間要DL到.....了。」賈新興今天(7日)上午又表示,今年大氣和海洋的狀態,締造了許多的紀錄。從台灣的高溫炎熱、長江黃淮梅雨降雨,再到日本的梅雨,都是受到太平洋高壓增胖又增長的影響。他並提到,根據過去颱風生成次數最少的幾年來看「2010年是破紀錄的少,全年14個;其次是1998年17個」,他估今年最多只會有20個颱風生成,但如果差更多的話,不排除會跌破2010年當時的新低紀錄。
夏天還會更熱!今年反聖嬰年 氣象局估至少3個颱風侵台
台北昨(29日)出現38.9極端高溫,創下6月高溫紀錄,氣象局指出因今年反聖嬰影響,預估7月到9月維持高溫甚至會更加炎熱。7月開始進入颱風季,氣象局預估今年颱風侵台個數約3個至5個,屬於正常範圍。氣象預報中心主任呂國臣表示,今年梅雨季雨量在5月偏多,主要集中在中、下旬,6月雨量明顯偏少,5月至6月的總雨量則接近正常值。而氣溫方面,除了5月下旬降雨量明顯,溫度在正常範圍外,其他時間都處於高溫炎熱,平均氣溫創下1947年有紀錄以來的新高。氣象局進一步分析,目前熱帶地區海氣狀態接近正常,但反聖嬰現象有發展趨勢,根據歷史統計資料顯示,今年夏季可能更加炎熱。時序漸進入颱風季,氣象局表示,今年到目前為止,西太平洋僅有2個颱風生成,往年6月至12月約有21個到25個颱風生成,侵台數為3個到5個,氣象局估今年下半年西北太平洋颱風生成數正常或偏少,侵台數接近正常範圍。氣象局預估,今年7月至9月台灣氣溫偏高的機率較大;7月雨量偏少到正常,8月、9月雨量會接近正常,但因為颱風季雨量分布時間差異大,請民眾節約能源。氣象局呼籲7月進入颱風季,民眾要提早做好防颱準備,也需防範夏季高溫及雷擊,並多留意氣象預報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