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慾差
」 中醫開學腸病毒爆發!病童沒食慾暴瘦 醫提醒:家長請留意「1問題」
近來國小學童媽媽之間最流行的打招呼語,可能就是「你家孩子也中了嗎」?原因是腸病毒邁入高峰期,學童因開學後交叉感染,導致患者人數突增,其中有多位學童食慾差導致脫水嚴重,不得不住院治療!腸病毒常見這些症狀 嚴重有致命風險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兒科醫師鄭詩橤表示,腸病毒好發於五歲以下兒童,症狀常見有口腔、手掌、腳掌出現水泡、潰瘍,同時合併發燒、嘔吐等症狀,一般感染後潛伏期平均約3至5天就會出現症狀,病程約7到10天左右會逐漸好轉,不過仍有極少數患者病情會惡化,出現抽搐、意識不清、呼吸急促、心跳加快等情形,甚至會有致死風險。當心脫水問題 出現口乾舌燥、容易疲累加以警覺不過,鄭詩橤強調,腸病毒重症的發生比例不高,家長們更要當心的是脫水問題,她表示,腸病毒會造成口腔及舌頭潰瘍或長水泡,導致進食時引起強烈疼痛感覺,對多數孩子來說,可能連吞一口飯都是折磨,以致於食慾降低、營養吸收變差,造成身體脫水、體重減輕。鄭詩橤也指出,脫水前往往會先出現口乾舌燥、容易疲累、心跳加快、眼窩凹陷、尿量減少及四肢微涼等徵兆,所以家長可以觀察孩子的尿量是否變少及尿液顏色是否變深等,判斷是否有脫水現象,並可透過補充白開水、含糖量低運動飲料或者電解水改善症狀,切忌飲用碳酸飲料或過甜飲料,避免脫水症狀更加嚴重。預防腸病毒 這些方法最關鍵鄭詩橤也提醒,如果孩童脫水情形持續惡化,最佳方式就是儘速住院打點滴補充身體水分,等待體力稍稍恢復後,再補充冰涼、軟質食物,可有助於增加抵抗力、加速復原腳步。但最重要的預防關鍵,仍是勤洗手、周邊環境消毒、避免共用物品,尤其病童務必在家休養,以免引起群聚感染,才能讓這波疫情早日消退。
男子罹患食腦蟲奪命?檢驗結果大逆轉 死因為「阿米巴性痢疾」
先前有媒體報導指出,一名男子前往高雄長庚就醫,被醫師查出腦部遭到俗稱為食腦蟲的「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感染,經治療後仍不治身亡。但高雄市衛生局於24日澄清,該名男子是因腹部不適、皮膚潰爛而就醫,院方通報的是「阿米巴性痢疾」,無直接證據顯示曾確診「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根據《中時新聞網》報導指出,高雄長庚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袁俊文在受訪時表示,該名男子是急診入院,主要症狀為頭痛、食慾差、左側肢體無力,安排CT與核磁共症後,發現男子左右大腦不對稱,且有瀰漫性腦病變,出現浸潤性感染的情形。後續醫師也為男子開顱採集腦部檢體,經檢測後,確認男子感染的是俗稱「食腦蟲」的「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Naegleria fowleri)。而該名男子歷經治療後,仍然不治身亡。但根據媒體報導指出,高雄市衛生局於24日表示,曾向高雄長庚調閱個案相關資料,查明該名69歲男子居住在外縣市,在2023年6月因為腹部不適來高雄依親就醫,曾因為皮膚潰爛等原因前往高雄長庚醫院,後續因為出現意識改變、偏癱等情況,所以被收治住院,並且進行腦部病理組織切片檢驗。後續查驗出疑似立即阿米巴,並於2023年7月22日通報為「阿米巴性痢疾」,疾管署也在同日研判確診。而該名男子則於2023年7月31日不治身亡。至於食腦蟲一事,高雄市衛生局表示,該名男子的腦部組織切片在當時並未進行分型或最後病理在確認,因此無直接證據證明該名男子有罹患「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直接證據。但依疾管署資料顯示,目前全台均無「福氏內格里阿米巴腦膜腦炎」確定病例,最近一次的通報是在2023年,北部有一名30多歲的女性確診。
六旬女多年糖尿病逼近洗腎邊緣! 中西醫合併治療遠離危機
一位68歲的李姓婦人罹患糖尿病已20年,某次回診時,抽血報告竟發現腎絲球過濾率剩8分,屬慢性腎臟病第五期臨近洗腎邊緣。李姓婦人至醫院進行中西醫合療,在1年內腎絲球過濾率提升,血鉀穩定4.0,免於洗腎帶來的生活困擾與痛苦。糖尿病恐引發腎病 死亡風險大增中醫大附醫中醫部醫師廖元敬指出,由李女士病例可見,長期患有糖尿病的病人更需格外注意腎臟病變的風險。除了腎臟病外,糖尿病也是腎臟病人接受血液透析的主要原因,若腎絲球過濾率下降,死亡率有增加趨勢。中醫部醫師吳美瑤強調,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子包括性別、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隨著年紀增加,心血管事件發生率也會隨之上升,其中慢性腎臟病本身就是一個重要的獨立因子,隨著慢性腎臟病嚴重度增加,腎絲球過濾率下降,心血管事件風險大幅增加。中西醫合併療法加強照護 降低心血管死亡率李女士血壓169/80偏高,食慾差,低血鈉132,高血鉀5.4。經由廖元敬與吳美瑤使用「全民健康保險中醫慢性腎臟病門診加強照護計畫」,並合併腎臟科醫師張育瑞門診的西醫療法,為患者進行治療。西醫療法: 張育瑞說明,西醫常規治療包含降血糖、降膽固醇等藥物,配合飲食及中醫治療,李姓患者這2年來血糖、血脂、電解質越來越進步,精神及體力也越來越好。中醫療法: 根據中醫大附醫2007至2016年在「中醫藥國際學術電子期刊Journal of Traditional and Complementary Medicine(JTCM)」發表的研究資料,除了西醫的常規治療,中醫使用活血化瘀的丹參、川七抗發炎、抗氧化、改善腎臟微循環,合併濟生腎氣丸或是知柏地黃丸,能使早期糖尿病腎病變患者腎功能、蛋白尿穩定改善。中西醫合療,除穩定腎功能外,可以降低心血管事件的總死亡率7成,以及長期心肌梗塞、心臟衰竭的發生率。
全民酷酷掃1/男大生劇咳2周「失眠又嘔吐」 病毒輪番上!嬰幼童輕忽恐變重症
疫情解封的同時,民眾也面臨「免疫負債」的代價,除了新冠肺炎仍持續發生之外,各式各樣的病毒也鋪天蓋地而來,而共同的症狀都是咳嗽,再加上時值秋天,本就容易「酷酷掃」,也讓醫師驚呼簡直是「全民皆咳」,呼籲要好好對症下藥,否則久咳恐落得終生病根,而5歲以下嬰幼童更要當心,劇烈咳嗽可能是感染「小孩殺手」病毒的症狀,一不當心恐變重症。「咳咳咳….」,相信許多人最近常聽到陣陣咳嗽聲,因為近來不只新冠病毒持續肆虐,流感、呼吸道融合病毒、人類間質性肺炎病毒、肺炎鏈球菌、腺病毒等也廣泛流行,根據疾管署統計,上周類流感就診人數就高達11萬210人,國慶日連假期間許多人都在生病中度過。「更慘的是,許多人吃藥好幾天,卻還是咳個不停,吃完西藥又換中藥,這樣的患者最近就增加4成。」中醫師鄒瑋倫表示,很多患者是遭受一連串的病毒攻擊,例如就曾遇過連續4次確診的患者;還有另一個患者是先得流感、接著又確診新冠肺炎,飽受折磨。「還有一位男大生,剛從南部北上就學,結果整間寢室的室友都感冒了,他也不例外,一開始他不想看醫師,後來咳了1周,不只睡不好、甚至咳到吐,看了西醫兩輪都還沒改善,最後他就醫才知道得了A型流感。」鄒瑋倫認為,今年實在有太多病毒一起出現了,若出現感冒症狀,建議一定要看醫師比較安全。中秋、國慶連假南往北返,病毒傳染也跟著擴散,建議出入公共場合要多洗手、戴口罩。(示意圖/侯世駿攝)尤其是5歲以下的嬰幼童更要當心,被封為「小孩殺手」的人類間質肺炎病毒(hMPV)近來也很猖獗。「這個病毒9月中在美國、澳洲大爆發,現在台灣也要格外當心,它的症狀很像一般感冒,但特殊之處在於高燒不退,就算住院打點滴也難以退燒,而且會一直劇烈咳嗽,彷彿快把咳出肺臟來。」鄒瑋倫說。小兒感染科醫師黃瑽寧表示,hMPV若發生在過敏氣管的孩子身上,比較容易會誘發過敏咳嗽,甚至讓氣喘發作。兒科急診醫師吳昌騰則提醒,hMPV感染可能會併發重症,包含肺炎、腦炎及心肌炎,國外研究顯示hMPV感染兒童的ICU入住率可達12.2%~24.29%,建議若發現孩子發燒、食慾差、咳嗽、呼吸急促,建議趕緊就醫,以免錯失治療良機。鄒瑋倫說,千萬別輕忽咳嗽,就算是一般感冒的咳嗽,久咳不癒就可能惡化成過敏性咳嗽,天氣一旦變化、甚至過於疲累,就可能引發劇咳,就曾有患者此連續咳嗽半年之久,建議及時治療,否則落下病根,恐怕要花上更久的時間才能調養回來。
幼貓上吐下瀉拉到脫水! 獸醫曝「熱傷風」6症狀
新北一名羅先生發現幼貓精神食慾差、有嘔吐腹瀉症狀,通報新北市政府動保處毛寶貝醫療中心協助,動保處救援人員將幼貓帶回檢查,發現有脫水及體溫過高,眼鼻分泌物多症狀,同時也為貓隻檢驗排除為貓瘟感染所致,經過重重檢驗最後確定為熱傷風感冒。獸醫師李建沛提醒,今年熱浪多、溫差大,可能導致動物感染熱傷風。好在幼貓在經過多重檢驗及輸液治療後,目前已恢復健康,在新店動物之家等待下一站幸福。李建沛表示,今年夏季熱浪一波高過一波,犬貓日間在戶外溫度過高,夜晚或突然下雨時導致溫差大,這種情形很容易熱傷風。另外,民眾因天熱居家開冷氣,但外出後冷氣關掉,家中溫度逐漸升高,溫差變化大也極有可能讓家中毛寶貝感染熱傷風,外出散步冷熱差過大也容易導致毛寶貝感染,建議盡可能讓家中溫度變化幅度減低以避免此類情形發生。▲獸醫師李建沛提醒,溫差變化大可能讓家中毛寶貝感染熱傷風,建議盡可能讓家中溫度變化幅度減低。(圖/新北市政府動保處提供)熱傷風6大症狀炎炎夏日,犬貓身體不適、過度喘氣,常被誤會為熱衰竭或中暑,其實可能是熱傷風所導致。中暑和傷風相似處為呼吸急促與體溫過高,需多加觀察。如果將犬貓先行降溫,其症狀仍未改善,且有嘔吐腹瀉情形,就要注意是否為夏季熱傷風。因熱傷風有上吐下瀉症狀,須盡速送醫以輸液治療,給予足夠營養。發燒咳嗽鼻塞流涕噁心食慾不振腹瀉新北市動保處表示,近期毛寶貝醫療中心救援許多熱傷風犬貓,透過專業寵物醫療護理,不僅使其中一隻幼貓「小點」恢復健康,也找到新飼主吳先生領養,還給予新主人有關飼養、保健等方面的建議和指導,可讓認養的寵物們更容易適應新的家庭環境,同時也增加了主人們領養的信心。歡迎有計畫認養寵物的家庭,可以在評估飼養環境及各方條件符合後,到各動物之家認養毛寶貝。動保處也呼籲民眾支持「認養不棄養」,期望每隻毛寶貝都能得到最好的照護,給牠們一個溫暖的家。
舌頭麻、食慾差又沒精神當心是更年期! 中藥針灸調理緩解不適
53歲黃女士最近看到食物想吐、食慾不振、全身無力沒精神。舌頭有麻刺感半年,吃東西時味道變差,於西醫看診檢查後,表示無特別異常。經過一段時間,狀況仍沒有緩解,於是尋求中醫協助,經中醫調理後,食慾改善能吃得下食物,味覺變化減輕,也比較不易疲倦有體力能出門走走。精神不濟脾胃虛 中醫治療精氣神台南市立醫院中醫部陳奕任醫師表示,黃女士精神較緊蹦伴隨疲憊,四肢稍冷,舌診稍胖有津,寸脈較弱、關脈較弦,中醫證型上屬於脾胃虛寒伴隨心陰不足。治療上給予小建中湯、甘麥大棗湯加上蒼朮、厚朴、陳皮、黃耆、何首烏等藥材,並針灸陷谷、足三里、太衝、三陰交、合谷、印堂、神庭、本神、耳神門等穴道。衛教飲食可用雞蛋、小米粥、小麥、麥茶及玫瑰等可以安神,避免難消化及烤、炸、辣食物以利健脾胃。鼓勵保持情緒健康並發掘個人興趣,多出門走走。黃女士回診表示,中醫調理次日就覺得味覺較正常,食慾也改善,也較有體力與精神能出門散步。更年期常見症狀 正確飲食加運動陳奕任醫師指出,女性停經後因為卵巢濾泡功能減低,在停經後第二到八年常有不適症狀,因濾泡刺激素及黃體激素升高,伴隨雌性激素下降,出現潮熱盜汗、睡眠變差、情緒低落、記憶變差、感覺異常及尿失禁等症狀。但非每位女性都會有更年期不適應症,透過正確飲食和運動,配合中醫依個人體質調理,可以幫助不適症狀減緩,安穩度過更年期。
男嬰高燒39.6度送急診…媽自責「1件事」害感染 醫揭嚴重後果:恐休克
高雄市一名3個月大的男嬰近日因發燒38.3度送急診,被醫師診斷為泌尿道感染導致,並建議住院治療。不過,男嬰母親認為孩子只是輕微發燒,堅持先回家觀察,不料隔天兒子高燒至39.6度,所幸經治療後已恢復健康。兒科醫師提醒,新生兒泌尿道感染若未及時治療,嚴重恐引發敗血症,甚至休克。收治個案的阮綜合醫院兒科醫師楊岱璟表示,4個月內的新生兒一般比較不容易因生病發燒,若出現發燒情形,最常見的就是泌尿道感染,臨床上常見的症狀包括發燒、尿量變少、尿尿發臭、食慾差及哭鬧等;而泌尿道感染只是通稱,實際上可能是膀胱發炎或腎臟發炎等。男童母親自責自己半夜太累、睡太沉,才沒能在小孩排便、尿尿後及時換尿布,導致發燒生病。楊岱璟解釋,換尿布並非導致泌尿道感染的主因,除了細菌可能由尿道進入體內,大便裡的細菌也可能經由泌尿道引發感染;有些新生兒泌尿道系統有缺陷,尿液從膀胱逆流到輸尿管,也可能造成泌尿道感染。楊岱璟提醒,新生兒泌尿道感染若未及時治療,細菌也可能進入血液,引發敗血症甚至休克。嚴重嬰幼兒泌尿道感染必須使用抗生素治療5到7天,同時透過腎臟超音波檢查是否有腎盂擴大現象,必要時安排輸尿管逆流攝影,以了解泌尿道發育狀況。不論是哪一階段療程,都要經過醫師評估,做最適當的處置,以確保嬰幼兒健康順利恢復。
長輩倦怠食慾差「當心罹白血病」 新一代口服標靶藥首納健保
血液癌症主要可分為三大類:血癌(白血病)、淋巴癌、多發性骨髓瘤,下又細分多種類別,分類複雜民眾難以分辨。而血癌當中的慢性淋巴性白血病(CLL)好發於60歲以上銀髮族,因初期無明顯症狀,出現症狀也容易與老化混淆而被忽略,因而被稱為「沉默殺手」。慢性淋巴性白血病是歐美國家最常見的白血病,但在亞洲的發生率很低。根據國健署109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CLL患者共計 241 人,占白血病發生人數約9%,即使病人數相對少確有逐年緩慢增加的趨勢。多數患者早期並無症狀,都是健檢時因白血球過高而確診。常見七大症狀包括:(1)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半年內下降1成以上)、(2)不明原因的反覆發燒、(3)夜間盜汗、(4)淋巴結腫脹、(5)全身倦怠、(6)食慾不振、(7)全身乏力,由於症狀不典型,常被誤認是老化而延誤治療。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理事姚明醫師表示,對於慢性淋巴性白血病高危險患者來說,目前唯一可能根治方式為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但患者確診時大都已經60-70歲,且超過90%都有合併一種以上的共病,身體難以負荷副作用極大的移植治療,因此治療上以「無症狀者定期追蹤;有症狀者介入治療」為基準,目標以維持患者生活品質、延長病人存活期為主。17p染色體缺陷患者對化療反應不佳 國際治療準則建議:第一線應採標靶治療「基因變異」是慢性淋巴性白血病重要的預後因子,可藉此評估病人接受治療後反應是否良好、疾病進程、治療難易度。CLL病人間基因表現的歧異度非常大,約有數十種基因變異,其中具有17p染色體缺陷的病患通常較早出現症狀且預後最差 6 。傳統CLL的治療是以化療為主,近年雖有標靶藥物加入,但在使用時機上,仍被規範在化療加單株抗體兩種藥物治療失敗後,才有機會在後線選擇使用標靶藥物。由於患者多為中高齡者,化療帶來的嚴重副作用如噁心、嘔吐、頭暈等,往往使患者難以負荷持續接受療程。中華民國血液及骨髓移植學會秘書長蔡承宏醫師說明,由於17p染色體缺陷患者對化療反應不佳,研究顯示,國內有約10% 的患者具有17p染色體缺陷,中位數存活期僅3-4年,顯著低於沒有基因變異的患者,而這樣的結果也與過往可選擇的治療方式有關。因此此美國國家癌症資訊網治療指引(NCCN Guidelines)建議,具有17p染色體缺陷的患者,第一線應使用標靶藥物治療。蔡承宏醫師補充,過往一線治療選擇有限,患者需先進行化療,但實際上卻反應不佳,反而讓病人錯失治療良機。日前,血液癌症患者前線治療迎來曙光,台灣慢性淋巴性白血病治療也往前邁進一大步,接軌國際治療指引趨勢,不但將新一代口服標靶BTK抑制劑納入健保給付,作為慢性淋巴性白血病高風險族群(17p染色體缺陷)一線用藥;此外針對難治/復發型被套細胞淋巴瘤(rrMCL)患者,也成為二線健保給付用藥。蔡承宏醫師強調,相較傳統治療,新一代口服標靶BTK抑制劑可顯著提升患者存活率,安全性較高、亦能降低心房顫動、高血壓、出血等副作用,進一步提升患者生活品質。尤其納入健保給付成為一線用藥,也讓高風險的CLL患者少走冤枉路,免於接受不必要的化療過程,幫助患者重拾精彩生活。
「冒痘位置」讀懂身體警訊!中醫師曝1類人:嘴邊狂長+口臭
臉部狂冒粉刺、大顆爛痘,總是讓人困擾不已,而中醫師則認為,產生痤瘡的病因在於肺部不佳,進而影響腸道吸收功能,造成毒素、濕氣囤積體內致痘,且從痘痘分佈的位置不同,也能觀察出身體所發出的警訊。六福堂中醫診所在粉專發文表示,生活作息不規律、飲食失常,都會造成身體的內分泌及外分泌腺體失調,其中反應在人體表皮的就是分泌過盛的皮脂問題,將導致毛孔堵塞、雜質囤積,難以代謝便會形成痘痘,5種不同的失衡體質,所冒出的痘痘位置也會有所差異。1.肺熱(容易抑鬱,或工作環境通風不佳者)痘痘分佈:常見於粉刺散佈在眉間,可擠出白粉色油狀物質。症狀:常伴有口鼻乾燥、大便乾、小便黃。建議:多進行有氧運動,多喝水,少吃辛辣及油炸、甜膩食物。2.胃熱(飲食不節者、飲食重口味者)痘痘分佈:毛囊性丘疹散佈在臉上,可擠出白粉色油狀物質,鼻翼、嘴巴周圍症狀明顯、面部出油多。症狀:食量大、口臭、口乾、喜喝冷飲及便秘。建議:多喝水,避免過度食用油炸、辛辣、甜膩食物。3.血熱(情志內傷者、較容易抑鬱者)痘痘分佈:臉頰出現潮紅色丘疹,口鼻周圍和兩眉間症狀明顯,遇熱或情緒激動時面部潮紅。症狀:月經前後痘痘增多、小便少且黃、大便乾。建議:飲食盡量清淡,避免高油脂、高熱量及高蛋白飲食,不要熬夜。4.毒熱(內分泌紊亂、飲食複雜、長期便秘或菸酒史者)痘痘分佈:臉上散佈米粒大丘疹,頂端常有小膿瘡或偶爾有輕度腫痛,症狀反覆不斷且易遺留凹疤。症狀:大便乾燥或便秘、小便量少且色黃。建議:維持良好的生活作息和飲食習慣,保持運動,勤洗臉不擠壓痘痘。5.濕毒血瘀(內分泌紊亂、熬夜、飲食複雜、長期便秘者)痘痘分佈:除了米粒大丘疹外,還常形成腫塊,皮膚表面疙瘩,易引起膿皰,消退後常留疤痕,面部出油多。症狀:食慾差,因便秘或宿便導致腸胃疏通不暢快而形成腹脹。建議:少食肥甘厚味、醃製物、高蛋白食品,多喝水,養成運動習慣,不吃宵夜。對此,六福堂中醫診所提醒,養成充足睡眠、定時排便、良好飲食、適度運動,以及面部清潔與保養,才能有效預防和改善痘痘問題。
挑戰醫術!成人腎臟移植3歲女童 歷經7小時完成不可能任務
3歲許小妹罹患罕見隱性遺傳腎臟疾病,逐漸出現食慾差與電解質異常的症狀,2歲起接受常規腹膜透析治療,每次腹腔注入透析液300-350CC,利用體內的腹膜,清除血液中新陳代謝的廢物及多餘水分,同時將腹腔慢慢撐大,是國內罕見如此年幼接受腹膜透析且病情穩定的成功案例。由於疾病因素,移植前身高只有86.3公分體重11.5公斤,比同齡孩童至少矮了10公分。經過一年等待,於今年1月獲得一名14歲女童大愛捐贈,惟腎臟大小已是成年的尺寸(12x5x6公分),對於如何植入許小妹狹小的腹腔,是移植手術所要面臨的第一個最大的挑戰。臺北榮總移植團隊精密計算許小妹腹腔的3D容積,發現原本的腎臟已經整個呈現嚴重的囊泡變化,要先摘除右腎爭取更多空間來接受成人的腎臟,為了同時讓植入的成年尺寸新腎臟獲得充足的血流供應,因此血管將吻合在高難度的主動脈與下腔靜脈置。移植外科陳正彥醫師摘取大愛器捐腎臟確定順利後,兒童外科蔡昕霖主任帶領的北榮團隊就依照計畫開始進行許小妹妹的同時右腎切除與移植手術。由於病童體型過於嬌小,王審之醫師在麻醉過程中所必須置入的中央靜脈導管與預防性血液透析管路就花了兩個小時的時間。團隊採取正中切開約20公分的傷口,進入腹腔,再將腹腔右側的肝臟,十二指腸,以及右側大腸整個游離至左側,然後切除右側腎臟。再將捐贈的新腎臟,吻合血管於許小妹妹的主動脈與下腔靜脈,輸尿管則是利用許小妹妹右側的輸尿管原地重建。歷經7個小時,克服麻醉等種種困難,手術順利完成,術中移植的腎臟立即發揮功能,術後第二天,腎功能恢復正常,經由嚴密的術後血壓與水份調控,復原狀況十分良好,不再需要任何透析治療,術後幾天康復出院。根據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資料,目前臺灣只有22位病童及青少年登記等候腎臟移植。然而,每年小於20歲新增透析案例約20-40人;相較之下,全國兒童及青少年族群中,接受透析治療的數目遠大於願意接受腎臟移植者。臺北榮總兒童外科蔡昕霖主任說明,兒童末期腎臟病多因先天腎臟疾病,或是先天泌尿道系統發育異常,與成人完全不同。由於病童身形過於嬌小,泌尿結構相對複雜,從小經歷多次手術留下的陰影,對於兒童腎臟移植的瞭解不完整等等諸多因素,往往錯過登記腎臟移植的最佳時機。臺北榮總兒童一般兒科張瑞文表示,腎臟移植是末期腎臟病孩童最好的治療,不僅可以得到最佳的預後,對於原本落後的身高、體重甚至智力發育,移植成功後都可明顯追上同齡兒童,需把握移植的黃金時間。財團法人器官捐贈登錄中心也比照國外器官分配原則,經多次修訂,逐步提高18歲以下青少年孩童等候腎臟的積分,協助病童及早獲得腎臟移植的機會。
超過40%恐提升死亡風險! 醫揭「這些原因」致肌肉流失
肌肉是健康的重要指標,與體力息息相關。然而,許多成人沒有覺察到肌肉流失、或是僅把它當作年紀增長的一部分。亞東醫院長期關注民眾賦能健康議題,與亞培台灣合作,舉辦為期兩周的「肌肉流失風險衛教策展」。肌肉流失骨折臥床機率高 還可能提升死亡風險亞東紀念醫院家庭醫學科陳志道主任強調,肌肉不僅能維持生活自理能力,也能活化免疫細胞,是維持生活品質與免疫力的關鍵之一。隨著肌肉流失,民眾會先感受到握力、行走能力、體力下滑,倘若不積極改善,民眾可能陷入「運動量下降 → 肌肉流失加劇 →自理能力下降」的惡性循環,未來恐因平衡感變差而摔倒骨折,一旦開始臥床,照護的時間與經濟成本更是大幅提升。此外,肌肉也是儲存生成免疫細胞原料與刺激其生成的重要組織,只要肌肉量減少10%,就會導致免疫力下降、病菌感染增加,若肌肉流失40%,更會導致死亡風險提升。長新冠症狀也會使肌肉流失 恐讓肌少症提早報到在感染新冠肺炎後,除了腦霧、食慾差、容易喘以外,肌肉流失也是需要正視的長新冠症狀。陳志道主任解釋,感染新冠肺炎期間,免疫風暴席捲患者全身,引起強烈的發炎反應,導致生成肌肉的效率變差;免疫系統也為了生成更多免疫細胞與病毒抗衡,需要大量能量,可能導致肌肉中的蛋白質被分解。在多重衝擊下,患者的肌肉健康恐在短期與長期間持續受影響,肌少症問題可能提前來到。陳志道主任也呼籲民眾,若到醫院看診,可至預防保健中心進行免費的肌少症檢測。女性停經後要當心 肌肉流失速度加快 亞東紀念醫院林子玉副院長也提醒,女性在停經後,因雌性激素分泌減少會影響蛋白質吸收與肌肉生成,降低身體肌肉組織的比例,加速肌肉流失。此外,在40歲至80歲期間,肌肉量會以平均每年減少8%的速度流失,再加上新冠肺炎短期與長期對肌肉的衝擊,因此不分性別與年齡,國人均需重視肌肉流失問題並積極改善,才能維持自身的健康與生活品質。亞培結合數位科技及國際期刊研究調查結果,推出線上「肌肉狀態測試」,用一分鐘的時間初步了解自己的肌肉狀態,作為生活飲食及運動習慣之參考。亞培台灣營養品事業總經理黎亞諾表示,「我們關心台灣民眾健康近四十年,希望持續提供營養科學知識及產品,以補足潛在營養不足之缺口。我們很高興這次有機會與亞東醫院合作衛教活動,實現守護民眾健康之承諾。」
腹瀉以為是腸胃炎! 就醫後發現「1器官」已受損
】60歲有糖尿病史的莊先生多年來在中國經商,原本定期回台灣與家人團聚,因為新冠肺炎疫情而暫停好一陣子,近日終於可以返台,但因為腹瀉多日未改善且食慾差,懷疑自己吃壞肚子罹患腸胃炎,就醫後才知道除了腸胃問題之外,竟合併腎功能嚴重受損,達到尿毒症狀,需接受洗腎治療,莊先生晴天霹靂,久久無法置信。近半洗腎患者 竟不知自己罹病台灣洗腎人口密度高達全國第一位,不過還是有很多民眾對於腎臟功能及治療上的認知很有限。根據統計,近一半的民眾在被宣告需要洗腎治療之前,居然都不知道自己罹病,所以在被醫師宣告需要接受洗腎時,往往難以接受。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腎臟科醫師葉哲廷指出,當病人的腎絲球過濾率(GFR)小於15ml/min,也就是第五期的階段,醫師會評估考慮建立洗腎廔管,由於自體廔管建立後需要一段時間才能使用,再加上醫療團隊的衛教說明,病人與家屬的心理建設,倘若腎功能持續惡化,便順順的步入透析階段,這樣對於患者健康與生活皆是最有利的狀態。「急性腎損傷」需短期透析治療 仍有機會脫離洗腎葉哲廷解釋,急性腎損傷的患者往往病情嚴重,可能併發代謝酸中毒,需要在加護病房住院期間安排緊急透析治療,也可能併發肺水腫而出現呼吸困難等症狀,嚴重需要插管治療;還有可能併發高血鉀症,嚴重引起心律不整而心跳停止。葉哲廷醫師補充,雖然在急性期的情況,可能會遇到短期無法脫離透析治療,但臨床上仍有患者在三個月或是一年後,腎功能恢復而停止洗腎治療。高血壓、糖尿病等心血管慢性病 患者須留意腎臟病葉哲廷醫師提醒,高血壓、糖尿病等心血管慢性疾病都是腎臟病的危險因子。初期腎臟病症狀較不明顯,因此除了接受健康檢查外,高風險族群更需要留意,定期檢查來防治慢性腎臟病,倘若檢查結果有異狀,請至腎臟科門診進行診療與追蹤,來減緩腎功能惡化的速度,如果真的到了末期腎臟病階段,也較能在做好準備的情況下,往腎臟替代療法去銜接。
CT值29解隔又再隔離 患者痰裡充滿細菌竟得這種病
近日有位精神跟食慾很差的病患到醫院掛急診,驗出PCR陽性,但CT值29所以很快就轉出隔離病房,但醫師一看他的資料,又把他隔離起來,原來病患可能罹患肺結核。胸腔科醫師蘇一峰27日在臉書發文說,「一位精神差食慾差的病人,一到急診室驗出PCR陽性,但是CT值高(29)病毒不多,所以很快就轉出隔離病房了」,但他看了病患的資料,又把病人隔離起來,要網友猜看看是為什麼?此文曝光後,網友紛紛留言回應「肺結核」、「是TB嗎?」、「連我這個醫學的門外漢都看得出來,情況不妙了,而且蘇醫師把病人關起來一定是非常緊急而且迫切會傳染的病因」、「结核病Tuberculosis,又叫TB」、「看皮下脂肪,預後應該很爛」。而蘇一峰也在文章的留言區中公布答案,「大家答對了,就是肺結核,痰裡面有滿滿的結核菌,X光是肺結核的典型表現,所以高度懷疑肺結核」,而病患目前在加護病房治療中,希望能救到他。據衛福部資料指出,結核病是一種慢性傳染病,男性發生比率較高,老人比發病率比年輕人高,結核病主要透過飛沫與空氣傳染,一旦發病症狀為咳嗽超過2週、體重減輕、發燒等。目前已有有效抗結核藥物治療,只要依照醫師提供的治療處方規則治療,結核病是可以治癒的。
急診醫等交班拒治療 36天大嬰兒口鼻湧糞便慘死
如果你的孩子在醫院已肉眼可見性命垂危,在分秒必爭的情況下,卻被醫護人員以孩子正在發燒沒有PCR核酸檢測報告為由,拒絕將孩子轉入加護病房,那還能怎麼挽救你的孩子呢?日前大陸河北石家莊一位母親(是IU麻麻)在微博自揭傷疤陳述,自己出生僅36天的孩子,被河北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簡稱省二院)延誤治療致死的經過,為此上個月石家莊市醫學會召開醫療事故鑑定會,鑑定結果為一級甲等醫療事故,省二院承擔次要責任,主要責任在父母。去年5月27日,孩子因吐奶、食慾差夫妻兩人連夜到河北生殖醫院掛急診,兒科醫生經檢查診斷可能是腸阻塞,建議把孩子轉去綜合醫院。28日凌晨,經建議夫妻帶著孩子抵達省二院急診,因孩子伴有發熱症狀被拒收轉而入住方艙病房。進入方艙後醫生並未按照新生兒腸阻塞的治療措施進行治療(胃腸減壓、灌腸等),且告知夫妻需要等白班醫生上班後再進行治療。同日7點50分,孩子口鼻湧出糞便甚至出現休克狀態,這期間夫妻前後11次哀求盡快搶救治療,等來的是方艙病房以不具備搶救條件,醫生以沒有PCR為由,拒絕將孩子轉入PICU(兒科重症監護室)進行搶救。11點51分,PCR報告出來後孩子轉入PICU,當即就下病危通知,經過19個小時搶救,29日早上7點24分,最終搶救無效,宣布死亡。醫療事故技鑑定書鑑定結果為一級甲等醫療事故,省二院承擔次要責任。(圖/翻攝自「是IU麻麻」微博)陳述內容中,是省二院延誤治療長達9小時,先以白班交班為由拒絕為孩子提供檢查治療,孩子病情危重後又以方艙病房不具備搶救條件和無PCR報告為由拒絕為孩子進行搶救,任由病情發展才導致孩子死亡。孩子的離去夫妻雖然難過,可相信通過司法程序能還孩子公道,上個月18日醫療事故鑑定會的结果,認定省二院無需負全責。當事人的抖音賬號裡的內容遭人舉報下架。(圖/翻攝自「是IU麻麻」微博)夫妻覺得耗時一年,仍得不到公道,才決定將這件事發在網上,希望能依靠網絡的力量得到公平公正的裁決。網友紛紛留言,「孩子太無辜了,不能因為一個核酸報告就耽誤一個孩子的救治」、「規矩是死的,人是活生生的,本來可以挽救的,為什麼要出現這種不可挽回的結果?太惡劣了!」。留言中有網友建議也在短視頻平台抖音上傳播,「再多發發,讓更多人知道,氣的我想打人」,結果被告知當事人的抖音賬號裡的內容已經被清空,是被人舉報下架了。
57歲男「愛吃胃藥止痛」 驚覺不妙就醫竟已癌末
57歲的許先生經常腹部悶痛不適,肚子餓會痛、吃飽也痛,服用胃藥後疼痛便會稍有舒緩,因此不以為意,直到一年多前腹痛難耐,才驚覺不對勁,進一步就醫檢查後竟被診斷為晚期胃癌。突如其來的噩耗打亂原本安穩的生活,從沒想過一般的胃痛竟會變得這麼嚴重,所幸在醫師建議下,許先生得以及早使用合適的治療方式,如今已恢復從前活力,重拾熱愛的羽球,積極勇敢抗癌。胃癌初期症狀難以辨別,多數患者確診時已是晚期,且轉移性胃癌存活期中位數約僅一年,因此要如何延長患者存活期為首要治療目標。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癌症治療有眾多突破性的研究,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內科學講座教授暨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特聘研究員陳立宗教授說明:「以免疫療法為例,日前也核准用於HER2陰性晚期胃癌治療,此治療選擇突破存活期不到一年的困境陣容多了一位精兵。」胃癌的發生與日常生活習慣息息相關,菸酒、老化、家族史等皆可能提高罹患胃癌的風險,其中,老化、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及不良的飲食習慣更為亞洲人胃癌致病主因。根據最新癌症登記報告顯示,胃癌已蟬聯十大癌症超過20年,雖發生人數於十大癌症中排行第九,死亡人數卻位居第六,致死率不容小覷。由於胃癌症狀多為非特定性,類似胃潰瘍、胃食道逆流等腸胃疾病,除非能儘早進行內視鏡檢查,早期發現十分困難,約有4成胃癌患者確診時癌細胞多已屬無法切除之局部晚期或轉移性胃癌,無法透過手術完全清除腫瘤,故晚期胃癌治療中,全身性化學藥物治療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能夠幫助患者控制病情與延長生命,是第一線治療的標準療程,雖然目前已有標靶藥物,但只適用於HER2陽性患者,其餘超過9成HER2陰性患者則不適用。陳立宗教授進一步補充:「晚期胃癌患者首要治療目標為延長存活期、延緩疾病惡化及緩解症狀,如果能在身體狀況較佳的情況下接受治療,患者對藥物能有較佳之耐受性,治療能發揮更好的療效,因此癌症第一線治療尤為重要,應於一線治療及早選用合適且效果較佳的治療方式。」近年來,免疫療法成為癌症治療新趨勢,相較於過去傳統治療方式多為直接攻擊癌細胞,免疫療法是經由喚醒自身免疫系統加以攻擊或消滅癌細胞,台北榮民總醫院腫瘤免疫治療中心陳明晃主任表示:「目前免疫藥物也核准用於晚期胃癌治療,除了可在第三線接力使用外,亦能在第一線與傳統化療藥物合併使用,有望使更多患者受惠。且經最新臨床研究證實,可達到較佳的治療效果,能有效延長患者存活期,可謂晚期胃癌治療10年來的重大突破。」陳明晃主任進一步說明:「台灣癌登資料顯示,轉移性胃癌患者單用化療整體存活期為7個月、單採手術切除整體存活期為3.9個月,而免疫合併化療突破過往存活期不滿一年的困境,讓晚期胃癌治療困境出現一道曙光,且研究結果顯示,有6成患者腫瘤明顯縮小,相較於傳統化療,有較良好的長期疾病控制,讓患者能夠擁有較佳的生活品質1,建議患者盡早與醫師討論免疫治療的可行性。」目前晚期胃癌的治療整體預後仍然不佳,如何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當前面臨的課題。陳立宗教授呼籲:「胃癌好發族群大多為60歲以上之長者,但近年臨床觀察,30至40歲的患者也屢見不鮮,且近年來飲食衛生條件的提升及幽門螺旋桿菌廓清治療的廣泛使用下,胃癌發生人數並未持續減少,民眾平時應多注意健康飲食攝取,多吃蔬菜水果,少吃煙燻、醃漬食物。若持續出現腸胃不適症狀,如:胃脹痛、消化不良、食慾差、甚至消瘦等,應盡快就醫檢查,不可輕忽當作只是一般腸胃不適,積極且正確地治療為對抗癌症之不二法門。」
群嬰肺結核4/潛伏期長難治癒 小兒科醫師:預防性投藥恐影響肝功能
新北市汐止1間月子中心爆出有員工感染肺結核,卻被外界質疑「延誤通報」,讓被匡列的26名嬰兒家長怒火中燒。據悉,該間月子中心在當地赫赫有名,評價也很高,隸屬於榜生婦產聯盟,聯盟其他6間婦產院所,分布在新北、新竹及南投等地區。小兒科醫師林應然指出,肺結核病是全球十大死因之一,僅次於新冠的致死性傳染病,主要是因為結核桿菌感染引起的疾病,除毛髮和牙齒外,人體其他器官系統都可能受到感染而發病,但主要侵犯肺臟。林應然說,「異菸鹼酸胺片」是常見的抗結核藥物,但副作用有末梢神經炎、肝功能異常及皮膚過敏等症狀,產生機率不高。(圖/讀者提供)「越早預防性治療,越容易控制疾病,因為細菌就是要在比較少的時候,用藥比較好治療。」林應然說,錯失預防性投藥,當然有延誤的問題, 尤其肺結核病潛伏期長,從通報至確診的診斷時間平均約1至2個月,主要出現的症狀有咳嗽、咳痰、咳血或血痰,有的人會有低燒、食慾差、疲乏和消瘦等。「預防性投藥的藥物可能產生副作用,導致肝臟、腎臟出現問題,但那是機率跟劑量的問題,不是每個人都會發生,但可能發生。」林應然也強調,「年紀越小肝功能還沒發育完全,投藥時家長得多注意,只要一有不對勁就要立即停藥,就醫診斷。」「因新冠疫情就延誤告知家長,這樣是不對的,因為嬰孩體內潛在的病菌,必須及早治療,如果日後發病,或因結核病產生問題,會是很大的醫療疏失」,林應然斬釘截鐵的說。月子中心業者以聲明稿澄清,該名護理師在去年10月間求職時已依相關規定要求,進行一切必要健康檢查,當時她的肺部X光與抽血報告均顯示正常,無結核病。但今年4月接獲通知護理師感染結核病,她立即請長假休養,未再進入月子中心。依據《傳染病防治法》,對於傳染病患者的姓名、病歷及病史等有關資料者,不得洩漏,月子中心無法主動對外公布個案同仁罹患結核病情形,統一由衛生局通知及追蹤。新北市衛生局則表示,26名嬰兒被列為接觸者,也是根據工作手冊,如果是出生在一個月內有暴露,為了避免偽陰性問題,也不必做皮膚結核菌素檢查,就可以開始做預防性治療,8月通知轉介到醫療院所進行預防性治療評估,所以一切皆依按照規定進行。
接種疫苗現「發燒、頭暈」7症狀 劉心語揭前線醫護「連17天沒休息」內幕
「最美魚販」劉心語因擁有4年護理師經歷,於日前響應台北市長柯文哲徵召,前往醫療前線想替抗疫貢獻一份心力。她3日在臉書發文表示,目前已接種疫苗、開始受訓,同時透露醫護連續工作17天未休息的辛苦內幕。劉心語表示,自己目前已完成3天的前線實習訓練,並在日前接種了疫苗,「雖然有預防性吃退燒藥,但半夜還是開始發燒、肌肉痠痛到睡不著、頭暈、眼壓高、鼻塞、食慾差、打針手抬不起來等COVID-19症狀,一整個晚上在睡睡醒醒中渡過。」劉心語解釋,自己必須努力退燒,否則便無法到前線實習,3日穿了3個小時的兔寶寶裝備去查看確診者,由於剛打完疫苗,雖然已經退燒,但身體仍有其他症狀,讓她相當不舒服。隨後劉心語自學姊口中得知,醫護人員都是打完疫苗便投入第一線戰場,「連續做了17天都還沒休息,所以前線真的很辛苦,大家要多多給她們鼓勵。」貼文曝光後,不少網友也紛紛留言,「辛苦了!加油」、「辛苦第一線防疫人員了」、「辛苦了。務必全身而退,平安健康」、「要好好照顧自己」、「人美心善,感恩,再感恩」、「台灣有妳們真好。感恩」、「感謝有你,辛苦了,要保重,感謝。」劉心語加入醫療前線,為抗疫貢獻自己的一份心力。(圖/翻攝自劉心語臉書)
左腦萎縮暴瘦8公斤!台語金曲歌后詹雅雯 驚傳罹患帕金森氏症
出道30年,今年已經54歲的金曲台語歌后詹雅雯,去年才風光在台北小巨蛋,舉行出道30周年的巡迴演唱會,最近所發行的台語專輯《幸福過敏》,也獲得粉絲廣大迴響。但她今天(18日)稍早,在臉書秀出人疑似在台大醫院住院的手環照片,並向媒體證實,自己最近被醫師透過檢查後確診,她罹患帕金森氏症,左腦中度痿縮,目前正在靜養中。據《蘋果新聞網》報導,詹雅雯對媒體透露,她最近兩個月身體出現食慾差、體重狂掉8公斤等不適症狀,在醫院做了一連串檢查後,被醫師告知她罹患了帕金森氏症,左腦中度痿縮,讓她當下覺得晴天霹靂,「覺得是老天爺跟我開玩笑。」而她稍早曝光自己人疑似在台大醫院,掛著醫院手環的照片,人疑似正在住院中。她發文表示:「人生每個病痛都是有原因的,在提醒自己要愛自己的身體,應該把速度慢下來了。現在最重要的課題是學習聽醫師的話、學習不要恐懼和新的生活方式並珍惜現在擁有的」,等於對關心她的歌迷們,闡述自己目前對於健康問題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