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肉
」 食肉菌 農業部 狂犬病 食人菌 A型鏈球菌從沿海地區蔓延到第二大城 噬肉菌疫情肆虐澳洲中
目前有消息指出,澳洲當地食肉細菌布如里氏潰瘍(Buruli ulcer)的病例持續激增中,如今已引發維多利亞州(Victoria)衛生部門的高度警戒。該疾病過往主要集中於特定沿海地區,但如今已擴散至澳洲第二大城墨爾本(Melbourne)北部郊區。首席衛生官考伊教授(Prof Ben Cowie)也為此發出警告,呼籲民眾千萬別掉以輕心。根據《衛報》報導指出,截至2024年12月17日,維多利亞州報告344例布如里氏潰瘍病例,雖然較2023年同期的362例有所減少,但仍高於2022年的338例和2021年的286例,當地衛生局認為,如此情況證明疫情有持續增長的趨勢。據了解,布如里氏潰瘍的潛伏期從4週到9個月不等,最初症狀可能為無痛腫塊或傷口,常被誤認為蚊蟲叮咬。但隨著病程進展,病變會逐漸形成破壞性的皮膚潰瘍,而發病部位常見於四肢的暴露部位。考伊教授解釋,所有年齡層都有感染布如里氏潰瘍的風險,但60歲以上人群的通報率最高。如果患者能及時治療的話,可有效減少皮膚和組織損傷。考伊教授也提醒民眾,在日常生活中採取預防措施,包括使用個人驅蟲劑、穿著淺色寬鬆的衣物,避免進入蚊蟲活躍的地區或在高風險時段外出。報導中也提到,近期有研究顯示,布如里氏潰瘍的發病地區正進一步擴大。在新南威爾士(New South Wales)的小鎮巴特曼斯灣(Batemans Bay),研究人員對該地區2021年和2023年報告的兩例病例進行調查,並分析27份來自負鼠的糞便樣本,發現該疾病在當地已成為地方性疾病。研究中表明,負鼠可能攜帶布如里氏潰瘍病菌並出現潰瘍,而蚊子被認為是將病菌從負鼠傳播至人類的重要媒介。自1940年代以來,布如里氏潰瘍在澳大利亞的記錄主要集中於維多利亞州、北領地(Northern Territory)及遠北昆士蘭(Far-North Queensland)。但近年來該病已顯現出更廣泛的地理擴散趨勢。維多利亞州衛生部門表示,未來將加強監測和研究,深入了解該疾病的傳播機制,為社區提供更有效的防護指導。
飼主注意!寵物鮮食檢出沙門氏菌「恐感染人類」 不合格名單一次看
農業部與縣市政府配合辦理寵物食品例行性衛生安全稽查及滾動式專案稽查,提高抽驗件數。今年第三季(7-9月)除例行性稽查外,並加強辦理「鮮生食類寵物食品專案稽查」,共完成144件寵物食品(含48件鮮生食類寵物食品)抽樣檢驗(犬專用58件、貓專用45件、犬貓共用41件),其中計6件產品不合格。農業部說明,不合格6件產品檢驗結果分別為法娃國際股份有限公司生產之「生鮮食肉骨餅、生鮮食肉骨棒」等4件產品,檢出沙門氏桿菌、病原性大腸桿菌陽性;壹士達寵物有限公司生產之「喵洽普鮪魚凍乾」,檢出重金屬汞含量3.38 ppm超出安全容許量標準(0.4 ppm);圓寵有限公司生產之「卡尼生肉餐羊肉生肉餐-犬貓生食」,檢出沙門氏桿菌陽性。針對不合格產品,所轄縣市政府動物保護主管機關均於接獲檢驗結果後依權責進行調查,依動物保護法第23條之2封存未出貨產品,命業者通知下游通路商下架該商品,並將依動物保護法第27條第1項第9款規定,裁處新臺幣5萬元以上25萬元以下罰鍰。農業部與縣市政府配合辦理寵物食品例行性衛生安全稽查及滾動式專案稽查,共6件產品不合格。(圖/農業部提供)農業部提醒,生的或未煮熟的雞蛋與雞蛋製品、肉類與肉類製品等,當食物保存不當,沙門氏菌易在高溫下大量繁殖傳播,且沙門氏菌在人類和寵物中都可引致嚴重或致命的感染,其中寵物可經由進食受污染的寵物食品,出現沙門氏菌感染,而人類接觸受污染寵物食品、受感染寵物及其糞便,都可能受到感染。農業部建議,寵物食品加工過程中應充分加熱,避免生食禽肉類、蛋類,並防止鼠、蠅、蟑螂等病媒接觸食物,坊間鮮食之寵物食品,消費者選購應特別注意。農業部呼籲,寵物食品製造及輸入業者應加強產品衛生安全,建立自主品管能力及風險管理,並應於其產品包裝上清楚標示,避免誇大其宣稱;販售業者則應販賣包裝完整且標示清楚的產品。寵物飼主選購相關產品時,切勿購買來歷不明或標示不清的產品,藉以杜絕不良產品的流通,並請依照包裝標示之方法保存及餵飼,以維護其品質及確保寵物的健康。
賴清德研議增列「身心調適假」 許宇甄:先解決公務員員額不足問題
針對勞動部職場霸凌案引發各界關注,總統賴清德昨日召開第二次健康台灣委員會推動會議,要求研議增列公務人員「身心調適假」。立法委員許宇甄對此表示,這種說法跟晉惠帝何不食肉糜的言論有87%相似,賴總統完全沒搞清楚公務體系目前面臨的問題,政府應重新建構友善的職場環境,解決公務員員額不足問題,訂定適合公務體系的職安法專法,解決這些問題比放假還重要。許宇甄質疑,公務員放身心調適假,公務體系的霸凌問題就會消失嗎?公務員業務量暴增且員額不足,工作都做不完了,哪裡還有時間可以請假?還是放假後業務就能自己完成嗎?職務代理人業務增加,換他累垮崩潰再請身心調適假?缺人問題不解決,問題只會一直惡性循環,只會把病源體越養越大,然後總統、院長再道歉,換另一個部長下台。許宇甄指出,對比113年和114年政府預算支出,113年度支出2兆8,518億元,114年度支出3兆1,324億元,增加2,806億元,再看各機關用人狀況,113年度預算員額131,037,114年預算員額130,518人,反而減少了519人;由此可見,公務體系過勞問題在賴清德總統上任後變得更加嚴重,而繁重的業務也成了霸凌者的藉口與理由,才會出現霸凌者做法「目的良善」的推諉說詞。許宇甄認為,政府部門預算增加這麼多,但人數反而減少,政府體系的職場環境如此不友善,怎麼好意思去要求私部門?從這些數據來看,政府帶頭違法壓榨公務員,因此最該被勞檢的應該是各政府機關,只要發現有問題,就處罰行政院長、各部會首長,如此一來公務員過勞沉痾的問題才有機會解決。許宇甄強調,最該帶頭放身心調適假、公務員年假的應該是總統和行政院長、部會首長,若他們都不敢休假,公務員誰敢休假?政府體系目前的工作情況是「有假休不完」、「休假還要待命」,而且還限制打卡時間,常出現實際加班數超過法定加班數,請賴總統不要那麼不食人間煙火,請優先處理公務員過勞和員額不足問題,不要只會講任性幹話。
寒流來襲幫禦寒 動物園出動麻布袋、電暖器
因應今年首波大陸冷氣團南下,台北市立動物園也為動物準備各種禦寒措施。園方表示,除了提供麻布袋、電暖器等直接的防寒手段外,也會依照動物體重、體態及實際飲食狀況滾動式調整餵食量,並額外提供薑粉、薑湯等食物,讓動物溫暖度過嚴冬。動物園發言人曹先紹表示,為了照顧動物們的健康,園方早在立冬時,就已經啟動禦寒措施,包括依照個體的體重及體態評分,逐步增加食物分量,再依據動物實際的採食狀況進行滾動式調整。就草食動物而言,冬季植物食材的品質及總量遠不如夏季,會以增加精料和乾草的方式來補充所需的熱量及纖維;食肉目的大型貓科動物,則是提供相較於夏季平均多約10-20%的肉量;對於靈長類除了提供薑粉及薑湯去寒外,也會增加一些熱量較高的堅果類做為營養補充。他直言,並非所有動物都因為天冷而增加食物攝取量,也有動物採取少動、少吃來減少熱量的消耗,例如棕熊及部分亞洲黑熊個體,便會花更多的時間在休息或睡覺上;爬蟲類動物則是按表操課進食,儲存足夠能量後就不動如山,也讓冬天來訪的遊客們常以為是動物模型。此外,部分動物的禦寒保暖方式也和人類相近,例如靈長類動物會選擇相互擁抱取暖,猩猩們會將保育員提供的麻布袋當作披風蓋在身上保暖,或是窩在電暖器的出風口享受陣陣熱風。保育員也會在室內地面鋪上厚厚乾草,讓動物們舒服的坐臥打盹。曹先紹說,動物園裡最需要保溫的就屬爬蟲動物,不論戶外溫度多低,都會盡量維持生態箱在攝氏30度左右,並提供保溫燈、夜燈、陶瓷燈及加溫板等作為輔助熱源,讓烏龜、蜥蜴、蛇等在冬天也備感溫暖。
老婦緊黏蟑螂、糞便床墊上 「連人帶床」做分離手術後敗血症慘死
美國麻薩諸塞州有名79歲的老婦人近日被發現黏在滿是蟑螂、臭蟲和糞便的床墊上,女兒發現後隨即報警,急救人員趕抵後,卻無法將婦女與床墊分開,還必須連人帶床墊送往醫院,通過手術將她與床墊分開,2天後她因壞死性筋膜炎和潰瘍感染引起的敗血症在醫院去世。目前,她的女兒、孫女及護士正面臨過失殺人、忽視老人、盜竊和醫療補助詐欺的多項指控。據《每日鏡報》報導,老婦人迪諾拉(Dinora Cardoso)患有糖尿病,其53歲的女兒伊娃(Eva Cardoso)被聘為她的個人護理服務員,31歲的孫女凱拉(Kayla Cardoso)則擔任她的醫療保健代理人。近日伊娃發現媽媽黏在滿是蟑螂、臭蟲和糞便的床墊上,整個人動彈不得,趕緊叫了救護車,急救人員趕抵後,發現無法將婦女與床墊分開。對此,警方表示必須通過手術將迪諾拉與床墊分開,2天後她仍不幸因一種食肉菌「壞死性筋膜炎」和潰瘍感染所引起的敗血症在醫院去世。據檢察官稱,在接到報警電話的前1周,64歲的護士漢密爾頓(Lisa Hamilton)曾通報說,這名老婦人「乾淨、被照顧得很好,且她的糖尿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完全沒有提到任何異狀。據當地機構報導,儘管她的女兒因照顧母親而獲得了高達14萬美元(約新台幣454萬元)的報酬,但她的糖尿病卻完全不受監控,且她獨自一人待在房間好幾個星期。官員表示,護士的報告與急救人員和醫院記錄相互矛盾,這些記錄清楚的表明迪諾拉的糖尿病完全不受控制,而且她所經歷的感染程度,至少需要幾周的時間才能造成如此慘況。目前,她的女兒伊娃、孫女凱拉和護士麗莎因此案而面臨過失殺人、忽視老人、盜竊和醫療補助詐欺的指控,被告將於2025年1月15日出庭。
曾參演《少年Pi》…2鬣狗疑遭遊客餵食不明物 園方痛斥素質低落
台北市立動物園16日下午3時許有2名遊客闖入斑點鬣狗展示場,甚至疑似丟不明物體餵食2隻斑點鬣狗,這2隻斑點鬣狗曾參與導演李安拍攝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園方獲報後正在尋找2人,痛斥文明素質非常低落,將依《社會秩序維護法》、《動物保護法》向警方報案提告,經檢查,斑點鬣狗未有異狀。這2隻斑點鬣狗「小白」、「小乖」在2011年為配合李安拍攝「少年Pi的奇幻漂流」,從法國引進,當年還是亞成體並在法國做過初步訓練,後來李安團隊為感謝動物園對電影拍攝的幫助,特地將這2隻鬣狗留在園區生活沒帶回去。兒童動物區長、動物福祉專家彭仁隆表示,目前斑點鬣狗狀況良好,昨早也有放到展示場,前日進食、糞便都正常,展區也無發現遊客投入的不明物體,但監視器剛好沒有拍到2名遊客畫面,目前取得當時照片及影像都是由熱心民眾提供。他指出,成年斑點鬣狗咬合力可達400多公斤,大概是人類12倍、獅子10倍,遊客若掉落展示場,可能會遭受非常大的傷害。彭仁隆說,園區展示許多大型食肉動物,像獅子、花豹等都具危險性,園方對動物展示場都有依習性做不同隔離模式,比如獅子採玻璃隔離方式,讓遊客有沉浸式的體驗。斑點鬣狗展示場當初也有特別設計圍牆高度,雖然斑點鬣狗跳不出來,但不能防範人類跳進去,要約束的是人類行為,而不是動物,希望未來不要再有類似事件發生。對於遊客脫序行為,彭仁隆強調,園區沒有相關罰則可裁罰遊客脫序行為,禁止進入展示場只是軟性策略,與律師討論後,將依《社維法》、《動保法》向警方報案提告,但此次事件也暴露民眾對自由過度濫用,前往各處參訪動物時用自己的方式觸摸、挑釁動物,凸顯文明素質非常低落。彭仁隆提醒,民眾觀賞動物應以動物最自然的形態理解與學習,並非透過互動、觸摸、拍照、叫囂讓動物產生喜怒,這些都是屬於不文明國家才會出現的行為,呼籲入園遊客應安靜觀賞動物展現的自然行為。
台北市拾荒者拿不到中央半毛錢 北市府:請拋開政治攻防
台北市政府發言人殷瑋17日表示,民進黨籍立法委員接連就「資源回收」議題批評北市府,但再怎麼惡意抹黑、爭功諉過、急於表忠,也無法改變民進黨立委雙重標準、漠視基層、對政策實務一無所知的事實。殷瑋指出,台北市列冊的資源回收者中,許多遲遲未能領到中央補助,因此向綠委喊話,「何時才能拋開政治攻防,站在拾荒者這邊?」民進黨立委洪申翰指出,拾荒者每周勞動6天、每天做回收12小時,但一個月的收入卻只有5000到8000元,所以環境部規劃「資收關懷計畫」對弱勢拾荒者的回收物加成給付,但地方政府要盤點列冊,才能請領這個補助;目前全台灣有將近2700名拾荒者有接受「資收關懷計畫」的幫助,但全台北市只有30位,而在萬華竟沒有任何一位拾荒者有獲得資收關懷計畫的協助。殷瑋指出,台北市內資收紙類占七成,中央在資收計劃中卻完全排除紙類,台北市向中央反映也無效,「是不是聽不見地方的聲音?難道台北市拾荒市民的生計就不重要?」殷瑋表示,洪申翰連串發言,卻完全無法正面回應「台南、高雄都有完全沒有造冊的區」的疑問,是不是不敢拿同樣一套標準,公平以事實進行檢驗?就只剩下護航功能?中央政府至今已連續在洪申翰、林楚茵兩位立委所屬的民進黨執政之下連續九年,卻有真實的「拾荒者」,在中央的標準之下,加入計畫卻至今沒拿到半毛錢。殷瑋說,洪申翰的質疑是惡劣抹紅,毫無中央民代問政應有的高度;臺北市是全臺唯一在中央補助標準之上,額外以市府預算增加1000元補助的城市;而洪說南部城市有部份區「連一個列冊的人都沒有」是因為「人口稀疏」,此話顯露對台灣人口分布與資收現況的認識之淺,他直接請洪申翰回答,高雄人口最密集的區,有幾位造冊者?殷瑋說明,在這爭議之中,真正的問題核心是,不分城市,在中央政策之下,地方面臨了類似困境,需要中央民代透過監督來協助解決,而不是只會指著特定城市的鼻子罵,讓真正需要幫助的民眾莫名所以。殷瑋指出,臺北市現有41位加入補助計畫的造冊者中,有10位至今沒領到任何一毛錢,其中更有6位是洪申翰「看似關心」的弱勢族群,他要求洪申翰向社會大眾交代,這些人的補助在哪裡?他說,洪委員稱可以分開價低的鐵罐賣給中央、價高的鋁罐賣民間,忽視拾荒者勞動本身就很繁重、不可能有如同洪委員有時間「多跑幾趟」分頭賣,再次證實了洪委員應虛心面對外界「何不食肉糜」之議。殷瑋說,洪申翰委員質疑「北市府刻意不作宣傳,甚至以編造理由拒絕拾荒者申請」,事實卻是北市府長期積極協助拾荒者,最近一次透過各區清潔隊大範圍訪查到274位尚未造冊的資收戶中,有270位都明確「拒絕造冊」,再次證明洪委員不願面對的真相:中央訂定的標準有問題。北市府指出,洪申翰指市府「效仿北京清理低端人口」,是惡劣抹紅,毫無中央民代問政應有的高度。(圖/翻攝自洪申翰臉書)
醫生裝護士幫母親男友打疫苗 裡頭竟裝毒藥險害命
近日英國發生一起謀殺案,華裔全科醫生關(Thomas Kwan)為了搶遺產,他裝成護士幫母親男友打新冠疫苗,但裡面裝的是毒藥,目前他也被指控犯下謀殺罪。據《CNN》報導,53歲家庭醫生關7日認罪,他假冒護士先幫媽媽量血壓,再謊稱要幫打假新冠疫苗,試圖殺死母親男友奧哈拉(Patrick OHara)。據悉,他還做了一張假身分證。檢察官稱,雖然奧哈拉活了下來,不過他被注射毒藥後,罹患壞死性筋膜炎,這是一種致命的食肉細菌感染。法庭工作人說,關是一名在桑德蘭工作的家庭醫生,他在庭上認罪。檢察官指出,有時現實比小說更離奇,據媽媽的遺囑,她去世後房子會給奧哈拉繼承,關為此很擔憂,「關先生利用他對毒藥的百科全書式知識和研究,來執行計劃。」據悉,關還用假名先住進一家酒店,並在車上裝假車牌,戴假髮進行偽裝。此外,不只英國,美國明尼蘇達州也有一名醫生被指控毒殺了分居妻子,他在網路上研究了秋水仙鹼藥物,法醫確定妻子是被秋水仙鹼毒死。據悉,秋水仙鹼是一種治痛風的藥,但據調查顯示,妻子沒有被診斷患有痛風。
機車三貼「中間竟夾著活生生鱷魚」 印度超狂救援場景引發熱議
印度街頭近日上演一幕令人觸目驚心的場景,一台機車「三貼」超載,不過引引發眾人關注的是,在騎士和乘客之間夾著的,竟是一頭活生生的鱷魚。據了解,兩名騎士原來是救援人員,剛好尋獲一隻鱷魚,但由於等不到支援車前來,只好騎著機車「三貼」送往地方政府林業辦公室。印度動物救援人員,載著鱷魚騎機車「三貼」。(圖/翻攝自X) 從社群平台上的畫面可見,鱷魚的嘴巴已經被捆起來、一動也不動,機車騎士騎得相當穩,後座乘客也相當淡定捧著鱷魚,還不忘幫忙奇ˊ是注意左右,同時觀察鱷魚是否有什麼動靜。這麼誇張的情況就發生在瓦多達拉(Vadodara)街頭,根據《今日印度》等當地媒體報導,這兩名騎士塔科爾(Sandeep Thakor)和巴夫薩(Raj Bhavsar),事後證明是救援人員,當時兩人參與一場救援活動,正要騎車前往地方政府的林業辦公室,移交這隻鱷魚。根據報導,位於維什瓦米特里河(Vishwamitri River)河岸的瓦多達拉,棲息大批鱷魚,由於近期洪災頻頻發生,不少鱷魚就順著洪水沖到人類居住的地方。地方政府與民間組織合作,在大水退去後,從住宅區陸續救出將近40隻鱷魚。報導也引述負責監督救援行動的官員維亞斯(Agneeshwar Vyas)表示,「我們已經把33條鱷魚放回牠們自然棲息的河中,5條還在救援中心,兩條意外死亡」,由於鱷魚是食肉且強壯的動物。制伏牠們的選項很有限。牠們不能被麻醉,所以只好在身體上限制牠的行動」,並送抵相關單位處置。印度動物救援人員,載著鱷魚騎機車「三貼」。(圖/翻攝自X)
「見人就咬」嚇壞民眾!鼬獾暴走墾丁街頭 防疫所急喊:小心狂犬病
20日下午,屏東恆春鎮船帆石地區出現鼬獾瘋狂追咬路人事件,所幸居民躲避得宜,沒有民眾受傷。屏東縣政府動物防疫所表示將加強防疫措施,呼籲民眾看到野生鼬獾務必遠離,萬一被攻擊、咬傷,就要趕緊就醫。屏東恆春鎮今年頻繁出現狂犬病陽性鼬獾蹤跡,有民眾21日在臉書社團「恆春半島公共事務討論社團」發布貼文,表示20日下午在,在恆春船帆石附近度區出現一隻野生鼬獾,看到人就追人開咬,所幸經屏東縣政府動物防疫所派員追查,沒有發現有民眾被咬傷之情事。屏東縣動物防疫所長李永文表示,有關民眾通報鼬獾追咬事件,目前已請專人追捕中。有民眾21日在臉書社團「恆春半島公共事務討論社團」發布貼文,表示20日下午在,在恆春船帆石附近度區出現一隻野生鼬獾,看到人就追人開咬。(圖/翻攝FB/恆春半島公共事務討論社團)根據屏東縣政府動物防疫所先前發佈資訊,恆春半島2024年2月、3月都曾出現鼬獾闖入民宅並主動攻擊事件,經檢驗後確認為狂犬病陽性,顯示野生動物狂犬病疫情持續發生。上一例恆春鼬獾狂犬病在2019年,如今再度出現狂犬病陽性案例,顯示持續防疫的重要性,不可輕忽,若民眾發現食肉目野生動物死傷,請通報屏東縣動物防疫所送驗狂犬病。防疫所指出,狂犬病是人畜共通傳染病,大部分哺乳動物皆會感染,發病後死亡率達100%。全球人類感染狂犬病的案例中,近99%是被罹患狂犬病的狗咬傷所致,所以預防狂犬病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犬貓施打狂犬病疫苗。雖然台灣疫情目前侷限於鼬獾、白鼻心等野生動物,但民眾仍須提高警覺,遵守「二不一要(不接觸野生動物、不棄養寵物、要每年帶犬貓及食肉目動物注射狂犬病疫苗)」原則共同防範。若不慎遭疑似狂犬病動物抓咬傷,請用肥皂、清水沖洗並以優碘消毒傷口後盡速就醫,如發現傷亡野生動物請通報在地動物防疫機關處理。防疫所還呼籲,若未每年替家中飼養的犬貓或食肉目動物完成狂犬病疫苗注射,將依「動物傳染病防治條例」,處新台幣3萬元以上、15萬元以下罰鍰。
獵人也憂心!瑞典棕熊面臨捕殺危機 專家:恐「生態崩潰」
瑞典於21日開始年度捕熊季,官方許可狩獵愛好者捕殺該國20%棕熊,但瑞典棕熊總數從2008年至今已經減少約40%,狩獵季引發自然保護主義者的廣泛關注和擔憂。政府允許獵人捕殺約500隻棕熊後,瑞典棕熊總數將減少至2000隻左右。生態學家和自然保護組織強烈反對發出如此大量的許可證,他們擔心棕熊內部的生態可能因此面臨崩潰風險。瑞典食肉動物協會(Swedish Carnivore Association)主席奧雷布蘭特(Magnus Orrebrant)直言不諱地批評這一計劃,稱其「純粹為了戰利品而狩獵」。他批評瑞典的野生動物管理方式似乎更著重於消滅動物,而不是盡全力保護。瑞典的棕熊數量曾在1920年代幾近滅絕,但經過精心管理,2008年數量恢復到約3300頭的高峰。然而,今年當局卻頒發了多達486張捕熊許可證,並允許棕熊對農場動物構成威脅時額外進行撲殺,這一政策轉變令環保人士倍感擔憂。瑞典狩獵與野生動物管理協會(Swedish Association for Hunting and Wildlife Management)的通訊總監里德霍姆(Magnus Rydholm)表示,狩獵計畫是根據瑞典政府的野生動物政策所制定,用於維持人類與「大型掠食者」之間的平衡。然而,不僅是環保人士,部分獵人也對棕熊數量的急劇下降表示擔憂。來自瑞典北部的獵人尼爾森(Anders Nilsson)表示,狩獵界內部也有人擔心殺死過多的熊,可能對未來的熊群生存造成不利影響。根據目前的捕殺速度,若明年繼續進行類似規模的狩獵活動,瑞典棕熊的數量將很快接近瑞典環保署所設定的最低存續標準1400隻,這是維持棕熊種群可持續發展的最低限度。值得一提的是,棕熊在歐洲被列為「嚴格保護的物種」(strictly protected species),環保人士指出,瑞典開出的狩獵配額已經違反歐盟規定,歐盟禁止故意狩獵或殺害嚴格保護的物種,除非在保護公共安全、農作物或自然生態的必要情況下作為最後手段。奧雷布蘭特補充說,研究人員擔心,棕熊的命運可能會重蹈瑞典駝鹿的覆轍。自上世紀末以來,瑞典的駝鹿數量已經減少60%,對當地生態系統構成巨大威脅。環保人士認為,保持更高的棕熊數量不僅有助於生態系統的平衡,還將提升瑞典作為生態旅遊目的地的吸引力,這可能比出售狩獵許可證帶來更多的長期經濟收益。
北捷OL被逼讓座「自撞柱子」 醫嘆:睡很飽的長輩無法理解誰才是弱勢
台北捷運近期發生一名OL遭大媽、阿伯逼讓博愛座,女子竟情緒崩潰自撞柱子的事故,這也引起外界關注,對此,整合醫學專科醫師姜冠宇也感嘆,「有些睡很飽的長輩根本何不食肉糜,無法理解誰才是真正需要讓座,上班12小時以上或反應已經累垮的,才是真弱勢」。姜冠宇在臉書指出,早在20年前,美國衛生及公共服務部轄下的國家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NIOSH)就曾對工時進行研究,發現長期12小時工作時長的上班族與一般理想上8小時的上班族相比,那些工作12小時的人會在到9到12小時的工作時間內,出現警覺性降低、疲勞增加、認知功能下降、工作表現惡化或工作速度的減慢,「後續與更多的煙酒不良消費有關,那種上班頭痛需要吃越來越多的止痛藥、胃藥,否則無法上班的,大多就是指這個族群」。姜冠宇表示,10年前《刺胳針》期刊的研究,相較於每週工作40小時,每週工作超過55小時的人,會使心臟病風險增加13%,中風風險增加33%,包含腦出血、中風、高血壓腦病變、心肌梗塞、心衰竭,甚至連主動脈剝離都有,這也讓姜冠宇質疑,「所以到底誰才值得被讓座?未來就算博愛座被取消,該讓座的人也不會變」。姜冠宇認為,他能理解新聞中的女子去撞牆的舉動,「因為她已經累了,這樣無異於逼她走終結站,這是控訴你們根本不把的人家的命當一回事,退休後每天享受健保的方便,別的國家都沒辦法這樣,而且國外長壽指南都說長者要健康,其實應該站起來多走動多運動,政策多為長者建設大眾運輸工具,是叫你們多站多走,訓練你們的下肢肌肉」。姜冠宇也提到,自己會這樣講是因為過往有類似經驗,「以前累到昏睡在公車上,也是有被好事的老阿姨叫起來讓座給長者,如果是今天的我,我會現場吼她:『白目,沒看到我很累嗎?』阿姨,這樣妳看到了嗎?妳以為在積功德,其實在增加業障」,姜冠宇呼籲,博愛座應該要全面取消,且取消之後,更應該正確認知誰要讓誰。
6歲童跌倒感染「食人菌」險截肢 醫示警:其實很常見
日本爆發「食人菌」疫情,今年短短5個月已有近千人因感染A型鏈球菌而罹患鏈球菌毒性休克症候群(STSS),是去年同期的2.8倍。疾管署則表示,台灣目前未見異常狀況,和近4年趨勢相當;針對該「食人菌」,醫師指出每10個化膿性扁桃腺炎患者,約有1人感染,而相關症狀也曝光,假如侵犯心臟瓣膜,可能導致心衰竭,還有壞死性筋膜炎。據了解,A型鏈球菌容易在秋冬到早春引起咽喉炎及扁桃腺炎,不管是大人或是小孩,都有可能會被感染,依侵犯部位不同,症狀也不一樣,最常見就是喉嚨,造成化膿性扁桃腺炎,患者喉嚨扁桃腺像被塗上一層奶油,會非常疼痛,與一般上呼吸道感染不同,不會咳嗽、流鼻涕和結膜炎。義大醫院兒童醫學部主任蔡璟忠指出,「A型溶血性鏈球菌」其實很常見,每10個化膿性扁桃腺炎患者,大約就有1人是「A型溶血性鏈球菌」所致,患者感染後可能出現發燒、頸部淋巴結腫、化膿性扁桃腺炎、猩紅熱等症狀。A型溶血性鏈球菌又稱為「食人菌」。(圖/翻攝自維基百科)蔡璟忠提醒,治療「A型溶血性鏈球菌」,一定要完成10天抗生素療程,一旦侵犯心臟二尖瓣,血液會逆流,可能造成心衰竭,需置換心瓣膜,也可能侵犯腎臟,造成腎絲球腎炎。另外,「A型溶血性鏈球菌」也可能藉由傷口侵犯皮膚和筋膜,造成丹毒、蜂窩性組織炎、壞死性筋膜炎等病況。過去曾有一名6歲男童,在幼稚園跌倒,又小腿破皮,2天後變腫脹、疼痛,還發高燒,診斷為「A族溶血性鏈球菌」,細菌一路吃到皮膚下方的筋膜,經過開刀劃開小腿肚、減壓,並清創壞死的筋膜,才免於被截肢的下場。疾管署表示,A型鏈球細菌稱為化膿性鏈球菌,是種beta溶血性革蘭氏陽性細菌,是一種常見的細菌,通常透過飛沫和接觸傳播。除感染喉嚨外,A型鏈球菌還會感染皮膚造成膿疱瘡,引發蜂窩性組織炎,若是更深入到筋膜,會造成壞死性筋膜炎,又稱食肉菌感染或噬肉菌感染;另會引起鏈球菌毒性休克症候群(STSS),導致多個臟器衰竭,進而引發休克死亡。綜合日媒報導,截至6月2日,日本已經有977人感染俗稱「食人菌」的A型鏈球菌而罹患鏈球菌毒性休克症候群(STSS),創下1999年統計以來最高紀錄。台灣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9日則表示,依據疾管署實驗室傳染病自動通報系統(LARS)監測資料顯示,今年第1周至第22周,每周A型鏈球菌檢出件數介於22至36件,和近4年趨勢相當,雖然A型鏈球菌感染不屬法定傳染病,不過疾管署仍會持續對侵襲性鏈球菌感染個案的菌株,進行基因定序。
日爆發「食人菌」疫情! 台大醫警告:6類人死亡風險高
日本爆發「食人菌」疫情,今年短短5個月已有近千人因感染A型鏈球菌,是去年同期的2.8倍。疾管署則表示,台灣目前未見異常狀況,和近4年趨勢相當;針對該細菌,台大兒童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立民指出,世界各地都有,因為傷口感染時會導致組織壞死,也被稱為「食人菌」,致死率也曝光了。綜合日媒報導,截至6月2日,日本已經有977人感染俗稱「食人菌」的A型鏈球菌而罹患鏈球菌毒性休克症候群(STSS),創下1999年統計以來最高紀錄。台灣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9日則表示,依據疾管署實驗室傳染病自動通報系統(LARS)監測資料顯示,今年第1周至第22周,每周A型鏈球菌檢出件數介於22至36件,和近4年趨勢相當,雖然A型鏈球菌感染不屬法定傳染病,不過疾管署仍會持續對侵襲性鏈球菌感染個案的菌株,進行基因定序。黃立民解釋,「A型鏈球菌」屬於一種噬肉菌,主要透過飛沫傳染,是環境中一直存在的細菌,各個國家和地區都有,因此沒有國際間疫情威脅的問題,也不會做國際旅遊管制。假如感染A型鏈球菌,會造成扁桃腺發炎、猩紅熱(全身紅疹、脫皮)等症狀,主要影響區域為上呼吸道,假如免疫力較差,細菌可能會進入脖子較深處,引發軟組織感染,最常遇到小朋友感染後,細菌跑到脖子的軟組織,造成「深層頸部感染」,因為菌種會吃掉軟組織,很可能造成周邊血管、動脈、神經破壞,甚至引發大出血或菌血症。黃立民說明,如果患者免疫力不佳,皮膚外部又有傷口,感染了A型鏈球菌,傷口就會出現組織壞死的情況,外觀像是被挖掉一個洞,看起來好像「傷口被吃掉一塊,看起來很可怕」,所以被稱為「食人菌」。就台灣來說,醫療院所大多能妥善處理感染A型鏈球菌的傷口,因此致死的機率不高,若出現死亡個案,應該是特例,但有幾類人必須注意,包括糖尿病、尿毒症、神經系統異常、有傷口卻無法察覺、褥瘡、本身體質虛弱者,仍存在死亡風險。疾管署表示,A型鏈球細菌稱為化膿性鏈球菌,是種beta溶血性革蘭氏陽性細菌,是一種常見的細菌,通常透過飛沫和接觸傳播。除感染喉嚨外,A型鏈球菌還會感染皮膚造成膿疱瘡,引發蜂窩性組織炎,若是更深入到筋膜,會造成壞死性筋膜炎,又稱食肉菌感染或噬肉菌感染;另會引起鏈球菌毒性休克症候群(STSS),導致多個臟器衰竭,進而引發休克死亡。
日本近千人感染「食人菌」 疾管署:國內持續監測中
日本近年爆發「食人菌」疫情,有越來越多民眾遭受感染。今年自1月以來,短短5個月已經有超過977人因感染A型鏈球菌而罹患鏈球菌毒性休克症候群(STSS),是去年同期的2.8倍。我國衛福部疾管署表示,國內今年以來,每周均檢出22至36件,和近4年趨勢相當,未見異常狀況,不過疾管署仍會持續對侵襲性鏈球菌感染個案的菌株,進行基因定序。綜合《讀賣新聞》與NHK等日媒報導指出,截至6月2日為止,日本已經有977人感染俗稱「食人菌」的A型鏈球菌,創下1999年統計以來最高紀錄。台灣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表示,A型鏈球菌感染雖然不屬於法定傳染病,但依據疾管署實驗室傳染病自動通報系統(LARS)監測資料顯示,今年第1周至第22周,每周A型鏈球菌檢出件數介於22至36件,和近4年趨勢相當。另為及早發現新的致病病原株,曾淑慧表示,疾管署亦持續針對侵襲性鏈球菌感染個案的菌株,做基因定序,以了解主要病原株致病力與傳播力狀況。疾管署表示,A型鏈球細菌稱為化膿性鏈球菌,是種beta溶血性革蘭氏陽性細菌,是一種常見的細菌,通常透過飛沫和接觸傳播。除感染喉嚨外,A型鏈球菌還會感染皮膚造成膿疱瘡,引發蜂窩性組織炎,若是更深入到筋膜,會造成壞死性筋膜炎,又稱食肉菌感染或噬肉菌感染;另會引起鏈球菌毒性休克症候群(STSS),導致多個臟器衰竭,進而引發休克死亡。曾淑慧表示,A型鏈球菌感染個案的增加,可能是有新的病原株的出現,亦有可能導因於環境的改變,而有利於病原之傳播,如新冠疫情趨緩,放寬防疫措施,人際接觸增加,惟仍須持續監測中。
今年首例母嬰垂直傳染李斯特菌症 醫曝:「這些」食物懷孕別吃!
國內出現今(2024)年首例新生兒母嬰垂直傳染李斯特菌症個案,個案母親在潛伏期間沒有旅遊史、動物接觸史,但在懷孕期間曾食用過生菜沙拉、隔餐食品,屬於感染風險較高的食物。不過,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表示,李斯特菌症潛伏期較長,感染源其實難以追溯,但孕婦本身就是高風險族群,應盡量避免感染風險,因此不建議在懷孕期間吃生菜沙拉,應注意飲食安全、手部衛生。女嬰垂直感染李斯特菌 母曾吃沙拉但感染源難釐清疾管署5月7日公布,國內新增1例新生兒母嬰垂直傳染李斯特菌症個案,為今年首例。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這名個案的母親在4月中,大約懷孕34週時出現發燒、倦怠、腹痛等症狀,就醫檢查發現白血球、發炎指數較高,而且胎心音異常,因此在住院隔天剖腹生產一名女嬰。不過,女嬰出生後活動力不佳、臉色蒼白,所以收治於新生兒加護病房。女嬰、產婦血液培養都檢出李斯特菌,因此研判為李斯特菌症確定個案,而且為母嬰垂直傳染。林詠青防疫醫師提到,經過治療後,媽媽在住院將近2週時康復出院,女嬰也在兩週大的時候順利出院。經過疫調發現,案母懷孕期間曾食用生菜沙拉、切片水果等生食與即食食品,但是林詠青防疫醫師指出,李斯特菌症潛伏期較長,因此不容易釐清確定的感染源。李斯特菌症有哪些症狀? 懷孕該如何預防感染?李斯特菌症自2018年列為第四類法定傳染病,根據疾管署資料顯示,累計病例中,男性病例數略多於女性,並以70歲以上個案為多(占47%),其次為60歲到70歲(占24%),另外新生兒個案(出生未滿1個月)也有14例,其中出生至發病日小於3日(含)的個案占93%。李斯特菌症是一個細菌感染的傳染病,主要的傳染途徑是經由受汙染的食物傳染,林詠青防疫醫師表示,病原體廣泛存在於自然界,在4度以下仍然可以生長繁殖,因此冰箱內的食品仍可能有病原體存在,並繼續繁殖至可致病的量,常見汙染食物包括生菜、水果、未經消毒的乳製品、即時肉品等。若受到李斯特菌感染,免疫力正常者可能會出現噁心、嘔吐、腹瀉等非侵襲性症狀,但林詠青防疫醫師指出,若是年長者、免疫力低下者、孕婦、胎兒及新生兒有較高的機會會發生敗血症、腦膜炎等侵襲性感染,若未妥善治療致死率可達2成。若孕婦感染,可能會造成流產、死胎、早產,或是於生產時感染胎兒,引起新生兒侵襲性感染。因此,林詠青防疫醫師提醒,應注意飲食衛生,避免食用未徹底煮熟的肉品、飲用未消毒的乳製品,也要避免生熟食交叉感染。同時疾管署也提醒,婦女於懷孕期間,應做好個人飲食與手部衛生,避免食用即食肉類加工品、剩菜及生菜沙拉等,或於食用前充分加熱,若有發燒、頭痛、噁心、腹瀉等症狀,應儘速就醫。
今年首例!母嬰垂直傳染李斯特菌症 生菜沙拉疑似為感染源
疾病管制署今(7)日公布今年首例新生兒母嬰垂直傳染李斯特菌症個案。個案母親於懷孕34週因發燒、倦怠與腹痛就醫,後因胎心音異常、羊膜破裂等症狀而進行緊急剖腹產;個案出生即活動力不佳及臉色蒼白收治於新生兒加護病房,經檢驗通報後確診,研判為母嬰垂直傳染。目前母女均已康復出院。經疫情調查瞭解,案母懷孕期間曾食用生菜沙拉、切片水果等生食與即食食品,惟李斯特菌症潛伏期較長,可能感染源經評估較難追溯釐清。疾管署說明,依據資料顯示,今(2024)年截至5月6日,國內累計51例李斯特菌症確定病例,僅略高於2020與2022年同期(46例與47例),整體趨勢與往年相較無明顯上升,以60歲以上個案為多(占78%),其中1例為出生未滿1個月的新生兒。李斯特菌症自2018年列為第四類法定傳染病,累計病例中,男性病例數略多於女性,並以70歲以上個案為多(占47%),其次為60歲到70歲(占24%),另新生兒個案(出生未滿1個月)累計14例,其中出生至發病日日距小於3日(含)者占93%。疾管署指出,李斯特菌普遍存在於泥土、汙水、蔬菜、市售肉品,亦可存在於部分無症狀的人類、哺乳類動物及鳥類腸道,主要經由食用遭污染的食物感染,國內曾於經包裝的即食肉品檢出此菌,另生魚片也是高風險食品。潛伏期通常為21天(3-70天),感染後的病況嚴重程度視感染者之免疫狀況而定,免疫力正常者不易受到感染,或是感染後僅出現噁心、嘔吐、腹瀉等症狀,對年長者、免疫力低下者、孕婦、胎兒及新生兒可能引發侵襲性感染,可導致敗血症及中樞神經系統感染,伴隨死亡風險;若孕婦感染,可能會造成流產、死胎、早產,或是於生產時感染胎兒,引起新生兒侵襲性感染。疾管署呼籲,李斯特菌可於冰箱冷藏(4℃)環境下持續生長增殖,需加熱至72°C以上才能殺死。李斯特菌症目前無疫苗可預防,民眾應落實於飯前洗淨雙手、食物澈底煮熟,避免生飲生食,食物貯存、烹調及製備過程應避免生熟食交叉污染。同時提醒婦女於懷孕期間,應做好個人飲食與手部衛生,避免食用即食肉類加工品、剩菜及生菜沙拉等,或於食用前充分加熱;若有發燒、頭痛、噁心、腹瀉等症狀,請儘速就醫;醫療院所遇有疑似個案,應於72小時內通報,以利衛生單位採取防治措施。
懷孕34週羊膜破裂!女嬰出生染「李斯特菌」今年首例 媽曾吃這食物
疾病管制署今(7日)公布今年首例新生兒母嬰垂直傳染李斯特菌症個案。個案母親於懷孕34週因發燒、倦怠與腹痛就醫,後因胎心音異常、羊膜破裂等症狀而進行緊急剖腹產;個案出生即活動力不佳及臉色蒼白收治於新生兒加護病房,經檢驗通報後確診,研判為母嬰垂直傳染。目前母女均已康復出院。經疫情調查瞭解,案母懷孕期間曾食用生菜沙拉、切片水果等生食與即食食品,惟李斯特菌症潛伏期較長,可能感染源經評估較難追溯釐清。疾管署說明,依據資料顯示,今年截至5月6日,國內累計51例李斯特菌症確定病例,僅略高於2020與2022年同期(46例與47例),整體趨勢與往年相較無明顯上升,以60歲以上個案為多(占78%),其中1例為出生未滿1個月的新生兒。李斯特菌症自2018年列為第四類法定傳染病,累計病例中,男性病例數略多於女性,並以70歲以上個案為多(占47%),其次為60歲到70歲(占24%),另新生兒個案(出生未滿1個月)累計14例,其中出生至發病日日距小於3日(含)者占93%。疾管署指出,李斯特菌普遍存在於泥土、汙水、蔬菜、市售肉品,亦可存在於部分無症狀的人類、哺乳類動物及鳥類腸道,主要經由食用遭污染的食物感染,國內曾於經包裝的即食肉品檢出此菌,另生魚片也是高風險食品。潛伏期通常為21天(3-70天),感染後的病況嚴重程度視感染者之免疫狀況而定,免疫力正常者不易受到感染,或是感染後僅出現噁心、嘔吐、腹瀉等症狀,對年長者、免疫力低下者、孕婦、胎兒及新生兒可能引發侵襲性感染,可導致敗血症及中樞神經系統感染,伴隨死亡風險;若孕婦感染,可能會造成流產、死胎、早產,或是於生產時感染胎兒,引起新生兒侵襲性感染。疾管署呼籲,李斯特菌可於冰箱冷藏(4℃)環境下持續生長增殖,需加熱至72℃以上才能殺死。李斯特菌症目前無疫苗可預防,民眾應落實於飯前洗淨雙手、食物澈底煮熟,避免生飲生食,食物貯存、烹調及製備過程應避免生熟食交叉污染;同時提醒婦女於懷孕期間,應做好個人飲食與手部衛生,避免食用即食肉類加工品、剩菜及生菜沙拉等,或於食用前充分加熱;若有發燒、頭痛、噁心、腹瀉等症狀,請儘速就醫;醫療院所遇有疑似個案,應於72小時內通報,以利衛生單位採取防治措施。
司法之怒1/2196法官要結387萬案 司法院竟怪「沒集體向社會發聲爭人力」
司法院長許宗力任期接近尾聲,卻發生士林地院李昭然法官墜樓身亡,以及高院陳姓女法官兩度在辦公室昏迷的不幸事件,引發全國法官憤怒及民眾的普遍同情,雖然朝野立委都願意修法,放寬司法人員名額上限,讓司法人員喘口氣,卻也凸顯許宗力當院長7年來只顧打著人權美名、推動絕大多數民眾無感的法案及憲法訴訟,卻不重視相對應的司法人力評估,導致全國法官發起「白花運動」,為「健康權」而戰!根據統計,2016年全國法院總新收案量為313萬4394件, 2023年為387萬6060件,大幅增加23.66%,2016年法官總人數為2071人,2023年為2196人,只增加6%。司法高層告訴立法院,案件這麼多,需要司法人力5536人才能清理未結案件。可是根據《中央政府機關總員額法》規定,司法院及所屬機關員額上限為1萬5000人,但2024年度預算員額已達1萬4508人,司法院在各界質疑下,竟把國會當菜市場,向立委和行政院漫天喊價,希望增加5000多人、也就是增加目前司法人力的1/3才能結清舊案,似乎案子辦不完不是司法院的錯,而是國會和行政院未給足夠人力,讓人懷疑司法院解決問題的誠意和能力。能通過競爭激烈的司法官考試都是天之驕子,但分發後將面臨土石流般案件。(圖/翻攝司法官學院官網)至於司法院對內也是一樣離譜,司法院人事處面對全國法官交相指責之際,在一封給全國法官的內部信件中,要求法官集體向社會發聲,爭取人力。好像司法人力不足,全國法官也與有過失,誰叫你們沒有「集體向社會發聲」?不過後來全國法官也真的集體發聲了,那就是讓司法院相當難堪的「白花運動」,而且當天還有一位高院女法官倒下!司法院長許宗力前往士林地院探視,竟對媒體表示:希望法官注意身心健康、參加戶外活動,不要整天綁在辦公室。司法界對此罵聲不斷,有離職司法官在臉書PO文,質疑許宗力如同晉惠帝「何不食肉糜」,許多法官紛紛要求許宗力下台。法官們在法官論壇上悲憤提出改革訴求,有法官指出,「今天聽院長的話外出運動半天,回辦公室案件會自動消失不見嗎?」連一向保守穩健的最高法院院長也忍不住開轟,最高法院前院長吳燦卸任前夕曾感嘆,大法官釋憲健康權「好像對我們不適用」,吳燦指出,三審法官都是有年紀的人,司法院廢除限量分案,已大幅加重工作量,希望司法院對增加員額不要斤斤計較。接替吳燦的現任最高法院院長高孟焄也在交接典禮上表示,原本法官們聚在一起都在討論養生之道,現在改成討論退休生涯,她呼籲司法院給予協助和支持。不過司法院長許宗力似乎聽不進去。新北惡房東張淑晶誆騙數十位房客,遭最高法院重判入獄。(圖/報系資料照)司法院的荒腔走板,連執政黨立委也很難幫腔,民進黨立委吳思瑤調查指出,近年來司法案件暴增,司法人員出現出走潮,根據統計,近10年來,司法院出走人數達575人,包括法官98人、事務官53人、書記官424人。此外,濫訴問題也一直困擾司法界,不過由於法律上對濫訴界定模糊,司法院至今仍無解方。最知名的濫訴「專家」首推新北惡房東張淑晶,張淑晶2014年起,以不實廣告出租公寓隔間套房,簽約時拐騙房客留下親友資訊,房客要求退租,她不僅刁難還反告房客及親友,受害人數高達78人。最高法院先將她判刑5年6月定讞,後又依誣告罪另外判刑8年6月確定,目前正在服刑中。
撿到蝙蝠別伸手去碰!防檢署驗出麗沙病毒 恐有人畜互通風險
台灣有許多野生動物,但有些動物身上攜帶的病毒有「人畜共通」的風險,因此民眾在野外或是住家遇到時,務必小心為上,而防檢署也於今(24)日表示,近日接獲民眾在家中拾獲的絨山蝠(Nyctalus plancyi velutinus),經檢出臺灣蝙蝠麗沙病毒第二型,有人畜共通之風險,請民眾不要接觸野生動物,避免可能感染機會。防檢署指出,農業部獸醫研究所(簡稱獸醫所)於4月22日接獲臺北市蝙蝠保育協會協助送檢中和區民眾於家中拾獲1隻絨山蝠(Nyctalus plancyi velutinus),經檢出臺灣蝙蝠麗沙病毒第二型,雖然麗沙病毒不是法定動物傳染病,但有人畜共通之風險,目前沒有人類感染案例,防檢署已通報疾病管制署、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蝙蝠保育團體及動物防疫機關共同宣導防範,提醒民眾不要接觸野生動物,避免可能感染機會。防檢署指出,麗沙病毒屬內共有17種麗沙病毒,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RABV)為其中一種,與本次案例中所檢出麗沙病毒不同種。依據獸醫所檢驗報告顯示,本次檢出之麗沙病毒與我國107年於新北市新店區絨山蝠檢體中發現蝙蝠麗沙病毒相似,經核蛋白基因序列比對結果顯示,本病例所檢出之病毒同屬臺灣蝙蝠麗沙病毒第二型。防檢署說明,105年至109年間共有4隻東亞家蝠檢出臺灣蝙蝠麗沙病毒第一型,另於107年6月於新北市拾獲之絨山蝠檢出臺灣蝙蝠麗沙病毒第二型,迄今已累計檢出6例蝙蝠麗沙病毒案例。蝙蝠可作為麗沙病毒的自然宿主,防檢署提醒民眾無論於何處,倘見到衰弱或死亡蝙蝠,切勿自行接觸,並請通報當地動物防疫機關或蝙蝠保育團體協助安排救傷或採樣送檢,如遭蝙蝠抓咬傷時應立即就醫評估施打人用疫苗等必要處置。本案例病毒雖非屬狂犬病病毒,然而家中寵物施打狂犬病疫苗仍可以產生交叉保護效果,所以防檢署再次呼籲民眾務必遵守「二不一要」原則-不要棄養寵物,不要接觸及捕捉野生動物(包括蝙蝠),要每年帶家中犬貓及人工飼養陸生食肉目動物注射狂犬病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