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道腺癌
」 胃食道逆流 食道癌 巴瑞特氏食道 火燒心靠無痕胃拉提手術「女子減去49公斤」 三高退散!擺脫代謝症候群
44歲李小姐BMI高達46.6(124kg、163cm),透過藥物減重成功減重20公斤,但一停藥就面臨復胖,甚至復胖到114公斤。因上班總是容易昏昏沉沉,健康也面臨了糖尿病前期、高血脂的問題,心想40歲了總不能再這樣下去,讓她下定決心與醫師討論減重手術,目前施作無痕胃拉提(內視鏡袖狀胃成形術,ESG)滿三年,也從原本的114公斤減重至65公斤(BMI 24.4),這樣的改變讓她重拾自信,也脫離了代謝症候群。根據國健署最新統計,台灣成人過重與肥胖率已高達50.8%,其中男性為57.1%,女性為43.3%。肥胖不僅影響日常生活,還會顯著增加多種健康風險。研究顯示,每增加五單位BMI,血管疾病的死亡風險增加40%,退化性關節炎的風險增加35%,而癌症如食道腺癌、大腸癌、子宮內膜癌與膽囊癌的風險亦分別增加1.24倍至1.59倍不等。臺安醫院體重管理中心兼消化醫療中心鄭以勤主任表示,肥胖已不僅僅是一種外型問題,更是攸關全身健康的重大議題。鄭以勤主任說明,目前常見減重方式包含飲食、運動、藥物或是減重手術。而減重手術是目前用來治療肥胖及相關併發症的一種方法。如同其他治療性手術,減重手術需要符合特定適應症,且經過專業醫師的評估後才能執行。減重手術大致可分成由內科執行的胃鏡手術與由外科執行的腹腔鏡手術。胃鏡手術的作法包括胃內水球術、無痕胃拉提(內視鏡袖狀胃成形術,ESG)等;腹腔鏡手術包括袖狀胃切除術、Y型胃繞道手術、SASI手術(單吻合迴腸雙通道胃繞道)等。為深入了解民眾對於減重手術的認知程度,由網路溫度計發起的「減重手術認認知」調查顯示,近半數(47.9%)受訪者認為自己減重不成功,其中,手術減重成功率54.5%最高、藥物減重成功比例僅34.1%。此外調查發現,減重失敗者過半(55.9%)困擾於衛教資訊大同小異。根據調查,發現民眾對於減重手術存在了三大迷思,包含:認為減重手術等於切胃、認為BMI無論多少都可進行減重手術、認為減重手術後不會再胖回來。再進一步觀察,減重手術安全性疑慮(40.9%)與害怕切胃、改變原本腸道結構(36.6%)為阻礙減重手術意願兩大主因,不過調查也發現,若能透過減重手術改善身體健康、減少代謝疾病(56.9%)與安全性高(52.0%)、恢復期短(41.3%),將會提升接受治療之意願,鄭以勤主任也進一步分享,根據臨床文獻,減重幅度達10%有機會減少共病風險。嘉義基督教醫院胃腸肝膽科暨減重中心周莒光主任分享近年來,內視鏡減重手術技術快速發展,其中內視鏡袖狀胃成形術(endoscopic sleeve gastroplasty,簡稱「無痕胃拉提」、「胃鏡縫胃」、「ESG」)成為患者的新選擇。此術式採用胃鏡結合微創內視鏡技術,以縫合縮小胃部容量70%達到減重效果,具有恢復期短、手術風險低、無體表傷等優勢。適合以下族群:藥物治療效果不佳或反覆復胖者、輕度肥胖合併代謝疾病者(BMI 27以上),以及希望避免或不適合外科手術的中重度肥胖患者。根據臨床證實,患者術後十年的總體重可平均減輕15%至20%。更在研究中發現,無痕胃拉提對於肥胖引起之第二型糖尿病、高血壓、胃食道逆流與睡眠呼吸中止症等,有良好的緩解治療效果,且術後風險低於1%,充分展現此術式的安全性和長期效果。其中,歐洲內鏡外科協會(EAES)、美國代謝和減重手術學(ASMBS)與國際肥胖和代謝疾病外科聯合會(IFSO)皆在治療指引中納入無痕胃拉提(內視鏡袖狀胃成形術,ESG)。無痕胃拉提術後是否線鬆脫而導致復胖?鄭以勤主任說明無痕胃拉提透過縫線系統使漿膜層癒合達到胃容積縮小,雖有少數患者術後會可能遇到縫線鬆脫,但只要搭配術後飲食、運動的調整,在臨床上都有不錯的減重效果。另外,也有民眾擔心術後增加罹癌機率,主任也說明根據臨床與文獻,並無數據說明術式會提升罹癌機率,但在術前須進行胃鏡、超音波等檢查,避免疾病未能於早期發現。周莒光主任提醒,肥胖的治療需要多方面配合,不單只是依靠醫師的手術或是藥物來維持,患者也必須在治療期間配合營養師及運動治療師給予的飲食、運動計畫,養成習慣,才能維持不易復胖的健康生活型態。
胃鏡一照驚見「整片鮭魚色」!畫面曝光 醫警告:癌前病變
不少人都有胃食道逆流的困擾,胃腸肝膽專科醫師張靖給6大建議,提醒大家,千萬別輕忽胃食道逆流的傷害,應即時的改善生活作息與飲食習慣。張靖在粉專《張靖醫師 胃腸肝膽。靖心靖力 守護健康》提到,一名60歲男病患因長期飽受胃酸逆流之苦而前來看診,胃鏡一照,發現在食道與胃的交界看到了舌頭樣、鮭魚顏色般的黏膜變化,這就是巴瑞特氏食道(Barrett's esophagus)在胃鏡底下的典型表現,最終的病理化驗報告也證實就是巴瑞特氏食道。張靖說明,巴瑞特氏食道是因反覆的胃食道逆流沒受到控制,導致食道上皮被破壞而產生腸化生的現象,且容易在未來惡化成食道腺癌,所以它被視為癌前病變,在預防勝於治療的大觀念下,要預防巴瑞特氏食道的產生,就是要好好控制胃食道逆流以避免其惡化。張靖給6建議減少胃食道逆流:●遠離菸、酒:因吸菸會增加胃酸逆流的機會,而飲酒會直接刺激胃酸的分泌。●減少容易胃酸過多的食物:咖啡、茶、酒、太甜的食物等。●避免吃太飽:因吃太飽會造成胃內壓力上升,同時影響消化蠕動,讓胃酸逆流的機會大增。●別飯後立刻躺下:因在平躺時胃酸更容易從胃裡往食道方向逆流,因此吃飽後別立馬平躺。●維持健康體重:根據統計,在BMI≧24的情況下,胃食道逆流風險是BMI正常的1.43倍,因此減重可以有效改善胃酸逆流。●適當緩解壓力:壓力也是胃酸過多以及胃酸逆流的常見原因,好好釋放生活和工作上的壓力也可有效改善胃酸逆流。張靖表示,在胃鏡下,胃食道逆流的嚴重程度可分A/B/C/D級,A最輕微、D最嚴重,當分級是比較嚴重的C或D時,或是分級有在惡化的趨勢時,例如B變成C,此時需積極的藥物治療和調整飲食生活習慣,並同時定期追蹤胃鏡來密切注意有無巴瑞特氏食道的發生。張靖也說,胃食道逆流不是都會惡化成巴瑞特氏食道,而巴瑞特氏食道也不是都會惡化成食道腺癌,但我們千萬別輕忽胃食道逆流的傷害,即時的改善生活作息與飲食習慣,讓預防勝於治療的觀念深植在你我的心。
男「不酒不吃檳榔」…首次健檢驚罹食道癌 醫曝1症狀:恐已3期
定期健檢相當重要,可以及早發現潛藏的疾病並提早治療。醫師近日就分享1起案例,一名略為肥胖的40歲男子,平時沒有吃檳榔、喝烈酒習慣,身體也沒有任何不適,沒想到首次健檢,竟然就檢查出食道腺癌。對此,醫師特別示警,食道癌初期大多無明顯症狀,發現時通常已經是第三期,在治療上非常困難,因此民眾務必提高警覺,及時就醫檢查,把握治療黃金期。禾馨民權健康管理診所院長、胃腸肝膽科醫師林相宏日前在粉專發文分享,先前有名40歲的男子,身高170公分、體重80公斤,BMI指數為28屬於略為肥胖,雖然有抽菸習慣,但不會吃檳榔及喝烈酒,平常身體也沒有任何不適,只有偶爾有胃食道逆流、胸口灼熱感等症狀,沒想到首次做健康檢查,赫然發現胃和食道交接處有一個腫瘤,切片後發現是食道腺癌,所幸發現當下為早期,可即早接受手術治療。林相宏說明,食道癌最典型的症狀就是吞嚥困難,初期是固體食物吞不太下去,經常需要配水,但9成的民眾「要腫瘤阻塞食道近4分之3,才會發生吞嚥困難,通常已經是第三期,在治療上非常困難」。林相宏補充表示,其他不明顯的症狀還包括吞嚥疼痛、胃酸逆流、胸痛等,與胃食道逆流通常難以區分,若晚期還會出現體重減輕、吐血、解黑便及咳血等情況。而肥胖與胃食道逆流都是食道癌的風險因子,建議患者要定期做內視鏡追蹤。至於該如何預防食道癌呢?林相宏提醒,食物方面要避免含有亞硝酸鹽,像是醃漬、燒烤、煙燻、加工肉品等;也要避免過燙的食物,WHO將超過攝氏65度的熱飲,定為食道癌可能的致癌因子,因此當覺得食物燙口時,儘量等食物稍微溫涼後再食用。最後林相宏強調,食道癌初期大多無明顯症狀,若出現喉嚨卡卡、咳嗽、常清痰、聲音沙啞、食物逆流、火燒心、胸痛、體重減輕等,務必提高警覺,及時就醫檢查,才能把握治療黃金期。
一直胃食道逆流要注意!恐釀食道癌 醫曝「癌前病變徵兆」
最近研究顯示胃食道逆流病患正在增加,在台灣每4 人就有1人罹患胃食道逆流疾病,特別是年輕上班族,是台灣一個文明病。長期胃食道逆流會變成巴瑞特氏食道,是一種無聲的食道癌前病變,非一般人想的食道逆流而已。統計發現,慢性逆流的病人中有5-10%會發生巴瑞特氏食道的症狀。胃食道逆流後遺症 不治療恐變成食道癌汐止國泰綜合醫院消化內科主治醫師陳世源說明,巴瑞特氏食道主要是因為長期受胃酸逆流所造成的黏膜病變,是胃食道逆流的一種後遺症。也有證據顯示是由先天的基因變異與後天環境間的許多綜合原因所導致。依據美國胃腸學會的定義,巴瑞特氏食道是指正常食道鱗狀上皮化生變成小腸柱狀上皮而有癌化可能的情形,巴瑞特氏食道的重要性在於它有較高的機會變成食道腺癌。而病程進展會由一開始的上皮化生變成異生,再變成食道腺癌。巴瑞特氏食道無特殊症狀 這些人為高風險族群陳世源指出,巴瑞特氏食道多半沒有特殊症狀。有些會有胃食道逆流典型症狀(胃酸逆流、吞嚥困難、 喉嚨有異物感、胸口灼燒感)、非典型症狀或食道外症狀(慢性咳嗽、哮喘、慢性 喉嚨痛、聲音沙啞、胸痛、牙齒糜爛、體重減輕等)。而年紀大於50歲、長期有胃食道逆流的症狀、抽菸、橫膈裂孔疝氣、中廣型肥胖等,都是巴瑞特氏食道的高風險族群,且男性高於女性。內視鏡切除病灶 降低食道癌風險若黏膜沒有化生不良的話,藥物治療目前用質子幫浦抑制劑治療1年和追蹤胃鏡。氫離子幫浦抑制劑不但可以避免黏膜從上皮化生變成異生,也可能可以減少巴瑞特氏食道病人發生食道腺癌的機會。近年因為內視鏡治療技術的越來越進步,陳世源表示,除了藥物治療之外,治療的重點是癌前病變或早期癌也是直接用內視鏡方法治療進行病灶切除,以減少日後食道癌的產生。治療巴瑞特氏食道 日常生活習慣也要留意陳世源提醒,抽菸、喝酒、吃宵夜,以及辣和油膩食物、 咖啡、巧克力、碳酸飲料、果汁和薄荷等這些東西減少吃或不吃,因為它們可能會增加食道的酸度和減少下食道括約肌的壓力,更加嚴重胃食道粘膜發炎和創傷。此外,也要注意體重和減輕體重以及平躺時將頭提高。
徐少強罹患食道癌病逝 癌症基金會:早期無症狀「發現時多是晚期」
香港演員徐少強近日傳出因罹患食道癌而不幸病逝,享年73歲。根據台灣癌症基金會資料顯示,食道癌早期沒有明顯症狀,許多患者發現時幾乎已經是局部晚期狀態,且存活率偏低,民眾日常都要特別留意。根據台灣癌症基金會資料顯示,食道癌的形成大多是食道管腔內襯黏膜的「鱗狀上皮細胞」癌化病變後形成「鱗狀細胞癌」;少部分由食道下段與胃之間的「腺體細胞」癌化病變後形成「腺癌」。在台灣,鱗狀細胞癌在食道癌病理分類中佔大多數(約90%),致病原因和抽煙、喝酒、含亞硝胺之食物、過熱的飲食、食道曾受腐蝕傷害有關;而歐美常見的食道腺癌,在台灣並不常見(小於10%),成因則可能和肥胖、胃食道逆流有關。在症狀方面,食道癌在發生初期因食物尚能通過,通常沒有明顯的症狀;至晚期,食道腫瘤持續變大造成管腔狹小阻塞,而出現吞嚥困難症狀。在臨床上,90%以上食道癌的病人最早發現的症狀為吞嚥困難以及體重減輕,大多數病人在吞嚥時會感到食物卡在喉部至上腹部之間。食道癌的症狀還包括吞嚥疼痛、食物逆流、心窩灼熱感(胃酸逆流)、胸骨後面疼痛或上腹部疼痛。食道癌發展至晚期,則可能會出現食道出血、吐血、解黑便,以及因食道氣管瘻管引起的咳血、咳嗽等症狀。腫瘤侵犯到鄰近的主動脈或大血管,甚至會發生大出血的嚴重狀況。若轉移至遠端部位會表現不同的症狀:轉移到頸部淋巴結,會表出現頸部淋巴結腫大;轉移到肺部,會表現出咳嗽、胸痛、咳血,甚至呼吸困難等症狀;轉移至骨骼,會出現骨骼疼痛的症狀;轉移至肝臟,可能會出現黃疸、腹脹、腹痛等症狀。食道癌初期症狀不明顯,病患出現吞嚥困難、體重減輕症狀就醫時往往已是局部晚期或已有遠端轉移。因此,若持續出現上述食道癌的症狀,建議至腸胃科或耳鼻喉科等相關科就診,以便早期發現癌病並儘早治療。除了難以發現外,食道癌的預後不佳,最主要原因是不容易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多數病患就醫確診時往往已是局部晚期或已有遠端轉移。台灣食道癌的平均五年存活率僅12-15%,僅稍高於十大癌症中預後最差的肺癌(五年存活率10-13%)。食道癌五年存活率分別為第一期60~70%、第二期40%、第三期20%、第四期小於5%。因此,民眾若有疑似食道癌的症狀需儘早就醫,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以提升食道癌的控制率與存活率。而資料中也提到,目前已知食道癌的高危險因子有下列數種: 抽煙、喝酒、檳榔、含亞硝胺之食物(醃漬、煙燻食物)、過熱的飲食、食道曾受腐蝕傷害、食道弛緩不能(吞嚥功能疾病)、肥胖、胃食道逆流等等。而其中抽菸、喝酒同時也是頭頸癌(口腔癌)的高危險因子。在預防食道癌方面,首先要避免上述的危險因子,少吃太燙熱之食品,尤其是不抽菸、不喝酒及不嚼檳榔更可預防多種癌症的發生。另外多吃蔬菜、水果、含維他命C食物等,可以降低食道癌的發生。吞嚥感覺異常雖然並非食道癌特有的症狀,若超過兩參週仍未消失,就應儘快就醫,以便釐清病因獲得正確治療。
不是菸酒生!他「愛喝這飲料」放任胃食道逆流…慘罹癌
長期吸菸、嚼檳榔、飲酒、食用加工食品與高溫或燙口等食物,都會增加罹患食道癌的風險。然而,胃腸肝膽科專科醫師吳宗勤分享,他在短短2個月內遇到2位食道腺癌患者,竟都不是菸酒生,全是因忽視胃食道逆流所致,讓他勸世「少見不代表沒有」。醫師在臉書粉專「腹內的日常 吳宗勤醫師」發文分享罕見的病例,他說自己在連續2個月內遇到2個食道腺癌患者,以往他最喜歡拿來勸世的菸酒生,這2個病人剛好都不是,1位是不菸不酒不檳榔的年輕老闆,平常就是喜歡喝酸的飲料,胃食道逆流長期以來沒吃藥也習以為常,另一位也是有胃食道逆流症狀的公教人員,甚至2年前才在醫院周邊診所做過胃鏡,「巴瑞特氏食道,診所醫師沒告知需要持續吃藥或追蹤,病人也因為忙碌而疏忽,就放任食道逆流症狀出現。」醫師表示,接近3公分的巴瑞特氏食道,該要好好追蹤,就算過往經驗中,台灣人身上要從巴瑞特氏食道變成食道癌的機率真的少之又少,但「健保這幾年也開始事前審查給我們做電燒,既然有要放手給大家治療,那想必應該也是看到相關的風險性在上升,要不然一次治療健保動輒破十萬元,沒人會這麼無聊將它放入給付項目中。」醫師說,這2位病人的出現算是一個警惕,雖然都被抓出來,也算是早期的病灶,但過往覺得台灣人的胃食道逆流以及巴瑞特氏食道不容易出現癌症。對此,他坦言「看來也被推翻給自己一個觀念更新,有時候就是做得還不夠多,不代表不會出現,遇到看起來不對勁的地方、治療後效果不佳的病人、該做的切片以及追蹤,真的不能夠鐵齒放過,少見不代表沒有,共勉之」。
中年男不菸酒罹「胃食道逆流」竟變「食道癌」! 預防癌變這樣做
55歲蔡姓男子不抽菸、不喝酒,沒想到日前第一次參加健檢,醫師就發現宛如鮭魚肉色般的「巴瑞特氏食道」幾乎佔據2/3食道,且在中段位置還找到6公分大的食道腺癌,確認是胃食道逆流引起巴瑞特氏食道導致癌變。胃食道逆流要小心! 食道癌五成來自「巴瑞特氏食道」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江承源指出,民眾可能有聽過「胃食道逆流」,但卻忽略長期胃食道逆流會導致食道的黏膜鱗狀上皮細胞轉變成柱狀上皮細胞,演變成「巴瑞特氏食道」,而食道腺癌有50%發生率是由巴瑞特氏食道演變而來,簡單而言,巴瑞特氏食道就是癌前病變的跡象,若沒有立即治療,未來癌化的風險將會大幅提高。男性癌症死亡率No.6 食道癌以黏膜切除、剝離及RFA治療據衛福部癌症統計資料顯示,食道癌是男性癌症死亡的第6位,但早期食道癌因為沒有症狀,往往難以察覺,而晚期食道癌治癒率不佳、5年存活率僅有10%,因此死亡率才會高居不下,許多民眾都是透過腸胃鏡檢查或自費健檢,才發現原來本身因長期胃食道逆流,已經埋下日後癌前病變的前兆。江承源指出,如同前述的蔡姓患者,巴瑞特氏食道患者幾乎沒有明顯症狀,但多半會有火燒心、吞嚥困難、胸悶胸痛或者喉嚨異物感等前兆,最佳檢查方式就是利用上消化道內視鏡檢查,可以由鮭魚肉色般的食道黏膜判定是否患病,必要時可以黏膜切除、黏膜剝離以及內視鏡射頻消融術(RFA)治療,一旦出現惡性癌變,則會建議採用手術切除為宜。長期火燒心、喉嚨異物感 應儘速就醫診治江承源提醒,國人患有胃食道逆流的比例偏高,因此若有前述症狀,加上屬於肥胖、年紀偏高、愛大吃大喝、有抽菸喝酒習慣的男性族群,務必養成正確飲食習慣,同時避免飯後立即躺下、穿著緊身衣物,才能真正降低癌變的風險。
每天做粗重家事「4分半鐘」 澳洲研究:罹癌機率降18%
根據澳洲雪梨大學(University of Sydney)查爾斯珀金斯中心(Charles Perkins Center)的最新研究指出,上超市買東西並提一整路的重物回家,又或是在公園裡陪小孩玩耍,每天從事這些粗重家事或日常活動4.5分鐘(每次大約1分鐘),整體罹癌機率就可降18%,其中與體能活動有關的特定癌症風險更是大減32%。據英國《每日郵報》的報導,這項研究日前發表於《美國醫學學會腫瘤學期刊》(JAMA Oncology)。研究報告的主要作者、查爾斯帕金斯中心教授史塔馬塔基斯(EmmanuelStamatakis)表示:「我們透過研究得知大多數中年人不習慣規律運動及鍛煉,這增加了他們罹患癌症的風險。令人驚奇的是,每天只增加4到5分鐘的高強度體力活,每次大約持續1分鐘左右,就能使整體罹癌風險降低 18%,罹患與體力活動相關之癌症類型的風險更是大減32%。」查爾斯帕金斯中心將這種高強度體力活稱為「劇烈間歇性體力活動」(vigorousintermittent lifestyle physical activity,Vilpa),專指人們日常生活中從事的短暫體能活動,史塔馬塔基斯補充:「Vilpa有點像將「高強度間歇性運動」(High Intensity IntervalTraining,HIIT)的原理融入到日常生活中。」該研究利用可穿戴設備的數據來追蹤22398名人均年齡62歲,且平時不會運動的受試者的日常活動。研究人員隨後紀錄他們的臨床健康記錄長達7年,並監測其癌症狀況。結果發現,只要4到5分鐘的Vilpa,就能顯著降低罹癌的風險。上述2萬多人最終在經過平均6、7年的追蹤後,也新增了2356例癌症患者,其中1084例是與體能運動相關的癌症。報導補充,以下特定癌症的罹患風險都與體能鍛鍊的多寡呈現負相關,包括:肝癌、肺癌、腎癌、胃賁門癌、子宮內膜癌、骨髓性白血病、骨髓瘤、大腸直腸癌、頭頸癌、膀胱癌、乳癌、食道腺癌。
不只胸口灼熱、呼吸道不適 胃食道逆流還會腐蝕牙齒
「胃食道逆流症」會造成胸口灼熱、胃酸倒流、打嗝甚至呼吸道不適的症狀。牙醫師郭芯妤提醒,胃食道逆流不僅上述影響,當牙齒出現表層凹洞、中間特別黃,就顯示牙齒的琺瑯質被胃酸破壞,應盡速就醫治療,怕看牙醫而延誤治療,不僅療程更久更複雜,荷包花的錢也會更多。胃食道逆流症狀與治療方式一次看根據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資料指出,胃食道逆流為胃內容物(包括胃酸、胃脹氣或膽汁)以不正常的頻率或過多的分量反流至食道,是種常見的消化道疾病,台灣的盛行率為12-16%。原因下食道括約肌的功能異常橫膈食道裂孔疝氣食道蠕動障礙長期放置鼻胃管服用造成下食道括約肌鬆弛的藥品或食物症狀典型症狀:如胸口灼熱、胃酸倒流非典型症狀:易與其他病症搞混,如胸悶、夜間咳嗽、呼吸不順、口臭、吞嚥疼痛或喉嚨異物感。併發症慢性胃食道逆流若未治療,可能會引發嚴重併發症,如食道發炎出血、食道潰瘍引起食道狹窄甚至食道腺癌。另外研究顯示,胃食道逆流可能會導致氣喘、慢性咳嗽與肺纖維化。治療方式調整生活作息,如避免彎腰提重物、就寢時抬高床頭10公分左右避免攝取油炸食物、辛辣食物與咖啡、菸、酒、甜食。且進食後1-2小時內避免躺臥造成逆流使用藥物治療或進行手術,建議諮詢醫師。牙齒也遭殃! 越晚治療越難拯救亞洲人尤其台灣人特別多胃食道逆流狀況,而且相當嚴重。郭芯妤建議患者先赴腸胃科照胃鏡,確認胃食道逆流的期別,進行藥物治療並改善生活習慣,從源頭控制胃食道逆流。而且,胃酸逆流恐會破壞牙齒表面,一旦琺瑯質或者是牙粉質大範圍破壞,牙齒就會特別敏感,就得使用特殊的瓷材質或是樹脂去重建牙齒,做好牙齒保養才能找回健康。郭芯妤呼籲,民眾千萬不要因怕看牙醫而延誤治療,拖的越久問題就會更複雜、更難治療,一旦要拔掉牙齒重建地基,治療時間更長、錢也要花的更多。
減肥新革命3/免開刀!經口內視鏡手術成趨勢 「胃摺疊縫合」降食慾效果最好
世界肥胖聯盟(World Obesity Federation)估計,2035年肥胖人口將會增加到40億,肥胖也是影響台灣人健康的重要因子,蟬聯40年國人十大死因榜首的惡性腫瘤中,與肥胖相關的消化道癌症,包括食道腺癌、胃癌、大腸直腸癌、肝癌及胰臟癌,肥胖也是心血管疾病、三高的元凶。一般來說,身體質量指數BMI若達30(正常值為18.5-24),就可使用包含瘦瘦針在內的減重藥物,過去若想追求更強的減重效果,許多人會採取外科手術,例如胃局部切除或胃繞道手術。中國附醫健康醫學中心副院長、台灣肥胖醫學會理事長林文元表示,外科手術能減重20~30%,效果很明顯,但缺點就是會破壞器官,具有侵入性的傷害,現在隨著醫療技術進步,研發出更多手術方式。「例如胃鏡袖狀縮胃成形減重術,利用經口胃鏡以內視鏡把胃摺疊縫合,不必破壞切除胃組織,就能縮小胃的容積,進而減少食量及熱量攝取。」亞東醫院超音波暨內視鏡中心鍾承軒主任表示,曾有一位39歲女性病人,身高154公分,體重77.4公斤,身體質量指數BMI28.8,合併有高血糖、重度脂肪肝及慢性肝炎狀況,因此安排胃鏡袖狀縮胃成形減重術,僅花80分鐘,第3天就能出院,之後再合併減重藥物,不到半年身體質量指數BMI下降至24.7,同時血糖及肝炎指數恢復正常。鍾承軒說,利用經口內視鏡手術減重是近年來的趨勢,除了袖狀縮胃成形術之外,還包括肉毒桿菌注射術、胃內水球置放術。「肉毒桿菌素注射術是利用胃鏡將肉毒桿菌素打到胃壁肌肉,讓胃壁肌肉收縮能力下降,讓人很快產生飽足感。」胃內水球置放術則是在胃內放置400-700c.c.的水球,讓胃部容積減少,但因胃內環境非常酸,水球放置一年半左右需要取出。無論是減重藥物或內視鏡手術,醫師建議還是要調整飲食、定期運動,才能持續維持體重。(示意圖/報系資料庫)以研究報導效果及持久性來說,胃鏡袖狀縮胃成形術的效果最好,研究數據顯示,胃鏡袖狀縮胃成形術可降低約15-20%的總體重,並改善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代謝症候群現象,是其中效果最好的選擇,但若曾接受過胃部手術、嚴重胃食道逆流或胃疝氣等相關疾病,就不建議採用。林文元提醒,隨著減重方式推陳出新,民眾也要更仔細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建議選擇減肥專科或設有體重控制中心的醫療院所,會有營養師、內外科醫師身心科醫師等,可提供完整的規劃與照護,對民眾較有保障。
過年隱疾2/熬夜放肆吃!胃食道逆流恐來「拜年」 專家曝7大NG飲食
過年期間吃不停,當心胃食道逆流報到!專家表示,胃食道逆流是春節期間最常見的疾病之一,要避免吃7大NG食物,以免「火燒心」讓你吃不下睡不好,同時也要保持生活規律、不要熬夜,否則自律神經失調也會讓胃食道逆流更嚴重。根據健檢數據顯示,高達7成民眾都有嚴重程度不一的胃食道逆流,已成為現代人的文明病之一,而過年期間的大魚大肉、零嘴甜食、飲酒,都容易引發胃食道逆流發作。當胃部裡的胃酸或食物往上倒流進入食道、咽喉、口腔,或呼吸道等部位,所引起的不適症狀,就稱為胃食道逆流,也就是俗稱的「火燒心」。若是症狀持續未改善,長期下來就可能導致食道灼傷,甚至演變成食道腺癌。FiTLO品牌營養師何埻安提醒,首先要調整飲食內容,高糖、高油的飲食容易刺激胃酸分泌,所以一定要少吃這類食物,同時盡量三餐定時定量、避免空腹攝取咖啡因、少碰菸酒,才能避免胃酸分泌過於旺盛。甜食是導致胃食道逆流發作的原因之一,建議過年時要控制吃零嘴、糖果的份量,才不會過度刺激胃酸分泌。(圖/劉耿豪攝)高敏敏營養師分享胃食道逆流的7大NG飲食。第一,咖啡因飲料如咖啡、濃茶、可樂、奶茶等,因為這類飲料會減少下食道括約肌壓力、刺激胃酸分泌;第二,難消化食物如糯米、麻糬、米糕、油飯;第三,酸味食物如檸檬、鳳梨、葡萄柚、百香果、柳橙汁。第四,辛辣刺激食物如辣椒、胡椒、生大蒜;第五,高油高糖食物如炸物、甜點、含糖飲料;第六,香菸,會傷害食道黏膜、減少口水量,加重胃酸逆流;第七,酒精,會降低賁門壓力、造成胃酸逆流。除了飲食之外,何埻安說,許多人過年時熬夜打牌、聚會,生活作息大亂,若是經常日夜顛倒,就可能導致自律神經失調,而胃部佈滿自律神經叢,當生理時鐘錯亂就會使胃酸分泌異常,建議維持正常作息、避免睡前吃宵夜及過於亢奮、熬夜打牌。如果已有胃食道逆流,但又必須長期服用特定藥物,高敏敏建議要與醫師進一步討論,因為包括降血壓藥如鈣離子阻斷劑、乙型阻斷劑,或者像氣管擴張劑、嗎啡類止痛藥、一些精神科用藥等,都可能讓下食道括約肌放鬆,增加胃食道逆流風險。何埻安則提醒,若有胃食道逆流要趕緊就醫,不要自行服用制酸劑藥物,若是吃過量,反而容易導致胃酸分泌不足,也會引發胃部不適症狀,所以建議由醫師開立藥物較安全。
減重新選擇「胃鏡縮胃手術無傷口」 短短半年!39歲女BMI降至24
現代社會多為外食,滿街手搖飲店,肥胖已成為影響台灣人健康的重要因子,肥胖不只影響外觀,內在器官也會因為肥胖導致肝膽胃腸疾病,常見包括脂肪肝造成慢性肝炎及肝硬化、膽囊結石、胰臟發炎、胃食道逆流造成食道炎及巴瑞特氏食道症、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小腸微菌叢改變造成腹瀉、大腸憩室及息肉發生等。蟬聯40年國人十大死因的榜首惡性腫瘤中,消化道癌症與肥胖相關的就包括有食道腺癌、胃癌、大腸直腸癌、肝癌及胰臟癌,我們不能忽略肥胖所造成的相關後遺症,應即早控制並預防疾病發生。肥胖的控制,建議以漸進且天然的方式著手。也就是嘗試改變生活飲食及培養運動習慣來控制體重,然而,現代人工作忙碌且多有應酬,有恆心毅力地控制飲食及運動習慣非常困難,如果無法藉由作息調整控制肥胖,可以考慮藉由減重藥物進行治療。一般來說,身體質量指數BMI 27-32間的患者(正常值為18.5-24),除使用減重藥物控制外,也可以胃鏡減重手術來減重,包括肉毒桿菌注射術、胃內水球置放術以及袖狀縮胃成形術,以研究報導效果及持久性來說,胃鏡袖狀縮胃成形術的效果最好,其手術方法簡單來說是在全身麻醉的狀態下,利用經口胃鏡加裝「內視鏡縫合系統」由口腔進入胃中,將胃像荷包一樣摺疊縫合起來,在不用破壞切除胃組織腺體的前提下,達到像外科手術胃切除一樣將胃的容積縮小,減少食量及熱量攝取。研究數據顯示,胃鏡袖狀縮胃成形術可降低約15-20%的總體重,並改善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代謝症候群現象,外科局部胃切除減重術的效果相當,且可達成體表無傷口、住院天數短及恢復快的微創減重目標;然而,曾經接受過胃部手術、嚴重胃食道逆流或胃疝氣、活動性消化性潰瘍、食道靜脈曲張、上消化道結構異常、胃部腫瘤、克隆氏症、肝硬化、凝血功能異常、酒精或藥物濫用、精神疾病等,則不建議利用胃鏡縮胃手術來做肥胖控制的首選治療。亞東醫院超音波暨內視鏡中心鍾承軒主任表示,曾有一位39歲女性病人,身高154公分,體重77.4公斤,身體質量指數BMI28.8,經過生活型態改變及胃內肉毒桿菌素注射術後,體重仍未明顯下降,但其合併有高血糖、重度脂肪肝及慢性肝炎狀況,因此安排胃鏡袖狀縮胃成形減重術治療。微創手術時間約80分鐘,術後第二天無任何不適後由口進食,第三天順利出院,於門診追蹤過程中合併減重藥物治療,食量明顯下降,不到半年身體質量指數BMI下降至24.7,同時血糖及肝炎指數恢復正常,精神體力變好,工作專注力及效率也因此提升,不僅如此,更讓原本不敢穿緊身衣的她對身材外觀恢復自信。鍾承軒主任提醒,肥胖造成的相關慢性疾病不容忽視,我們應該即早控制體重,預防共病症發生,建議調整生活作息及飲食運動,或在醫師指導下使用減重藥物;倘若仍無法達成體重下降的目標,建議可與外科或內視鏡醫師討論介入性治療方式,而自費微創經口胃鏡袖狀縮胃成型減重術,也是民眾可以考慮的最佳選項之一。
她菸酒嗓「燒聲」3個禮拜 照胃鏡醫嘆:罹患食道癌
胃食道逆流竟會演變成食道癌!一名50多歲從事業務性質的女子,由於飲食和作息不正常、加上菸酒不離手,過去檢查得知有胃食道逆流和其他腸胃發炎問題,但有次她發現「燒聲」情形長達3個禮拜,當她就醫時竟被醫師宣判「罹患食道癌」。女子聲音沙啞連續3週未改善,就醫檢查竟是食道癌。(圖/翻攝自醫師好辣YouTube)根據外科醫師陳榮堅在《醫師好辣》中表示,這位病患是因為「菸酒嗓」狀況加劇,超過3個禮拜好不了,醫師於是再幫她安排一次胃鏡,才發現她罹患食道癌。經發現,這名50多歲女子由於工作需要應酬,加上作息不正常,又愛吃燒烤醃漬物以及抽菸習慣,過去就常因為胃部不適照胃鏡,得知自己患有胃食道逆流、胃發炎和十二指腸潰瘍。據陳榮堅表示,反覆的胃食道逆流會造成食道下段不斷受傷併發食道癌,因此若民眾發現身體出現某些症狀時,可能是健康警訊,千萬不能忽視,應盡早就醫揪出問題。包括肝膽腸胃專科醫師吳文傑也曾指出,食道癌在早期幾乎沒有任何症狀,主要是和飲食習慣有相當密切的關係,特別是4種高危險族群要多留意;首先是菸酒檳榔愛好者,通常男性罹患食道癌的機率會比女性高出10倍,原因就是「跟菸、酒和檳榔有高度相關」,研究也顯示指出「3者都不拒」的人風險更會高出40倍以上。再來就是食道患有嚴重疾病者,吳文傑指出,有食道蠕動障礙者,因為會延長食物在食道停留的時間,造成食道黏膜受刺激,反覆發炎而導致癌症,還有食道曾遭劇烈破壞者,譬如農藥就會導致食道灼傷,即便接受過治療,但罹患食道癌的風險仍比一般人高。最後就是有胃食道逆流病史,吳文傑表示,患者長期胃食道逆流會使食道黏膜反覆發炎,從一開始的逆流,接著出現食道發炎,接著演變成巴瑞特食道,也就是食道腺癌的癌前病變,根據數據顯示,有巴瑞特食道者罹癌風險會高出一般人40倍以上。
新國民肥病3/幾乎人人都有胃食道逆流 醫示警「這狀況」恐惡化成食道癌
伴隨著肥胖的病症之一,就是胃食道逆流。永越健康管理中心腸胃肝膽內科醫師陳炳憲表示,「所有容易肥胖的生活習慣,都容易造成胃食道逆流,例如愛吃高油高糖的食物、喜歡吃宵夜、或是吃完喜歡躺下休息等,一旦腹圍變大,更容易增加腹壓,導致胃酸更容易逆流到食道,形成一種惡性循環。」據世界衛生組織最新資料,2016年全球肥胖人數已是1975年的近3倍,2016年18歲及以上的成年人中,過重者超過19億,肥胖者超過6.5 億人,台灣也不例外,據國健署資料,每5位成人就有1人肥胖,影響健康的除了脂肪肝,再來就是胃食道逆流。「胃食道逆流已經成為現代人的文明病,以健檢數據來看,高達74.1%民眾都有此毛病,幾乎人人都有,只是症狀輕重不一,很多人甚至完全沒有感覺,可能只會覺得飯後較有飽脹感、喉頭卡卡、慢性咳嗽。」陳炳憲說,大約只有一半的患者會出現「火燒心」的典型症狀,而這將近5成的患者也要格外當心,透過胃鏡檢查,通常會發現這些患者的食道已經出現比較嚴重的灼傷。陳炳憲提醒,這類患者一定要追蹤治療,否則容易造成「巴瑞特氏食道」。「食道上皮黏膜長期被胃酸逆流刺激,就會形成柱狀上皮,這就是所謂的『巴瑞特氏食道』,長期發炎可能會惡化成食道腺癌。」歐美國家因肥胖人口眾多,胃食道逆流患者有明顯增加,更進一步拉高食道腺癌的比例,陳炳憲說,台灣目前尚未觀察到此現象,多數食道癌的原因仍與吸菸、喝酒、嚼檳榔較為相關,但若要避免相關風險,還是應該積極治療胃食道逆流,相較於藥物、飲食控制,減重尤其更加重要,只要體重減下來,胃食道逆流就會大為改善。隨著健檢愈來愈普及,民眾發現患有幽門螺旋桿菌時便會積極治療,也大幅降低胃癌風險。(示意圖/翻攝自永越健康管理中心臉書)胃部的相關疾病中,除了胃食道逆流,許多人也相當關心胃癌,根據國內外研究顯示,胃癌患者中有9成皆曾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幽門螺旋桿菌主要經糞、口傳染,民眾因不小心吃下遭幽門螺旋桿菌污染的食物或飲水而感染,多數人感染後並無症狀。陳炳憲說,過去台灣衛生條件較差,幽門螺旋桿菌不易消滅,因此導致胃癌患者激增,如今隨著幽門螺旋桿菌控制良好,愈來愈少人罹患胃潰瘍、胃炎,也讓胃癌發生率跟著降低。「這與健檢愈來愈普遍有關,一旦醫師發現民眾有幽門螺旋桿菌,就會給予藥物積極治療,再加上衛生環境改善,所以幽門螺旋桿菌大幅降低,以永越為例,近5年就降低5%。」陳炳憲說。不過,就算沒有幽門螺旋桿菌作亂,亂吃非類固醇的消炎止痛藥也容易引發胃潰瘍,常見症狀是上腹部悶痛,甚至會有血便、黑便,此時建議要進一步檢查,並積極治療,否則還是可能引發癌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