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道裂孔疝
」吃一點就飽以為小鳥胃…台南女胸痛就醫 驚見「胃跑到胸腔」扭轉變形
台南1名53歲的林女士多年來進食只要吃一點就有飽足感,稍微吃多則會出現胸口悶痛及灼熱感,一直以為自己是小鳥胃,最近因為左胸疼痛至奇美醫院急診,經進一步檢查發現為橫膈膜裂孔疝氣導致,胃已經移至胸腔並產生扭轉,並在心臟後方造成壓迫,甚至擠壓到左側肺臟,影響肺活量。奇美醫院胸腔外科主治醫師陳照坤會診後,經過團隊檢視、溝通及充分的術前準備,替患者安排腹腔鏡微創手術,將胃和腹腔組織復位修補疝氣,並進行抗逆流手術。林女術後恢復良好,進食狀況穩定,幾日後順利出院,目前定期門診追蹤。陳照坤指出,橫膈膜裂孔疝氣,也稱為食道裂孔疝氣,是指腹腔內器官經由橫膈膜上原本經由食道經過的通道跑到胸腔內,其危險因子多半為因年紀大造成裂孔附近肌肉老化鬆弛、長時間腹壓過大或是外傷外力引起。橫膈膜裂孔疝氣按照程度可分為4種類型,其症狀和治療方式也有所不同。醫師說明,橫膈膜裂孔疝氣第一型為滑動型疝氣,病人占比約90%,原本在腹腔的賁門滑動到胸腔,大部分病人並無症狀,一般以藥物治療為主;第二型為食道旁疝氣,賁門仍在腹腔,但是胃的一部分進入胸腔;第三型為混合性,即第一和第二型的混合型態,通常較為嚴重;第四型疝氣除了胃之外,還合併有其他腹腔內器官一起進入胸腔,如大腸、小腸、脾臟等,病人症狀最為明顯,可能因為壓迫心臟或肺臟產生胸痛、胸悶或是呼吸不順等,嚴重時需要立即緊急手術。陳照坤提到,橫膈膜疝氣可以透過3方式做鑑別診斷。(圖/奇美醫院提供)陳照坤提到,橫膈膜疝氣可以透過3方式做鑑別診斷,首先是上消化道內視鏡檢查,除了直接評估疝氣的狀況外,也可以診斷病人是否由胃食道逆流或是巴瑞特氏食道症 (Barrett’s esophagus),甚至切片診斷是否有其他疾病,如癌症等;接著是上消化道鋇劑攝影檢查,口服顯影劑經由X光攝影檢查,可以看出食道和胃的相對位置;最後是電腦斷層檢查,能清楚知道整個胸腔及上腹腔的解剖構造,以及排除食道及胃外面的其他可能原因。醫師進一步解釋,治療上來講,因為橫膈膜裂孔疝氣的症狀大都是因為胃食道逆流所造成的,所以都是以控制或治療逆流性食道炎。初步建議是改變生活型態,如:戒菸、減重、避免吃太飽、睡前2至3小時不要進食以及平躺時上半身墊高等等。第二步採取藥物治療,服用制酸劑、黏膜保護劑、H2 阻斷劑、質子幫浦抑制劑或是促進腸胃蠕動劑等。情況嚴重時,則建議手術治療。陳照坤說,手術治療係將跑至胸腔的器官復位、橫膈膜裂孔進行修補以及考慮抗逆流手術,目前以微創腹腔鏡手術的方式進行,可減輕病人術後疼痛,降低對於呼吸的影響,並促進病人的恢復。醫師提醒,整體來講,橫膈膜裂孔疝氣的病人大多沒有明顯的症狀,如果有胃食道逆流的症狀,或是有胸悶、胸痛、心臟不舒服的情形,應列入鑑別診斷,並視醫師診斷類型,選擇合適的治療方式。
打嗝停不下來?伴隨「這些症狀」可能是胃在求救!醫示警:嚴重恐是癌症
打嗝是一種常見的生理反應,雖然打嗝通常無害且會自動消失,但若打嗝一直停不下來,小心可能是胃部的求救訊號!醫師提醒,如果打嗝持續48小時以上,並伴隨著胃部不適、咽喉灼痛、胸口悶痛感等症狀,需盡快就醫,很有可能是胃部疾病的徵兆,最嚴重恐是癌症的警訊。鄭泓志說明引起打嗝的原因。(圖/翻攝自臉書個人粉專「你的腸胃科醫師鄭泓志內科慢性病」)究竟打嗝是怎麼引起的?腸胃科醫師鄭泓志在個人臉書粉專說明,打嗝通常是因膈神經受到刺激,造成橫膈膜肌肉收縮,使氣管閉合,產生一種短促的聲音。引發打嗝的常見原因有很多種,像是進食速度過快、吃得太飽導致胃脹氣、喝碳酸飲料或邊吃飯邊說話等,這些行為都會在無形中吞下太多空氣,甚至情緒激動、壓力過大也可能會刺激到膈神經,引發打嗝。雖然大多數的打嗝都對身體無害,只要適當調整呼吸、喝水,並用按摩或改變姿勢等方法,就能緩解打嗝。不過,鄭泓志警告,如果打嗝現象持續48小時以上,並且伴隨著胃部不適、咽喉灼痛、胸口悶痛感等症狀,甚至演變成長達1個月的「頑固性打嗝」,這個現象很有可能是以下5種胃部疾病的徵兆,要盡快就醫。 1.胃食道逆流:由於食道和胃之間的閉鎖機制受損,讓胃酸進入食道,刺激神經進而引發打嗝。2.食道裂孔疝氣:胃部經由食道裂孔上移至胸腔內,可能造成逆流和打嗝。3.腸胃炎:胃黏膜的發炎可能會導致食物和液體逆流到食道,刺激神經後,就會引起打嗝。4.胃潰瘍:若是出現胃或十二指腸的潰瘍,代表胃酸分泌過多,可能造成逆流和打嗝。5.食道癌:食道癌或其他胃腸道相關的腫瘤若是壓迫到神經,就會引起打嗝。持續性打嗝通常較難自行消失,那該如何治療呢?鄭泓志提到,有許多藥物可治療打嗝,例如肌肉鬆弛劑、鎮靜劑、止痛劑、抗癲癇藥物、抗精神病藥物等,一般服用5-10天就能有效緩解症狀。但如果藥物治療無效,可能會評估動膈神經手術,植入可充電的呼吸調節器,以電流刺激膈神經以改善橫膈肌的功能。一般來說,醫師會安排照腸胃鏡或抽血檢查,以確定造成打嗝的真正原因,並針對病症治療。鄭泓志提醒,打嗝不僅會讓人感到不適且專注力下降,嚴重的話還會影響睡眠、進食困難,甚至增加憂鬱症風險!不過別擔心,一般打嗝可以透過改變飲食習慣來避免,例如吃飯細嚼慢嚥不說話、少喝碳酸飲料或酒精、不暴飲暴食導致胃脹,以及飯後多走動,都可以避免打嗝發生。如果出現持續性打嗝,一定要趕緊就醫,妥善治療才能根除症狀。
不只胸口灼熱、呼吸道不適 胃食道逆流還會腐蝕牙齒
「胃食道逆流症」會造成胸口灼熱、胃酸倒流、打嗝甚至呼吸道不適的症狀。牙醫師郭芯妤提醒,胃食道逆流不僅上述影響,當牙齒出現表層凹洞、中間特別黃,就顯示牙齒的琺瑯質被胃酸破壞,應盡速就醫治療,怕看牙醫而延誤治療,不僅療程更久更複雜,荷包花的錢也會更多。胃食道逆流症狀與治療方式一次看根據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資料指出,胃食道逆流為胃內容物(包括胃酸、胃脹氣或膽汁)以不正常的頻率或過多的分量反流至食道,是種常見的消化道疾病,台灣的盛行率為12-16%。原因下食道括約肌的功能異常橫膈食道裂孔疝氣食道蠕動障礙長期放置鼻胃管服用造成下食道括約肌鬆弛的藥品或食物症狀典型症狀:如胸口灼熱、胃酸倒流非典型症狀:易與其他病症搞混,如胸悶、夜間咳嗽、呼吸不順、口臭、吞嚥疼痛或喉嚨異物感。併發症慢性胃食道逆流若未治療,可能會引發嚴重併發症,如食道發炎出血、食道潰瘍引起食道狹窄甚至食道腺癌。另外研究顯示,胃食道逆流可能會導致氣喘、慢性咳嗽與肺纖維化。治療方式調整生活作息,如避免彎腰提重物、就寢時抬高床頭10公分左右避免攝取油炸食物、辛辣食物與咖啡、菸、酒、甜食。且進食後1-2小時內避免躺臥造成逆流使用藥物治療或進行手術,建議諮詢醫師。牙齒也遭殃! 越晚治療越難拯救亞洲人尤其台灣人特別多胃食道逆流狀況,而且相當嚴重。郭芯妤建議患者先赴腸胃科照胃鏡,確認胃食道逆流的期別,進行藥物治療並改善生活習慣,從源頭控制胃食道逆流。而且,胃酸逆流恐會破壞牙齒表面,一旦琺瑯質或者是牙粉質大範圍破壞,牙齒就會特別敏感,就得使用特殊的瓷材質或是樹脂去重建牙齒,做好牙齒保養才能找回健康。郭芯妤呼籲,民眾千萬不要因怕看牙醫而延誤治療,拖的越久問題就會更複雜、更難治療,一旦要拔掉牙齒重建地基,治療時間更長、錢也要花的更多。
健身後身體發現異常腫塊? 竟是罹患疝氣
有1/3的患者有疝氣卻不自知,因此呼籲民眾,身上若出現不明腫塊,用力或站起會跑出來,但平躺又縮回去,就應儘快找醫師診斷,若延誤造成造成器官絞勒壞死,有可能危及生命!有些肌肉薄弱的情況是先天的肌肉或筋膜較薄,但疝氣的發生通常是後天的原因,因應發生的原因及部位,而可能因為老化、受傷、用力過度,手術切口產生,並且發生於臍、側腹部、腹股溝、股等疝氣最為常見,其中腹股溝疝氣佔了九成。疝氣有哪些成因?有哪些症狀?疝氣由肌肉或筋膜弱化缺損的區域裂開擠出造成,大部分發生在腹部,特別是下腹部,由於生理結構上較難鍛鍊,周圍組織較難形成足夠的保護,致病原因可能是肌肉以及筋膜受傷、退化、先天性筋膜缺損等等,並且長期或突發性的局部增壓,就可能會造成疝氣,例如久站、粗重工作、肥胖、長期便祕、長期咳嗽、打噴嚏等等。因為壓力加上肌肉或筋膜的破洞或缺損,器官或組織會因受壓就會順著通道,從這個開口或薄弱的區域擠出,但根據患部不同,疝氣不一定會產生疼痛感,甚至有的疝氣可能無症狀。但幾乎所有疝氣都可能會影響到疝氣孔周圍的肌肉組織,並且絞勒、移位器官,導致移位器官的血液循環被阻斷,最常見的是當患處從缺口隆起,疝氣中的血管受到壓迫,造成血液減少或無法循環。並且疝氣在腹壁缺口的血液供應受到勒壓阻斷,血液無法透過循環將氧氣輸送到組織,組織的血液無法回流,就是所謂的「嵌頓式疝氣」,會造成移位器官的缺血性壞死,有生命危險,這時就要馬上進行治療或手術,所以只要發現有疝氣一定要盡快就醫,避免疝氣進一步擴大傷害。常見的疝氣:腹股溝疝氣(鼠蹊部)切口性疝氣(因為以前開過刀)股疝氣(鼠蹊韌帶下方)臍疝氣(肚臍)食道裂孔疝氣(腹部上方)健身會產生疝氣?那些人是疝氣高危險群?疝氣病患雖好發於男性族群,但女性因剖腹生產而發生疝氣的情況也不少,近來健身風氣盛行,也有因練舉重一下子負重太多而擠出疝氣的病例。此種案例的發生可能會在受傷的術後復健,一次性超量訓練時發生,或者是長期做粗重的工作、老煙槍、慢性咳嗽者,這些患者的腹部筋膜不健康,又長期承受突發劇烈運動,就非常容易產生職業病、運動傷害,產生疝氣的機率也隨之提高。但一般民眾無須太過擔心健身會不會產生疝氣,若是讓腹部、髖關節等周圍肌群經過適量的良好訓練,反而能夠強化周圍肌群與筋膜彈性,能夠減少與避免疝氣的發生。疝氣有哪些手術治療方式?黃奕竣醫師也分析了傳統及腹腔鏡手術之差別,傳統手術的方式直接把傷口打開、分離沾黏、把腹壁缺口縫起來的方式,但復發率卻有 63%之高。但若在皮膚與腹壁之間,多用一層沒有張力的人工網膜修復,可以降低復發率到 10~20%。但這種傳統手術方式,皮下組織就要清掃出大出缺口好幾倍的空間來鋪下夠大的網膜,所以開刀傷口就會很大。若是在 3~15 公分的腹壁缺損的疝氣,部分的醫師會用腹腔鏡修補,只需要開3個小洞共約3公分,不但傷口小且恢復快。目前台東馬偕外科已使用腹腔鏡,解決了很多民眾的疝氣問題,提供民眾更優的疝氣手術選擇。手術後的病人需特別注意疝氣發生!呼籲曾經動過開腹手術病人:平均有 10~30% 的機率發生腹壁切口疝氣,八九成在術後 6 個月到 3 年中間發生,要特別小心!一般建議術後一個月避免劇烈運動、腹部出力、並用束腹帶,來減少疝氣發生。 資料來源台東馬偕紀念醫院黃奕竣醫師:https://ttw3.mmh.org.tw/news_view.php?id=1144
睡不好吃不下!頑固性胃食道逆流超棘手 三合一抗逆流手術治癒
沒喝咖啡、沒吃甜食也胃食道逆流?台中市一對50多歲的林姓姊妹雙雙罹患胃食道逆流一段時間,由於藥物治療效果不佳,每天只要飲食就會發作,晚上睡覺時也常因酸液逆流造成咳嗽、背痛等症狀,幾無睡眠品質可言,更因反覆發生的胃酸逆流導致嚴重胸痛,幾乎每個月都要跑急診。後來求診消化外科,才發現兩人胃食道逆流皆合併食道裂孔疝氣,胃和食道之間的賁門防逆流機制已經鬆弛失效,需靠手術重建。姊妹倆經評估接受三合一抗逆流微創手術後,當晚就不再被胃酸嗆醒,隔天就可以進食,出院後喝咖啡吃甜食也沒事。衛生福利部臺中醫院消化外科主任蔡金宏表示,胃食道逆流起因於賁門的鬆弛,無法防止胃酸從胃部逆流到食道,經常伴隨著橫膈的食道裂孔疝氣。面對胃食道逆流患者,臨床上多利用氫離子阻斷劑降低胃酸的分泌,這通常對八成以上的患者有效;若是對於藥物治療無效的患者,則需接受24小時食道酸鹼測試,以診斷是否為胃酸逆流所引發的症狀。蔡金宏主任指出,門診上常見許多頑固性胃食道逆流的患者,即使服用減酸藥劑,火燒心的症狀還是起起伏伏,嚴重影響生活品質。臺中醫院為了對抗胃食道逆流,特別發展三合一微創手術根治病症,透過「腹腔鏡橫膈裂孔疝氣修補手術」、「腹腔鏡胃摺疊手術」及「高選擇性迷走神經截斷手術」,重建賁門防胃酸逆流功能,並消除神經性胃酸分泌,消除潰瘍的復發主因,讓病人擺脫酸液逆流的症狀,且不必再服用氫離子阻斷劑來控制胃酸分泌,讓胃食道逆流可以被完全治癒。抗逆流微創手術適合三類病人:1. 藥物治療無效的胃食道逆流(頑固性或復發性);2. 食道裂孔疝氣大於或等於3公分者;3. 不想長期依賴藥物或使用藥物有副作用的病人。蔡金宏主任說,若胃食道逆流不加以控制,長期傷害消化道,可能會提高消化系統罹癌風險,呼籲藥物控制不佳的民眾可到醫療院所諮詢手術協助。
30歲男罹怪病「睡夢中窒息」、撞牆才得緩解 醫檢查竟是這症狀
中國湖南省一名男子近期遭怪病纏身,病症發作時會有一段長達30秒的「強烈窒息感」,必須依賴「撞牆」才能緩解。而這樣的情況總在睡覺時發生,男子就醫檢查後,醫師診斷他是罹患「食道裂孔疝」,屬於疝氣的一種,所幸接受手術後症狀已消失,恢復正常。綜合陸媒報導,湖南邵陽一名30歲張姓男子透露,從5年前開始半夜睡覺到一半會突然出現強烈的缺氧感,甚至窒息長達30秒,且要依靠撞牆或在地上翻滾,才能把體內的氣排出,讓他不堪其擾。男子每天睡覺到一半時,都會有長達30秒的時間產生窒息感。(圖/翻攝自《看看新聞》)張男5年來屢次就醫卻始終查不出病因,病情因此愈發嚴重,近日醫師才檢查出原來自己是罹患「食道裂孔疝氣」,又稱「橫膈裂孔疝氣」。裂孔是指橫膈膜上消化道通過的孔道、由橫膈膜肌肉環繞,當此處的肌肉退化或腹壓過高破壞了裂孔的閘門功能時,就會導致胃或腹部器官向胸腔推擠,產生裂孔疝氣。食道裂孔疝氣通常好發於50歲以上的中年人,或有長期咳嗽、肥胖、劇烈嘔吐等,造成腹壓升高因素的患者。而多數食道裂孔疝氣患者其實沒有症狀,通常會因為出現胃食道逆流或心悸、呼吸困難等症狀就醫,才發現罹患此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