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任巡撫
」清朝鐵路出土2/台灣鐵道之父是日本人? 蘇揆一句話保住劉銘傳
臺灣鐵路首建於清朝光緒年間,由臺灣巡撫劉銘傳籌建,為當時中國第一條自行出資興建、載客的鐵路,又稱為劉銘傳鐵路。不過台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一度在展區介紹日據時期鐵道部長長谷川謹介為「台灣鐵道之父」,引發不少爭議。史載劉銘傳先在1887年5月20日成立「全台鐵路商務總局」,聘請德國人柏克爾(Becker)、英國人瓦遜(W. Watson)等人當工程師,開始動工興建。路線分為基隆至台北、台北至新竹兩線,從1887年開始修築分段通車,至1893年台灣鐵路基隆新竹間全線營運,費時7年,總長107公里。這條劉銘傳鐵路的「前世」,其實是來自1876年上海的英國商人擅自興建的吳淞鐵路,路線從吳淞碼頭至上海,屬於窄軌鐵路,全長14.5公里,是中國最早的營業鐵路,但火車撞死人後,讓村民相當不滿,認為鐵路會破壞龍穴,清廷擔心引發英商和村民衝突,可能會激起民變,於是以白銀28.5萬兩白銀贖回並於隔年拆毀。1887年劉銘傳擔任台灣巡撫時,奏請清廷修建台灣鐵路,但清廷國庫空虛、經費不足,後來把吳淞鐵路拆下來的設備運到台灣,當作鐵路材料。原本劉銘傳希望鐵路能蓋到台南,新竹以南至崎頂已有築路堤,且新竹還興建一條搬運料的鐵路支線,稱「舊港支線」,但劉銘傳的繼任者邵友濂不似他雄才大略,鐵路只能完成到新竹。劉銘傳鐵路開工初期,先興建從基隆港口到台北路段,其中位於基隆端的獅球嶺隧道工程,從1888年春動工,到1890年8月完成,全長235公尺,費時30個月才鑿通,為台灣和中國第一座鐵路隧道,也是目前唯一僅存的清代鐵路隧道。1888年7月18日,台北(大稻埕)至錫口(松山)通車,1891年10月基隆到台北通車,1893年台北到新竹段通車。日據時期繪製的清朝劉銘傳鐵路路線圖,大部分路線經過日本殖民政府改良和變更。(圖/翻攝自網路)甲午戰爭清廷戰敗,1895年台灣割讓日本,日本殖民政府認為劉銘傳鐵路品質不佳,且鐵路往北經台北橋後,再經三重、新莊、到桃園龜山(龜崙嶺)路段的山區坡度大,效率及安全性堪虞等因素,加上劉銘傳蓋的木質結構台北橋常被大水沖毀,因此鐵路改線從艋舺(萬華)經板橋、鶯歌到桃園,但劉銘傳和日本殖民政府規劃的桃園火車站,都在現今桃園火車站附近,因此才會被捷運施工單位挖出歷經清朝和日據時代的桃園鐵路遺跡。特別的是,2020年桃園捷運施工挖出劉銘傳鐵路遺跡的同時,還爆發「台灣鐵道之父」究竟是誰的爭議,同年7月正式營運的台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一度在展區介紹日據時期鐵道部長長谷川謹介為「台灣鐵道之父」,被外界質疑博物館方面配合民進黨政府親日、去中國化的主旋律。許多民眾則認為,「台灣鐵道之父」應是台灣首任巡撫劉銘傳。後來行政院長蘇貞昌表示,「我對為台灣做過事的任何人都致上最高的敬意與感謝」,「不管什麼時代,最重要是要為愛土地、愛國家來做事」,鐵道部園區的展區也拿掉長谷川謹介為「台灣鐵道之父」字樣,相關爭議才畫下句點。台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右)開幕時,在展區介紹日本人長谷川謹介(左)為「台灣鐵道之父」,遭外界質疑。(圖/翻攝台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報系資料照)桃園市府捷運工程局總工程司張俊雄表示,遺址現場受限於路寬和四周建築物,且與桃園捷運路線高度重疊,無法進行工程變更,如果採取現地保留,可能連鐵路地下化也沒辦法做,目前已經提取20平方公尺的清朝鐵路遺構,先請考古公司庶古文創予以保留,未來將放置展覽館。另外也根據文化局的文資審議會決議,翻模並3D掃描鐵路遺構、並提取日據時代便所等文物,未來活化遺址文物資產的部分則由台鐵規畫展示。至於當初遺址現場展示的時間和場次,則根據文化局意見辦理。桃園市府文化局則表示,遺址是否現地保存,目前還沒定案,臺鐵及相關單位還在規劃方案,後續會送該局的審議會討論。另外,未來地下鐵路完工後,將於桃園新站內規劃相關文物展示空間。
公園教的歷史課/台灣現代化之父 國小到大學都有他為名
台北市228和平紀念公園內有一座「大潛亭」,裡頭立著一尊開台先賢劉銘傳的半身像,他不僅是台灣建省的首任巡撫,也為台灣開闢了第一條鐵路,因而被尊稱為「台灣現代化之父」。位於台北車站、博愛特區與台大醫院之間的228和平紀念公園,園內花草扶疏,到處可見和平鐘、牌坊和老火車頭等文物,走進這座公園就彷彿墜入時光廊道,公園裡還有五座古色古香的八角亭,劉銘傳就位列其中一座。劉銘傳生於1836年,自號大潛山人,父親是一名鹽梟,據稱他年少時也曾參與販賣私鹽,後來參加清政府鎮壓太平天國與平定「捻亂」,1884年中法戰争期間,劉銘傳以福建巡捕頭銜在台灣主持軍務,擊退法軍;劉在1885年台灣福建省後擔任首任巡撫,推動電報、電燈、西式學堂、郵局及鐵路建設。「除了孫中山、蔣中正外,『劉銘傳』是少數從國小到大學都有以他為校名的人物。」立委鍾佳濱說,他在台大就讀歷史系的時候,發現校園旁有間學校叫做「銘傳國小」,當時在士林有「銘傳商專」,後來改制為「銘傳大學」,各級學校以他為名,也有不少地方為他立銅像,可見劉銘傳對於台灣近代建樹與影響深遠。 蒸汽火車1901年時在龜崙嶺古道路段行駛;騰雲號老火車頭1999修復後曾在台北街頭「遊街」展示。(CTWANT合成圖/報系資料照、翻攝自維基百科)鍾佳濱說,劉銘傳也被譽為「台灣的鐵路之父」,因為台灣第一條鐵路就是在他任內規劃,從現在的台北大稻埕建構到基隆。在清國的時候,台北是主要的商港,港口就位在現在的大稻埕,貨物上岸後,利用鐵道運往外地。鍾佳濱說,當年日軍登陸是從基隆港進來,國民黨增兵來台也是從基隆上岸,重型武器都必須由鐵路運送到台灣各地;另一方面,屏東這個糧倉生產的稻米與蔗糖,也是經由鐵路運到基隆,再利用停靠在深水港的大型船隻運往日本,二十世紀前的鐵路,不僅是經濟的重要動脈,也是國防的主要命脈。「二十二世紀的後人來看現在的台灣,有哪些人的名字能像當年的劉銘傳一樣被提出來?」鍾佳濱說,劉銘傳是過去台灣現代化的指標性人物,台灣在二十世紀還能被後人記得的,就是故總統蔣經國的十大建設。然而現在的台灣人能留給後代的或許有二件事情,其一是環島的高速鐵路,其二就是低軌道衛星的發展。他指出,未來的高速鐵路是載人的主要交通工具,載貨主要是汽車,然而未來將會發展成無人自駕車,這就需要發展低軌衛星來輔助自駕系統。立委鍾佳濱指出,劉銘傳對台灣近代建樹厥偉,是少數從國小到大學都以他為名的歷史人物之一。(CTWANT合成圖/方萬民攝、翻攝自銘傳國小臉書)
公園教的歷史課/日軍攻擊斯卡羅原住民 意外開啟沈葆楨護台人生
億載金城公園是許多造訪台南的觀光客必到景點,又名「二鯤鯓砲台」,是由清廷任命的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楨,以台灣海防欽差大臣的名義來台規劃興建。台南市政府後來也在1975年設置沈葆楨半身銅像,以紀念二鯤鯓砲台建立一百周年。沈葆楨原本追隨湘軍統領曾國藩對抗太平天國,先後任職清朝江西巡撫、船政大臣(監督福州馬尾造船廠),為何會臨危受命擔任台灣海防欽差大臣,開啟他的「護台人生」?原來是與1874年(同治13年)日本攻台的牡丹社事件有關,當時日軍攻擊對象也包括住在恆春半島的「斯卡羅」族原住民。沈葆楨出生在1820年,是清朝同治中興洋務運動的重要人物。他在1847年考上進士後,在咸豐年間歷任御史、江西巡撫,曾追隨曾國藩與太平天國作戰,擒獲太平天國「幼天王」洪天貴福等人,1866年(同治五年)升任船政總理大臣,監管福州馬尾造船廠、建造北洋、南洋海軍使用的軍艦,並設立第一個海軍學校「福建船政學堂」,替北洋水師與洋務運動培養不少人才。1874年「牡丹社事件」爆發,日軍出兵攻打恆春,清廷查知日本侵略台灣的意圖,緊急派遣船政大臣沈葆楨到台灣籌辦防務。日軍登陸台灣後,與恆春的斯卡羅族原住民激戰,清廷認為事態嚴重,擢升沈葆楨為欽差大臣,兼領台灣海防,可統帥福建總兵、道尹兵力及江蘇、廣東沿海各港口輪船,並有權與日方交涉。沈葆楨隨即提出「聯外交、儲利器、儲人才、通消息」等四項對台政務建議,清廷都予以同意辦理。為紀念沈葆楨對台灣的貢獻,馬前總統2006年曾在台北市長任內,將市政府一樓大廳命名為「沈葆楨廳」,但「沈葆楨廳」的匾額在柯文哲擔任市長後已經取下。(圖/報系資料庫)文化大學歷史系系主任倪仲俊認為,台灣的「銅像」近年來雖常被「政治」解讀,但銅像其實是供後人探究歷史的索引工具。例如看見億載金城內的沈葆楨銅像,若進一步瞭解,沈葆楨是在何種時代背景下,被清廷派到台灣,以及他在台灣近代化過程扮演的角色,進而對當時的台灣為何有近代化需求的議題感興趣,就可能產生進一步探索,自從清末鴉片戰爭後,台灣被迫面對的國際環境與戰略角色變化,沈葆楨在清末身處大時代下的進退應對,就能讓不會動的雕像,透過耙梳其背後的歷史,而顯示出意義。倪仲俊建議,若要進一步探討沈葆楨銅像與你我的關聯,不妨先瞭解自己與社會、時代的連結為何,進而思考台灣在世界上的位置與角色,他認為「以史為鑑」其實有助於提升個人與國家的競爭力。當時面對的是清朝國力衰退、帝國主義崛起,沈葆楨到台灣後,有感於列強對台灣虎視眈眈,他提出的「解方」就是積極推動洋務運動的經驗用在規劃台灣建設;反觀現今的台灣,也仍是在大國博奕下的夾縫努力求生,時代背景雖不同,但面對的大環境考驗卻有相類似之處,自然就會凸顯讀沈葆楨歷史的實用價值,而協助後人盡量做出正確的決定,就是學歷史的目的之一。細屬沈葆楨在台灣推動的建設,包括任內重行規劃台灣的行政區域,設置恆春縣、成立台北府等等,加速台灣各地發展;另外,加強台灣防禦能力,例如興建台南二鯤鯓砲台、恆春縣城牆等;他還同時開發東台灣地區,招撫高山原住民,防止原住民再「出草」漢人。沈葆楨並曾上奏清廷,請求解除關於台灣之各種禁令,獲得朝廷同意,讓漢人大量來台,替開發台灣增加生力軍。沈葆楨在台灣的時間僅一年,雖然不長,但卻打下台灣日後持續發展的基礎,包括用機器開採基隆煤礦,1875年(光緒元年),沈葆楨被派任為兩江總督兼南洋大臣,離開台灣,改負責督辦南洋水師。五年後在江寧任上病逝。1886年(光緒十一年)台灣正式建省,首任巡撫劉銘傳,也繼續依循沈葆楨任內的基礎繼續建設台灣,讓台灣的發展邁入了另一個新的里程。文化大學歷史系主任倪仲俊認為,古人銅像是耙梳歷史的一種索引,若看到沈葆楨銅像能引起民眾對於台灣史的好奇與興趣,進而研究探索,即能令歷史產生實用意義(圖/報系資料庫、翻攝自文大歷史系臉書)
古蹟氾濫2/婦聯會「至德堂」列古蹟 台北地院遷建案一度喊卡
台灣的日據時期建物動輒成為古蹟或歷史建築,讓不少擁有該處土地的民眾叫苦連天,不過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連替人平亭曲直為常業的司法機關也是受災戶,以台北地院為例,該院取自「中華民國反共抗俄婦女聯合會(婦聯會)」位於台北市長沙街的土地及建物,其中的主建物「至德堂」也被列為古蹟,由於「至德堂」剛好位於原婦聯會土地正中央,打亂了北院的遷建計畫。據了解,這棟「至德堂」建築物原址是台灣首任巡撫劉銘傳興建的西學堂和番學堂所在地,與相鄰的台北府所屬登瀛書院,成為北台灣最大規模的書院建築,1912年日本殖民政府在原地蓋屋成立日本陸軍俱樂部「偕行社」,二次大戰中遭盟軍轟炸,國民政府來台後,1950年起由已故總統蔣中正夫人宋美齡主持的婦聯會使用。不過該建物因年久失修,婦聯會在1983年改建並命名主建物為「至德堂」,除騎樓和立面外觀大致維持原貌,其他隔間、室內外形式多已重新裝修,1998年被指定為直轄市定古蹟,直到2006年才轉交給台北地院作為辦公用途,對於辦公區域內的古蹟則讓台北地院一個頭兩個大。這塊地當初在前司法院副院長城仲模、台北地院已故前院長林錦芳等相關司法官員的奔走協調下,原本希望作為北院民事執行處遷建用地,好不容易婦聯會同意遷走,原使用機關國防部軍備局及土地所有權機關國有財產局,也同意撥交台北地院使用,但沒想到遷建計畫最後卻卡在古蹟上。因為古蹟不是說搬就能搬、說拆就能拆,有許多繁雜的行政作業程序,因此現在只能當成一般的辦公廳舍,供北院等司法機關使用,當初北院和司法院耗盡心力要來的土地及建物,如今看來宛如雞肋。熟悉內情人士指出,其實當初有兩塊地給北院選,一個是基地較大的婦聯會舊址,另一個是附近的交通部舊址,同時還殺出程咬金國史館等機關也看上婦聯會舊址這塊地,在前司法院副院長城仲模從中協調下,國史館同意退讓,轉而爭取交通部舊址成功,遷入至今已超過10年,反觀拿到婦聯會舊址的台北地院,到現在還陷入古蹟泥沼,無法高密度使利用土地,每年為維護這個市定古蹟勞神傷腦,只好跟行政院協調取得華山園區部分用地,做為日後遷建辦公用地。「至德堂」原為日本陸軍俱樂部「偕行社」,二戰期間毀損,國民政府遷台後修建為婦聯會辦公室,現由台北地院等司法機關使用。(圖/方萬民攝)
炭坑.溼地.情人樹 台北信義區桃花源
從日據時期的舊坑道「和興炭坑」,到重現百年埤塘生態的「永春陂溼地公園」,位於台北市最精華地段的信義區,也能讓我們感受歷史風情及自然風貌。和興炭坑 憶礦史鮮少人知道,寸土寸金的台北市信義區,早期曾是礦車頻繁出沒的重工業產煤區。日據時代晚期,日本人在四獸山周邊開採煤礦,北麓有松山1、2、3坑,南麓則有德興、和興兩處炭坑,其中和興炭坑經過整治後,如今已開放為景點。原木搭成的拱型隧道,引領遊人進入「和興炭坑」,感受早年的礦工生活。(圖/于魯光攝)和興炭坑園區有軌道及礦坑兩大部分,沿著軌道走,可以欣賞記述了煤炭從生成、開採到加工的燒陶壁畫《煤的一生》;再往前走,有一座迴旋天梯,登梯而上,就來到礦坑區。坑道兩側的坑壁,貼著介紹礦場設施及礦工生活的圖文,道盡採礦人生的辛苦與無奈。「和興炭坑」園區有一面陶板彩繪壁畫《煤的一生》,不但具有教育意義,遊客也能在此拍出逗趣照片。(圖/于魯光攝)和興炭坑地址:台北市信義區信義路五段150巷471弄底老榕樹下 祈良緣想要「脫單」的遊人,建議可到距離和興炭坑不遠的「拇指山情人樹」走走,這裡有座被老榕樹茂密樹根纏繞包覆的紅磚樹屋,非常特別。在此擔任志工的師姐表示,這棵樹是「鳳凰聖樹」,單身者只要在樹根綁上紅線,就有助於遇見良緣。「有個男生今年2月來綁紅線,3月就交到女朋友,來還願了呢!」「拇指山情人樹」下方有個「金龜洞」,不少單身男女來此祈求良緣。(圖/于魯光攝)拇指山情人樹地址:台北市信義區信義路五段150巷110號溼地公園 賞湖光甫於今年3月啟用的永春陂溼地公園,也是歷史景點。清代乾隆年間,漢人為了開墾耕作,在四獸山下依地形興築「永春陂」,用以儲水灌溉,也成為光緒年間,台灣首任巡撫劉銘傳常與好友一同泛舟、欣賞波光嵐影的好地方。日據時期的詩人賴和,更曾在遊覽永春陂後,寫下七言絕句〈永春坡(錫口大湖山)〉兩首,描繪此地的山明水秀。「永春陂溼地公園」重現百年前的埤塘樣貌,還可以遠眺台北101大樓。(圖/焦正德攝)如今,歷時4年打造而成的永春陂溼地公園,規劃了供遊客行走的環形步道、高架棧道與石頭小徑,以及種植多種喬木與蕨類植物的「雨水花園」、「蕨園」和「林園溼地」等區域,與湖光美景相映,令人心曠神怡。埤塘中的小山丘,步道設計成螺旋狀,非常可愛。(圖/焦正德攝)永春陂溼地公園地址:台北市信義區松山路657號傳統麵食 滋味鮮遊畢永春陂溼地公園,步行10幾分鐘就可到在地人推薦、營業已23年的「台灣媳婦切仔麵」用餐。這裡的「切仔麵」,湯頭用大骨及蔬菜熬製,搭配「白切肉」(白煮豬里肌肉片),再放入增加香氣與口感的油蔥、豆芽菜,簡單卻有滋有味,若是點選「全套」,還能比「半套」多吃到一顆濃郁入味的滷鴨蛋。「台灣媳婦切仔麵」的全套「切仔麵」,含白切肉及滷鴨蛋,吃起來有媽媽的味道。(70元/碗)(圖/于魯光攝)店裡的小菜也是一絕,「酸筍虱目魚」先將虱目魚香煎備用,客人點菜後,再放上自醃3個月的酸筍稍微加熱,酸香中帶著微甘;「五味蚵」則選用從嘉義縣東石鄉直送的蚵仔,佐上自製五味醬,多層次的風味超級開胃。「酸筍虱目魚」是獨特的台式吃法,酸中帶甘的爽脆酸筍,為虱目魚增添豐富口感。(時價)(圖/于魯光攝)台灣媳婦切仔麵地址:台北市信義區松德路215號電話:(02)2759-8202酸甜冰品 透心涼天氣漸熱,飯後如果能來碗清涼爽口的冰就太棒了。1977年就在林口街開業的老店「紅心甜品」,第三代老闆雖將店面裝修得較為年輕化,但甜品仍堅持傳統作法。招牌「黑糖雪片冰」搭配黑糖粉粿、芋頭、布丁、鳳梨與包心粉圓等豐富配料,甜蜜又消暑;「檸檬雪片冰」散發清新的檸檬香氣,頗受女性客人青睞。「紅心甜品」的招牌「黑糖雪片冰」,口感兼具香醇與清爽。(搭配4種配料,65元/碗)(圖/于魯光攝)紅心甜品地址:台北市信義區林口街42號電話:(02)2727-2813手工披薩 口感棒去年9月從台北市東區搬到現址的「薩朵拿坡里披薩餐廳」,老闆曾遠赴義大利學習手工披薩作法,並取得職人合格認證。店內的披薩餅皮,復刻了南義的單純風味,原料僅麵粉、酵母、海鹽與水,全程手工揉製,口感鬆軟Q彈。招牌「粉紅熱情披薩」的餅皮上,鋪著新鮮無花果、開心果火腿與紫地瓜,加上莫札瑞拉、瑞可達兩種起司,入口的豐富香氣令人驚豔。老闆還推薦一道人氣麵食「青花筍香腸貓耳朵」,鹹香有嚼感,愈吃愈涮嘴。「粉紅熱情披薩」以新鮮無花果為主要配料,讓整體口感顯得香甜清雅。(340元/8吋,380元/10吋)(圖/于魯光攝)「薩朵拿坡里披薩餐廳」的店面設計吸引許多網美,料理也毫不馬虎。(圖/焦正德攝)薩朵拿坡里披薩餐廳地址:台北市信義區忠孝東路五段524巷26號電話:(02)2721-8994放風好去處 新新公園鄰近台北捷運昆陽站的「新新公園」,和永春陂溼地公園一樣在今年3月啟用,園中除了溼地生態景觀,還設有枕木步道、鐵道意象廊道、U型滑梯、迷你攀岩牆與縮小版三索吊橋,很適合帶小孩來此「放電」。「新新公園」的溼地水池,有滯洪及減少都市熱島效應等功能。(圖/于魯光攝)新新公園地址:台北市南港區市民大道七段162號信義區桃花源這樣去捷運:搭乘信義線至「象山站」,或板南線至「永春站」下車可達。公車:搭乘299、20、33、286或186副線,於「永春高中站」下車可達。開車:走國道3號下「萬芳交流道」後,循路標「台北-信義路」即可經由信義快速道路抵達信義路五段和興炭坑一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