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名死者
」 寶林茶室 米酵菌酸 食物中毒 中毒 死者賓茂部落中毒引各方臆測 專家呼籲:一切靜待調查
台東縣賓茂部落疑食品中毒事件,衛福部食藥今(21)日公布最新檢驗結果,搗米臼內小米粉檢出托福松1323 mg/kg,加上家屬曾向檢警表示「小米是別人送的」,食藥署合理推測人為可能性高。家屬強調,在檢調釐清真相前,不願多作回應,也呼籲外界停止臆測,勿再傷口上灑鹽,造成家族內部對立。家屬沉痛表示,有的親人還在住院,有的不幸往生,雖然小米粉含有高濃度拖福松是檢驗事實,但究竟是哪一環節所致,目前檢調皆未查明,「我們的家族是很團結,沒有任何人願意這樣」,希望外界停止無端猜測,一切靜待調查。賓茂部落疑食品中毒事件,禍首從原先外界所推測阿粨(小米粽)中的蝸牛,至今確認為小米粉含有劇毒,而首名死者曾姓婦人的親友曾向檢警表示,製作阿粨(小米粽)所使用小米是別人送的,食藥署合理推測有誤用、蓄意添加可能性。檢方強調不排出任何可能性,持續追查食材來源及脈絡,由專案小組持續深入調查分析,法醫研究所也持續加班驗屍釐清死因。
食安連環爆1/台灣首見米酵菌酸「10年奪陸43命」 無色無味高溫殺不死「5大原則逃死劫」
台北市信義區寶林茶室發生集體中毒事件,截至3月29日已累計23人就醫,其中2人死亡。令人詫異的是,首位死者年僅39歲且身體健康,用餐後隔日便因急性腎衰竭而亡,病程又急又快,專家認為極不尋常,因此緊急解剖檢驗,3月28日晚上衛福部證實檢體採樣到「米酵菌酸」,這也是台灣首見,許多南洋料理的餐飲業者也紛紛主動停售河粉、粿條等商品,希望降低民眾疑慮。根據中國食源性疾病疫情監測系統資料,2010~2020年共通報19件米酵菌酸中毒事件,造成43人死亡,其中2015年一家四人慘遭滅口,2020年則在親友聚餐中一口氣奪走9條人命。根據新加坡食品局資料,想預防米酵菌酸中毒要掌握5大原則,其中避免在家中發酵玉米或椰漿產品最為重要。根據疾管署統計,截至3月28日,共計有18名患者與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相關,其中2人死亡。首名死者為39歲的呂姓男子,3月22日至寶林茶室吃炒粿條,24日因急性腎衰竭搶救不治身亡。但衛生單位卻在26日才驚覺是食安事件。台北市衛生局長陳彥元表示,「此案首例是在24日由新北市衛生局通報,由於病患出現肝衰竭,並非典型食品中毒症狀,因此直到死亡都沒有被懷疑或通報,後來陸續收到醫院通報疑似案例,才立即要求餐廳停業。」66歲男子3月19日同樣享用寶林茶室的炒粿條,之後出現腹瀉、虛弱、倦怠的症狀,並前往新光醫院就診,經過多日治療,最終在27日也因急性腎衰竭身亡,成為第二位死亡案例。新光醫院內科加護病房主任林嘉謨表示,一般食物中毒大多都在幾個小時內就發作,很少像該名患者「幾天後」才猛爆性肝、腎衰竭,「也是第一次遇到」。疾管署表示,除2名死者之外,目前6人住院治療中(5人住加護病房、1人住一般病房),15人症狀輕微返家休養。陳彥元說,醫院端有對所有病人進行常見造成食品中毒的細菌及病毒培養,包含沙門氏菌、痢疾桿菌、困難梭狀桿菌等,結果都是陰性。新光醫院感染症主任黃建賢表示,該男子住院後有為其進行細菌培養,但無培養出細菌,推測這次情況較像毒素導致。衛福部召開專家會議,初步認定「米酵菌酸」是禍首的可能性高,最後經解剖2位死者檢驗後,確認檢出「米酵菌酸」。由於民眾對米酵菌酸感到擔憂,台中食安處、法制局及經濟發展局也在28日共同組成市府聯合稽查小組,對於提供河粉、粿條等南洋料理的業者,包含非常泰、塔塔加、瓦城、PappaRich金爸爸、海記醬油雞飯等店家,特別針對粿條及河粉類等食材來源、保存等項目稽查。其中台中大遠百的非常泰、塔塔加泰式料理2家業者已停售河粉產品。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主任顏宗海表示,米或椰子所做的發酵食物,若發酵過程不當,有可能產生Burkholderia gladioli菌,此菌可能再洐生米酵菌酸,這是一種非常毒的毒素,依國外報告,可讓中毒者在1天之內多重器官衰竭,致死率在40%至100%間。台北市衛生局與食藥署、疾管署及專家一起調查寶林茶室信義A13店發生疑似食品中毒事件,現場抽驗高麗菜、豆芽菜、粿條、鴻喜菇、香蘭葉及醬油。(圖/台北市衛生局提供)營養師程涵宇表示,「根據中國食源性疾病疫情監測系統,2010年至2020年共通報19件米酵菌酸中毒事件。這些通報共導致146例疾病、139例住院、43 例死亡。」程涵宇說,米酵菌酸中毒是中國的法定傳染病,中國一開始較多的中毒事件,是自製發酵玉米粉製品、銀耳、地瓜粉和玉米粉製品(果凍),後來又有許多濕米粉、木耳)的中毒事件,最常發生在家裡(79.0%)和餐廳(21%)。顏宗海表示,米酵菌酸毒素無色、無味、耐高溫,民眾難以查覺,高溫烹調也無法消滅,在中國、非洲、印尼都曾傳出米酵菌酸中毒事件,目前沒有解毒劑,只能採取支持性療法,例如中毒者若休克就打強心劑,若是不能呼吸就為他插管。顏宗海說,新加坡食品局曾針對米酵菌酸提出預防5方法,分別是避免在家中發酵玉米或椰漿產品、或添加檸檬汁或醋減少毒素形成的機會、避免食用來源不明的豆豉相關食物、如果需要長時間浸泡白木耳或黑木耳,請在冰箱中浸泡,以盡量減少細菌生長,另外,發酵食品時要採取良好的衛生措施,例如對所有食品接觸表面進行消毒,以防止細菌對食品造成不良污染。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護理師譚敦慈則指出,5到10月是食物中毒的高峰期,建議濕式的麵、米粉、河粉、粿條買回家立刻放冷藏,保存不要超過3天。她也提醒,發酵食物雖美味可口,但是無法控制溫度、濕度環境下,建議還是不要自製,以購買大廠牌有檢驗過後較有保障。
寶林茶室第2名死者「也驗出米酵菌酸」 檢警積極追查來源
台北市信義區「寶林茶室」遠百a13店,驚傳食物中毒事件,目前已累計18例,共造成2死、5命危,受害者通報恐持續增加。如今衛福部昨(28日)傍晚也在首名死者39歲呂姓男子的血液中驗出「米酵菌酸」(Bongkrek acid),為台灣首見。接著晚間又從第2例60多歲的死者胃內容物及血液中檢驗出米酵菌酸,檢警目前也在積極追查米酵素菌酸的來源。新北地檢署及士林地檢署檢察官昨會同法醫,在新北市板橋殯儀館進行解剖相驗,結果2名死者遺體解剖後,都發現「瀰漫性血管內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又稱消耗性凝血病、泛發性血管內血液凝固症。據悉,DIC肇因於某些致病因子的作用,當下大量促凝物質入血,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活化,使凝血酶增多,微循環中形成廣泛的微血栓,繼而因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大量消耗,引起繼發性纖維蛋白溶解功能增強,機體出現以止、凝血功能障礙為特徵的病理生理過程。法醫在採集上述2名死者的內臟組織及胃內容物後,送往法醫研究所等實驗室進行檢體分析,昨晚衛福部舉行記者會,證實從某首位死者血液確定採樣到「米酵菌酸」,記者會結束後,第2例死者血液檢驗結果也出爐,證實2起死亡案件極有可能都是肇因於米酵菌酸這種強烈的粒線體呼吸毒素。通常米酵菌酸多於穀物、椰子、食用菌等食物,受致病型唐菖蒲伯克氏菌污染後由該菌所分泌生成。目前調查方向和衛福部先前舉行的專家會議結論相同,台大法醫研究所等單位從國外購買的米酵菌酸標準品也已經在路上,檢警目前也在積極追查米酵素菌酸的來源,希望還給受害者家屬一個公道,也避免類似悲劇再度發生。
米酵菌酸「不會變傳染病」 專家提醒:謹防進入台灣植物生態鏈
台北信義區寶林茶室餐廳爆發集體食物中毒案件,衛福部公布最新結果,在首名死者的檢體中初步驗出「米酵菌酸」,為台灣首見,也引起民眾擔憂。公衛專家何美鄉教授今日公開表示,此次事件「我認為這是寶林獨有」,讓民眾無需太過恐慌。不過,何美鄉教授同樣提醒,雖然米酵菌酸不會變成人的傳染病,但還是要留意「不要讓它進入植物生態鏈」。何美鄉29日上午接受媒體人周玉蔻廣播節目《寶島聯播網》專訪,討論近期寶林茶室食安風波,何美鄉表示,米酵菌酸會在適當的環境繁殖,但「並不會變成人的傳染病」。由於這起事件是台灣首例,當務之急是要找到源頭,控制它繼續向外擴散。她認為如果是寶林食材問題,毒素「應該還在廚房中」。何美鄉表示,大家不用過度恐慌,,現在看起來「是寶林獨有」的局部現象。不過她也提醒大家可以把毒素想成傳染源,有機會就會在條件適當的土壤生長繁殖,所以要提高警覺,「不要進入台灣的植物生態鏈中。」至於目前有些受害者吃了食物症狀嚴重,有些受害者症狀相對輕微,何美鄉表示,每人身體條件不同,有些人較健康或是吃的量比較少,都是可能原因,另外菌的分布不均也是可能原因。提到民眾擔憂此後是否外食風險會變高,何美鄉認為,大家正常生活即可,不用緊張害怕,因為這樣的事件是罕見的,吃東西出問題的情況無論是在家吃或在外面吃,都可能發生,平時留意食物保存基本原則即可。
醫師不是神!寶林案「行銷鬼才」遺孀喊告醫院 蘇一峰痛批:邏輯何在?
台北市信義區「寶林茶室」遠百a13店,驚傳食物中毒事件,目前已累計18例,共造成2死、5命危,受害者通報恐持續增加。如今衛福部也在首名死者39歲呂姓男子的血液中驗出「米酵菌酸」,為台灣首見。沒想到被稱為投顧界行銷鬼才的呂男之遺孀,卻質疑新北三重醫院、台北馬偕醫院有醫療疏失,揚言提告究責。對此,急診室醫師田知學感嘆,「醫師真的不是神!」而胸腔科醫師蘇一峰也痛批,「米酵菌酸」的死亡率極高,告醫院、醫護的邏輯何在?難道不知道急重症醫護已經都招不到人了嗎?生前被稱為投顧界行銷鬼才的呂姓死者,據悉擁有台大經濟系、政大EMBA學歷,前後歷經多家證券投信公司,在業界直、間接牽線促成許多商務合作,履歷輝煌,是業界爭相挖角的人才,去年底他跳槽到現在服務的投信公司,正準備一展長才,卻意外捲入食安事件。23日,呂男先是因身體不適赴新北三重醫院初步治療後,在家屬陪同下步行離院。不料返家後病情急速惡化,隔天24日凌晨就被送往台北馬偕醫院,歷經11小時搶救後,仍在當天下午3時49分因急性腎衰竭宣告不治。愛人突然離世讓呂男遺孀難以接受,於是她在28日檢警於新北市板橋殯儀館解剖相驗時,就受訪強調,她除了會對寶林茶室提告外,也認為三重醫院、馬偕醫院在醫療程序上有疏失,導致呂男喪命,將一併提告究責,為先生討回公道。對此,急診室醫師田知學今(29日)早在臉書粉專《布農Doc 田知學》發文表示,「我是急診醫學科醫師,急診醫學就是我的專長!急診醫師沒有門診!急診醫師不收治住院病人!急診醫師和每位病人的『緣分』就是在急診的短短幾個小時。」她也坦言,急診醫師的主要任務就是「拆炸彈」、「穩定病人」。「拆炸彈」有的時候,炸彈還沒拆除,就爆了!而「穩定病人」有的時候,即使整個團隊拼了命急救,病人還是被死神無情的帶走!「更多時候,急診病人確切診斷是在二次返診、住院之後,甚至司法相驗才知道!」她也反問「是急診醫師不夠努力嗎?」田知學認為,每一位還願意留在臨床最高壓的前線、面對大大小小、重疊不斷,不管是生死、疾病或是病人及家屬情緒壓力的急診醫護,「都是因為我們對醫學、對生命還保有初心!所以,即使感謝很少,責備、催促、謾罵、不信任無數,我們還是堅定地留在臨床第一線!」文末她也多次強調「醫師不是神!醫師真的不是神!很遺憾寶林事件的發生。更遺憾家屬對醫院提告的決定。在這個醫病關係緊張、醫護人力緊繃、政策制度偏向……的情況下,無疑是雪上加霜!」而胸腔科醫師蘇一峰今早也在臉書發文痛批,「台灣首見毒物米酵菌酸,連政府機關找了一堆專家,研究多日才找到原因,米酵菌酸這麼毒,死亡率極高,中毒的病人在醫院,病程嚴重而死,告醫院、告醫護的邏輯何在?」他感嘆,近幾年急重症醫護都在上演大逃亡了!「全國胸腔醫師已經連續十幾年招不到人了,重症護理師缺乏病房,一直關,知道嗎?」
寶林茶室中毒案驗出「米酵菌酸」!護理師揭米麵製品保存關鍵 食藥署:2食物要小心
台北市信義區「寶林茶室」遠百a13店,驚傳食物中毒事件,目前已累計18例,共造成2死、5命危,受害者通報恐持續增加,而共通點都是吃過炒粿條、滑蛋河粉這2個品項。如今衛福部也在首名死者的血液中驗出「米酵菌酸」,為台灣首見。讓許多人憂心米麵製品到底還能不能吃?對此,長庚醫院臨床毒物實驗室兼任護理師譚敦慈則建議,濕式的麵、米粉、河粉、粿條買回家就要立刻放冷藏,保存不要超過3天。另外衛福部食藥署也提醒,米酵菌酸不會因洗滌烹飪而被破壞,所以預防才是關鍵,尤其別吃長期存放不當環境的澱粉發酵食品。譚敦慈受訪時呼籲民眾不要過於緊張,因為米食相關的飲食文化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也是相當健康營養的食物,而台灣這次則是首次檢出,重點在於保存食物的方法,來避免食物中毒。以本次的粿條類食品來說,濕式的麵、米粉、河粉、粿條因為含水量高,購買之後不要再繼續逛菜市場,應儘速放入冷藏,而且保存不要超過3天,含水量高的食材本來就比較容易長菌、壞掉,像是她自己購買的油麵等濕式食材,一定都是當天就吃掉。譚敦慈也建議,乾貨要泡發最好先用水沖洗一下,然後再用乾淨的水泡,切記不要超過4小時,或每4小時換水,但泡水時間不要超過24小時,而且最好置放冰箱泡發。若發現泡發的水若產生黏液軟爛就丟棄,泡發好的食物則要趕快料理。此外,許多人在把食物放入冰箱前,都會把食物放涼,但這其實是錯誤行為。譚敦慈點出,食物的危險溫度是7至60度,所以要冰存的食物溫度不要低於65度,當以手碰觸容器覺得熱不燙手時就可以放入冰箱。她也提供小方法,如果是煮白米飯要保存,她會大概在65度時密封放入冷凍庫,下次要吃時再加熱,不但不容易壞掉,口感還和現煮的一樣美味。冰箱的使用上也有一些細節需要注意,像是冰箱具冷藏冷凍功能,但沒有殺菌功能,放冰箱只是延緩食物長菌的時間,所以食物放冰箱太久還是會腐敗。另譚敦慈也提醒,冰箱只能放7成滿食物,這樣才能通風維持低溫,也不要讓食物擋住出風口。譚敦慈最後也補充,民眾處理食物前務必確實洗手、熟食物必分開處理,可以先處理熟食再處理生食,而且若發現食物變味變質腐敗發霉絕對不要入口。食藥署長吳秀梅也指出,米酵菌酸是罕見毒素,由唐蒼蒲伯克氏菌產生,唐蒼蒲伯克氏菌喜歡在富含脂肪酸食物繁殖,椰子和玉米是最佳選擇之一,因此過去國際間出現的米酵菌酸中毒案皆與椰子和玉米等有關,若椰子、玉米、米製品等食品,剛好存放在適合唐蒼蒲伯克氏菌迅速增殖的環境,也就是溫度在攝氏22至33度、酸鹼值中性環境,容易產生大量米酵菌酸。吳秀梅提醒,消費者保護自己的最好方法,就是不要食用長期存放於不當環境的澱粉發酵食品。
寶林中毒案!彰化基督教醫院提供「米酵菌酸」標準品檢驗 王必勝:所有食材下周都要驗
寶林茶室中毒案首名死者的檢體檢出「米酵菌酸」,而這也是台灣首度檢出該毒素,由於過去並未發生過相關中毒事件,所以衛福部原本還要等購買的標準品到貨才能檢驗,不過國內有一家醫院恰巧有購買,看到新聞報導馬上主動提供,才能讓中毒事件在短時間明朗。衛福部次長王必勝也透露,提供的醫院是彰化基督教醫院,中央相當感謝。米酵菌酸是一種罕見毒素。(圖/衛福部提供)針對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衛福部晚間召開記者會,衛福部次長王必勝表示,在解剖的檢體血液裡驗出「米酵菌酸」,因為國內有醫院還有標準品,所以趕快提供給衛福部,台大法醫所就立即做了檢驗,結果出來就馬上跟外界報告,檢方目前已經在做偵辦,所以這還不是最後結果,要以檢調最後偵辦結果為主。米酵菌酸是一種罕見毒素。(圖/衛福部提供)王必勝也在記者會後透露,提供標準品的是彰化基督教醫院,由於該院是當地醫療重要醫院,為了因應各種情況,所以院長陳穆寬之前有預先做採購,這次也是看到新聞事件後,主動聯繫衛福部表示願意無償提供。米酵菌酸是一種罕見毒素。(圖/衛福部提供)對於後續的檢驗,王必勝也表示,除了死者會做檢驗還會進一步檢驗粿條、粄條等食材,所有能搜集到的食材、包括供應商都會去檢驗,因為現在推測也可能是某一批有污染,這一批污染的食材也有可能都用完了。米酵菌酸是一種罕見毒素。(圖/衛福部提供)另外,由於米酵菌酸是一種罕見毒素,由唐蒼蒲伯克氏菌產生,王必勝說明,有關唐蒼蒲伯克氏菌是在哪裡感染,也已經請疾管署去寶林茶室做環境採樣,進一步培養看看會不會培養細菌來佐證,但培養需要2周以上。
台灣首次驗出米酵菌酸 專家揭「死亡率超過3成」曝症狀:發病數小時恐致命
「寶林茶室」信義A13店發生2死5命危疑似食物中毒事件,衛福部今晚(28日)臨時召開記者會說明解剖結果,表示呂姓死者的檢體驗出30%至100%的米酵菌酸,為台灣首次驗出米酵菌酸毒素。衛福部次長王必勝表示,經台大法醫學研究所實驗室檢驗,確定首名死者39歲呂姓男子體內有米酵菌酸。食藥署長吳秀梅則指出,米酵菌酸是很罕見毒素,不會因為洗滌、烹飪被破壞,更是第一次在台灣驗到。台大毒理學研究所教授姜至剛表示,米酵菌酸最嚴重會造成身體所有細胞失去能量、無法運作,患者都有嚴重肝臟衰竭、代謝性酸中毒等症狀,且因無法代謝使腦部、心臟、肌肉乃至全身癱瘓。姜至剛指出,米酵菌酸主要影響腦、肝、腎,並有全身無力、頭暈、嗜睡、腹痛、嘔吐等症狀,或併發血便、血尿、少尿、低血壓、心律不整、體溫過高、黃疸、呼吸困難、瞻妄、休克、呼吸困難、四肢僵硬、昏迷。嚴重時發病1到20小時內死亡,國外報告的群聚致死率約在30%至100%之間。姜至剛進一步說明,米酵菌酸分子結構半衰期約102小時,以病患解剖檢體來看,相當於每4天減少一半的量,因此能造成患者在數小時、1天內死亡,與導致患者因肝臟衰竭在到院前死亡需急救。
寶林茶室首名死者驗出「米酵菌酸」 衛福部說話了
「寶林茶室」食物中毒風波未歇,截至目前已累計18例個案,其中2人宣告不治、5人重症還在搶救中。新北地檢署與士林地檢署檢察官今(28日)會同法醫,在殯儀館進行解剖相驗,發現首例呂姓死者全身瀰漫性血管內凝血不全的情況,法醫採集遺體內的內臟組織和胃內容物,送到實驗室進行分析,確定採樣到「米酵菌酸」。對此,衛福部晚間8點30分緊急召開記者會,做出詳細說明。截至今天下午5點,累計通報數18人、死亡2人、加護病房5人、一般病房1人、返家休養10人。衛福部次長王必勝透露,法醫做解剖,其中一個檢體在血液驗出米酵菌酸,昨天開會完之後,國內有醫院還有標準品,趕快提供,讓台大法醫所開始做檢驗。王必勝指出,解剖的過程,產生檢體驗出米酵菌酸,與調查方向有很大關連,因為一般不可能驗出這樣的毒素,未來會繼續檢驗,以及住院的病患,速度會比較快,就會知道大家是否都是同樣問題。不過他也強調,這不是最後結果,而是民眾關心,因此先把知道的告知,最後還是得交由檢察官的綜合判斷一併發布。王必勝強調,除了2名死者檢體要驗,還有住院病患的檢體,驗證是否身上都有「米酵菌酸」,還有粿條、供應商,也有一個可能是某一批有污染,食材部分也會驗。另外,也將釐清是在什麼地方感染,目前已經做環境取樣並且培養,做進一步佐證,需要2周以上,也會採檢供應商的環境,等到有進一步的證據或實驗結果,才會再報告。
寶林茶室首名死者解剖發現「米酵菌酸」 全身凝血不全
台北市知名素食餐廳「寶林茶室」信義A13店爆發集體食物中毒案件,2名死亡個案今日進行解剖相驗,衛生福利部稍早通知將於晚間8點半召開記者會,而首例呂姓死者解剖後發現,全身瀰漫性血管內凝血不全的情況,稍早台大法醫學研究所實驗室從呂姓死者身上的檢體,確定採樣到「米酵菌酸」。寶林茶室中毒案目前累積18案例,其中2死、5重症。(圖/CTWANT)根據《鏡週刊》報導,「寶林茶室」食安風暴擴大,全台已經造成兩人死亡,新北地檢署及士林地檢署檢察官28日上午會同法醫,在新北市板橋殯儀館進行解剖相驗,並從呂姓死者的遺體解剖發現,全身瀰漫性血管內凝血不全的情況,法醫採集遺體內內臟組織及胃內容物,送往法醫研究所等實驗室進行檢體分析。另據台大法醫學研究所實驗室從呂姓死者身上的檢體,確定採樣到「米酵菌酸」,米酵菌酸是一種強烈的呼吸毒素,由發酵的穀物、椰子及食用菌等受唐菖浦伯克氏菌污染後產生。據了解,米酵菌酸的毒性強烈,無色無味,且在高溫下穩定,即使經過烹煮也無法完全消除毒性。米酵菌酸主要影響肝臟、腦、腎等重要器官,造成嘔吐、腹瀉、尿滯留、腹痛、過度出汗等症狀,只需1毫克即可致命,至於為何死者體內會驗出米酵素菌酸,還有待檢調調查釐清。衛福部27日晚間首度召開跨部會專家會議,次長王必勝會後表示,會中專家推測應是毒素引起,且初步認定米酵菌酸可能性大,食藥署已經帶回35種食材檢體,等下周收到標準品就展開檢驗,另一方面,法醫研究所今日對2名死者進行解剖檢驗。王必勝當時強調,各種可能性都不排除,會進行多種檢驗。
心肌受病毒感染!美首名確診死者 解剖發現「心臟破裂」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累計確診超過297萬例,其中,美國累計確診病例已超96萬個,當地近日也公布首起死亡病例調查,根據驗屍報告指出,患者在病逝前幾天出現類似流感症狀,最終死於心臟破裂,法醫也在死者心臟內發現新冠病毒。英國Mail Online報導,加州57歲死者確診新冠肺炎,死因是心臟破裂。(圖/Mail Online)根據英國《Mail Online》的報導,來自加州聖塔克拉拉郡(Santa Clara)的57歲死者陶德(Patricia Dowd),2月6日在家中病逝,家屬稱陶德在病逝前幾天出現類似流感狀況, 在陶德病逝之前,外界普遍認為,美國首起新冠肺炎的死亡案例是在華盛頓州的西雅圖,時間是在2月底,不過根據聖塔克拉拉郡的驗屍官辦公室指出,除了陶德外,2月17日也有一起死亡案例是和新冠肺炎有關。加州聖塔克拉拉郡的57歲死者陶德感染新冠肺炎,驗屍結果卻發現,陶德的死因是心臟破裂。(圖/Patricia Dowd FB)經法醫的驗屍結果卻發現,陶德的死因是心臟破裂,根據病理學家梅爾內克(Judy Melinek)表示,死者是因為心肌受到病毒感染才會破裂,梅爾內克表示,「免疫系統會攻擊病毒,而這個感染過程就是導致心臟破裂的主因」。法醫也在解剖後發現,陶德的心臟、氣管和腸道都有新冠病毒。許多的研究報告也指出,感染新冠肺炎後,影響範圍可能會遍布全身,包含心臟、腸胃道、腎臟或是大腦等,研究也顯示有多名患者因併發心臟病或中風而死亡。另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小組召集人張上淳27日也表示,病毒經過血流進到很多內臟器官,心臟也會有機會,日前有一名死亡個案發生心肌梗塞,但他認為不見得是新冠肺炎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