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里亞納海溝
」 馬里亞納海溝 塑膠微粒太平洋將逐漸消失「形成超大陸」 專家揭台灣未來位置:長久存在
科學家研究表明,馬里亞納海溝每年吞沒約30億噸海水,從建模研究來看,未來太平洋將逐漸消失,最終形成新的超大陸「阿美西亞」(Amasia)。對此,地震專家、前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郭鎧紋表示,預測顯示台灣將位於這個未來超大陸的核心,並將長久存在。根據《NOWnews今日新聞》的報導,2018年美國科學家發現馬里亞納海溝數百萬年間已吞噬約3000萬億噸海水,換算後每年約吞沒30億噸,相當於120萬座奧運標準泳池的水量。郭鎧紋解釋,未來超大陸的形成依賴地球深處的熱點活動,包括來自地函的上升熱流和隱沒帶的火山活動,而馬里亞納海溝吞噬的海水正參與這一過程。他認為,未來超大陸將位於從堪察加半島延伸至紐西蘭、澳洲和西藏的三角形區域,台灣位處其中的核心地帶。事實上,科學家表示,根據建模研究,海洋岩石圈的強度是決定超大陸如何形成的關鍵因素。地球內部的熱量在數十億年內逐漸流失,導致大洋中脊地函熔融程度降低,海洋地殼隨之變薄,並形成新的岩石圈。澳大利亞科廷大學與中國北京大學的研究指出,隨著地球地函逐漸冷卻,海洋板塊整體強度減弱,太平洋將縮小,最終將比大西洋和印度洋更小。阿美西亞的形成過程包括美洲向西移動、亞洲向東移動,南極洲靠近南美洲,非洲的一側與亞洲接壤,另一側則與歐洲連接。不過這一超大陸的形成預計至少還需2至3億年。「阿美西亞」這一名稱來源於美洲與亞洲兩塊大陸的碰撞結合。上一個超大陸「盤古大陸」(Pangea)於約1.8億年前解體,分裂成今天的各大陸,當時這些大陸被環繞在一個名為「泛古洋」(Panthalassa)的巨大海洋之中。
日研究驚爆雲層中有「塑膠微粒」 遇紫外線將產生溫室氣體
先前才有科學家在全球最深的馬里亞納海溝中發現塑膠微粒的存在,現在又有日本科學家發現,其實在雲層中也有塑膠微粒,而且更麻煩的是,這些塑膠微粒被紫外線照射到後,就會產生溫室氣體,加劇地球的溫室效應。根據媒體報導指出,學術期刊「環境化學快報」(Environmental Chemistry Letters)日前刊登一篇論文,是由早稻田大學創造理工學院教授大河內博領軍的研究,他們從富士山、神奈川的高山上收集雲層的水氣,之後透過成像技術來確認這些水氣的物理與化學特性。結果研究團隊從中發現了塑膠微粒的存在,每公升的雲層水氣中含有6.7至13.9塊的塑膠微粒。而這些塑膠微粒中當中有9種不同的聚合物與1種橡膠,大小介於7.1至94.6微米。也由於部分聚合物具有親水性,這也代表著這些塑膠微粒有著快速形成雲層的作用,對於天氣影響甚巨。除此之外大河內博也提到,這些塑膠微粒被紫外線照射後,會分解並產生溫室氣體,對地球溫室效應影響頗大。大河內博表示,塑膠微粒汙染問題必須要積極解決,否則會在未來帶來不可逆的環境破壞,同時也會讓氣候變遷等問題真正的出現在人們眼前。
泰坦號失事「宛如鐵達尼號悲劇重演」 國際名導自爆「我朋友也在上面」
海洋探險公司海洋之門稍早已經發布公告,指稱觀光潛艇泰坦號確認氧氣用完,船上5人生存機會幾乎是微乎其微。消息曝光後,引起全球譁然。而由於潛艇原本是打算前往鐵達尼號殘骸處進行觀光,當年拍攝電影《鐵達尼號》的導演詹姆斯卡麥隆(James Cameron)也被詢問,詹姆斯卡麥隆則是表示「發生意外的潛艇,有些地方與鐵達尼號的失事原因十分相似」。根據《CNN》報導指出,詹姆斯卡麥隆受訪時表示,他發現一個極其諷刺的現實,就是當時鐵達尼號之所以會失事,就是鐵達尼號的船長其實在事發之前,就多次被警告航線中有許多冰山,但是鐵達尼號依舊是在暗夜之中,全速駛入冰山出沒的區域中,結果導致意外的發生。而由海洋之門探險公司(OceanGate Expeditions)所製造的觀光潛艇泰坦號,其實過去一直在海洋探勘界中飽受爭議。包含探坦號並沒有經過真正的深海壓力測試,同時移除掉了許多發訊設備,以及事前該間公司老闆一直無視外界的各種警告與批評。詹姆斯卡麥隆認為,這些無視警告而導致問題發生的態度,其實就與鐵達尼號失事的原因很像。詹姆斯卡麥隆還表示,法國海洋探險家納若萊(Paul-Henri Nargeolet)也在泰坦號上,而詹姆斯卡麥隆也與納若萊相識25年,他完全無法接受納若萊以這樣的方式悲慘的離世。報導中也指出,當年為了拍攝鐵達尼號,詹姆斯卡麥隆曾經認真的學習深海潛水的一切知識,甚至還親身進入鐵達尼號殘骸現場33次之多,2012年時,他甚至設計了自己的深海潛水器「深海探險者號」,並且完成了潛入馬里亞納海溝的驚人創舉。
《小美人魚》被惡意刷負評?IMDb修正評分系統 最新分數曝光
《小美人魚》上映後,全球網友瘋狂湧入各大影評網站,熱烈程度就連電影本身的票房也黯然失色。不過,世界最大電影網站「IMDb」表示,因偵測到不尋常投票的機器人活動而刪除大量負評,讓《小美人魚》評分從馬里亞納海溝,回升到7.0分。任何一幀畫面都能掀起熱議的《小美人魚》,上映後立即遭到「不清楚原因」的大量負評,並獲得近4成的1星最低使用者評分,IMDb不久後就宣布,「評分機制偵測到本片有不尋常投票,為維護評分系統可靠性,已經使用替代的加權計算方式」。此舉獲得不少電影支持者認同,但也有許多網友懷疑「網站在鎖評分」。(圖/翻攝自IMDb)其實,各大影評網站延遲公布試映影評,或影評與觀眾評價出現極端反比情況,甚至在極差及史上最佳之間徘徊,近幾年並不罕見,而《小美人魚》公開選角後,「寄生經典」與「多元政確」的激辯就不斷延燒,部分極端支持者則疑惑《小美人魚》為何在北美以外地區都賣不好?《小美人魚》目前同期票房略優於同樣有非裔主角的《阿拉丁》,但已明顯後繼無力,票房分析師兼YouTuber「OMB Reviews」就分析,《小美人魚》的全球總票房可能只有5.5到6.5億美元,迪士尼可能因此虧損1億美元,而能拯救非北美票房市場的國家,就只剩目前還沒上映的日本。
日本「伊豆小笠原海溝」拍到「史上最深海怪魚」 科學家:接近魚類生存極限
科學家們最近在日本南部伊豆小笠原海溝水下8336公尺處拍攝到蝸牛魚(Snailfish)的一種Pseudoliparis,這超越了蝸牛魚在太平洋以南馬里亞納海溝水下8178公尺被觀察到的最深紀錄。據BBC的報導,首席科學家表示,在水下8336公尺發現蝸牛魚的蹤跡,意味著牠可能非常接近任何魚類可以生存的最大深度。報導補充,西澳大學(Universityof Western Australia,UWA)深海科學家10年前就曾預測,在8200至8400公尺的深度下,很可能還是會發現魚類。如今水下探勘的成果證實了這一推論。蝸牛魚目前有300多種,其中大部分是淺水生物,甚至可以在河流出海口發現他們。但其中幾種蝸牛魚也適應了北極和南極寒冷的水域,以及世界最深海溝中極端嚴苛的環境。在水下8000公尺,它們承受著超過80兆帕(Pa)的壓力,即海面壓力的800倍。一般研究認為,深海蝸牛魚生活在深達6500至7500公尺的環境中,果凍狀的身體讓牠們能夠耐受寒冷與高壓,目前牠們沒有任何天敵或是競爭生物,可說是在深海中獨霸一方。但由於牠們的身體構造完全是為了適應深海環境而特化的,因此蝸牛魚若被打撈上岸,就會瞬間「融化」成一灘果凍狀物體。
《阿凡達:水之道》上演高難度水底內心戲 導演潛入最深海溝找靈感
《阿凡達》相隔13年終於推出續集《阿凡達:水之道》,讓不少粉絲都相當期待,主演山姆沃辛頓日前接受美國ABC頻道新聞訪問,被問到親身潛水拍攝水中場景時,大呼艱難的不只是憋氣:「在水中無法用言語演出痛徹心扉的內心戲,只能靠肢體動作來傳達真實情感,光是在陸地上表演內心戲就很困難了。」導演詹姆斯卡麥隆則駕駛潛水艇抵達地球最深海溝,奇幻之旅也成為他執導電影的靈感。《阿凡達:水之道》公開全新預告,傑克與奈蒂莉和他們的子女「蘇里一家」因面臨地球人回到潘朵拉星反擊的猛烈侵襲,而被迫騎乘靈鳥從雨林家園逃到與世隔絕的壯麗環礁境地避難,並必須向礁民部落學習與海洋共存的環礁生活,包括駕馭能令他們遨遊海底的奇獸,以及團結一心抵禦對抗地球人的精彩決戰。《阿凡達》詹姆斯卡麥隆曾駕駛單人潛水艇,潛入海面下超過十公里的地球最深海溝「馬里亞納海溝」。(圖/二十世紀影業提供)演員群日前受訪問到被導演詹姆斯卡麥隆要求學習潛水、親自演出水中戲的體驗,柔伊莎達娜委婉透露自己起初「並不好過」,山姆沃辛頓則直接大呼:「留下創傷啊!」令卡麥隆莞爾回應:「大家要來秋後算帳了!」提到憋氣,大家異口同聲驚呼金獎影后凱特溫絲蕾能在水底待上長達七分鐘、成為凌駕眾人的「憋氣冠軍」,與她合作過《鐵達尼號》卡麥隆更為她冠上「備戲魔人」名號、稱她每每為了演好角色總是無所不用其極!製片強藍道在另一訪問中,也證實直擊溫絲蕾在巨大透明水缸中水底漫步還對他揮手,令他當場瞠目結舌!莎達娜對於自己能夠憋氣五分鐘便已相當自滿,不過高齡的雪歌妮薇佛隨即被卡麥隆大讚能憋到六分半,薇佛則歸功於習慣待在水中後、久而久之就會忘了身為陸地人的神奇感受。導演詹姆斯卡麥隆於2012年駕駛單人潛水艇「深海挑戰者號」,潛入海面下超過十公里的地球最深海溝「馬里亞納海溝」,成為抵達地球最深處的史上第一人,雖為令《阿凡達:水之道》延宕至距離首集長達13年後才終於面世的原因之一,卻也令他完成身為「海洋癡」的畢生夢想,並獲得設於海洋的本集的故事靈感。《阿凡達:水之道》將於12月14日在台上映,台灣預售票自12月2日起開賣,凡購買所有 3D及 3D特殊版本,就可獲得「奇幻水世界神獸系列錀匙圈」 一個,數量有限送完為止,詳情請洽活動影城。
七夕情人節撞車…阿本自嘲「撞出一道怪奇物語」 炎亞綸看傻:很深耶
自《我愛棒棒堂》出身的男星阿本(翁瑞迪),因花美男的外表以及幽默的談吐而受到關注,擁有不少粉絲喜愛,近年他轉至幕後工作,仍經常在社群平台與大家分享生活日常,而在4日七夕情人節這天,他卻透露自己撞車,還曬出照片自嘲「撞出一道怪奇物語」。阿本4日在臉書PO出一張照片,並在貼文附上哭臉表情寫道「X!情人節快樂,車子撞出一道怪奇物語」,可以看到車子上確實裂了個不小的縫,阿本還在留言處PO出「怪奇物語示意圖」,仔細一看和車子傷痕確有幾分相似。照片曝光後,讓許多好友嚇壞,炎亞綸也留言「哪招啦」、「這很深耶」;也有網友開玩笑表示「顛倒世界要跑出來了」、「快看看是不是明牌」、「馬里亞納海溝」、「那是五十道陰影」。阿本4日在臉書PO出一張撞車照。(圖/翻攝阿本本人臉書)
污染無極限 科學家首次在南北極發現有毒奈米塑膠微粒
塑膠微粒是殘害海洋動物的極大元兇,先前才傳出在全球最深的太平洋馬里亞納海溝(Mariana Trench)檢驗出奈米塑膠微粒的存在,現在科學家也在南北兩極首次發現塑膠微粒的危害。根據《unilad》報導指出,荷蘭烏得勒支大學的一項研究指出,科學家在南極與北極地區,都發現了比塑膠微粒還要更小的奈米塑膠微粒,其中甚至在格陵蘭島發現了至少存在50年之久的奈米塑膠微粒,這代表著塑膠污染已經蔓延到全球各個角落。報導中指出,在北極發現的奈米塑膠微粒中,主要是源自於汽車輪胎的灰塵,推測應該是被北美與亞洲的季風吹拂帶到北極。而在南北極兩地也發現大量源自於聚乙烯的塑膠微粒,這主要是用於購物袋、寶特瓶的原料。目前奈米塑膠微粒對於人類的影響尚不明確,但專家認為,塑膠汙染將會在未來的幾十年內,嚴重衝擊地球的生態系統,專家估計海洋中的塑膠垃圾會在未來20年內直接翻倍。研究負責人馬泰瑞克(Dusan Materic)表示,這次的研究證明了,奈米塑膠微粒並不是一個新的環境問題,而是我們直到現在才發現它的存在。
人人吃塑膠2/微塑膠入侵人體 每人每年吃掉1根吸管
為緩解地球暖化,COP21(「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1次締約方會議」)於2015年12月間通過《巴黎協定》 (Paris Agreement)訂下2050年的碳中和目標,就在這一年的8月,一部哥斯大黎加海洋研究者的8分鐘紀錄短片,研究者從一隻瀕危欖蠵龜鼻腔中,拔出一根完整的塑膠吸管,震撼世人,開啟全球減塑議題。而珍珠奶茶、手搖飲大國的台灣,塑膠吸管用量如何?據調查,台灣過去每年要用掉30億根塑膠吸管,排列起來可繞地球12圈。環保署在去年7月起禁止公部門、學校、百貨公司及購物中心、連鎖速食店等4大類共8,000多家業者,提供內用者「一次用塑膠吸管」。政策實施至今,環保署估計每年約可減少1億根塑膠吸管。但禁用塑膠吸管就能拯救海洋嗎?根據「荒野保護協會」發佈的國際淨灘活動數據顯示,塑膠吸管僅是海洋垃圾的第四名;但值得關注的是,前十名海洋垃圾中除了菸蒂與玻璃罐外,全都是塑膠製品。台灣每年用掉約30億根吸管,總長度可繞地球12圈。(圖/報系資料照)根據聯合國在2017年的一份調查報告指出,人類從1959年塑膠袋發明以來,已在地球上製造了83億噸的塑膠產品,這其中只有12%被焚燒、9%被回收,其他有許多就成了海洋、山林的汙染源;尤其是海洋。就連2019年5月人類下潛至馬里亞納海溝達10,928公尺深的新紀錄,都發現塑膠垃圾。也就是說,不僅僅是影片中那隻不幸的海龜,所有生活在海洋或依賴海洋為生的生物,都會是海洋塑膠垃圾的受害者。譬如2015年英國有一篇關於海鳥的研究報告,便指出全球有超過9成的海鳥,曾經把塑膠垃圾吞下肚。此外,研究人員也分別在印尼、加拿大、日本、美國等國沿海城市的市場抽驗,發現平均約有4分之1的魚,內臟內有塑膠垃圾。包括貝類、魚類、頭足類等海洋生物,體積大的可能誤食塑膠袋、吸管,體積小的則吃到微塑膠(直徑或長度小於5mm的塑膠微粒),而這些海鮮都是人類餐桌上的美食,吃進肚後仍有部分會殘留在人體。「綠色和平」在今年初曾公佈一份數據,推估台灣每人每年平均經由海鮮吃下1.63萬個微塑膠,相當於1根塑膠吸管,這個數字很驚人。此外,綠色和平也與保護保育類動物團隊合作,調查六大保育類動物的水源汙染,發現連海拔3,310公尺、管制甚嚴格的嘉明湖,湖水的微塑膠檢出率居然是100%,也從水鹿的糞便中檢測出微塑膠,顯示「塑膠災難」已遍及台灣陸海空還人畜不分都吃下肚,減塑及限塑行動已是刻不容緩。環團人員在海拔3,310公尺的嘉明湖檢出微塑膠。(圖/綠色和平提供)
【運動休閒情報】泡泡高爾夫青銅腕錶的另類休閒運動風
讓想像力馳騁在面盤上,化成各種天馬行空的圖騰,這是崑崙表CORUM Bubble泡泡系列最迷人的核心。從千禧年問世至今,這樣的表現方式只有越來越深化、越來越廣闊,沒有一點妥協。全新的Bubble 47 Golf則透過材質與面盤裝飾,具體呈現高爾夫球主題,闡述崑崙表的休閒態度。崑崙表泡泡系列於西元兩千年問世,靈感來源可以上溯到1960年一款實驗性質的潛水錶。該錶款被綁在單人潛艇上,潛入馬里亞納海溝達一萬多米的深海中。為了抵抗巨大水壓,錶殼與鏡面都相當厚實。對於崑崙而言,那款腕錶不只是抵禦深海水壓的強悍,更看到了錶款背後隱藏著關於勇敢挑戰、探索極限的夢想與精神。於是,崑崙另闢蹊徑,雖以潛水錶為靈感,卻不走硬派運動路線,而是擷取厚實的錶鏡形象,融入大膽探索的意念,並運用圓形元素,打造泡泡系列錶款。除了球體如泡泡般的錶冠之外,最厚處10mm的半球體的藍寶石水晶鏡面,更是系列極為招牌的特色。厚實的藍寶石水晶鏡面,除了辨識度高外,隨著角度不同造成的光線折射,也會讓面盤的圖像有所扭曲,增加更多想像空間。這系列在熱愛藝術的前任總裁主導下,透過繪畫、塗鴉等藝術形式妝點面盤,更大膽引入骷髏、塗鴉、亡魂等過往認為負面的次元素主題,轉而傳遞勉人積極把握時間的正面意涵,將次文化與高級腕錶巧妙結合,並且引領風潮,不少高級品牌也嘗試將這類元素運用於腕錶設計,帶動更多元的大膽設計。在經過多年沉潛後,泡泡系列再度復出,除了延續過往的畫作、塗鴉元素外,更進一步擴大表現形式、以浮雕、攝影、鏤空等藝術形式呈現抽象或具象的圖像,傳達關於崑崙表的生活態度,讓泡泡世界拓展更廣闊。全新的Bubble 47 Golf Bronze,全球限量30只。面盤具體地呈現了高爾夫球的樣貌,高爾夫球獨特的風洞造型面盤,在半球形的藍寶石水晶鏡面的作用下,面盤更顯立體,更加栩栩如生。高爾夫球並不是崑崙首度運用的題材,之前的Bubble 52 Big Magical便是同樣主題的作品。不同於Big Magical運用隱藏指針,且尺寸是巨大的52mm。Bubble 47 Golf Bronze採用一般的時間日期指示,配戴者在判讀時能更直覺。雖說直徑47mm也不算小,不過在錶耳與錶帶的巧妙設計下,依舊能提供良好的配戴感。Bubble 47 Golf Bronze採用舊化處理的氧化青銅錶殼,之前崑崙將此材質首度運用於海軍上將中,獲得不少錶迷的喜愛。這次首度用於泡泡系列中,讓青銅獨特的風味,為泡泡系列帶來更多想像。與大多數品牌不同的是,崑崙所使用的青銅錶殼經過鍍層處理,不會再繼續生成氧化成層。對於喜歡青銅殼質感,又無暇花心思養銅的錶主而言,如此提前佈局,讓腕錶呈現最佳質感,自然是一項利多。而搭配棕色小牛皮錶帶,樸實質感,更為整體。腕錶內裝CO 082自動上鍊機芯,42小時動力儲存。這是崑崙表基本款的主力機芯,除了泡泡系列外,也用於海軍上將錶款之中。結構穩定耐用,性能值得信任。
最高與最深都遭人為汙染 聖母峰頂發現「塑膠微粒」蹤跡
先前曾報導過,地球最深馬里亞納海溝中,發現對生物與環境造成嚴重危害的甲基汞(Methylmercury)。而現在也有研究團隊在地球最高的聖母峰頂上發現塑膠微粒的蹤跡,極有可能是登山客遺留下來的裝備所導致。根據《中央社》報導指出,美國國家地理學會(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進行一項保護地球的調查計畫,研究團隊嘖在聖母峰上發現塑膠微粒這種極小的汙染物,而在海拔5000公尺的營區中,塑膠微粒汙染濃度更高。目前研究團隊將這份報告刊登在環境科學期刊雜誌《One Earth》上,執筆的英國普利茅斯大學(University of Plymouth)學者納柏(Imogen Napper)表示,他們在峰頂上的冰雪樣本中,發現有塑膠微粒的汙染。這些塑膠微粒大多是聚酯纖維、壓克力纖維、尼龍纖維等化學纖維。研究團隊懷疑主要是登山客的設備所導致,因為這些登山客大多穿有化學纖維的衣服,帳篷、繩索與許多裝備都會使用到化學纖維。納柏對此結果表示,他以為聖母峰是個古老、偏遠、純淨的地方。沒想到連這裡都被汙染,讓他感覺到非常震驚。而同時,其實聖母峰由於歷年登山客的造訪,早已成為垃圾場,去年有一組16人團隊,耗費6星期的時間,在聖母峰基地營與海拔7900公尺的4號營地撿垃圾,當時團隊只少清出了10公噸以上的垃圾,還有4具遺體。
這麼深也有?汞污染無極限 全球最深海溝發現甲基汞存在
一篇最新的研究報告顯示,有研究團隊成員在全球最深的馬里亞納海溝中,發現會對生物與環境造成嚴重危害的甲基汞(Methylmercury),推測應該是死亡的魚屍所帶下來的。根據《Science Blog》報導指出,一個由美國密西根大學領導的研究團隊,在馬里亞納海溝中,發現了甲基汞的存在。在過往,汞被科學家認為被限制存在於最深1000公尺左右,在馬里亞納海溝中發現甲基汞的存在,是完全打破過去的認知。而團隊透過汞同位素的方法,確認這些甲基汞是來自於水深400至600處的海床。研究團隊認為,這些甲基汞一部分可能是自然生成的,但絕大部分都是人為活動汙染所造成的。同時,中國天津大學也在馬里亞納海溝中,深度5500至9200公尺的海床上發現甲基汞的存在。該團隊成員認為,之所以會在這出現甲基汞,應該是透過糞便、浮游生物的有機物下沉,才因此進入到海溝中。但密西根大學的研究團隊認為,是體內累積大量甲基汞的魚死亡後,屍體一邊下沉、一邊分解,才讓甲基汞散落在馬里亞納海溝中。汞,又稱為水銀,在自然界會以「元素汞」、「有機汞」、「無機汞」三種型態存在。汞汙染對於自然界而言,是非常嚴重的問題,但在此之前,科學家都認為汞汙染僅存於海洋上層(1000公尺以上),這次的研究報告是完全打破科學家過往的認知。甲基汞屬於有機汞的一種,也是最常見的有機汞形式,毒性最強,也具有生物累積性,動物接觸後無法被代謝掉,可以透過食物鏈的關係毒害動物,最終也傷害人體。如果動物體內累積過量甲基汞,會造成神經系統、心臟的危害,就連胚胎也會產生發育缺失的狀況。
南極淨土不保!「彈尾蟲」腸內含塑膠微粒 甲殼動物體內有水銀
南極還是地球最後的一片淨土嗎?近日有研究團隊發現,地球最南端的南極彈尾蟲(Antarctic springtail),本來可說是最不受人類干擾的生物,但研究指出,牠們與住在馬里亞納海溝(Mariana Trench)海底11公里下的甲殼動物,同樣遭受塑膠和水銀的污染。彈尾蟲腸含塑膠微粒,甲殼動物體內有水銀。(圖/PHYS.ORG)根據《生物學通訊》(Biology Letters)的研究指出,研究人員在南極的蘭群島蘭群島的喬治王島(King George Island)海岸發現保麗龍,上面還佈滿青苔,懷疑彈尾蟲就是將這些塑膠微粒吃下去。其實塑膠污染入侵南極並非新鮮事,但是《生物學通訊》作者表示,這狀況意味著,塑膠微粒的汙染已經深入土壤的食物鏈。作者指出,「這意味著人為物質已深深地進入土壤食物網」,並且可能已經成為生物地球化學循環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未來的研究應探討人類對自然生態系統造成的影響。另一組科學家,則在馬里亞納海溝的甲殼類動物和魚類身上驗出水銀。專家過去認為,水銀的最大來源之一,是燃煤發電廠,海洋生物學家過去認為水銀流入海洋時,只會影響近水面的水體,但根據密西根大學環境地球化學專家布盧姆(Joel Blum)表示,水銀可能沉到海底,進入魚類和哺乳類動物的屍體,人類製造的傷害,已對自然界帶來重大影響!
地球生態亮紅燈!最深海溝驚見「新物種」 體內藏大量塑膠纖維
太平洋馬里亞納海溝(Mariana Trench)是全球最深的海溝,其海平面深度甚至大於聖母峰的高度,在如此神秘的海域中,卻發現了一項全新物種,經研究過後,竟發現牠的體內充滿了塑膠微粒,可見塑膠的禍害已經嚴重汙染地球生態,就連海洋深處也遭受其害。綜合外媒報導,英國紐卡索大學(Newcastle University)在海平面下近7公里處發現新物種,並採集4隻帶回研究分析,沒想到竟在其中1隻體內發現塑膠纖維,與寶特瓶材質「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相似度高達60%,因此將這新物種命名為「塑膠鉤蝦(Eurythenes plasticus)」。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德國海洋計畫主任維斯普(HeikeVesper)強調,這項驚人的發現證明了「廢棄塑膠」已經嚴重汙染海洋,儘管物質已變成細小微粒,但還是充斥在空氣、飲用水之中。這項研究已刊登在動物生物分類學科學期刊《Zootaxa》,警示人們應立即採取行動,阻止傷害繼續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