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質密度
」 骨質疏鬆 骨折 運動 骨質密度 維生素D8旬嬤跌倒「雙腿骨折2次」! 1治療順利恢復重拾園藝生活
年長者跌倒骨折不僅影響生活品質,更可能危及性命。根據醫學統計,髖部骨折的年長者若未及時獲得適當治療,一年內死亡率高達20%。在半年內兩度髖關節骨折後,透過先進手術技術重獲行動力,繼續享受退休生活,並提醒民眾重視骨折預防的重要性。及時治療助康復 專業手術效果佳一名87歲陳姓婦人平日熱愛園藝,在自家後院打理花草是她最大的生活樂趣;有天在修剪花草時不慎滑倒,造成右側髖關節股骨骨折。所幸在臺中醫院醫療團隊及時救治下,接受「正前開髖關節半置換手術」合併防感染骨水泥治療,術後恢復良好,隔天即可下床活動。豈料11月初,陳婦在與友人聊天時再度跌倒,這次是左側髖關節股骨頭骨折。雖然年事已高且半年內連續兩側骨折,但透過相同的手術方式,陳婦依然順利康復,重拾她摯愛的園藝生活。預防勝於治療 正確保健避免骨折臺中醫院周育名醫師強調,髖部骨折的後果不容輕忽,除了高死亡率外,更有50%以上的患者可能從此失去獨立生活的能力。他解釋,35歲是人體骨質密度的高峰期,之後就會逐漸下降,其中女性因更年期荷爾蒙改變,骨質流失速度特別快。為預防骨折,建議民眾應從日常生活做起:攝取足夠鈣質、維生素D,適度進行負重運動,並留意居家環境安全。定期接受骨質密度檢測 降低骨折風險特別是65歲以上女性及70歲以上男性,更應定期接受骨質密度檢測(BMD)。若檢測發現已有骨質疏鬆情形,可考慮接受針劑治療,目前健保對部分脊椎或髖關節骨折合併嚴重骨鬆的患者也有條件給付,及早預防、及時治療,才能降低骨折風險,維持良好生活品質。
可樂當水喝5年…小伙子一咳嗽「腿骨竟斷了」 醫師說話了
可樂不能當水喝!中國福州有一名35歲男子,在家中劇烈咳嗽後,竟把腿骨給咳斷,就醫檢查發現骨質有如80歲老人,而原因就是出在他長期喝碳酸飲料。對此,醫師也給出警示了。據《Vista看天下》報導,葉姓男子在家中一個咳嗽後,大腿便開始疼痛難忍,經檢查是股骨乾中上段橫斷的骨折,醫師感到疑惑,因為大腿骨是人體最堅硬的骨結構,正值壯年的男性,一般只有在發生車禍或高處墜落等巨大衝擊,才會導致。於是,醫院針對葉男進行骨質密度檢查,結果顯示其骨量只有80歲老人的標準。福建省第二人民醫院骨傷科主任董忠說明,葉男正是因為長期喝碳酸飲料,把可樂當作開水飲用有3、5年時間。由於可樂常常有加入磷酸,進入體內,會跟正常攝取食物中的鈣結合成磷酸鈣,磷酸鈣不易被吸收,鈣攝入量就不足。葉男的骨量只有80歲老人的標準。(圖/翻攝自微博)消息一出,引發一番議論,不少網友留言,「完了!我不敢喝了,我也是嚇死了」、「多讀2年書也不至於這樣」、「可樂成了化骨水」,也有人疑惑「可樂有這麼好喝嗎?」不敢相信可以喝這麼多。事實上,可樂之類的碳酸飲料,或果汁類等,建議不要過度飲用,否則可能引發酸蝕症,導致牙齒大量腐蝕,不可不慎。
乳癌患者骨質疏鬆機率高! 醫曝「這樣做」有效減緩症狀
45歲陳小姐因乳癌化學治療造成提早停經,後來到在浴室滑倒造成手臂骨折,才發現自己竟已經「骨質疏鬆」。飲食運動齊手 掌握骨密狀況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張金堅醫師呼籲,乳癌康復者應持續掌握骨密度狀況,除了從飲食、運動著手減少骨質流失;一但有骨質疏鬆,必要時應積極治療。如此一來,除了可以減少背痛等骨鬆症狀,避免與骨轉移症狀混淆,同時也能積極預防骨折。乳癌患者注意 骨質疏鬆機率是同齡女性2倍台灣乳癌防治基金會與羅東博愛醫院合作調查結果顯示,近四成(38%)患者因乳癌治療提早停經,約五成(54.4%)有治療中檢測骨密度!16.7%有骨質疏鬆、17.7%有骨質流失;其中,五十歲以上康復者有近兩成(19)%骨質疏鬆、21%骨質流失。根據國民健康署106-109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50歲以上國人骨質疏鬆的比例為8.1%,其中女性約每10位就有1位有骨質疏鬆。相較之下,乳癌康復者骨質疏鬆症比例幾乎是同齡女性的兩倍。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理事黃兆山醫師指出,近年乳癌治療常見化學治療以及芳香環酶抑制劑等治療方式,研究指出,自然停經婦女每年骨質流失只有1%,而化學治療導致提早停經的第一年內,骨質密度可減少8%。此外,使用芳香環酶抑制劑的第一年,骨密度減少約2.5%,可見乳癌治療對骨質流失有很大的影響。定期評估骨質 適時介入治療透過飲食、運動、預防跌倒及生活調整等方式多管齊下,提早預防骨質疏鬆,避免因為骨質流失造成骨折及其併發症,以及後續問題造成的身心困擾。營養師舒宜芳建議飲食部分除了必補合成骨質所需的原料像是鈣、維生素D與鎂。還要增加促進合成骨質的食物例如:大豆異黃酮、蛋白質與維生素C等。同時還要減少會促進骨質流失的食物,像是高磷食物、高鹽分食物以及酒精與咖啡因等。除此之外,建議搭配適當的運動,促進骨質吸收合成,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
患異位性皮膚炎竟易「骨質疏鬆」 醫院提供1族群免費檢測!精準預測高風險群
異位性皮膚炎不只會造成皮膚紅疹、搔癢。台中榮民總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譚國棟表示,許多研究指出,嚴重異位性皮膚炎的病人容易合併有憂鬱、焦慮等精神疾病,而且台中榮民總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研究發現,異位性皮膚炎對銀髮族患者還有全球第2大重要流行疾病風險「骨質疏鬆」。異膚患者脊椎骨折風險多8.5倍 需留意骨質疏鬆預防中榮過敏免疫風濕科回溯分析院內的骨質密度資料庫,找出50名高齡異位性皮膚炎病人與386名對照組。醫療團隊發現,經過2年追蹤,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的脊椎骨折發生風險竟然是對照組的8.5倍。因此,高齡異位性皮膚炎病人不僅要控制病情,也要更加留意骨質疏鬆的預防。此外譚國棟醫師提到,如何精準預測哪位病人需要接受骨質疏鬆治療,避免骨鬆性骨折、危及生命安全更是當務之急。智骨篩30秒預測骨鬆風險 有助早期發現、治療不過,目前運用標準骨質密度檢測儀,需耗時15分鐘才能完成,無法滿足民眾的迫切需求,部分民眾還需自費檢測。因此,中榮骨科部與人工智慧醫學診斷軟體供應商攜手研發智慧醫材軟體「智骨篩」。譚國棟醫師表示,只要有一張胸部X光影像,透過智骨篩就可在30秒內快速檢測民眾是否為骨質疏鬆症的高風險群,準確率可達約九成,有利於大量、快速有效篩選出疑似骨質疏鬆的民眾,有助於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中榮提供1族群免費檢測 守護民眾健康遠離骨折為了守護民眾健康,台中榮總醫院也宣布,即日起針對銀髮族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台中榮總免疫風濕科將會提供免費「智骨篩」骨質精準預測,只需加照一張胸部X光,就可精準預測是否有骨質疏鬆風險。譚國棟醫師提醒,異位性皮膚炎不是兒童的專利,成人、高齡族群都有可能發生,而免疫風濕科的病人由於慢性發炎性疾病及用藥的關係,也會增加骨質疏鬆的風險,因此都應早期偵測骨質疏鬆風險並及早治療。
背部突然「啪」一聲 看護幫患者翻身竟致腰椎骨折
63歲的李太太是一位居家看護,平常的工作是照顧長期臥床需要翻身的患者。某次幫患者翻身時,突然聽到自己背部發出「啪」的一聲,感覺身體突然震了一下,這個背部的疼痛越來越嚴重,甚至痛到有點挺不直腰,至診所求診,服用止痛藥後雖有改善仍隱隱作痛。李太太求診台南市立醫院家醫科顏秉辰醫師,X光檢查發現第一節腰椎壓迫性骨折:並安排雙能量X光骨密度檢查,發現有骨質疏鬆的問題。與李太太討論治療計畫,決定壓迫性骨折採保守治療,並進行藥物治療來避免骨質流失、增加骨密度,持續追蹤三年,李太太的骨密度從原本的-3.1(T-Score)進步到-2.4(T-Score)。顏秉辰醫師表示,大多數人以為骨折是要承受很大的力道才會發生,但壓迫性骨折大部份並非承受大力道,有時甚至只是輕微的傷害就出現。而這其實跟骨頭強度跟品質變差有關,也就是「骨質疏鬆症」。「骨質疏鬆症」是骨頭變得比較脆弱易斷,造成的主要原因為年齡、性別、體重過輕、髖部、脊椎骨、腕部骨折、身高減少 (超過4公分)、父母髖部骨折史、抽菸、飲酒過量、長期臥床、衰弱症或少動;而其中年齡則為一個最重要的危險因子。 根據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的建議,以下主要族群,建議應接受雙能量X光骨密度檢查,65歲以上的婦女或70歲以上男性、65歲以前且具有危險因子的停經婦女、即將停經並具有臨床骨折高風險因子的婦女,如體重過輕、先前曾經骨折、50至70歲並具有骨折高風險因子的男性、脆弱性骨折者。 顏秉辰醫師表示,台灣即將在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老年人口占比大於20%),而骨質密度與年齡具有高度關聯,面對超高齡化社會的醫療照護,建議符合應檢族群都該接受雙能量X光骨密度檢查,早發現早治療。此外,也要補充足夠的維他命D及鈣質,並視自己能力選擇合適的運動,以預防骨質疏鬆症。
擠不出時間運動 「周末戰士」剷除腹肉上吧!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和美國成人運動指南,皆建議每周至少進行150分鐘的中強度活動,並搭配肌力和柔軟度訓練。但平日工作又忙又累,實在難以擠出時間運動,沒關係!一項研究顯示,只要在周末2天運動超過每周建議的運動量,也能夠消除脂肪。變身「周末戰士」吧!超狂體能 跑步或騎車逾2小時研究作者、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國家心血管病中心專家張麗華表示:「對於無法達到運動指南建議的民眾,週末戰士運動模式值得推廣,對於減下腹部和全身肥胖,與定期運動沒有差異。」不過有一點要注意,周末戰士在周末的運動強度比平常更高,持續時間也更長,每次運動時間為147.6分鐘,逼近每周建議運動時間總和。美國國家猶太醫學研究中心(National Jewish Health)心血管預防和健康主任安德魯弗里曼(Andrew Freema)表示,像上述能夠持續運動2個多小時的人,是周末戰士的一個亞型,他們具有不同類型的運動生理學,可以堅持那麼長時間。弗里曼認為,這需要經過嚴格的訓練,才能到達跑步或騎自行車超過1個小時的目標。因此這項研究中的周末戰士,可能原本就已經狀態良好,甚至研究的運動模式就是他們習慣的訓練方式。打擊腹部脂肪 效果尤為明顯這項研究於週二發表在《肥胖》(Obesity)雜誌[i]上,分析了超過96名年齡介在20歲至59歲之間的人的身體脂肪,這些人是國家健康和營養檢查調查(NHANES)的一部分,這是一項長期進行的聯邦研究,旨在評估健康和營養狀況美國的成人和兒童。該研究使用了一種稱為雙能量X光吸收測定法(DXA掃描)的儀器來測量脂肪和腹部脂肪的總體水準,腹部脂肪是對身體危害最大的脂肪類型。與身體質量指數(BMI)不同,DXA掃描可以更精確和深入地分析骨質密度、脂肪組織和身體組成等。在這項研究中,772名週末戰士和3277名經常運動的人,透過DXA測量腹部脂肪、腰圍、全身脂肪量和體重指數,比起5580名不經常運動的人相比更低。研究發現,堅持運動對於減去腹部脂肪可獲得回報。紐約市威爾康奈爾醫學院綜合體重控制中心臨床醫學助理教授貝弗利(Beverly)表示,鍛煉最努力、時間最長的周末戰士「下腹部脂肪甚至更少」。這項研究重申了關於身體活動和健康的古老格言,任何活動都比不活動好。不過重點是,人們應該以任何適合自己生活方式的方式進行活動。 原文出處:Belly fat linked to early death, study finds [i]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oby.23986
超高齡銀髮族硬舉大賽登場 老人家肌力訓練沒問題嗎?
老人家重量訓練,這件事聽起來很突兀又很冒險,但事實上,全年齡層都能進行肌力訓練,且隨著年紀增長,肌肉開始流失、體力衰退,更應該藉由訓練來維持、增進肌力。日前,就有推廣中高齡訓練的健身房舉辦《聖誕老人硬舉大賽》,吸引68位60歲以上民眾參與,藉此推廣肌力訓練的好處。肌力提升好處多 預防衰老、暢通經絡活血肌力提升的目的在使生活功能更好、更自由,杏仁復健科診所院長林杏青醫師表示,力量、功能性訓練都很重要,例如有髖關節動手術換人工關節的案例,術後訓練透過比較強的肌肉力量,漸漸可以自行爬樓梯。訓練上專業的評估重要的是帶來「安全有效」的訓練,不同的身體狀況會有相應需要注意的情形。例如骨質疏鬆不適合扭轉等動作,心臟病要注意血壓的起伏,退化性關節炎要降低衝擊避免膝蓋痛等等,因此動作控制的評估也很重要。循序漸進有規劃的運動並不危險,重量本身不是單一危險因素,動作的品質關係較大。睦霖復健科診所院長蔡育霖醫師身兼中醫背景,蔡醫師從中醫的專業表示,中醫說的五臟對應的大致上其實就是肌腱韌帶神經、循環系統、肌肉、皮膚、骨骼,強調的是整體的保養與增強,因此,中醫也很強調鍛鍊的概念:強身健體、未病先防,這點與現代醫學沒有衝突。當代的肌力訓練以及良好的運動計畫就是可以幫助身體整體增強的方式,採科學的方式循序漸進的訓練,才能夠避免受傷。運動、訓練的好處包含預防衰老、暢通經絡氣血、調節五臟六腑,另一方面就是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肌力、骨質密度,充足精、氣、神,整體狀態可以變得更好!訓練前須經專業人員評估 安全有效為最大考量練健康物理治療師暨總教練鄭宇劭表示,因學員生理疾病各種不同,特殊狀況長輩在訓練前需詳盡了解該長輩相關的禁忌症及動作限制,並且訓練前後需做血壓測量、握力篩檢等,確保學員訓練時強度學員身體能夠負荷,並且必須從輕重量甚至墊上開始訓練,循序漸進,才能安全、有效地穩定成長。長者也可以增肌減脂 訓練外還有四大飲食關鍵叮噹營養師指出飲食攝取有四大關鍵:(1)熱量充足提升(2)蛋白質攝取量(3)注意維生素D、鈣攝取(4)抗發炎。擁有足夠的熱量才可以將營養轉換成肌肉,接下來是每餐的蛋白質份量跟手掌心一樣大即可,維生素D及鈣質則是與骨骼健康、免疫習習相關,最後是要留意減少體內發炎數值,可以降低身體走向分解狀態,避免肌肉流失,除了補充Omega-3(魚油)等抗發炎物質外,維持良好腸道菌環境就避免引發腸漏症讓身體發炎因子增加!飲食之外,也有研究指出,不管是阻力訓練還是有氧訓練,對於認知功能、改變身體組成、甚至提升胰島素敏感度都有幫助。但如果要減少肌肉量流失或增加肌力,則需要靠阻力訓練(重訓)。只要有規律的訓練,再加上良好的飲食控制,長輩想要增肌減脂絕對不是問題!「健康是練出來的!」並非只有健身好手才能站上舞台,只要願意訓練,都能比過去的自己更進步!練健康為推廣中高齡肌力訓練,希望藉《聖誕老人六角槓硬舉大賽》提供長者表演的舞台,也檢視自己的訓練成果,鼓勵自己也激勵他人,活動發起人黃元杰希望在這次賽事之後,能持續喚起大眾對於健康及肌力訓練的重視,一同為自己的健康把關,除透過訓練擺脫病痛外,更獲得自在人生。
5旬女擔心副作用堅持不用藥 骨質疏鬆一跌倒雙側髖部與膝蓋都骨折
在台灣民間流傳許多偏方,訛傳以形補形的療效,目前依然有民眾深信不疑!在骨質疏鬆症已成為文明病的今日,部分病患因為擔心長期使用西藥所帶來副作用,依賴這些民間偏方,最後反而陷入反覆骨折危機。一名居住在鹿港的50多歲女性,因經常腰酸背痛到醫院求助,發現罹患骨質疏鬆導致脊椎多處壓迫性骨折,願意接受手術但不願治療骨質疏鬆,堅持使用民間偏方。幾個月後,在一次不小心的跌倒,導致雙側髖部與膝蓋都骨折,患者才終於點頭同意用藥治療。擔心用藥副作用反而招來更大傷害 骨質疏鬆後骨折易誘發併發症致命彰化基督教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陳志鎧表示,骨質疏鬆平常幾乎沒有徵兆,通常都是就醫後發現骨折,也意外發現骨質疏鬆。一旦醫師建議用藥治療,多數病人會提出質疑,骨折治療好就好,為什麼要一直吃藥?更多的是擔心副作用傷害身體!但事實是骨質疏鬆造成的骨折,不只手術較困難,也容易有併發症的產生,例如髖部骨折後,有將近一半的人不良於行,嚴重者甚至需要一段時間臥床,併發肺炎,褥瘡,蜂窩性組織炎,或是敗血症等致命問題。陳志鎧醫師進一步說明,正常骨質密度T值為-1以上,-1到-2.5之間為骨量缺少,小於-2.5為骨質疏鬆,-3以下則為嚴重性骨質疏鬆,為骨折的高危險性患者!此50多歲個案即便接連發生多處骨折,仍不願意接受骨質疏鬆治療,最後因生活照護十分不便,在家屬勸說下勉強接受骨密度檢查,果不其然T值僅-3.8!不外乎年年骨折!高風險族群應及早關心骨質健康 早期診斷早期治療陳志鎧醫師再次強調,人體骨質從35歲之後開始走下坡,如果是骨質疏鬆的高風險民眾就該及早接受檢查:包含早發性停經,65歲以上的女性,70歲以上的男性,就要小心骨質受荷爾蒙與年紀影響,造成的大量流失;此外生活作息不正常,喜歡靠大量咖啡或者是含糖飲料提神的夜貓子,或是患有糖尿病,甲狀腺疾病,也都是高風險族群。陳志鎧醫師也說,骨質疏鬆診斷目前標準檢查為DXA雙能量骨質密度檢測儀,當檢測T值小於或等於-2.5,就是骨質疏鬆,就應該接受治療;如果是-1到-2.5之間,骨量缺少的患者,也可以考慮預防性用藥;如果骨質正常的患者,平常也應規律生活和運動,適切的補充鈣片和維他命D,以減緩骨質的流失。促進骨質生成已成骨鬆治療趨勢 長期用藥才能穩定骨質健康目前健保給付兩類藥物,分別為減少骨質流失與促進骨質生成:傳統藥物為減少骨質流失,可以擋住骨頭流失,但因為新生骨頭較緩慢,導致新舊骨頭交陳,骨質相對硬脆不健康。促進骨質生成是新一代的藥物,不只能加快骨質的生成,還能加速老舊骨頭的移除,所以新生的骨頭相對傳統藥物所產生的骨頭較為穩固。目前世界骨質疏鬆治療的趨勢已是超前佈署的概念:當T值小於-3.0或是不小心跌倒就有骨折產生的患者,就建議直接使用促進骨質生成的藥物;但台灣健保給付規定仍較嚴苛,須曾經使用減少骨質流失藥物但效用不佳,T值小於-3.0外,還要加上合併兩處骨折才核可給付。陳志鎧醫師提醒,不管是哪一種治療骨質疏鬆的藥物,有使用藥物就是比沒有使用來的有保護骨質的效果!而且骨質疏鬆症和糖尿病與高血壓一樣,都是慢性病的一種,需要持續的治療,最忌中斷!一旦停藥,不只骨質會流失打回原點,還有可能引發更厲害的骨折,造成手術的複雜與困難。2023年骨質疏鬆症、骨關節炎和肌肉骨骼疾病世界大會(WCO-IOF-ESCEO)最新研究指出,在美國大型醫療保險資料庫(Medicare),分析近50萬名接受治療骨鬆病患,骨質疏鬆的長期治療不只有助降低骨折發生機率,還有延續壽命與生活品質的邊際效益。治療骨質疏鬆需多科合併照護 有助減少共病危害生命陳志鎧醫師提到,治療骨質疏鬆不只侷限在骨科,許多內分泌疾病,腎臟病也會導致骨質流失,導致許多共病且惡化。目前彰化基督教醫院整合多個科別,且有中西醫共同照護,委由個管師協助病患,除了提醒回診用藥外,也會協助瞭解是否有相關併發症的產生,聯繫多個科別一同治療,提倡全人醫療照護,讓病人能整體性維持健康,盡快遠離骨質疏鬆造成的不便與危害。
八旬嬤背痛又變矮 及早發現免於骨折捱刀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慈恩報導】及早發現骨質疏鬆症並接受治療,可以避免後續因發生骨鬆性骨折而必須開刀治療!臨床有一名年近80歲的阿嬤,經常有下背痛情況,且發現自己變矮、亦有駝背而求診骨科。醫師安排阿嬤接受DXA骨質密度檢測後,發現阿嬤的T值(T-score)竟然為-3.5,是屬於嚴重的骨質疏鬆症,於是以促進骨質生成的藥物為主、並輔以減少骨質流失的藥物。在連續使用12個月後,醫師再追蹤她的骨質密度時,T值已經回到正常值-2.3。萬芳醫院骨科部主任郭宜潔指出,該名病患的配合度高,在服用骨鬆治療藥物時,也同時補充鈣質、維生素D並嘗試規律運動,且在獲得成效後,至今仍持續使用骨鬆藥物以保骨本。也幸虧發現得早,得以免除因不小心跌倒而造成骨折的危險。骨鬆性骨折會造成高齡髖部骨折,死亡風險高一旦因骨鬆而發生骨折,最典型的情況就是高齡髖部骨折。根據萬芳醫院過去5年來的追蹤,平均一年約有200例高齡骨鬆髖部骨折患者,等於幾乎2天就有一名病患必須接受手術治療,「在全世界的文獻資料,髖關節骨折一年內的死亡率超過10%,其他將近有6成患者是喪失自理能力,無法恢復原本的生活,在萬芳醫院五年追蹤資料中,也發生相近的結果。」郭宜潔強調,因骨鬆而導致的高齡髖關節骨折,對於醫師手術、術後照護、病患及家人都是很大的挑戰。骨鬆的高危險族群以停經後婦女、年齡逾80歲,或有體重過輕、營養不良及長期使用類固醇者居多,他提醒若是發現身高矮了兩、三公分,有駝背、莫名背痛時,有可能是骨鬆症狀,要提高警覺定期測量骨密度。骨鬆治療要儘早,可討論最適合的治療藥物臨床治療骨鬆的藥物種類很多,光是使用方式就有口服藥物、靜脈注射、皮下注射等,郭宜潔提及,如果以治療的作用機轉來分,也有「減少骨質流失」、「促進骨質生成」兩大類,醫師會依照病患的狀況與需求來選擇或合併使用。「減少骨質流失」的藥物,對於輕度的骨鬆患者比較合適,也適合長期使用;倘若是骨質密度不夠、且嚴重的骨鬆患者,一般會建議優先使用「促進骨質生成」藥物,「這兩類藥物就像開源節流概念,前者為節流、後者為開源。」郭宜潔表示,即使是需要開刀的病患,在使用骨鬆治療藥物後,也能增加術後骨頭的癒合,提高骨質密度、減少再次骨折的風險。根據臨床研究證實,對於嚴重的骨鬆患者,優先使用「促進骨質生成」藥物,再接續使用「減少骨質流失」的藥物,能帶來較好的骨密度提升效果,達到降低骨折風險的目的。近幾年萬芳醫院已成立骨鬆肌少症治療特別門診,每周有不同科別專科醫師針對骨鬆狀況進行評估治療,他提醒,如今國人平均壽命延長,在預防三高下,也要預防骨鬆性骨折,提早治療才能讓高齡生活更有行動力,也能活得健康無拘束。
能量飲裡「牛磺酸」成分可延長人類壽命? 專家籲:應有更大規模實驗
除了實現理想,部分民眾也希望長命百歲。一項刊登在《科學》期刊的研究顯示,老鼠在攝取一種被添加在能量飲料的「牛磺酸(Taurine)」成分之後,壽命居然增加了10%,身體機能也比以往更健康,目前專家呼籲,應對此進行更大規模的臨床實驗,因其極有可能是人類長壽的關鍵。據《衛報》報導,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維杰(Vijay Yadav)指出,牛磺酸在人體本就有一定的存量,但隨著年紀增長就會逐漸下降,60歲的成人體內牛磺酸含量僅剩5歲兒童的三分之一,甚至更低。有鑑於此,維杰和研究團隊藉由實驗,讓一半的老鼠補充牛磺酸,其餘則施打安慰劑,結果顯示補充牛磺酸的老鼠,有骨骼密度升高、肌肉變強壯、記憶力更持久、免疫系統活化等特徵,變得比以往還健康,其中雄性老鼠壽命平均增加10%;雌鼠增加12%,相當多了至少3個月,換算人類壽命則有7年多至8年。之後維杰和研究人員以獼猴為實驗,6個月下來發現,每日補充牛磺酸的獼猴在健康方面同樣有十足的進步,由此推估,牛磺酸還可防止體重增加、降低血糖、改善骨質密度和免疫系統的功用。此外,他們更透過數據分析,發現1.2萬名60歲以上歐洲人當中,體內牛磺酸含量較高者,較不易患有肥胖症、糖尿病和高血壓。不過,由於相關研究資料匱乏,無法知曉牛磺酸和人體健康及長壽是否存在因果關係,因此維杰呼籲,應對此進行更大規模的臨床實驗。另有科學家提醒,因為目前尚無研究佐證,補充牛磺酸對身體的益處,因此不建議民眾藉由藥物、能量飲料或調整飲食增加牛磺酸的攝取量,尤其能量飲料的其他添加物與含糖比例頗高,一旦大量服用就可能對人體造成損害。
妙齡女美白拒曬太陽,維生素D不足全身發炎 調查:九成民眾缺D
26歲的林小姐追求美白,出門必擦防曬乳、以計程車代步,加上工作因素幾乎晝伏夜出,根本曬不到太陽,長期下來體內維生素D濃度甚至低至1.9 ng/ml(建議值為≥30 ng/ml),導致身體慢性發炎嚴重,也患有如過敏性鼻炎、帶狀皰疹等自體免疫疾病。聯安預防醫學機構總院長鄭乃源醫師表示,維生素D不足不會有急性症狀或危險,但長期缺乏會影響骨骼、肌肉、自體免疫、皮膚,並增加各種疾病風險。維生素D是人體重要的營養素之一,近年研究指出維生素D控制體內多數組織中細胞訊息的傳遞,因此不足或缺乏會影響細胞功能,如增殖、分化、凋亡等,而氣喘、癌症、冠狀動脈疾病、憂鬱症、骨質疏鬆、異位性皮膚炎、代謝症候群等疾病也都與維生素D不足或缺乏有關。將近九成民眾維生素D不足 不曬太陽是關鍵聯安預防醫學機構分析2015-2022年間的健檢資料,針對125,292筆維生素D數據進行分析,發現高達8成7的民眾皆維生素D不足或缺乏,等於每10人中,幾乎就有近9人異常。鄭乃源醫師進一步以性別分析,發現男性有將近8成5維生素D異常,女性更有將近9成未達建議值,推測是因為女性較男性更追求美白、防曬,又沒有額外補充的習慣,導致維生素 D異常狀況居高不下。各年齡層中,又以21-30歲的年輕人為異常之冠,高達9成3不足或缺乏。但國人並未輕忽其重要性,不僅報章雜誌呼籲,市面上也充斥許多營養補充品,但為何國人維生素D數值仍普遍未達建議值?鄭乃源醫師表示,最主要是因為身體每日消耗維生素D,但日常飲食只能補充身體所需的5%~10%。因此若沒有透過每日充足的陽光或保健食品補充,較難以讓體內維持建議濃度。額外補充維生素D日曬就夠? 建議額外補充維生素 D 不足或缺乏的情況可以說各國皆然,以美國為例,美國訂定維生素D標準較台灣寬鬆,低於20 ng/ml才算異常,卻仍有高達42%者未達建議值,尤其皮膚黝黑者,統計數據更高,非裔美國人有將近82%缺乏。即使是陽光照射充足的熱帶地區也有缺乏的現象,一項夏威夷的研究顯示,喜愛戶外運動的衝浪者,也仍有過半的民眾有缺乏情形。若每天大量補充相關營養品,有無可能造成過量問題?營養師徐景宜則回應,在這12萬筆資料當中,沒有任何人超標,目前也尚未接觸到過多案例。建議可抽血檢查數值,並額外補充,半年後再檢測一次確認數值有無提升。63歲的賀女士在2018年時發現維生素D數值僅15.3 ng/ml,骨質密度T值低至-2,推測是停經加上長期維生素D不足及缺乏適當運動導致。此後經醫師建議開始補充維生素D,短短四年維生素D回到建議值以上33.2 ng/ml,而骨質密度T值更改善至-1.4。有效補充維生素D 掌握4原則想有效補充維生素D其實並不難,把握以下四原則,便能輕鬆打造健康好身體。適當日照:陽光是轉換維生素D的重要來源,要留意曝曬時間,建議於每日10:00~14:00,曬至少10 到15分鐘,且最好避開正中午的陽光,避免曬傷,並注意玻璃、衣物、防曬乳等物質阻擋,全身至少要有40%的肌膚沐浴在陽光下才能有效補充。多攝取富含維生素 D 的食物:推薦的「陽光」食物分別是黑木耳、鮭魚、秋刀魚、乾香菇、鯖魚、鴨肉、新鮮香菇、豬肝。適量補充保健食品:推薦選擇D3形式的維生素 D 保健食品,也可選擇添加維生素 K 的複方劑型,有助鈣質吸收、強化骨骼。定期檢測:除了每年健檢時建議將維生素 D 檢測納入自身健檢項目中外,也建議有定期補充維生素 D 保健食品者,每3~6個月進行回測,才能第一線掌握身體健康狀況,了解補充成效。鄭乃源醫師提醒,儘管日照為維生素 D 的重要來源,然而多數民眾的工作場域都在室內,難以曬到太陽,加之從飲食獲得的補充有限,因此想要避免維生素D不足或缺乏,還是應視情況補充足夠劑量的保健食品。最重要的是要有健康意識,正視自身狀況並積極調整,才是實踐預防醫學的真諦,避免疾病,進而早健康。
肥胖指標「腫」麼看? 打造減肥計畫「享瘦人生」
夏日到來,減肥成為全民運動!無論是一般人想打造理想身形,或是肥胖、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患者有健康考量,都可評估自己是否需要減肥。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洪泊儒說明,肥胖指標包括體重、身體質量指數(BMI)、腰圍與體脂等,減肥重點在於充足攝取每日所需的6大營養素,並適當分配吃進的熱量,當攝取的熱量小於消耗的熱量,才能健康減重。肥胖定義為何? 除了體重還有哪些指標?體重 體重是最簡單的評估方式,可參考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成人健康體重對照表。範例:林先生身高175公分,適當的體重範圍為56.7-73.4公斤,若處於73.5-82.6公斤則為過重,超過82.7就要當心肥胖。身體質量指數(BMI)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以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來衡量肥胖程度,其計算公式是以體重(公斤)除以身高(公尺)的平方。國健署建議我國成人BMI應維持在18.5(kg/㎡)及24(kg/㎡)之間,太瘦、過重或太胖皆有礙健康。研究顯示,體重過重或是肥胖(BMI≧24)為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惡性腫瘤等慢性疾病的主要風險因素;而過瘦的健康問題,則會有營養不良、骨質疏鬆、猝死等健康問題。範例:王小姐身高160公分,體重65公斤BMI=65(公斤)÷ 1.6(公尺)÷ 1.6(公尺)=25.4,體重屬於「過重」。 身體質量指數(BMI) 體重過輕 BMI < 18.5正常範圍18.5 ≦ BMI < 24異常範圍過 重:24 ≦ BMI < 27輕度肥胖:27 ≦ BMI < 30中度肥胖:30 ≦ BMI < 35重度肥胖:35 ≦ BMI腰圍: 腰圍是評估腹部脂肪累積的指標,也是判斷肥胖相關健康風險的重要指標。對於亞洲人而言,男性腰圍≧90cm、女性≧80cm就表示「腹部肥胖」,要特別注意飲食、運動、體重控制。測量腰圍方法: 1輕鬆站直以手插腰,取「肋骨下緣」和「左右兩側腸骨上緣」的中間點。2將軟尺水平於地面輕鬆經過腰點,圍繞整個腰後讀取數據。▲國健署教你輕鬆量腰圍。(圖/取自國健署)體脂: 體脂率代表身體脂肪所佔的百分比,想要判斷體內的肥胖程度,以雙能量X光吸收儀測量的體脂率較準確。洪泊儒表示,想要簡易測量體脂的民眾,可利用健身房的身體組成分析儀,利用生物電阻法測出體脂率;有健康需求的人,還能進一步到醫院測量X光吸收,可精確檢測全身體脂、肌肉量甚至骨質密度數據。要留意的是,有些人外表不胖,體脂率卻高得驚人,可能是隱性肥胖的「泡芙人」。即使體重或BMI值正常,但體脂肪若超過標準也是肥胖,如男性體脂肪≧25%或女性體脂肪≧30%都要當心。如何訂定減肥計畫?每日需要多少熱量?減肥與健康有關,每個人的身體和需求不同,評估自身的BMI、腰圍、健康狀態以及個人目標後,與醫生、營養師或健身教練討論制定適合自己的減肥計劃,如設定明確的體重目標、設計適合的飲食計劃、建立適合的運動計劃、監測進展和調整計劃、維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每個人的活動量不同,利用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推薦公式可計算出個人所需熱量。例如65公斤的王小姐的工作為坐辦公室,屬輕量工作,每天攝取熱量應在1300至1625大卡之間(20-25大卡*65公斤)。若減重目標為每週減輕0.5公斤,則每日應減少攝取500大卡。同時,減肥目標設定不要好高騖遠,以免容易打退堂鼓,以「做得到」為原則。可參考「漸進式」做法,例如輕鬆的方式開始調整,例如戒除含糖飲料、酒精與零食宵夜,並細嚼慢嚥,增加走路、爬樓梯等活動量,每日即可輕鬆減少200大卡,再逐步增強運動及飲食分量控制,朝向日減去500大卡邁進。洪泊儒說明,減重基本原則就是「熱量赤字」,攝取的熱量要小於消耗的熱量,才有機會減重。若每日都有計算熱量卻還是瘦不下來,可能源於低估吃進的熱量或高估消耗熱量,這時應檢視自己吃進哪些食物。每天活動量活動種類體重正常者所需熱量體重過重、肥胖者所需熱量輕度工作大部分從事靜態或坐著的工作,例如坐辦公室的上班族、售貨員等。30大卡 X目前體重(公斤)20-25大卡 X目前體重(公斤)中度工作從事機械操作、接待或家事等站立活動較多的工作,例如褓母、護士、服務生、家事服務員等。35大卡 X目前體重(公斤)30大卡 X目前體重(公斤)重度工作從事農耕、漁業、建築等的重度使用體力之工作,例如運動員、搬家工人等。40大卡 X目前體重(公斤)35大卡 X目前體重(公斤)醫師最後呼籲,減重首要的目的應該是保持健康,若只是為了追求符合審美觀的體態,極端減重恐導致掉髮、情緒不穩、女性經期失調等問題。建議一個禮拜最多減重0.5到1公斤就好,3個月內減重不超過原本體重10%。另外,特殊飲食法(如生酮飲食)帶來的問題也常被忽略,每日應均衡攝取需要6大營養素,再去分配每日吃進的所需熱量,才能健康減重。
更年期身體不適怎麼辦? 中醫「滋陰清熱」可減緩三大症狀
52歲的林小姐近半年來月經越來越不規則,應該的時候不來,經血量也一下多一下少,且隨者天氣轉熱,常感到一陣熱突然上升,尤其在靜下心來時更為明顯,困擾不已求助於醫師。衛生福利部台北醫院中醫科主治醫師賴博政表示,更年期常見血管舒縮、黏膜萎縮、精神等三大症狀,可以「滋陰清熱」針對體質調理,輔以疏肝解鬱的藥物,幫助婦女度過這個十分困擾的階段。更年期常見症狀有那些呢?婦女進中年時期便會邁向更年期,大部分在44歲到55歲,平均50歲前後;因為卵巢功能的漸漸衰退,分泌的荷爾蒙失調,因此濾泡期和月經週期變短,影響正常的月經週期,使得生理期變短,逐漸邁向停經的階段,因此,如果年近中年,月經週期有所異常,一般是正常生理現象。一、血管舒縮症狀(vasomotor symptoms)這是停經後最常出現的症狀,大部分的婦女會出現身體較為燥熱,有時會有一陣陣烘熱上來,但是又很快地消失,容易流汗、睡覺時明顯,嚴重時會影響睡眠品質。二、黏膜萎縮因為缺少動情素的的作用,身體黏膜會萎縮變得較為乾澀,常見的有子宮內膜萎縮、陰道周圍乾澀、解尿時會感到灼熱刺痛、性行為時疼痛不適。三、精神症狀因為荷爾蒙失調,婦女會有精神情緒上的一些問題,最常見的就是急躁易怒,容易發脾氣,此外,對事物不感興趣,容易悲傷,常想起難過、負面的事物,憂鬱緊張也十分常見。中醫如何處理更年期呢?中醫經典《黃帝內經》對人類生長至衰老過程描述得十分清楚,內經曰:「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發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葵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賴博政解說,更年期後因為荷爾蒙分泌漸漸減少,陰質陰液虧損後會使熱象上升,黏膜萎縮,中醫將之歸屬在腎虛或是腎陰虛的範疇,通常見的症狀是心情煩躁,身體燥熱,輾轉難眠,夜間汗出,口乾咽燥,腰膝痠軟,舌質紅絳,脈細數等症狀。陰質虧損後容易出現化熱生火的症狀,像是大便乾燥,小便短赤頻數,面色通紅等症狀。中醫處理更年期的作法,便是以「滋陰清熱」作為主要的治療方式,並針對女性的體質狀況調理。如果有其他兼有的症狀,像是睡眠困擾,情緒起伏較大等等,可再加上寧心安神、疏肝解鬱的藥物,幫助婦女朋友們度過這個必經且十分困擾的階段。更年期後有甚麼問題容易出現呢?賴博政醫師強調更年期後更容易有兩大問題,一是骨質疏鬆;二是心血管疾病。因為停經後動情激素下降使得骨質密度下降,增加骨質疏鬆及骨折的風險。此外動情激素也會幫助脂肪的代謝及減少胰島素抗性,因此,步入更年期後需要注意鈣質與維生素D的攝取,預防上述疾病的發生。推薦補充6種食物營養鈣片維生素D芝麻牛奶乳酪黑豆
青春期重訓、鍛鍊肌肉會長不高? 肌力訓練「這樣練」助生長板發育
青春期是人的快速生長期,也是長高的黃金時期,許多家長希望家中孩子能夠高人一等,因此到處尋找各種方法。而最常聽到的長高禁忌就是「鍛鍊肌肉」,許多人說太早鍛練肌肉會長不高、會限制身高發展。「肌力訓練會導致孩子長不高」、「太早鍛鍊肌肉會影響身高發展」這些迷思真的正確嗎?國健署社區健康組表示,適量的肌力訓練其實可以幫助孩子生長板的發育,重點在於正確運動。肌力訓練很重要 建議訓練量該如何計算?運動有許多不同的種類,能夠促進青少年生長發育,也可讓身體更加強壯,不過,許多人擔心肌力訓練相關的運動會影響身高發展。對此,國健署表示,過重的重量確實有可能會對青少年的發育與成長發生負面的影響,但其實只要運動正確,適量的肌力訓練是可以幫助孩子生長板的發育。此外,適當的肌力訓練也可增加肌肉量,使基礎代謝率上升,在日常生活中就能消耗更多的熱量,有助於維持體態。「肌力訓練」可運用彈力帶、啞鈴等器材進行,也可透過遊戲執行,例如:玩公園內的遊樂設施、球類運動、拔河、攀岩、體操等等,而對抗自己體重的動作也是很好的運動方式。此階段的孩子每週應有三天以上的肌力訓練,國健署建議,青少年從事肌耐力訓練(如:跑、跳、蹲、吊單槓或攀爬等動作),應避免過重的肌力訓練,建議訓練達肌肉疲勞前的60%即可,例如:孩子若能從事某種活動最多5次,則建議訓練量不超過3次。有氧、骨質強化不可少 飲食和睡眠也助長高除了肌力訓練外,有氧運動、骨質強化訓練也是這階段相當重要的運動項目,青少年每日應參與60分鐘以上中度至費力的身體活動,並包含肌力訓練、有氧運動、骨質強化訓練等3種不同種類的活動。「有氧運動」可增進家中孩子呼吸循環系統的功能,常見的有氧運動包含跑步、騎腳踏車、單腳跳、跳繩、游泳、跳舞、體操等活動。國健署建議,每週應至少有三天以上的費力有氧運動。「骨質強化訓練」可增強骨骼、增加骨質密度,而人體骨質增強最大期便是青春期,因此,增加骨骼訓練對青少年而言非常重要。一般來說,此種訓練在運動時會與地面產生碰撞,藉以增加骨質密度,運動項目可結合有氧訓練或肌力訓練,例如:跑步、跳繩、籃球、網球、體操等。國健署建議,每週應有三天以上的增強骨骼訓練。最後,國健署也提醒,青少年的身高發展,除了受到運動的影響外,良好的飲食和充足睡眠也是影響身高的關鍵因素。保持良好的運動、飲食習慣,再加上正常、規律的作息,才能更有效地幫助成長發育。
2022健檢十大紅字公布 「脂肪肝」連續3年位居第一!
經歷三年的疫情,民眾在生活及飲食習慣產生諸多改變,對健康造成的影響,也反應在身體的健康上!「永越健康管理中心」發布2022度健檢紅字十大警訊,希望協助國人檢視自身健康、及早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83%健檢民眾都有脂肪肝問題經分析2022年度共9775筆健檢數據,男女佔比53%:47%,平均年齡為48.3;其中「脂肪肝」紅字比83%,打敗維生素D不足71.1%,自2020已連續三年度位居年度永越健檢紅字首位。十大健檢紅字依序為:脂肪肝、維生素D不足、高血脂、體脂肪率過高、體重過重、骨質密度不足、高血糖、骨質疏鬆(>50歲)、胰島素阻抗(糖尿病前期)、肥胖。男性重點警訊:脂肪肝、三高、體重過重「脂肪肝」多年來一直是男性紅字榜首,異常比高達83%,且男性(87.5%)遠大於女性(78.2%)。肝臟內積聚脂肪,佔5%以上便為脂肪肝,依嚴重度分輕中重三類,易導致肝臟發炎、結疤,嚴重者肝硬化,甚至肝癌;其發生率的增加與國人肥胖、代謝症候群人口的增加息息相關。疫情期居家時間多,缺乏足夠運動,跟疫情前2019年度66.8%(男73.7%、女58.5%)相比,男性增加19%,女性暴增34%,更需提高警覺積極改善飲食及運動習慣。另外,在三高:高血壓(男21.2%、女13.1%)、高血糖(男43.6%、女24.4%)、高血脂(男66.7%、女63.9%)、代謝症候群(男27.5%、女15.6%)及體重過重(男62.1%、女27.2%)的異常人數;男性除了高血脂,其他均比女性高出許多!賴醫師提醒:『三高、代謝症候群、體重過重,是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肝病的高危險群,因而特別呼籲,男士應該重視自己的健康警訊,除了少應酬、避免抽煙及飲酒,更應改變飲食習慣並養成固定運動的習慣。』▲永越健檢2022年度十大紅字公布,前三名依序為:脂肪肝、維生素D不足、高血脂女性重點警訊:維生素D不足、骨質疏鬆、肌少症女性「維生素D不足」有69.8%,維生素D可以促進鈣質的吸收,因而血液中的鈣質增加,可幫助骨頭的鈣化;然而,維生素D需透過食物或日照合成,現代人怕曬黑,許多女性有塗抹防曬乳隔絕紫外線的習慣,日曬不足下,鈣質吸收減少,容易引發骨質疏鬆問題。「骨質密度不足」從12年前23.9%(2008),今年已攀升至37.5%(2022),成長超過5成,是一大警訊。賴醫師特別提醒:『女性是「骨質疏鬆」及「肌少症」的高危險族群,經資料分析受檢者之骨質密度,不分性別年紀,不足的比率達39.4%,50歲以上更超過7成;其中,已達到骨質疏鬆定義者,男性18.4%,女性39.7%;而女性肌少症達27.3%,高於男性8.6%有三倍之多,足見許多年長女性因骨質疏鬆、肌少症,嚴重暴露在跌倒及骨折的風險中。』定期健檢,掌握人生重要的健康財富5%的體重下降即能有效改善脂肪肝,預防肝臟發炎及肝硬化風險,防範於未然,才是醫學的最高價值。健檢報告中有紅字不等於失去健康,現在沒紅字也不等於完全健康,建議可藉由定期的健康檢查來檢視自身的健康狀況,「健檢紅字」是身體給我們善意的提醒,提醒哪些狀況必須立刻就醫?哪些紅字可藉由調整個人的生活型態來進行改善,包括:1. 少應酬避免菸酒2. 定時定量八分飽3. 天天五蔬果,少油、少糖、少鹽、低熱量飲食4. 維持標準體重5. 規律運動150:每週5天、每次30分鐘、每週達150分鐘6. 多曬太陽:除食物攝取外,陽光是合成天然維生素D重要來源,建議每週至少三次戶外活動,每次15分鐘,無防曬並於10:00-15:00間進行。除了應減少應酬、注意飲食並加強運動,搭配定期適宜的健檢,早期發現,讓未來享有高齡又良好的生活品質。
小孩成長該如何長高不長胖! 營養師授4大營養素怎麼吃
「小孩能不能再長高一點?」是許多父母關心的問題,影響孩子身高的因素主要為遺傳,不過後天只要攝取優質營養素、睡眠充足、多運動,也有助於長高。營養師李婉萍表示,想要讓孩子長高不長胖,最重要的是攝取蛋白質、足夠的熱量、鈣質與維生素K。若小孩喜愛在課後吃點零食,則推薦牛奶、豆漿、地瓜等食物,可以讓孩子吃得健康又開心。現在孩子進入青春期時間愈來愈早,想要掌握生長關鍵期,讓孩子高人一等,除了評估孩子生長發育的狀況,對照兒童健康手冊的生長曲線圖,也可以每年紀錄孩子的身高。日常飲食方面,蛋白質是生長發育的關鍵,足夠的熱量是長高的基本條件,補充鈣質可讓骨質密度變好,維生素K則是將鈣質「黏在骨頭上」形成骨質。4大關鍵營養素蛋白質:豆製品、魚肉、海鮮、蛋、乳製品熱量:熱量主要來自六大類食物中的三大營養素,包括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及脂質。衛福部建議三大營養素比例:蛋白質 10-20%、脂質 20-30%、醣類 50-60%鈣質:乳製品、小魚、豆製品及深色蔬菜等維生素K:深綠色葉菜如菠菜、萵苣等計算身高的公式男孩身高=(父親身高+母親身高+11)除以2,再加或減7.5公分女孩身高=(父親身高+母親身高-11)除以2,再加或減6公分發育迷思:胖胖的小孩可以長得比較高?以往觀念認為「胖胖的小孩可以長得比較高」,李婉萍說明,這是由於早年孩子普遍營養不良,小孩肉肉的確實擁有足夠的熱量,才有辦法往上抽高;但現在孩子過重比例越來越高,過胖恐影響生長發育。另一方面,瘦小的孩子可能由於挑食、進食量不足、澱粉類攝取不足,導致生長的營養素不夠,因而長不高。2025年全球過重或肥胖嬰幼兒達7千萬人然而,現在美食誘惑多,不少孩子長高之餘也「橫向發展」。世界衛生組織(WHO)終止兒童肥胖委員會預估,2025年全球過重或肥胖的嬰幼兒數量將增加到7000萬人,若無提供適當介入措施,肥胖的嬰幼兒在童年、青少年期和成年期可能會繼續肥胖。優質課後點心怎麼吃充足的熱量可以長高,但過多的熱量卻會累積脂肪。現在孩子喜愛手搖飲、炸物速食、零食點心,卻不怎麼愛吃蔬菜,讓家長相當頭疼。對此,李婉萍推薦保久乳、保久豆漿、蒸烤地瓜、毛豆等,鈣質與蛋白質豐富,還有八寶湯與花生湯,都是很好的點心。家長可以把課後點心放在安親班,即可讓孩子吃得健康又開心。保久乳與保久豆漿蒸烤地瓜與毛豆八寶湯與花生湯長高不長胖 三管齊下國民健康署提醒,維持正常的健康體位必須從健康飲食、身體活動及充足睡眠三管齊下:健康飲食1.自備水壺, 以「白開水」或「無糖」飲料取代含糖飲料。2.適量取代大份量食物;降低吃甜食、零食、速食、高脂、高糖等。3.新鮮蔬果多樣性;多攝取原態食物;以全穀類取代精製穀類食物。4.每天吃早餐;鼓勵家長與小孩在家中一同吃健康晚餐;不要邊看電視邊吃飯。導師陪同學生用營養午餐,教導健康飲食的重要。身體活動1.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兒童及青少年每天都應至少達到60分鐘以上中度身體活動,即每週累積420分鐘以上。2.配合兒童發展階段,搭配多樣化的基本動作型式:如走、跑、跳、攀爬等移動性技能,鼓勵下課時,學生至戶外運動。3.在適宜溫濕度多運動,運動前補充水分、運動中定時喝水(每20分鐘補充水分)。4.降低每日(含假日)觀看螢幕時間,每日少於2小時,避免靜態久坐生活。充足睡眠鼓勵養成規律生活習慣,避免晚睡及熬夜,每天至少睡眠8小時。
骨鬆症早期無症狀 易成為隱形殺手
根據國內研究調查顯示,台灣50歲以上國人「骨質疏鬆症」盛行率約為20-30%,但也由於骨鬆症早期沒有明顯症狀,而容易成為被忽略的隱形殺手。30歲後骨量下降 嚴重恐致命漢基院長陳志輝醫師指出,人體骨骼的骨量大約在20歲至30歲會達到最高峰,之後骨量逐漸下降,而女性停經後因為荷爾蒙減少,骨質流失的速度也會加快;到最後如果導致骨質疏鬆,就容易在日常生活中造成骨折,嚴重影響健康生活品質、甚至死亡。打造好骨力 有效存骨本為加強社區民眾對於骨質疏鬆的認識及預防,漢基舉辦「打造強健好骨力—骨密檢測及衛教活動」,現場安排專業骨科醫師講解「骨質疏鬆症」的預防與治療,還有活力健康操及提供免費骨質密度與肌力檢測,希望藉由活動的辦理,讓社區民眾能夠有效存骨本、抗骨鬆,給自己一個愛的骨力。小心骨質疏鬆 定期骨質檢測陳志輝院長提醒民眾,骨質疏鬆是個沉默的疾病,在平常比較不會覺察到它的存在,所以50歲以上男性、停經後婦女,以及長期服用類固醇藥物等高風險的族群,除了要有健康飲食與適度運動外,也要定期進行骨質密度的檢測,追蹤自身的骨骼狀況。即便是發現有骨質疏鬆情形,只要遵循專業醫師的治療與照護,一樣可以讓骨骼保持在健康的狀態,如果在這方面還有任何的問題,也歡迎到醫院的骨科或內分泌科門診諮詢。
女性更年期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 「護心」5招助遠離
心血管疾病並非肥胖或男性專屬,更年期後的女性,更不可忽視!依據衛生福利部110年死因統計調查,心臟疾病是女性國人第二號殺手,而女性十大死因排名中,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及高血壓性疾病分別列第2、5、6位,佔當年度女性死亡總人數約23.6%,顯見女人護「心」刻不容緩。女性更年期賀爾蒙變化 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女性停經(更年期)平均介於45歲至55歲之間,依據106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資料顯示,46至55歲的女性高血壓、糖尿病的罹病率約為40至45歲女性的3倍,高血脂也隨著年齡增加呈現升高的趨勢。依107年臺灣地區三高(高血糖、高血壓及高血脂)追蹤資料顯示,有三高狀況的人,未來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為正常人的1至2倍。美國及歐洲心臟協會指出,更年期因卵巢功能退化,導致雌激素分泌減少,並出現生理、心理不適症狀,如熱潮紅及盜汗、憂鬱及睡眠障礙、內臟脂肪增加及罹患三高、代謝症候群等,皆會影響女性心血管健康。女性更年期「護心」5招 遠離心血管疾病國民健康署署長吳昭軍提醒,女性更年期要更注意心血管疾病的症狀與關心血管健康,建議女性更年期心血管保健,可以從控制危險因子以及定期健康檢查的「5招」做起,以遠離更年期心血管疾病的威脅。1.均衡飲食:: 更年期婦女容易發胖,建議採取均衡飲食型態2.規律運動: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成人每週宜累積150分鐘的中等強度身體活動(如快走、慢跑、騎自行車等運動),增加骨質密度、強健肌肉,預防骨質疏鬆,提高基礎代謝率,達到控制體重及BMI(身體質量指數),也可避免內臟脂肪增加。3.放鬆舒壓:忙碌的工作與生活中,適度安排閱讀、旅行等休閒活動及運動,平時也可多與家人朋友談心,適時紓解壓力,心情也會跟著開朗。4.向菸說不:菸草中的尼古丁等物質,會加速動脈硬化,讓血液黏稠、血管缺乏彈性,引起中風或心肌梗塞的危險,建議吸菸女性可以透過醫療院所戒菸服務門診進行戒菸。5.定期健檢:國民健康署提供40到64歲民眾每3年一次,65歲以上民眾每年1次的免費成人預防保健服務,檢查如有三高異常,請定期追蹤,並遵照醫師處方用藥,切勿自行依症狀調整藥量或停藥。另,可利用「慢性疾病風險評估平台」(https://cdrc.hpa.gov.tw/),輸入健康檢查數據,計算未來10年罹患慢性疾病之風險,並依風險等級改善生活型態,養成均衡飲食、規律運動及良好睡眠等健康行為,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
玻尿酸助舒緩疼痛 90歲阿嬤搭配人工全膝關節恢復行動力
90歲的陳阿嬤因左腳膝蓋長期疼痛,沒辦法走超過十分鐘的路,在朋友的介紹下,由家屬陪同至台北慈濟醫院就診,經骨科洪碩穗主任會診後發現左腳軟骨磨損嚴重且因受力不均造成有O型腿的現象,甚至有嚴重的脊椎側彎、骨盆傾斜。先以玻尿酸治療 後採置換手術 考量陳阿嬤已為高齡患者,手術風險較高,洪碩穗主任決定先予以玻尿酸舒緩疼痛,並教導膝關節復健的運動,期待能經由保守治療來改善其症狀。不過由於關節磨損嚴重,疼痛仍無法改善,最終決定接受「人工全膝關節置換手術」,術後恢復狀況良好,現已無需用助行器輔助,關節活動度也皆無異常。術前評估很重要 太年經不建議 退化性膝關節炎不但長期影響台灣將近五分之一人口的生活品質,也是造成老年人行動困難的五大原因之一。好發族群則為體重過重者或長期進行粗重工作者,平均接受治療的年齡為60-70歲,且女性發生率是男性的3倍。洪碩穗主任表示,由於人工膝關節大多維持10-15年就可能因種種原因而須接受再一次的置換,最好能一輩子只進行一次手術,所以通常會仔細評估病人的關節症狀有沒有影響其生活品質,再決定是否要接受手術。雖然建議不要讓病人太年輕就接受關節置換手術,但隨年紀增長,手術的風險也會相對提升,因此對於高齡的病人,在術前的心肺功能及麻醉方面皆需要更審慎的評估。術後須勤保養 搭配固定復健為避免年老時關節的退化,洪碩穗主任建議,平時可以多活動腿部肌肉與關節,加上大腿肌力的訓練,維持膝關節的穩定及柔軟度。另外,骨質疏鬆也是年長者需要留意的症狀,平時可以透過攝取高鈣與優質蛋白、適度曬太陽、負荷運動、補充維他命D3,增加骨質密度,若關節有不適,也應盡早就醫,尋求專業診斷。
愛美女砸63萬整容…拔3顆牙後全身抽蓄 腦部永久性損傷昏迷不醒
為了變美,波蘭一名57歲女子貝塔(BeataFilipek)砸了超過18000英鎊(約新台幣63.7萬)接受整形手術,怎料在手術過程中疑似因為芬太尼過敏,導致永久性大腦損傷,至今昏迷不醒。根據《鏡報》報導,波蘭女子貝塔過去每天上健身房鍛鍊、跑步以維持體態,不過隨著年紀增長,她開始因為顏面骨質密度變低,臉部因此出現深層皺紋與大面積鬆弛,為改善此一症狀,她於今年4月13日到波蘭東部盧布林一間私人牙科診所接受手術,希望透過在臉部植入填充物保持年輕容貌。貝塔因此砸了18569英鎊進行手術,並安排她的阿姨在手術後接她回家,沒想到在手術過程中,她竟然對麻醉藥品芬太尼產生嚴重過敏反應,導致永久性腦部損傷,至今昏迷不醒。根據貝塔的阿姨表示,她在事發當天晚上7點向姪女打電話,卻發現怎麼打都沒有人接,因此便驅車前往診所,沒想到卻發現貝塔躺在床上昏迷不醒,臉上還戴著塑膠面具,便趕緊將她轉送至附近醫院的急診室。根據報導,事後執刀醫師表示他也不明白為何會發生此事,並稱貝塔只拔掉3顆牙齒,還沒進行到將填充物植入步驟,就出現抽蓄情況;事後家人表示,貝塔被送醫後進行核磁共振掃描,發現她的大腦已經遭受不可回復的損傷,大腦皮層也受損。目前盧布林地區檢察官辦公室已經對涉事牙科診所提起嚴重傷害訴訟,並持續介入調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