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炎
」 截肢 骨折 手術廣東伯剪指甲破皮「發黑腫脹」慘截肢 醫揭惡化2原因
指甲變長就要修剪,但要小心剪到手指,嚴重可能要切除。中國廣東佛山有一名55歲老伯,前陣子在家中剪指甲,豈料竟將手指剪破,沒有看醫生而是自行敷藥,但手指不但沒好轉,反而惡化,最後不得不截肢。據《星視頻》報導,老伯是糖尿病患者,幾個月前在家剪指甲,不慎剪破了手指,傷口慢慢滲水、腫脹,他認為沒什麼大礙,就自行敷草藥,但情況卻愈來愈嚴重,只好到醫院就診。老伯透露,他去本地的醫院檢查,醫生看完搖頭,建議要把截肢,切掉整個手掌,但他沒有同意,「截肢就沒辦法掙錢了」。為了保住自己的手,輾轉來到佛山的醫院尋求治療,但結果依舊相同。老伯本身有糖尿病,因為傷口沒辦法修復。(圖/翻攝自微博)醫生表示,老伯來就診的時候,整隻手指的中遠端全是黑的,手背和前臂都是腫脹的,之所以這樣主因是糖尿病,長期血糖控制不好,加上剪破手指遭細菌感染,血糖持續性飆高,老伯體內的蛋白和免疫其實量都很低,傷口沒辦法修復,這種情況一定要找專科醫生處理。經過手術保住手掌,不過感染的手指還是切除了。據了解,糖尿病患者若沒控制好血糖,就可能導致神經病變,特別是腳趾和手指,也容易產生潰瘍,當潰瘍愈深,細菌感染深入到骨頭,就會變成「骨髓炎」,骨頭壞死就連抗生素也救不回,最後只能動手術移除。因此一定要特別注意,別讓小水泡、小擦傷,演變成需要截肢的程度。
流感重症死亡創10年同期新高 重症死亡率飆5倍
今年台灣流感疫情嚴峻,自10月以來已累積250例流感重症病例及41例死亡病例,創下近十年同期新高。疾管署指出,隨著冷氣團接連來襲,疫情恐在12月進一步升溫進入流行期。微創手術重症醫師黃軒警告,流感一旦變成重症,其死亡率是一般人的4到5倍以上。重症醫師黃軒在臉書發文指出,許多看似健康的年輕人,由於抽菸、熬夜、飲酒及失眠等不良生活習慣,健康狀況惡化,更容易感染肺炎鏈球菌,導致流感病情加重。他感嘆「大家都認為季節性流感不會致命,但每年都有那些看似健康的年輕人,卻提早結束了生命」。黃軒還提醒,社區型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CAP)是患者在社區中感染的肺炎,約5%至10%的患者病情會惡化,ICU患者死亡率更高達20%至50%。他指出,加護病房的肺炎重症個案,通常具以下共同特徵,包括未注射疫苗、慢性病、過度肥胖、孕婦、小於5歲的兒童以及大於65歲的老人。根據衛福部疾管署資料顯示,肺炎鏈球菌能引起多種侵襲性疾病,主要包括敗血症、肺炎、腦膜炎、關節炎、骨髓炎、心包膜炎、溶血性尿毒症、腹膜炎等。黃軒表示,肥胖年輕人及患有慢性病(如糖尿病、慢性腎病、氣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成人(19至64歲),罹患肺炎鏈球菌感染的風險可能是一般人的3到17倍,且感染肺炎鏈球菌後,這些患者原有的慢性病也可能因併發症加重。隨著流感疫情不斷升溫,黃軒強調「肺炎是一種可預防、可治的致命疾病」,免於重症和死亡最便宜、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接種肺炎鏈球菌與流感這兩種疫苗。他呼籲高風險族群,包括幼童、慢性病患者及老年人,應及早接種疫苗,減少感染風險。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也提醒,感染者是以「沒有打疫苗」為主,特別呼籲盡速接種流感疫苗,以免有更多的重症跟死亡的發生。
加國男子接受右腿截肢手術 麻醉醒來傻眼:他們鋸錯腿了
近日,加拿大發生一起嚴重的烏龍醫療事故,一名男子到醫院接受右腿截肢手術,然而當他從麻醉中醒來,卻發現自己被鋸掉的卻是左腿。目前,執行這項手術的醫院與當地有關部門已經對此展開調查。據《鏡報》報導,48歲的甘迺迪(Jason Kennedy)是一名漁民,他因為右腳疼痛和出血,在2024年10月23日前往加拿大曼尼托巴省(Manitoba)溫尼伯市(Winnipeg)的一間社區醫院「七橡樹綜合醫院」(Seven Oaks General Hospital)求診。在那裡,醫師判斷他的右腿感染了嚴重的骨髓炎,告訴他必須去大醫院為右腿進行截肢手術。骨髓炎(Osteomyelitis)是一種難纏的骨骼及骨髓組織受感染、發炎疾病,是骨折後常見之併發症,尤其是開放性、複雜的骨折。此類骨折常伴隨嚴重的軟組織破壞、血管破壞和組織腫脤,當骨頭內部血液循環遭阻斷時,便成為細菌滋長的溫床。早期骨髓炎可使用抗生素治療,晚期必須手術治療,而且極難根治,嚴重甚至可能截肢。由於醫師向甘迺迪解釋,如果對此置之不理,他有可能會失去雙腿,因此他接受安排,在10月31日前往同樣位於溫尼伯市的另一間地區醫院「恩典醫院」(Grace Hospital)進行右腿截肢手術。然而,當他從麻醉中醒來,難以置信地發現,執行截肢手術的外科醫師竟然截錯了腿,他的右腿還好好留在身上,而他比較健康的左腿卻消失了,「我真希望這只是一場惡夢,我的右腿現在還在痛,就在我們說話的時候,它還在發痛。」溫尼伯市健康管理局(Winnipeg Regional Health Authority)的發言人通過電子郵件發表聲明,表示由於患者的隱私,他們無法對事件透露太多消息,但醫療團隊已經與患者會面、表達歉意,並且對後續的處理展開對談。發言人還補充說明,當局的醫療安全部門正在對這起事件進行審查,以尋找潛在的系統改進機會,審查結果將在調查完成後與患者分享。甘迺迪則表示,他收到了施行手術的外科醫生以及「另外2名同事」的當面道歉。他雖然對失去一條健康的腿感到難以接受,但最終仍選擇寬恕了對方。但他仍選擇公開此事,是為了喚起其他民眾的警惕,避免發生在他身上的悲劇重演。甘迺迪的母親伊馮娜‧楊(Yvonne Young)則告訴媒體,她為兒子展現的寬恕美德感到驕傲,但她還是認為醫院應對此負責,並且對兒子提供賠償,「他理當得到賠償,這是對他的傷害,而且『這太不應該發生了』。」她主張醫院應該為兒子提供義肢並承擔相關費用,以幫助兒子繼續生活。甘迺迪則表示,自己過去也曾在無家可歸的狀況下度過幾年,直到2023年才穩定下來找到住處,然而現在平白失去一條腿,而另一條腿也狀況不佳有待截肢,讓他對未來感到非常擔憂。
案外案?首位用安樂死膠囊婦人 警竟發現脖子有勒痕
美國一名婦人上月成為首位用安樂死膠囊座艙「Sarco」結束生命的人,而如今卻有案外案,因為警方發現婦人脖子有勒痕,目前正調查是否為他殺。據每日郵報報導,64歲的美國婦女是全球第一個使用安樂死膠囊座艙「Sarco」的人,而警方稱在森林發現她,她的脖子有勒痕。設備製造商表示,婦女按下艙內注入氮氣的按鈕,在膠囊內缺氧最後死亡。報導稱,Sarco營運商The Last Resort的總裁威利特(Florian Willet)被逮捕,因為他涉嫌故意殺人,而警方突擊了現場,在座艙內發現女子屍體,逮捕了現場的幾個人,包括2名律師和一名攝影師。據悉,婦女有非常嚴重的疾病,身體劇烈疼痛,她希望在2年內死去。座艙發明者尼奇克表示,女子平靜地深呼吸,而艙內充滿了氮氣,這過程會加速她死亡。一名法醫認為,婦女頸部受了嚴重傷害。也有消息人士指出,女子有顱底骨髓炎,這會讓她的脖子出現類似勒痕。對此,該公司回應,女子免疫力受損,一直處於劇烈疼痛中。據《沃克斯蘭特》報導,婦女的兩個兒子完全同意媽媽的決定。據Last Resort的說法,女子只付了18法郎(約新台幣636元),支付了氮氣的費用,該公司的目標是讓安樂死0費用,而大多瑞士診所要付近台幣40萬的。◎勇敢求救並非弱者,您的痛苦有人願意傾聽,請撥打1995
男子患下咽癌!治療後突吞嚥困難 「正子檢查」成功揪主因救回一命
57歲陳先生罹患下咽癌第二期,歷經手術、多次輔助化療和放射治療,近期因為吞嚥困難達一週以上,到醫院就診。經鼻咽喉鏡檢查未見異常,電腦斷層(CT)亦僅顯示先前治療後的變化。透過氟-18去氧葡萄糖正子掃描 (FDG PET/CT scan) 卻發現有可能是致命的頸椎感染,因此立刻安排至急診,並接受磁振造影(MRI)檢查,確認為頸椎骨髓炎伴硬膜外膿瘍。由於陳先生接受正子檢查當天病情即迅速惡化,合併有肢體無力症狀,因此緊急接受減壓和引流手術,在術後以静脈抗生素治療,四個月後順利出院。化放療引起頸椎骨髓炎 罕見卻恐急速惡化仁愛長庚合作聯盟醫院正子中心黃玉兒主任表示,雖然化放療引起的頸椎骨髓炎和硬膜外膿瘍相當罕見,但病情可能迅速惡化,甚至造成致命後果。CT上觀察到椎管內有氣體是一項重要的放射線影像發現,相關的感染,例如椎骨骨髓炎、壞死性筋膜炎或氣體形成性硬膜外膿腫,可能危及生命。早期發現並及時治療對於防止嚴重的神經功能障礙(包括:四肢癱瘓和呼吸衰竭)非常重要。然而,由於症狀缺乏特異性,脊椎感染的診斷延遲仍是一個關鍵問題,通常導致預後不良。最近的研究發現,正子檢查在診斷脊椎感染方面表現出與MRI相當的高靈敏度和特異性。「正子掃描儀」雙機一體 更精確找出病變所在黃玉兒指出,目前正子掃描儀大多為雙機一體的高科技影像儀器,結合兩種掃描-PET scan及低劑量CT scan,前者提供細胞代謝的分子影像,後者則協助定位病灶的正確解剖位置,PET/CT scan同時結合了兩者優點,可以更精確地找出病變所在。陳先生的病例,結合病史和臨床症狀,並將正子攝取病灶與CT的發現結合起來,早期識別危急的頸椎感染,解除致命危機。
50歲男車禍致顏面不對稱 「精準導航重建」大幅改善
交通事故、運動傷害、暴力事件、跌倒等意外都可能導致顏面骨骨折,包括鼻骨、眼眶、顴骨、上顎和下顎骨折。如果未妥善處理,可能會影響外觀、複視、眼球運動、牙齒咬合、咀嚼、言語和吞嚥等功能。馬偕醫院最近收治一名50歲的李先生,因交通事故造成左側眼眶、顴骨、上下顎骨骨折、同時伴隨肋骨及小腿骨折,李先生在另一家醫院治療近3個月後,仍有左右顏面不對稱、咬合不正等問題,於是轉求馬偕紀念醫院口腔顎面外科治療。收治個案的馬偕醫院口腔顎面外科主治醫師黃子桓表示,於門診時發現李先生除有左顴骨及左眼窩塌陷、咬合不正外,亦有顏面骨骨板暴露及骨髓炎、鼻竇炎的問題,建議李先生進行顏面骨折復位手術合併自體骨骨移植術,馬偕紀念醫院口腔顎面外科的導航技術可由醫師自行設計精確的復位位置,術前使用電腦斷層模擬病人完整顏面骨骼,設計貼近病人原始骨頭構造的立體結構,再利用3D列印技術製作客製化的眼眶骨及顴骨模型,預先調整眼底鈦合金骨板的形狀,除了可以精確地重建病人最理想的術後結果,並可以節省手術時間,亦提升成功率避免二次手術的可能。黃子桓說明,就李先生的狀況而言,由於左側顏面骨及顎骨骨折在其他醫院復位手術未能改善,透過電腦斷層術前模擬,以右側顏面骨骼做為參考進行鏡像重組,設計精確的復位計畫。手術中同步利用導航系統協助定位,逐步將錯位的骨塊復位至理想位置,恢復良好的咬合關係及左右顏面對稱性,住院一周出院。李先生表示,在第一次手術完之後,右邊牙齒完全無法咬合吃東西,而且反覆發炎化膿,清創完仍然沒有改善,同時雙眼看東西兩個影像的狀況也越來越明顯。透過馬偕醫院口腔顎面外科黃醫師的幫忙,已恢復咀嚼食物的能力,同時也改善了複視的狀況,生活品質獲得很大的提升。黃子桓解釋,與傳統顏面骨骨折復位手術相比,已在錯誤位置癒合的顏面骨重建更為複雜,切斷已癒合的骨塊後,要在立體空間中將骨塊移動到理想的位置其實並不容易,在沒有導航的幫助下,手術的不確定性較高。術中同步利用導航輔助定位,可以大幅提高精確性,尤其在眼眶周圍等高風險且手術視野狹窄的地方,可以增加醫師對手術成果的信心,降低二次手術調整的機率。術前可結合3D列印技術在客製化模型上進行骨板預先彎折,減少術中調整骨板的時間,同時也可以利用該模型及導航手術模擬軟體來進行病情解釋,進一步優化醫病關係及溝通。本次病例在定位骨塊位置後,同時利用頭蓋骨的骨塊進行骨移植手術,以修補之前骨髓炎造成的大量骨缺損。馬偕醫院口腔顎顏面外科在顏面外傷領域中利用導航協助定位累積了許多經驗,加上對咬合關係的了解,恢復患者原本的咀嚼功能,降低因顏面外傷所導致的咬合錯位而須進行牙齒矯正甚至正顎手術的機會,為患者省下許多時間與金錢。除了可以用在顏面骨骨折復位手術外,口腔顎面外科導航系統也適用於大範圍的口腔惡性腫瘤切除定位。在口腔癌的治療中,確保腫瘤切除乾淨及保持良好的安全距離是提升手術治療成功率非常重要的因素,尤其是接近顱底位置或是鄰近重要神經血管構造的腫瘤在導航的協助下可以精確定位腫瘤位置,增加患者的存活率。另外,在植牙領域中,導航也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經由電腦斷層及口腔數位掃描病人全口的狀態後,利用導航系統分析最佳的植牙位置和路徑,提升精準度及效率,在全口無牙且骨頭條件不佳的重建上為精準定位的一大利器。導航模擬重建手術雖然在術前須耗費醫師較多的時間與精力做規劃,但能給患者高品質的醫療,對病患來說是一大福音。黃子桓提醒,不論是顎顏面骨骨折復位手術、腫瘤切除或是植牙手術,都應經過主治醫師仔細的評估並充分的溝通討論,且術後應與醫療團隊充分合作,注意傷口後續照護,才能夠達到最完善的成果。關心食安、健康的朋友們別錯過~!LINE社群搜尋:健康一把抓加入我們,立刻掌握全家大小的健康與秒懂食安地雷,還有獨家健康小撇步!!【健康一把抓】→https://reurl.cc/qrypl3
13歲少女半夜偷偷幹這件事…顏面骨碎成拼圖 母淚:第一次
一名13歲少女日前半夜偷騎爸媽的機車外出,結果自撞電線桿,不僅顏面骨碎成拼圖,大腿還開放性骨折。醫師直言,是否破相要靠口腔外科和整型醫師的巧手了,不過最怕的是會留下後遺症。彰化秀傳醫院急診兒科醫師黃士倫在粉專《黑倫醫師x健康諮詢》表示,一名13歲少女趁半夜爸媽睡覺時,偷騎機車出去,結果失控撞上電線桿,在高速撞擊之下,造成顏面骨碎裂成拼圖,上顎骨及下頜骨裂成7-8塊,上門牙也撞斷,更遺憾的是,合併右大腿骨開放性骨折。黃士倫指出,許多重大的車禍都發生在人警覺性變差的時候,例如深夜、傍晚、清晨,家裡有機車的家長,務必要將鑰匙藏好,別讓家中青少年孩子有機可乘。他提到,這幾年守急診的經驗,適逢寒暑假、過年、連續假期多是青少年朋友發生交通意外的高峰期,家長們也留意一下家中孩子的動向。不少人看完照片後,紛紛留言「正是最愛美的青春期階段」、「腳的疤痕一定無法避免」、「看起來就覺得好痛」、「親眼看過剛開始學騎車的人,一緊張,把手一催就衝出去」、「破相還能用醫美救,後遺症才是最麻煩的」。黃士倫則在留言處回應,據媽媽所說,這孩子第一次騎車,後續怕的是骨髓炎反覆、長短腳後遺症,至於是否會破相,這要靠口腔外科和整型醫師的巧手了。
無國界醫生2/準備20年!外科醫衝前線「為最純粹的感謝」 難吐實的截肢噩耗令他震撼
俄烏戰爭滿2周年,世界各地戰事未歇,其中位在非洲東部內陸動盪不安的南蘇丹,正是外科醫師夏肇聰參與無國界醫師兩次出任務的國家。他接受CTWANT採訪時說,「一名60歲婦人腳傷發炎,我說不出需要截肢的噩耗,沒想到她霸氣跟我說,『截肢就截吧!只要能走路就好。』」在許多無能為力的時刻,他從患者身上學習更多生命教育。今年38歲的夏肇聰,20年前就立志從醫,而且選定要當「小兒外科」醫生。「我讀高中時,看到無國界醫生廣告,深受感動,選擇小兒外科,是為了能在前線最大限度幫助患者。」他爽朗大笑地解釋,「因為成人外科不能醫治孩童,小兒外科卻能治療成人,而且從頭到腳都在職責範圍。」夏肇聰的個性正如笑容一樣積極熱情,當上主治醫師後,他立刻在2021年向無國界醫生遞出報名表,經過一連串的書審、面試,通過篩選後,再參加行前訓練,包含如何面對戰亂壓力、恐怖攻擊等。由於夏肇聰是戰地最缺乏的外科醫師,再加上完全不排斥去任何危險國家,很快地2022年3月他就被安排出任務,目的地是長年政變內戰的非洲東部新興國家南蘇丹,「當時我帶著最愛吃的糖果、手術用顯微鏡、電腦就出發了!」南蘇丹長年陷於水災之中,所有的房屋都泡在水裡,根本無法居住,而水位尚未降低,又即將面臨雨季來臨。(圖/MSF提供)「南蘇丹一直陷在動盪中,更糟的是還有嚴重水災,抵達前我從飛機上往下看,只看到一大片美麗的湖泊,後來仔細一看,才知道所有的房屋都泡在這片水之中。」夏肇聰說,直到現在,南蘇丹的水災都尚未解決。夏肇聰服務的是「班提烏(Bentiu)流離失所者營地」,小小營地聚集超過 12 萬名難民。「那裡有一間無國界醫生的醫院,180個床位只有5位醫師,而我是唯一的外科醫師。」外人看來忙得不可思議,但夏肇聰卻覺得「還好」,他笑說「因為跟台灣醫院差不多!」最艱困的不是辛苦,而是身為醫生的無能為力。「一位媽媽抱著她2歲的孩子來就醫,孩子的右大腿一直流膿,治療數月都未癒,我打開右腿上的包布,發現右腿是左腿的3~4倍大,而且右腿並沒有外傷史,當下我知道這是惡性骨肉瘤,是癌症。」夏肇聰說,在台灣可以手術搭配化療,但在南蘇丹只能束手無撤,甚至沒有電腦斷層檢查是否轉移,他只能告訴媽媽這個壞消息,一起陪她流眼淚,同時給予孩子安寧治療。「小孩回家沒多久就走了,我只能安慰自己至少幫他減少一些痛苦。」另一個問題是交通,許多患者要涉水7天才能到達醫院,其中一位60多歲女性腳上的傷口感染併發骨髓炎,需要截肢,夏肇聰看著她的腳一時之間說不出話。「她察覺到異樣,於是對我說:『如果要截肢就截吧!我只希望能再走路。』如此堅強令我印象深刻。」隔天,這位婦女做了截肢手術,她拉著夏肇聰的手說:「醫生,感謝你!」正是這樣純粹的感謝,讓夏肇聰格外感動,也覺得自己正在做有意義的事。「高中時,我就是因為歐耀佳醫師分享的無國界醫生前線故事,才決定以此為志向,沒想到我第一個任務結束時,來接替我工作的竟是歐醫師,我當下興奮地告訴他原委,他也覺得真是太神奇了。」現年65歲的歐耀佳自2002年起參與無國界醫生,12年來已出過25次任務,如今雖已退休,仍持續到前線服務。「他真是我的偶像,我會以他為榜樣,希望一直到老都還在出任務。」這位鐵粉熱血地說。夏肇聰高中時受到歐耀佳醫師(右)影響而立志加入無國界醫生,沒想到第一次任務來交接的竟是偶像本人,讓他忍不住興奮合照。(圖/MSF提供)
糖尿病控制不佳!傷口潰瘍險截肢 高壓氧治療成功改善
70歲羅先生糖尿病始終控制不好,前一陣子右腳底出現一個潰瘍傷口,沒想到傷口越來越嚴重還產生化膿。羅先生到診所去治療,醫師擔心持續的惡化可能會導致截肢,趕緊轉診。糖尿傷口潰爛 癒合速度也慢轉診至仁愛長庚合作聯盟醫院骨科部部長黃贊文門診,發現羅先生糖尿病足的潰瘍,已造成骨髓炎,馬上安排住院接受手術清創及抗生素治療。不過因為多年控制不好的糖尿病造成的周邊血液循環不良,導致抗生素治療的效果不佳,傷口癒合速度也相當緩慢。黃贊文部長建議到高壓氧治療中心,由李祥安主任安排接受一天一次的高壓氧治療,骨髓炎獲得改善且傷口的範圍已有顯著的縮小。在完成多次療程後,羅先生已完全癒合回到正常生活。高壓氧來治療 正確傷口照護黃贊文部長表示,高壓氧治療是讓病人進入高壓氧艙內呼吸百分之百的純氧,並藉由艙內的高壓讓大量氧氣溶解在血漿裡面送到身體缺氧的組織。近代高壓氧一開始是美國海軍用來治療潛水人員身上常見的減壓病(也叫做潛水夫病),後來陸續發現高壓氧可以用來治療一氧化碳中毒、慢性骨髓炎、腔室症候群、傷口癒合不良、突發性聽力損失、放射性膀胱炎和慢性疲勞等的疾病。李祥安醫師說,糖尿病的病人產生的傷口癒合不良除了容易導致骨髓炎及截肢,根據統計資料顯示,糖尿病的病人若是有足部的潰瘍傷口,一年內的死亡率是其他沒有傷口的糖尿病病人的三倍。糖尿病合併足部潰瘍傷口的標準治療包括:足部減壓、增進血液灌流、治療感染、血糖控制、傷口照護等。壓氧治療中心 尋求專業評估高壓氧治療提供高濃度氧氣及促進血管新生的作用,相當適合治療因糖尿病導致血液循環不佳及產生的傷口癒合不良。當氧氣濃度上升同時也有殺菌、抑菌與增強血液中白血球殺菌能力的效果,也適合用來治療感染傷口和骨髓炎。李祥安醫師建議,如有慢性傷口治療許久未見好轉,可至高壓氧治療中心尋求專業評估。雖然高壓氧治療看起來好處多多,但一樣有可能產生副作用及風險。
打疫苗仍感染…兒童發燒恐是「這種菌」引發腦膜炎 醫示警:病程超快
「肺炎球菌」可引致多種疾病,常見的包括有中耳炎和肺炎,亦可引致侵入性肺炎球菌病,如入侵腦膜(引致腦膜炎)和血液(引致菌血症及敗血病),導致嚴重甚至致命的疾病。小兒科醫師吳昌騰透露,儘管肺炎鏈球菌疫苗接種普及率高,最近還是有兒童感染,出現發燒、嘔吐、抽搐等症狀,病程極快,提醒家長注意。吳昌騰醫師在臉書表示,「肺炎鏈球菌。它是3個月以上兒童細菌性腦膜炎最常見的病原菌,也是兒童血液感染、社區型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CAP)、膿胸、急性中耳炎、鼻竇炎的常見病原菌,偶爾也會引起蜂窩性組織炎、化膿性關節炎、骨髓炎、心內膜炎、心包膜炎、腹膜炎等。」醫師提到,「根據感染部位不同,肺炎鏈球菌疾病分為非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性疾病(noninvasive pneumococcal disease,NIPD)和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性疾病(invasive pneumococcal diseases,IPD)兩大類。NIPD指與外部相通部位的感染,如扁桃腺炎、軟組織感染、中耳炎、鼻竇炎和非菌血症性肺炎。」吳昌騰進一步說明,IPD指從正常無菌部位(血液、腦脊髓液、胸腹水或關節腔積液等)分離到肺炎鏈球菌的感染性疾病,常見的有菌血症性肺炎、胸肋膜炎和腦膜炎」,而典型的肺炎鏈球菌腦膜炎多有發燒和腦膜炎的症狀,如頭痛、嘔吐、抽搐、意識狀態改變、頸部強直等,前期病人常有鼻竇、耳部、呼吸道感染症狀。醫師指出,肺炎鏈球菌腦膜炎預後決定因素包括、早期發現及辨識、病童入院時的嚴重程度、適當與立即使用廣效抗生素。吳昌騰強調,「肺炎鏈球菌腦膜炎即使疫苗接種普及率很高,但最近還是有小孩感染了!說真的,這個疾病病程變化真的相當快!還是提醒大家注意一下!」(圖/翻攝自來講兒科急診的543-吳昌騰醫師臉書)
醫師曝3週是骨折癒合關鍵期 這些習慣恐影響預後
72歲的許先生因為遭遇重大車禍事故,被緊急送往醫院急診,為了確認許先生因車禍撞擊所造成的骨折情形,急診緊急照會骨科醫師,經X光與電腦斷層檢查發現,許先生左側肩胛骨、左側骨盆、左側小腿髕骨與脛骨以及右側髕骨皆有開放性骨折。骨折按有無傷口分2種 開放性骨折易感染台北慈濟醫院骨科李奕澄醫師說明,骨折按有無傷口可分為閉鎖性骨折與開放性骨折,閉鎖性骨折即斷骨位尚未刺穿皮膚;開放性骨折又名為複雜性骨折,即斷骨已經刺穿皮膚,後續骨髓炎機會上升。開放性骨折的病人,因為傷口面積較大,容易引發感染。此外,隨著骨折的發生,人體血管內含的脂肪微粒會因為血管遭到破壞,在病人臥床期間隨著血液循環進入到肺部,造成脂肪肺栓塞症候群;其發生率約1%~5%,死亡率約10%~15%,因此治療期間需要特別注意病人是否出現因低血氧引起的過度換氣或心跳過速。開放性復位及內固定手術為主 這些習慣恐影響預後李奕澄醫師表示,開放性骨折以「開放性復位及內固定手術」為主要治療方式。通常情況下,病人在術後約一個月左右即可拆除石膏,而骨頭癒合速度則要視病人本身情況而定。不過,李奕澄醫師指出,有些飲食或生活習慣也會影響預後效果,如果食用糖分過高的飲料、甜點,容易造成身體慢性發炎,影響外部傷口癒合;本身若具有抽菸習慣,則尼古丁也會造成血液攜氧量減弱,影響骨頭癒合,因此建議應避免上述作為,並多攝取高蛋白食物,以促進骨折癒合效果。三週是骨頭癒合關鍵期 應避免大幅度活動一般而言,骨折三週左右,是骨頭能不能完整癒合的最關鍵時期,李奕澄醫師提醒,骨折傷患應避免大幅度的活動,以免造成癒合不良。此外,若在外遇到因車禍等意外而有骨折情形的傷者,切勿擅自挪動,避免造成不可逆的傷害。
女子遛狗跌倒後傷口流膿頭部見骨 手術後又感染引發敗血症
國外一名女子在2019年時帶著自家寵物出門遛狗,途中卻被狗狗絆倒,導致她的鼻子和額頭受傷,當時她立即到醫院縫合傷口,後續恢復情況卻不樂觀。之後她便求助整型醫師進行植皮手術,但卻意外感染,導致皮膚不斷脫落,嚴重時更能直接看見骨頭,如今仍為此病所困,而她也為自己開啟募款活動,希望大家能資助她後續的手術費用。根據《每日星報》報導,國外一名39歲女子雪莉(Shelley Puchalsky),2019年9月時帶著自家寵物出門遛狗。不過途中卻被狗狗絆倒,導致她的鼻子和額頭受傷,而當時她立即前往醫院治療、縫合傷口,但後續恢復情況卻不樂觀,傷口遲遲無法癒合。事後,雪莉轉向求助整型醫生,希望能將鼻子和額頭的傷口進行植皮手術,未料手術後,傷口意外感染,導致皮膚不斷脫落,嚴重時更能直接看見骨頭。而頭上更因此出現一個大洞,傷口也不斷流膿,治療一段時間後,情況仍未好轉,後續更被醫生診斷出患有骨髓炎。之後雪莉在2021年2月時再次進行手術,雖然手術很成功,但雪莉卻再次感染,引發敗血症,但在醫師的搶救下最後仍幸運活下來。而事後雪莉也表示「我覺得自己還活著很幸運,我看過其他患有敗血症的人的故事,他們的情況比我更糟糕」。而目前雪莉仍為此病所困,她也替自己開啟募款活動,希望大家資助她下一次手術的費用「能夠籌集到這筆錢對我來說意義重大,因為有了這筆錢,我就能夠找到一位願意幫助我的外科醫生」。
77歲婦側腰背痛 竟是針灸害「肌肉感染」
【健康醫療網/記者王冠廷報導】77歲的簡婆婆,平時生活可以自理,突然急性左側腰背痛,前往骨科就診。醫師初步檢查發現,疼痛會轉移至左大腿前外側,左側髖關節痛到無法伸直抬舉。緊急安排腹部電腦斷層下,才發現左側骨盆腔的髂腰肌及梨狀肌膿瘍。「髂腰肌膿瘍」十分罕見 考驗醫師經驗及影像判讀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骨科主治醫師陳晉瑋指出,髂腰肌膿瘍是非常罕見的肌肉感染,臨床表現多樣化且缺乏特異性,初期並不會有典型的三病徵(發燒、腰背痛及轉移痛、髖關節活動受限),經常延遲診斷導致併發嚴重敗血症,非常考驗醫師經驗及敏銳度,及時使用影像學檢查,才能及早診斷。陳晉瑋說明,病人因疑似坐骨神經痛而安排腰椎核磁共振檢查,影像卻沒發現任何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椎體感染或腫瘤,住院進一步抽血檢查發現白血球(WBC)及發炎指數(CRP)非常高,血液細菌培養是金黃色葡萄球菌,甚至併發敗血性休克。仔細詢問病史後,簡婆婆曾經接受針灸療法緩和背痛,臀部被數支細長的針具扎過,檢查後推斷恐是造成髂腰肌膿瘍的原因。針灸針具消毒未完全 細菌進入腹腔引感染至於細菌是如何到達病人後腹腔引起感染?推測是因針具消毒未完全,造成臀肌外傷性血腫及局部感染,經血行傳播而引起菌血症,致病菌以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為主,而次發性腰肌膿瘍是由鄰近器官感染(例如盲腸炎、憩室炎、椎間盤感染),直接侵犯髂腰肌引起,致病菌則以腸道桿菌為主,透過血液培養能確定致病菌種,給予適切的抗生素治療。下背痛應及時治療 留意髂腰肌膿瘍或腫瘤可能陳晉瑋提醒臨床醫師,面對急性下背痛的病人求診時,要當心是否伴有發炎症狀。對於有感染病徵的下背痛病人,應留意髂腰肌膿瘍、骨髓炎甚至腫瘤轉移的可能性,以免錯失治療的先機。
9歲男童下肢疼痛就醫 檢查竟是淋巴癌
日前9歲男童發現左胸壁腫大隆起,雖不會疼痛,卻出現右大腿疼痛,疼痛慢慢轉移至右小腿,甚至無法行走,轉診至中山附醫,起初診斷右大腿骨遠端疑似骨髓炎,未料經大約5天治療效果不佳,檢查發現竟是B細胞淋巴芽型淋巴癌,所幸經化療後順利恢復。中山附醫兒童血液腫瘤科主任巫康熙指出,惡性淋巴癌是常見的兒童癌症,雖治癒率約有8成,但臨床表現十分多樣化,例如不明原因發燒、淋巴結腫大或下肢疼痛等皆十分常見。特別的是,淋巴癌不同於以往實塊腫瘤,它是由血液細胞癌變而來,透過藥物治療即能達到很好的療效。「孩子這麼小,打化療受得了嗎?」巫康熙表示,許多人都會如此心疼,其實,化療藥物一般是使用身高體重去計算劑量,同樣每公斤打1單位,兒童反而較無感覺,大人卻會受不了,因此兒童相對可以打較高的劑量,效果也比較好;男童經化療1個星期就復原近8成,化療1個月後腫瘤已完全消失,目前狀況穩定,於門診持續追蹤。兒童急診科主任謝宗明說,男童到院當天開始發燒至38.7度,左胸腫塊約5公分,而右膝活動已受限且有明顯壓痛,經檢查發現右大腿骨遠端疑似骨髓炎表現,住院接受抗生素治療約5天,改善進展緩慢,經會診血液腫瘤科醫師切片檢查,發現是B細胞淋巴芽型淋巴癌,全身已有多處轉移。醫師提醒,兒童下肢疼痛常會被認為是運動時扭傷、拉傷等,呼籲若不明原因下肢疼痛造成無法行走,排除外傷因素造成、初步治療成效未顯著,建議進一步檢查,早期發現較易治療。
13歲少年咬指甲上癮! 竟引發急性骨髓炎險截肢
中國湖南一名13歲少年長期啃咬自己的指甲,10隻手指頭的指甲都被他啃到不見,沒想到近日他的右手食指突然腫脹,高燒不退,送醫治療後被診斷出「急性骨髓炎」,差點就要截肢。根據陸媒報導,中國湖南一名13歲少年咬指甲上癮,要是遇到緊張的時刻,就更頻繁的啃自己的手指頭,10隻手指頭的指甲都被他咬光,沒想到近日他的右手食指突然腫脹,不僅疼痛不堪,更高燒不退,家屬緊急將他送往醫院治療。經過外科副主任醫師李濤檢查後發現,男孩的手不僅手指頭化膿,手指骨頭也出現嚴重感染的情況,屬於「急性骨髓炎」,需要立即進行手術,否則他的手就可能要截肢。在醫師的手術下,男孩也順利保住手指,而醫師李濤也呼籲大家「如果是2歲至4歲的兒童吃手指很正常,有助於建立其動作協調性,但『超齡』還啃手指成癮就代表著心理問題,建議諮詢心理治療師」。
小腿萎縮裹紗布!跛腳追白沙屯媽祖走完9天 「勇腳阿伯」身分曝光
今年苗栗拱天宮白沙屯媽祖進香剛圓滿落幕,在每年白沙屯媽祖進香過程中,總是有許多感人神蹟,在民間流傳。今年有一名69歲黃姓老伯,不畏小腿萎縮,雙腳就算裹著紗布,他仍步履蹣跚地跟著隊伍前進,不放棄、堅持到底的身影,成為今年進香過程令人動容的畫面,而白沙屯媽祖,甚至為老伯將鑾轎急轉90度,專程停下賜福,成為令人感動的進香故事。而現在這名「勇腳阿伯」的身分也曝光,他的背後,也有段感人的故事。根據《ETtoday新聞雲》報導,「勇腳阿伯」對媒體表示,他是受到媽祖的慈悲感召,所以持著歡喜心,不畏艱難跟著媽祖進香。而仔細一看,「勇腳阿伯」不只雙腿受傷變形,左手掌也只剩下3手指。「勇腳阿伯」透露,他早年14歲時,就到鞋廠工作,但因操作機器不慎,將左手大拇指及食指絞斷;但他依舊個性樂觀,覺得自己就算沒了左手,還有右手能謀生。後來他改到清潔隊工作,但卻在高速公路上遇到重大車禍,右腿從膝蓋以下骨頭碎裂,一度引發骨髓炎,左腿的傷勢也不輕,一場車禍差點奪去他的生命。後來勇腳阿伯,本來帶著慈善會為他募得的7萬多元醫藥費,要到醫院開刀,但厄運卻還是沒放過他,他在治療前夕,錢居然遭小偷給偷走,讓他一度灰心喪志。直到去年,勇腳阿伯在電視上看到白沙屯媽祖進香,當時有一名媽媽帶著腦麻兒,去跪求媽祖賜福,他當下就為了腦麻兒,去跟媽祖抽籤擲筊,祈求希望讓這名病童能恢復健康,未料卻得到媽祖對他開示,「來!跟著走就對了」,於是他今年就跟著媽祖走完全程,他也很感謝有一路上許多香燈腳從旁協助,讓他特別感到溫暖,白沙屯媽祖甚至為他專程停下賜福。接下來阿伯來還要跟著南瑤宮及大甲鎮瀾宮媽祖進香,以虔誠的心參與台灣的宗教盛事。
長期鼻塞要注意!誤會是過敏 中年男就醫驚見「鼻竇腫瘤」
56歲長期抽菸男性,主訴右側長期鼻塞,不時有流鼻血的情況,但不以為意並未就醫。某次腦部核磁共振檢查意外發現右側鼻竇腫瘤,經內視鏡下切片確診為右側「鼻竇神經內分泌瘤」(neuroendocrine tumor),發現時已侵犯至顱底。鼻腔及鼻竇惡性腫瘤 男性居多、一成無症狀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耳鼻喉科醫師余育霖指出,鼻腔及鼻竇惡性腫瘤約佔上呼道腫瘤的3%,其中又以男性較容易發生,其他危險因子如煙霧及木屑暴露、皮革鞣製、化學製劑暴露及抽菸者。而常見症狀其實和上述的常見鼻科疾病主訴差不多,嚴重者可能有臉麻、眼瞼下垂、結膜水腫、眼球活動異常、臉頰腫塊或牙齒鬆動等症狀;然而,仍約有一成的患者為無症狀者,容易導致延誤診斷。內視鏡手術輔以放療、化療 早期診治預後佳依據不同的鼻腔及鼻竇腫瘤細胞形態,治療方式有些許不同。綜觀來說,鼻腔及鼻竇腫瘤局部或遠端轉移的機會皆不高,治療方式大多以手術為主。傳統上腫瘤切除為經由顏面部的側鼻切開術(lateral rhinotomy),隨著醫療的進步,大多數的腫瘤可以藉由內視鏡手術(endoscopic sinus surgery)進行切除或減積,必要時輔以放射治療及化學治療達到良好的疾病控制。與全身其他部位的惡性腫瘤一樣,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效果較好;倘若延誤診斷,越容易產生大量出血、腦膜炎、腦脊髓液滲露、視野缺損、中耳炎或骨骨髓炎等嚴重併發症。鼻腔問題多留意 症狀未改善應儘速就醫余育霖表示,鼻腔及鼻竇問題可大可小,初期大多可藉由口服藥物或是鼻內噴劑改善;倘若症狀長期用藥未見改善,應至耳鼻喉科門診就醫接受內視鏡檢查,儘早確立診斷儘早接受治療,手術大多有不錯的治療效果,必要時輔以後續藥物或放射治療。切勿忽視微小徵兆導致疾病進展而延誤治療。
床單3週不洗竟比「它」還髒 專家:寢具換洗不夠恐引發致命性疾病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研究指出,人的一生中平均有26年在良好的睡眠上,意味著睡覺其實佔了我們壽命中1/3的時間,因此不誇張的說,睡眠品質真的能左右一個人的命運。如今更有專家示警,寢具換洗頻率不夠,不但會影響睡眠品質,還會引發健康問題。據英國《鏡報》的報導,哈蒙德家具(Hammond Furniture)曾在2020年進行一項調查,發現有1/3的受訪者每年只換洗1次床單。如今BedKingdom的專家也示警,不定期清潔寢具不只是不衛生而已,長期下來還可能引發多種致命性疾病。研究顯示,寢具不需要太長的時間就可以被病原體覆蓋,例如床單如果1週不洗就會滋生500萬隻細菌,比浴室門把多出2萬4千倍,2週不洗的話則會滋生比竉物和玩具多出302倍的細菌,3週沒換洗的床單則會比竉物的碗多出39倍的細菌量。Bed Kingdom的專家指出,人類每晚在睡眠期間都會排出體液和油脂,同時還會脫落數以千計的角質層(stratum corneum),上述這些物質都會吸引塵蟎孳生,而它們排出的糞便更會引發過敏、哮喘、鼻竇炎、毛囊炎和濕疹,「因此,更頻繁地清洗床上用品對您的舒適和健康是有益的。」不過上述症狀只是基本款,寢具換洗不夠還被發現與肺炎、闌尾炎和淋病等致命性疾病的感染呈現正相關,更會滋生大量病原體,例如已進化出抵抗免疫系統攻擊的金黃色葡萄球菌就是其中一種非常危險的細菌之一,它可能會引發中耳炎、鼻竇炎、骨髓炎和膿毒病等。因此為避免讓床單成為病原體傳播的媒介,Bed Kingdom的專家建議每週至少安排一次寢具換洗時間。尤其養成固定時間一到,早上起床便換洗寢具的習慣,這有助於節省時間,當夜晚來臨時也會有乾淨清爽的床單和枕頭套作為一天忙碌之後的獎勵。當然如果能夠在陽光下曬乾寢具並殺菌會是更好的選擇。
婦人命危「1小時揪出超級細菌」 智抗菌平台建功!用藥錯誤降至0.84%
七十八歲的黃媽媽(化名),4月中旬因雙下肢紅腫送入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住院,黃媽媽原來有糖尿病、高血壓和慢性腎病病史,住院期間突然病情急轉直下,出現橫紋肌溶解,還發生急性腎衰竭,陷入昏迷,醫療人員緊急插管後轉送黃媽媽至內科加護病房治療,診斷黃媽媽左腿有深部靜脈栓塞,進行溶解靜脈栓塞治療。期間黃媽媽在加護病房高燒不退,5月底併發肺炎,肺部嚴重浸潤,危急旦夕;醫護人員先使用抗生素Ceftazidime(一種第三代頭胞菌抗生素)緊急投藥治療,並同步進行痰液培養,經過短時間培養結果證實了:黃媽媽感染了俗稱的「超級細菌Superbug」嗜麥芽窄食單胞菌(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該細菌屬於多重抗藥性病原菌,影響臨床治療成效甚鉅,中國附醫的醫護團隊啟用智抗菌平台,1小時內即預測該超級細菌對抗生素Ceftazidime具有其抗藥性,以及系統輔助建議氟喹諾酮類抗生素(levofloxacin)使用,醫護團隊使用在黃媽媽身上成功打擊感染病菌,後續黃媽媽順利拔管,預後良好,於7月下旬出院健康返家。「超級細菌」由於抗藥性強,又難以在第一間時間檢測出來,醫師往往只能先憑經驗給藥,不但治療困難,錯誤用藥更增強抗藥性之產生,醫界備感頭痛。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周德陽院長團隊,結合人工智慧與臨床質譜儀,可快速預測細菌抗藥性,成為對抗抗藥性細菌感染的一大利器。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檢驗醫學中心薛博仁副院長表示,抗藥性金黃色葡萄球菌 (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MRSA) 是很常見的多重抗藥細菌,導致嚴重感染如敗血症 、骨髓炎、肺炎以及心內膜炎。碳青黴烯類抗藥的克雷伯氏肺炎菌 (Carbapenem-resistant Klebsiella pneumoniae, CRKP) ,對免疫力低弱的病人會造成嚴重感染,可引起肺炎、尿道感染、菌血症、腦膜炎、肝膿瘍及傷口感染等,是醫療照護相關感染常見菌種。而嗜麥芽窄食單胞菌 (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 對許多抗生素先天上就有抗藥性,一旦在免疫能力低下的病人造成感染,治療上就倍加困難,最常見的臨床徵候是肺炎,血流感染、傷口和泌尿道感染。質譜儀 (MALDI-TOF) 用於臨床上鑑定微生物菌種,從質譜儀訊號結合人工智慧技術,幾秒鐘內即可快速檢測出細菌抗藥性,幫助醫師提早數天用正確的抗生素,阻止病情惡化。利用質譜圖形來預測抗藥性細菌,不僅應用在抗藥性金黃色葡萄球菌和碳青黴烯類抗藥的腸內菌,綠膿桿菌和鮑氏不動桿菌,此次更成功的預測了嗜麥芽窄食單胞菌對第三代頭胞菌素的抗藥性,這對早期且適當使用抗生素治療此菌感染是相當重要的。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醫護團隊跨領域將資訊、人工智慧、檢驗醫學、藥理學及感染症等五大領域整合的「智抗菌平台」,其中平台核心「智能抗藥性細菌快速預測系統」是由周德陽院長、薛博仁副院長,以及智慧醫療科技創新中心主任游家鑫團隊共同執行開發,串接質譜儀資料與藥敏,預判是否具有抗藥性,能將整個流程縮短為一小時。周德陽院長指出,智抗菌平台模型預估,能將院內五年感染病菌死亡率,由原來的12.7%降低到9.5%,降低了25%,五年內平均用藥錯誤率從2.28%降低到0.84%,更是大幅下修63%。這項臨床研究成果,讓醫師更快速預測抗藥性菌株與敗血症風險,提供臨床診斷與藥物輔助決策,降低重症加護病房龐大的醫療成本與有效降低致死率。智能抗藥性細菌快速預測系統」已獲得臺北生技獎,國家新創獎與未來科技獎肯定。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研究團隊已找出多種細菌抗藥性蛋白質量表現特性, 包括黃媽媽痰液分離的超級細菌在內,運用AI運算分析,有效輔助醫師搶救瀕危病人成功的臨床成果,優異成績獲得國際醫界高度肯定。相關研究成果在今年被刊登在兩家頂尖國際醫療學術期刊:國際感染權威期刊《Journal of Infection》與美國微生物研究期刊《Microbiology Spectrum》與,這項技術也在2022年2月全面導入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智抗菌平台」,超過十萬人次應用,嘉惠重症患者。
少年狂長青春痘「全身都是」 診斷證實罹特殊罕病:全世界僅百人得到
身體有症狀要及時就醫!中國廣東有一名13歲少年近日突然狂長青春痘,甚至還長到背後,家長感到擔心便帶孩子到醫院就診,醫生診斷是青春期到了,所以開始長「痤瘡」,不料治療後情況並沒有好轉,就連頭皮和胸前也開始冒痘痘,才發現少年得了一種罕見疾病,目前世界上只有百例病例。根據《白鹿視頻》,珠海一名少年最近青春痘越長越多,幾乎全身都是,家人便帶他去看醫生,但是治療後「痤瘡」沒有起色,於是又給了他各種中藥治療,但還是沒有效果,甚至出現高燒、渾身無力、右膝關節劇痛等症狀,只好再次就醫,各項感染指標均明顯升高,右下肢骨關節磁共振檢查顯示出現急性骨髓炎,醫生翻閱文獻和科內討論,最終診斷少年罹患的是「暴發性痤瘡」(acne fulminans)。據了解,「暴發性痤瘡」是一種罕見且極嚴重的特殊類型痤瘡,至今全世界僅有百例,多發於青年男性,發病時常伴有嚴重全身症狀,包括發熱、關節痛、肌肉痛、肝脾腫大、器官功能衰竭等。所幸,經過2個月的治療,少年已恢復正常生活和學習,雖然痘痘消退後留下不少疤痕,但還好關節及其他器官沒有併發其他後遺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