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移殖
」兒罹急性白血病…夫妻募款265萬治療費 5年後全歸還:不想欠別人
受人滴水之恩,必當湧泉以報!中國安徽有一對夫妻,兒子5年前罹患急性白血病需要用錢,但因為治療費用龐大,只好在網路平台發起募款,結果籌得將近59萬(人民幣,下同),幫助他們度過難關,事後一筆一筆退還給曾出手協助的好心人,實現善款「原路返回」。據《大皖新聞》報導,這對夫妻育有1對兒女,兒子2019年6月在高考中考了高分,排名全縣第35名,但不久卻診斷出白血病,就在收到學校錄取通知的同一天,醫院下達病危通知書,他沒能踏進高中校門,不得不開始求醫治療。由於家境不富裕,兒子的病情讓原本幸福的一家人走向絕望,經過放療、化療、造血幹細胞移植、移植排斥、感染風險、併發症困擾,總算挺了過來,但治療費100多萬,對他們是相當沉重的負擔。夫妻將募來的款項歸還好心人。(圖/翻攝自大皖新聞)對此,母親帶著極度悲傷的心情,在募款平台寫下文章,「如果我死1萬次能夠換我兒子平安的話,那我肯定去了,但孩子的病終究是在他身上,錐心之痛,痛不欲生」,結果感動眾多網友,短短2小時就籌到40萬,而拿到善款的當下,他們就決定未來會歸還,「就是單純地不想欠別人的,我們全家都支持這個決定」。到了2020年,終於有合適的造血幹細胞捐獻者,在兒子即將進行骨髓移殖時,母親又透過平台籌錢,這次籌到18萬餘元,2次募款的金額達58萬9092元,再次下定決心,「這些錢,我們一定會還」,因此致病同時,夫妻倆也拚命打工賺錢,外送、擺攤、打零工等,欣慰的是兒子回到學校後,讀書很認真,成績名列前茅。母親於今年11月8日,將賺來的錢一一還給當初的好心人,夫妻倆一直沒有忘記將近3萬名曾出手協助的網友,一直努力籌錢想還錢,「我只是完成了早就認準的一件事情,如今心裡的石頭總算是落了地。只希望全家人都能健康平安,過好當下每一天」。
成人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僅3成存活逾5年」 半數骨髓移殖後復發
急性淋巴性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簡稱ALL)在我國2021年男性與女性癌症死亡排行中排名第十名,是一種高致命性、低存活率的血癌,發病初期症狀不典型,但病程發展卻非常快速,短短數週就可能造成生命威脅。其好發於兒童患者,但相較於癌童有高達85%以上的治癒率,成人患者因治療難度較高,復發風險高達7成。「成人患者想要穩定控制疾病的關鍵之一就在於異體幹細胞移植(俗稱骨髓移殖),但移植後若發生復發,五年存活率可能只剩下7%,五十歲以上的患者更是驟減至3%」。中華民國血液及骨髓移植學會理事長暨花蓮慈濟醫院幹細胞與精準醫療研發中心主任李啟誠指出:「今日已有多種藥物可讓患者在無經濟負擔的狀況下使用,舉例而言,異體幹細胞移植前,可先使用免疫治療藥物殲滅癌細胞,達到微量殘留病灶陰性,也就是『把癌細胞殲滅到連先進的精密儀器都檢測不到』,提升移植的預後成效、延長存活與疾病控制時間;倘若不幸復發,除了化學治療之外,已有許多不同藥品可以選擇,醫療團隊仍可為患者搶時間救命。」「我平日身體狀況良好,每天爬山、登高600階,但去年卻突然變得容易疲倦、氣喘吁吁,且腰部、腹部的不適感越來越嚴重,爾後輾轉到了現任職於基隆長庚血液腫瘤科醫師蘇柏旭的門診,經血液及骨髓檢查後確診急性淋巴性白血病,且帶有高惡性度的費城染色體突變。當時完全沒有料想到,看似老化、疲勞的症狀,竟然是急性血癌引起,甚至在完成化療後不到半年,就被醫師告知復發,需要接續進行更高強度的化療以及異體幹細胞移植」。六旬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病友黃女士憶起罹癌期間的心路歷程分享:「考量到自己復發風險較高;且身邊親友的幹細胞都不適合捐贈,每一次的移植都要碰運氣、花時間等待善心人士的捐贈與配對,所以我接受了蘇醫師的建議,在移植前先透過藥物,達成微量殘留病灶陰性的目標,降低未來復發的機率。很開心在完成全部治療,並在隔離病房長居兩個月後,我成功在今年農曆年前出院了,終於能夠與一路陪伴我的媳婦、兒子,一起在家中團圓過好年。」「每年台灣約有300例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新發個案,兒童發病率高於成人。然而,成人無論是否具有費城染色體等基因突變,其治療難度都相對較大、容易發生復發。患者發病後,淋巴系統與骨髓會製造出過量且不成熟的淋巴細胞,這些多而無用的淋巴細胞會壓迫正常血球、淋巴細胞的生成空間,進而衝擊身體機能」。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秘書長暨臺大內科部血液腫瘤科醫師黃泰中說明:「發病後的惡化速度可能非常快速,曾有一臨床個案,明明幾天前才做完健康檢查確認血球指標正常,沒想到就診時卻已有發病跡象!」提醒民眾,若莫名出現一週以上的蒼白無力、感染發燒、瘀青、出血不止、骨骼疼痛或是淋巴結腫脹等症狀,務必及時到醫療院所進行血液與骨髓檢查,以掌握黃金治療時間。黃泰中秘書長接續說明,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絕非不治之症,目前治療分為三大階段,第一階段為誘導期,以高劑量化療為主,並視基因突變與否加入標靶藥物,把癌細胞殲滅至5%以下、達成完全緩解為目標;第二階段為鞏固期,以殺死剩餘的癌細胞為目標;第三階段則是藉由低劑量藥物避免復發。屬於高風險復發、難治或復發型的患者,則建議進行異體幹細胞移植,較有機會長期穩定控制疾病。值得一提的是,儘管多數患者在第一線治療後就可以達到完全緩解,但有半數可能在三年內發生復發。因此,在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的治療中,治療目標不僅僅是達到傳統的完全緩解,更建議達成微量殘留病灶陰性,以降低復發風險、延長存活時間。「只要有費城染色體等基因變異就建議異體幹細胞移植,此外,若是發生復發、或是屬於高風險族群,也有移植的必要性!」,林口長庚血液科主任郭明宗說明:「儘管異體幹細胞移植很重要,但是對於醫師、患者而言,都是一個充滿挑戰且長期的『大工程』。移植前,要先透過高劑量化療殲滅癌細胞,才可接續植入異體幹細胞;植入後,也需住進隔離病房避免感染。為了不讓辛苦白費,醫師往往會在移植前盡可能的協助患者達成微量殘留病灶陰性,爭取更長的存活時間、更穩定的疾病控制。郭明宗主任指出,今日已有多種治療方式,且健保有條件的給付相關療程,有機會在不同疾病階段,幫助各種需求的患者,盡可能地爭取更穩定的控制疾病、降低復發風險。舉例而言,在進行異體幹細胞移植前,除了高劑量的化療以外,也可以在藉由免疫治療藥物,爭取較高的機率達成微量殘留病灶陰性的目標,有望提升移植後的成效。若仍治療反應不佳或是發生復發,也無須過於恐慌,臨床上除了化學治療之外,已有許多不同藥品可以接續使用。鼓勵患者,若在療程期間有任何疑慮或想法,可與主治醫師討論,切莫因為恐懼而放棄治療。
「社福界俠女」張錦麗淋巴癌病逝 初期像感冒…醫示警6症狀
新北市前社會局長張錦麗被譽為「社福界俠女」,近年一直與淋巴癌奮鬥,但本月2日仍不幸病逝享壽63歲。其實,淋巴癌是沉默的癌症,初期沒有明顯症狀,常被誤以為是感冒而延誤就醫,醫師提醒民眾若出現6大症狀,就要提高警覺,及時就醫。張錦麗在去年4月因病請假休養,並於同年8月14日請辭,這1年持續與淋巴癌奮鬥,嘗試各種治療,無奈最後仍不敵病魔,2日晚間病逝台大醫院。據了解,淋巴癌在國人癌症10大死因中排名第9,包含「非何杰金氏淋巴瘤」與「何杰金氏症」,國人好發的是「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男女比例差不多,分布各年齡層。淋巴癌早期症狀不明顯,常被誤以為是感冒。(圖/報系資料照)義大癌治療醫院副院長、血液腫瘤科醫師饒坤銘指出,淋巴癌患者因癌細胞侵犯到淋巴結,容易有發燒、感染情況,臨床上最常看到病人因發燒、咳嗽,或脖子、腋下、鼠蹊部摸到腫塊而就醫,必須做病理切片檢查才能確認。饒坤銘呼籲,民眾要注意有無「燒」、「腫」、「癢」、「汗」、「咳」、「瘦」6症狀,出現愈多症狀的淋巴癌患者,疾病的惡性程度較高,癌細胞也較為兇猛。相關症狀如下:※燒:莫名出現發燒。※腫:在脖子、腋下或鼠蹊部摸到不會痛的腫塊。※癢:全身發癢。※汗:夜間有盜汗情況。※咳:莫名的咳嗽、喘吁※瘦:因免疫力下降,體重減輕,常覺得疲倦饒坤銘說明,治療淋巴癌可用化療、標靶治療、免疫治療,甚至是骨髓移殖,仍有治癒的機會,但有些病人運氣比較不好,可能會有抗藥性出現。
病患做骨髓配對「與2兒驗HLA都不合」 醫護驚覺妻外遇:要講嗎?
是你會怎麼做?一名醫護幫一家病患檢驗「人類白血球抗原」(HLA)的契合度,來判斷是否能作為骨髓移殖捐贈,同時也可以鑑定親子關係,跌破眼鏡的是,男病患和2個兒子完全不契合,也就是說都不是親生的,內心天人交戰,該不該公布真相。原PO在PTT《八卦板》以「幫病人做骨髓配對發現妻子外遇,要講嗎?」為題發文,由於骨髓配對要驗HLA的契合度,正常情況下親生孩子就是一半契合,沒想到卻遇到「爸爸和2個兒子完全不合,但媽媽跟2個兒子一半契合、2個兒子也部分契合」的情況,代表妻子和小王外遇還偷偷生了2個,因此感到猶豫,到底要不要跟男方透露這件事。原PO猶豫該不該告訴男方這件事。(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此文一出,引發熱烈討論,不少人建議應該講:「講啊,是我會想知道真相」、「你不講也應該出個報告,讓他有機會懂,是職業道德」、「覺得要…」、「基於職業道德應該要講吧」、「良心告訴你要,但你可以別說外遇,就說就是不合,他自然會找別人問了」。不過,也有許多人認為沉默才是上策,「人家私事與你何干,少雞婆無聊」、「不要幫對方擅自決定比較好,像是我,我寧願這輩子都不要知道,說破了一切就回不去了」、「你想讓人家庭失和就講啊」、「爸爸又不是傻子,不勞多嘴」。事後原PO補充,報告是實驗室打的,都符合一切事實,每個人一份HLA的資料,判讀的部分是口頭進行,怎麼講都可以,他該講的都有講了,但保留最重要的一句話,「如果對方也是相關從業人員,應該聽完判讀就心知肚明了啦」。
35歲男罹重病住院 妻竟提離婚「1次都沒探望」捲走437萬救命錢
俗話說「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臨頭各自飛」,反映了人性的現實。中國安徽有一名35歲男子罹患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沒想到結婚多年的妻子知道後,竟然在他還在住院的時候提離婚,而且一次都沒去探望過,讓人心寒。根據《搜狐》報導,男子結婚10多年,他一開始發現渾身沒力,怎麼休息都沒用,而且天天發燒,到醫院檢查發現白血球異常,最後確診M2型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怎料妻子知道後,竟提出離婚的要求。男子7月份得知自己罹患重病,幾個月以來,妻子一次都沒來探望過,好在還有其他家人,為了照顧他忙前忙後,還做了血型配對,最後發現二姊和他匹配,可以說是不幸中的萬幸。妻子一次都沒來探望過,還把夫妻的共同存款給捲走。(圖/翻攝自搜狐)令人傷心的是,夫妻倆有一個共同戶頭,存了100多萬人民幣(約437萬新台幣),男子原本想拿這筆錢用在治療費用上,怎料一查帳戶,發現裡面剩沒多錢,妻子連幾塊幾毛錢都取走,一分錢都不留,完全是趕盡殺絕。男子在網路分享病情。(圖/翻攝自搜狐)男子心灰意冷在網路分享自己的病情,尋找一起抗白血病的病友,互相交流各自的生活。有網友建議男子提告,但看在就讀國二的孩子馬上要考試,不想因為大人的事情對孩子的未來造成影響,於是放棄這個念頭。如今的他只想養好身體,再去做骨髓移殖,至於夫妻情分他已經看破了。
全球首例女性「幹細胞移植治癒愛滋」 荷蘭發現變異病毒株…破壞免疫系統速度快2倍
人類對抗愛滋病的進展出現重大突破。1名感染愛滋病毒(HIV)的混血女性,在接受先天對愛滋病毒有免疫力的捐贈者的幹細胞移植後,成為史上第3例與女性首例「感染愛滋病痊癒」的患者,也是涉及臍帶血治療愛滋的首例。這種新的治療方式,有望替更多患者擺脫愛滋病的危害。據《紐約時報》報導,研究團隊15日在美國丹佛的「反轉錄病毒及機會性感染會議」(Conference on Retroviruses and Opportunisitic)上公開該個案的背景與治療過程。這名64歲混血女性在2013年6月被診斷感染愛滋後,使用反轉錄病毒藥物將病毒量維持在低水平;2017年3月,該個案罹患急性骨髓性白血病,並於同年8月接受「單倍體臍帶移植」的臍帶血治療。由於臍帶血細胞移植可能需要6周時間,因此該名女性又從另位近親獲得部分匹配的造血幹細胞,而自從她接受臍帶血治療後,體內已無病毒14個月、3年後停止愛滋病治療,且4年後的血液檢查中「沒發現任何病毒與抗體」,代表完全痊癒。國際愛滋學會(International AIDS Society)當選候任主席梨因(Sharon Lewin)表示,這是人類歷史上第3起愛滋病痊癒的案例,也是女性首例。前2例男性為白人與拉丁裔,他們的治療方式是經常使用在骨髓移植的成體幹細胞,而該名64歲女性使用的臍帶血治療,除相對容易取得外,對於捐贈者與受贈者匹配度也不像骨髓移殖要求的高,且其混血身分,也替未來不同族裔的愛滋病患者的治療研究提供更多幫助。然而,面對愛滋病毒的威脅,人類依然不能掉以輕心,英國牛津大學(University of Oxford)日前才在荷蘭發現新變異株VB,患者血液中的病毒量,是目前HIV病毒株的3.5到5.5倍,這意味著新病毒株「更容易傳染」,且破壞人體免疫系統速度更是「原版」的2倍快,目前已知至少有109人感染VB病毒株。
23歲東奧「拳擊女王」陳念琴竟患淋巴癌 醫師呼籲有6症狀速就醫
「拳擊女王」陳念琴去年在東京奧運挺進8強,讓不少國人為之振奮,但許多人可能不知道,年僅25歲的她竟是淋巴癌患者。血液腫瘤科醫師提醒,淋巴癌的致病原因不明確,從小孩到長者都可能罹病,如出現不明腫塊、發燒、盜汗、體重減輕、疲累等6大症狀,務必及時就醫檢查。根據國民健康署108年癌症登記報告,每年淋巴癌個案數約3000名,發生率為男性第10位、女性第11位。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理事長周文堅表示,淋巴細胞是人體重要的免疫細胞,若是發生惡性病變,淋巴細胞失控增生,恐引發淋巴癌。中華民國血液及骨髓移植學會、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財團法人癌症希望基金會共同呼籲,如出現「腫、燒、汗、咳、瘦、累」6症狀,可能是淋巴癌警訊,應盡速就醫。(圖/記者王家瑜攝)淋巴癌常見有6大症狀,包括淋巴結腫脹、發燒持續2周以上、夜間盜汗、久咳不癒超過1個月、6個月內體重減輕10%以上、疲累感加重。台大癌醫中心血液腫瘤科醫師林耘曲指出,淋巴結腫脹經常發生在脖子、腋下、鼠蹊部,如有摸到腫塊,千萬不要害怕就醫,應遵從醫囑接受完整檢查。中華民國血液及骨髓移殖學會理事長柯博升表示,淋巴癌多達40到50種亞型,好發族群從老到幼,有些患者的淋巴結腫塊長在內臟,患者不一定能夠發現,往往是發燒、盜汗等症狀出現時才警覺,通常病人會先至家醫科初步檢查,必要時再轉診至血液腫瘤科。陳念琴今天獻「聲」分享抗癌心路歷程。2019年11月,當時23歲她正處於拳擊生涯的巔峰期,世界排名第一,當時離原訂的2020年東京奧運只剩半年;突如其來的淋巴癌打亂了一切,對她的心理和身體都造成很大的影響,當時她甚至想要為了比賽而放棄治療。在教練及醫療團隊的鼓勵下,陳念琴勇敢面對癌症,她說「抗癌其實跟拳擊很像,只要勇敢出擊,就能得到最後的成就」。雖然化療破壞了訓練計畫,邊吐邊訓練更是家常便飯,但她並不放棄,終於成功擊退淋巴癌。醫師強調,淋巴癌及時確診、治療很重要。林耘曲以最常見的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為例,患者如未及時治療,可能在短短幾個月就死亡,但只要積極治療,治癒率可達7成、十年存活率高達45%。目前臨床上有6種治療方式,包括化療、標靶治療、放射線治療、異體移植、自體移植以及細胞治療。周文堅表示,由於淋巴癌種類眾多,治療選擇很難一言以蔽之,醫師會依個人病況擬定客製化治療策略,呼籲民眾如出現疑似症狀應盡速就醫,早期發現才能及早治療。
杭州女子急需骨髓移植 胞妹疑為繼承遺產突然反悔
中國大陸杭州一位周姓女子,因罹患急性白血病,原本胞妹在跟他配對成功後,承諾願意捐贈骨髓讓周女移植,結果到手術當天,周女的妹妹突然反悔,就在這緊急的時刻,周女15歲女兒的骨髓也與周女匹配,最後透過女兒的協助,周女順利得救。而對於胞妹的行為,周女認為妹妹應該是為了家裡的遺產關係,並表示「她既然已經做到這一步了,該我爭取的,我是不會放棄的。」根據《網易新聞》報導指出,這起事件約莫發生在2020年年初,當時居住在杭州的周女士因為罹患急性白血病,第一時間就跟自己的胞妹求助,並承諾會給予人民幣6萬元的費用,讓妹妹在捐贈骨髓後可以好好休養。而沒想到,妹妹竟然選擇在手術當天突然反悔。而當時周女為了接受妹妹的幹細胞,早就入住醫院,並且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療程,在周女妹妹反悔的當下,周女就躺在手術室中,早已清除完異常的造血幹細胞,等待胞妹的骨髓移植。而沒想到妹妹在手術前突然反悔,當時周女情況十分危急,因為要在短短6天的時間內,找到匹配的骨髓輸入,如果找不到就會就此殞命。最後周女讓自己15歲的女兒跟自己進行骨髓配對,好在最後匹配率達到50%,而周女也在女兒的幫助下,成功得救。而周女在出院後,也歷經了一年多的時間康復,但妹妹的突然反悔,讓他十分在意。周女認為,妹妹可能是覬覦父母家中的遺產,想著「如果姐姐死去,就不用分遺產給姊姊」,畢竟妹妹的家庭經濟狀況遠不如自己,而周女也坦言原本也沒有想要與妹妹爭奪遺產。但現今,妹妹冷血的行為,讓周女十分心寒,更直接表示「我不差那點東西,但是她既然已經做到這一步了,該我爭取的,我是不會放棄的。」後來在當地媒體的協助下,原本刪除妹妹聯繫方式的周女,再度與妹夫曾姓男子重新聯繫上,電話中曾男表示,妻子當時不肯捐獻骨髓,是因為覺得抽骨髓後人會不舒服,在考量家庭的因素下反悔,身為丈夫的他也不好過多干預。但周女質問他,如果是擔心移植造成身體不適,為何不提早說,而是選在療程進行、無法中斷的當下選擇反悔,周女痛批「你現在要置我於死地了,讓我死在手術室裡面了」,卻也沒有換到曾男或其胞妹任何一句道歉。
印度夫妻打造「救命寶寶」 成功讓7歲兒地中海貧血康復
近期印度有一名18個月大的女嬰,將自己的骨髓移植給罹患有地中海貧血的7歲哥哥,讓哥哥因此康復。原本是一樁美事,但由於該名女嬰是在父母安排醫生「打造」出來的「救命寶寶」,在醫學倫理上引起各方討論。根據《BBC》報導指出,今年7歲的印度男童阿比吉(Abhijit),過去因為罹患有嚴重的地中海貧血症,血紅素過低,一段時間就必須要輸血維持生命。阿比吉的父親索蘭吉(Sahdevsinh Solanki)表示,阿比吉平均每20至22天,就必須要輸血350至400毫升來維持生命。為了讓阿比吉脫離病症的痛苦,於是索蘭吉開始閱讀各種文獻,先是發現骨髓移植可以治療,但家中成員的骨髓與阿比吉均不符合,國外的骨髓移植費用又高達500至1000萬盧比,成功率也低,因此一度讓索蘭吉放棄骨髓移植。後來索蘭吉在文獻中看到,可以量身訂做嬰兒,將這個嬰兒用於器官捐贈、細胞、骨髓移殖。於是索蘭吉找到印度知名生殖專家班克醫生(Manish Banker),說服班克幫他製作一個沒有地中海貧血基因的胚胎,打算用救命寶寶的方式來拯救阿比吉。班克醫生表示,利用胚胎植入前的遺傳診斷技術,接著移除胚胎中的致病基因,這個技術在印度已經運用多年,但這是首次用於救命寶寶身上。之後班克醫生花了半年的時間製作胚胎,接著與阿比吉配對,找到完美的配對後,才將胚胎植入母體。後來母親產下一名女嬰,在女嬰18個月大、體重來到10至12公斤時,就進行了骨髓移殖。目前阿比吉接受移植後,整體狀況好轉許多,血液中的數值都非常正常,也不再需要輸血。但由於索蘭吉是採用人工打造的方式讓身為「救命寶寶」的女嬰誕生,此舉在醫學倫理上也引起許多人的爭論。
無錫醫院號召民眾捐獻糞便治病 院方曝條件:能符合的志願者不多
捐血、捐肝,甚至到捐眼角膜,現今的科技進步,我們時常聽聞可以透過捐獻的方式,幫助病患恢復健康。而現在,在無錫就有醫院號召民眾「捐獻糞便」,院方計畫將這些募集到的糞便進行正規治療,目前也成功招募到2名志願者。根據《人民網》報導指出,無錫市第二人民醫院消化內科,近日就廣邀身體健康的民眾,前往醫院捐獻「糞便」。該院的消化內科副主任醫師金燕解釋,其實這就與骨髓移殖、肝臟移植一樣,把健康人身體的器官移殖到病人體內,只是提供糞便是要移植「健康的菌群」。醫生會將健康者的糞便進行處理後,提取裡面的健康菌群,再將菌群移植到患有腸道疾病的患者體內,讓健康的菌群來改變腸道環境。而根據專家解釋,這是一種「洗滌菌群移植」技術,是基於「糞菌移植」更高一層的技術,主要是用於治療潰瘍性結腸炎、克隆氏症等腸胃性的疑難雜症。而無錫第二人民醫院就是為了一位罹患有潰瘍性結腸炎的年輕患者,進行這次洗滌菌群移植治療,目前也順利招募到兩名合格的自願者。院方也透露,想要成為捐獻「健康糞便」的自願者,必須是20至30歲,身心健康的年輕人,而且飲食正常、生活規律,平時擁有充足的睡眠,要滿足這些條件才能成為志願者,放眼現代生活來講,可以說是非常的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