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型最大
」 擱淺 革龜 巨蟒 網紋蟒物種恐大滅絕?AI列出11種「可能在2050年消失的動物」…牠從35年前便失去蹤影
隨著人們用掉更多地球上的資源,導致自然空間減少、生物數量下降,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發布的《2024年地球生命力報告》顯示,自1970年以來,野生動物數量已下降了73%,目前有超過4.1萬種動物面臨滅絕威脅。對此,人工智慧「Gemini」就列出了11種「預測將在2050年滅絕的動物」,並分析出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根據外媒《每日星報》(Daily Star)報導,人工智慧「Gemini」表示,有幾個物種正面臨嚴重威脅,被認為是高度脆弱,因此「Gemini」在每個動物群中,點出了最為突出的例子。1. 北極熊:從哺乳動物來看,由於氣候變遷影響,北極海的冰山融化,影響北極熊的食物來源,故可能在2050年消失。2. 西部大猩猩:隨著森林砍伐影響,以及人類與花豹的獵殺、伊波拉病毒,西部大猩猩成為了「極危物種」(Critically Endangered)。3. 蘇門答臘虎:由於過度砍伐森林及盜獵問題,蘇門答臘虎被列為「極度瀕危物種」,目前野生個體數量約剩下400至500隻。蘇門答臘虎。(示意圖/翻攝自unsplash)4. 加灣鼠海豚:又稱為「小頭鼠海豚」,雖然從未被直接捕獵,但由於牠們經常被困在流刺網中,早在1996年便被列為「極度瀕危物種」,根據2018年夏天收集的聲學數據,全世界只剩下最多22隻、至少6隻幼年小頭鼠海豚,國際自然保護聯盟預計約有10隻左右。加灣鼠海豚。(圖/翻攝自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官網)5. 皇帝企鵝:受到氣候變遷影響,牠們的繁殖地、食物供應成了問題,2022年10月,美國政府決定將皇帝企鵝納入「瀕臨滅絕物種保護法」保護名單。6. 北極海鸚:大西洋唯一的本土品種海鸚,由於其主食沙鰻開始向北邊較冷的水域遷移,導致吃不飽,數量下降。北極海鸚。(示意圖/翻攝自unsplash)7. 紐西蘭本土鴞鸚鵡:唯一不會飛行的鸚鵡,由於外來掠食者的威脅,人們自1989年開始便運行鴞鸚鵡復育計劃至今。8. 加拉巴哥象龜:現存體型最大的陸龜之一,由於外來入種入侵、棲息地喪失、非法野生動物貿易,加上18至19世紀的捕鯨者及海盜經常捕捉象龜作為在船上的糧食,目前加拉巴哥象龜數量仍在銳減。加拉巴哥象龜。(示意圖/翻攝自unsplash)9. 科摩多巨蜥:現存世上體型最大的蜥蜴,由於棲息地環境逐年惡化,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將其保護級別從「易危」升為「瀕危」。科摩多巨蜥。(示意圖/翻攝自unsplash)10. 金扁蟾:由於全球暖化和環境污染,金扁蟾自1989年以後便再也沒有被發現過。至2006年,金扁蟾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的保護狀況被改為「絕滅」。 金扁蟾。(圖/翻攝自Animal Diversity Web)11. 巴拿馬金蛙:屬於「極危物種」,由於棲息地喪失、壺菌擴散(為兩棲類的一種傳染病),當人們發現其野生群時,已接近「滅絕」,急需進行保育工作。巴拿馬金蛙。(圖/翻攝自Smithsonian's National Zoo)
遺世獨立的地點、探索永續與身心靈體驗 升級版全包式度假市場大幅成長
近年全包式度假形式愈加受到歡迎,許多旅人相較於過往走馬看花的打卡集點式旅遊,更偏好定點停留、天數較長的旅行,尤其疫後前往自然秘境深度旅遊的比例也增高。現今在全球20多個國家有超過70座度假村的全包式假期品牌Club Med,從全球銷售數據發現集團旗下主打秘境奢旅定位的「謐境探索系列(Exclusive Collection)」訂單持續增長,亞太區業績相較去年(2023年)同期成長22%,其中台灣訂單量激增近5成,來客數亦成長近3成。Club Med台灣珂境總經理劉育慧明確指出:「謐境探索系列在台灣市場的訂單主要針對馬爾地夫及日本北海道,同時也觀察到印度洋與歐洲是兩大最具潛力的海外旅遊區域,其中東非塞席爾、法國阿爾卑斯山及義大利西西里都備受關注,整體詢問度躍升2倍。」馬爾地夫的兩個謐境探索據點同樣備受台灣人喜愛,圖為馬爾地夫芬妮芙別墅。(圖/Club Med提供)香港及台灣市場總經理 Stuart de Bourgogne(左起)、東南亞及太平洋市場銷售業務行政總裁Rachael Harding、台灣珂境總經理劉育慧。(圖/魏妤靜攝)所謂的「謐境探索系列」是原本Club Med全包式假期的升級精華版,可分為度假村、獨棟別墅/小木屋與專屬私享空間(精選原有的數間度假村,在其中打造專屬VIP的空間),並可歸納出三大主軸:1.「選址」:該系列度假村皆坐落在世界上最靜謐原始的秘境之中,例如東非塞席爾度假村位於全球最古老的海洋國家公園聖安妮島中,擁有豐富的海洋與叢林生態;2.「永續體驗」:將在地人文、生態等觀念融入體驗中,同樣以東非塞席爾度假村為例,將由在地Green G.O(綠色大使)帶領旅客,與世上體型最大的亞達伯拉象龜相遇,還能深入島嶼叢林認識原生物種與在地歷史;3.「身心靈探索」:讓旅人透過冥想、健行、瑜伽等放大五感,像是在法國拉赫茲耶爾度假村中,會由法國滑雪學校教練擔任健行嚮導,規劃多條時長與難度不一的雪地健行路線。可以說有別於傳統奢華旅遊鎖定金字塔頂端的特定族群,Club Med謐境探索系列鎖定的客群是生活經驗豐富、熱愛探索未知與關心永續議題的「高度活躍旅人」。Club Med觀察到印度洋與歐洲為兩大最具潛力的海外旅遊區域,圖為東非塞席爾度假村。(圖/Club Med提供)在法國拉赫茲耶爾度假村滑雪學校教練會與旅人們一起走進銀白森林中,感受漫步在阿爾卑斯山雪地間的壯闊。(圖/Club Med提供)Club Med東南亞及太平洋市場銷售業務行政總裁Rachael Harding更提到:「Club Med謐境探索系列目前在全球已有20個據點,約佔旗下度假村版圖約3成,為現今集團關鍵戰略產品之一。看好亞太區發展潛力,今年深受台灣旅客喜愛的日本北海道 Kiroro Peak行館將升級為亞洲首間謐境探索系列度假村。」她更觀察到,相較於其他國家的旅人可能有特定偏好的體驗或喜歡在度假村什麼都不做,台灣旅客具有「什麼體驗都想嘗試一點」的特性。Rachael也預告,馬來西亞沙巴全新婆羅洲(Borneo)度假村預計於明年開幕,未來在泰國、印尼亦將增設謐境探索系列,從原本的度假村升級或從零開始建設都有可能。Club Med 謐境探索系列版圖持續拓展,2025年馬來西亞沙巴預計開幕全新的婆羅洲度假村。(圖/Club Med提供)為期5天快閃的「L’esprit Libre 開箱夢幻假期」體驗可見到馬戲表演。(圖/魏妤靜攝)此外,最受台灣人喜愛的謐境探索度假村「日本北海道Club Med Kiroro Peak 滑雪度假村」現也祭出限時優惠,凡於9/ 28前下訂,並於12/15前完成入住,5天4夜每人最低6.6萬元起(不含機票),價格包含住宿、雪票、分級分齡滑雪課程、雪地健行、日落香檳無限暢飲等,更享有免費進入旗下鄰近雪村 Kiroro Grand本館使用各種設施的權利,像是天然日式溫泉、日式火鍋優先訂位,而入住麗緻房及套房的旅客再享客房內享用專屬早餐的服務。為讓台灣消費者親身感受Club Med的度假氛圍,9/13至9/17也在台北華山文化創意園區舉辦「L’esprit Libre 開箱夢幻假期」限時體驗(活動已事先報名額滿,其他欲參加民眾可現場候補),透過投影擬真還原6大人氣謐境探索度假村,以及帶來馬戲、live band、品嘗起司鍋等體驗。Club Med本次也與Jim Beam金賓美國波本威士忌合作,在戶外打造微醺吧台,凡民眾現場體驗360°環拍機台,即可免費享用金賓Highball乙杯。Canopy不能錯過晨光初露、美好午宴、夕陽西下這三個最佳體驗時段。(圖/金三角象營安納塔拉度假酒店提供)除了Club Med,也有不少酒店關注自然與在地體驗,像是位於泰國北部繁茂雨林中的「金三角象營安納塔拉度假酒店」,即日起便推出全新的Canopy樹頂餐飲體驗。Canopy 是一個側面全部打開的小型空間,離地有52公尺高,下方為一望無際的草原,客人可以在此360度俯瞰金三角美景,亦可於晨光初露時帶著望遠鏡觀察地面上萬物逐漸甦醒的景象。在提倡生態環保理念的同時,也讓旅客有機會品嘗當地和周邊區域的風味佳餚。※飲酒過量,有害健康,未滿18歲請勿飲酒。
全球體型最大2蛇類互捕! 竟是「這品種」勝出震驚研究人員
近日《爬行動物和兩棲動物》(Reptiles and Amphibians)期刊上刊登一則研究發表,內容指出孟加拉的研究人員在2020年,記錄到了一條緬甸蟒(Burmese python)吞食一條體型更大的網紋蟒(reticulated python),成為首例全球體型最大的2種互相捕食的案例。根據《獨立報》報導,8月20日,有一則研究發表在《爬行動物和兩棲動物》(Reptiles and Amphibians)期刊上。內容指出,孟加拉吉大港區(ChittagongDivision)阿基茲野生動物農場(Akiz Wildlife Farm)的野生動物研究人員,在2020年10月發現,一條長3公尺長的緬甸蟒,與另一條體型較大的網紋蟒纏繞在一起。研究人員發現,體型較小的緬甸蟒試圖將網紋蟒的尾巴吞掉,經過他們的觀察,最終緬甸蟒花費了約2小時,才順利將網紋蟒完全吞下肚。不過,研究人員對於這種情況的出現感到相當困惑,因為這2種蛇類主要都是以哺乳動物、鳥類和蜥蜴為食。且農場內提供這2類蛇更好的食物選擇,因此推測2隻蛇是因為爭奪地盤才會互相捕食。據悉,緬甸蟒最長可達16英尺(約4.8公尺),網紋蟒則可長到22英尺(約6.6公尺),2種蛇類皆被列入聯合國瀕危物種紅皮書,而孟加拉吉大港區是是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也是緬甸蟒蛇和網紋蟒蛇活動範圍少數重疊的地區之一。
草叢藏4米巨蟒!警急請「蛇王」支援 3英戰大蛇結局曝
香港大埔林村日前發生巨蛇驚魂,1條體長約4公尺的緬甸蟒,被發現藏匿在一處草叢內,驚動村民及警方請來「蛇王」抓捕。最終這條香港原生蟒蛇、當地體型最大的獵食者,在3人合力圍捕下「落網」。臉書專頁「D18 - 大埔友」今(3日)分享蛇王「IvanGor Gor」1日晚間的抓蛇影片,只見3名男子在大埔林村新塘村村口1處草叢中,分成前、中、後3個位置的隊形,將巨蟒拉出草叢後,抬到空曠位置並放進袋內。儘管3人氣喘吁吁,其中1人搬運時還抱怨「這條蛇好重」,但Ivan Gor Gor透露這條緬甸蟒「被捕」時幾乎沒有反抗。一旁負責戒備的員警也提醒,如發現巨蟒一定要保持距離和鎮定,切記不要胡亂攻擊或抓蛇,要盡快報警找蛇王處理。原本觀察香港蛇類並開辦自然教育活動的Ivan Gor Gor,在大埔目擊蛇王(職業捕蛇者)捕捉青竹絲後,萌生當蛇王的念頭,並在2022年向警方申請成為荃灣區蛇王,負責該區的蛇類滋擾事件。此外,蛇王在粵語中另有懶惰的意思,但近年已逐漸被「吞泡」取代。與大眾印象不同,緬甸蟒雖廣泛分布在東亞、東南亞,以及部分西藏、中國貴州地區,也是金門、香港唯一的原生蟒種,還在美國佛羅里達造成嚴重蛇患,但緬甸蟒其實是受《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保護的物種。
壽山動物園救治2領角鴞寶寶 復原萌樣曝光
高雄壽山動物園每年協助近百隻保育類野生動物救傷,其中鳥禽比例約占3分之1,近日正值春季為鳥類繁殖期,壽山動物園救護2隻領角鴞幼鳥寶寶,並予相關藥物治療,診治後再現萌樣,預計恢復健康就可回到野外。壽山動物園救護2隻領角鴞幼鳥寶寶,並予相關藥物治療,診治後再現萌樣,預計恢復健康就可回到野外。(圖/中國時報柯宗緯翻攝)壽山動物園救護2隻領角鴞幼鳥寶寶,並予相關藥物治療,診治後再現萌樣,預計恢復健康就可回到野外。(圖/中國時報柯宗緯翻攝)觀光局長高閔琳指出,壽山動物園動物收容中心肩負保護野生動物使命,協助高市府農業局承接林保署計畫,執行野生動物的收容或救傷,而為避免傳染人畜共通疾病,收容中心並未對外開放,但加上近年民間企業團體診療儀器的捐贈,更強化整體醫療設備量能。高閔琳透露,每年有近百隻不同種類的野生動物被救援後,送到收容中心由獸醫師進行醫療及收容,以爬蟲類動物、台灣獼猴及鳥類為主;其中鳥禽的救傷比例約占3分之1,包括保育類猛禽及一般鳥禽。近日農業局轉送來落巢的領角鴞幼鳥,動物園收容中心協助收容並診治,檢查發現雙眼皆有不同程度的角膜破損,經X光檢查後判斷應是頭部撞擊所致,目前已給予相關藥物治療中。收容的離巢領角鴞雛鳥呆萌樣。(圖/中國時報柯宗緯翻攝)壽山動物園說明,領角鴞是台灣常見的小型貓頭鷹,體型卻為為角鴞屬中體型最大,冬末初春為領角鴞繁殖高峰,幼鳥寶寶在親鳥陪伴下,至少需要經過2至3個月才能學會在野外生存所需具備的各種能力。而幼鳥在練習飛行時,有時會掉落在鳥巢附近;若民眾發現疑似落巢的領角鴞幼鳥,應先觀察是否有親鳥在旁照顧。若幼鳥看起來健康,且親鳥在附近,請勿干擾。園方補充說,收容中心接獲的領角鴞救傷案例中,大多屬於撞擊造成的傷害,常見原因是車輛撞擊、撞到窗戶等,動物個體症狀多為癲癇、眼球震顫、失明或視力模糊、肢體不協調、骨折等。動物園也呼籲,請民眾尊重野生動物,勿干擾其自然生態。如發現受傷或落巢需要幫助的鳥禽,可撥打1999市民專線或通報農業局前往協助,勿擅自撿拾飼養。
寵物情緣/愛貓「一年住院三次」術後恍神模樣...席惟倫心痛:無法替牠受苦
席惟倫Riko養了兩隻可愛的貓咪「塔貝魯」、「塔馬狗」,兩隻都是從小baby開始照顧長大,感情特別的好,兩隻貓主子撒嬌的時候黏人,平常又很獨立,讓她直呼是養到天使貓。貓兒子「塔貝魯」曾生過大病,頻繁進出醫院,讓當時的她也陷入低潮,心疼愛貓受苦。說起養動物的經驗,在曾經很流行「哈姆太郎」的年代,當時還就讀國小的席惟倫也跟風養了兩隻三線鼠,但沒想到鼠鼠看對眼,生育力高得嚇人,一下子越生越多,最高曾同時養了一窩二十多隻,「小時候放學都會想要趕快回家照顧老鼠,對於小時候的我來說算是培養一個責任感吧!」12歲的貓兒子「塔貝魯」,當初是跟獸醫領養的,「獸醫捧了一籃貓咪,全部都是同一胎,我選了一隻頭最大體型最大的,收養來照顧的時候才三個月大,當時牠還因為發燒差點走掉,好險撐過去、好好長大了。」「塔貝魯」雖然看起來頭好壯壯,卻曾讓她操碎了心,「塔貝魯曾經因為生病,一年就住了三次院,第一次看到牠術後麻醉恍神無力的樣子,真的好心疼,但又無法代替牠受苦,覺得很想好好保護他。」看著愛貓難受,那一整年她自己情緒也頗為低落,同時要面對非常可觀的醫藥費,還好一切都已過去,「想起當時是很難熬的一段時間」。「塔貝魯」小時候曾生了大病,一年住院三次,讓席惟倫十分操心。(圖/好事娛樂)10歲的貓女兒「塔馬狗」則是朋友家裡生的,朋友家養了一隻橘色緬因貓跟美短,「一直以來都很喜歡朋友家的貓,沒想到牠們居然生了寶寶,當時他們請我去家裡挑一隻,我挑了一隻毛最短的,所以牠其實長得滿像美短的,牠的其他兄弟姐妹雖然長得像美短但都是長毛的,長得有點小幽默很可愛。」貓女兒「塔馬狗」個性非常黏人,無時無刻都想跟在她身邊。(圖/好事娛樂)兩隻貓咪都親人,她工作回到家,一開門「塔馬狗」就會衝上來迎接,還不停喵喵喵地熱情說話;「塔貝魯」也有黏人的一面,只不過個性比較難懂,「摸牠又會咬人,有點陰晴不定」。貓咪的獨立給了彼此很大的空間,但貓咪們也很樂意陪伴她,給予關懷與陪伴,依靠不依賴的感覺挺自在的。「塔馬狗」是隻愛講話的小貓咪。(圖/好事娛樂)只不過貓咪難免也會調皮搗蛋,會刻意把她的東西弄倒在地上或是打翻食物,不時還會在她床上上廁所,讓她出遠門必定得把房門關上,但自從她聽到朋友家的貓主子更難伺候,瞬間覺得「塔貝魯」跟「塔馬狗」根本就是天使貓,「都會在我睡覺的時候跟我一起在床上睡覺,起床就一起活動,而且個性非常黏很可愛,覺得擁有牠們我真的很幸福」。每天早上起床一睜開眼就看到愛貓,或是貓咪們躺在她身上呼嚕呼嚕,都是她生活中最療癒幸福的時刻。兩隻貓咪給了席惟倫滿滿的幸福感。(圖/好事娛樂)貓咪檔案名字:塔貝魯、塔馬狗品種:不知名品種、美短混緬因年紀:12、10性別:男生、女生
阿嬤養的!日月潭魚虎繁殖期越發活躍 釣客捕獲抱卵胖魚虎
日月潭遭魚虎入侵多年,隨著天氣逐漸轉熱,「湖中惡霸」魚虎進入繁殖期,愈發活躍,近月有釣客與漁民聯手放餌捕捉,已捕獲10多尾,最大的是16台斤半的胖魚虎,剖開後還抱卵,釣客直言「吃這麼肥真不像話…」,聞者更驚呼「阿嬤養的。」「魚虎」學名為小盾鱧,原產於泰國、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體型最大可達1.3公尺長、24公斤重,牠屬於掠食性魚類,有生態殺手之稱,疑遭人放生才入侵日月潭,近年繁殖力強,已嚴重影響潭區生態。從入春後,進入魚虎繁殖期,長期關注日月潭水情及生態的臉書專頁「日月潭一等高」3月30日在其臉書PO出重達16台斤半的抱卵胖魚虎,直指「這魚虎吃這麼肥真不像話…」引發粉絲熱議,還有人留言「阿嬤養的」、「肥成這樣還抱卵,難怪無法斬草除根」。「日月潭一等高」表示,魚虎一般棲息在潭邊有枯枝倒木的水域,但因最近水位下降,加上天氣轉熱,魚虎將進入繁殖期,索餌慾望變高,因此才有較多機會捕捉到魚虎,他也希望現階段儘量放餌捕捉,盼能阻止魚虎繁殖,並降低對其他魚類的威脅。
比現有最大重近2倍!澳洲巨型絕種袋鼠被發現
澳洲弗林德斯大學(Flinders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表示,他們發現3種已滅絕的袋鼠新物種,而其中一種體重可達170公斤,比現在最大的紅袋鼠重近兩倍,但比起也已絕種、可重達200公斤的巨型短面袋鼠(Procoptodon goliah)要輕一點。根據研究,這些袋鼠在500萬至4萬年前曾在澳洲生活過,而牠們是屬於已經絕種的原齒袋鼠屬的一部分,該屬「看起來像灰袋鼠,但通常更矮胖,肌肉更發達」。澳洲SBS新聞作了以上報導。該研究耗時5年的時間,對800多個標本進行了3D掃描。紅袋鼠是現存體型最大的袋鼠,也是澳洲最大的哺乳動物及現存最大的有袋類。牠們廣泛分布在澳洲大陸,雄性紅袋鼠身長1.4公尺,重85公斤,站立時約高1.5公尺。澳洲弗林德斯大學古生物學家發現3種已滅絕的袋鼠新物種,而其中一種比現在最大最健碩的紅袋鼠大出近兩倍。(圖/摘自澳洲Flinders University官網)另外,兩個新命名的絕種袋鼠和其他袋鼠,也有很大的不同,古生物學家卡爾(Isaac Kerr)表示,主要分別是牠們多以四肢行走。據研究,袋鼠是約在500至1000萬年左右開始跳躍,由於澳洲變得更加乾旱,牠們需要更有效率地移動更長的距離。絕種原因,研究人員表示,沒有證據表明是澳洲原住民獵殺了牠們,但他也表示,目前尚不清楚牠們的滅絕是由於環境的自然變化,還是人類直接造成的重大環境變化造成的。
大象深夜遭保時捷撞逃森林 車輛慘況曝
馬來西亞一隻大象近日出車禍,被一輛保時捷休旅車撞上,受傷的大象跑到森林中,而車輛車殼跟檔風玻璃嚴重受損。據悉,當局已追蹤該頭大象,想將牠誘捕遷移到安全的森林。據中國報報導,一輛保時捷休旅車在深夜開往甘榜拉惹,當車開到甘榜哥蘭時,路上突然出現一頭遊蕩的大象,駕駛閃避不及撞上,大象也當場倒地。駕駛說,大象腿部受傷,10分鐘後站起往森林逃,而他只有受驚嚇,車子的車殼跟檔風玻璃嚴重受損。警方指出,野生動物保護局和國家公園已出動9人,在民眾的幫助下找大象。據悉,該頭大象傍晚就在甘榜哥蘭一帶遊蕩,往武吉布特拉方向去。農村發展委員會主席兼伊斯蘭黨嘉比區州議員也在臉書發文,當局在數日已追蹤到該頭大象,想把牠誘捕至安全森林。據了解,亞洲象的體型小於非洲象,能夠長到2到4公尺高,體重3到5000公斤,是亞洲體型最大的陸上哺乳類,亞洲象個性溫和易馴服,在野外的敵人是虎、豹、人類,象群從數頭到數十頭都有,沒固定棲所,分佈範圍廣。亞洲象主要的棲地在東南亞和南亞等國家,目前中國境內的雲南無量山、西雙版納等地,也會出現亞洲象,但因為棲地被壓縮,大象會到玉溪、昆明活動。
厄瓜多世界最大蛇類! 6.1公尺「北方綠水蚺」與生物學家共游
厄瓜多雨林中發現新物種!亞馬遜研究人員在當地發現這款「北方綠森蚺」(NorthernGreen Anaconda,學名Eunectes akiyama),科學家預估這種蛇長約6.1公尺,重達200多公斤,有望成為當今體型最大的蛇。從影片畫面可見,負責研究亞馬遜生態的荷蘭生物學家馮克(Freek Vonk)團隊在厄瓜多雨林段的水中驚喜和這條超巨大蛇類合照,研究團隊原以為為發現全球最大蛇類之一的「森蚺」(green anaconda學名Eunectes murinus),結果發現是全新物種。根據《路透社》引述科學雜誌《多樣性》(Diversity)上所公布的一項研究,這條巨蛇雖然與森蚺看起來非常相似,基因差異卻高達5.5%。最後科學家將其命名為「北方綠森蚺」另外,據20年來一直在研究南美發現的水蟒物種的澳洲昆士蘭大學生物學教授弗萊(Bryan G. Fry)也表示,「這是令人難以置信的遺傳差異,特別是當人類與黑猩猩只有2%差異時」,他認為這項發現證明,北方綠森蚺和森蚺在1000年前就已分離成兩種物種。過去已知世界上體型最大的蛇,是穿梭在亞馬遜叢林的亞馬遜森蚺,最重可達250公斤以上,但是新發現的北方綠水蚺有可能取而代之,雖然兩個物種在亞馬遜雨林經過約1000萬年的分道揚鑣,北方綠水蚺與亞馬遜森蚺在樣貌和習性上仍有許多相似之處。據研究顯示,牠們都是靠驚人的力氣並利用肌肉擠壓殺死獵物的無毒蛇;大多生活在水中,因此兩者的鼻孔和眼睛都已經進化到頭頂,可以潛在水中一邊呼吸,一邊在水面上搜尋獵物。亞馬遜發現世界最大的蛇「北方綠森蚺」。(圖/翻攝自X)
解開鬚鯨歌唱之謎!海洋生物學家成功找到「音箱」
海洋生物學家成功取出鬚鯨進化出特殊「音箱」(voice box)結構,並在實驗室成功吹氣發聲,解答長久以來學界對鬚鯨發生機制之謎。也意外得知人類航行海上船隻的噪音對鬚鯨間的溝通,造成嚴重的影響。鬚鯨音箱的位置圖(圖/南方丹麥大學提供)鬚鯨現存 4 科約14 種,包括藍鯨、長鬚鯨、大翅鯨、灰鯨、露脊鯨都是鬚鯨。它們是世界上體型最大的一類動物,特色是口內無齒,上頜有簾幕般的角質鯨鬚,濾食成群的小型動物為食。鬚鯨在水中會發出奇特而複雜的聲音,由於標本取得不意,學界對牠們的發聲機制仍是謎。一直到一項由 南丹麥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ern Denmark)教授艾里曼(Coen Elemans)領導的一項研究。在解頗三隻(座頭鯨、抹香鯨和塞鯨)擱淺死亡的鬚鯨後,分解出位於咽喉部位的殊「音箱」(voice box)結構,並在實驗室通過吹氣產生聲音。他們發現鬚鯨的音箱結構允許它們通過體內循環的空氣來歌唱,同時防止吸入水。鬚鯨的音箱是位於咽喉的一個U字形結構,有肥厚的脂肪頂在咽喉上方。研究人員同時將發出的聲音電腦圖形化後發現,鬚鯨發出的歌聲侷限在狹窄的頻率,與船舶產生的噪音頻率重疊。這項發現公佈在《自然》(Nature)期刊上,也揭示了我們在海洋製造的噪音對這些海洋巨獸的破壞性。因為聲音對鯨魚牠們的生存至關重要,這是牠們在海洋中找到配偶的唯一方式。
巨蟒誤闖轟趴「慘被活捉逼踩罐」 3醉漢不知牠是保育類下場慘了
南非近日發生離奇但不意外的「灌酒事故」,3名開趴男子發現灌木叢藏有一條6英尺(約1.83公尺)巨蟒,竟把蛇捉住並灌下整瓶啤酒,等看到巨蟒爛醉如泥,還把牠高舉在空中,準備再灌下一瓶。據《每日郵報》報導,抓到巨蟒的3名男子在周圍人群起鬨下,拿起1瓶750毫升的加拿大Carling Black Label啤酒對巨蟒猛灌,所有人情緒隨著越來越少的啤酒與巨蟒越發扭曲的身體,不斷高漲並發出男人聚在一起後集體降智做蠢事的歡呼。影片曝光後,不只國家防止虐待動物協會(NSPCA)痛批醉漢們虐待蛇,警方也因巨蟒為非洲體型最大,卻屬於華盛頓公約保育類動物的「非洲岩蟒」,展開調查與逮捕行動。在南非傷害非洲岩蟒除可被罰2000英鎊(約新台幣7.8萬)罰金,先前有殺害2條巨蟒吃補治療背痛的男子,就被依一罪一罰判18年徒刑。蛇類飲酒後雖會出現類似人類的酒醉情況,但由於蛇類消化系統異於哺乳動物,沒有膽囊並由肝臟負擔膽功能,又缺乏分解酒精用的酶,以及變溫動物代謝速度較慢等因素,攝取酒精的蛇可能出現空間迷向、動作不協調、脫水、呼吸困難、呼吸抑制、肝衰竭與其他器官嚴重受損等症狀,並很容易因此死亡。◎喝酒勿開車!飲酒過量,有害健康,未滿18歲請勿飲酒。
南投身價48萬「水豚夫婦」逃家 飼主發通緝令:尪還在逃
南投縣有飼主花了48萬買了一對水豚夫婦,沒想到,牠們竟然逃家,飼主焦急在網路上發協尋令,透過熱心民眾幫忙,發現了其中一隻母水豚並且成功捕捉回家,另一隻公水豚則持續流浪,飼主提醒民眾,看到水豚,千萬不要動手觸摸,避免被咬傷。從飼主在草屯臉書社團PO文可見,上面寫著一公一母、共兩隻水豚君不見了,飼主還釋出當天水豚君逃跑的監視器,一隻先快速跑出去,接著另一隻緊跟在後,這讓飼主相當頭痛,因為牠們是花了48萬買的,兩隻水豚君2日下午1點多在飼主出門,一看到門開就趁機闖出去,死主追出去時早已不見蹤影,深怕牠們在外流浪發生危險,趕緊PO文請網友幫忙協尋。水豚因個性溫馴、模樣呆萌,近年來成為新寵;水豚是世界上體型最大的齧齒類動物,原產地在南美洲,不過只要發現危機就會快速逃跑,跑的速度每小時可以達到50公里,飼主緊急發出協尋令,根據《自由時報》報導,當晚有民眾發現母水豚在碧山路附近的小溪,透過多人合力順利將母水豚帶回家,但公水豚仍不見蹤影。其實水豚逃家事件,已經不是第一次發生,在新竹也曾有過,當時還出動8名壯漢,費了好大的功夫才捕捉到,對此,飼主也呼籲民眾如果有發現,請勿觸摸,避免被咬傷。飼主表示,水豚喜歡棲息在濕地或溪流的環境,生性較膽小,看到人會怕,貿然靠近會受驚逃跑,若發現可通報抓捕,避免靠近或上前觸摸,以免被水豚君的利齒咬傷。飼主呼籲發現水豚蹤跡請通報消防隊協助,千萬別動手觸摸,避免被咬傷。(圖/翻攝自臉書草屯人)
罕見「革龜」擱淺死因出爐! 誤食425公分魚線「消化道病變」虛弱餓死
屏東海生館於7月4日收容了1隻擱淺的革龜,經過搶救治療後仍在隔日死亡,海保救援網團隊解剖後才發現,革龜的腸道裡有2條總長為425公分的魚線,也導致牠的消化道扭轉無法蠕動。相關病理報告則顯示其死因是壞死性腸炎造成的急性敗血症,推測革龜由於誤食魚線,多日無法進食而死亡。根據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屏東海生館)的資料,事情發生在當日下午3時左右,海保署通報,屏東縣萬里桐海域潮間帶發現了1隻擱淺革龜,該海龜曲線長約115公分,體重約130公斤。經屏東縣政府同意後,由海巡署、海保署、熱心民眾等協助,將其送至海生館收容,但仍在隔日(5日)上午6時53分左右不幸去世。海保署提到,經解剖從性腺判斷,這是1隻未成熟的公革龜,且發現其從食道至胃部都沒有任何食物,消化道更有不正常的扭曲現象,後經X光拍攝,才看到接近消化道末端處有金屬物質。革龜的腸道總長有666公分,卻有2段總長為425公分的魚線纏繞,隨著腸胃蠕動嵌入腸道黏膜已有一段時間,進而導致黏膜出血水腫、無法正常消化吸收,讓革龜不能進食,體內更有多處脂肪漿液性萎縮。對此,海保署呼籲,漁民或民眾在垂釣過後應將魚線收好,隨意丟棄魚線恐導致其附著在其他生物上,造成海龜誤食的問題出現,而若是發現擱淺海龜,應播打海巡署專線118,後續將由海保署建立的海洋保育類野生動物救援組織網(海保救援網MARN)進行處置通報。另外,海生館介紹道,革龜體長約2至3公尺,成龜重約500公斤,是為所有海龜中體型最大的,並以水母為主時、屬於遠洋品種,在台灣附近海域極為罕見。
全台最後一隻…科摩多龍「喵喵」病逝 頑皮世界不捨揭噩耗
台南市頑皮世界野生動物園成立於1994年,當時引進「科摩多巨蜥」,原本有3隻,但2隻先後離世,最後1隻也在近日離世。園方在臉書公布這消息,引來大批網友不捨,悼念:「一路好走!」「再見了!喵喵」,頑皮世界在臉書宣布噩耗,全台唯一的科摩多龍「喵喵」離世,是開園時的元老動物,也是現存世界上體型最大的蜥蜴。由於科摩多龍天性兇猛,有堅硬的鱗甲,能迅速麻痺對手的毒液,更有靈敏狡捷的動作,號稱陸上沒有天敵。相反地,這隻科摩多龍相對溫和,不疾不徐,也不會粗暴採食,所以有了「喵喵」這個名字。科摩多巨蜥「喵喵」高齡過世。(圖/翻攝自頑皮世界野生動物園臉書)事實上,喵喵來到頑皮世界時,已是成年體型,推估到現在應有35~40歲,相當於人類80~90歲。保育員今年6月初發現喵喵的活動力明顯下降,經過檢查發現左前肢骨質疏鬆、肘關節腫大,不良於行,安置在動物隔離空間,地面鋪設軟墊加護治療。喵喵在住院診療期間,力氣依舊很大,保育員一度以為能恢復元氣,最後卻因心臟房室瓣膜纖維黏液性增生的老化病症,以及胰臟腺癌,高齡過世,園方所有同仁都深感難過和不捨,特別是和喵喵朝夕相處的保育員,瞬間失去了最熟悉的好朋友。園方感謝喵喵將近30年的陪伴,讓更多人認識科摩多龍,帶給大家歡樂時光,「頑皮世界永遠感謝並懷念喵喵,牠的威風身影,將會永遠留存在你我記憶中」。
他外出工作離奇失蹤!後院驚見7公尺巨蟒 村民一剖開「拉出整具遺體」
印尼蘇拉威西島(Sulawesi)一名25歲男子於2017年外出工作後便下落不明,隔天竟在一條巨蟒的肚子裡發現男子的遺體,畫面令人怵目驚心。綜合外媒報導,25歲男子阿克巴(Akbar Salubiro)當天前往一處偏遠村莊採收棕櫚油後就此杳無音訊,親友們擔憂阿克巴的安危,隔天晚上立刻前往他家關切,就在眾人遍尋不著之際,意外在後院驚見一條長達7公尺的「大肚」巨蟒。印尼男子阿克巴遭巨蟒吞食,身上還穿著前一天工作時穿的衣物及雨靴。這條巨蟒疑因腹部太大行動困難,導致牠只能癱在草叢中,由於巨蟒的外觀似乎呈現「人型」,眾人決定剖開巨蟒一探究竟,怎料切開後竟發現失蹤的阿克巴就在牠的胃裡,明顯已無生命跡象,且身上還穿著前一天工作時穿的衣物及雨靴。當地一位官員透露,在阿克巴被發現死亡的前一天,有村民聽見棕櫚樹林裡傳來陣陣哭聲。據了解,該條巨蟒是號稱世界上體型最大的蛇類「網紋蟒」(reticulated python),在捕食時習慣將獵物先絞死,然後再囫圇吞下,至今已有3次吞食人類的歷史紀錄。
難過!列第一級瀕臨絕種保育類生物 革龜擱淺經搶救仍不治
被列為第一級瀕臨絕種保育類生物的「革龜」4日下午擱淺在恆春萬里桐潮間帶,民眾發現時生命跡象不穩定、全身是傷,經眾人合力將百公斤重的牠帶回海生館水生生物收容中心搶救後,5日不治,目前正待解剖結果釐清死因。據了解,4日下午,恆春萬里桐居民發現1隻罕見的活體革龜擱淺在潮間帶,目測約破百公斤,但革龜奄奄一息,一點活力也沒有,民眾見狀趕緊聯繫海生館水生生物收容中心,並合力將牠帶回館內治療。海保署表示,該隻革龜體長約115公分、體重約130公斤,是亞成體的個體,牠的右前肢有缺損,但屬舊傷,但背甲甲殼縱向多處有1至3公分的擦傷,右側邊緣則有20公分長的擦傷,另左肢內側有4乘10公分大小的傷口。海保署指出,革龜送到海生館後,獸醫師馬上替牠清創,並給予藥劑預防感染,隨後將牠安置在軟墊上,並置於淺水水缸予以漂浮減輕負重,但經過一番搶救後,獸醫師在5日早上午6點53分發現,革龜已無生命跡象,目前已安排解剖,待結果出爐後以釐清死因。維基百科介紹,革龜是目前地球上最重的爬蟲動物。學者表示,革龜也是體型最大的海龜,體長約2至3公尺,成龜重約500公斤,其背甲由革質皮膚包覆,體色多為黑或深藍色,體表滿布許多白色斑點,在台灣受「野生動物保育法」保護,也被列入第一級瀕臨絕種保育類生物,又稱棱皮龜、楊桃龜或木瓜龜,體重可達300至500公斤。學者說,革龜主要分布於三大洋,當中太平洋族群可分為東太平洋與西太平洋2群,革龜於西太平洋的產卵地主要在印尼、巴布亞紐新幾內亞以及索羅門群島,數量瀕危,至於台灣並非革龜產卵地。學者解釋,革龜前肢與身體的比例是所有海龜當中最長的,比起其他海龜,革龜有更好的游泳及潛水能力,而除了成熟母龜會上岸產卵外,牠們終其一生都在大洋中洄游,幾乎不會靠近沿岸覓食。學者強調,革龜在台灣附近海域極為罕見,根據過往衛星追蹤資料顯示,台灣南部水域也為革龜移動的範圍之一,目前台灣有7筆死亡擱淺紀錄,本島5筆、金門及澎湖各1筆,當中首宗活體革龜擱淺發生在2022年的新北福隆,並未成功救活。
龜龜加油!超珍稀革龜擱淺墾丁斷肢命危 海生館全力搶救中
墾丁國家公園內的萬里桐潮間帶,昨日下午發現一隻瀕危保育類革龜擱淺,其右臂斷肢、生命跡象不穩定,民眾立即通報海巡人員,並與海生館水生生物收容中心合力將超過100公斤的革龜帶回館內救援治療。據了解,昨日擱淺的海龜體長約115公分,重約130公斤,革龜是體型最大的海龜,受我國「野生動物保育法」保護,列入第一級瀕臨絕種保育類生物,在台灣海域相當罕見。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也將其瀕危等級列為「易危」。據了解,革龜遷移範圍廣泛分布於全球,因此各大洋的漁業活動都可能影響革龜族群數量,加上許多革龜產卵沙灘的開發、龜卵盜採等人為因素,都是相當大的威脅。革龜的主食為水母,與海中的塑膠袋外型相似,也讓其成為人造廢棄物汙染的受害者。民眾與海生館人員合力將超過100公斤的革龜帶回海生館治療。(圖/翻攝畫面)除了成熟母龜會上岸產卵外,革龜一生都在海中洄游,幾乎不會靠岸覓食,台灣並非革龜產卵地,只有少數幾筆漁民誤捕或是傷病死亡擱淺紀錄,去年也有革龜被發現遭漁網纏繞,擱淺於福隆沙灘上,送往海洋大學救治,卻未能救回,民眾希望本次擱淺的革龜能挺過去,重回海洋。
小虎鯨包圍遊艇撞爛船舵 船夫抱怨:媽媽帶小孩特訓
虎鯨是海豚家族中體型最大的一種,成年後可長到8公尺長、6噸重,是瀕危物種,未料近日有西班牙的船夫的遊艇,突然被一群虎鯨包圍後殘酷撞擊,導致船體嚴重受損。幸運的是,這群虎鯨在攻擊了一陣子後就離開。一群虎鯨包圍遊艇,並開始猛烈地撞擊船隻。(圖/翻攝自ABC7)從這名船夫利馬(Luis Eduardo Alves Lima)拍攝的畫面可見,一群虎鯨包圍遊艇,並開始猛烈地撞擊船隻。儘管遊艇相當堅固,但這群虎鯨最後還是摧毀了船舵,甚至差點掀翻了他的船。幸運的是,這群虎鯨在20分鐘後就離開了,而利馬也趁機駛到岸邊成功脫險。儘管遊艇相當堅固,但這群虎鯨最後還是摧毀了船舵,甚至差點掀翻船夫的船。(圖/翻攝自ABC7)根據多家媒體報導,事發當時,利馬正搭乘遊艇前往伊比沙島。一路上,他一邊享受海上微風,一邊觀賞魚群在海底暢游相當愜意,不料,這美好的時刻就因這一群虎鯨的包圍讓他敗興而歸。西班牙船夫出海航行時,遊艇突然被一群虎鯨包圍後殘酷撞擊,導致船隻嚴重受損。(圖/翻攝自 9 News Australia)利馬表示, 「從我的影片中看到,一頭母鯨魚遊過來後開始猛烈攻擊船舵,而幼鯨則在她身邊觀摩,接著她後退後小鯨魚也跟著撞擊船舵,所以這絕對是某種形式的教學行動」。西班牙船夫出海航行時,遊艇突然被一群虎鯨包圍後殘酷撞擊,導致船隻嚴重受損。(圖/翻攝自推特)根據海洋生物學家表示,虎鯨通常不會攻擊人類,偶爾會出現擦碰或尾隨船隻的行為,但很少發生刻意攻擊的情況,另外據「大西洋虎鯨工作小組GTOA」統計,光是5月份在直布羅陀海峽海域就發生至少20起虎鯨撞擊船隻的事件,2022年一整年就有207起,自2020年以來累積500起,目前尚無法確認虎鯨的撞擊行為動機,有專家認為,有可能是虎鯨「太調皮」,結果引發其他虎鯨模仿;再來就是有虎鯨曾被船隻傷害,導致見到船隻就會有報復的衝動。
搜奇/職業釣客湖泊釣到「金黃巨鯰」 專家揭詭異模樣:基因突變
德國有對雙胞胎兄弟先前到荷蘭一處湖泊釣魚,居然釣到一尾巨大「金黃色鯰魚」,詭異的模樣嚇壞了兩人,有專家認為,這條鯰魚可能是基因突變,也就是所謂的「白變」。據《Live Science》報導,來自德國杜伊斯堡(Duisburg)的這對雙胞胎兄弟,其中,哥哥格拉茨(Martin Glatz)是名職業釣客,日前他和弟弟到荷蘭的某處湖泊釣魚,並使用贊助商提供的釣具,原先是要釣一條大狗魚(Esox),未料竟補獲了相當奇特的黃金鯰魚,身長約47英寸(約119公分)。格拉茨看到這條鯰魚上鉤時,嚇得手足無措,趕緊呼叫弟弟準備漁網,將牠巨大的身軀撈起。這尾鯰魚除了體型相當巨大外,就連外型也相當特殊,整隻呈現鮮明的金黃色且「全身閃著金光」,原來是魚鱗閃爍著金黃色澤,這對兄弟檔最後是與鯰魚合照留念後就將牠放回湖中。「這珍貴的相遇令人震驚」,根據格拉茨表示,自己從13歲開始捕魚,從未見過這麼巨大且是金黃色的鯰魚,對於這尾特殊的鯰魚,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的專家表示,鯰魚的品種應該是歐洲地區特有的大型鯰魚「歐鯰」(Welscatfish),這是淡水魚類中體型最大的魚類,能生長到3公尺、150公斤重。一般來說,歐鯰都是黑色或灰色,金黃色應該是基因突變導致,也就是俗稱的「白變」(Leucism),專家表示,「白變」並非白化症,是基因突變導致動物體內色素減少,皮膚、體毛等部分會呈現白色,但眼睛顏色不受影響,過去常見的白變動物包括孟加拉白虎、白獅,先前在南大西洋島上也曾發現一隻白金色的國王企鵝。德國一對兄弟前往荷蘭一處湖泊釣魚,沒想到釣到一條金黃色巨大鯰魚。(圖/翻攝自team_fishingbrothers 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