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纖飲食
」 飲食 高血脂 心血管疾病 營養師台北101超市水果區「賣1物」…他驚「活60年沒看過」 網愣:每次都挖掉
不少人在享用芭樂時,習慣把籽去除,但有位民眾日前至百貨公司逛街,路過超市的水果區時,竟發現有單獨售賣「芭樂籽」,讓他忍不住驚呼「快60歲第1次看到」。照片一經曝光後,鄉民們也紛紛感嘆「我都挖掉當廚餘」、「有些老闆會免費送」。網友日前在Threads發文提到,他第1次看到超市在賣「芭樂籽」,地點還是在台北101的超市現切水果區中,只見這杯「芭樂籽」以透明塑膠盒裝,1個要價29元,且完全沒有芭樂肉。原PO透露,雖然知道芭樂籽的部分比較甜,但長大到快60歲,也在台北住了40年,從來沒看過有在賣芭樂籽,「第一次在101的超市現切水果區看到單賣『芭樂籽』,神奇的台灣水果王國」。對此,網友們留言表示,「真是大開我眼界了,高級的超市竟然賣我每次都會挖掉的芭樂籽,而且還賣29元」、「去賣甘草芭樂的攤子,大多老闆免費送」、「不好意思我真是孤陋寡聞,這東西在台北要花錢買?高雄的夜市直接跟老闆要就有耶」、「我很愛吃,如果看到一定買爆」。另外,營養師高敏敏先前曾說明,芭樂籽雖然堅硬,但高膳食纖維、吸水力強,若搭配充足水分,反而能促進腸胃蠕動、幫助排便、舒緩發炎體質,更有降低血壓、利尿消水腫的功效;不過,如果是不習慣高纖飲食者、腸胃消化不佳者、剛動腸胃手術者,應該注意籽的攝取量,或選擇直接挖掉先不吃,避免造成身體不適。
男突腹部劇痛竟是長期便秘大腸破裂 滿肚子大便險送命
嘉義一位58歲男子,日前突然出現腹部劇痛、冒冷汗等症狀,送至衛福部嘉義醫院急診,醫師診斷為糞性結腸炎併發大腸破裂,導致嚴重腹膜炎及敗血性休克,死亡率高達6成,院方緊急進行剖腹探查手術,發現患者滿肚子大便,塊狀糞便在糞水中載浮載沉,腹膜臟器遭到嚴重汙染,所幸治療後,患者已順利出院。嘉義醫院外科醫師連忙將腹腔徹底洗淨,並把破裂腸道切除、做人工肛門。(圖/嘉義醫院提供∕中國時報記者呂妍庭嘉義傳真)嘉義醫院指出,這名患者有中風及慢性便秘病史,當天到醫院時,大腸已破裂,糞便、糞水嚴重汙染腹膜臟器,外科醫師連忙將腹腔徹底洗淨,並把破裂腸道切除、做人工肛門,經過專業治療和精心照護,病患恢復良好。嘉義醫院外科主任張書豪表示,糞性結腸炎是一種罕見但危險的大腸疾病,主要是由於慢性便秘導致大腸內糞便形成硬塊,對腸壁產生過多壓力,造成結腸組織缺血發炎,嚴重者甚至會壞死、導致結腸破裂,引起糞性腹膜炎,此疾病常見於年長者,尤其是長期臥床、神經認知功能障礙或藥物使用影響腸道蠕動的患者,一旦腸道破裂,死亡率高達6成。嘉義醫院外科主任張書豪表示,糞性結腸炎是一種罕見但危險的大腸疾病。(圖/嘉義醫院提供∕中國時報記者呂妍庭嘉義傳真)張書豪說,此病例也提醒民眾,便秘問題不容忽視,特別是對於伴隨有慢性疾病的高風險群體,更應該重視並定期進行健康檢查,至於便秘的預防措施包括保持充足水分攝入、高纖飲食、適量運動等,一旦出現慢性便秘,應即時就醫並接受專業評估和治療,有需要時安排大腸鏡檢查,避免引發嚴重併發症。
研究證實:腸年齡越高 大腦跟肌膚衰老程度越高 台日專家分享「新腸活運動」打造理想健康生活
因應國人日益重視腸道健康,由台灣永續健康福祉協會主辦、台灣大正製藥贊助的「健康新定義天天新腸活」座談會,特別邀請台日健康專家一同交流,為國人腸道健康提出具體建議。日本腸活專家辨野義己博士表示,腸道健康跟身體狀況息息相關,腸齡越高大腦跟肌膚的衰老程度越高,因此照顧好腸道百利而無一害;江坤俊醫師指出,相較於日本,台灣外食比例偏高,在實踐腸活中需要在外食攝取上做好把關。台日專家推廣「新腸活運動」,呼籲民眾注意腸道健康。左起敏盛醫院副院長江坤俊醫師、日本腸活專家辨野義己博士以及台灣大正製藥安部泰完總經理(圖/品牌提供)。在日本蔚為風潮的「腸活」是什麼?近年來多項研究指出,因腸道與大腦之間存在頻繁的雙向連結,故只要維持腸道菌叢健康,就能進一步改善身心平衡。而日本的「腸活」概念,正是推廣從改善飲食習慣、重視營養攝取及日常規律運動等方法著手,讓維持腸道環境也同時也能整頓人體健康,達到增加免疫力、增強抗壓性、促進新陳代謝、打造美肌等功效。協會指出,考慮到台日文化、生活習慣差異,希望透過台日健康專家們的交流,找出適合國人日常執行的「新腸活運動」。世界級腸活權威「辨野博士」:告訴你事半功倍的腸活撇步本次活動邀請到專攻「腸道細菌的分類與生態」,獲得無數醫學獎的世界級腸活權威辨野義己博士。他發覺現代人均因飲食不均衡、壓力大、缺乏運動等問題,造成腸道環境紊亂,受腸道引發各種健康問題所困的人,已是多數。辨野博士指出:「有害菌優勢的腸道環境,會直接傷害腸道,導致黏膜屏障功能惡化,造成免疫下降,引起各種腸腦健康問題」。辨野博士又從性別、年齡、生活習慣等切入分析,說明人們生活習慣、型態與腸道間具有密不可分的關係:糞便的型態正是顯示健康生活的預兆。博士更提出觀點——便便是被設計出來的!透過醫療級益生菌和膳食纖維攝取,就可獲得少量氣味、黃褐色、酸性好便便,藉此檢視腸道與健康狀態的改善。好菌優勢打造好的腸道環境,就能夠幫助腸年齡下降。研究更顯示益生菌對於過敏、口腔疾病、膽固醇等問題均有幫助,其中尤其推薦藥廠製造、實驗證實有效的醫療級益生菌。至於如何知道自己的腸道年齡?博士提出腸道健康度測驗指標,呼籲台灣民眾關注自身腸道健康。「新腸活運動」從醫級選擇做起,你跟上了嗎?台灣人平均腸道年齡比實際年齡老快十歲,而70% 的免疫細胞,都在腸道!江坤俊醫師分享「5R」針對腸道修復,從清空做起再填補的觀念,從「移除」、「酵素取代」、「菌叢種殖」、「修復」、「身心靈平衡」等五大階段,再到簡單落實天天新腸活,以達成「日腸」醫級生活好習慣!高韻均營養師也補充:「民以食為天,健康飲食對身體有深遠影響。畢竟人體是由每日所吃之營養素堆疊而成,高纖飲食不但能幫助腸道蠕動,也是腸道菌叢能量來源。另外,不光是攝取膳食纖維,增加腸道內好的益生菌數量也是重要保養腸道策略。腸道不適、身心失衡、睡眠與肌膚狀態不佳,已是現代人普遍面對的問題。只要透過實踐腸活法則,就可以打造更加理想的生活。健康新定義,就從「新腸活運動」開始!本腸活專家辨野義己博士講解「強身健體最棒的『腸活』」(圖/品牌提供)。
孕婦患「妊娠糖尿病」母嬰健康風險高! 專家授招數輕鬆控糖
懷孕期間,孕婦過高的血糖會通過胎盤而影響到胎兒,可能會造成胎兒過大、肩難產、新生兒低血糖、黃疸等風險;對孕婦而言,則增加剖腹產率,提高產後發生典型糖尿病之風險。母嬰併發症風險高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提醒,妊娠糖尿病的孕婦,其母嬰併發症風險相對較高,為降低妊娠風險,提供準爸媽控糖5招的飲食新選擇,提升準爸媽之孕期健康飲食知能,另提醒孕婦體重依懷孕前體重適當調整,以增加10~14公斤為宜。掌握控糖拒NG 媽寶都健康孕期NG食物停看聽,注意食物中隱形的加工碳水化合物會影響血糖變化,且較沒有飽足感,宜減量攝取,如:甜不辣、丸子、肉羹、炸雞(外裹的粉)等,並避免或減少油炸、糖醋、燴(勾芡)等烹調方式的食物。均衡攝取全穀雜糧類、水果類、乳品類、油脂與堅果種子類和豆魚蛋肉類,並多食用富含纖維的食物(如:蔬菜、糙米、燕麥等),避免加工或醃製食物;烹調食物宜採清蒸、水煮、涼拌等方式,養成孕期定時定量的飲食習慣。此外,孕期需攝取適量碳水化合物,以供胎兒發育所需。建議選擇富含纖維的全榖雜糧類,如:糙米、地瓜、南瓜等,可避免血糖急速上升,減少攝取含精緻澱粉的碳水化合物,如:麵包、麵條。高纖飲食可控糖 少量多餐更穩糖足夠的纖維素能幫助準媽咪維持腸道健康、促進蠕動、預防便秘及幫助血糖穩定,又可以提供飽足感,建議每餐至少攝取一個拳頭大的蔬菜份量,且含兩種以上的蔬菜,以深綠色蔬菜尤佳,如:銀魚莧菜、蒜炒菠菜、清炒芥藍等,另外水果份量要控制,一餐約一個拳頭大。一次大量進食易造成孕媽咪血糖快速上升,建議以3正餐搭配1-3次小點心,少量多餐、定食定量的方式進食。點心建議以奶製品為主可增加鈣質的攝取量,如:鮮奶240 ml、無糖優格250ml,或綜合堅果一茶匙(5公克)、茶葉蛋一顆等,較不影響血糖起伏。定期產前檢查 善用孕產資源為幫助孕媽咪瞭解自己和寶寶的健康狀況,國民健康署提供14次公費產檢,包含2次貧血檢驗(建議檢驗週數分別為第12週前與第24週至28週之間)、3次一般超音波、妊娠第24-28週妊娠糖尿病篩檢、第35-37週產前乙型鏈球菌篩檢及2次產前一對一衛教指導,請孕媽咪定期接受產檢,以早期發現及早治療。
7旬翁走沒幾步腿痠麻又痛!檢查竟是「周邊動脈阻塞」作怪 延誤治療恐截肢
70歲陳伯伯近年來兩腳走路時又痠又麻,走到菜市場就要休息2、3次,每走一小段路就會腳痠,甚至嚴重會小腿腹疼痛,此外還有腳趾腳背冰冷、傷口不易癒合,困擾不已。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心臟加護病房主任張釗監表示,「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輕則影響行走,重則須截肢。陳伯伯接受「下肢動脈血管整型介入術」,終於不再痠麻痛,能夠陪太太走到市場買菜了。陳伯伯到國泰醫院就診,進行周邊血管超音波檢查及下肢動脈血管攝影,發現大腿動脈近端有嚴重的血管阻塞狹窄。他接受下肢動脈血管整型介入術,把阻塞部分打通,傷口小恢復快,當天即可下床,隔天就能出院回家。陳伯伯腳痛症狀明顯改善,同時經由醫師勸導戒除抽菸習慣並規則服藥及定期門診追蹤,現在已無腳痠麻痛情形,重要的是可以陪太太走路到市場買菜。下肢動脈阻塞 可怕的隱形殺手張釗監表示,下肢動脈阻塞是個發生率不低,但常常被忽略的疾病。這些病患的腿部症狀往往被當成神經或骨關節的病症而延誤治療。下肢動脈阻塞輕則影響行走,重則會讓雙腳肢體壞死而截肢。雖不會立即致命,但會讓人行動不便甚至殘廢,是可怕的隱形殺手。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Peripheral Arterial Occlusive Disease,簡稱PAOD)是指供應雙腳動脈血管產生狹窄進而造成阻塞,血液無法充分供給兩腳,以至於肢體缺氧發紺,嚴重甚至壞死,必須要截肢。他提醒,如果有以上的症狀,懷疑是下肢動脈阻塞的話,要儘速求助於專業的心血管科醫師,透過周邊動脈超音波、下肢分段壓力檢查及血管攝影等檢查,確認病灶嚴重度及範圍。三大治療方式藥物治療血管腔內手術外科繞道手術治療張釗監表示,PAOD治療方式可大致分為藥物治療,血管腔內手術(俗稱通血管)以及外科繞道手術治療。近年來由於器材及技術的進步,血管腔內手術逐漸成為處理下肢動脈阻塞的首選治療方式,其好處為傷口小(微創),危險性低,術後疼痛度低,且可根據需要分段/重複執行。不過,並非所有病人都能用此方法處理,有些病灶仍須依靠傳統的外科繞道手術才能有效的重建血流循環。無論採取何種治療方法,通常都建議合併藥物治療(包括抗血小板藥物,血管擴張藥物或血栓溶解藥物,視病情而定),以達到較佳的長期治療效果。醫師提醒,血管的保養是全身性的,除了飲食習慣的調整,包括少油、少鹽及高纖飲食之外,矯正危險因子也很重要。高血壓,高血脂和高血糖的病患需要按照醫師指示好好控制,而戒菸更是避免血管繼續受到傷害的重點!其他包括末端肢體的保暖、運動訓練、 控制體重等等,也對下肢動脈的保養有正面的幫助。
破除芭樂籽迷思! 對人體竟有「4大好處」 營養超乎想像
相信許多人曾聽過長輩告誡,「吃水果要小心別把籽吞下肚,對身體不好」但其實這是錯誤迷思,並非每種水果籽都對人體有害。營養師指出,像是芭樂連籽一起吃更健康,芭樂籽具有4大好處,營養高得超乎想像!芭樂籽口感堅硬不好咬,因此有些人會在吃之前先去籽,不過可別小看芭樂籽的功用,丟掉就太浪費它的高營養價值了。營養師高敏敏指出,在每100克的芭樂籽中,含有熱量182大卡、蛋白質11.19 克、膳食纖維63.94克、維生素C87.44 毫克、總類胡蘿蔔素1.25毫克、鐵含量:13.8毫克、鋅含量:3.31毫克,以及不飽和脂肪酸達87.06%。芭樂籽雖然堅硬,但具有高膳食纖維、吸水力強,若搭配充足水分,反而能促進腸胃蠕動、幫助排便。高敏敏分享,芭樂籽總共有4大好處,分別是「幫助減肥」,具有高纖維、0膽固醇,讓人有飽足感,在餐前吃能幫助墊胃;再來是「舒緩發炎體質」,因含有豐富維他命C,能幫助中和自由基,降低發炎;還有「疏通便秘」,芭樂籽的纖維如果搭配足量水分,能刺激腸胃,進而幫助通便,最後是「降低血壓」,由於芭樂籽富含鉀,可以幫助調節血壓,更有利尿消水腫之功效。雖然芭樂籽好處多多,但有3種人在吃芭樂籽要多注意攝取量,包含不習慣高纖飲食者、腸胃消化不佳者、剛動腸胃手術者,這些人就要特別注意先把籽挖掉不吃,避免引起腸胃不適。高敏敏提醒,除了上述的特殊情況,建議大家每天可以吃一顆芭樂,不用刻意偏頗,連果肉帶籽一起吃。另外,畢竟芭樂和蔬菜所提供的營養不一樣,千萬不要用芭樂取代蔬菜喔!芭樂籽的營養檔案。(圖/翻攝臉書/高敏敏營養師)
「這些」使更年期婦女心血管風險飆升! 更年期保健2秘訣有助遠離威脅
根據衛福部111年死因統計調查,心血管疾病是女性第二大死因,尤其更年期卵巢功能退化、女性荷爾蒙(雌激素)分泌減少,易使腹部脂肪堆積、血脂異常、胰島素抗性增加,讓心血管疾病風險及其衍生的死亡風險倍升。今(2023)年10月18日「世界更年期關懷日」,強調更年期婦女應重視心血管疾病。國健署也呼籲,更年期女性應重視護心照護,透過「二要」秘訣改善心血管疾病風險、遠離威脅。心血管5大風險因子 45-64歲女性盛行率多達2倍心血管疾病風險因子包含血壓高、血糖高、血脂高、好的膽固醇(HDL-C)不足、腰圍過粗等。國民營養健康調查報告顯示,45-64歲女性存在心血管疾病風險因子的盛行率較19-44歲女性增加1-2倍,顯見停經後,更年期女性護心照護的重要性。然而由於更年期不適的影響程度因人而異,加上相關健康識能缺乏,婦女常因此而隱忍不適,恐怕會影響個人整體健康。國健署署長吳昭軍呼籲,更年期婦女勿忽視自我身體和心理狀況,應建立健康飲食、規律運動習慣,保持適度社交及培養個人興趣,並要擁有健康檢查的習慣,及早發現健康問題和介入管理,以維護更年期正常生活品質。更年期保健「二要」秘訣 改善風險、遠離威脅維護心血管健康是更年期保健中重要的一環,但要如何改善更年期心血管疾病風險呢?國健署提供「二要」秘訣:「要」定期健檢:善用政府提供40到64歲民眾每3年一次,65歲以上民眾每年1次的免費成人預防保健服務,進行定期身體健康檢查,及早預防與治療。也可利用「慢性疾病風險評估平台(https://cdrc.hpa.gov.tw/)」,輸入健康檢查數據,計算未來10年罹患慢性疾病的風險。「要」心動舒食:揪友談「心」:維持愉悅心情,多與親人、朋友分享心事,保持良好互動。規律運「動」:每天至少運動30分鐘,每週至少150分鐘以上中度身體活動,如慢跑、快走等,搭配肌力和伸展運動,維護心血管健康。放鬆「舒」緩:透過閱讀、聽音樂、瑜珈等自己有興趣的嗜好活動,適時舒緩生活壓力,放鬆身心靈。均衡飲「食」:掌握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及少油、少鹽、少糖、高纖飲食原則,預防心血管疾病。
患乳癌飲食如何調理? 中醫師精闢解析
乳癌雖是台灣婦女發生最多的癌症,但其實早期乳癌5年存活率超過9成,透過定期篩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確保乳房健康並不難。中醫師周大翔分析,乳癌早期可能出現的症狀有:1. 乳房大小的改變、變硬。2. 新出現的無痛腫塊,或現存腫塊的改變。3. 乳頭上有鱗片,無法治癒。4. 乳房皮膚隆起、皺紋,或看起來無光澤、有局部凹陷。5. 乳頭有濕疹樣皮膚病變、異常出血或其他不正常分泌物。6. 乳房上有靜脈曲張。7. 乳房皮膚紅腫、潰爛或橘皮樣變化。8. 乳房四周有無法癒合的傷口,或同一個傷口不斷發生潰爛。9. 紅疹、發炎不斷。10. 月經過後,乳房仍持續疼痛。11. 腋下淋巴腺腫大,淋巴腺堵塞會在液下產生腫塊。12. 手臂上方腫大。女性在洗澡時,可一手放於腦後,以食、中、無名指三指的指腹,由乳頭開始,由內向外檢查,感覺是否有不正常的腫塊,如果發現腫塊,要立即去醫院做乳房攝影檢查。高糖、高熱量飲食曾罹癌機率 癌友建議採低脂高纖飲食乳癌是台灣女性發生率第一的癌症,乳癌放化療的患者尋求中醫的協助,通常會以緩解其放化療副作用為第一要務,唐朝孫思邈《千金藥方》強調「安生之本,必資於食;不知食宜,不足以存生也」。所以正在接受放化療的癌友們,飲食上的調理格外重要。周大翔中醫師分享,在臨床上常常發現會乳癌患者,撇除家庭遺傳與病史,有很高的比例飲食習慣以高熱量,高糖,高油脂以及常吃加工化學合成食品為大宗,當上述類食物過量攝取時,容易上身體轉變成濕熱體質,身體出現發炎反應,也容易增加罹患乳癌的機率。乳癌病友接受化療而產生的假性停經症狀,容易潮熱、盜汗與心悸,在中醫的觀點是屬於陰虛血燥的體質,周大翔中醫師指出,此時身體屬於容易發炎狀態,為了因應後續可能的手術、放化療,癌友的首要任務便是儲備體力,因為在治療過程中多半會伴隨噁心、嘔吐、腸胃不適、疲倦等副作用,在吃不下以前就該顧好營養,建議以優質蛋白搭配低脂高纖的飲食為原則。控制飲食,降低脂肪攝取可減少乳癌風險,尤其要避免高油脂和高糖飲食。建議選擇低脂肪的白肉、海鮮和大豆製品作為蛋白質來源,減少紅肉攝取。烹調方式宜以清蒸和水煮為主,避免煎炒和油炸,以減少攝取的油脂量。周大翔中醫師建議選用健康的油脂來源,如無調味的堅果、橄欖油和苦茶油,有助於增加體內Omega-3比例,減少發炎反應,降低心血管疾病和癌症風險。此外,應避免過多攝取加工肉製品和含有化學添加物的食品,以及避免使用類賀爾蒙藥物和含有雌激素的美容食品,如阿膠、紫河車、鹿茸,海馬等中藥材,使用中藥材前應諮詢合格中醫師的建議。加強蔬果攝取有助調節荷爾蒙 優質蛋白質助修復針對預防乳癌,女性朋友可以採取高纖飲食,這能降低罹患乳癌的風險。建議飲食以蛋白質和五榖根莖類為主,並加強蔬果攝取。蔬果中的營養素有助於減少癌變風險,蔬菜宜以煮熟方式烹調,每天至少攝取3份蔬菜和2份水果,也可以部分替代主食為未精製澱粉,以增加膳食纖維攝取並減少油脂負擔。此外,均衡攝取有助於身體調節女性荷爾蒙。然而,部分人可能選擇採取生機飲食,完全不吃肉只吃蔬菜,但這對於乳癌的康復並不理想。周大翔中醫師指出,優質的高蛋白攝取有助於組織修復,素食者可以透過奶類、蛋類和豆製品補充所需的蛋白質。若熱量攝取不足,身體容易疲勞且免疫力下降,對於乳癌的康復也不利。因此,在飲食中仍需保持均衡攝取。化療會讓人味覺變苦,病人會較喜愛吃重口味食物,烹調時可加酸味,有助增加食慾,如檸檬、醋、蕃茄、梅子都是很不錯的選擇。中醫認為:「乳頭屬肝,乳房屬胃」,在經絡走向,乳房為胃經、脾經、腎經、肝經、心包經及心經經氣流經處,氣機壅塞、濕熱瘀痰滯於胸中而生癌腫。周大翔中醫師分享,平常洗澡時可以用溫水沖乳房,經常拍打(手掌拱起來呈空心狀拍打)按摩乳房,加上按摩足底,暢通淋巴預防乳腺炎,從中醫角度,在腳的第二趾趾踝上方,有胸部淋巴腺的反射區,脾胃自律神經結也在腳趾處,經常活動腳部,能預防乳腺發炎、暢通淋巴。
胃不好不能高纖飲食? 營養師這樣解答
許多民眾認為纖維傷胃,胃不好的人應該避免高纖飲食,尤其是太粗的纖維像是糙米、葉菜類的莖部最好不要吃。但癌症關懷基金會執行長黃翠華營養師表示,千萬不要認為纖維多傷胃!事實上纖維對胃的排空相當有幫助,民眾一定要改變對纖維的迷思。高纖食物傷胃? 營養師:錯!纖維可「保胃」「高纖食物傷胃」這樣的觀念是正確的嗎?黃翠華營養師表示,事實上纖維對胃的保護相當重要,纖維能幫助食物與胃液結合,讓胃產生的食糜結構較不堅硬,並更順利的進入小腸做下一步的消化、吸收。黃翠華營養師指出,千萬不要認為纖維多會傷胃,以紅蘿蔔、青江菜為例,一般都會認為青江菜纖維多、傷胃,但其實半碗青江菜的纖維只有1.3公克,而紅蘿蔔的纖維則是2.6公克。這是因為纖維其實分為「水溶性纖維」與「非水溶性纖維」,水溶性纖維的食物吃起來較軟、嫩,非水溶性纖維的食物吃起來較粗、硬,而紅蘿蔔的纖維組成就是以水溶性纖維為主。因此,除了,高纖食物傷胃外,以口感來分辨纖維多寡,也是錯誤觀念之一。不過,黃翠華營養師提醒,若是胃正處於急性發炎期,確實要先避免高纖食物,等到發炎情況慢慢恢復後,再由水溶性纖維開始攝取。餐前吃水果吸收好? 小心胃酸過度分泌此外,水果也是很重要的纖維攝取來源,而且有些水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C,能強健胃部黏膜、間質組織,網路上流傳「餐前吃水果,吸收才會好」這樣的說法。但黃翠華營養師指出,胃不好的人不適合餐前吃水果,因為水果含有果糖,糖會刺激胃酸過度分泌,因此,水果建議最好是在餐後吃,而網路上甚至有文章表示「餐後吃水果無法有良好的吸收效果」,這是完全錯誤的觀念,民眾一定要特別注意。胃不好不能吃糙米? 營養師教你正確吃法而胃不好的人一定都聽過「不要吃纖維太粗的食物」,尤其糙米、全榖雜糧、葉菜類的葉梗等最好不要吃。黃翠華營養師表示,事實上吃糙米、葉梗導致胃不舒服,並不是纖維的問題,而是習慣的問題,纖維太過粗糙的食物,其實只要在烹飪時稍做處理,並在進食時別囫圇吞棗,就不會對胃造成負擔。像是蔬菜的葉梗,黃翠華營養師建議,炒菜時可以將葉梗切細,並先放入鍋中拌炒,加點水悶煮1-2分鐘後,再放入蔬菜的葉子一起料理。而雜糧飯、糙米飯,則建議民眾先以熱水浸泡30分鐘後再下去煮,或是煮成雜糧粥、糙米粥也是不錯的選擇。黃翠華營養師再次強調,纖維對胃真的相當重要,而且全榖雜糧含有豐富的鋅,能增強免疫力,不只對胃,對民眾整體的健康都有很大的幫助。
不運動能自然瘦? 營養師教戰「12招懶人減肥方法」
許多人都有減肥的經驗,還會藉由減少食量來維持穠纖合度的體態。不過營養師程涵宇日前表示,「要瘦下來不等於要少吃,小心吃少吃錯反而越吃越肥。」針對想要透過飲食控制來維持體重的民眾,她總結出「超佛系12懶人減肥方法」供參考。「有不運動就自然變瘦的方法嗎?」對於想要透過控制飲食來維持體重的人,程涵宇昨(1日)在臉書粉絲專頁發文總結出「超佛系12懶人減肥方法」,包括「晚餐後不吃」、「睡前2小時不吃」、「足夠蛋白質助代謝」、「健康零食備好好」、「無糖生活」、「高纖飲食」、「吃益生菌」、「喝水助代謝」、「喝黑咖啡」、「睡飽飽」、「避免加工食品」、「拒絕精製澱粉」等12項。她強調,「要瘦下來不等於要少吃,小心吃少吃錯反而越吃越肥,吃錯更糟的是還拖累代謝,讓減重這件事變得更加困難。」針對想減肥的民眾,程涵宇總結出「超佛系12懶人減肥方法」供參考。(圖/翻攝自臉書/程涵宇營養師)對於「晚餐後不吃」、「睡前2小時不吃」,程涵宇透露,據日本此前一項針對8153名受試者的研究調查數據,發現睡前2小時才在吃晚餐,或是晚餐後還在吃零食的人,不僅會胖,且肥胖的區域會集中在肚子,「跟高血壓及高血脂有關。」她還說,如果睡前2小時才吃晚餐的女性民眾還可能會患有高血糖(Hyperglycemia)。談到「足夠蛋白質助代謝」,程涵宇表示,含有豐富蛋白質的飲食,可以促進人體每天高達80至100卡路里(Calorie;cal)的新陳代謝,同時提供飽足感。若總是控制不住想吃零食,程涵宇建議「健康零食備好好」,如果真的要備零食請準備堅果、海苔、無糖優格這類的零食,富含蛋白質又美味,還能增加飽足感,減少飢餓感。在飲食部分,程涵宇力推「無糖生活」,呼籲勿攝取過高的糖份,可降低誘發胰島素阻抗,造成身體慢性發炎的風險。「高纖飲食」則是避免吃進過高熱量的食物,降低肥胖的機會。提及「避免加工食品」、「拒絕精製澱粉」,程涵宇說,加工食品多半含有大量的糖份、脂肪、熱量。精製澱粉則多是去除了纖維、維生素及礦物質等能幫助減肥的物質,剩下的成分會使人體在攝取時更易吸收和消化,卻也導致可能一下就產生飢餓感。若不多加留意,就會在接下來的飲食中吃進更多的熱量。至於「吃益生菌」,程涵宇大讚,益生菌能調整人體消化系統的狀況,健康的腸道細菌(加氏乳酸桿菌)能幫助降低發炎反應、穩定食慾、阻止飲食中油脂的吸收。程涵宇在「喝水助代謝」談到,一次喝500毫升的水在1個小時內可以幫助人體燃燒24%至30%的熱量。另外她也建議民眾可以「喝黑咖啡」,因為黑咖啡幾乎不含熱量,且咖啡因能提升人體3%至11%的代謝率,就算是處在168間歇性斷食也能喝。最後,程涵宇建議,想減肥務必要「睡飽飽」,如此一來可以幫助穩定食慾及代謝;研究發現,睡不飽的人變胖的機會比一般人高出55%。
你是「社畜」嗎?代謝症候群風險增1倍 掌握3飲食原則顧健康
你也是被工作豢養的「社畜」嗎?社畜一詞源自於日本,是企業基層上班族的自嘲用語,形容不顧人生被工作佔據、全心全意為公司賣命打拚。如果你也經常將工作擺在第一順位,犧牲睡眠和正常飲食,小心你的「社畜行為」暗藏健康風險,日本研究發現,每天工作超過10小時的人罹患代謝症候群機率增加1倍以上。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營養師邱詩涵表示,代謝症候群(Metabolic Syndrome)是血壓、血脂、血糖、腰圍異常的統稱,也是三高慢性疾病發生前的危機警訊,因為沒有急性病徵、成因大多來自於錯誤生活習慣的累積,許多民眾經常身陷代謝症候群風險而不自知。代謝症候群的學理判定標準包括腹部肥胖、血壓偏高、空腹血糖偏高、空腹三酸甘油酯偏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偏低。以上五項組成因子符合三項(含)以上即可判定為代謝症候群。邱詩涵營養師分享,曾碰過一名總是把工作放在第一順位、努力拚事業的30多歲女性,在主管、同事眼裡是個能力出眾的職場女強人,工作表現上擁有亮眼成績,但光彩亮麗的背後卻是為搶時間三餐隨便吃、半夜常在回工作訊息、假日仍滿腦子工作、長時間處於高壓狀態,多年累積下來體態走樣、健康檢查報告滿滿紅字,隨著年紀增長,也感受到自己的體力和代謝狀況大不如前,提醒民眾在工作打拚的同時,也應注意自身的飲食習慣、身心理狀態是否健康,以免得不償失。晨光健康營養專科諮詢中心院長、健康料理營養專家趙函穎營養師說明,上班族工作努力打拚的生活雖然很難一夕改變,但可以為飲食控制訂定「降血脂、降血壓、降膽固醇」三大目標,做為控制好代謝症候群風險的第一步,並建議民眾以三個飲食原則為健康把關:1.三低一高:處於代謝症候群風險者,應以低油、低糖、低鹽、高纖飲食控制三高和體重。2.飲食加入含高膳食纖維且保有穀粒的燕麥奶:纖維素除了可以吸附食物中的油脂和膽固醇,進而改善血脂問題,也可以延緩血糖上升、幫助穩定血糖。其代表食物為「高纖燕麥穀粒」,燕麥本身也是健康食材,其含有水溶性膳食纖維β-葡聚醣(β-glucans),除了有助增加飽足感、避免多餘熱量攝取以外,對於血糖、血脂、血壓、肥胖的控制皆有益。3.蛋白質攝取以植物性蛋白質為主:蛋白質的食物來源多元,建議外食族可以植物性蛋白質替代過量攝取的肉類,避免過度攝入脂肪。部分高纖燕麥奶更含有豆漿基底所帶來的植物性蛋白質,除了補充健康蛋白質,也和降低心血管疾病發病率相關,可作為代謝症候群風險民眾及忙碌上班族的健康飲食選擇。
拒絕經痛從日常著手 營養師分享7秘訣:靠飲食就有效
許多女性朋友在生理期間經常會感到頭暈、頭痛、疲勞等症狀,嚴重者甚至還會冒冷汗,並有噁心、嘔吐、食慾不振、腹瀉、情緒煩躁、失眠等問題,令人相當困擾。為了減輕生理期的不舒服感覺,有人會選擇吃甜食或者巧克力來緩解。對此,營養師李婉萍在個人部落格「李婉萍的營養天地」指出,女性朋友其實可以從日常飲食著手,並分享了7個秘訣,來幫助受經痛所苦的人。李婉萍表示,對於「非因生殖系統疾病」所引起的原發性經痛,有許多文獻發現,只要透過飲食就能有效降低疼痛感,常因生理不適的女性朋友,不妨參考看看。1、「宜」多吃蔬菜水果:蔬果吃得較少會增加痛經比例,高纖飲食則有助減少。這是因為子宮分泌的前列腺素濃度過高,被認為與經痛相關,而食用大量富含纖維的蔬果可以減少雌激素,降低對前列腺素和子宮內膜造成的刺激。因此,過去常有人以為經痛不可多吃蔬果,因為性質比較寒;以及女性常為了減肥而節食以致把蔬果也吃得不足,這些錯誤的觀念和習慣都需要改進。2、「宜」攝取優質蛋白質:雞蛋、魚、肉類及乳製品都是良好來源。3、「不宜」攝取過多脂肪:採取低脂飲食的女性,經痛的嚴重程度明顯較低。不過,魚類中所含有omega-3脂肪酸則可減少經痛。4、「不宜」攝取太多咖啡因:咖啡因會刺激血管收縮,造成子宮平滑肌收縮以致經痛,也和骨盆疼痛有關。所以咖啡、茶或巧克力都應盡量避免或少量食用。5、「不宜」食用高糖食物:常吃高含糖量飲食的人,容易發生經痛。、6、「不宜」常吃零食:包含各種鹹味的零嘴、糖果、甜點和果汁等食品,提供過多的熱量、脂肪、糖和鈉,當吃得太多時可能會壓縮到其他營養食物的攝取量,導致血清中的微量元素濃度較低。也要注意常吃巧克力不代表能預防經痛,因為大部分巧克力其實都有含糖量高的問題。7、「不宜」不吃早餐:長期不吃早餐也是引起經痛的一個原因。其實早餐是一天當中最重要的一餐,更是整日的活力來源,但現代人常因上班、上課遲到等理由而不吃,忽視了早餐的重要性,還影響到身體健康,可說是得不償失。
專家曝「4種慢性病」染疫增死亡風險 「這疾病」高居第1
慢性病可能導致新冠肺炎演變成重症或死亡,國健署引用刊登於中國流行病學雜誌上的近期研究指出,慢性病會增加死亡風險,其中又以心血管疾病高居第1名,其次是糖尿病、慢性呼吸道疾病、高血壓。國健署慢性疾病防治組科長張櫻淳表示,該研究刊登於《中國流行病學雜誌》,主要分析中國2020年2月11日以前的所有新冠肺炎病例,研究結果發現,慢性病會增加感染新冠肺炎後的死亡風險,致死率以「心血管疾病」的10.5%最高,其次為「糖尿病」的7.3%、「慢性呼吸道疾病」6.3%、「高血壓」6%,比整體病死率的2.3%高出許多,提醒患有慢性病者,疫情期間盡量減少外出,降低感染病毒風險。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表示,目前正值高血壓與心血管疾病的高發季節,高血壓患者及長者對於武漢肺炎自我防護很重要,血壓的自我管理更不容忽視,一定要切記每日在家測量血壓(避免到醫院或公共場所測量),維持良好的健康生活型態。高血壓患者及長者,疫情期間儘量待在家中,室內保持通風,落實勤洗手,出門戴口罩,儘量不去人口密集、空氣不流通的場所,以減少病毒感染風險。日常生活上,落實低油、糖、鹽及高纖飲食,拒菸酒、適度居家身體活動,如做健康操、散步、做家事等,以保持良好的身體狀態,有助於血壓控制,減少心血管疾病急性發作的風險。另外,慢性病患也要按時規律服藥,切勿擅自停藥,才能讓病情得到妥善控制。
上廁所痛如刀割 日夜打電動竟「肛裂」
日前有一名30多歲男性,因如廁時肛門痛如刀割,完事之後肛門還有些微灼熱感,便就去醫院看診,醫生診斷發現後該名男子的症狀為「肛裂」,醫師也表示,近年來年輕患者有越來越多的趨勢,可能與工作久坐以及日夜顛倒的生活習慣有關。對此,振興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黃啟栓表示,「許多民眾排便流血、疼痛,都以為自己得了「痔瘡」,但這其實民眾都不知道這是肛裂所致。而肛裂形成的原因與多半是便秘或糞便較硬引起,長期的腹瀉也會引發肛裂。黃啟栓表示,肛裂患者常因排便時的疼痛感,對排便產生恐懼,進而不敢上廁所,若糞便在直腸內的停留時間變長,就會使肛裂的狀況加劇,形成惡性循環。肛裂患者若能配合醫生指示,多使用高纖飲食或服用軟便劑,患者也可以輔以溫水坐浴,通常能獲得良好的治療效果。黃啟栓也提醒民眾,若上述的療法效果不顯著時,應該考慮手術治療,避免內括約肌長期痙攣,使得肛裂再度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