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致命
」 新冠肺炎夏季重傷害1/「吃冰呷甜」恐增7種癌症風險 最可怕是它!存活率僅1成
癌症連續41年居國人十大死因之首,抗癌已成全民運動,沒想到夏季陽光的強烈紫外線,竟也會增加罹癌率?專家指出,紫外線會使細胞氧化,進而增加癌化機率,而且氣溫飆升會使人想吃冰呷甜,正是癌細胞最愛的生長環境,研究證實會增加7種癌症的罹患率,其中也包含「癌王」胰臟癌,存活率僅有1成!根據衛福部最新數據,台灣一年約有12.1萬人罹癌,平均每4分19秒就有1人罹癌,日本京都府立醫科大學前校長、具有52年治療癌症經驗的吉川敏一在《日本醫學博士打造的全面抗癌計畫》一書中,提醒夏天要注意防曬,以免增加罹癌機率。吉川敏一醫師表示,每年5~8月是紫外線最強的時期,紫外線是肌膚氧化的原因之一,氧氣在製造能量的時候會產生自由基,自由基會破壞體內細胞,除了會產生皺紋與斑點,更可能會導致癌症或動脈硬化等疾病。許多研究都指出,乳癌與攝取過多的精製糖相關,主要原因是會使體脂增加,進一步影響賀爾蒙。(圖/報系資料照)日本營養師望月理惠子認為,天氣熱易消耗體力、食慾不振,免疫力容易下降,再加上很多人夏天愛吃冰淇淋、刨冰等冰品、糖分高的食物或吃生冷食物,這些飲食習慣其實都是在給予癌細胞增生的機會,因為低溫與糖分過多,都是癌細胞絕佳生長環境,可能讓癌細胞增生的風險提高。「根據2022年國際期刊《癌症》研究指出,癌症與糖之間的確直接相關,尤其是高蔗糖或高果糖容易使身體發炎。」營養師程涵宇說,許多研究都證實乳癌、大腸癌、胰臟癌、食道癌、胸膜癌、小腸癌、子宮內膜癌都與攝取過多的糖份有關。其中乳癌證據最有力,一份法國研究從2007年到2019年,總共收集約十萬人的大型世代研究,發現常喝含糖飲料的人,得癌症的機率是一般人的1.18倍,得乳癌的機率是一般人的1.22倍。「因為攝取過多的精緻糖會導致體重增加,體脂肪也會跟著一併升高,而脂肪是荷爾蒙雌激素的來源,過多的脂肪就會增加罹患乳癌的風險。」程涵宇說。另一個值得關注的是胰臟癌,根據衛福部最新癌症登記報告,胰臟癌是台灣2022年第7大癌症死因,也是首次進榜。胰臟癌初期無症狀,影像學檢查也難看出異狀,5年內存活率僅10%,高致命率讓它擁有「癌王」封號,也被喻為「醫生也舉白旗投降」的難治之症。程涵宇說,因為高血糖會損害胰臟,而且可能會造成胰臟基因突變,增加罹患胰臟癌的機率。再以子宮內膜癌為例,研究證實,每週食用甜麵包和餅乾超過 3次的女性,罹患子宮內膜癌的機率是每週食用這些食物少於0.5次的女性的 1.42 倍。由此可見,精緻糖進入體內後造成的危害,恐怕超乎你的想像。營養師程涵宇提醒,過量的糖分也會導致大腸息肉的發生,進一步增加大腸癌風險。(圖/程涵宇提供)
成人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僅3成存活逾5年」 半數骨髓移殖後復發
急性淋巴性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簡稱ALL)在我國2021年男性與女性癌症死亡排行中排名第十名,是一種高致命性、低存活率的血癌,發病初期症狀不典型,但病程發展卻非常快速,短短數週就可能造成生命威脅。其好發於兒童患者,但相較於癌童有高達85%以上的治癒率,成人患者因治療難度較高,復發風險高達7成。「成人患者想要穩定控制疾病的關鍵之一就在於異體幹細胞移植(俗稱骨髓移殖),但移植後若發生復發,五年存活率可能只剩下7%,五十歲以上的患者更是驟減至3%」。中華民國血液及骨髓移植學會理事長暨花蓮慈濟醫院幹細胞與精準醫療研發中心主任李啟誠指出:「今日已有多種藥物可讓患者在無經濟負擔的狀況下使用,舉例而言,異體幹細胞移植前,可先使用免疫治療藥物殲滅癌細胞,達到微量殘留病灶陰性,也就是『把癌細胞殲滅到連先進的精密儀器都檢測不到』,提升移植的預後成效、延長存活與疾病控制時間;倘若不幸復發,除了化學治療之外,已有許多不同藥品可以選擇,醫療團隊仍可為患者搶時間救命。」「我平日身體狀況良好,每天爬山、登高600階,但去年卻突然變得容易疲倦、氣喘吁吁,且腰部、腹部的不適感越來越嚴重,爾後輾轉到了現任職於基隆長庚血液腫瘤科醫師蘇柏旭的門診,經血液及骨髓檢查後確診急性淋巴性白血病,且帶有高惡性度的費城染色體突變。當時完全沒有料想到,看似老化、疲勞的症狀,竟然是急性血癌引起,甚至在完成化療後不到半年,就被醫師告知復發,需要接續進行更高強度的化療以及異體幹細胞移植」。六旬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病友黃女士憶起罹癌期間的心路歷程分享:「考量到自己復發風險較高;且身邊親友的幹細胞都不適合捐贈,每一次的移植都要碰運氣、花時間等待善心人士的捐贈與配對,所以我接受了蘇醫師的建議,在移植前先透過藥物,達成微量殘留病灶陰性的目標,降低未來復發的機率。很開心在完成全部治療,並在隔離病房長居兩個月後,我成功在今年農曆年前出院了,終於能夠與一路陪伴我的媳婦、兒子,一起在家中團圓過好年。」「每年台灣約有300例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新發個案,兒童發病率高於成人。然而,成人無論是否具有費城染色體等基因突變,其治療難度都相對較大、容易發生復發。患者發病後,淋巴系統與骨髓會製造出過量且不成熟的淋巴細胞,這些多而無用的淋巴細胞會壓迫正常血球、淋巴細胞的生成空間,進而衝擊身體機能」。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秘書長暨臺大內科部血液腫瘤科醫師黃泰中說明:「發病後的惡化速度可能非常快速,曾有一臨床個案,明明幾天前才做完健康檢查確認血球指標正常,沒想到就診時卻已有發病跡象!」提醒民眾,若莫名出現一週以上的蒼白無力、感染發燒、瘀青、出血不止、骨骼疼痛或是淋巴結腫脹等症狀,務必及時到醫療院所進行血液與骨髓檢查,以掌握黃金治療時間。黃泰中秘書長接續說明,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絕非不治之症,目前治療分為三大階段,第一階段為誘導期,以高劑量化療為主,並視基因突變與否加入標靶藥物,把癌細胞殲滅至5%以下、達成完全緩解為目標;第二階段為鞏固期,以殺死剩餘的癌細胞為目標;第三階段則是藉由低劑量藥物避免復發。屬於高風險復發、難治或復發型的患者,則建議進行異體幹細胞移植,較有機會長期穩定控制疾病。值得一提的是,儘管多數患者在第一線治療後就可以達到完全緩解,但有半數可能在三年內發生復發。因此,在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的治療中,治療目標不僅僅是達到傳統的完全緩解,更建議達成微量殘留病灶陰性,以降低復發風險、延長存活時間。「只要有費城染色體等基因變異就建議異體幹細胞移植,此外,若是發生復發、或是屬於高風險族群,也有移植的必要性!」,林口長庚血液科主任郭明宗說明:「儘管異體幹細胞移植很重要,但是對於醫師、患者而言,都是一個充滿挑戰且長期的『大工程』。移植前,要先透過高劑量化療殲滅癌細胞,才可接續植入異體幹細胞;植入後,也需住進隔離病房避免感染。為了不讓辛苦白費,醫師往往會在移植前盡可能的協助患者達成微量殘留病灶陰性,爭取更長的存活時間、更穩定的疾病控制。郭明宗主任指出,今日已有多種治療方式,且健保有條件的給付相關療程,有機會在不同疾病階段,幫助各種需求的患者,盡可能地爭取更穩定的控制疾病、降低復發風險。舉例而言,在進行異體幹細胞移植前,除了高劑量的化療以外,也可以在藉由免疫治療藥物,爭取較高的機率達成微量殘留病灶陰性的目標,有望提升移植後的成效。若仍治療反應不佳或是發生復發,也無須過於恐慌,臨床上除了化學治療之外,已有許多不同藥品可以接續使用。鼓勵患者,若在療程期間有任何疑慮或想法,可與主治醫師討論,切莫因為恐懼而放棄治療。
醫療新躍進1/世界首創!AI輔助「1分鐘發現癌王」 醫師不必舉白旗投降
全球掀起AI狂潮下,在醫療上有哪些大突破?CTWANT特別整理,近年台灣醫療界3大新躍進技術,包括透過AI提早揪出「癌王」胰臟癌、幹細胞治療讓癱瘓者重生、CAR-T治療全面擊潰癌細胞。這使得醫學概念不僅「有效治療」,更要進一步「預防疾病」,也讓許多患者新的一年看到新希望。根據衛福部最新癌症登記報告,胰臟癌是台灣2022年第7大癌症死因,也是首次進榜。胰臟癌初期無症狀,影像學檢查也難看出異狀,5年內存活率僅10%,高致命率讓它擁有「癌王」封號,也被喻為「醫生也舉白旗投降」的難治之症。台大醫院全球首創胰臟癌AI輔助診斷系統,僅需1分鐘就可偵測到2公分以下腫瘤,且準確度近9成,可望大幅拉高存活率。近年來,因胰臟癌逝世的名人非常多,蘋果電腦創辦人賈伯斯、米其林法國名廚侯布雄、知名男高音帕華洛帝、「時尚老佛爺」卡爾拉格斐,以及知名體育主播傅達仁、名嘴劉駿耀、演員李麗鳳、新北市議員唐慧琳、藝人巴戈都因胰臟癌病逝,而巴戈從確診到病逝僅短短半年。台大醫院綜合診療部內視鏡科主任、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廖偉智表示,「胰臟癌是目前癌症中致死率最高的,全球發生率都在上升中,胰臟癌治療的關鍵是早期發現,若能在腫瘤小於2公分時就治療,治癒機會高達8成,但一旦超過2公分,5年存活率就低於2成。」廖偉智說,過去胰臟癌診斷主要透過電腦斷層,但小於2公分的胰臟癌高達40%在檢查時未被發現。「胰臟癌擴散速度很快,曾有患者在他院檢查,當時僅在胰臟尾部有淡淡陰影,沒想到才過了4個月,這個陰影不但變大,且腫瘤已經轉移,一開始本來有機會治療,結果變成第4期末期胰臟癌。」為協助及早發現腫瘤,台大醫院開發胰臟癌人工智慧電腦斷層輔助系統。廖偉智解釋,「台大醫院內科、影像醫學科和台灣大學研究團隊共同努力,開發出全球首創能辨識胰臟癌的人工智慧模型,在此模型中可偵測小至1.1公分的腫瘤,且診斷正確率超過9成,這項成果也刊載於影像醫學頂尖期刊《Radiology》並獲得國際影像醫學最重要的學會RSNA,選為2023年影像醫學界最重要的研究(Margulis Award)。」胰臟癌過去診斷主要是透過電腦斷層,但小於2公分的胰臟癌非常容易被忽略,一旦錯過黃金治療期,存活率便大幅降低。(示意圖/黃鵬杰攝)目前台大醫院已把這個系統開發成一套完整成熟且自動化的「台大胰臟癌輔助診斷系統」,利用AI技術自動化分析電腦斷層影像,目前獲得衛福部核准醫材許可證,也獲得美國FDA突破性醫材,並取得台灣跟美國的多重專利。廖偉智建議胰臟癌危險族群如家族史病人、胰臟癌前病變,或具免疫性腫瘤基因型病變者,可優先用於判讀,透過系統辨識1分鐘內就能完成,台大醫院預定今年將正式導入臨床服務。廖偉智指出,胰臟癌最主要的危險因子就是吸菸,包括二手菸。根據美國密西根大學的研究發現,重度抽菸的人,比一般人罹患胰臟癌的時間提早約10年。美國前總統吉米卡特有胰臟癌家族史,父母雙親、兩個姊姊、弟弟都死於胰臟癌,但卡特居然拖到2015年90歲才罹胰臟癌,接受治療後,同年底,透過核磁共振掃描(MRI)檢查,全身已找不到癌細胞。因為家族成員多數死於胰臟癌,所以卡特及其他親人很久以前就已捐血給醫界進行基因研究,卡特認為「自己從不抽菸」是他延後罹癌的關鍵,因為他的家人全都是老菸槍。除了吸菸之外,廖偉智表示,長期的糖尿病、肥胖、慢性胰臟炎,或是胰臟的水瘤、水泡,都可能進一步發展為胰臟癌;有些乳癌基因變異,除了造成乳癌風險增高,在胰臟癌方面的風險也較常人為高,若有相關基因變異或家族史的人,應定期追蹤。Box 胰臟癌5大警訊 (資料來源/國健署)1.有家族史、抽菸、喝酒、糖尿病、肥胖等危險因子應盡早篩檢2.近期血糖上升、上腹痛或背痛、體重明顯減輕3.黃疸、茶色尿合併灰白便的膽道阻塞4.不明原因胰臟炎5.不明原因脂肪便,大便上有一層浮油
大腿水腫不在意!檢查竟是高致命「隱形殺手」作祟 7旬翁險丟命
70歲的蕭先生日前因呼吸喘、胸悶到醫院掛急診,急診室主任發現其為可能致命的「雙側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趕緊會心臟內科溶栓處理,救回一命。其實,早在病發前幾天,蕭先生就看到其右大腿水腫,明顯比左大腿腫,已有下肢深層靜脈栓塞的現象,但他不以為意,而下肢血塊隨著血管進到2側的肺動脈造成栓塞,差點造成憾事。肺栓塞初期症狀不明顯 低血氧表徵一次看彰化醫院急診室主任黃鎧翊表示,肺栓塞的臨床症狀常不明顯,一開始難以發現,卻有高致命性,被稱為「隱形殺手」,主因是心臟通往肺動脈的血管突然被血塊或組織碎片等形成的栓子阻塞,導致肺臟血液灌流不足,出現低血氧等症狀,身體表徵包括呼吸困難、呼吸急促、肋膜性胸痛、咳嗽、腿部水腫等。下肢深層靜脈栓塞所致 一般好發左腿彰化醫院心臟內科醫師李翰指出,造成蕭先生肺栓塞的原因是右腿下肢深層靜脈栓塞,血塊從下肢經血管進入肺循環,掉到兩側肺動脈,進而造成肺部栓塞。一般好發在左腿,本起個案在右腿比較少見,個案脫離險境後再加詢問,蕭先生才說前幾天就覺得右腿比較腫,以為是循環不好的水腫,沒有當一回事,在急診時也沒有想到要說明此事。若蕭先生能在發現水腫時就醫,可能就不用陷於千鈞一髮之境。這些人都是高危險族群 下肢水腫快就醫李翰說,肺栓塞的臨床症狀和心肌梗塞、胸腔疾病相似,稍一疏忽,可能就延誤時機。在臨床上,肺栓塞常來自於下肢深層靜脈栓塞,而下肢深層靜脈栓塞的高危險群是老年人、心臟衰竭、肥胖、長期臥床、惡性腫瘤、靜脈血栓栓塞病史或家族史、使用口服避孕藥或賀爾蒙補充、懷孕或產後時期、中風半側偏癱不良於行的人,另外,若工作需求經常久站也容易使下肢靜脈血液鬱積而形成血栓。李翰提醒,若發現下肢水腫,也不一定是靜脈栓塞,也有可能是心臟衰竭、肝硬化、腎功能不全、腎病症候群等疾病引發,還是要盡快就醫釐清原因。
野鳥染H5N1禽流感 世界最大雞肉出口國進入緊急狀態
世界最大的雞肉出口國巴西,境內首次出現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到目前為止已確認8起野生鳥類H5N1病例,包括7起在聖埃斯皮里圖州(EspiritoSanto),1起在里約熱內盧州(Rio de Janeiro)。巴西農業部23日表示,已經建立緊急行動中心,以協調、計劃和評估「與禽流感相關的國家行動」,當地農業部也簽署文件並宣布,該國正式進入為期180天的動物衛生緊急狀態。《路透社》報導,巴西農業和畜牧業部在當地時間15日證實,從2隻從東南部聖埃斯皮里圖州(Espirito Santo)海岸遷徙的野鳥身上,發現H5N1亞型禽流感病毒後,而截至目前為止已確認8例野生鳥類感染H5N1病毒,包括聖埃斯皮里圖州(Espirito Santo)7例、里約熱內盧州1例。這個全球最大的雞肉出口國,由於全球多國暴發禽流感,巴西的雞肉出口去年增長了近3成,達到97億6千萬美元(約新台幣2980億元),填補了受禽流感影響的其他生產國留下的全球供應缺口。儘管巴西的主要肉類生產州位於南部,但在野鳥確診病例發生後,巴西處於警戒狀態,因為在一些國家,野生鳥類的禽流感已經傳染給商業家禽群體。依據世界動物衛生組織的指導方針,野生鳥類感染H5N1亞型禽流感不會觸發貿易禁令,不過一旦家禽養殖場發生禽流感病例,通常將導致養殖場的所有鳥禽致死,甚至引發家禽進口國的貿易限制。為了因應巴西首次在野生鳥類發現高致命性禽流感病毒,當地的農業部長法瓦羅(CarlosFavaro)已在22日簽署文件,宣布該國正式進入為期180天的動物衛生緊急狀態。巴西確認8例野鳥感染禽流感,當局宣布動物衛生緊急狀態。(圖/翻攝自推特)
Omicron亞變種「大角星」驚現首例死亡個案! 專家:注意「這些症狀」
新冠肺炎Omicron亞變種病毒株XBB.1.16「大角星」(Arcturus)近期再度肆虐印度。對此,新德里當局為了阻止疫情大規模爆發,除了下令恢復疫苗生產外,還再度宣布強制佩戴口罩的命令。而據稱「大角星」目前已在全球29國出現相關病例,並在泰國出現全球首宗死亡個案。據悉這款病毒傳染速度更快,且與眼睛疾病有關,患者易發生結膜炎,專家呼籲民眾應留意。綜合《泰國公共電視》、英國《鏡報》的報導,泰國公共衛生部醫藥科學署署長蘇帕吉(Supakit Sirilak)20日通報,截至4月17日止,泰國共記錄到27起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變異毒株「大角星」病例,包括1例病殁。蘇帕吉指出該名死者是「年長的外國人,有潛在的健康問題」,因此死亡原因未必確切反應出這款變異株的嚴重性,可能受到其他因素影響。然而,曼谷朱拉隆功大學臨床病毒學研究中心主任永(Yong Poovorawan)示警,「大角星」可能已無可避免的將成為泰國的主流變異株。報導稱,在4月9日至15日期間,因感染該病毒而住院的患者人數,比前一周增加了兩倍半。俄羅斯衛生監督機構Rospotrebnadzor在18日則表示「大角星」可能具有「更強的傳染性,但不具有高致命性的特徵。」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13日的流行病學報告中指出,目前XBB.1.16已在全球29個國家出現相關病例,其中包含美國、英國、新加坡、印度、尼泊爾、澳洲等國家。但絕大部分的病例都是出現在印度與尼泊爾。WHO自3月22日以來也持續對其進行監控。對此,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羅一鈞在20日證實,國內上周檢出11例,主要來自日本、泰國。而國內累計迄今已檢出14例。不過羅一鈞強調,雖然XBB.1.16傳播力較強,但世界衛生組織並未觀察到重症率、住院率有增加情形,目前暫列為觀察病毒。另有專家指出,這款Arcturus變異株傳播力較強,有個案顯示年輕患者會出現結膜炎或眼睛發炎、紅癢的症狀,但目前未見其可引起大量重症及死亡個案。
致死率10%!「猴痘病毒」入侵歐洲 英國傳出2人確診
英國威爾斯近日傳出有2人感染「猴痘病毒」(Monkeypox),由於猴痘病毒具有高度致命性,因此衛生大臣漢考克(Matt Hancock)也急忙跟國會通報,英國境內出現猴痘病毒。根據WHO資料顯示,猴痘病毒的致命性高達10%,致死率堪比天花病毒。綜合外媒報導指出,英國威爾斯有2人在5月初感染猴痘病毒,2人均屬相同家庭出身,目前一人已經出院。而猴痘病毒原本主要是在分布在中非與西非國家,但英國官員並未透漏兩人的感染途徑。而由於猴痘病毒的高致命性與稀有性,消息曝光後受到英國衛生單位的重視,威爾斯公共衛生部健康保護部顧問理查德(Richard Firth)表示,目前已經跟多個機構合作,確定了密切接觸者的名單,並且進一步的降低傳染的風險。據悉,猴痘病毒是在1958年研究人員在研究用的猴子身上首次發現,在1970年剛果首次發現有人類感染猴痘病毒,其症狀與天花十分類似,但病情比較輕微。該疾病是由猴子、松鼠、老鼠等小型哺乳類動物的病毒傳播所導致,會造成發燒、頭痛、肌肉痠痛、全身乏力等症狀,退燒後就會在皮膚上出現皮疹,其中大多是臉部開始,之後會蔓延到手掌、腳掌等身體其他部位。而根據WHO資料顯示,猴痘感染者死亡率高達10%,而且死亡個案大多是年輕族群。
印度感染「黑真菌症」人數暴增 加劇醫療用氧氣短缺問題
印度近期新冠肺炎疫情大爆發,但同樣高致命性的「黑真菌症」( black fungus)的確診人數也逐步攀升,不少新冠肺炎患者罹患上黑真菌症,出現失明、感染部位發黑的症狀,如果蔓延到腦部,致死率高達50%。而感染黑真菌症的患者同樣需要醫療用的氧氣輔助呼吸,讓印度缺氧問題更加嚴重。根據《獨立報》報導指出,目前推測黑真菌症的患者主要是因為呼吸器而導致感染,推測是未經消毒的水進入加濕器中,結果水中的真菌就跟著呼吸進入病患體內。印度德里甘加拉姆爵士醫院(Sir Ganga Ram Hospital)醫師Atul Gogia表示,不少新冠肺炎的確診患者,也出現感染黑真菌症的現象,目前醫師至少每天都會看到一例案例。報導中也指出,2020年底印度就曾爆發大規模的白灰菌真菌感染,當時是判斷真菌是透過呼吸的方式進入人體體內,接著感染患者的眼睛與大腦,如果沒有及時治療,死亡率高達50%之多。而這次的黑真菌感染症狀也相同,Atul Gogia表示,不少患者因此喪失視力,甚至必須切除鼻子與下顎。而拉姆馬諾哈爾醫院(Ram Manohar Lohia Hospital)醫師庫馬爾(Gaurav Kumar)表示,他們發現有使用呼吸器的患者,感染黑真菌症的現象更高,他們推測,可能是將未經消毒的水放在與氧氣管連接的加濕器中,所以水中大量的微生物、黴菌就這樣進入體內,造成患者感染黑真菌症。
新冠肺炎不夠看 伊波拉發現者:真正致命的病毒還沒出現
剛果近日傳出一名婦人罹患上神祕的疾病,原本以為伊波拉病毒,但經檢測後發現又並非如此,而且該病擁有極高的傳染能力,讓人感覺到十分恐慌。而曾在1976年發現伊波拉病毒的剛果微生物學家穆延貝教授(Jean-Jacques Muyembe Tamfum)表示,人類目前最大的威脅,就是置身在這個新病原體隨時都有可能出現的世界。根據《CNN》報導指出,剛果一名婦人罹患了神祕的疾病「疾病X」(Disease X),出現了類似伊波拉病毒的「出血熱」症狀,但伊波拉病毒的檢測卻是呈現陰性反應,而他也有著超燒與腹瀉的症狀,目前正在接受隔離檢測與治療,他的兩名小孩也接受檢測,目前沒有發現症狀。而目前根據當地研究機構的檢測,發現「疾病X」有著像伊波拉病毒50至90%的致死率,而且有有著像新冠肺炎病毒一樣的高傳染力。有引發大規模擴散感染的可能性,而該名婦女極有可能就是「疾病X」的零號患者。負責照護這名婦人的醫師邦科勒(Dadin Bonkole)表示,發現這個病毒的時候,他們都受到很大的震驚。穆延貝教授表示,在非洲的熱帶雨林中,其實還是有為數眾多、尚未被發現的新病毒,其中不乏有高致命性的病毒。他認為,「疾病X」因為有著伊波拉病毒的高致死率,同時也有像新冠肺炎病毒的高傳染力,會成為人類最大的威脅。
23歲正妹驚罹血癌 老父挺病體捐骨髓救命
對於多數大學畢業生而言,23歲意味者即將踏入職場一展所長,然而對於黃珮瑜而言,23歲這年,卻是與死神搏鬥的第一個年頭。在2017年1月,黃珮瑜因為四肢莫名出現瘀青、貧血、容易疲勞等原因到醫院檢查,豈料被醫師告知罹患急性骨髓性白血病,需要緊急住院治療。「媽媽以前就是因為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病逝,雖然心裡早有所猜測,但確認自己也罹患血癌後,走出診間的我還是忍不住大哭一場,嚇到昏厥!」雖然黃爸爸年事已高、身體健康也有狀況,卻堅持捐骨髓給愛女,後來黃珮瑜再接受標靶藥物合併化療藥物治療,在新藥助攻下,黃珮瑜進行四次治療即達到完全緩解,治療副作用也大幅減少;在完成了第二次的骨髓移植手術後,終於治癒了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已有一年沒有復發跡象。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是高致命性、低存活率,且最難以治療的癌症之一,屬於成人最常見的急性血癌,在台灣發生率逐年增加。罹病的名人如藝人高淩風、郭台銘親弟郭台成與畫家幾米等。其主要症狀不典型,常被當成感冒或老化,但病程惡化快速,病患確診時往往已有生命危險,需立即住院治療。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急性骨髓性白血病與骨髓化生不良症候群疾病工作組召集人田蕙芬醫師說,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患者的骨髓會製造大量不正常血球,造成骨髓膨脹、骨骼疼痛症狀;因紅血球低下導致臉色蒼白、疲倦;白血球無法維持正常免疫反應,易莫名發燒;血小板無法發揮凝血功能,導致不明原因瘀青與出血。田蕙芬醫師指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症狀易與感冒及老化混淆,容易被忽略,許多病患錯失黃金治療期,就診時往往已有生命危險。田蕙芬醫師說,臨床上發現許多患者與家屬對於急性骨髓性白血病認知度較低。為了讓民眾快速記憶關鍵症狀及後續應對方法,工作小組推出「『急』刻救援 『髓』機應變 421」口號,鼓勵民眾若出現臉色蒼白疲倦、不明原因發燒、瘀青出血、骨頭疼痛「四」大症狀,務必就醫進行血液及骨髓「兩」種重點檢測,並且「一」定要盡速至血液科就醫,以利及早發現及治療,降低疾病對健康的衝擊。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急性骨髓性白血病與骨髓化生不良症候群疾病工作組召集人侯信安醫師說,在標靶藥物上市 (2017年) 以前,急性骨髓性白血病主要治療是化學治療與幹細胞移植。但年長者,容易因身體機能較差或合併其他共病,無法接受標準化療,或因為無法承受副作用而中斷治療。年輕病患雖有七至八成在治療後可達完全緩解 (癌細胞比例下降至5%),仍有五成復發機率。近年多款創新標靶藥物在台上市,終於突破臨床上三種容易讓病患喪失治療信心及放棄治療的瓶頸:反覆復發、疾病控制困難、治療副作用。侯信安醫師說,將標靶合併化療可以增加緩解率、降低復發率,改善疾病控制困難的困境,減輕療程副作用。在標靶藥物介入下,不只年長患者整體存活期從不到半年,延長為十至十二個月;部分年輕患者的五年存活率,也將由四到五成,提高至六、七成。
武漢病毒實驗室攜手巴基斯坦軍方 研究生化戰用致命病毒
先前一直有傳聞,新冠肺炎病毒是由中國大陸武漢病毒實驗室製造出來的,但此論點一直沒有經過官方證實。而近日有國外媒體爆料,巴基斯坦軍方與武漢實驗室簽屬一份為期三年的祕密合約,巴國軍方將聯手武漢病毒實驗室共同開發、研究、製造5種高傳染性的致命病毒作為生化武器使用。根據《今日印度》報導指出,澳洲調查記者克蘭(Anthony Klan)向媒體爆料,武漢病毒實驗室已與巴基斯坦的國防科學技術組織(Defence Science & Technology Organization)簽屬協議,以研究新型傳染病的名義,對高危險病毒展開研究,目的就是為了研究生物疾病的傳播與控制。據悉,這項合作計畫是由武漢病毒實驗室完全出資,甚至提供物質與技術上的支持,甚至協助培訓巴基斯坦的科學家。克蘭認為,此舉是為了對抗印度,而且將危險的病毒實驗在異地進行,可以保證中國大陸境內的安全。而經過克蘭的調查,他發現,巴基斯坦軍方的資金,其實與「一帶一路」政策有很深的關聯,調查詳細的金流時非常困難。報導中也指出,根據《克拉克森》雜誌另外一份報告,武漢病毒實驗室與巴基斯坦科學家所進行的5種病毒研究結果,都已經發表在學術雜誌上,其中包含了西尼羅河病毒 (West Nile virus)、中東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MERS-Coronavirus)、克里米雅–剛果出血出血熱(Crimean–Congo hemorrhagic fever,CCHF)、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病毒 (Huaiyangshan banyangvirus)、屈公病毒(Chikungunya Virus)的基因序列,這些病毒都是世界上知名的高傳染性、高致命性的病毒,且目前沒有任何疫苗或治療方式。雖說如此,但也有消息人士認為,巴基斯坦應該不具備有足夠、完善的病毒保存技術,這些致命的病毒很有可能會因為意外從實驗室洩漏,造成更大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