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
」 心肌梗塞 糖尿病 高血壓 心臟 心臟病謎樣症狀1/名醫診斷支氣管炎「男子半年後竟送急診」 最難察覺的心臟病是它!
73歲的中廣前董事長趙少康日前自爆動了心臟手術,國人第二大死因心臟病(僅次於癌症)再度引起國人關注。中醫師鄒瑋倫告訴CTWANT記者,「心臟病是最厲害的魔術師,心臟衰竭更是無聲無息的索命高手」,一位中年男子因持續咳嗽而不斷跑醫院,一位教授級名醫診斷為支氣管炎,沒想到治療半年後,因下肢水腫才驚覺是心臟衰竭,緊急送急診撿回一命。趙少康11月中旬自爆,他長期舒張壓偏低,無不適症狀本不以為意,直到友人建議他去檢查,才意外發現主動脈瓣膜閉鎖不全的問題,若不及時處理,恐怕會爆發主動脈剝離、心臟衰竭等致命疾病。心臟病泛指心臟或心血管系統在結構或功能上失常而引起的健康問題,除了心肌梗塞之外,心臟衰竭是最常見的併發症。「心肌梗塞若急性發病,半數在到院前恐怕已無力回天,但心臟衰竭也很危險,最可怕的是它無聲無息!」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副院長、心臟內科醫師劉俊廷透露。劉俊廷說,當心臟病導致心臟工作量過大,就會導致心肌細胞死亡,無力輸出足夠的血液量供給各器官需求,就稱為心臟衰竭。由於各器官都可能出現症狀,所以十分難察覺。「曾有一位患者持續不明原因的胃脹氣,最後才確診是心臟衰竭,原來是因心臟衰竭導致肝脾腫脹,進而影響胃部功能。」「心臟衰竭很像魔術師,會模仿其他疾病的各種症狀,讓人難以察覺。」鄒瑋倫中醫師說,她有一位治療5年以上的男患者,疫情後突然咳嗽不止,原以為是感冒引起,後來又覺得是新冠後遺症,而且檢查支氣管也的確發炎,但無論男患者跑遍各大醫院診所、或服用中藥,依舊持續咳嗽。「後來他找了一位教授級的名醫,醫師幫他安排很多精細的檢查,從X光片中可以看到肺部是乾淨的,沒有肺炎,心臟雖略為擴大,但由於該名患者較胖,所以也是正常現象,於是名醫診斷他是氣喘、支氣管炎。」鄒瑋倫說,這名患者每次吃藥後會稍微好轉,但之後又繼續咳嗽,就這樣過了半年。直到患者有次來看中醫,鄒瑋倫見他走幾步路就喘氣吁吁,便詢問原因。「他說自己已經一個多月無法躺著睡覺,只要一躺就咳嗽,所以都坐著睡覺。」鄒瑋倫一聽立刻警覺,於是檢查他的雙腿。「哇!我當醫師以來沒看過這樣腫的腿,就像浮屍那樣腫脹!」鄒瑋倫立刻叫男患者趕緊去急診,最後確定是重度心臟衰竭立刻住院治療。中廣前董事長趙少康日前透露動了心臟手術,心臟一度暫停3小時,也引發大眾關注。(圖/周志龍攝)劉俊廷說,心臟衰竭導致血打不出去、收不回來,就會在下肢開始瘀積造成水腫。「所以如果有腸胃道症狀、再加上下肢水腫,就要懷疑是心臟衰竭;另外,如果平躺睡覺會咳嗽,也可能是心臟衰竭引發的肺積水,所以失眠也可能是心臟病症狀。」造成心臟衰竭的原因,可能是單純的老化,或是因為高血壓影響血管而出現的問題,通常一開始不會有什麼症狀,但如果沒有解決問題,就會慢慢出現呼吸困難、喘、容易累、四肢水腫、全身水腫等症狀,而且會越來越嚴重。針對心臟衰竭患者,鄒瑋倫建議採取三階段循序漸進調養身體。「在最虛弱的第一階段採『護心培元』,此時不能增加心臟負擔,所以要限水、限鹽,多吃蔬菜、不要喝濃湯或高湯,建議喝黨蔘、菊花等中藥茶來護心,慢慢恢復元氣。」第二階段採「養心固本」,此時中藥茶飲可加入西洋蔘、黃耆來固本,可避免秋冬季節交替時發病;第三階段採「救心強運」,這時可加入運動,例如和緩的超慢跑、階梯運動,也可以進行負重運動,例如採買時可以幫忙提重物,如此進行大約半年後就能恢復日常活動。
謎樣症狀3/秋冬心臟病發增5成 「這3類人」恐無預兆就倒地
時序進入秋冬,醫院急診室開始擠滿各種心臟病患,心臟內科醫師劉俊廷透露患者至少比夏天增加5成以上,心臟病治療分秒必爭,因此及早發現症狀極為重要,但老年人、女性、糖尿病患三類人卻幾乎感受不到症狀,很容易錯失急救時機。劉俊廷說,心臟病典型症狀是胸悶,但也有許多非典型的症狀,例如轉移性疼痛導致背痛、下巴痛等,無論是何種,最重要的是及時發現、趕緊就醫,卻有3類人幾乎難以察覺症狀,恐猝不及防爆發心臟病!「首先是老人家、糖尿病患,他們對症狀的感受不明顯,甚至沒有感覺,而且有些原本高血壓的老人家,此時會突然低血壓、冒冷汗,並不會有典型胸悶、胸痛的症狀。」劉俊廷還點出另一個需要注意的族群,就是女性。美國阿肯色大學醫學院2017年曾研究515名發生過急性心肌梗塞的女性,結果發現,在發病前1個月或更久之前,曾有胸痛或胸口不舒服的人竟不到3成,卻有高達7成左右感覺疲倦、5成睡不好、4成覺得喘,還有類似消化不良、焦慮等症狀。就算是爆發急性心肌梗塞發作的當下,4成多女性沒有胸痛,反倒是約6成出現呼吸急促、過半的人虛弱無力、4成嚴重倦怠。這項研究發表在心臟醫學期刊《循環(Circulation)》,大大顛覆過去對心臟病發病前兆的認知。失眠也是心臟衰竭的症狀之一,因為心臟衰竭會導致肺積水,讓患者一躺下就猛咳嗽,因而睡不好。(圖/報系資料照)劉俊廷說,目前不清楚為何女性心臟病發前不會胸痛,推測或許是女性大多從事靜態活動,再加上對疼痛反應耐受性大;而男性活動量大、耗氧多,因此心臟症狀更加明顯。「無論是老人家、糖尿病患或女性,建議先檢視自身的心血管風險,如果肥胖、血壓高、有家族病史或吸菸習慣,就要多提高警覺。」劉俊廷也建議定期健檢了解心血管的健康狀態。由於秋冬溫差較大,劉俊廷提醒心血管疾病患者一定要按時服藥,同時記錄血壓、心跳變化,戶外活動時要注意保暖,建議採洋蔥式穿法;室內溫度也要控制好,一旦寒流來襲就避免外出,減少血壓劇烈波動的風險。
轉冷心血管疾病發生機率暴增! 醫授「6大護心之道」跟著做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慈恩報導】立冬後天氣開始轉冷,受東北季風影響天氣驟降,原本溫暖的天氣一下子轉冷,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比其他月份增加,很多人的身體來不及適應,心血管疾病就發生了。冬季心血管疾病常難控制 這些人應多加注意保暖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家醫科主任楊晉州表示,冬季心血管疾病患者病情常難以控制,導致急性併發症發生率增加,主要是因為氣溫低,血管收縮,易造成中風、心肌梗塞,甚至血管破裂造成出血等危機。而抽菸族、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患者,也是好發心肌梗塞與中風的高危險群,提醒更要特別注意身體的保暖。防心血管疾病風險 牢記護心之道那麼對於這些心血管疾病高風險族群,楊晉州主任分享「六大護心之道」:1、適當均衡飲食:宜攝取優質蛋白質,如魚類、豆類、雞蛋、牛奶、瘦肉等富含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食物,以及新鮮蔬菜水果。飲食宜清淡,忌辛辣、油膩;低脂低鹽,少吃動物油、精緻類高糖點心或飲料、咖啡。2、戒菸並遠離二手菸:戒菸永遠不嫌晚,只要成功戒菸達2年以上,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就能降低80-90%,而二手菸帶來的危害與一手菸相同,因此建議務必遠離。3、健康睡眠:充足睡眠可幫助你保持心臟的健康。長期睡眠不足和睡眠品質不佳會增加動脈中脂肪斑塊積聚的可能性(粥狀動脈硬化),會增加心臟病發作和中風的機率。4、緩慢的起床與身體的保暖:冬季早晚溫差較大,早晨清醒後,建議先靜坐5分鐘後再起床活動。建議等太陽出來、溫度回升後再出門運動,運動前要做暖身。外出活動時要多添加衣服,可以戴口罩、手套和帽子來保暖。因為臉部、手及頭部容易受寒而引起末梢血管收縮,使心跳加快或冠狀動脈痙攣,發生供血不足,有可能導致栓塞。5、適量的運動:心血管疾病患者要維持適量的運動,運動的型態不要選則太激烈,建議快走、游泳、跑步等。當運動過程中發現胸口悶、緊、有壓迫感、感覺很喘等不舒服的現象時,要記得停下來休息,並且盡快就醫。6、心情的穩定:情緒激動是心血管疾病的大忌,患有冠心病、高血脂患者更要放寬胸懷,保持心情的平靜,不要讓情緒起伏太大。定期篩檢莫輕忽 遵從醫囑為不二法門楊晉州主任表示,除了平時的生活習慣外,定期針對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的篩檢也相當重要,才能及早發現相關危險因子介入。若已經確診,更要定期接受治療,遵照醫師處方服藥,並定期回診追蹤,切勿自行調整藥量或停藥,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身體健康狀況,遠離威脅。
音樂人黃建銘講評太犀利 陳孟賢唱前先吞高血壓藥
中視《綜藝一級棒》新一集邀請到重量級詞曲創作人黃建銘,而他的父親正是知名音樂人黃敏老師,父子倆在歌壇寫過無數首經典名曲,製作單位該集以「黃式雙驕樂壇金曲匯」主題,向兩位音樂才子致敬。而黃建銘在接受主持群訪問時提到:「從小我父親就不准我學音樂,他一天都不教我,(其實)我是念法律的,所以我這一輩子都在斜槓人生。」許志豪演唱黃建銘爸爸黃敏老師所作的〈無奈的相思〉。(圖/中視提供)黃建銘擔任評審讓主持群及歌手們個個壓力山大,許志豪也想起早年參加歌唱比賽時的經歷:「我每次要比賽時,那時候我都會偷偷問今天有沒有黃建銘老師,如果有,我就完蛋了,因為我一定是吊車尾的。」黃建銘則打趣地說:「但讓我指點過的,好像都滿有進步的。」許志豪一聽竟追問:「那老師你可以講幾個你指點過沒進步、後來淘汰的人嗎?」黃建銘先是回:「有一位許姓選手,後來去當主持人了。」接著直接對著許志豪說:「要把你打最後一名,其實我也於心不忍,因為太多次了你知道嗎,可是要把你搞上去又搞不上去就沒辦法。」這番話讓當事人許志豪聽了哭笑不得。 陳孟賢唱歌功力獲得黃建銘稱讚。(圖/中視提供)節目中許志豪選唱由黃敏老師所作詞作曲的〈無奈的相思〉一曲,因為是當著黃建銘老師的面前,所以心情難免有壓力,唱完後,杜忻恬先給了許志豪一劑強心針,「這首歌志豪哥以男生的角度去詮釋,(音)抓得剛剛好,不會有太多哭腔。」話還沒講完,許志豪就急忙衝過去握手:「謝謝杜忻恬老師,有妳一個人懂我就好了,其他都多的。」接著當黃建銘講評時,先冒出一句「他就是不用製造缺陷」,許志豪一聽頓時靜止10秒不知如何面對,沒想到黃建銘其實對他的演唱極度讚賞:「進步很多,揪住我們聽的人的耳朵,所有的缺點都忘了。」這讓許志豪的心情像洗三溫暖一樣。看到黃建銘專業講評的風格,陳孟賢根本不敢唱:「我是連一關都沒過的那種。」許志豪還嚇他:「我們是走天堂路出來的你知道嗎。」只好許志豪和陳隨意陪陳孟賢壯膽,三人合唱〈茶噢〉,邊唱邊跳還加入即興口白,連黃建銘都被逗笑,但講評時,黃建銘卻獨漏陳孟賢,陳孟賢只好搬出苦肉計:「我要唱你的歌時,我還吃了高血壓的藥耶。」但聽了陳孟賢第二首歌,黃建銘也點出他的特色:「我剛真的有認真聽,你的唱歌實力真的沒話講,怪不得婆婆媽媽會那麼喜歡。」他還以日本演歌歌手冰川為例,認為陳孟賢可以往那一方面發展,「他在日本超紅的,而且全部都是婆婆媽媽,但是他是紅白可以唱壓軸的實力。」
尹馨血壓飆破200憂中風 曝少見疾病找上門飽受折磨
尹馨今(20日)出席醫療宣導記者會,她透露一年前發現自己血壓常飆高、還有低血鉀問題,血壓最高的時候甚至會飆破200,即使吃高血壓藥物也降不下來,也查不出病因,一度很擔心自己演戲會演到中風,讓她心情飽受折磨。之後她才確診是罹患罕見的內分泌疾病「原發性高醛固酮症」,以內視鏡手術切除腎上腺病灶,一週內就痊癒。尹馨透露當時她常感到異常疲倦,醫生建議她低血鉀可以多補充香蕉、芹菜汁,但其實她血液裡根本留不住鉀,即使補充含鉀食物也沒有幫助。她因為內分泌問題,拍戲時常感到疲倦不堪,低血鉀也讓她肌肉無力,加上高血壓問題,擔心自己演戲演一演就中風。她表示:「當時劇組都會幫我鋪一張床,就是隨時讓我可以躺下去。」她直到就醫診斷,才發現自己得了少見的內分泌問題,「是腎上腺素上的一顆小瘤,讓我的身體天翻地覆受到影響,這種病不會痛,但卻會慢慢折磨你。」所幸開刀後已經恢復健康。台大醫院原發性高醛固酮症中心主任吳允升則表示,原發性高醛固酮症主要症狀就是高血壓、低血鉀,一但發現血壓數值過高,吃藥又無法控制,務必就醫檢查。
55歲女罹肺腺癌「天天吃1菜」5年沒復發 醫揭飲食關鍵
肺癌是全球癌症死因第1位,但健康飲食可能對預防復發和提升生活品質起到關鍵作用。腎臟科醫師洪永祥近期分享了一個病例,一名55歲女性患者在術後透過飲食調理,5年過去該患者的肺腺癌未再復發,健康狀況也明顯改善的經歷。洪永祥在節目《健康新生活》中分享自己接手的個案,一名55歲女性患者體型微胖,患有高血壓,並有肺腺癌家族病史,其父親因肺腺癌過世。病患因咳嗽長達半年回診,洪永祥立即安排其接受胸腔科檢查,結果顯示右肺上葉發現一顆直徑0.7公分的結節。胸腔科醫師診斷後認為該結節可能為惡性腫瘤,建議進行手術切除。術後患者向洪永祥詢問如何調理身體以促進康復。洪永祥建議患者多攝取以下三類食物,蔥薑蒜辣椒、五顏六色的蔬果以及十字花科蔬菜。患者按照建議,每日攝入大量十字花科蔬菜。而後5年過去,該患者的肺腺癌未再復發,且體重和血壓也有所下降,整體健康狀況明顯提升。洪永祥進一步說明,十字花科蔬菜之所以具有強大的健康效益,是因為其含有「硫代葡萄糖苷」,這種成分經人體代謝後,會轉化為具有抗癌性質的「異硫氰酸酯」或「葡萄硫素」。洪永祥表示,食用十字花科蔬菜不僅有助於防癌,還有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預防骨質疏鬆、保護視力、保護腸胃道、抗發炎、抗衰老以及穩定血糖等八大優點。洪永祥建議,民眾可以將十字花科蔬菜如花椰菜、甘藍、白蘿蔔等納入日常飲食,以增強健康防護力並降低疾病風險。
睡覺吵死人「竹科太太想換老公」 醫示警:恐增加高血壓、心臟病風險
許多夫妻常常因為打呼問題搞到要分房睡!對此,耳鼻喉科醫師張益豪也分享,有竹科太太因為老公太會打呼,直接問他「會不會換老公比較快?」嚇得他在診間不敢接話。張益豪提醒,打呼是很多人面臨的睡眠問題,雖然看似無害,但嚴重的鼾症,特別是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 (OSA),不僅會影響睡眠質量,還可能對健康造成長期影響,例如增加高血壓、心臟病和中風的風險。張益豪18日在臉抒發文分享,有竹科太太受不了老公一直打呼,跟他開玩笑說,「會不會換老公比較快?」害得張益豪在診間都不敢接話,「請問當下你是醫師,你會怎麼回?」張益豪指出,打呼(鼾症)是很多人面臨的睡眠問題,雖然可能看似無害,但嚴重的鼾症,特別是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OSA)不僅會影響睡眠質量,還可能對健康造成長期影響,例如增加高血壓、心臟病和中風的風險。至於為何會打呼?張益豪解釋,打呼通常是因為睡眠期間氣道部分阻塞導致,可能的原因包括:體重過重:過多的脂肪組織可能壓迫氣道。睡姿問題:仰睡時舌頭可能向後墜,影響氣流。鼻部問題:鼻塞、鼻中隔偏曲或鼻竇炎會加重鼾聲。下顎結構:下顎後縮或狹窄的氣道可能增加打鼾風險。飲酒或服用鎮靜劑:這些物質會使肌肉過度放鬆。張益豪也列出改善打呼得法,包括:控制體重:減少體重可顯著降低鼾聲,尤其對超重者效果明顯。改變睡姿:試著側睡而非仰睡,使用側睡枕或在背部縫一個網球來幫助改變習慣。避免酒精和鎮靜劑:睡前幾小時避免飲酒或服用會鬆弛肌肉的藥物。睡前避免過飽:過多的食物會增加橫膈膜的壓力,進而影響氣道。此外,也可以透過改善鼻部呼吸,來改善打呼問題,例如:清潔鼻腔:睡前使用生理鹽水清洗鼻腔(例如鼻腔沖洗器),有助於改善鼻塞。使用鼻擴張貼片:部分民眾可輕微打開鼻腔,幫助氣流更順暢。治療鼻部疾病:如鼻炎、鼻竇炎或鼻中隔偏曲,應諮詢耳鼻喉科醫師進行治療。或是使用輔助工具: 口腔裝置:由牙醫製作的下顎前移裝置(MAD)可以幫助氣道保持暢通。正壓呼吸器(CPAP):適用於有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患者,是治療此病的黃金標準。張益豪醫師也在文末特別提醒,打呼並非單純「吵人」的問題,而是一個可能影響全身健康的重要指標。如果改善生活習慣後仍無明顯進步,應積極尋求專業協助,早診斷、早治療才是維護健康的關鍵!
每年近萬人死於糖尿病 專家示警注意2指標:及早發現
糖尿病是國人十大死因之ㄧ,每年近萬人因糖尿病死亡,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全國約有200多萬名糖尿病的病友,且每年以2萬5000名的速度持續增加。由於糖尿病的早期症狀不明顯,南投縣衛生局呼籲民眾應定期量測血糖,特別是要注意空腹血糖與醣化血色素兩個指標,才能及早發現糖尿病。根據2023年國內十大死因統計,糖尿病高居第五位,並且依據2019至2023年的國民營養健康調查,20歲以上國人糖尿病盛行率達12.8%。南投縣衛生局表示,為了預防糖尿病及延緩其嚴重併發症,民眾應掌握以下自我照顧五要訣,包括利用40歲以上每3年一次、65歲以上每年一次的免費健康檢查,了解自身健康狀況;定期監測血糖,保持空腹血糖在正常控制範圍內(70-99 mg/dL)。衛福部表示,糖尿病可分為第1型糖尿病(胰島細胞遭破壞,造成胰島素缺乏)、第2型糖尿病(胰島素阻抗,及合併相對胰島素缺乏)、其他型糖尿病、妊娠型糖尿病等。其診斷標準包括以下4項,非懷孕狀況下只要符合其中1項即可診斷為糖尿病(前三項需重複驗證2次以上),一為糖化血色素(HbA1c)≧6.5%;二為空腹血漿血糖≧126 mg/dL;三為口服葡萄糖耐受試驗第2小時血漿血糖≧200 mg/dL;四為典型的高血糖症狀(多吃、多喝、多尿與體重減輕)且隨機血漿血糖≧200 mg/dL。衛福部提醒,糖尿病是複雜性慢性疾病,糖友們應定期接受治療與追蹤,並學習執行良好的生活型態,管理自己的血糖,是延緩並避免併發症產生的不二法門。南投縣衛生局說明,若是民眾發現血糖異常,符合糖尿病前期(醣化血色素介於5.7%至6.4%)或有三項以上危險因子(如腹部肥胖、高血糖、高血壓、高三酸甘油脂及低高密度膽固醇),應與醫療人員討論個人化的危險因子管理,及早介入;保持均衡飲食,遵循少油、少鹽、少糖及高纖飲食原則,並在醫事人員指導下進行體重管理;每週至少15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例如何走路、慢跑、游泳等。此外,南投縣衛生局也強調,當地已成立糖尿病共同照護網醫療院所,透過醫師、護理師及營養師的專業團隊,協助糖尿病患者有效控制病情,並提升其自我照護能力。民眾若有糖尿病相關問題,可洽詢當地衛生所或糖尿病共同照護網醫療院所,透過全面的醫療服務來降低或延緩糖尿病併發症的發生。
體重破百工程師吃3種藥仍控不住血糖 「代謝手術」成功減重、減藥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慈恩報導】40歲的陳先生是一名電機工程師,身高190公分,體重123公斤,身體質量指數(BMI)34,罹患糖尿病三年,並伴有高血壓及高血脂,一直都以藥物控制,但因工作時間不正常及不良飲食習慣,糖尿病控制不佳。經過仔細評估後,接受「腹腔鏡袖狀胃切除手術」(縮胃手術)。術後兩年追蹤,體重降至96公斤,身體質量指數也降到27。最重要的是,術前使用三種藥物無法控制的糖尿病,在術後僅需使用單一藥物,醣化血色素降為6.3%,且血脂無需服藥控制,也無身體不適情形。減重手術治療糖尿病 控制血壓及血脂效果顯著根據國家衛生研究院2012年至2020年研究分析,推估約有22萬人不知道自己已經罹患糖尿病,且約有20%民眾空腹血糖異常而不自知。肥胖則是另一個健康危機,依據國民健康署公布之健康促進統計年報資料顯示,2016年至2019年成人過重及肥胖率為47.9%,而到了2017年至2020年為50.3%,顯示目前國人肥胖率已超過五成。奇美醫院代謝減重中心醫師林逸峯表示,臨床上有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減重手術在糖尿病的治療上,有著相當大的角色。在美國糖尿病學會的治療建議當中,也把減重手術列為建議治療方式之一。研究指出,經過減重手術治療後,除體重明顯減輕之外,糖尿病的緩解率也超過七成,對於血壓及血脂等控制也都有明顯的改善。有效控制代謝疾病、減少用藥 提升生活品質減重手術目前也被稱之為「代謝手術」,讓曾被認為是無法治癒的慢性病,藉由減重手術都可以獲得明顯的改善。隨著糖尿病病友年齡層下降,加上肥胖問題加劇,減重手術正逐步成為代謝性疾病治療的重要選項。林逸峯強調,減重手術的目的並非在於減輕體重,而是有效控制代謝疾病及肥胖引發的併發症風險。對於患有第二型糖尿病且伴隨病態性肥胖的病人而言,不僅能減少或完全擺脫藥物的依賴,也能讓生活質量大幅提升,擁有更健康的未來。
25歲男仗著年輕長期熬夜 健檢確診「心臟衰竭」嘆:難以接受
長輩勸早點睡是有用的!大陸山東有一名25歲李姓男子生活作息不規律,三餐不是沒吃就是暴飲暴食,還長期熬夜,近期接受健康檢查診斷出心臟衰竭;李男以為自己還年輕,投入治療中卻還是難以接受。醫師也證實,長期熬夜會加重心臟負擔,最主要是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進而保持心臟健康。根據陸媒《快科技》報導,山東一名25歲李姓男子去做健康檢查,卻被醫師告知他有「心臟衰竭」,讓他難以接受,因為他覺得自己還很年輕。不過李男坦言,自己生活習慣差,飲食方面有時候忙起來忘了吃飯,時而暴飲暴食,再加上長期熬夜,醫師推測是這些不好的習慣為他的健康埋下隱患。心臟衰竭俗稱心臟無力,診斷出李男有心臟衰竭的醫師指出,心臟衰竭意思是心臟無法打出足夠的血液量,滿足身體及組織代謝的所需求,產生一連串症狀,嚴重會威脅到患者的生命。心臟衰竭常見的症狀包括,呼吸困難、氣喘、運動耐力變差、疲倦、食慾不振、全身或四肢水腫。醫師說明,越來越多年輕人缺乏運動、體型肥胖或高血壓等問題,都會增加面臨心臟衰竭的風險;有的年輕病患還會忽視藥物治療,繼續長期熬夜沉迷遊戲或追劇,無疑加重心臟的負擔。除此之外,醫師呼籲要如何預防心臟衰竭,民眾須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像是作息規律,鍛鍊身體,控制體重避免肥胖;飲食方面保持清淡,減少高鹽或高脂食物攝取,少喝含糖飲料;另外也要預防感冒等呼吸道疾病,得以保護心臟健康。
澳洲沙灘「神祕小黑球」超噁成分曝光 變相警示「海洋遭受嚴重汙染」
澳洲雪梨海灘在10月時出現大量神秘黑色球狀物,大小如高爾夫球,雪梨海灘也因此關閉數日以進行清理。後續經過專家分析後,發現這些球狀物其中是含有人類糞便、永久化學物質及甲基安非他命的脂肪聚合物。根據外媒報導指出,再送到實驗室檢驗之初,當時科學家初步判斷這些球狀物可能是油污洩漏的產物,其中含有未精煉的油和碎屑,對人體「沒有極大毒性」。但隨著新南威爾士大學的科學家進行更深入的實驗,發現這些球狀物並非是化石燃料所構成,其中主要成分是由碳組成。科學家們使用了光譜分析技術,發現它們含有「人類排泄物」,主要成分是脂肪、油脂,還包括通常在肥皂垢、食用油和食品中找到的油膩分子。透過更進一步的質譜分析測試顯示,這些球狀物中含有脂肪酸、甘油酯以及「車用燃料等級」的成分。此外,還檢測出毒性工業化學物質,如全氟烷基化合物(「永久化學物質」)、殺蟲劑、類固醇化合物如炔諾孕酮,以及治療高血壓的藥物如氯沙坦(losartan)。科學家還發現球狀物中含有膽固醇、人類糞便以及娛樂性毒品如甲基安非他命和四氫大麻酚(THC)。根據這些成分,研究人員推測,這些球狀物可能源自家庭污水和工業排放,但目前尚無法確定這些球狀物的來源。科學家也認為「這種不確定性反映了科學家和環保機構在追蹤和應對沿海地區污染問題時面臨的更廣泛挑戰。」新南威爾士州環境保護局(EPA)於6日發表聲明,表示這些球狀物含有脂肪酸、石油烴及其他有機和無機物質,包括毒品、頭髮、機油、食物廢棄物、動物物質及人類糞便的痕跡。新南威爾士大學的副教授貝維斯(Jon Beves)表示,這些球狀物的成分「與一般下水道中的人為廢棄物一致」,他與EPA協調了相關測試,並指出這些球狀物「可能是脂肪聚合物的塊狀物」。10月16日,蘭德威克市(Randwick)市議會表示,初步測試顯示這些碎屑與「焦油球」的成分一致,焦油球通常由海上油污洩漏或滲漏形成。後續EPA於10月17日表示,其測試結果與市議會一致。但在8日,EPA發言人更改說法「EPA從未表示這些球狀物是『焦油球』。初步測試確實發現樣本中存在烴類,但EPA一直強調需要進行更全面的分析以確認球狀物的組成。」但由於監管機構其實早在10月25日就已知這些污染物與人為廢棄物一致,但卻未及時向公眾通報。新南威爾士州綠黨議員希金森(Sue Higginson)也為此抨擊「EPA知道公眾心中的疑問,應該在他們得知真相時立即更正。」希金森強調,考慮到這些球狀物可能是「具有高毒性的污水產品」,公共健康的考量應該擺在首位。他呼籲EPA應向公眾道歉,並保證系統失誤將得到解決。希金森認為「這些球狀物中含有糞便、甲基安非他命、THC,所有這些物質都是有害的,它們都是污染物和毒素。我們無法確定污染源是否仍在其他地方繼續排放。」EPA發言人表示,由於這些球狀物的有機和無機材料組成非常複雜,因此無法確定其來源。目前,所有受影響的海灘均已由蘭德威克市議會清理並重新開放,沒有發現進一步的碎屑報告。雪梨水務則表示,邦迪(Bondi)或馬拉巴(Malabar)污水處理廠的正常運行沒有出現問題,並且這些球狀物並非由其污水排放所致。希金森則回應「我們需要對雪梨水務的下水道系統有更進一步的了解。」
成人健檢政策將放寬 適用年齡擬下修至30歲
健保費9月進行總額協商,中醫、牙醫部門達成共識,而西醫基層、醫院部門則破局,兩案併陳送衛福部決定,預計年底定案。衛福部長邱泰源9日透露,政府、朝野都希望讓醫療環境更好,會給予最大支持,朝高推估處理。另成人健檢不只將適用年齡放寬至30歲,檢查項目和給付也會增多,希望及早找出高血壓、高血糖等問題。行政院核定明年健保總額成長率為3.521~5.5%之間,總額達9112億至9286億元。邱泰源9日出席台灣醫學周時表示,此次總額成長率是有史以來最高,現正進行最後決策。政府、朝野期待都是醫療環境更好,會給予最大支持,朝高推估處理,希望每個項目都是真正對人民有幫助的。健保署長石崇良表示,明年健保總額若採高推估,將較今年增加531億元,比往年大幅成長,再加上從健保總額移出的項目多達111億元、癌症新藥專款新增50億元、額外挹注罕病用藥專款20億元,全數合計增加712億元,實質成長率達到8.13%,是有史以來最高。此外,成人健檢政策也將放寬。國健署慢性病防治組組長吳建遠日前指出,成人健檢適用年齡將從40歲下修至30歲,希望元旦就可上路,檢驗內容包括尿液、血液、身高、體重等,重點在看「三高一腎」,也會加強健康識能。根據國健署規定,現行成人健檢,原則每案補助520元,若符合BC肝篩檢資格者,另補助每案200元。邱泰源透露,行政院核定了比較多的預算,國健署正在精算,希望能做更多項目,因成人健檢幾十年了,一直都沒有增加給付,明年預計提供更多的給付。
漱口水爭議1/酒精濫殺好菌「恐影響血壓升降」 換季防爆發心血管疾病
在商業廣告多年的宣傳下,許多人都認為漱口水是必備的口腔清潔用品,事實上並非如此,甚至有醫師警告,使用含酒精漱口水可能會影響血壓,甚至會進一步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尤其秋冬換季溫差變化大,三高族群需特別當心。 秋天氣溫瞬息萬變,正是心血管疾病發季節,根據衛福部最新公布的2023年資料,心臟疾病高居國人十大死因第二名,僅次於癌症,每年超過5.6萬人死於心血管疾病,平均每42分鐘就有1人死於腦血管疾病,尤其最常發生在季節交替時。 林口長庚腦中風中心主任張庭瑜表示,血壓是最大關鍵,幾乎8~9成的腦出血都跟血壓有關。「每到冬天腦出血患者就增加約3成,除了溫差大會刺激血管收縮,天氣冷也容易讓血壓上升,增加腦出血風險,所以首先要定時服用血壓藥,同時做好保暖工作,再來就要注意症狀。」 但血壓無聲無息,很多人血壓高也不自知,萬一無意中刺激血壓上升,可能就會引爆心血管疾病,而日常生活常見的漱口水,竟然可能是肇禍兇手? 美國心臟外科醫生Jeremy Londonb日前在社交平台PO文表示,為了心臟健康,他不會使用含酒精的漱口水,因為這類漱口水會殺死口腔內所有細菌,其中包括好的細菌,這些好菌有助人體產生一氧化氮,能幫忙血管壁擴張,有助於調節血壓,當這些好菌都被殺死之後,自然就會影響血壓,尤其對患有高血壓的人更不好。 「英國也有這樣的相關研究,關鍵就在於一氧化氮。」林口長庚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表示,一氧化氮可刺激血管的內皮細胞擴張舒張血管,使血壓下降,同時增加血流量,改善全身血液循環。此外,一氧化氮也可避免血管內壁形成斑塊、血栓阻塞,減少中風和心肌梗塞的機率。 多數民眾依賴漱口水緩解口腔不適症狀,醫師建議度過急性期後,還是要根本治療病因才是解決之道。(圖/報系資料照)國際期刊《自由基生物學與醫學》2022年時曾進行研究,找來19名健康民眾開始每天用2次含酒精漱口水,並測量血壓。結果發現,24小時內,血壓上升了2到3.5毫米汞柱,而血壓每升高2毫米汞柱,死於心臟病和中風的風險分別升高7%和10%。 「除了殺光好菌,含酒精漱口水也會影響唾液分泌!」柏登牙醫診所院長黃斌洋表示,口腔唾液中含有許多免疫球蛋白與酵素,含酒精漱口水因為容易揮發,所以會進一步影響唾液腺分泌,導致口腔唾液變少,也可能影響血壓升降。 黃斌洋提醒,只要好好刷牙、使用牙線,其實可將漱口水作為選擇性輔助用品,除非是雙手較不靈活的長輩或中風患者、或剛動完口腔手術者才需要。大多數民眾可能是因為牙周病、牙齦發炎等原因使用漱口水,建議先治療好口腔疾病才是根本之道,而非依賴漱口水。
心梗1個月前已有預兆 醫揭「5大非典症狀」:三高族群要小心
在寒冷的冬季,心肌梗塞的風險隨著溫度降低而上升!胸腔暨重症醫學科醫師黃軒也示警,心肌梗塞早在發病前1個月內,恐已有預兆,但往往是非典型性的症狀,往往會被患者忽略。對此,他也整理出心肌梗塞的5大非典型症狀,包括消化不適或腹痛、呼吸急促、極度疲憊、頭暈或暈眩、肩頸疼痛或手臂酸痛,同時點名「三高族群」要更加警惕。黃軒醫師今(8日)早在臉書粉專發文表示,在寒冷的冬季,心肌梗塞的風險隨著溫度降低而上升,而且症狀可能表現得較不典型。許多研究指出,心肌梗塞的典型症狀如胸痛、胸悶等。但在冬季,有可能被「非典型症狀」所掩蓋。黃軒解釋,心肌梗塞1個月前,可能就有症狀了,「美國心臟醫學會曾經研究發現,在未發生心肌梗塞前的1個月內,這些常見的胸痛典型的症狀,男性29.7%、女性也只有57%,才有典型的胸痛。然而,在心肌梗塞前的1個月內,取而代之的,是非典型性的症狀,這些常常被忽略,到了急性發作,往往已經來不及了。這些非典型的心肌梗塞症狀,包括例如極度疲憊(70.7%)、睡眠不足(47.8%)和坐著休息,也會感到呼吸急促(42.1%)。這些症狀都使患者較難察覺病情,且可能更容易被忽略,導致延誤就醫,增加危險性。所以黃軒醫師也整理立冬後,心肌梗塞的非典型症狀:消化不適或腹痛:根據《PubMed》上的一項研究指出,冬季心肌梗塞患者中,有相當比例表現為消化不適或腹痛,類似於胃部不適的症狀,容易被誤認為是腸胃問題。心肌梗塞引發的腹部不適可能是因為迷走神經受到影響,這會引發胃腸道的症狀。再者,心臟的缺氧可能引起內臟疼痛的傳導,導致上腹部不適。呼吸急促:另一篇《PubMed》研究發現,特別是在寒冷氣溫下,患者可能會感到呼吸困難,這是由於心臟負荷增加所致,但容易被忽略或誤診為呼吸系統疾病。心肌梗塞時的呼吸急促,主要是由於心臟供應血流的能力下降、急性肺水腫、呼吸系統氧氣供應不足等多方面原因所引起的。極度疲憊:冬季心肌梗塞患者常常表現出極度的疲憊。根據《PubMed》研究,這類症狀特別常見於老年患者,且往往不被視為心肌梗塞的指標。心肌梗塞會激增交感神經系統亢進,導致身體釋放大量壓力荷爾蒙如腎上腺素。這些荷爾蒙,雖能暫時幫助維持血壓和心臟收縮,但也會讓患者在急性期過後感到極度疲憊,尤其老年人特別容易受其影響。頭暈或暈眩:在寒冷的環境中,血壓波動加劇,有些患者可能會經歷頭暈甚至暈厥現象。《PubMed》的一項臨床觀察指出,這種症狀在冬季特別突出,但常常被忽略。心肌梗塞時,心臟的泵血能力受損,導致全身的血壓下降。當血壓過低時,大腦得不到足夠的血液供應,從而引發頭暈或暈眩感。這種情況在心臟功能弱的患者中更為常見。肩頸疼痛或手臂酸痛:根據多篇《PubMed》文獻,冬季心肌梗塞患者可能會感到肩膀、頸部或手臂的酸痛,這些疼痛甚至會擴散至上臂,而非傳統的胸部疼痛。心肌梗塞引發的強烈疼痛刺激會沿著神經傳遞,並影響到附近的神經分支。由於肩膀和手臂的神經靠近胸部,這些疼痛信號可能被「轉移」,讓人感覺到手臂或肩膀的疼痛。我們稱為「反射性疼痛」!黃軒續稱,心肌梗塞的非典型症狀多樣化,可能會模糊臨床診斷,使患者容易誤以為是其他疾病。因此,冬天若出現上述症狀時,應特別警惕心血管問題的可能性,及時就醫檢查,尤其是「糖尿病,高血壓和高血脂」的族群,他們常常出現的都是非典型的胸痛!
老翁採路邊野菇…吃完竟看到「魔神仔」 醫診斷:是魔菇
來路不明的野菇不要亂採!一名69歲男子在路邊採摘蕈類,以為是雞肉絲菇,沒想到回家之完後,出現頭暈、尿失禁,還出現幻覺稱看到「魔神仔」,就醫檢查發現尿液中有「魔菇」代謝物,確定中毒。台灣已知至少有29種有毒蕈類,國內毒物中心在1986年到2004年間,共登錄43起蕈類中毒事件,多數發生在春季到秋季雨後,因採食蕈類所致,臨床表徵以急性腸胃炎為主。台北榮總毒藥物防治諮詢中心自1985年成立以來,最常通報的蕈類中毒個案為綠褶菇。職業醫學及臨床毒物部主任楊振昌指出,全世界已知的蕈類有超過5000種,其中100到150種有毒,20多種毒性最強,曾導致死亡。據了解,有一名69歲男子在堤防邊道路採摘蕈類,誤以為是雞肉絲菇,吃下後產生嚴重噁心、冒汗,腹瀉超過10次、腹痛長達3小時,就醫後醫生給予點滴和止痛藥物治療,但仍有發冷、腿部發紫情況,還發燒到39.5度,經治療改善,但隔天仍有腹瀉及尿液滯留的情況,疑為綠褶菇中毒。楊振昌說明,該個案的2份樣本經檢測核基因片段序列,顯示為土生念珠菌,明顯與送驗樣本外觀不同,研判應是樣本寄送與處理過程已造成其他微生物大量滋生,因此無法針對標的物種提供正確的分子鑑定結果。經尿液鹼性藥物檢驗,檢出psilocin,是「魔菇」代謝物,會產生迷幻、交感神經興奮及副交感神經的拮抗作用,中毒後30~60分鐘可能會產生頭暈、無力、焦慮、擴瞳、視力模糊、脈搏加速、高血壓等交感神經興奮表徵,並可能有時空錯亂、幻覺及躁動不安,少數人會有反社會行為,嚴重者(兒童)可能會有昏迷、高燒、抽搐死亡。食藥署研究檢驗組科長林澤揚提醒,看到路邊生長的野生菇類,應遵守「不採不食」的原則,也不要餽贈親友,以避免因誤食而危害身體健康,假如不小心誤食而中毒,應儘速就醫並保留食餘檢體,以利正確診斷與治療。
不僅預防病毒感染! 新冠、流感疫苗有助減少「中風」機會
公費流感、新冠疫苗在10月同步開打,並在11月1日開放第二階段接種對象施打。接種疫苗能夠預防流感、新冠感染,不過有研究顯示,施打疫苗後不只能預防這些呼吸道傳染病,還有助於減少中風的機率。預防中風要小心新冠、流感 「這些」會加重發生機會天氣漸漸變冷,受到溫度影響,腦中風等心血管疾病風險也會因此增加。亞東醫院中風中心唐志威主任提醒,若要預防腦中風,除了要控制本身的慢性疾病外,這個秋冬也要特別注意新冠、流感,一旦感染會加重腦中風發生的機會。唐志威主任說明,這主要是因為在腦中風血管硬化的過程中,發炎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致病機轉,一旦感染、發炎造成血管嚴重硬化後,就容易造成血管栓塞,導致腦中風的發生,而流感、新冠感染後會造成一個全新的發炎反應,這樣的發炎反應會導致血管硬化加速。另外,流感、新冠感染後可能會造成發燒、心跳加快、呼吸喘等症狀,唐志威主任指出,這些也會加重心血管系統的負擔,一旦超過負荷,就會導致心血管系統相關併發症的發生。研究證實打疫苗除了能預防感染 還能降低中風風險不過,接種疫苗可以降低流感、新冠感染,減少發炎、血管損傷的機會,國外已有許多研究證實接種流感、新冠疫苗確實可以減少中風的發生。唐志威主任指出,加拿大有一篇大型研究顯示,在2020年的時候發現打流感疫苗可以降低22.5%中風發生的機會。唐志威主任表示,另外在英國也有類似的研究發現,打新冠疫苗可以降低中風及腦動脈相關併發症的機會達2-3成,這些研究皆顯示民眾確實可以透過接種疫苗來降低中風產生的機會。接種疫苗除了可以預防感染之外,還可以保護大腦、心臟功能,因此唐志威主任呼籲,符合疫苗接種資格的民眾應打疫苗降低風險,特別是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心腦血管疾病的患者,這個時候記得要去施打流感及新冠疫苗,減少中風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趙少康動手術心臟停3小時! 醫提醒「舒張壓低於60要注意」越早開越好
媒體人趙少康5日在臉書自曝動了心臟手術,原因是主動脈有擴大的現象,並導致瓣膜關不緊,心臟打出去的血液會回流等情況,因此換了主動脈與瓣膜,過程中心臟還停了3小時,有如死過1次,心臟科醫師呼籲,民眾要留意低於60的舒張壓。另外,前藍委、前醫師全聯會理事長蘇清泉指出,趙少康動手術前曾向他諮詢,自己就曾建議,應該及早檢查和及早治療,且心臟開刀仍有不小風險,趁著年輕越早開越好。73歲的趙少康自曝多年來舒張壓5、60,雖沒有不適,不過檢查後發現主動脈擴大,造成瓣膜關不緊,心臟打出去的血1/4又流回心臟,他自述沒有症狀,不過一堆名醫大老卻建議他開刀,像是台大醫院前院長李源德、振興醫院前院長魏崢等,趙少康認為有可能是術前評估瓣膜病變有一定嚴重度合併心臟結構變化,或主動脈擴大日後可能產生嚴重病變,因此建議一併開刀解決,避免主動脈剝離或心衰竭。趙少康透露,他在上午8點進手術室,下午6點進加護病房兩天,再轉普通病房,手術由魏崢動刀,過程中心臟停止3小時,以人工血管換主動脈、換瓣膜,又處理血管,而魏琤形容該手術在心臟手術中,難度算8,換心的難度是5。根據《中時新聞網》引述嘉義大林慈濟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李禎元說法,主動脈瓣膜逆流者,有可能造成舒張壓偏低,正常人舒張壓應在60到80mm/Hg,若是低於60 mm/Hg,要留意有可能是瓣膜病變,致使瓣膜關不緊,讓心臟打出去的血迴流心臟,造成心臟負擔,嚴重恐導致心衰竭。至於主動脈瓣膜逆流原因?李禎元認為,有可能是因瓣膜老化、鈣化,甚至是因主動脈擴大、有瘤,才讓瓣膜關不緊,從趙少康的敘述,至少進行了主動脈置換手術,也換了瓣膜,並進行了冠狀動脈復位術,這樣大規模手術,一定是鋸開胸骨、複雜度極高的手術,胸前至少留15公分以上的疤痕,說是比換心手術難度還高,算是貼切的。李禎元還表示,舒張壓低有可能意謂老化、感染、內分泌失調、出血、脫水、藥物或是主動脈逆流所致,建議需釐清原因,若是收縮壓高、舒張壓低,這仍歸類為高血壓,要以藥物控制,若是收縮壓及舒張壓均低,還合併有喘、水腫等心衰竭症狀,恐需積極治療,甚至評估是否有開刀適應症。另外,蘇清泉在臉書以「心臟開刀要趁年輕」為題發文指出,當他得知對方心臟略有不適,早就建議要及早檢查、及早治療,趙少康很明顯聽進去了,做了完整的檢查,也在名醫魏崢院長的細心手術下完成「開心」,恢復情況良好,近日出院,很為他高興。蘇清泉表示,台灣醫術發達,心臟手術更是世界一流水準,但雖然如此,心臟要開刀仍有不小風險。他還舉了一個例子,安泰醫院有位高齡86歲的女性患者開了心臟瓣膜手術,手術整個過程堪稱順利,但也讓團隊耗盡心力,身為心臟外科醫師,臨床上遇到應要開刀的患者,蘇清泉都會勸對方愈早開刀愈好,而趙少康也留言回應,「謝謝清泉兄專業建言,目前已經無恙,有病真的不要拖」。
上周新增4例類鼻疽個案 颱風後恐陷吸入性感染
疾管署今(5)日公布國內上週新增4例本土類鼻疽個案,3例居住於高雄市,1例居住於臺南市,年齡介於60多歲至70多歲,發病日介於10月4日至29日,具高血壓、糖尿病、腎臟病等慢性病史,高雄市其中1例住家附近於山陀兒颱風期間有淹水的情形,其餘個案均無汙水汙泥接觸史,多數個案在室內外皆無佩戴口罩。上述個案因發燒、呼吸喘或頭痛等症狀就醫,目前均住院以抗生素治療中,其中1例曾入住加護病房,目前已轉至一般病房;同住者共計8人均無疑似症狀。疾管署指出,今年國內已累計105例本土類鼻疽確定病例,其中21例死亡,為歷年同期最高,本土病例以65歲以上(62例)和50-64歲(32例)為主要年齡層,分布縣市以高雄市(80例)為多,其次為臺南市(11例)、屏東縣(4例)和臺中市(4例),其中69例於凱米颱風後1個月內發病,10例於山陀兒颱風後發病。疾管署提醒,康芮颱風過境帶來大量降雨及驚人風力,強風暴雨易使土壤和泥水中的類鼻疽桿菌暴露於地面並更易傳播,且常為吸入性感染,颱風後一個月內確診個案有增加趨勢,且近期東北季風增強易有較強陣風出現。疾管署呼籲,糖尿病、肺病、肝病、腎病、癌症或免疫功能受損者等高風險族群,感染後重症機率較高,如有發燒、胸痛、咳嗽等症狀應儘速就醫,即早診斷與治療。疾管署說明,類鼻疽是由類鼻疽桿菌引起,潛伏期平均為9天,短則數小時,亦可長達21天,該菌存在於土壤、水池及積水環境中,主要由皮膚傷口接觸受病原菌污染的土壤或汙水傳染,感染類鼻疽症狀表現差異極大,可能為無症狀,而常見病徵包括發燒、頭痛、局部腫痛、潰瘍、胸痛、咳嗽、咳血及淋巴結腫大,可導致皮膚膿腫、肺炎、腦炎、敗血症,需儘速以適當抗生素治療,請民眾務必留意自身健康狀況,如出現疑似症狀時,尤其高風險族群,應儘速就醫並告知汙水、汙泥相關暴露史,以及早診斷獲得妥善治療;醫師診療遇有疑似個案,應儘速評估給予抗生素治療並於24小時內通報及採檢送驗,以利衛生單位採取防治措施。
婦吃辣減重!晚餐狂嗑麻辣鍋 2個月瘦8公斤「血壓飆高」下肢水腫
一名60歲婦人擔心肥胖引起健康問題,下定決心減重並調整飲食習慣,成功在2個月內減下8公斤。奇怪的是,醫生發現婦人雖然體重下降,血壓卻比過去更高,還合併下肢水腫,經詢問得知對方在網路上看到「吃辣有助減重」等資訊,加上近日天氣轉涼,所以經常把麻辣鍋當晚餐,導致鈉攝取過量,血壓也跟著爆表。《ETtoday新聞雲》報導,初日診所減重專科醫師陳威龍透露,該位患者本身有高血壓問題,BMI為34,屬於中度肥胖,她擔心健康出狀況,決定尋求專業幫助。醫師建議婦人先減重,並調整飲食習慣,遵循「水、肉、菜、飯、果」的進食順序,同時增加運動量,以改善血壓、血糖、三酸甘油脂等問題。奇怪的是,患者按照醫生建議,成功在2個月內減重8公斤,血壓卻不斷上升,甚至高達160/90毫米汞柱(mmHg)。陳威龍表示,原來婦人看到網路資訊稱「吃辣有助減重」,加上近日天氣開始轉涼,便常常把麻辣鍋當晚餐吃,導致鈉攝取過量,血壓也跟著飆高。醫師提醒,辣椒素確實能促進代謝,但「吃辣」與「吃麻辣鍋」完全是兩回事,因麻辣鍋湯底含有大量油脂和調味料,鈉含量更是驚人,吃太多會增加心血管負擔,進而引發高血壓、中風、心臟病等疾病。陳威龍強調,冬天是吃鍋旺季,建議民眾盡量選擇蔬菜湯底及優質蛋白質、原型食物,避開火鍋料等加工食品。
心房顫動恐中風! 男子復發「肺靜脈隔離術」成功除病灶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慈恩報導】53歲陳先生兩年多前感到心臟不適且心悸嚴重,到醫院就醫,檢查發現他的左心室肌肉較肥厚且心律不整,診斷為心肌病變合併心房顫動,讓陳先生服以藥物舒緩症狀。但從去年開始,陳先生心悸症狀日趨嚴重,生活品質大幅下降,經就醫討論,醫師為陳先生執行冷凍氣球肺靜脈隔離術,手術完成後兩天即出院,恢復狀況良好,不再被心悸所困擾。20%以上心肌病變造成心房顫動 中風機率是正常人五倍 心房顫動的原因千變萬化,60歲以上或患有高血壓、糖尿病、甲狀腺及心臟慢性疾病等患者是高危險群。一般人發生心房顫動的比例約為1-2%,而心肌病變患者則高達20%以上,台北慈濟醫院心臟血管科張耀庭醫師指出,心肌病變可能源自於先天性基因異常或後天自體免疫等因素,引起心臟中負責收縮功能的肌肉纖維產生病變,導致心肌肥厚並產生疤痕,而疤痕會影響心房及心室的正常放電,造成心臟不規則跳動、加速老化,進而引發心房顫動。至於心房顫動患者常見的症狀為心悸、頭暈、頭痛、疲倦或是胸悶,若未適切治療,則會降低血液輸送功能產生血栓,因此患有心房顫動的病人其中風機率為正常人的5倍,萬萬不可輕忽。肺靜脈隔離術分熱能燒灼和冷凍氣球 適用較嚴重病人 心房顫動可透過超音波、電腦斷層、核磁共振及24小時心電圖等方式診斷,若症狀輕微,可透過藥物治療及生活習慣的管理控制病情,若症狀較嚴重或是藥物治療效果不彰,則會建議進行肺靜脈隔離術,以控制心臟的節律與速度。張耀庭醫師說明,肺靜脈隔離術目前有熱能燒灼或是冷凍氣球兩種治療方式,都是使用導管伸入病灶處以隔離肺靜脈與左心房間的電氣活動,各有優缺點,而冷凍治療較快速且可以形成完整的環狀治療區,為現今治療趨勢。善用3C偵測心律 心悸持續30秒至一分鐘以上建議就醫 張耀庭醫師呼籲,心房顫動最好的預防就是維持健康生活,現今許多血壓計或是3C智慧產品都能偵測簡易心律,民眾可藉此留意自身狀況,若心悸持續30秒至一分鐘以上,建議就醫檢查。而罹患高血壓、糖尿病及心臟病等慢性疾病者務必控制自身病況並保持運動習慣,忌過量飲酒,避免引發中風,造成無法挽回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