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鈣
」 高血鈣 維他命D 癌症3歲童吞150顆維他命D 醫驚「嚴重恐致命」揭緊急處理3步驟
嬰幼兒愛把東西往嘴裡塞的「習性」,總讓家長及照顧者們繃緊神經,深怕孩子吞下不該吃的東西。小兒專科醫師巫漢盟則分享一名3歲半孩童吞下150顆維他命D案例,表示過量攝取維生素D不只會造成不適,嚴重還會致命,並介紹處理3步驟。巫漢盟在臉書粉專「阿包醫生陪你養寶兒-小兒科巫漢盟醫師」指出,日前藝人許維恩10月大女兒誤吞別針導致臉色蒼白事件,讓他想起學妹同學的3歲半孩子一次吞下150顆維他命D的多年前案例。巫漢盟直言,當時聽聞覺得發毛,因為150顆不是小數目,雖然孩子看起來沒事,「但我不禁拿起計算機,計算吃下去的維生素D劑量有無達到中毒濃度」。他進一步指出,攝取過量維生素D會造成高血鈣、高尿鈣,並有異常口渴、眼睛發炎、皮膚搔癢、厭食、嗜睡、腹瀉、頻尿等症狀,鈣也會在血管壁、肝臟、肺部、腎臟、胃中異常沈澱,出現關節疼痛等問題,「甚至造成心律不整,嚴重亦會致命」。巫漢盟指出,若發現孩子誤食異物可採取以下3步驟狀況1:吞入異物→移除、避免催吐狀況2:確認噎到→拍背壓胸或哈姆立克法狀況3:不確認物品→盡速就醫另外,降血壓藥、降血糖藥、維他命藥片、兒童藥水等藥物;玩具零件、鈕扣、電池、紅豆、綠豆、花生、迴紋針、硬幣等細小物品;清潔劑、殺蟲劑、包粽強鹼水等藥劑洗劑,都是孩童誤食的常客,家長們務必要注意。
骨質疏鬆狂吃維他命D卻釀高血鈣症! 醫授「正確保骨吃法」預防壞腎
48歲張姓中年男子有酗酒習慣,不僅患有酒精性肝硬化,甚至因骨質疏鬆、股骨頭壞死,不得不置換雙側人工髖關節。他聽友人告知「多補充維他命D可以保骨本」,每天吞下2-3顆,結果出現「高血鈣症」症狀,腎功能僅剩下30分,緊急就醫後連忙停藥並補充大量水分,總算恢復正常數值。維生素D3 分活性、非活性亞大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林軒任指出,維生素D3分為「活性」與「非活性」,若以工廠比喻,非活性維生素D3(或稱營養維生素D3)猶如原料,服用後經過工廠加工(即肝臟及腎臟代謝),才變成活性維生素D3,可作用於骨骼、腸胃道及腎臟,幫助骨骼的成骨作用,與提升血中鈣濃度。服用活性維生素D3 恐造成致命危機林軒任建議,應補充的是「非活性」維生素D3,此概念猶如原料進貨量大,工廠會自動調節產品數量,使活性維生素D3不會無止盡上升,較不會造成鈣磷失衡,服用過多時對人體較無傷害;但若直接服用「活性」維生素D3,會使身體無法調適,尤其當活性維生素D3的服用劑量超標,往往會直接造成致命性的高血鈣,因此,活性維生素D3只會用於醫療用途,例如急性低血鈣或副甲狀腺機能低下的患者。長期過量攝取害健康 這樣做才有助防骨鬆林軒任提醒,維生素D3雖有助於骨質疏鬆,但長期過量攝取也會造成危害,民眾不妨透過日曬、飲食等方式攝取適量的非活性維生素D3,萬一出現高血鈣的症狀,務必儘速就醫揪出潛在病因,才能徹底根治及預防高血鈣。
中年男「狂吞維他命D」顧骨本 2個月後竟中毒倒地!醫嘆:腎功能僅剩30分
攝取過量維他命D險洗腎!一名48歲張姓男子因長期酗酒,導致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只能接受人工髖關節置換,才能恢復正常行走,自此他便一直尋求「顧骨本」的方法,怎料他卻誤信偏方吞下大量維他命D,整個人中毒昏迷,送醫一查腎功能竟嚴重退化。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肝膽腸胃科主治醫師陳政國分享診間病例,透露從事勞力活的張姓病患,下班後都會飲酒放鬆,長期以往不僅酒精性肝硬化,甚至造成骨質疏鬆、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經進行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後,才解決病患走路疼痛問題。自從發現骨細胞有異後,張男不停探詢相關保健方法,一聽友人說補充維他命D可以「保骨本、預防骨質疏鬆」,兩個月以來竟每天吞下2至3顆的維他命D,結果出現便秘、嗜睡、頻尿及口渴等症狀,日前甚至昏倒在地被緊急送醫。經抽血檢查後,發現患者血中鈣離子濃度超標,腎功能分數僅剩不到30分,追問才得知,原來張男是吃下過量的「活性維生素D3」,若是持續惡化恐需洗腎,所幸大量補充水分並停止服用後,張男病情已逐漸好轉。對此,陳政國提醒,補充維生素D3雖對骨質疏鬆有助益,但攝取過量恐造成身體危害,民眾平時若想補鈣,可以透過日曬、飲食等方式適量攝取「非活性維生素D3」,一旦出現口渴、頻尿、便秘、嗜睡等高血鈣症狀,應立即就醫治療。
上泌尿道結石復發當心是「副甲狀腺亢進」所致! 這樣做降低發生率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慈恩報導】根據臺灣2013年的研究發現(1 J Urol. 2013 Jun;189(6):2158-63.),上泌尿道結石的盛行率高達7.4%,其中男性9%,女性5.8%,並隨著年齡而增加,最常見於60至69歲。上泌尿道結石一年內及五年內復發機率為6.12%及34.71%。上泌尿道結石 形成原因多樣奇美醫療財團法人奇美醫院泌尿外科主治醫師李高漢說明,上泌尿道結石的成因的影響因素很多包括遺傳、年齡性別、職業、飲食習慣等,因此建議上泌尿道結石病人如沒有限制喝水量的情況下,每天可攝取2至3公升的水分,以增加尿量來稀釋尿中形成結石物質的濃度,減少結石晶體沉積,也有利結石排出。另外,適量補充高纖維食品及定時規律的運動避免發胖,更可降低結石復發機率。4種不同結石應調整生活型態 可降低復發機率李高漢主治醫師指出,飲食上的調整以維持營養的綜合平衡也很重要,根據病人的結石種類調整飲食。1、草酸鈣結石病人:應該少吃草酸含量高的蔬菜(如:菠菜、芹菜、茄子、青椒、豆類等),少喝生啤酒、咖啡、紅茶、可可、阿華田及巧克力。2、尿酸結石病人:應減少嘌呤攝取如動物內臟、豆類食物、海鮮、紅肉、酒精飲品等高嘌呤食物。3、磷酸鈣結石病人:應避免碳酸飲料、高磷酸食物如酵母、小麥胚芽、蝦、香菇、全穀類、麥片、內臟、蛋黃、牛奶、豆類、堅果類等。4、感染性結石病人:除了要使用抗生素治療之外,也需要將結石清除乾淨。高風險上泌尿道結石族群 反覆復發恐傷腎李高漢主治醫師提及,對於高風險上泌尿道結石病人(如:兒童泌尿道結石、反覆泌尿道結石發作病人、感染結石、孤立腎),為了避免上泌尿道結石反覆復發影響腎臟功能,可進行24小時的尿液代謝檢查及抽血檢查,以了解結石的成因,然後根據病人的狀況給予藥物及飲食上的建議。值得注意的是,含鈣結石常見的代謝異常為高尿鈣(hypercalciuria),因此還需要進一步檢查是否同時有高血鈣,如果也有高血鈣就有可能是副甲狀腺亢進引起的。
突冒3症狀疼痛不堪只能趴睡! 竟是「多發性骨髓瘤」惹禍
任職業駕駛的75歲李先生,7年前因疲累、骨頭痠痛、吃不下造成體重下降,在各診所陸續就醫,後來因胸口、背部劇烈疼痛,嚴重時甚至只能趴睡,到嘉義大林慈濟醫院就醫檢查,在腫瘤中心多科醫療團隊合作診斷下,確診為多發性骨髓瘤第三期。多發性骨髓瘤 細胞異常增生大林慈濟醫院血液腫瘤科李思錦醫師指出,多發性骨髓瘤是體內生產抗體的漿細胞異常增生,產生單一的免疫球蛋白(M蛋白),異常累積而攻擊人體正常細胞,造成各種不適症狀,其症狀口訣為CRAB,C代表高血鈣,因為癌細胞侵犯骨頭,釋放鈣離子,使血中鈣離子變高,會出現便秘、疲累、意識改變等症狀;R代表腎臟功能變差,會出現水腫、排尿困難等;A代表貧血,病人會疲累、無力,無法專注;B代表骨頭痛,骨頭會酸痛甚至骨折。接受自體骨髓移植 換取更長存活期李思錦醫師說明,早年多發性骨髓瘤是以化學治療為主,存活期約兩年左右,近年來藥物進步,加上健保給付新穎抗癌藥物,協助李先生申請蛋白酶體抑制劑、免疫調節藥物與類固醇的三合一藥物治療,治療半年後疾病控制良好,因此建議他接受自體骨髓移植,以換取更長的存活期。李先生於民國105年6月接受自體骨髓移植,從診斷疾病開始,至今已超過7年,高於多發性骨髓瘤病人約5到6年左右的平均存活期。勇敢面對治療 有異狀速就醫多發性骨髓瘤好發年紀為60至70歲,以男性為主,男女比例約6:4。李思錦醫師提醒,當發現自己身體狀況與之前不同,例如比較容易累、腳水腫、不明原因骨頭痠痛等,務必儘速就醫治療。李先生很感謝李思錦醫師和醫療團隊救他一命,同時鼓勵病友們樂觀面對疾病,維持作息正常,多喝水、多運動,保持心情開朗,勇敢面對治療。李思錦醫師指出,罹患癌症並非想像中一定是不好的結局,只要勇敢面對疾病,其實可以改善存活期,且能讓生活品質回到正常。
吃鈣會增加結石的機率? 家醫科醫師:這樣吃更容易腎結石
不少人聽聞吃鈣容易造成結石,家醫科醫師洪暐傑就在社群網站上表述此事,透露吃鈣不會造成結石,但有一習慣才是會造成腎結石的恐怖習慣,他也透露補鈣的量要剛剛好,骨質疏鬆症患者每日更應該要攝取1200毫克的鈣質。家醫科醫師洪暐傑表示,有位阿姨前陣子不小心跌倒,結果就發生大腿骨折,檢查起來有骨質疏鬆,於是建議阿姨要補充維生素D與鈣質,同時也要打骨質疏鬆的藥物,阿姨聽到要補鈣,覺得十分擔心,怕補充鈣會造成腎結石。他就舉一篇2014年發表在泌尿科權威雜誌<The Journal of Urology>的論文,分析生活中的飲食習慣與腎結石發生的影響後發現下面幾個結果:增加鈣質攝取:減少5-29%腎結石機率;增加鈉(鹽分)攝取:增加11-61%腎結石機率;體重增加:增加19-101%腎結石機率;增加動物性蛋白質攝取:和腎結石發生沒有明顯有關。結論是增加鈣質攝取反而減少腎結石的發生,吃太鹹鹽分攝取太多會增加腎結石,另外太胖也會增加結石機會,而動物性的蛋白質就跟腎結石比較沒有關聯。當血液中的鈣質太低,就會造成副甲狀腺素亢進,副甲狀腺素的任務是在負責維持血液裡面有著足夠的鈣,也因此鈣降低的時候,副甲狀腺素會分泌較多出現亢進的情況,而副甲狀腺素為了讓血裡面的鈣足夠,會從骨頭裡面把鈣提領到血液中,同時也會增加小腸對鈣質的吸收,後續也會增加尿裡面鈣質排出的量,而尿裡面鈣質增加的話,就有可能增加結石的機會。換句話說,當補充足夠的鈣質,避免低血鈣的發生。研究中發現的吃比較鹹,攝取太多的鈉離子,也會增加結石的機會,原因是因為我們平常吃的鹽分,其中主要的成分之一是鈉離子,當鈉離子攝取太多的時候,自然會從尿液排出比較多的鈉,此時也會同時造成從尿裡面排出比較多的鈣,因此結石機率會增加。而且不僅如此,鈣質從尿液排出較多之後,血裡面的鈣質變少出現低血鈣,接著如同上一段提到的,副甲狀腺素亢進會接著發生,後續更明顯增加結石的機會。因此,補鈣會不會造成腎結石這件事情,有些研究說會些微增加機率,有些研究說反而會降低結石機率,比較中性的做法應該是,可以監測血液中的鈣質量,避免補充過多與高血鈣,也避免沒有補充以及低血鈣的情況,一般標準建議,骨質疏鬆症患者每日應該要攝取1200毫克的鈣質。但是十分確定的是,吃太鹹是會很明顯增加結石的機率,千萬不要吃太鹹。
50歲養生女狂嗑蔬果…突「急性腎衰竭」全身水腫 醫揭原因:補過頭
一名50歲女性沒有內科病史,非常重視養生,某天突然出現頭暈、全身水腫現象,急忙就醫。醫師經過詳細檢查,初步判定患者為急性腎衰竭合併高血鈣,經大量輸液及利尿劑治療後轉入病房。經詢問生活習慣,醫生發現患者每天大量補充保健食品,造成鈣質攝取過量,才會引發高血鈣和代謝性鹼中毒。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腎臟科醫師林旻皞表示,該名婦人就醫時血壓高達170/104(mmHg),血中肌酸酐5.47(mg/dl),比正常人約1(mg/dl)高出許多,血鈣指數則高達15.1(mg/dl),正常值約8至10.5(mg/dl),初步判定為急性腎衰竭合併高血鈣,經大量輸液及利尿劑治療後轉入病房。醫師提到,該患者非常自律,每天吃不到2餐,飲食內容以大量蔬果為主,不太吃肉,再加上額外補充鈣和鎂及維生素D,造成鈣質攝取過量,引發腎鈣化及產生腎結石。住院過程中除了持續降低血鈣的治療,也密集追蹤腎功能及鈣離子,並安排腎臟超音波檢查,排除其他引發腎臟衰竭的病因,最後診斷為乳鹼症候群(Milk-Akali Syndrome),就是攝取過多的鈣和可吸收的鹼,引發高血鈣和代謝性鹼中毒,如果不治療,最嚴重可能導致腎功能衰竭及死亡。一名50歲女性沒有內科病史,非常重視養生,卻突發急性腎衰竭。(圖/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提供)林旻皞表示,補充鈣質可先從飲食著手,根據衛福部資料,日常飲食例如黃豆製品,白菜、空心菜,花椰菜等都有一定含量的鈣,吸收率也高,其中白花椰菜吸收率是乳製品的2倍,健康民眾如果真的要從保健食品補充鈣質,建議攝取量為每日1000毫克,大約每天2-3片鈣片(400毫克/片),更重要的是切勿超過每日上限2500毫克,以免補過頭反而對身體造成危害。
「活性維生素D」攝取過量傷健康 2方式辨識防吃錯
維生素D近來成為熱門話題,主要是有研究顯示,過去認為多多攝取維生素D有助身體整體健康,但根據小鼠研究測試,發現患有阿茲海默症的老鼠攝取維生素D後,大腦狀況反而更惡化。日前也有婦人未留意而攝取過量活性維生素 D,造成高血鈣心律不整,經醫師緊急處置,停用和補充大量水分後,症狀才獲得緩解。近來受COVID-19 疫情影響,民眾對防疫期間要如何增強體能和身體保護力, 都會特別關注留意,其中維生素D更是最常被提到需補充攝取的維生素之一。但維生素D有分「活性」、「非活性」兩種,很多民眾並不清楚其中的差別。上圖為非活性維生素D,下圖則為活性維生素D,會有藥物許可證字號。(圖/南投縣衛生局提供)南投市和康藥局林宏益藥師說,維生素D是人體維持基礎健康的一種脂溶性 維生素,分為活性、非活性2種,活性維生素D為處方用藥,除特殊情形(如洗腎病人)需補充,一般人僅需補充非活性維生素D。非活性維他命除透過曬太陽來自行合成以外,也可以透過食物來獲得,市售的維生素D以D3為主,提醒民眾注意購買活性維生素D應在醫師診療指示下服用,也可以請教社區藥局的藥師,都可獲得正確的藥事諮詢建議。 林宏益藥師說民眾自行購買維生素D有2個簡單判斷活性與非活性的方法, 非活性維生素D的單位是「ug」或是「IU」;活性維生素D的單位是「ug」(活性不會用IU表示)且會有藥物許可證字號。一般民眾每日建議攝取量為800~2000IU,請注意勿攝取過量。南投縣衛生局提醒民眾,現行法規規定,維生素D依產品標示或仿單,若每日食用劑量若超過 800IU,即列屬藥品管理,選購時請至藥局或販賣業藥商購買,並選擇USP或GMP藥廠製造或是有認證標示的產品,此外產品上需標示客服電話,讓消費者可以得到專業諮詢服務。另呼籲民眾針對劑量超過 800IU 維生素D除自用外,切勿透過社群網路轉售,以免違反藥事法相關規定受罰。
80歲阿嬤「吃錯維生素D」心跳剩50下 醫曝嚴重恐洗腎…1招分辨正確種類
小心有時補錯比不補還糟糕!一名同時患有心血管疾病與骨質疏鬆症的80歲阿嬤,為改善骨質問題持續服用活性維生素D3約3個月後,出現噁心、想吐等症狀,心跳甚至一度低到僅有50下,所幸經送醫救治後已無大礙。據《ETtoday新聞雲》報導,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腹膜透析室主任林軒任指出,該名阿嬤因聽聞吃維生素D3能改善骨質而每日服用2顆達3個月,導致噁心、想吐、竇性心搏過緩等症狀,且血液中鈣離子高達15.6mg/dl、副甲狀腺素為17.5pg/ml,後經緊急停藥與大量補充水分後,阿嬤病情才緩解並趨於穩定。林軒任表示,阿嬤除罹患骨質疏鬆也患有高血壓與心衰竭,而阿嬤所服用的「活性」維生素D3與非活性D3不同,不必經肝臟及腎臟代謝即可作用於骨骼、腸胃道與腎臟,以及提升血中鈣濃度,但如「直接服用」會使身體無法調適,若超標更會導致致命性的高血鈣,他強調「活性維生素D3只會用於醫療用途」。而阿嬤出現的噁心、想吐即為血中鈣濃度過高的症狀之一,其餘症狀還有疲倦、頭痛、多尿、口渴等。雖然輕度患者如阿嬤僅需飲食控制、停止服用和補充水分即可,但若是重度,就需以洗腎方式迅速移除鈣離子。此外,林軒任先前也就國衛院發表的「老年人長期服用維生素D3恐增加失智症風險」進行詳細剖析,表示國衛院指的是「活性維生素D」,而非一般人常說與服用的「非活性(或稱營養型)的維生素D3」,其中非活性維生素D為VitamineD3(Cholecalciferol膽促鈣醇),活性維生素D則是「骨化二醇(Calditriol)or骨化三醇(Calcitriol)」,並可用非活性單位「IU」與活性的「mg」單位來區分兩者。
葉勝欽骨髓癌逝⋯死訊藏半個月「沒辦告別式」 現身金曲獎惹鼻酸
曾獲「21世紀新人歌唱排行榜校園組」冠軍的台語歌手葉勝欽,出道後發行數張專輯,怎料他在今年3月因罹患骨髓癌過世。昨(2日)播出的第33屆金曲獎,緬懷音樂人橋段一度出現他的名字,令人鼻酸。葉勝欽自2020年發現罹患骨髓癌後,就離開電視台的工作,當時傳出就算開刀,病癒的機率也極低,因此只能靠化療對抗癌症。他罹癌時更一度以「不願打擾外界」為由,沒讓太多人知道病情。據了解,葉勝欽離世的消息,也只有其家人,和少數幾位至親好友得知,此消息一度藏了半個月才曝光,甚至連告別式都沒有舉行。當時葉勝欽離世消息一出,好友曾雅蘭就於臉書發文哀悼他,「剛剛從新聞得知你離開的消息,心裡真的無比感傷,相信在天堂的你一定是最帥氣的天使,持續創作著、唱著最好聽的歌,我永遠都會記得你。」第33屆金曲獎昨(2日)在緬懷音樂人橋段中,廣仲唱著《為何夢見他》,伴隨大螢幕出現葉勝欽的名字,也令無數在場明星為之動容。根據台灣癌症基金會資訊指出,骨髓癌屬血液性癌症,好發於男性、老人,疾病成因可能與放射線暴露、殺蟲劑、除草劑、戴奧辛有關。若出現高血鈣、腎功能異常、莫名體重減輕與貧血等症狀時,應及時赴醫檢查。
他吃「台灣口香糖」順便吞汁 血鈣狂飆…就醫已急性腎衰竭
高雄市一名39歲建築工人阿風,20多年來工作時都會嚼食號稱「台灣口香糖」的檳榔,且直接嚥下檳榔汁以便提神。日前他身體不適而就醫,竟發現血鈣飆高,而且已經急性腎衰竭了。阿風因為尿量變少且顏色變深,再加上持續胸悶、頭昏腦脹、四肢乏力,就連體重也明顯下降,所以到醫院求診。收治他的高雄市健仁醫院發現他血鈣超高,認為除了吃檳榔之外沒有別的原因,所以建議他戒掉吃檳榔的習慣。但是阿風吃檳榔20多年早已上癮,始終不肯戒除,直到一次右肩關節韌帶斷裂,卻因為高血鈣及高血壓讓麻醉風險提高,導致無法手術,他這才勉強開始減少吃檳榔的量。最後他的血鈣降到安全範圍、改善部分腎功能後,終於得以進行手術。健仁醫院腎臟科主任蔡文仁表示,一般人只知道吃檳榔可能罹患口腔癌,但其實在罹癌前就可能因此造成身體其他疾病。蔡文仁解釋,檳榔汁含高濃度鈣化物,不僅會讓口腔變鹼性環境,長期吞食還會造成高血鈣,導致多尿、脫水、腎衰竭以及代謝性鹼中毒。蔡文仁醫師。(圖/健仁醫院提供)蔡文仁提醒,高血鈣的症狀有口渴、多尿、噁心、嘔吐、食慾不振、便祕、消化性潰瘍、泌尿道結石、骨骼肌肉酸痛,甚至到高血壓、腎衰竭。如果沒有及時治療而影響到中樞神經,還會造成意識混亂、昏迷、心律不整、併發急性壞死性胰臟炎致命。蔡文仁建議吸菸及嚼食檳榔的民眾應定期檢查,及早發現異狀找出病因並適當用藥,但最重要的還是要及早戒除。他也奉勸在高溫環境下工作的勞工,水份流失快、補充少本來就已經是熱損傷及腎衰竭的高危險群,若再加吃檳榔的高鈣檳榔汁,多餘的鈣無法從腎臟排泄,會更加重腎衰竭。
中年男頭痛竟罹「螃蟹病」 別輕忽!頭暈痠痛都是癌症警訊
一位44歲的劉先生,6年前開始出現不明原因的陣發性左側頭痛,到神經內科檢查後發現免疫球蛋白(IgG)竟高達7000多,為標準值的6倍以上,進一步安排骨髓檢驗後確診是「多發性骨髓瘤」,且屬於TP53基因突變的高風險患者。經過蛋白酶體抑制劑藥物及化學治療,並接受自體幹細胞移植後,症狀獲得控制且逐漸緩解,在醫師建議下每三個月接受微量殘存疾病(MRD, Minimal Residual Disease)的追蹤即可。衛生福利部臺中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林俊良表示,多發性骨髓瘤是一種人體免疫細胞產生異變所導致的血液疾病,最常見的症狀為高血鈣(C)、腎衰竭(R)、貧血(A)及骨頭疼痛(B),因為英文縮寫關係,醫學上又稱「螃蟹病(CRAB)」。林俊良主任指出,不少老年人常抱怨的頭暈、骨頭痠痛,雖然多半被視為退化現象,但其實也可能是螃蟹病已悄悄爬上身。林俊良主任說,癌症最棘手的不是發現與治療,而是預後品質及復發率。為了能良好掌握患者接受治療後的癌細胞數據,微量殘存疾病(MRD)的監測就顯得十分重要。林俊良主任指出,微量殘存疾病(MRD)是癌症患者接受治療後殘留在體內的少量癌細胞,為攸關癌症復發的重要指標。因此臨床上會據以決定患者的治療方針,滾動式擬定個人化的抗癌療程。鑒於微量殘存疾病(MRD)的監測有助於癌症預後和復發風險的評估,臺中醫院以「多色系統流式細胞儀」追蹤癌症患者。若MRD陰性,代表化學治療反應良好;若MRD持續陽性,則代表化療效果不如預期,需考慮調整原治療計畫中的藥物強度或及早進行幹細胞移植,以降低復發機率;另外,林俊良主任強調,若患者為MRD陰性轉陽性,則可能是癌症復發的早期徵兆,不可不慎。
癌症骨轉移恐重創健康 整合照顧扭轉病況
癌症初期症狀普遍不明顯,不少癌友是因為「骨頭痛痛的」至骨科就診時,才發現原來骨骼疼痛是癌細胞轉移到骨骼引起。然而,癌友普遍對骨轉移病識感不足,確診後未重視骨轉移治療,導致自己曝露於病理性骨折、癱瘓、臥病在床等骨骼併發症風險中而未能及時預防。亞東醫院腫瘤科暨血液科鄧仲仁醫師說,骨轉移相較於其他臟器或腦部轉移,預後及治療成效是較佳的,癌友只要每月定期施打單株抗體藥物或雙磷酸鹽類藥物,可有效延緩骨骼併發症。針對癌友最在意的治療衍生的費用,相關的治療藥物已獲健保給付,癌友無須過於擔心。所以癌友們若出現骨骼疼痛等症狀,務必遵照醫囑進行相關檢查、治療,透過主動出擊降低骨轉移衝擊。鄧仲仁醫師分享,曾有一名約60歲多發性骨髓瘤患者,確診時已因發生骨轉移而脊椎壓迫,療程前期需要仰賴輪椅才可行動。隨著多發性骨髓瘤以及骨轉移治療雙管齊下的展開,脊椎壓迫的症狀也逐漸獲得改善,甚至可以不仰賴輔助器材行走。亞東醫院腫瘤科暨血液科主任林世強指出,治療骨轉移不僅讓該名患者生活品質獲得改善,原本停擺的幹細胞移植移植,也因恢復行動力而開始執行,其原發性癌症也終於在骨髓移植後獲得控制。林世強主任指出,癌細胞除了侵犯原發器官,還可能透過血液轉移到其他遠端器官,若轉移的部位是骨骼,就會發展成癌友預後及生活品質的潛在刺客「癌症骨轉移」。因為癌症骨轉移後,癌細胞分泌的細胞激素會造成負責分解骨骼內老舊細胞的破骨細胞過度活躍,導致骨骼分解與製造的動態平衡被打斷。若未及時透過藥物控制骨轉移,病理性骨折、癱瘓、高血鈣等骨骼併發症也會隨之發生。發生骨骼併發症後,會讓癌症治療變得複雜,照護者的負擔也會加重,甚至影響預後,抗癌之路將變成阻礙重重的障礙賽。林世強主任說,骨骼併發症的發生是骨牌效應,一旦癌友骨折甚至癱瘓,往往會因為無法維持運動,導致身體機能降低,預後也會下降;臥病在床後,不僅社交生活以及工作無法進行,癌友容易變得憂鬱;臥床後,插尿管、包尿布若引發感染,化療也可能需要暫停。亞東醫院林芳郁院長提醒,所有的癌別的患者都有骨轉移發生風險,其中又以多發性骨髓瘤、乳癌、非小細胞肺癌、攝護腺癌為高風險族群。鼓勵癌友們每次回診時主動與醫師討論疾病狀態,發生莫名的骨骼疼痛千萬別忽略,並且配合接受相關檢查,以利及時發現、及早治療。
【甲狀腺解套2】新療法非萬能 2種人恐白忙一場
「傳統手術跟射頻消融術我都做過,兩種實在差太多了!」六十四歲的魏女士十多年前曾經動過副甲狀腺結節手術,當時脖子上動一刀,住院足足十九天,後來復發最後以射頻消融術治療,只需門診手術約三十分鐘的時間就完成,而且沒有疤痕。「魏女士的結節長在氣管壁上十分罕見,據我所知全球僅有一例。」王文弘以超音波導引位置後,將消融針放進魏女士的結節燒灼。「我全程都是清醒的,也沒有疼痛的感覺。」魏女士說,術後她只發現皮膚上有個針孔,六天後高血鈣情形也立刻改善,身體種種不適症狀終於消失。魏女士患有副甲狀腺結節,竟引發高血鈣導致全身不適。(圖/國泰醫院提供)王文弘說,消融後的結節組織會在體內慢慢被吸收,大約半年後,就會開始明顯看到結節體積縮小,但射頻消融術還是有其缺點,部分患者術後可能會效果不佳。「如果結節體積大於五、六公分,或是屬於濾泡細胞組織,採用射頻消融術可能沒辦法有效縮小結節體積,而且最重要的是沒有健保給付,大約需自費五萬元左右。」王文弘說,這些評估考量都會事前告知患者。莊小姐目前正考慮進行射頻消融術,因為結節又大又多,醫師告知只能處理其中四顆,讓外觀看來較不明顯,而這樣復發、再次變大的機率也會較高,如果想徹底解決,選擇傳統手術可能較好。患有甲狀腺結節15年的莊小姐,近年來結節體積不斷變大,終於動念切除。正因為如此,現在許多甲狀腺結節患者逐漸及早治療,當結節還處於一至兩公分時,約有五成患者便趕緊採用射頻消融術處理,面對疾病決定積極處理,不再被動以拖待變。甲狀腺結節傳統手術V.S.射頻消融術
【女人災難2】體重驟降16公斤 竟屬全球罕見案例
64歲的魏女士同樣也深受甲狀腺結節所苦。「我高中時就有甲狀腺結節的問題,當時就動刀切除。」10多年前,甲狀腺結節再次復發,於是魏女士脖子又挨了一刀,這次住院時間長達19天。後來從血液檢查數值發現高血鈣,顯示結節應該復發,因而導致副甲狀腺亢進,但始終找不到結節位於何處,高血鈣後遺症讓魏女士腿部時常痠痛無力,行走需要柺杖,常常食慾不振,體重也因此驟降十六公斤,甚至已經影響腎功能。「後來轉診到耳鼻喉科,終於發現結節竟然長在氣管壁。」魏女士說,一開始醫師想從口腔以螺旋刀處理氣管壁上的結節,但因為結節已經穿破氣管壁到氣管腔,所以還是難以完全割除,最後才求診於擅長射頻消融術的王文弘醫師。「結節長在氣管壁上十分罕見,據我所知全球僅有一例。」王文弘以超音波導引位置後,將消融針放進魏女士的結節燒灼。「我全程都是清醒的,也沒有疼痛的感覺。」魏女士說,術後她只發現皮膚上有個針孔,六天後高血鈣情形也立刻改善,身體種種不適症狀終於消失。副甲狀腺結節容易導致功能亢進,進而損害腎功能,嚴重會導致洗腎。(圖/本刊攝影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