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頻熱凝療法
」退休師「腰椎小面關節炎」!腰痛反覆發作 「高頻熱凝療法治療」恢復正常生活
65歲的退休教師陳先生近半年來腰部經常感到僵硬與疼痛,早晨起床特別明顯,翻身下床都有困難,活動後雖稍微緩解,但長時間久坐或挺直腰部後,疼痛會再次加重,腰痛反覆發作並且越來越嚴重,腰椎前彎後仰都不舒服。就醫後確診為「腰椎小面關節炎」,後續透過「高頻熱凝療法治療」緩解,也順利恢復日常生活。「腰椎小面關節炎」 腰椎作痛、肌肉緊繃羅東博愛醫院全人疼痛照護中心醫師李政憲表示,小面關節位於脊椎骨之間,負責分擔脊椎活動時的壓力。隨著年齡增長或長期過度使用,這些小面關節會退化並引發腰椎小面關節炎。病人會發現龍骨兩側腰椎處隱隱作痛、活動角度受限、肌肉緊繃。長時間站立、後仰或扭轉腰部時,甚至天氣變化之際,疼痛還會加劇。部分民眾一早想起床但腰桿子卻痛到起不了身,甚至久站、久坐、久臥後,要活動時會感到腰部僵硬或隱隱作痛,這就是「腰椎小面關節炎」症狀,好發於中老年人。此類關節炎透過物理治療可緩解,若疼痛未能有效控制,進一步的介入性治療如「增生療法」或「高頻熱凝療法」,也能促進組織修復、減輕疼痛。 工作固定姿勢屬高風險 「高頻熱凝療法」或「增生療法」改善過去工作長時間維持固定姿勢或過度使用腰椎的病人,最常誘發腰椎小面關節炎,如巴士司機、教師、運動員等。症狀輕微者可透過藥物或復健治療來緩解症狀;但若疼痛未能有效控制,「高頻熱凝療法」或「增生療法」等介入性治療也是選項。陳先生退休後四處旅遊,不希望因腰椎疼痛而失去旅遊興致,因此選擇高頻熱凝療法治療。在接受局部麻醉後,李政憲醫師使用電極針,在X光或超音波引導下,準確定位陳先生受損的小面關節神經,利用熱效應破壞疼痛傳導通路,緩解慢性疼痛。過程快速且僅有針孔創口,治療後也可立即恢復日常生活。患者表示術後疼痛約減輕50%以上,大幅改善生活品質。腰椎疼痛治療成效不佳 可尋求疼痛科醫師建議全人疼痛照護中心江咏霖主任提醒,隨著年齡增長,身體無可避免地會逐漸退化,但透過良好的生活習慣、規律運動與專業醫療支援,就可擁有健康且無痛的生活。目前疼痛治療方式多元,若腰椎疼痛經藥物或復健效果不佳,應儘早尋求疼痛科醫師的專業建議,以制定適合的治療計劃,擺脫慢性疼痛困擾。
頭痛、背痛、肩頸痛好困擾! 精準醫療時代下「疼痛」可以如何治療?
現代人常因工作、生活承受著種種壓力,常常覺得頭痛、肩頸痛,而平時不正確的動作、習慣也會造成許多疼痛問題。診所院長神經外科醫師張麟表示,根據門診統計,下背痛、骨盆腔綜合症候群、纖維肌痛症、肩頸上背等是最常見的疼痛問題,甚至COVID-19疫後造成的莫名疼痛在門診也相當常見。這些疼痛到底該怎麼治療呢?張麟醫師指出,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在現在精準醫療的時代已非定律,疼痛可以透過全面性評估、個人化治療,精準有效改善惱人的疼痛問題。門診常見疼痛問題有「這些」 需個人化全面性評估疼痛的原因有相當多可能,常見疼痛包括下背痛、骨盆腔綜合徵、纖維肌痛症、肩頸痛、五十肩、三叉神經痛、帶狀皰疹後神經痛、頑強性頭痛、偏頭痛、複雜性局部疼痛症候群以及全身痛(是否合併代謝、內分泌及情緒問題)等。疾病、外傷等也可能是疼痛的原因,張麟醫師提到,疼痛是一種受損與修復的過程,因此疼痛門診在治療上會優先處理、排除一定需要開刀的緊急或嚴重問題,傾聽病患主訴及觀察,經過完整評估後下一步才是治療。張麟醫師表示,在疼痛的部份,治療目標就是症狀能夠改善,矯正背後力學結構異常或營養素失衡問題,再依據病人情況訂定個人化治療計劃,包含相關支持系統等,全面性個人化疼痛評估與治療,以精準、有效改善疼痛問題。治療不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止痛藥也非唯一解方而疼痛其實並非一般想像的單純吃止痛藥治療而已,張麟醫師分享,門診曾有一位患者是20歲女學生,中線兩側背痛已隱約出現一陣子,但上課時突然地刺痛,診斷發現其中下段背部脊柱旁兩側肌肉廣泛壓痛,兩側近腰方肌處也有壓痛,不過,這名患者無創傷或其他疾病史,月經正常但臉色顯得有些蒼白。張麟醫師提到,治療上建議患者到婦產科同步進行內分泌及風濕免疫科檢查,並先為她做增生治療,不過有暈針、怕針的情形,之後改用非侵入式的震波治療,並補充維生素C加強軟組織修復,2週後疼痛改善,後續再配合內分泌、維生素D補充治療。另外,還有一位69歲男性患者,3年前接受腰椎融合手術,但術後6個月又出現下背痛,近一兩個月痛感加劇,曾進行復健及物理治療2年合併藥物治療,但都無明顯改善,下背依然僵硬疼痛,薦髂關節處也有痛點。張麟醫師表示,針對這名患者,先安排了雙側腰椎第二背根神經節注射,治療後患者表示疼痛改善約5成,另外也為他進行雙側薦髂關節注射,不過只有短暫改善,之後又再度復發,因此改用高頻熱凝療法而後便獲得明顯改善。疼痛原因百百種,治療方式也各有不同,張麟醫師強調,若醫師沒有充分的時間傾聽患者,再做判斷並安排必要的檢查,最後病痛問題還是無法獲得有效改善,這是現行醫療環境下的問題,但其實透過個人健康的多面評估與精準治療,能讓看不好病、看不到病的疼痛困局獲得紓解,擁抱無痛的快樂生活。
全台慢性疼痛人口高達1/3! 「高端神經調控治療」精準治療
全國慢性疼痛人口高達1/3。50歲的陳先生,因脊椎損傷致下肢癱瘓,每天吃10幾顆止痛藥、吃了20年仍疼痛不已!經由中國醫藥學院附設醫院神經脊椎外科主任陳德誠施做「脊椎嗎啡幫浦手術」,大幅減少疼痛及止痛藥劑量,讓陳先生終於能順利工作。陳德誠表示,「高端神經調控」包括「脊髓神經刺激器」與「脊椎幫浦藥物推進治療」,可以帶領慢性頑固病人走出疼痛困擾。慢性疼痛8大治療方式陳德誠表示,全國慢性疼痛人口高達1/3,因慢性頑固疼痛而無法正常工作則有2%(約50萬人)。疼痛是一種中樞或周邊神經系統所引發的不正常的感覺大都由於神經系統損傷或發炎後所造成,慢性疼痛並不會隨著時間消失,甚至比急性疼痛要長,而且大多數藥物治療療效有限。針對慢性頑固性神經疼痛,現可藉由「高端神經調控」緩解疼痛。基本藥物復健治療針灸微侵犯性局部電刺激高頻熱凝療法神經阻斷手術脊髓神經電刺激高端神經調控療法脊髓神經刺激器「脊髓神經刺激器」由4個器材組成:經皮穿刺電極、外科電極、神經刺激器、病患程控器,利用電池產生微量電流,釋出至脊椎中樞及周邊神經,改變疼痛閥值,屬於微創治療方式,不會破壞神經,約可緩解50%以上的疼痛。適合慢性頑固性腰腿痛、脊椎手術後持續性疼痛綜合症、周邊缺血性疼痛等患者。70多歲魏女士,數年前接受脊椎手術後持續疼痛,後續數次翻修脊椎手術都無法改善,於今年接受脊髓神經刺激器植入後,大幅改善其疼痛,終於能夠出行走甚至進行旅遊規劃。脊椎幫浦藥物推進治療若病人經醫師評估較適合幫浦藥物治療,會先在病人腰椎地方穿刺進行藥物注射,直接作用於中樞神經,進行幫浦植入手術,依病人藥物使用劑量來定期灌注。可大幅減低口服藥物劑量及副作用,能更有效控制疼痛,且可依病患疼痛時間做多段數調整。另一位40多歲黃小姐為先天腦性麻痺患者,有肢體抖動與痙攣情形,初期口服藥物及肉毒桿菌注射尚可控制,頸椎也因為抖動異常產生骨刺神經壓迫,多次手術成效每況愈下,經評估接受「脊椎鬆弛劑藥物幫浦手術」,大幅改善抖動也延緩其脊椎退化。「高端神經調控治療」對於慢性頑固性神經疼痛,提供微創不破壞神經且可逆性治療。新一代神經調控裝置體積減小且採用無線體外充電,可使用10年以上。醫師提醒,目前這類治療醫材部分需自費負擔,建議必須找有施作經驗的神經外科,或疼痛科、醫師評估進行測試及植入。
免麻醉!X光導引疼痛介入治療 成功率達9成
雖然剛休完長長的年假,但許多人仍然深受腰痠背痛之苦,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神經外科主治醫師許劭遠說,臨床上常見患者因下背痛、坐骨神經痛或是其他各式神經痛前往就醫,其中可能病因有脊椎關節退化併發小面關節發炎、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脊椎管狹窄症壓迫神經、脊椎手術後復發或相鄰節段退化、帶狀皰疹後神經痛等,治療方式需先經過徒手神經學檢查、各式影像儀器檢查或併神經電生理檢查後,確定病灶所在和神經受影響程度,再與醫師討論治療照護方向。許劭遠指出,大部分患者初期仍以保守治療為主,例如:口服或外用藥物、復健治療、物理治療、使用輔具、生活型態改變…等,若保守治療三個月後仍無改善,根據病因,有些神經受壓迫的患者通常需要進行神經減壓手術。然而,高齡或體弱多病的患者若要接受全身麻醉手術,必須面對較高的風險,例如傷口癒合不良或是感染、心肌梗塞或中風等,此時便可考慮微創的疼痛介入治療,來改善症狀和提升生活品質。許劭遠解釋,疼痛介入治療大致上可分兩種,一種是注射藥物於神經上,常見為類固醇(亦稱為神經阻斷術),另一種是讓神經變質和降低敏感度,常用方法是高頻熱凝療法,以上治療需要將細針精準的置入脊椎的目標神經周圍,該院使用高解析X光導引能清楚看見脊椎結構。對於複雜的脊椎變形,往往需要神經阻斷術配合影像檢查才能精確定位病灶,以減少不必要的手術範圍。X光導引疼痛介入治療不需全身麻醉,病人無須住院,亦無需禁食空腹,與門診醫師預約時間到開刀房報到即可。術後只有如抽血般針孔大小傷口,且手術後病人可維持正常生活工作作息,不需請假或躺床休養,治療成功率近9成,效果持續時間則依病情嚴重度而有不同。民眾可至神經外科門診做進一步諮詢與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