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額碳費
」台泥大航海時代2/「水泥慘業」新商魂 歷任四屆老董穿梭時空從戰後建設打到國際盃
今年開春推出的電視劇《商魂》,是國產實業砸大錢投資拍攝,講其創辦人林燈為爭取「中華水泥經營權」,在政商界經歷爾虞我詐的故事。戲裡的華泥,正是台灣第一家上市公司,股號「1101」的台泥,目前歷任四位董事長,在台灣從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百廢待舉、十大建設到現在轉型升級打國際盃,各有重要戲份。台泥源自於日治時期的「淺野水泥株式會社高雄工場」,1945年日本投降、國民政府接收台灣,1953年起政府為推動耕者有其田政策,需徵收土地,鎖定板橋林家、霧峰林家、鹿港辜家、基隆顏家、高雄陳家等5大家族,但因資金短缺,便以釋出水泥、紙業、工礦、農林等4大公司股票,作為強制徵收土地賠償。「儘管說是4大公司,但大家心裡都想著,水泥才是最主要的」,國產二代、中保科集團總裁林孝信提到為何投資拍攝電視劇時透露;從百分之百的公營事業變成民營化,因為是讓地主們的土地轉為股票,過程中也建立了台灣證券市場的發展。台泥第一任董事長由板橋林家輩分最高的林柏壽接掌,從1954年到1973年。第二任董事長由鹿港辜家的辜振甫接任,任期從1973年到2003年,長達30年,參與了1974年啟動的台灣十大建設,跟著國家的政策開疆闢土,位於台北市中山北路的台泥大樓,有一間專門為老董事長辜振甫重建的書房,以感懷他的貢獻。1999年6月7日台泥公司舉行民營化45週年慶暨新大樓落成典禮,當時台泥董事長辜振甫與總經理辜成允共同向與會貴賓致意。(圖/報系資料照)接著接棒的是辜振甫次子辜成允,他是美國賓州大學華頓學院企管碩士,也曾獲美國艾森豪獎學金赴美進修,1991年學成歸國後擔任台泥總經理,但台泥原本培養的接班人、長子辜啟允在2001年底突然過世,辜成允被推上火線選任董事長。「其實台灣水泥業景氣在1993年創歷史新紀錄後,後來供過於求、景氣低迷不振,1999年的九二一大地震更讓水泥廠因限電造成產銷不順,可說是水泥市場最淒慘的一年。」業者向CTWANT記者說。所以辜成允一上任就大力整頓台泥,儘管出身台灣最有歷史的老家族、經營的是老行業,「就像是『少主中興』,他說服眾多老臣、老股東做組織再造,強調經營效率,不斷創新,」同業跟CTWANT記者說,「台泥真是台灣最早致力轉型的傳統企業,儘管『登陸』時間比同業晚,但卻『後發先至』!」儘管經營管理是美式作派,但辜成允念茲在茲的也是「儒商精神」及「環保是責任,不是成本」的觀念,讓水泥業這種傳統的環保污染大戶,開始進化為環保先行者,利用生產廢棄物走向循環經濟。台泥是國內最早跨足碳捕捉的企業。(圖/台泥提供)好學的辜成允也早在2012年時,就跟CTWANT記者聊到,他正在研究「碳捕獲」技術,他興奮分享這個當年聽起來就「過度先進」的概念,見記者不相信,還手腳並用地解釋要怎麼把二氧化碳打進廢棄的地層裡。其實辜成允接手時,兄長辜啟允、父親辜振甫相繼離世,加上先前轉投資的和信超媒體大虧損,正值台泥風雨飄搖之際,直接扛下千億負債,他大手改革,每天工作到三更半夜,成功讓業績持穩,2006年開始EPS提升到2元以上,後續穩定成長。可惜的是,辜成允在2017年時意外摔倒過世,龐大的台泥集團緊急交由辜成允的妹婿、當時嘉泥董事長張安平,當年張安平主要著重在觀光飯店業的發展,但在擔任這場「家族企業救火員」後,馬上全心投入。張安平接掌台泥至今七個年頭,遇到新冠疫情、全球流行減碳和高額碳費、中國大陸產能過剩等,被財信傳媒董事長謝金河狂喊的「慘業」,卻在張安平手上,走出台灣、布局全球四大洲,還進軍低碳與新能源,去年營收1093億元後,今年3月合併營收136.49億元、年增16.36%,更創下歷史新高。
漲聲再起2/打房失算?碳費成本漲幅>囤房稅 建商撥算盤惜售反較有利
國內房市經歷政策一波波重打,去年底立院再通過囤房稅2.0,預期最快今年7月1日上路,未來建商餘屋賣越久、稅就越重,目的是逼著建商降價求售。不過2025年即將迎來碳費徵收,恐讓政府「失算」,因為已有建商表示,碳費開徵墊高營建成本,估將拉高房價15%,「完勝」囤房稅4.8%,「惜售成屋,付囤房稅等房價漲幅,還比較划算!」行政院環境部將於2024年起針對碳排大戶計算碳排放,2025年依盤查結果開徵碳費,營建業如臨大敵。不動產代銷公會全聯會理事長、萬群地產董事長謝坤成說,「碳費問題讓建設公司壓力很大,至少漲15~20%,房價鐵定上去!」全國商總主席、鄉林集團董事長賴正鎰也說,「2024年碳費成本多15%,物價持續上漲,房價不可能有回檔現象。」不動產聯盟總會理事長、富旺建設董事長林正雄拿出南部鋼鐵廠的「漲價通知」,上面寫著「自113年起未交(貨)完之數量買方需支付賣方碳費150元/噸(碳費未定,屆時多退少補)。」他預估,「5年內房價將有2成漲幅。」甲級營造廠通湛營造、精湛建設董事長陳志聲解釋,鋼筋、水泥、磁磚、鋁門窗…大多數建材都是高耗能產業,需要大量的電來高溫燒解,因此會出現高額碳費,很多人預估將漲超過20~30%,但也有些建材不受到影響,相抵銷下,他預估營建成本漲幅至少也有15%。精湛建設董事長陳志聲同時也有甲級營造廠通湛營造,他表示,幾家大型混凝土和鋼鐵廠已正式通知,預告今年或下半年開始調漲。圖為陳志聲(中)每年都會與地產好友聯手舉辦「送愛心到人間」公益活動,今年已是第25年。(圖/報系資料庫)業者預估徵收碳費將造成房價漲幅,環境部也發文表示,並非事實且有藉此哄抬房價的疑慮。經環境部評估,徵收碳費對於房價的影響僅約1%。不過陳志聲卻直指環境部的算法是以北市房價為基礎。他解釋,每坪營造成本25萬元,成本若是漲15%、3.75萬元,對房價每坪200萬元的地區而言,就是不到2%的影響;但若是平均房價40萬元的地區,營造成本漲15%,影響房價漲幅是近10%,「房價越低的地區,影響程度就越高。」不過他也不排除,碳稅也是給一些高耗能產業一個漲價的理由,即使真的沒課徵很高的成本,但終端漲幅必定遠大於實際成本,畢竟碳稅課徵方式未明,大家都是預期,只會先喊多、不會少估。為了瞭解碳排放影響,CTWANT記者實地走訪冠軍磁磚位於苗栗造橋的工廠,剛好碰上環境部人員進行碳盤查。被列為國內第一波徵碳費的業者,冠軍磁磚副董林祐宇不敢大意,2023年己完成組織型碳盤查,目前工廠年碳排約9萬噸,依目前產官學估算一噸約收320~450元,推估一年將增加3000~4000萬元碳費成本。營建業上游原料包括蓋房子的鋼筋、水泥,和鋁窗、地磚、玻璃等建材,都需要高溫提煉製造,全都是第一波碳費徵收名單,已有不少廠商通知2024年調漲,冠軍磁磚副董林祐宇則說會等到2025年實際課徵碳費再反映售價。(圖/劉耿豪攝)林祐宇表示,冠軍磁磚2006年起已落實生產熱能、廢水及磁磚廢胚高比例回收,2015年啟動溫室氣體排放量計算,在零碳時代前冠軍磁磚不管在生產節能、設備節能都已做好準備,配合政府規定收費。「對於大環境政策我們沒辦法掌控,內部會更進一步優化自身效益,提升自動化或減少生產耗損,來降低成本、減少衝擊。」「碳稅所增加的營建成本,可以讓你繳囤房稅繳幾十年!」前陣子剛通過的囤房稅,和碳稅問題相比較,陳志聲認為囤房稅「微不足道」。他解釋,囤房稅即房屋稅是以法定造價為稅基,不是終端每坪售價為稅基,持有1年以內最低稅率2%,持有5年以上則適用最高的4.8%,「若預期2年後新屋價格因受碳費而推升5~10%,現在手上的成屋未來可以賣更貴,怎麼還會釋出賤賣,他(建商)根本不care囤房稅啊!」對此,謝坤成有不同想法,「建商是資金密集的行業,拚的是迴轉率,一定要把資產換成現金才能活用持續購地,大多數建商不會囤房啦!」不過他想起疫情剛爆發之際,大家都很恐慌,業主催著現場代銷趕快銷售,每坪賣了18萬元就高興得要死,沒想到成本漲幅一下子拉太快,3年後完工結帳,卻賠了8000萬元。「有了上次經驗,避免再出現賠售,現在建商恐預先將碳費成本反映在房價上。」對於2024年的房價走勢,記者訪談一輪建商、代銷、房仲業者,幾乎是一致答案,「房價沒有下跌理由!」就連591新建案總編輯李忠哲也說,2024年還有公設比修法和實坪制的討論,「這兩項表面上像居住正義,但實則明眼人都知道會是推升房價的助力。」不動產代銷公會全聯會理事長謝坤成認為,地價、原物料上漲已是既定事實,未來還要課碳費,大選前都不提,讓民眾有對房價下修的期待。(圖/林榮芳攝)李忠哲表示,2024年不管是通膨和各方面成本都上漲情況下,想要降價很難,在政經情勢壓力及房價高漲中,房市想大好、熱銷也難,所以買賣雙方都不需要太多期待,即便房市漸入佳境,也只會比今年好一點。謝坤成最後語重心長奉勸,「政府和總統候選人都沒有講實話,讓民眾有對房價下修的期待,但事實上原物料、土地價格上漲,都已經是既定事實,房價不可能會回頭了。」「不要再去引導老百姓房價要打下來,因為一等就買不到房子,XXX那票人害多少人買不到房子。」
碳費大戰3/工總搶回碳定價話語權 排碳大戶硬是做了兩份問卷調查
面臨歐盟2023年課徵「碳關稅」,我國將修正「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為「氣候變遷因應法」,預計2023年開始徵收碳費因應,估計288家年排放量逾2.5萬噸排碳大戶業者將受影響。而究竟碳費如何徵收,目前有兩大組織的版本現正角力中。這場角力從今年4月登場。今年4月20日世界地球日前兩天,綠色和平在環保署前公開呼籲「終結碳汙染,有效碳定價」,7月出版「有效碳定價解盲手冊」,以世界多國的政策措施來支持「台灣碳費應每噸徵收10美元」主張。到底每噸碳費應徵收多少?成本與減碳成效能否平衡?綠色和平主張看看「碳定價的先驅」-瑞典,從1990年代每噸26美元(約新臺幣730 元)起價發展到2020年時每噸126美元(約新臺幣3,530元),預計瑞典在2045年前可達到淨零排放。全國工業總會秘書長蔡練生(中)提到企業支持減碳,希望政府能儘速提出一套完整配套措施,並透過問卷調查了解企業對碳費定價的看法。(圖/王永泰攝、翻攝工總問卷)綠色和平專案主任鄭楚忻說,「瑞典做為全世界碳定價最高的國家,GDP不僅沒有下降,還是歐盟前段班,從 1990年至2017年間增長78%,亮眼表現可歸功於政府大量投資綠能產業、改善建築空調系統與基礎交通設施,將全國的能源效率大幅提升所致。」也就是說,瑞典政府徵收高額碳費用來提升能源效率。據此,綠色和平9月間完成《2021台灣排碳大戶碳定價意向調查》,106家進行,有效回卷33家,「七成排碳大戶,認為合理碳費10美元/噸以上」。工總7月也開始出聲,在「2021全國工業總會白皮書-對政府政策的建言」中,以12頁篇幅說明「能源暨環境政策」,就「碳費」徵收僅對製造業、電力業,未包含所有產業,且其他產業也只有年排放量逾2.5萬公噸的業者才須繳交碳費,顯然「不符合公平原則」,此外「新加坡於2019年開始徵收碳稅,初始每公噸約新台幣100元,適用於所有行業,不與豁免。」綠色和平專案主任鄭楚忻認為,「有效碳定價」應迅速被全面規劃即制定。(圖/翻攝綠色和平官網)而在綠色和平提出碳費10美元問卷調查結果的同時,工總也在10月26日至11月15日進行更大規模的產業調查,「47%企業認為碳費每噸新台幣100元(約3.6美元)最為合理」。工總提到,「碳費費率訂定業者呈現分歧」「多數製造業認為『碳交易』才是降低碳排的最佳方式,並搭配總量管制推動」,此外政府目前關於碳中和/淨零排放等進程緩慢,此外「碳費先行」、「針對電力業及290家排碳大戶先行開徵」與產業想法落差大,並要求政府推動碳費之際須同步建立碳交易等制度,且徵詢產業看法。工總秘書長蔡練生向記者表示,「若台灣碳費收太少,減碳壓力小,失去效果;反觀若徵收碳費多,增加企業成本」「企業不會反對碳費等碳中和政策,這是世界潮流與必要重視的氣候變遷,但企業希望看到政府能先提出一套完整的配套措施,降低大家的憂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