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風險群
」 確診 高風險群 抽菸 疾管署 疫情詹宏志胞弟肝癌病逝!醫示警「初期很像感冒」 5大危險因子曝光
音樂家、網路家庭PChome董事長詹宏志的弟弟詹宏達昨(15日)驚傳因肝癌逝世,享壽67歲。醫生提醒,肝臟內部沒有痛覺神經分佈,如果肝臟發炎或腫瘤長在肝臟內側,也不會有明顯症狀,且很常被誤認是感冒,患者常以為只是太忙、太累而不以為意,晚期才會有腹水、黃疸、下肢水腫、食道靜脈曲張、肝性腦病變等明顯病症。家醫科醫師陳敬睿表示,肝臟內部沒有痛覺神經分佈,又被稱為「沉默的器官」,如果肝臟發炎或腫瘤長在肝臟內側,身體不會感到明顯不舒服或疼痛,等到真的出現腹痛時,往往都是肝腫瘤太大,觸碰到肝臟表面神經,或是肝癌轉移到其他器官才被發現。醫師說明,造成肝癌的原因很複雜,通常是多種因子共同作用造成,其中B型肝炎、C型肝炎是主要原因,約有75.7%的肝癌是由B、C肝炎引起;再來是非酒精性脂肪肝,高糖、高油的飲食讓台灣一半以上上班族,有輕重度不一的脂肪肝,而脂肪肝沒有症狀,若沒有控制易造成纖維化、肝硬化而導致肝癌。陳敬睿進一步指出,酒精性肝炎也是引發肝癌的原因之一,長期過量飲酒或有酗酒習慣,容易引發酒精性肝炎及肝硬化,間接增加致癌的風險;黃麴毒素也是肝癌致癌物之一,常見如花生、高粱等,長期攝取黃麴毒素也會增加罹患肝癌機率;最後則是寄生蟲,如中華肝吸蟲、日本血吸蟲等,生食遭污染的海鮮,很容易引起嚴重感染導致肝癌。醫師提醒,肝癌初期的症狀有時跟感冒很像,患者常常以為只是太忙、太累而不以為意,晚期才會有腹水、黃疸、下肢水腫、食道靜脈曲張、肝性腦病變等明顯病症,因此肝癌的高風險群如B肝、C肝、肝硬化等患者,一定要定期回診追蹤。另根據2017年的癌症登記資料顯示,約有2成肝癌與脂肪肝或酒精性肝炎有關,平時均衡飲食、規律運動、適量飲酒也一樣很重要。
男星每晚睡覺打鼾404次 經檢測是「呼吸中止症」
林道遠當年自歌唱比賽《超級星光大道》出道踏入演藝圈,近期轉戰房仲業挑戰事業第二春。他曾為了健康在4個月內成功減重20公斤,但卻仍有隱藏的中風危機。日前林道遠上節目分享自身的「呼吸中止症」狀況,透露自己每晚打呼高達404次,連淺眠的老婆都不堪其擾。林道遠曾在《超級星光大道》展露頭角,陸續接演《新兵日記》等戲劇,但因演藝圈收入較不穩定改在林口當起房仲,身高184公分的他曾胖到130公斤,身體陸續出現許多毛病,才決心要為了家人而減重,成功在4個月內減下20公斤,雖然身體各項指標已趨近正常,但目前仍有「呼吸中止症」的問題。林道遠因小孩年幼,為了健康問題下定決心減重。(圖/年代提供)林道遠在《聚焦2.0》節目上表示,平常很容易感到疲倦,睡很久都睡不飽,且開車沒辦法超過兩小時,長程一定要下交流道睡覺才能繼續上路,經睡眠檢測後才發現每晚的打鼾次數竟高達404次、每小時呼吸中止11次,已達輕微的「呼吸中止症」標準。林道遠說睡眠問題也連帶影響到家人,老婆靜香常常會在半夜看到他突然驚醒坐起,宛如快窒息般的大口呼吸、喘氣,也常因為打呼聲太大讓老婆整晚睡不好,相當困擾。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耳鼻喉科醫師張廷碩表示,中年肥胖男性是「睡眠呼吸中止症」的高風險群,正常人的呼吸中止次數應在每小時5次以內,到達5至15次是輕度、15至30次是中度,不可輕忽,若嚴重者須進一步治療。
免費肺癌篩檢出千人罹癌 衛福部籲高風險群快來篩
肺癌已連續14年為我國癌症標準化死亡率最高之癌症,於110年亦為癌症發生人數第1名。國民健康署今(6)日公布,從111年起,共有11萬4,445人次接受了肺癌篩檢服務,找出1,401名確診肺癌個案;國健署署長吳昭軍呼籲,具肺癌家族史或重度吸菸史之高風險民眾應接受免費肺癌篩檢,雖然篩檢可以早期發現肺癌,但並不能防止癌症的發生,吸菸者及早戒菸,才是降低風險良方。國健署今日表示,肺癌已連續14年為我國癌症標準化死亡率最高之癌症,於110年亦為癌症發生人數第1名。但只要早期發現,5年存活率可達9成,為遠離肺癌之威脅,國民健康署署長吳昭軍呼籲,具肺癌家族史或重度吸菸史之高風險民眾應接受免費肺癌篩檢。但除了肺癌篩檢定期作,搭配戒菸更為保險。肺癌之所以難防治,主因是早期肺癌通常沒有明顯徵狀,很多人是在出現明顯症狀後才就醫,診斷時多為晚期,因此國民健康署自111年7月起推動高風險族群胸部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肺癌篩檢,所補助的對象包含:1.具肺癌家族史者:50至74歲男性或45至74歲女性,其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經診斷為肺癌。每2年1次。2.重度吸菸者:50至74歲且吸菸史達30包-年(備註)以上,仍在吸菸或戒菸未達15年之重度吸菸者。每2年1次。為順利安排肺癌篩檢,國民健康署提醒,先打電話到醫院確認篩檢的資格和流程,若有吸菸情形,也請務必於篩檢前接受本署特約機構提供的戒菸服務才能進行檢查。國民健康署呼籲,雖然篩檢可以早期發現肺癌,但並不能防止癌症的發生,吸菸者及早戒菸,才是降低風險良方。篩檢異常怎麼辦,國健署說明,從111年7月1日至113年6月30日,共有11萬4,445人次接受了肺癌篩檢服務,找出1,401名確診肺癌個案,其中早期(0及1期)個案占了83.2%(1,165人),證實肺癌篩檢有助於早期發現,而根據統計,肺癌1期的5年存活率近9成,若肺癌進展到第4期,則存活率僅剩1成。然而,篩檢只是發現病灶的工具,吳昭軍呼籲,篩檢後若結果顯示異常,務必要遵循醫囑進行追蹤或確診,每2年定期篩檢,可以達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避免病情延誤。為降低肺癌的威脅,請提醒身邊符合篩檢條件的親友,儘快接受篩檢服務。凡是符合參加肺癌篩檢之民眾,皆可至肺癌篩檢合約醫院進行篩檢諮詢及預約排檢。目前全國已有194家合約醫院,遍及全國22縣市,民眾可就近進行篩檢。備註:包-年:平均每天吸菸包數*吸菸年數。(例如每天1包,共吸菸30年,或每天1.5包菸,共吸菸20年,皆為30包-年)
低氣壓靠近「這2天嚴防劇烈雷雨」 未來天氣曝光
要變天了!明(6日)、後天因為低氣壓接近台灣,午後雷陣雨變明顯,嘉義以南及苗栗以南山區有局部大雨,中南部山區甚至可能有豪雨發生,直到周四開始低壓遠離,不過水氣仍多,中南部不時仍會有下雨的機會。根據中央氣象署,明天位於日本南方海面的低壓離台灣較為接近,天氣較不穩定,苗栗以南地區有局部短暫陣雨或雷雨,午後嘉義以南地區及其他山區並有局部大雨發生的機率,新竹以北、基隆北海岸也可能有零星雨勢,其他地區多雲,午後山區有局部短暫雷陣雨。周三至周六台灣附近維持低壓帶的環境,風場為微弱的西南風,中南部地區有不定時的短暫陣雨或雷雨,其他地區為多雲,午後有局部短暫雷陣雨。中南部有局部大雨。(圖/氣象署)天氣風險公司指出,周四台灣附近風場轉西南風,屆時在西南部沿海容易有陣雨發生,午後南部山區容易有雷陣雨。周五以後,低壓向東逐漸遠離台灣,台灣天氣才會稍微恢復穩定。由於8月上旬低層太平洋高壓勢力持續偏弱,台灣都處於低氣壓的環境中,天氣容易不穩定,隨每天風向上的改變,午後雨降雨地區會有些微不同,各地高溫也受風向與地形影響,每天有些許變化,建議老人、兒童、慢性病患者及其他高風險群體應特別注意防暑措施,並留意身體狀況。若有不適,應立即尋求醫療協助。至於颱風方面,因為西北太平洋環境較不適合颱風發展,可能要到周五以後,在日本南方海面較有機會,但對台灣沒有影響。
慎防「午後雷陣雨」來襲 雨彈恐連炸5天
今(5日)各地為多雲到晴的天氣,不過受到低氣壓逐漸接近的影響,天氣會變得比較不穩定,氣象粉專「天氣風險 WeatherRisk」表示,東半部跟北海岸容易有短暫陣雨,中南部山區容易有午後雷陣雨,雨勢也將持續5天。氣象粉專「天氣風險 WeatherRisk」指出,今天東半部跟北海岸容易有短暫陣雨,中南部山區容易有午後雷陣雨,其中南部山區雨勢較大,其他地區則是多雲時晴的天氣型態。不過也因為天空雲量變多,各地高溫下降,北部氣溫大約在35至36度,中南部33至35度,東半部33至34度,雖然氣象署對台北市、新北市、台中市、彰化縣、南投縣、嘉義市、台南市、高雄市發布高溫橙色燈號,有連續出現36度高溫的機率,但已經沒有極端高溫出現機會。至於雨要下到什麼時候?粉專指出,明、後天低氣壓仍在台灣附近,台灣天氣還是會不穩定,各地都有午後雷陣雨發生機會,中南部山區的雨勢可能比今天還要再大一點,預計到了本週四台灣附近風場轉西南風,屆時在西南部沿海容易有陣雨發生,午後南部山區容易有雷陣雨,估計要到週五以後,低壓向東逐漸遠離台灣,台灣天氣才會稍微恢復穩定。粉專提醒民眾,八月上旬低層太平洋高壓勢力持續偏弱,台灣都處於低氣壓的環境中,天氣容易不穩定,隨每天風向上的改變,午後雨降雨地區會有些微不同,各地高溫也受風向與地形影響,每天有些許變化,建議老人、兒童、慢性病患者及其他高風險群體應特別注意防暑措施,並留意身體狀況,若有不適,應立即尋求醫療協助。粉專也提到「颱風方面」,近期西北太平洋環境較不適合颱風生成,可能要到週五以後,熱帶擾動在日本南方海面較有機會發展,但對台灣沒有影響。
若陸媒真插手我政論 翁曉玲指應由國安單位辦不需扯NCC
前NCC委員,立委翁曉玲指出,如果綠媒披露有大陸官媒記者,到有線電視新聞台的政論節目現場「盯場有無按照腳本唸」屬實,難道國安單位都睡著了嗎?翁曉玲還說,閣揆卓榮泰眼見國安單位都沒動作都不說,卻用該引發假訊息爭議報導指「凸顯NCC人事案重要」要在野黨快通過,但這兩件事不僅「風馬牛不相及」,更讓人想問「所以現在NCC是已經失能了嗎」?翁曉玲還說,綠委沈伯洋不是宣稱「兩個月前就知道此事」,請問是否已經通 知國安單位及NCC呢,她認為應該立即查個水落石出,讓大家知道是哪家電視台如此大膽,或又是假訊息,趕快讓全民都知道啊。翁曉玲說,她不知道綠營影射的是哪家有線電視台,但民進黨既然這麼厲害,請趕快將那家電視台對外公布,何況民進黨團都已經大動作召開記者會呼應綠媒的說法了,如果不公布,那是否又是造謠「我真的覺得,民進黨已經造了太多謠」。她解釋,在野黨迄今不放行新NCC委員名單,是因為行政院長迄今說不清楚,這幾位新NCC委員名單能接受嗎?這些人事是前行政院長提出的名單,卓揆怎能不說話就照單全收,但到現在為止,卓榮泰都說不清楚。她還強調,按照綠媒的指涉,如果台灣的有線電視台與大陸官媒有利益交換,那就是反滲透法的規範內容,國安局應偵辦,如果綠媒所言屬實,那大陸官媒獲准來台的記者,就已經違反申請來台採訪的目的,文化部、陸委會都應出面說明對該記者處罰方式,這些事情,都與NCC新委員人事能否通過立院審查無關,畢竟NCC現在不就是正常運作中嗎?翁曉玲說,如果綠媒指涉的有線電視台播出內容涉及光怪陸離,被人檢舉,NCC調查屬實,那才是NCC要管的事,NCC屆時才能介入,問題是,有民眾像NCC檢舉嗎?尤其現在陸方已說明,被影射的大陸官媒記者是「輪調結束、離開台灣」,不像綠媒所指稱「東窗事發、逃之夭夭」,我方各單位更必須說清楚,別裝都沒看見。她還點名立委沈伯洋,不是常公開認定哪些人是國安「高風險群」嗎,她想問沈委員,如果他兩個月前就知道綠媒披露如此嚴重的事,怎麼沒向國安單位檢舉,真是令人費解。
「1眼疾」常誤以為是近視或老花! 眼科醫教夏日護眼重點:最好戴上太陽眼鏡
根據國民健康署公開數據,白內障於慢性疾病的排名僅次於高血壓,達41.3%,伴隨著3C產品的使用時間上升,台灣白內障患者逐漸年輕化,30、40歲青壯年族群罹患白內障比例逐漸升高,其中六大高風險群更須注意,包含高齡者、高度近視者、糖尿病患以及長期於戶外工作、眼睛發炎或受傷者皆為白內障高風險族群。白內障常見8大症狀 應盡早就醫白內障是眼睛內水晶體老化的疾病,意指原先澄清的水晶體變得混濁泛黃,使得外界光線無法進入,造成視力障礙的一種疾病。白內障的8大警訊包含:出現對色彩敏銳度降低、近視度數飆升、夜晚出現眩光光暈、看東西出現複視、白日畏光、老花突然消失、經常跌倒或時常感覺度數不夠需換鏡片等症狀,都應即早治療。夏季眼睛防護莫輕忽 食補+日常這樣做延緩發生炎夏逼近,台灣的夏季日照時長大約為13小時,長時間的紫外線曬入眼球,可能造成水晶體因紫外線的累積傷害提早老化,對此眼科陳矜芸醫師給予幾個夏日防護建議,除了能夠透過食補或營養補充品來預防白內障,也可以多吃深色蔬菜,如菠菜或是玉米等,這類含有葉黃素、蝦黃素、β-胡蘿蔔素等抗氧化劑成分的食物或保健食品;另外,夏季外出可以配戴太陽眼鏡,減少紫外線的傷害,來延緩白內障的發生時間。把握治療黃金關鍵期 高階手術設備助恢復清澈視野陳矜芸說,白內障的唯一治療方式便是更換人工水晶體,而超音波晶體乳化術為目前主流的白內障手術方式,能夠僅以筆尖大小的微創方式進行此手術,有別於以往需等白內障成熟變硬才可治療的舊觀念。目前引進德國3D高階白內障科技,更於2024年4月獲邀於泰國曼谷授獎認證,由德國原廠頒發高階白內障設備認證中心殊榮,肯定其專業與精準度的把關堅持,透過完整的醫療設備,以精準測量晶體度數、有全景高解析光學設備,及AI全智能晶體導航,精準定位提升術後視力品質。術後這些事情要留意 避免眼睛受刺激手術過程中只需以局部麻醉藥水點眼睛,再以超音波乳化術吸取出混濁的水晶體後再植入人工水晶體,即完成此手術。若術後對光線較為敏感,陳矜芸建議,白日配戴墨鏡防止眼睛受到紫外線刺激、術後患者也盡量避免搬重物,約2周的時間便可恢復日常。
婦人頭暈、嘔吐持續2年!「每天暴瘦1公斤」 檢查竟是患十二指腸癌
62歲張姓婦人2年前連續數週出現嘔吐、頭暈、血便症狀,還吐到脫水「每天暴瘦1公斤」,輾轉治療都未好轉,直到掛急診胃鏡檢查時醫師決定「看深一點」,才發現病因竟是十二指腸被腫瘤堵住!出現3症狀 當心是小腸腫瘤亞洲大學附屬醫院一般外科副院長葉俊杰指出,小腸腫瘤(包含十二指腸、空腸及迴腸)十分少見,盛行率僅約萬分之1至2,常見症狀包括腹痛、血便或嘔吐,往往因為事先難以察覺,等到發現時都已經擴散到其他器官,往往得一併切除。標準惠普手術 需大範圍切除器官及重建葉俊杰指出,張姓婦人腫瘤位置恰巧在十二指腸中段,在胰臟、膽管、腸道交會點附近,十分險峻,標準作法是進行「惠普手術」也就是切除部分胃、胰臟頭、膽囊及全部十二指腸與重建,雖然可以徹底清除腫瘤,但大範圍切除器官及重建,會顯著影響手術後營養吸收,對於患者術後的生活品質造成重大影響。量身訂做手術 保3臟器助享健康人生隨著醫療團隊技術日益純熟,手術及影像檢查器具更加進步,已經可以根據個別病患病況,量身訂做適當手術策略,做到「只切需要切除的部位,不作多餘破壞」,保留其他臟器功能,讓患者術後更快回覆生活機能。葉俊杰表示,針對張姓婦人的病情,醫療團隊根據術前詳細評估,決定採取「量身訂做」手術,手術過程中僅需切除三分之一的十二指腸,清除區域淋巴結,刻意繞過胃、膽管及胰臟等重要器官,不僅確保癌症治療效果,也保全原有器官功能,將術後影響降到最低,術後也安排輔助性化療,順利在切除腫瘤與維繫生活品質兩者之間尋求最佳平衡點。這些情況都是高風險群 出現異常症狀快就醫葉俊杰提醒,若民眾長期有腸胃息肉問題,或者十二指腸潰瘍等前兆,都是高風險族群,萬一合併嘔吐、暴瘦等症狀,務必與醫師進一步溝通討論治療方式,才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患異位性皮膚炎竟易「骨質疏鬆」 醫院提供1族群免費檢測!精準預測高風險群
異位性皮膚炎不只會造成皮膚紅疹、搔癢。台中榮民總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譚國棟表示,許多研究指出,嚴重異位性皮膚炎的病人容易合併有憂鬱、焦慮等精神疾病,而且台中榮民總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研究發現,異位性皮膚炎對銀髮族患者還有全球第2大重要流行疾病風險「骨質疏鬆」。異膚患者脊椎骨折風險多8.5倍 需留意骨質疏鬆預防中榮過敏免疫風濕科回溯分析院內的骨質密度資料庫,找出50名高齡異位性皮膚炎病人與386名對照組。醫療團隊發現,經過2年追蹤,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的脊椎骨折發生風險竟然是對照組的8.5倍。因此,高齡異位性皮膚炎病人不僅要控制病情,也要更加留意骨質疏鬆的預防。此外譚國棟醫師提到,如何精準預測哪位病人需要接受骨質疏鬆治療,避免骨鬆性骨折、危及生命安全更是當務之急。智骨篩30秒預測骨鬆風險 有助早期發現、治療不過,目前運用標準骨質密度檢測儀,需耗時15分鐘才能完成,無法滿足民眾的迫切需求,部分民眾還需自費檢測。因此,中榮骨科部與人工智慧醫學診斷軟體供應商攜手研發智慧醫材軟體「智骨篩」。譚國棟醫師表示,只要有一張胸部X光影像,透過智骨篩就可在30秒內快速檢測民眾是否為骨質疏鬆症的高風險群,準確率可達約九成,有利於大量、快速有效篩選出疑似骨質疏鬆的民眾,有助於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中榮提供1族群免費檢測 守護民眾健康遠離骨折為了守護民眾健康,台中榮總醫院也宣布,即日起針對銀髮族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台中榮總免疫風濕科將會提供免費「智骨篩」骨質精準預測,只需加照一張胸部X光,就可精準預測是否有骨質疏鬆風險。譚國棟醫師提醒,異位性皮膚炎不是兒童的專利,成人、高齡族群都有可能發生,而免疫風濕科的病人由於慢性發炎性疾病及用藥的關係,也會增加骨質疏鬆的風險,因此都應早期偵測骨質疏鬆風險並及早治療。
「老父遭騙3000萬房產」最新進度 桃警鎖定1人3車偵辦中
桃園市蘆竹區4月發生詐騙案件,76歲李姓老翁誤入詐騙集團陷阱,曾2度匯款和一次面交,損失金額高達3000萬元,其女兒近日在網路上曝光此事,控訴「台灣就是一個詐騙天堂」並引發大眾重視,蘆竹警分局10日成立專案小組調查,並鎖定一名犯嫌與3涉案車輛,確切案情則仍須釐清。李女在臉書控訴,指其父親透過LINE誤入股票操盤詐騙群組,對方利用老人家的弱點,不斷對父親洗腦誘騙上當,「一直跟我爸說他們都給孩子賺錢買房了,你也應該讓你女兒不要這麼辛苦賺錢」,導致家中一套98坪、價值3000萬的房子遭詐騙集團騙走,並過戶給一名吳姓男子。警方也證實接獲報案,指李姓老翁根據詐騙集團指示,今年1月間2度匯款,4月間又到蘆竹區五福宮面交投資款項給詐團人員,蘆竹警方則成立專案小組,並調閱監視器以釐清案情。警方也公布最新進度,表示根據李姓被害人描述,成功鎖定1名犯嫌與3輛涉案車輛,而此案引起社會廣泛關注,桃園市警局10日由副局長劉印宮召開專案會議,率同桃市刑大、蘆竹警分局等相關單位研議偵辦方向,並報請桃園地檢署檢察官指揮偵辦,希望掌握有力線索以期早日偵破,絕不容許詐騙集團逍遙法外。蘆竹警分局分局長林鼎泰強調,民眾投資理財應透過合法正規渠道,小心識別潛在詐騙行為,警方將全力守護市民財產安全以確保正義得以伸張,並呼籲高齡人士往往是被詐騙高風險群,應提高警覺,避免類似情況發生。
牙結石多久清一次? 醫師曝「兩大關鍵」決定洗牙週期
依中華民國健保署規定,健保給付每半年一次的洗牙,不僅可以維持口腔健康,還能有效及早防範牙齦病症。不過有日本牙醫師表示,清除牙結石的頻率,還是要依據個人「刷牙習慣」與「進食頻率」來判斷。並非只要每半年洗一次牙,就可以高枕無憂。據《壹蘋新聞網》報導,由日本800多名主治醫師創建的醫療資訊網站《Medical DOC》近日採訪執業牙醫師中牟田晃博,中牟田表示原則上至少半年需要清除牙結石(俗稱洗牙)一次,但這是在平常擁有「良好刷牙習慣」的前提之下,如果自認沒有,就該自覺增加頻率。中牟田先解釋,牙結石是牙垢與唾液中某些成分產生化學反應之後的產物,因此並不是靠刷牙就可以解決的問題。不過刷牙至少有減少牙垢的作用,因此不好好刷牙的話,牙結石就會持續累積。而高齡者也比起年輕人更容易累積,所以越年長的人就需要越經常洗牙。至於該如何判斷自己是否該增加洗牙頻率,中牟田表示,主要是看一天進食的次數,特別是經常多餐或經常吃零食的族群,口中會更容易滋生細菌,也提升形成牙結石的機率。若有治療蛀牙,或牙齒有蛀洞的族群也是一樣。中牟田強調,最重要還是取決於「進食的頻率」和「刷牙的習慣」。不過他也說,若有正在進行牙冠或牙橋治療的族群,也容易增加牙垢累積的風險,必須向主治醫師諮詢,請他建議執行洗牙的頻率。值得注意的是,並非所有人都可以接受洗牙治療。牙醫師柯佩伶在個人粉專「牙柯醫生」指出,根據美國心臟協會AHA指引,若心臟瓣膜有特定情況,在進行「侵入性牙科處置」前,需服用預防性抗生素,否則可能引發「細菌性心內膜炎」,有生命危險。柯佩伶透露,有5類人要注意不能直接洗牙,分別為:(1)裝有人工心臟瓣膜。(2)曾有過感染性心內膜炎病史,身為高風險群。(3)心臟移植後,有瓣膜方面問題。(4)先天性心臟病,沒有修補過或是修補不完全。(5)先天性心臟病已修補完成,不過在術後6個月內。最後柯佩伶提醒,許多人不知道洗牙在這種情況下,算侵入性處置,主要是因爲洗牙會接觸到牙齒周圍牙齦組織,因此可能造成細菌進入血液循環,除了洗牙之外,其他比較侵入性的牙科治療,包括牙周治療、根管治療、拔牙、植牙、補骨等牙科手術,都要特別小心注意。
護理師不菸不酒卻罹「最凶險胃癌」! 「微創腹腔鏡手術」成功重返生活
47歲張姓護理師生活規律不菸不酒,唯獨有上腹部悶痛及胃食道逆流等問題,日前安排胃鏡檢查,胃黏膜病理切片竟判定是被稱為「最凶險胃癌」的「戒指環細胞型胃癌」,經與醫療團隊溝通,決定採微創腹腔鏡執行根除性胃癌切除及消化道重建手術,術後安排化療,由於發現早,讓她得以重返工作並持續努力抗癌。「戒指環細胞型胃癌」 棘手程度成最凶險胃癌亞洲大學附屬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林裕強指出,根據最新統計資料,國人癌症發生率中,胃癌排名第十位,死亡率更是高居第九位,每年幾乎都會新增4000例以上新個案,以前述患者為例,所罹患的胃惡性腫瘤組織型態為「戒指環細胞型胃癌」,就是屬於瀰漫型胃癌之一,是十分棘手的惡性腫瘤,也被稱為「最凶險胃癌」,腫瘤不僅已侵犯至黏膜下,並擴散到附近淋巴結,必須盡快採取積極治療,才能避免病情繼續惡化。微創腹腔鏡手術新選擇 縮短手術時間、提升安全性林裕強強調,外科手術是目前治療胃癌最重要的方式,除了傳統開腹手術之外,微創腹腔鏡手術已被證實是一個很好的選擇,不僅術後傷口小,且透過高解析度的影像設備及改良器械,可大幅縮短手術時間,並提升安全性,患者也能更早復原及回歸日常生活。胃癌危險因子多元 應遠離致癌高風險因素林裕強提醒,胃癌危險因子十分多元,包括幽門螺懸桿菌、家族遺傳、年齡老化、抽菸喝酒、不健康飲食等,都是致癌高風險群,唯有透過健康生活型態、良好飲食習慣、幽門螺旋桿菌有效治療以及適時的胃鏡檢查等,才能更進一步降低胃癌的發生率。他也強調,胃癌初期症狀十分難以察覺,一旦確診時,又往往已是晚期,所幸隨著醫療科技進展,透過手術、化療合併標靶治療或免疫治療等工具,均可有效延長存活期,一旦出現相關症狀,只要不放棄,願意接受檢查及早就醫診療,都有機會更早復原,回歸日常生活。
男突腹部劇痛竟是長期便秘大腸破裂 滿肚子大便險送命
嘉義一位58歲男子,日前突然出現腹部劇痛、冒冷汗等症狀,送至衛福部嘉義醫院急診,醫師診斷為糞性結腸炎併發大腸破裂,導致嚴重腹膜炎及敗血性休克,死亡率高達6成,院方緊急進行剖腹探查手術,發現患者滿肚子大便,塊狀糞便在糞水中載浮載沉,腹膜臟器遭到嚴重汙染,所幸治療後,患者已順利出院。嘉義醫院外科醫師連忙將腹腔徹底洗淨,並把破裂腸道切除、做人工肛門。(圖/嘉義醫院提供∕中國時報記者呂妍庭嘉義傳真)嘉義醫院指出,這名患者有中風及慢性便秘病史,當天到醫院時,大腸已破裂,糞便、糞水嚴重汙染腹膜臟器,外科醫師連忙將腹腔徹底洗淨,並把破裂腸道切除、做人工肛門,經過專業治療和精心照護,病患恢復良好。嘉義醫院外科主任張書豪表示,糞性結腸炎是一種罕見但危險的大腸疾病,主要是由於慢性便秘導致大腸內糞便形成硬塊,對腸壁產生過多壓力,造成結腸組織缺血發炎,嚴重者甚至會壞死、導致結腸破裂,引起糞性腹膜炎,此疾病常見於年長者,尤其是長期臥床、神經認知功能障礙或藥物使用影響腸道蠕動的患者,一旦腸道破裂,死亡率高達6成。嘉義醫院外科主任張書豪表示,糞性結腸炎是一種罕見但危險的大腸疾病。(圖/嘉義醫院提供∕中國時報記者呂妍庭嘉義傳真)張書豪說,此病例也提醒民眾,便秘問題不容忽視,特別是對於伴隨有慢性疾病的高風險群體,更應該重視並定期進行健康檢查,至於便秘的預防措施包括保持充足水分攝入、高纖飲食、適量運動等,一旦出現慢性便秘,應即時就醫並接受專業評估和治療,有需要時安排大腸鏡檢查,避免引發嚴重併發症。
麻醉常見併發症有「這些」!6族群為高風險 1照護模式可降風險、減輕焦慮
一聽到要進行手術、麻醉,許多人返家後就開始擔心、焦慮,不知道要如何面對,有些人甚至因此不願意接受治療。對於病人、家屬以及醫療團隊來說,手術其實都是一種壓力。不過,近幾年一直在推動醫病共享決策(SDM)與術後加速康復(ERAS)療程。臺大醫院麻醉部醫師劉治民表示,在ERAS架構下,醫療團隊在術前就先介入開立「手術處方」,讓病人從術前就開始做好準備,提升身體、心理狀況,能更有信心地面對手術,而醫療團隊看到病患狀況提升,治療壓力也會降低。麻醉常見併發症有哪些? 誰是高風險族群?除了手術本身會有併發症風險外,麻醉也有可能導致併發症產生,劉治民醫師提到,呼吸衰竭、無力是麻醉後常見且嚴重的併發症,另外還有低體溫、意識恢復緩慢、術後噁心嘔吐、術後進食緩慢等問題,尤其急、重、難、老、病、衰更是併發症高危險群,不過透過ERAS照顧流程,每個層面都可以照顧到。什麼是術後加速康復(ERAS)? 對手術有什麼幫助?台灣術後加速康復學會郭書麟理事長說明,可以將手術視為跑馬拉松,當民眾前往門診診斷就有如報名參加馬拉松,而此時ERAS團隊就會進行諮詢評估、安排項目術前優化體力、營養等,提早為馬拉松做準備,等到手術結束跑完馬拉松後,就要進行恢復,而這些在術前就已經做好安排。從術前、術中、術後,都以病人為中心安排所需的計畫,並以實證、醫病共享決策為基礎,共同討論出最適合的加速康復療程,再加上病人、家屬配合參與,為自己取得更好的術後恢復成果。劉治民醫師表示,實證顯示,ERAS能促進術後恢復,包括體能、飲食進度、睡眠品質等的恢復都會提升,而臺大醫院團隊還在成長中,目前先從急、重、難、老、病、衰族群著手ERAS照顧,從去年8月開始收案,也得到真實臨床資料:病患住院天數可以有效下降10%,原本術後要住院10天可以縮短到9天內降低併發症病人滿意度有效提升,透過團隊溝通、關懷,患者能感受到溫暖病人焦慮下降、提高病人安全感展覽盼破除民眾迷思 用1分鐘檢測可知是否高風險根據110年衛生福利部健保醫令申報量,台灣全身麻醉手術者已高達240萬例,約每10人就有1人進行全身麻醉手術。手術安全已是臨床重要的議題,衛生福利部劉越萍司長表示,在2022年ERAS就已經放入病人年度安全目標的概念來推動,除了臺大醫院以外,其實國內有十幾家醫院都有進行推廣。不過,民眾對此並不清楚,對於手術、麻醉等都有許多迷思須被破解,因此台灣術後加速康復學會舉辦「你我E起守護病人安全 術後加速康復不憂心」手術安全展覽,希望民眾可以藉此了解病人安全、全身麻醉和手術的風險,並且透過認識SDM及ERAS療程,學習到更多關於手術安全的知識,提升手術安全。展覽於3月19日開展,將會在臺大醫院東址一樓以及西址一樓為期2週的時間。另外,民眾還可以透過由台灣術後加速康復學會、台灣麻醉醫學會共同建置的衛教網站進行「一分鐘風險檢測」,了解自己、家人是否為全身麻醉併發症的高風險群,並獲得正確的手術、麻醉觀念,減輕疑慮守護手術安全及健康。
司機日抽2、3包菸提神! 胸悶就醫竟是二次「血管阻塞」手術撿回一命
46歲廖姓司機,近年來每天工時長達10多小時,由於經常靠抽菸提神,最少每天都2-3包菸以上,導致半年前因胸悶、易喘症狀掛急診,檢查出多條血管嚴重阻塞,雖置放支架後解圍,但他還是難以戒菸,去年底再因血管全塞緊急就醫接受動脈繞道手術,經醫療團隊通力合作下總算撿回一命。首次血管阻塞「塗藥支架」解危 二次阻塞「動脈繞道」術救命主治醫師、亞洲大學附屬醫院週邊血管科主任張育晟指出,患者去年中第一次到院時,就查出左冠狀動脈及左前降支血管約有95%以上嚴重阻塞,有極高的猝死風險,當時即曾建議開刀治療,但患者頗為排斥,因此改置放塗藥支架暫時解圍,沒想到去年底患者第二次掛急診,檢查後赫然發現原本已經打通的血管「又塞住了」,由於擔心出現嚴重併發症,於是改由心臟外科團隊接手處理。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心臟內科主任王宇澄指出,心血管疾病高風險群有逐年增加趨勢,主因多為三高患者加上缺乏規律運動、過重或肥胖以及吸菸、過量飲酒等問題,因而大幅增加心臟病與中風機率。冠狀動脈狹窄、阻塞 動脈繞道手術治療心臟外科主任劉殷佐表示,一旦冠狀動脈發生狹窄、阻塞症狀,心臟無法獲得足夠氧氣及養分,就是典型的「缺血性心臟病」或「冠狀動脈心臟病」,必須藉透過外科手術,接手後先從患者腿上的大隱靜脈或內乳動脈、手臂動脈等處取出一段血管,再從主動脈弓繞過阻塞的部位接到狹窄阻塞的冠狀動脈上,藉此增加心臟血流供應、改善心肌缺氧,進而改善心臟功能,順利解決患者心頭大患。60~90分鐘黃金治療期 緊急冠狀動脈氣球擴張術劉殷佐、張育晟也提醒,治療心肌梗塞的關鍵因素就是跟時間賽跑,院內緊急心肌梗塞治療團隊會把握患者到院60~90分鐘內,進行緊急冠狀動脈氣球擴張術,以達到搶救心肌梗塞的黃金治療時間,同時手術後也會安排心肺復健中心加強恢復心臟功能,盡快提升生活品質。
她手麻、無力「睡覺還會被麻醒」,確診腕隧道症候群! 醫點名高風險群
46歲林小姐任職於餐飲業,常需備料、清洗盤子、擰抹布等大量使用手部,林小姐漸漸發現手掌和手指有發麻的情形,並從原本一隻手變為雙手,尤其在騎機車時麻痛的感覺特別明顯,晚上睡覺時有時還會被麻醒,早上起床也會覺得雙手有腫脹的感覺,甚至拿碗、拿筷子時,手有無力感。就醫透過理學及神經傳導檢查,確診為腕隧道症候群。腕隧道症候群 這些人容易發生新竹臺大分院新竹醫院復健科董怡君醫師說明,腕隧道症候群是由於正中神經在經過手腕處受到壓迫,造成手指及手掌麻痛,此外,大拇指也可能會感到無力,導致抓不穩東西,較容易發生的族群為女性、糖尿病患者、需要高重複、高強度用到手的工作者等。口服+注射治療緩解症狀 需搭配復健助恢復治療腕隧道症候群,董怡君醫師表示,除了使用口服消炎止痛的藥物,還可接受超音波導引注射,將藥劑(如類固醇、低濃度葡萄糖水、PRP高濃度血小板血漿)精準注射至正中神經的周圍,促進症狀緩解;此外,尚需配合復健治療,除了透過儀器治療減緩神經發炎,學習神經滑動運動等也有助恢復;另外,可於晚上配戴手架,減輕腕隧道中的壓力,使夜間麻痛狀況改善;最後,日常生活的習慣必須調整改善,以避免復發。手麻原因多 盡快就醫對症下藥為上策董怡君醫師提醒,手麻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頸椎神經受到壓迫、腕隧道症候群、肘隧道症候群等,藉由神經傳導檢查可正確診斷,並配合不同治療方式,才能有效緩解症狀,並改善生活品質。
9周胎兒不保!38歲女心碎流產 中西醫聯手助攻產子
38歲的許小姐一開始自然懷孕,但9週後產檢發現胎兒心跳停止,而開始了漫長的求子之路。他從南到北尋找許多中醫師,最後經由台北宜蘊中醫院長陳玉娟院長診斷與轉介生殖醫學科檢測後發現AMH僅0.45(正常值為2-5之間),且發現子宮內有瘜肉需透過西醫協助切除,因此開始了中西醫的共同治療。「AMH小於0.5代表嚴重的卵巢衰退,極有可能取不到卵。」台北禾馨宜蘊院長廖娸鈞醫師說,許小姐第一次只取到2顆卵子,試管嬰兒成功機率低。但在陳玉娟院長的持續調理下,第二次取卵竟取出9顆,其中5顆更是高品質!植入後的成功懷孕並沒有讓許小姐放下擔憂的心,因高危妊娠、且為高風險群子癲前症,到生產之前還是請陳玉娟院長持續性地進行中醫調理身體,最後終於成功產下一名健康男寶寶,令人感動。劉小姐則是一位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個案,雖然取卵數多,但成熟卵比例少,受精率低,因此努力很久皆失敗後才尋求醫師的幫助。劉小姐說兩位醫師非常專業也用心,中醫幫助她將卵養好,西醫則以科學方式告訴她目前子宮、胚胎的狀況,醫師們也在每次門診提醒她應注意與下一步該進行的事項,深怕錯過每一個「做人」的黃金時機。不孕症權威、禾馨宜蘊生殖中心醫療總顧問劉志鴻醫師表示,中西醫合療在備孕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西醫技術可以提供現代化的診斷和治療手段,台灣的生殖技術更是世界數一數二,在技術這塊民眾們可更加放心將希望的種子交給專業醫師。而中醫則著重於整體性調理,通過中西合療可以有效縮短備孕時間,提高成功率,為患者帶來更全面的照顧。
「寧靜殺手」不留情!34歲女「腸胃不佳」健康檢查竟癌末 醫:這幾族群要注意
近年來,健康意識不斷提升,健康生活方式已成為當今社會的主流趨勢。但有時即使生活作風看似健康,卻可能掩藏著致命疾病。以一名年僅34歲的蔡小姐為例,她是個注重健康生活的人,然而卻在最近一次的健康檢查中震驚地發現,自己竟然罹患了卵巢癌晚期,且已出現轉移。根據《TVBS新聞網》報導,蔡小姐所就醫的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健康檢查指出,她自認為的腸胃健康不佳,在腸胃鏡檢查顯示中僅是輕微的逆流性食道炎,但腹部超音波檢查卻發現了更為嚴重的情況。透過放射師的腹部超音波檢查、腹部磁振造影(MRI)和電腦斷層檢查(CT),而這些進一步的檢查也揭露了更令人震驚的結果,蔡小姐子宮右側有一顆約16公分的腫塊和大量腹水,肝臟兩側也有數處異常結節,其中最大的結節接近3公分。經過婦科醫師的確認,蔡小姐罹患卵巢癌晚期,甚至已經出現轉移。對於蔡小姐的案例,北投健康管理醫院醫院沈彥君主任醫師指出,卵巢癌是一種高死亡率的疾病,也常被譽為女性的「寧靜殺手」,因其早期症狀不顯著,容易被忽視;腹脹、脹氣、噁心等症狀往往被誤認為是腸胃或泌尿系統的問題,導致診斷時已是病情晚期。近年來,台灣女性卵巢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特別是55至75歲的女性,晚婚、晚生育、不生育或有家族史的族群,都屬於高風險群體。沈彥君主任醫師強調,卵巢癌的早期發現至關重要,第一期的存活率可達93%,但到了第四期,存活率僅約25%。因此,高風險群體應定期進行健康檢查,才能盡早發現並治療卵巢癌,避免遭受「寧靜殺手」的摧殘。
中年婦退化性關節炎不適遷怒丈夫 多管齊下找好關「膝」
54歲劉女士患有退化性關節炎,原本她不以為意,但適逢近來冷氣團頻報到,膝痛問題變本加厲,加上患有第4期腎臟病,不適合口服消炎止痛藥,導致她每天寸步難行、情緒低落,將不滿發洩在丈夫身上,所幸就醫後透過類固醇注射減緩疼痛,並搭配物理治療訓練肌力及輔具減緩膝蓋負荷,總算恢復好感情。退化性關節搗亂 日常調整恢復生活品質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陳怡維表示,經X光影像檢查後,因軟骨有明顯受損,且關節縫隙開始變窄,確認是退化性關節炎惹禍,評估後建議先接受類固醇止痛針劑治療,同時戴上輔具減輕膝蓋負擔,待症狀明顯改善後,配合每週物理治療增強肌力,同時調整飲食習慣適度減重,果然逐漸恢復日常生活,約莫2個月後回診,夫妻感情已經明顯融洽許多。退化性膝關節炎 這些人是高風險群陳怡維醫師指出,膝關節是支撐身體重量的關鍵部位,然而長期負擔重量可能造成軟骨磨損、骨頭露出並開始相互摩擦,產生骨刺,同時關節腔內也會形成積水,引發發炎,導致退化性膝關節炎,尤其又以肥胖、女性、老年和曾有膝關節外傷病史者為高風險族群。穩定膝關節 減少疼痛感針對這類患者,會先評估外觀和關節角度,並安排影像檢查以決定採取保守或積極治療,前者包括外用、口服止痛藥、營養補充品、輔具、體重控制、物理治療等,或是局部膝關節注射治療如類固醇、玻尿酸、高濃度葡萄糖液、自體濃縮血小板血漿等,另外保持適度運動也可加強膝部周圍肌肉的力量,有助減輕關節內軟骨的負擔,對於穩定膝關節、減少疼痛很有幫助。陳怡維醫師強調,退化性膝關節炎的的治療是一段持久的過程,透過與醫師合作,制定適合自己的治療計劃,才能更快恢復日常生活功能,提升較佳生活品質。
寒流、聖誕跨年效應!2023最後一週類流感就診10.9萬人次 創4年來新高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儀文報導】根據疾管署資料顯示,國內流感疫情持續升溫中,而且是明顯升溫,2023年最後一週門急診類流感就診人次再創下4年來新高。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表示,這也顯示最近的寒流、聖誕跨年活動等,確實導致較多呼吸道疾病的傳播。疾管署預估,未來一週國內流感、類流感疫情仍會持續上升,流感重症風險也會逐漸增加,目前全國公費流感疫苗僅剩約26萬餘劑,呼籲符合條件的民眾應把握機會儘速接種,以獲得足夠保護力。流感疫情持續上升 40多歲男染病住院1個月後病逝疾管署1月2日表示,第52週(2023年12月24日至30日)門急診類流感就診人次為109,394人次,門急診類流感就診病例百分比分別為1.62%及13.2%,持續呈上升趨勢,且高於前3年同期,社區流行流感病毒仍以A型H3N2為主,至於B型流感占比持平。另外,上週(2023年12月26日至2024年1月1日)新增20例流感併發重症,分別為10例A型H1N1、8例A型H3N2、2例A型未分型;新增4例死亡,分別為1例A型H1N1、1例A型H3N2、2例A型未分型。其中,有一位較年輕的流感重症死亡案例,為北部40多歲男性,疾管署防疫醫師林稜表示,這名個案本身沒有慢性病史、未接種本季流感疫苗,不過有長期的吸菸史,在11月中下旬時開始有呼吸喘的情形,且症狀越趨嚴重,12月初時前往急診就醫,因為呼吸窘迫因此進行插管並收治加護病房治療。但林稜防疫醫師提到,由於個案病情加劇,因此12月中下旬的時候轉到其他醫院治療,住院後檢驗為A型流感,在第二間醫院住院期間有使用流感抗病毒藥物與抗生素治療,並因為肺炎、呼吸窘迫加劇而使用過葉克膜,但因為後續併發嚴重細菌性肺炎及菌血症,因此在12月底,也就是住院約1個月後病逝。流感疫苗僅剩26萬劑 應盡速接種疫苗增加保護力目前仍是流感流行期,再加上春節又即將到來,疾管署提醒民眾應盡速接種流感疫苗。羅一鈞表示,目前流感疫苗剩餘約26萬劑,特別要在這個時間點呼籲流感重症、死亡高風險群,尤其是長者應盡快接種流感疫苗。另外,疾管署也提醒,民眾務必做好手部衛生與咳嗽禮節,落實勤洗手、有發燒、咳嗽等類流感症狀戴口罩及生病在家休息等措施,若出現呼吸困難、急促、發紺(缺氧)等危險徵兆,應儘速就醫,並配合醫師指示服藥,以降低併發重症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