鬚鯨
」 日本 鯨魚日本商業捕鯨名單納入「大型長鬚鯨」 官房長官:傳承食文化
日本內閣官房長官林芳正在周四表示,政府將把大型長鬚鯨加入其商業捕鯨物種名單中。日本退出管理海洋哺乳動物商業捕獵的國際組織5年後,做出了這項決定。路透社報導,日本在2019 年退出國際捕鯨委員會 (IWC) 後,於其領海和專屬經濟區恢復了商業捕鯨。本周,日本水產廳就一份水產資源控制政策的修訂草案徵求公眾意見,該草案將允許商業捕撈長鬚鯨。林芳正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日本政府將繼續促進捕鯨並採取必要的外交措施。他說,「鯨魚是重要的食物資源,應該根據科學證據可持續地加以利用。」 他指的是將可捕撈的範圍擴大到包括長鬚鯨。日本鹿耳島市港邊停靠的捕鯨船。(圖/shutterstock/達志)「在日本,繼承傳統飲食文化也很重要。」水產廳說,去年日本共捕獲了 294 頭小鬚鯨、布氏鯨和 塞鯨,目前商業捕鯨僅限於這三種數量相對較少的鯨類。鯨魚在日本的消費在 1960 年代初期達到頂峰,但隨著其他肉類變得更容易獲得,鯨魚肉並沒有普及化。日本在違法捕鯨的問題已久,而且充滿爭議。1986年,國際捕鯨委員會(IWC)實施了針對商業性捕鯨活動的禁令。然而,日本一直宣稱其捕鯨活動僅限於「科學研究」目的,從而試圖繞開禁令。許多國家和環保組織質疑這一做法,認為日本的「科研捕鯨」實際上是為了繼續商業捕鯨。1987年至2005年期間,日本每年在南極海域捕獲數百頭鯨魚,理由是為了「生物研究」。2014年,國際法院裁定日本在南極海域的捕鯨計畫 「並非科學目的」,要求日本重新審視該項目。2019年,日本正式退出IWC,宣布將恢復商業捕鯨,但限於鄰近日本的海域。這一舉措遭到國際社會廣泛批評。截至目前,日本官方立場是商業和文化理由支持有限捕鯨,但承諾會加強保護措施。然而環保人士擔心這可能加劇對瀕危鯨種的捕獵。日本長期以「科研」名義繼續捕鯨遭到國際質疑和批評,其最新恢復商業捕鯨也引發了廣泛關注和反對。這反映了捕鯨問題牽涉複雜的經濟、文化和環保角力。
解開鬚鯨歌唱之謎!海洋生物學家成功找到「音箱」
海洋生物學家成功取出鬚鯨進化出特殊「音箱」(voice box)結構,並在實驗室成功吹氣發聲,解答長久以來學界對鬚鯨發生機制之謎。也意外得知人類航行海上船隻的噪音對鬚鯨間的溝通,造成嚴重的影響。鬚鯨音箱的位置圖(圖/南方丹麥大學提供)鬚鯨現存 4 科約14 種,包括藍鯨、長鬚鯨、大翅鯨、灰鯨、露脊鯨都是鬚鯨。它們是世界上體型最大的一類動物,特色是口內無齒,上頜有簾幕般的角質鯨鬚,濾食成群的小型動物為食。鬚鯨在水中會發出奇特而複雜的聲音,由於標本取得不意,學界對牠們的發聲機制仍是謎。一直到一項由 南丹麥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ern Denmark)教授艾里曼(Coen Elemans)領導的一項研究。在解頗三隻(座頭鯨、抹香鯨和塞鯨)擱淺死亡的鬚鯨後,分解出位於咽喉部位的殊「音箱」(voice box)結構,並在實驗室通過吹氣產生聲音。他們發現鬚鯨的音箱結構允許它們通過體內循環的空氣來歌唱,同時防止吸入水。鬚鯨的音箱是位於咽喉的一個U字形結構,有肥厚的脂肪頂在咽喉上方。研究人員同時將發出的聲音電腦圖形化後發現,鬚鯨發出的歌聲侷限在狹窄的頻率,與船舶產生的噪音頻率重疊。這項發現公佈在《自然》(Nature)期刊上,也揭示了我們在海洋製造的噪音對這些海洋巨獸的破壞性。因為聲音對鯨魚牠們的生存至關重要,這是牠們在海洋中找到配偶的唯一方式。
北海道沙灘驚見「5公尺無頭鯨屍」死狀詭異!政府籲勿靠近:屍體恐氣爆
日本北海道北斗市海岸驚見一頭死亡多時的鯨魚屍體,詭異的是這頭鯨屍竟然慘遭「斷頭」。對此,專家查驗發現,鯨魚的屍體並無外傷,初步推測應是自然死亡,不過為何頭部會消失,仍待進一步調查釐清。綜合《TBS電視台》、《北國新聞》等日媒報導,有民眾今(18日)下午途經北斗市七重濱的海岸時,意外在海灘上發現一頭已經死亡的鯨魚,且竟是「無頭屍」死狀相當離奇,立即向警方通報。目擊民眾透露,那是他第一次看到鯨魚,但鯨魚屍體已經開始發臭,「味道真的很難聞!」據調查該案的專家表示,初步研判該頭鯨屍是一隻成年的雄性小鬚鯨,身長約為4、5公尺,死亡時間已有數日,由於屍體沒有任何傷痕,且小鬚鯨已經嚴重腐爛,推測應是自然死亡後,才被海浪沖上岸,至於確切死因,以及頭部為何會消失,仍待進一步調查釐清。只是為何判定為自然死亡,小鬚鯨的頭部卻無故消失,確切死因及相關疑點仍待進一步調查釐清,目前市府與專家正在商討,該如何搬運和處理這頭鯨屍。對此,北海道政府也提醒,鯨魚屍體在分解時會產生甲烷氣體,恐有爆炸的可能性,呼籲民眾切勿好奇靠近,以免發生危險。
鯨魚和海豚能吸收大量二氧化碳 有望幫助拯救地球卻因氣候變遷面臨絕種危機
科學家警告,海洋熱浪、極端天氣以及有害藻類不斷繁衍,正在對地球造成危害,而鯨魚和海豚對於如何應對氣候變遷,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如今卻因氣候暖化面臨滅絕,目前有9種物種被列為極度瀕危物種,其中就包括獨角鯨。杜拜7日舉辦第28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會議上鯨魚和海豚保育組織向各國代表們指出,這些海洋大型生物應該被視為解決氣候變遷危機的方案之一,其重要程度與雨林可以相提並論。樹木因為能吸收二氧化碳,而被賦予解決二氧化碳問題的重要任務,不過這些大型海洋哺乳類所排出的排泄物,因為富含鐵,因此為浮游生物提供了完美的生長條件。這些浮游生物能吸收大約40%的二氧化碳,其量是亞馬遜雨林所吸收的4倍之多。然而近年來的氣候變遷,也對這些大型海洋哺乳生物造成影響,南大洋鬚鯨的主要食物是磷蝦,不過磷蝦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已經減少30%。海洋溫度上升,也使寬吻海豚向北遷移到加州,並在那裡補食較小的港灣鼠海豚。研究報告《熱水中的鯨魚》(Whales in Hot Water)合著者之一的艾德古道爾(Ed Goodall)警告「氣候變遷正在損害鯨魚的健康及繁衍,從而影響人類。」他也強調「我們需要各國政府迅速採取行動,解決氣候變遷的根本問題,以便野生動物能回歸,並繁衍生息,成為我們面對當今世代最大挑戰的盟友。」艾德古道爾更提到「鯨魚的壽命可達100歲,在此期間牠們的身體會累積碳,當牠們死亡並沉入海底時,碳就會轉移到深處,並在那裡保留幾個世紀。據了解,1頭鯨平均可以吸收33噸的二氧化碳,而1棵樹每年最多只能去除48磅重的二氧化碳。假如鯨魚最終擱淺在沙灘上,或是因被捕而沒有下沉到海裡,那些碳將會重新回到大氣中。」西爾維亞厄爾博士(Sylvia Earle)也表示「充滿鯨魚的海洋將幫助我們所有人,牠們和海豚為應對氣候變遷提供了一線生機。世界必須看到,如果我們繼續破壞這些生物的棲息地,將會失去什麼。」
鬚鯨「海灘擱淺亡」竟成打卡夯點!英國警方「禁湊熱鬧」拉封鎖線
英國一頭鬚鯨擱淺死亡後,意外成為當地網紅打卡點,當地政府展開了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清除行動。據英國《衛報》6日報導,一頭重達30噸、長17米的鬚鯨在英國約克郡的小鎮布里德靈頓擱淺。當地人表示,這頭鯨魚一開始還活著,噴水孔能噴水,尾巴還在拍打,不過最終未能成功返回大海。巨大的屍體引發遊客的興趣,成為海灘上一處「網紅景點」。有些遊客為了一睹鯨魚的風采,不惜跋山涉水趕來自拍留念。安保人員不得不拉起警戒線來限制前來湊熱鬧的民眾。最終,政府工作人員選擇將鯨魚屍體運走。動物學家表示,他們將對這頭幼年雄鯨進行屍檢,以確定其擱淺原因。鬚鯨是體長僅次於藍鯨的動物,很少出現在淺水區。
搜奇/海怪「哈夫古法」一口吞噬船隻 科學家指「這巧合」揭驚人真相
古挪威典籍《王室寶鑑》(Konungs skuggsjá)中,曾提到冰島海域存在一種巨大海怪「哈夫古法」(Hafgufa),這種海怪會張嘴,遠看就像是一座島嶼,默默等待船隻或魚群經過還是進來,然後一口吞噬,讓生物沒有一絲生還機會。然而,近日有科學家發現,所謂的「哈夫古法」可能不是海怪,而是這個現代海中霸主「陷阱捕食」的畫面。中世紀手稿中,有對於海怪「哈夫古法」的描述。(圖/翻攝自Marine Mammal Science)根據《海洋哺乳動物科學》(Marine Mammal Science)所刊載的一篇研究,認為中世紀海怪哈夫古法的記錄可能是鯨魚的一種捕食手段,研究內容指出,13世紀的水手、船夫們,很可能清楚知道哈夫古法是一種鯨魚,而不是海怪,「北歐人是偉大的航海家,他們對潮汐、水流、波浪模式以及魚類都有非常高的知識水準」。科學家發現,海怪「哈夫古法」的行為和現今鯨魚「陷阱捕食」的行為十分相似。(圖/翻攝自IG)根據13世紀古挪威典籍《王室寶鑑》描述哈夫古法的覓食方法,會先在喉嚨發出打嗝巨響,接著就張大嘴巴,等待成群結隊的魚群經過,「喉嚨裡打一個大大的嗝,隨之而來的是各種魚類,然後牠張大了嘴巴,不知不覺,魚群成群結隊地湧了進來,最後牠閉上嘴巴,從而捕捉並隱藏所有前來覓食的獵物」。書中也記載,「這種巨大海怪若沒親眼目睹,很難說服他人相信」,並形容哈夫古法張大嘴的模樣,就像是一座島嶼,而非一種生物,不過科學家發現,這段描述和近10年來發現的鬚鯨類「陷阱捕食」有雷同之處!近年來人類發現座頭鯨、布氏鯨會張大嘴巴,在水面上一動不動地直立等待,讓毫無戒心的魚群將張開的下顎視為避難所,並遊入致命的陷阱,最後將嘴巴閉合,潛入水中。科學家發現,海怪「哈夫古法」的行為和現今鯨魚「陷阱捕食」的行為十分相似。(圖/翻攝自IG)科學家認為,「陷阱捕食」可能早在中世紀就被人記錄下來,這也出現了一個問題,為什麼直到2011年人類才又發現鯨魚的「陷阱捕食」,有一種說法是隨著現今技術和科學發展,中世紀被視為不科學、迷信、落後的象徵,因此相關技術不被重視,而18世紀以後捕鯨業的發展重創鯨魚數量,隨著現代鯨魚數量恢復,牠們的行為也在發生變化,另外無人機等技術發展,也使人們能夠比以前更容易地觀察鯨魚活動。
爭議+鯨肉需求下降 冰島計畫2024起停止捕鯨
由於需求減少和持續存在的爭議,冰島計畫從2024年開始停止捕鯨。漁業和農業部長Svandís Svavarsdóttir指出,近年來捕鯨對冰島沒有太大的經濟意義。根據《CNN》報導,漁業和農業部長Svandís Svavarsdóttir表示, 2024年之後授權捕鯨的理由很少,近年來捕鯨對冰島沒有太大的經濟意義,此點是沒有什麼爭議的,在過去的3年裡,除了2021年的一隻小鬚鯨外,沒有捕到大鯨魚。此外,冰島最大出口市場為日本,但日本在實施了30年的禁令後,於2019年恢復了其水域的商業捕鯨活動,因此對於冰島的鯨肉需求逐年下降。Svandís Svavarsdóttir說,日本一直是冰島鯨魚肉的最大買家,但其消費量卻在逐年下降,「為什麼冰島要冒著繼續捕撈沒有產生經濟效益的風險,以出售需求量低的產品?」Svandís Svavarsdóttir也提及,捕鯨活動一直存在爭議,美國零售連鎖店Whole Foods已停止營銷冰島產品一段時間。根據非營利組織鯨魚和海豚保護組織(WDC)的說法,冰島於2006年10月恢復了商業捕鯨,此舉受到許多國家的強烈反對;他們認為,冰島試圖繞過國際法規。檢視WDC的數據,自1986年禁運以來,冰島已殺死1700多頭小鬚鯨、長鬚鯨和塞鯨。同一份報告發現,從2006年到2018年,冰島有852頭長鬚鯨被屠宰。在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 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長鬚鯨被列為易危物種,而塞鯨則被列為瀕危物種,至於小鬚鯨的狀況未知。
船頭掛屍入港!驚悚照片曝 網一看全嚇傻
氣候變化對人類造成傷害,動物也必須去適應,近日發表在《海洋學》(Oceanography)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表明,氣候危機是鯨魚數量大幅減少的罪魁禍首,因為不斷變化的環境會迫使牠們遷移到對牠們來說有較少保護力的水域,更糟糕的是,人類甚至還成了鯨魚的殺手。日本貨船駛入港口時,居然有一具長鬚鯨的屍體掛在船頭上。(圖/翻攝自朝日新聞推特)綜合《讀賣新聞》與《每日郵報》報導,日本水島港的民眾20日驚訝發現,一艘正在入港的油輪,鼻錐上竟掛著一具鯨魚屍體,嚇得漁民趕緊報警處理。根據報導,這艘載重499噸的油輪在20日下午駛入岡山縣倉敷市水島港時,船頭赫然掛著一頭長達32英尺,約9.7公尺的鯨魚屍體,不過油輪方面絲毫沒有察覺撞到異物。這艘油輪船體並沒有受到嚴重損傷,而船員們也表示,他們在航海過程中沒有感受到任何撞擊力道,直到港口有人驚呼才知道此事。報導稱,目前還不清楚這尾鯨魚的物種,但日本鯨類研究所推測,這頭鯨魚可能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 列為「瀕危物種」的長鬚鯨,也有日媒體為,這頭鯨魚可能是座頭鯨。據警方指出,這艘油輪從千葉縣開始航行,途經太平洋,最後再抵達水島港,相信這艘油輪是在航行過程中無意間撞到鯨魚,但船員未採取任何措施繼續航行,才會造成鯨魚屍體就這樣掛在船頭。當地警衛廳發言人表示,「我從未見過這種事」,警方目前已仔細展開調查,以防止類似憾事發生。
畫面曝光!熱帶鬚鯨首現蹤基隆海域 專家證實了
基隆八斗子海域日前出現小鯨豚蹤影,體長約3米,經釣友發現拍攝後,轉請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協助,經日本學者協助鑑定後,發現這條鯨豚屬熱帶鬚鯨,且首次出現在基隆海域,為北部海域稀有海洋生物紀錄再添一筆資料。8月7日有一名陳姓釣友在海洋大學前的海域拍到海裡有鯨豚,經中華鯨豚協會與日本學者判研後,分別有小鬚鯨與大村鯨的說法,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產學交流組主任兼博士陳麗淑表示,不管為細分為何,均屬鬚鯨,是基隆首次目擊鬚鯨的紀錄。陳麗淑說,鯨豚分為鬚鯨類及齒鯨類兩大類,鬚鯨類通常比較大型,在台灣很罕見,以前的目擊記錄集中在台灣東部,擱淺紀錄也只出現在東海岸和西海岸,這次出現在北部海域相當罕見,她說,這頭鯨豚有可能迷航,影片中牠不斷繞著船隻,研判可能將船誤以為鯨豚媽媽。陳麗淑進一步指出,若這頭鯨豚屬小鬚鯨較不需擔心牠後續在海中成長的安危,但若屬大村鯨的未成年個體,因尚未長大仍需要母鯨的哺育。海科館補充說明,大村鯨又名角島鯨,2003年在日本被發現,確認後命名,成體體長可達10至12公尺,很容易與小鬚鯨混淆,這次影片中鯨豚的翻身,體表花紋特徵像大村鯨,其胸鰭白斑在前緣,不似小鬚鯨大的斑塊。而大村鯨近幾年才被命名描述,因此缺乏分布區域的科學數據,但目前得知分佈點位於印度至太平洋區的熱帶至暖溫帶海域,在台灣東部、西部曾有少數擱淺紀錄。另外,海科館提及,2018年8月7日曾於八斗子漁港內曾發現擱淺的花紋海豚,經急救後仍於該年8月9日死亡,後送海科館再經委由鯨魚龍生態有限公司協助製作為骨骼標本,目前該花紋海豚骨骼標本陳展於海科館典藏館一樓,有興趣的民眾可以前往參觀。
小鬚鯨誤闖定置漁網受困19天 最後慘遭日本漁夫活活淹死
日本和歌山縣於去年年末傳出有小鬚鯨(Minke Whale)闖入當地的定置漁網,而當地漁夫不僅沒有選擇將小鬚鯨釋放,而是放任他受困於小漁網中長達19天之久,最後再將小鬚鯨活活淹死後送交魚市場販售。根據《每日郵報》報導指出,國際人道協會(HSI)表示在去年年末時,一隻小鬚鯨闖入了日本和歌山縣太地町當地海域的定置漁網內,由於定置漁網結構複雜,小鬚鯨找不到出路離去,就這樣受困於於網中。而日本當地的生命調查局(Life Investigation Agency)在收到消息後,就一直遠距離觀察這條受困的小鬚鯨。由於小鬚鯨在定置漁網內,這也導致當地漁民無法收獲定置魚網內的漁產,原本以為漁民在看到小鬚鯨後可能還會釋放,但沒想到在小鬚鯨受困19天後,11日當地漁民拖起定置魚網,將小鬚鯨趕到兩艘漁船之間,接著把小鬚鯨的尾巴綁住後倒掛起來,讓小鬚鯨的頭部浸泡在水中,把筋疲力盡的小鬚鯨活活淹死。生命調查局的負責人矢吹蓮受訪時表示,鯨魚如果噴氣口緊閉太久的話,是會窒息身亡的。而雖然全球禁止商業性的捕殺鯨魚,但由於日本在2019年就離開捕鯨協會,於是並不在管轄範圍內。過去日本長年因為捕鯨的行為遭到國際抨擊,但日本政府一直以「傳統」名義,要求國際社會不要干預日本的捕鯨傳統。
台灣首次紀錄!地球體型最大動物「藍鯨」擱淺台東長濱海岸
台東長濱海岸上月25日發現一隻長達20公尺的巨大鯨魚,經初步判斷為世界上體型第2大的「長須鯨」,雖已擱淺死亡,仍令國內鯨豚界震驚不已。近日經過解剖比對後,成功大學海洋生物暨海豚研究中心教授王建平表示,這隻鬚鯨是台灣有紀錄以來,第一隻擱淺的「藍鯨」。研究團隊於擱淺現場分解、搬運鯨屍。(圖/翻攝自臉書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王建平指出,從胸鰭、背鰭與尾鰭的大小與形態上比對判定,這隻鬚鯨更像是藍鯨;此外,長須鯨的鯨鬚板,前半段靠近嘴尖的部分,應該是呈現白色,與該須鯨不相符;解剖頭部後,比對頭骨內側顳窩的組成特徵,與藍鯨相符,且樣本經過DNA萃取,發現與藍鯨有高達99.28%相似度。不過這隻鯨魚全身骨頭與關節處的軟骨比例很高,是一隻還在生長期的幼鯨,「這隻鯨魚尚未成熟體長就有20公尺,是整體判斷的指標,這隻極有可能是台灣有紀錄以來,第1隻擱淺的藍鯨」。藍鯨主要分布於北太平洋、北大西洋與南半球,台灣近幾十年皆無發現。藍鯨是地球上現存體型最大的動物,成體體長多為21至22公尺,幾乎與波音737等長,最長曾發現33公尺的紀錄。
24公尺長鬚鯨身亡台東海灘 研究人員查死因
昨 (25)日中午12時許,海巡署的東部分署第一三岸巡隊接獲民眾通報,在台東縣長濱鄉台11號道83.5K處的城子埔海灘上發現死亡鯨魚,經派遣海巡人員前往封鎖現場,丈量結果發現是一尾長達24公尺的長鬚鯨,現已商請成功大學鯨豚研究所派員完成採樣,以便調查死亡原因後,就地完成鯨體分解掩埋工作。海巡署表示,海巡人員抵達現場後,立即實施管制避免遊客好奇接近鯨魚屍體,並對鯨魚屍體進行丈量,死亡鯨魚體型巨大,長達24公尺,寬2.5公尺。經通報鯨豚保育相關單位辨識品種為長鬚鯨。因長鬚鯨體型巨大,已由國立成功大學鯨豚中心協助派遣人員到現場對鯨魚屍體進行採樣後,再以大型機具現地支解後掩埋;另海巡人員在相同時段亦接獲民眾通報,在督歷海灘、金樽休息區海灘等處都發現有死亡綠蠵龜,因死亡多時無研究價值,經臺東縣政府同意後就地完成掩埋。
美海洋團隊曝光罕見「鯨落」現場 5公尺鯨屍遭海底生物蠶食
美國海洋研究團隊在17日公布在加州附近蒙特雷灣國家海洋保護區海底3,200公尺處,發現難得一見的「鯨落」畫面。影片中可發現有許多的鼠尾鱈科的魚、螃蟹和章魚正在剝取鯨屍上的肉塊與內臟,而食骨蠕蟲正在吸收骨頭中的脂質。根據《Science Alert》報導,與羅伯特博士(Robert Ballard)合作的美國海洋研究團隊,搭乘深海研究船「鸚鵡螺號」出海後,原先想透過水下無人機,在加州外海的戴維森海山尋找雌章魚活體標本,卻意外發現十分罕見的「鯨落」現場。鯨屍上有許多章魚與鼠尾鱈科的魚在享用大餐(圖/翻攝自YouTube)研究人員根據其屍體殘骸,判斷是長約4到5公尺的小鬚鯨或是灰鯨屍體,且死亡時間約在4個月內,屬於比較新的屍體。鯨屍上還有許多的物種正在享用殘存的油脂與內臟,不過下半部只剩下骨頭。水下無人機在鯨屍上不斷排徊,企圖找出這隻鯨魚的死亡原因與更多鯨魚的線索。「鯨落」是指因鯨魚身體過於龐大,使其在死亡當下,屍體無法被腐食生物迅速消化分解,而落入海底的現象。而鯨屍不但是深水區生物的美食,還可當庇護所,故常吸引許多海底生物聚集,而這種特殊的生態系統可維持數十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