鯨屍
」綠島男拾獲乳白怪石 疑是海上珍寶「龍涎香」
龍涎香被視為「海上珍寶」,外型如石,卻價比金高,近來頻傳現蹤離島海岸,成為新聞熱話題,以拾物為樂的台東縣綠島鄉民林國文意外發覺,3年前撿拾的怪石貌似龍涎香,重約700公克,經專家初判為龍涎香可能性極高,但仍待專業鑑定。居住於台東縣綠島鄉的林國文,興趣愛好多元,平日閒暇之餘喜愛赴海邊「尋寶趣」,沿著岸際撿拾漂流木、海漂物等造型特殊物,除了收藏觀賞外,也發揮創意加工製成擺飾藝品;近日,隨著「澎湖男子撿獲龍涎香」新聞熱播,林國文也在滿屋藏品中驚見同款怪石。「這跟我撿到一樣!」,綠島鄉民林國文說,3年前和兒子在岸邊漂流木堆中,發現1塊乳白色、不規則狀的石塊,摸起來觸感油滑,細看光亮的表面,其實布滿大小孔洞,點火燃燒後冒出白煙,融化處可見牽絲且散發淡淡香氣。疑似龍涎香的石塊,表面光滑、觸感滑膩,燃燒後融化牽絲且散發淡淡香氣。(圖/林國文提供)林國文撿拾之初以為是廢棄蠟燭,而後在石塊內部發現牡蠣附生,研判是不知名的海漂物,目前手邊有自拾700公克及好友贈予4公斤的怪石各1塊。為揭開石塊身世,台東大學環境教育中心主任段文宏透過影像遠距觀察,他表示,石塊的色澤、質地與文獻記載中的龍涎香近似,但仍需進一步專業鑑定。段文宏指出,台灣海域位於大型鯨類生活及遷徙的範圍,據日治時期統計,恆春一帶捕獲的大型鯨類數量驚人,每種類約有百隻,因此可推論龍涎香經由自然排泄或死亡鯨屍排出,再隨浪沖刷至岸際。段文宏進一步說明,龍涎香為大型海洋哺乳類動物腸道內異物,經年累月受分泌物層層包覆形成,但另有一說認為是糞石;由於具有定香之效,可使香芬氣味穩定,在古時代具有高經濟價值,近代則因罕見且具收藏價值。
北海道沙灘驚見「5公尺無頭鯨屍」死狀詭異!政府籲勿靠近:屍體恐氣爆
日本北海道北斗市海岸驚見一頭死亡多時的鯨魚屍體,詭異的是這頭鯨屍竟然慘遭「斷頭」。對此,專家查驗發現,鯨魚的屍體並無外傷,初步推測應是自然死亡,不過為何頭部會消失,仍待進一步調查釐清。綜合《TBS電視台》、《北國新聞》等日媒報導,有民眾今(18日)下午途經北斗市七重濱的海岸時,意外在海灘上發現一頭已經死亡的鯨魚,且竟是「無頭屍」死狀相當離奇,立即向警方通報。目擊民眾透露,那是他第一次看到鯨魚,但鯨魚屍體已經開始發臭,「味道真的很難聞!」據調查該案的專家表示,初步研判該頭鯨屍是一隻成年的雄性小鬚鯨,身長約為4、5公尺,死亡時間已有數日,由於屍體沒有任何傷痕,且小鬚鯨已經嚴重腐爛,推測應是自然死亡後,才被海浪沖上岸,至於確切死因,以及頭部為何會消失,仍待進一步調查釐清。只是為何判定為自然死亡,小鬚鯨的頭部卻無故消失,確切死因及相關疑點仍待進一步調查釐清,目前市府與專家正在商討,該如何搬運和處理這頭鯨屍。對此,北海道政府也提醒,鯨魚屍體在分解時會產生甲烷氣體,恐有爆炸的可能性,呼籲民眾切勿好奇靠近,以免發生危險。
你是雙十還是國慶 基隆海科館可以免費逛
國慶連假即將來臨,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祭出優惠活動,只要名字有「雙十」、「國慶」或是10月10日出生的國慶寶寶,9日至11日國慶連假期間皆可免費參觀任一展館,海科館長陳素芬表示,這次國慶晚會將在基隆舉辦,民眾觀禮之餘,也能走訪八斗子。陳素芬說,海科館占地約50公頃,室內有4大展館、戶外有6條步道,現今有5檔當期特展,其中有全台唯一公開展示的巨口鯊標本、達悟族拼板舟、鯨屍生態系、200多種海洋生物,融合海洋、環境、文化等主題的互動展廳,一旁也有潮境公園、忘幽谷等網紅景點,適合全齡造訪。海科館指出,國慶連假期間除了提供優惠票價外,也有原住民精彩舞蹈表演、美人魚藝術展演及親子DIY活動,民眾可以到場參加、體驗,此外,今年推出的中秋節典藏卡獲熱烈好評,在國慶連假也將持續推出,更加碼舉辦抽獎活動,抽巨口鯊娃娃,民眾能把明星產品帶回家。
曾頂幼鯨屍體伴游17天 2年後虎鯨媽媽產下健康寶寶
2018年時,美國鯨魚研究中心看到一隻虎鯨寶寶在出生後半小時就死亡,極度不捨的虎鯨媽媽,似乎不願意寶寶離去,不斷的將幼鯨的屍體頂出水面,甚至持續這個動作長達17天,伴隨著幼鯨的屍體游了1600公里遠。而近日傳出好消息,這隻虎鯨媽媽近日又被研究人員發現產下了健康寶寶,這隻小虎鯨出生第二天就在母親的身旁游泳。根據《每日郵報》報導指出,在2018年時,美國華盛頓州的鯨魚研究中心(CWR)發現編號編號J35的虎鯨媽媽塔勒闊(Tahlequah),疑似因為不捨得剛出生就隨即死亡的幼鯨屍體沉入海底,塔勒闊不斷的將寶寶的屍體頂出水面,甚至用這樣的方式游了17天、距離長達1600公里遠,就好像進行一段長距離的哀悼之旅。而近日傳出好消息,睽違了近2年後,塔勒闊被研究人員發現在5日產下幼鯨,代號為J57,目前尚不知幼鯨的性別。研究人員也觀測到,這隻虎鯨寶寶的體質似乎十分健康,出生不到2日就能在虎鯨媽媽身旁四處游泳。而塔勒闊與鯨群游入加拿大海域後,便帶著幼鯨離開鯨群分開行動。根據美國鯨魚研究中心調查顯示,近年來由於覓食困難,造成母鯨壓力過大,導致懷孕失敗率不斷提高,而剛出生的虎鯨寶寶的死亡率也提高到40%。至於塔勒闊先前頂屍的動作,過去有研究顯示,鯨魚與海豚都有類似守屍的習慣,目的是為了避免同伴的屍體成為別人口中的獵物,但塔勒闊伴屍17天游1600遠的舉動,已經打破過去研究人員所觀測的紀錄。
台灣首次紀錄!地球體型最大動物「藍鯨」擱淺台東長濱海岸
台東長濱海岸上月25日發現一隻長達20公尺的巨大鯨魚,經初步判斷為世界上體型第2大的「長須鯨」,雖已擱淺死亡,仍令國內鯨豚界震驚不已。近日經過解剖比對後,成功大學海洋生物暨海豚研究中心教授王建平表示,這隻鬚鯨是台灣有紀錄以來,第一隻擱淺的「藍鯨」。研究團隊於擱淺現場分解、搬運鯨屍。(圖/翻攝自臉書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王建平指出,從胸鰭、背鰭與尾鰭的大小與形態上比對判定,這隻鬚鯨更像是藍鯨;此外,長須鯨的鯨鬚板,前半段靠近嘴尖的部分,應該是呈現白色,與該須鯨不相符;解剖頭部後,比對頭骨內側顳窩的組成特徵,與藍鯨相符,且樣本經過DNA萃取,發現與藍鯨有高達99.28%相似度。不過這隻鯨魚全身骨頭與關節處的軟骨比例很高,是一隻還在生長期的幼鯨,「這隻鯨魚尚未成熟體長就有20公尺,是整體判斷的指標,這隻極有可能是台灣有紀錄以來,第1隻擱淺的藍鯨」。藍鯨主要分布於北太平洋、北大西洋與南半球,台灣近幾十年皆無發現。藍鯨是地球上現存體型最大的動物,成體體長多為21至22公尺,幾乎與波音737等長,最長曾發現33公尺的紀錄。
美海洋團隊曝光罕見「鯨落」現場 5公尺鯨屍遭海底生物蠶食
美國海洋研究團隊在17日公布在加州附近蒙特雷灣國家海洋保護區海底3,200公尺處,發現難得一見的「鯨落」畫面。影片中可發現有許多的鼠尾鱈科的魚、螃蟹和章魚正在剝取鯨屍上的肉塊與內臟,而食骨蠕蟲正在吸收骨頭中的脂質。根據《Science Alert》報導,與羅伯特博士(Robert Ballard)合作的美國海洋研究團隊,搭乘深海研究船「鸚鵡螺號」出海後,原先想透過水下無人機,在加州外海的戴維森海山尋找雌章魚活體標本,卻意外發現十分罕見的「鯨落」現場。鯨屍上有許多章魚與鼠尾鱈科的魚在享用大餐(圖/翻攝自YouTube)研究人員根據其屍體殘骸,判斷是長約4到5公尺的小鬚鯨或是灰鯨屍體,且死亡時間約在4個月內,屬於比較新的屍體。鯨屍上還有許多的物種正在享用殘存的油脂與內臟,不過下半部只剩下骨頭。水下無人機在鯨屍上不斷排徊,企圖找出這隻鯨魚的死亡原因與更多鯨魚的線索。「鯨落」是指因鯨魚身體過於龐大,使其在死亡當下,屍體無法被腐食生物迅速消化分解,而落入海底的現象。而鯨屍不但是深水區生物的美食,還可當庇護所,故常吸引許多海底生物聚集,而這種特殊的生態系統可維持數十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