鹼麵
」大馬風味茶餐廳吃過嗎?燒臘、煮炒讓你置身馬來西亞街頭
在台大學生商圈頗具名氣的「池先生Kopitiam馬來西亞傳統料理」,是由大馬留台生池家瑋所開設,他於2014年在母校輔大附近經營餐車生意,販售咖哩雞便當;2016年又在台北市復興南路創立「池先生」,目前已有旗艦店、公館店、士林店三家分店。今年5月池家瑋再於捷運松江南京站附近創立新品牌「池記茶餐廳」,有別於池先生Kopitiam主打個人式套餐的大馬小吃,池記茶餐廳主推大馬煮炒、燒臘,並穿插嘛嘛檔菜色,有適合單人品嘗的餐點也有方便多人分享的菜色。其實原本煮炒、燒臘、嘛嘛檔皆為各自專賣居多,但近幾年馬來西亞流行起混合眾多類型餐飲的餐廳,也讓池家瑋靈機一動,決定將自己喜歡的菜色帶來與台灣人分享。「麥片蝦」使用進口的馬來西亞麥片,吃的時候記得舀一勺麥片粉撒在蝦肉上,搭配炸香的咖哩葉愈嚼愈有味。(350元)須提前預訂的「燒鴨」以五香、當歸等醃上12小時,多汁肥美,除了搭配冰梅醬,還可搭佐以海鮮醬、酸梅、冰糖、黑醬油等調製的鴨醬。(720元/半隻、1,350元/全隻) 「煮炒」是大馬華人的一種餐飲型態,類似台灣的熱炒、合菜,池記延請在馬六甲從事煮炒、有十年廚藝經驗的華人主廚黎君福來台獨挑大樑,帶來咕咾肉、麥片蝦、Mami雞等風味菜;「燒臘」則有燒肉、叉燒、燒鴨等菜色,池家瑋遠赴大馬,向有三十年燒臘經驗的大廚拜師,將大馬燒臘帶來台灣;而嘛嘛檔則指由印度裔穆斯林開設的美食攤檔或餐館。也許有些人會好奇,馬來西亞怎麼也吃「燒臘」?原來受移民文化影響頗深的馬來西亞主要有三大種族:馬來人、印度人、華人。華人多來自中國東南沿海,包括福建、廣東、客家、潮汕、海南人。其中,廣東人將燒臘帶入馬來西亞,隨著時間演變出大馬版本,與廣東、港澳的燒臘最大不同之處在於醃醬配方與沾醬。池家瑋提到,像沾醬部分,港澳的廣式脆皮燒豬多搭佐黃芥末醬,大馬的脆皮燒豬則搭配海南辣醬與梅醬,海南辣醬是以新鮮辣椒、薑、蒜、酸柑、醋等調味而成;冰梅醬則以酸梅、冰糖熬煮而成,皆能起到解膩作用。 皆為煮炒店會出現的菜色「宮保雞丁芋頭圈」(前,280元)、「蒸豆腐」。(200元)常見於華人餐館的「月光河」考驗師傅炒功,而將生蛋黃拌進河粉中更顯濃香滑順。(270元)而池記招牌的煮炒菜色除了大家熟悉的「麥片蝦」,還有在馬來西亞當地又稱「佛缽」的「芋頭圈」,外型如一環狀,上頭盛裝不特定菜色,如咕咾肉、宮保雞丁、炒什錦時蔬等,主要是為了增加菜色的立體度。作法是將芋頭蒸軟,加入五香粉、麵粉等,口感外酥內軟,充滿芋香與油香;而看似平凡的「蒸豆腐」意外讓人念念不忘,有別於馬來西亞常吃炸雞蛋豆腐,較少在嫩豆腐上做變化,池記利用炒香的蝦米與蒜末,撒在蒸好的豆腐上,再淋上經過調製的馬來西亞美中美醬油,頗具家常味。說到淋醬,為求原汁原味,池記幾乎自大馬原裝進口所有調味料,例如:仙女牌醬油、美中美黑醬油、Marmite(媽蜜醬)、馬來西亞廠雀巢燕麥片、Wanggi拉茶用紅茶粉等,也成為菜色美味關鍵所在。像是在炒河粉上放生蛋黃的「月光河」,這道小吃原始版是廣東移民的「乾炒河粉」,後經福建移民加入大量黑醬油,變成濕版炒河粉,配料有蝦、魚丸、豆芽、韭菜。池記為使原味重現,特別進口混搭了仙女牌醬油、美中美黑醬油等的粿條醬,加上對鑊氣的講究,吃來香氣十足;另一道源自嘛嘛檔、同樣靠鑊氣留香的主食「印度炒麵」,則以鹼麵、醬油拌炒,搭配炒蛋、青江菜、油豆腐、炸雞塊等,食用時再擠上一點新鮮酸柑汁,更添酸甜清爽。以自家熬煮的黑糖珍珠搭配馬來西亞拉茶專用Wanggi紅茶粉的「黑糖珍珠拉茶」(左,90元);「Mami雞」雞肉個頭小、一口一個,醬汁調配得甜鹹適中。(250元)池記的「華人紅咖哩雞」顧名思義是相對較溫和的華人版本,即便如此依然香辣下飯、咖哩風味飽滿厚實。(250元)還有賣相黑嚕嚕的「Mami雞」,核心就來自「Mami醬(Marmite)」,是一款誕生於1902年的英國營養補充品,其源自於濃縮的啤酒酵母。由於當地華人婦女認為Mami醬營養豐富,因此也成為嬰兒早期副食品,但因味道不太討喜,反而成了某些人的童年陰影。不過經調配的Mami醬也能入菜,像池記為呈現「Mami雞」原味,自大馬進口Mami醬,並加蜂蜜、棕櫚糖等重新調味。另外,馬來西亞當地三大族群皆喜愛的一道菜色「紅咖哩雞」,不同族群會有不同詮釋,像印度、馬來版本偏辣與油、辛香料較強烈鮮明;華人版本則較為清爽溫和,也常見於「雜飯檔」(類似台灣平價自助餐)。作法是將各式香料、辣椒炒香後,再加入椰漿熬煮,使水分蒸發、釋出油脂,接著續煮雞腿肉與馬鈴薯,起鍋後綴上油炸咖哩葉,使風味更聚焦立體,只消吃上一口,便讓人彷彿走入大馬尋常人家的餐桌。設定為茶餐廳型態的池記,用餐時間從12:00~22:00,可應接不同時段有用餐需求的人。
作家說菜1/陳靜宜 尋小吃身世
廈門蝦麵可加入大腸、丸子等多種配料,當地的「明月蝦麵」也真材實料地以大鍋熬蝦湯。(圖/陳靜宜提供)從2011年《臺味:從番薯糜到紅蟳米糕》到2018年《啊,這味道:深入馬來西亞市井巷弄,嚐一口有情有味的華人小吃》,再到剛問世的《喔!臺味原來如此》,美食採訪經驗豐富的陳靜宜,起初專注菜色本身探討,之後愈發著重背後歷史脈絡,她篩選出二十道以閩南為主的常民小吃,不只講在台變化,也跨境中國潮汕、福州地區,及馬來西亞檳城等地,從小吃異同中帶出華人移民軌跡。1895年就創立的「度小月擔仔麵」,做法來自先祖洪芋頭。(圖/度小月擔仔麵提供)以擔仔麵為例,最早是來自漳州的洪芋頭,落腳台南後依據在漳州學習的肉燥做法,搭配蝦殼熬湯,挑擔沿街賣麵。陳靜宜走訪發現,擔仔麵可能有同胞兄弟,包括廈門的「廈門蝦麵」及檳城的「福建麵」(馬來西亞其他地區稱「檳城蝦麵」),它們都以蝦頭、蝦殼熬湯,並都使用鹼麵。「綜觀背後,三地都是福建人的落腳處,廈門原本就位屬閩南,而台南以漳、泉移民居多,檳城也以閩南移民居多,又皆為靠海港口,蝦類取得容易。」擔仔麵慣例是使用火燒蝦,廈門蝦麵則用當地野生狗蝦,檳城福建麵還有「片蝦」技巧,將蝦對半再對半地剖開,以充數量。在檳城的「薯傳福建麵」可見片蝦技巧,是從困苦年代衍生的做法。(圖/陳靜宜提供)檳城福建麵有「半粉半麵」的吃法,圖為「青屋蝦麵」麵食。(圖/陳靜宜提供)「其實隔一條街或年代,做法就可能有差異,我只能盡量呈現看到與問到的。」陳靜宜表示或許會有人認為書中部分吃法有誤,但那可能是時代或地域切點不同造成,她只能以眼前所見為本前溯,而非給出一個釘死的答案。「就像擔仔麵,雖然肉燥做法在漳州習得,但我在漳州市並未看到肉燥入麵的做法,為何到台南有變化不得而知,但我也發現漳州人很愛吃滷味,在豆花與鼎邊銼中都會加。」在漳州豆花多以鹹料搭粉絲當主食吃,甜豆花通常是給小孩當吃食。(圖/陳靜宜提供)說到豆花又是另一趣味,像台灣愛以紅豆、花生等豐富配料加糖水,在漳州卻搭配粉絲、瘦肉等當主食入口,陳靜宜書中提到,「在台灣、新馬、港澳的甜豆花多源自潮汕人之手。」不過因時因地不同,潮汕豆花傳統吃法是不摻水、加糖粉的乾豆花,還在豆漿中調入米漿,呈現類似碗粿的質地。中國「汕頭李記老牌豆腐花」撒上一大勺糖粉或花生粉,靠豆花熱度讓糖粉溶解。(圖/陳靜宜提供)食物的變化、吃法都無絕對好壞,我們常指稱某些店家「不道地」,但其做法可能是因應時代而生,陳靜宜希望帶出「學習擁抱不同」的觀念,「每種小吃都不會無中生有,我們也不需因立場不同急著否認原鄉,例如祖先來自廈門或同安都有其意義,應吸收優點來壯大自己,同時當我們愈看重一樣小吃,才有讓它變得更加精細的可能。」在台灣採多種配料、搗碎豆花的吃法,圖為「台東成功豆花」。(圖/陳靜宜提供)陳靜宜飲食採訪經驗近20年,目前擔任雜誌專欄作家與特約採訪,近10年聚焦台菜的系統性爬梳,6月出版《喔!臺味原來如此》。陳靜宜(圖/陳靜宜提供)
麵麵俱到5/九蜀麵 九種川味小麵
過四川的人或許有過這種經驗,晨起步行至街頭麵攤,點一碗「重慶小麵」當早餐,配料未必相同,麵條則多為鹼麵。嫁來到台灣快二十年的四川樂山姑娘「付會」,向擁有大廚資歷的舅舅習藝,在新北市新店開了間推廣小麵的小店,店名「九蜀麵」源於舅舅在家排行第九,以及初期主推九種四川麵食而來。煉「辣子油」約需1至2小時,辣度正常偏中小辣,也有為嗜辣老饕做特製大辣版。(圖/焦正德攝)「小麵」狹義來說是指素麵,後來延伸至加了黃豌豆、肥腸、肉末等的川味麵食皆可泛稱。付會提到,小麵的靈魂是「油」,她以「辣子油」、「秘製油」做為麵的基底,「兩款油各自加了不同的配方,辣子油帶出色澤、辣度與香氣,秘製油則對香氣再補足。」為了健康,付會以稍具韌性的雞蛋麵取代鹼麵,「川味重慶小麵」中原本應該泡鹼水的黃豌豆,也捨棄以鹼水泡發,製程從半小時延長為十幾個小時,口感也從入口即化變得略帶嚼勁。「川味肥腸小麵」的大腸以鹽和麵粉清洗多次,處理得相當乾淨,因以泡椒汁炒過,風味微酸。(110元)(圖/焦正德攝)「川味肥腸小麵」的肥腸以泡椒汁先炒過再紅燒,與台式滷大腸風味不同,添入從四川進口的宜賓芽菜與涪陵榨菜,當熱高湯與二款油相互碰撞時,散發出難以言喻的香氣瞬間,最是迷人。「樂山棒棒雞」加了鎮江醋與辣子油,並將雞肉浸泡在醬汁中,與醬汁偏濃稠的口水雞略有不同。(160元/小份)(圖/焦正德攝)九蜀麵電話:(02)8914-6846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光明街183號(面向北新路)付會為了推廣四川平價麵食與小吃,開設了「九蜀麵」。(圖/焦正德攝)
公館異國香2/蜀來飽川味麵 家鄉味辣香四溢
看著大鍋中紅澄澄的辣油表面晶亮,「蜀來飽川味麵」的老闆娘將湯勺沉入鍋底翻攪幾把、慢慢濾起花椒粒時,透出了獨特辣香,心想著這該有多辣?她卻指著另一小鍋說:「真正的狠角色在這裡。」老闆娘雯萱來自四川,想復刻家鄉人手一碗、三餐都能享用的「重慶小麵」,便從四川採買多種辣椒,經過反覆實驗,甚至請教老師傅獨傳祕方,大鍋辣湯以麻取勝,小鍋辣油的勁道豐厚潑辣,兩者相加,奏出一場精采的麻辣交響曲。當日製作的涼菜「麻辣口水雞」,鮮嫩口感帶有微辣,十分開胃。(150元)(圖/于魯光攝)帶有獨特香氣的「二荊條」、又辣又香的「滿天星」、以辣著名的「印度椒」等4種以上的辣椒,再加上茂縣的頂級「大紅袍花椒」、「郫縣豆瓣醬」及「紅片糖」等8種天然香料煉製,菜單上才得以出現「麻」與「辣」都可以客製化的選項。麻油香氣撲鼻的「紅油炒手」皮薄餡多,很有飽足感。(90元)(圖/于魯光攝)使用鹼麵和半湯呈現的「重慶小麵」,忠實還原四川當地的樣貌,但高湯底以大骨、雞骨和新鮮蔬菜耗時熬煮,香麻之餘入口回甘,配上一份冰鎮的「麻辣口水雞」,口感鮮嫩、尾韻飄著酸甜,又是另一種辣香。若喜歡偏酸辣口味,可嘗試「手工酸辣粉」,酸、辣、麻層層交織的滋味十分到位,在微涼的天氣,暖了胃也暖了心。純手工的「紅糖糍粑」,是絕佳餐後點心。(90元/8條)(圖/于魯光攝)蜀來飽川味麵電話:(02)2365-9259地址:台北市中正區汀州路二段96號1樓鄰近捷運古亭站的「蜀來飽川味麵」,道地的四川小吃,虜獲一票食客芳心。(圖/于魯光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