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度下降
」氣候暖化惹禍!海豚罹患「淡水皮膚病」 斑點損傷覆蓋70%皮膚
近日美國與澳洲的動物學家發現,大量海豚身上爆發了「淡水皮膚病」,生成原因是因為海水鹽度下降導致海豚皮膚產生病變,病變範圍擴大到70%的皮膚,而追根究底,又是因為氣候暖化導致天氣異常而產生的現象。根據《每日郵報》報導指出,海豚的「淡水皮膚病」在2007年於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發現,過去幾年在阿拉巴馬州、佛羅里達州、澳大利亞、密西西比州、路易斯安那州和德克薩斯州都有爆發大規模海豚生病。疾病生成的原因,主要是海水的鹽度發生劇烈變化,就會讓海豚罹患上這種皮膚病。但近年來,不少沿海地區的海水其實逐漸地變淡水,又由於氣候暖化造成天氣異常,發生大量暴雨、颱風、龍捲風等自然災害,導致大量淡水注入海水中,這也是海水淡化的原因,像是2017年哈維颶風(Harvey)、2005年卡崔娜颶風(Katrina)颱風過境後,當地海水就曾淡化數個月之久。而海豚只要罹患上這種淡水皮膚病,先是會造成皮膚腫脹,接著潰爛,由於覆蓋範圍極廣,最終可達全身70%,最後會導致海豚死亡。而目前除了美國沿海地區的海豚受到疾病的困擾外,澳洲東南部稀有的布魯安海豚(Burrunan dolphin)也正飽受疾病侵害。
長江水災洩洪灌入東海釀「鹽度下降」 恐重創南韓養殖業
氣候異常成了常態,大陸長江流域今年因連續豪雨,造成好幾千萬人受災,包括號稱能夠抵擋「萬年一遇」大水災的三峽大壩,在這次的災情中是否全身而退也是個問號。根據《韓聯社》報導,長江連日洩洪產生的大量淡水持續灌入東海,導致當地海域海水「變淡」,嚴重影響南韓濟州一帶的海水養殖業,甚至造成大批生物死亡。報導指出,大陸注入大量淡水導致海水鹽度下降,進而影響南韓沿海養殖業的說法並非子虛烏有,2016年就曾發生過大陸低鹽水入侵,導致濟州海域受到重創!報導稱,近期大陸遭逢暴雨,長江流量屢創新高,據濟州政府方面觀測,6月12日時,長江流量達每秒8.32萬噸,來到7月底時流量仍超過每秒7萬噸,創下自2003年開始檢測以來的新高。專家按此趨勢推測,由長江排放鹽度過低的淡水恐流入濟州沿岸海,對海水養殖生物的滲透壓調節機制構成負面影響,甚至造成大量死亡等嚴重損失,南韓方面不排除這次的威脅程度恐甚於2016年。目前濟州政府已與南韓的海洋水產部、水產科學院和海洋科學技術院建立應災機制,密切監視長江排水注入東海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