麩胺酸
」 味精 席琳狄翁 僵硬人症候群 營養師謠言謀殺了味精!
德國哲學家康德說:政治是玩弄下的高明騙術~一般民眾真的不易分辨民主政治下的黑與白、是與非!誠如此刻各種美食節目的非專業氾濫、當諸多民眾看了那些收費的美食節目還有網紅美食的報導誘惑,花錢消費之後、受氣、踩地雷,才知道上當了!這讓我想起數十年前的一樁食品冤案!1968一位叫John的醫生!他冒充自己是「華裔醫生」,以讀者投書到《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他說自己在吃完中國餐廳後渾身不舒服,頭痛、心悸、盜汗,噁心、身體麻痺等不適,出現這些症狀,他指責是中國餐廳大量使用了味精造成的。接著他又在《紐約時報》發表一篇沒有實驗數據的報告,說他自己將味精注射到老鼠及恆河猴之後,發現牠們畸形腦神經壞死。接著又爆料孕婦千萬不能碰味精,味精會給胎兒造成大腦發育不良,也威脅孕婦健康。從此「味精」被污名化、成了過街老鼠,甚至被當毒品看待!那麼味精到底是什麼呢?1908年一位日本教授(池田菊苗)他發現他新婚的太太煮味增湯加了昆布、比自己媽媽的好喝多了,經研究發現這類有鹽的昆布中有「麩胺酸鈉」,可以對任何食物提鮮,他開始生產這從大自然萃取的玩意兒、全球行銷發了財。當然廚師為了增添好吃度,尤其是中餐廚師常常過度的使用,咱們廚藝界就流傳一句行話「廚藝不精,猛放味精」!味精因為成分中有「鈉」,少許民眾的過敏體質的確有口渴的反應,競爭者的美國調味料食品公司、開始猛攻日本及台灣的味精製造廠商,瞬間「味精」就此被污名化了三十多年。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U.S. FDA) 終於在1995年公佈食用正常消費量的味精對人體無害,而且無任何證據顯示食用味精和任何慢性疾病有關。這遲來的正義卻讓味精污名化了約三十年!當賴清德去祭拜八田與一之後、大家才開始研究那水庫及渠道早在清朝時期就已設置、日本人只是修整之後將嘉南平原增產的農作物徵收去當侵略者戰爭的備糧!更殊不知臺灣95座水庫有87個水庫是民進黨一直醜化的兩蔣父子在位時期所策劃興建的!若要說感謝建設台灣,賴清德是不是拜錯了碼頭?柯文哲被羈押已屆期滿,檢調明顯的違反法源、在沒有任何證據的情況下「以押逼供」,但這兩個月鋪天蓋地的利用媒體及特定媒體人,大肆渲染,讓柯文哲的人設黑到了極點。這又讓我們想到《戰國策.秦策二》中的「曾母投杼」,曾參的母親連續聽到「曾參殺人」了,心裡從不可能,一直到信以為真,丟下自己手中的工具,往外逃走,這就是流言可畏的另一證明。此刻的執政黨背棄了制度,破壞了官箴,將人民往戰火邊沿推送,我用「味精」與「曾參」的故事給大家提個醒,千萬不要讓政客把我們當「味精」、當「曾參」給消費了!
席琳狄翁對抗罕病「僵硬人症候群」 自拍紀錄片痛苦抽搐片段曝光
55歲西洋傳奇歌后席琳狄翁(Céline Dion),2022年宣布罹患罕病「僵硬人症候群」(Stiff Person Syndrome)後,便消失在螢光幕前。近日她罕見出席全國廣播公司(NBC)黃金時段播出的特別節目中,談論疾病如何影響了她的生活,更將自己對抗疾病的過程拍成紀錄片,完整呈現發病時痙攣的痛苦情況,讓諸多粉絲看了相當不捨。這部名為《我是:席琳狄翁》(I Am: Celine Dion)的紀錄片,於6月25日正式在網上公開,片中記錄下席琳狄翁發病時身體不受控制,肌肉嚴重痙攣的畫面。可以見到席琳狄翁因為痛楚不斷啜泣,同時臉部肌肉也難以控制,不時露出猙獰表情,手指也因為肌肉緊縮而蜷曲,直到醫護人員朝她鼻子內注射藥物,症狀才稍微得以舒緩。在名為《我是:席琳狄翁》的紀錄片中,記錄下她發病時身體不受控制,肌肉嚴重痙攣的畫面。(圖/翻攝FB/I Am: Céline Dion)席琳狄翁表示,每次發生類似事情時,自己都會為此感到相當尷尬。即便如此,席琳狄翁依舊表示自己不會放棄對抗病痛的希望。如果未來不能跑步,那麼就用走的向前,就算最後只能用爬的,自己也會不斷往前爬,絕對不會輕言放棄。台大醫院神經部兼任主治醫師楊智超曾在台大醫院神經部網站刊文表示,「僵硬人症候群」此疾病多在成年後發病,會導致中樞神經抑制功能不足,造成肌肉僵硬,倘若肢體開始出現僵硬徵兆,活動會因此受到限制,不過由於此疾病有嚴重的肌肉僵硬現象,很容易被誤診為帕金森氏症等疾病。席琳狄翁2022年12月在個人IG宣布罹患「僵硬人症候群」後,就此消失在公眾目光前,還為此取消了原定2023年至2024的全球巡迴演唱會場次。台大醫院神經部兼任主治醫師楊智超曾於台大醫院神經部網站刊文表示,僵硬人症候群多在成年後發病,6至8成的病人,血中及腦脊髓液中會出現抗麩胺酸脫羧基的抗體,這種酵素是合成中樞神經一種抑制性傳導物質GABA所需的,若遭受到抗體的破壞,會導致中樞神經抑制功能的不足,使得肌肉產生過強的活性,繼而變得僵硬,觸感硬如鐵皮,若肢體也出現僵硬時,行走、活動都會受限。對於僵硬人症候群的治療,楊智超表示,有些藥物可以改善患者軀幹及肢體僵硬的情形,但基於其自體免疫失調的機制,施以免疫治療藥物或使用血漿置換術、注射免疫球蛋白製劑,也能改善病情。
患思覺失調症! 中醫針灸搭配養身茶有效緩解
思覺失調症是一種腦部疾病,會導致患者的思想和感知出現混亂,以及語言和行為表現出現異常,包括有思維混亂、情緒波動、錯覺、記憶問題等,患者通常難以適應日常生活,有時會分不清現實和幻想。中醫診所院長賴睿昕中醫師表示思覺失調症狀區分為正性症狀與負性症狀兩種類型,正性症狀包括有妄想、幻覺和幻聽等,負性症狀則表現為社交能力下降、自我照顧能力減弱、對工作和清潔無興趣、表情單調和說話少。中醫治療強調整體氣血平衡,對症採相應治療思覺失調症是一種由於神經傳導物質異常而引起的腦部疾病,西醫認為可能與多巴胺等神經傳導物質出現異常有關,目前也有最新研究指出可能是腦皮質麩胺酸(Glutamate)錐體細胞功能降低,進而影響患者的思考和感知能力。賴睿昕中醫師表示,思覺失調症歸屬於「情志」病類,中醫治療情志疾病通常著重調整五臟六腑的氣血平衡,以恢復生理機能的運作,認為當身體的氣血失衡時,腦部運作及神經傳導也會受到影響,進而加重思覺失調症的症狀。中醫治療思覺失調症通常會根據患者的症狀而定,對於症狀中的正性表現,如妄想和幻覺,中醫會採用平肝潛陽、清心化痰、滋陰降火等方法來緩解,常見藥方包括有天麻鉤藤飲、半夏白朮天麻湯等;對於負性症狀,例如社交能力下降和情緒不穩定,中醫會使用疏肝理氣、化痰散結、滋陰養血等方法來改善病情,常見藥方包括有柴胡疏肝湯、溫膽湯等。透過內服中藥、針灸來調節五臟六腑氣血平衡治療思覺失調症的方式,中醫與西醫有所不同,西醫通常會先使用藥物穩定患者情緒,讓症狀得到迅速緩解;而中醫則注重整體調理,透過內服中藥、針灸等方式調節五臟六腑的氣血平衡,從而影響身體的生理機制和經脈的氣血循環,以達到穩定腦部和神經狀態的目的;中西醫結合治療更可安全、有效地幫助病患。緩解思覺失調症的安神定志穴位及養生茶飲有:內關穴:位於手腕內側,是一個能夠穩定情緒、安撫心神的穴位。每晚睡前按摩穴位約15到20分鐘,可有助於減輕大腦和神經的過度興奮,讓心情平靜下來。神門穴:位於手掌背側,靠近小指旁邊的凹陷處。按摩這個穴位同樣可以有助於安神寧心。每晚睡前按摩15到20分鐘,搭配內關穴同時按壓可以加強寧心安神的效果。大棗養心茶則可幫助調節身體氣血失調、對思覺失調症和情緒平衡都有好處,取浮小麥8克、鬱金3克、茯神3克、合歡皮3克、炙甘草3克,還有6顆剖開的紅棗,放入500cc水中,用熱水悶約30分鐘,溫服即可,藥材可反覆沖泡至淡而無味;主要透過養心氣及疏肝安神來調節身體的氣血失調狀態,其中浮小麥、茯神可以降低心氣過於亢奮,合歡皮、鬱金則有助於疏通肝氣,搭配紅棗、炙甘草來補充脾胃津液,對於思覺失調症及平日和緩情緒、寧心安神都有良好的效果。除藥物治療外,透過五感舒緩腦部及情緒賴睿昕中醫師指出,除了藥物治療外,改善思覺失調症的生理狀態需從生活及心境改變,放鬆心情、調節情緒和思考,對於病情的改善有很大的幫助;中醫師建議平日可透過「五官感知」來舒緩腦部和情緒,五官感知包括了眼、耳、鼻、口、身體的感知,包括使用視覺感知,欣賞大自然或喜歡的事物,讓眼睛放鬆;聆聽大自然清淨的聲音或自己喜好的音樂讓聽覺放鬆;呼吸森林及植物釋放的芬多精或透過精油的使用舒緩嗅覺;唱歌或找朋友聊天、傾訴心情達到口部放鬆、紓發情緒的效果;最後身體感知主要透過皮膚,可藉由運動啟動身體的氣血循環,透過皮膚出汗來調節生理代謝;當五感同時得到舒緩時,可以有效降低思覺失調症的不穩定狀態。
安心調味2/只用天然食材「私房5撇步提鮮」 味精能用嗎?專家給答案
市面上調味料琳瑯滿目,查看成分後多數都含有眾多添加物,猶如一場化學競賽,專家表示,其實利用天然食物就能增加風味,例如使用乾貨、柴魚片泡水、現磨黑胡椒粒、檸檬增加酸味、自製辣椒油或蒜油。另外,專家也認為若真要調味,選擇味精比雞粉、鰹魚粉更安全,因為味精成分相較之下更加單純。蘇丹紅掀起的食安風暴,讓民眾感到擔憂,營養師程涵宇認為只要掌握「選擇天然食物」,就能避開大部分的風險。「我自己除了醬油、鹽、醋之外,其他的調味方式大多是利用天然食物製作。」程涵宇說,如果希望菜餚增加鮮味,她會使用乾貨如干貝、香菇,簡單一點,也可以用柴魚片泡水,然後將汁液加入料理中。另外,胡椒粉也陷入蘇丹紅風波,程涵宇說自己從來沒用過胡椒粉。「不要買已經成粉的,除了違法添加物的風險增加之外,營養也容易流失、風味更會變差,所以我都是購買整顆的黑胡椒粒加以研磨。」另外,若需要酸味,程涵宇會使用純米醋,或是加入檸檬汁,例如涼拌料理就很適合。如果嗜辣或重口味,其實也可以將辣椒切塊、蒜頭切片,再以烤箱烤乾或炒乾,然後泡入芥花油或橄欖油等任何慣用的烹調用油中,幾分鐘就能入味,烹調時隨時取用。另外,許多人會使用的香油,程涵宇也透露自己從未用過。「如果要淋在青菜或蛋花湯上就用白芝麻油;如果要做麻油雞、三杯雞就用黑芝麻油,香油是大豆油加芝麻油,調和之後減少了對身體有益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跟維生素E,所以何必使用香油?」味精一直是傳統中式料理的重要調味料,其實它的成份非常單純,比許多調味粉更安全。(圖/報系資料照)如果真的需要調味,其實味精比你想得更加安全。營養師高敏敏表示,味精是從天然食材發掘、成分相對單純的調味料,主要的化學成分是「麩胺酸鈉」,是日本科學家針對昆布湯頭分離出麩胺酸,而麩胺酸的鹽類以「麩胺酸鈉」穩定性最好、溶解度最高,味精因此誕生。高敏敏說,許多天然食物都含有麩胺酸鈉,例如海帶、柴魚、昆布、番茄等,至於許多人吃味精會口乾舌燥,是因為味精中含有13%的鈉鹽,但吃起來不向鹽巴那樣鹹,所以很容易過量,因此吃多了自然會感到口渴,所以重點不在於味精本人 而是鈉攝取過量。程涵宇表示,很多人對味精聞之色變,卻使用鰹魚粉、雞粉等調味料,其實是很弔詭的,因為查看成分後可以發現,鰹魚粉、雞粉都是以味精作為基底,再添加更多香料、澱粉等,相較之下,味精成分只有麩胺酸鈉更加單純。
別再錯怪味精了! 醫打破「3迷思」:適量吃很安全
味精常被貼上「傷身」的標籤,不只被民眾排斥,就連很多餐廳也都強調不加味精,難道味精真的有害健康嗎?醫師透露,味精其實是安全的,許多常見的食材也含有麩胺酸鈉,只要適量攝取,並不會引起頭痛等症狀,還能提升食物的鮮味!味精的主要成分是麩胺酸鈉(monosodium glutamate,簡稱MSG),明明是食物中常見的天然成分,卻經常被人誤解,對此,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在個人臉書粉專發文平反,打破民眾對味精的「3大迷思」:1.食物本身就含有麩胺酸鈉:許多人經常以為只要不添加味精,就不會有MSG,但依據國際麩胺酸鈉資訊服務單位(IGIS) 研究,即使料理完全不加味精,在一天正常的飲食中還是會攝取約20克的麩胺酸鈉。事實上,麩胺酸鈉是氨基酸的一種,也是食物的天然成分,不只存在於味精中,還廣泛分布於許多食材中。因此,即便煮菜時不主動添加味精,或是標榜「無味精料理」也都含有麩胺酸鈉,特別是肉類、奶製品、海鮮等,都含有一定量的麩胺酸鈉。2. 味精適量攝取是安全的:味精其實是一種有效的食品添加劑,有助於提升食物的鮮味。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U.S. FDA)早在1995年公佈食用適量的味精對人體無害,沒有證據顯示食用味精和任何慢性疾病有關,在動物實驗中,只有超高劑量的麩胺酸鈉才會引起急性中毒。因此,食藥署也建議,平時可以適量攝取,味精並不會對大多數人造成危害,但像是高血壓、心臟病、肝腎臟等疾病的限鈉患者則要多注意含鈉量。3. 味精不會引起頭痛:事實上,味精在正常使用下不會引起頭痛,所謂的「中國餐廳症候群」(Chinese Restaurant Syndrome)是一種描述在中餐可能出現的一系列不適症狀的術語,常被認為與中餐食物的味精有關。不過,在《食品科學與安全》(Food Science and Food Safety)期刊指出,這些疾病大多是由其他食物成分引起,而不是味精。該如何正確使用味精呢?黃軒提到,平時可以使用味精幫食物提味,不過適量就好,並將味精均勻撒入菜餚中,而不是集中在一處。雖然在正常用量下,味精不會對大多數人造成危害,如果一次服用高劑量的話,有些人可能會出現如頭痛和胸悶等不適症狀,要特別注意。黃軒提醒,由於每個人的敏感度不同,味精引起不適的情況也因人而異。根據衛生組織的建議,每日可接受攝取量為每公斤體重不超過0.6克。舉例來說,一個70公斤的成年人只要每天不攝取超過42克的味精,就能維護身體健康。
肥胖也會造成偏頭痛! 醫揭「7大地雷飲食」:巧克力、橘子都上榜
生活壓力大時常會導致人「偏頭痛」,雖然大多並不致命,痛起來卻也很要命。對此,吳榛槿醫師指出,肥胖、荷爾蒙容易誘發偏頭痛,而像是酒精、咖啡因、巧克力、味精等食品,更可能會加重頭痛症狀,影響生活品質。醫師吳榛槿日前於臉書粉專「初日診所」提到,造成偏頭痛的3大主因包括肥胖、荷爾蒙與飲食,其中,肥胖時的脂肪組織會釋放一種發炎物質,從而誘發偏頭痛,並且也會讓「皮質醇」和「多巴胺」分泌失衡,導致更容易攝取會引發身體「發炎」的食物,如:超加工食品、甜食、含亞硝酸的加工肉品等。而女性的荷爾蒙容易誘發偏頭痛,尤其在「生理期前」或「生理期」,血液中的雌激素濃度在排卵期達到高峰,然後下降、再達到最低點,此時會連帶讓腦中血清素下降,導致誘發偏頭痛的化學物質被釋放,使得頭痛變得更加頻繁。另外,吳榛槿醫師進一步點明了「7大地雷飲食」,將有可能加重頭痛症狀:1.酒精其中的組織胺是細菌代謝蘋果酸變成乳酸過程中產生的副產品,可能會使人鼻塞、拉肚子、皮膚癢或喘等等類似過敏的症狀。而常引起頭痛的酒類則為紅酒、白蘭地,啤酒、香檳等等。2.咖啡因因人而異,有些常喝咖啡的人在突然不喝時,會產生「咖啡戒斷」引起的頭痛。3.熱狗其中的亞硝酸鹽可能誘發頭雙側有一跳一跳的搏動性疼痛,甚至可能臉紅。4.巧克力巧克力中的苯乙胺(phenylethylamine)可能會造成血管擴張而誘發頭痛。5.含有酪胺酸食物例如乳酪、起司、柑橘類水果等等,若是愛吃此類食品又常偏頭痛者,建議可先停止食用一段時間,來觀察偏頭痛狀是否改善。 6.味精麩胺酸鈉可能會造成血管收縮而導致偏頭痛7.含有組織胺食物煙燻肉品,如火腿、香腸、鮪魚等等。對此,吳榛槿醫師也建議,可以多攝取水果、蔬菜、全穀物、豆類、魚等「抗發炎食物」,或是吃一些放鬆神經的營養素,如B群(尤其是B2)、鎂、薑黃、小白菊、色胺酸作為輔助,來預防偏頭痛,並能搭配211餐盤減重以避免「身體發炎」;此外,規律運動、充足睡眠、避免長時間使用3C產品、學會放鬆,都可以降低偏頭痛發作的機會,進而去改善生活品質。
席琳狄翁「僵硬人症候群」惡化取消巡演 專業醫:症狀容易被忽略
美國知名歌手席琳狄翁先前曾自爆罹患罕見疾病「僵硬人症候群」(Stiff Person Syndrome),如今又因為病情惡化的因素,宣布取消接下來的巡迴演唱會。台大醫院神經部兼任主治醫師楊智超先前就曾撰文表示,該病症是罕見的神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多在患者成年後發病,而且因為好發於腹部與下背部的肌肉,很容易被患者當作緊張、下背疼痛而忽略處理。台大醫院神經部兼任主治醫師楊智超先前曾在台大醫院神經部網站上發文,內容中指稱僵硬人症候群( Stiff person syndrome)是種罕見的中樞神經系統疾病,主要症狀為軀幹及近端肢體僵硬、緊縮,尤好發於腹部與下背部的肌肉。該病症多在成年後發病。文章中也表示,有60至80%罹患該疾病的病人,血中及腦脊髓液中會出現抗麩胺酸脫羧基(酉每)的抗體(Anti-glutamic acid decarboxylase antibody),這種酵素是合成中樞神經一種抑制性傳導物質GABA所需的,若遭受到抗體的破壞,可能導致中樞神經抑制功能的不足,使得肌肉產生過強的活性,繼而變得僵硬。而該病症最主要的症狀就是身體肌肉變得僵硬,觸感硬如鐵皮,若肢體也出現僵硬時,行走、活動都會受限。因此病罕見,患者很可能被當作太緊張或一般下背痛處理。財團法人罕見疾病基金會也有專文介紹該病症,文章中則表示該病症目前尚未有完全治癒此症的藥物,常用的藥物有苯二氮平類(Benzodia- zepines)藥物,如:Diazepam、Clonazepam用於治療患者痙攣症狀,因這類藥物可增強GABA接受體對GABA的親和力,以抑制神經元的活化。另外,Baclofen、Sodium Valproate、Cortisol等也是常用藥物。患者若有適切的治療,其症狀應能獲得良好的控制。
席琳狄翁罹「僵硬人症候群」 醫揭2常見病徵:容易被誤診
54歲西洋流行音樂天后席琳狄翁(CelineDion),過去以一首《鐵達尼號》主題曲〈My Heart Will Go On〉紅遍全球,日前卻驚傳罹患「僵硬人症候群」(Stiff person syndrome),只好忍痛取消明年的巡迴演唱會。由於該疾病相當罕見,且症狀很容易被誤診,因此要特別注意。楊智超醫師在曾在台大醫院神經部網站刊文,有關僵硬人症候群是一種罕見的中樞神經系統疾病,主要症狀為軀幹及近端肢體僵硬、緊縮,尤其好發於腹部與下背部的肌肉。6至8成的病人,血中及腦脊髓液中會出現抗麩胺酸脫羧基(酉每)的抗體(Anti-glutamic acid decarboxylase antibody),這種酵素是合成中樞神經一種抑制性傳導物質GABA所需的,若遭受破壞可能導致中樞神經抑制功能的不足,使得肌肉產生過強的活性,以致於變得僵硬。由於病人身體肌肉變得僵硬,行走、活動都會受限,很容易被當作太緊張或一般下背痛處理。至於治療方法,有些藥物可以改善僵硬情形,但基於自體免疫失調的機制,施以免疫治療藥物或使用血漿置換術、注射免疫球蛋白製劑,也能改善病情。僵硬人症候群容易被誤診。(示意圖/翻攝自pexels)財團法人罕見疾病基金會也提醒,有愈來愈多研究顯示,僵硬人症候群和自體免疫系統異常有關,孩童的好發年齡多小於3歲,成人好發的年齡介於30~60歲之間,不過目前患者多為成人,且女性患者約為男性2倍。典型症狀有肢體僵硬和肌肉痙攣,因而常被誤診為帕金森氏症、多發性硬化症、纖維肌痛症候群、破傷風、肌肉強直症、心身症(psychosomatic illness)和焦慮恐懼(慌)症等,因此在診斷時需要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至今尚未有完全治癒的藥物,但可以讓症狀獲得良好的控制。
60歲婦人長期憂鬱「卻無手抖」 竟是帕金森病前兆!
你知道嗎?除了手抖、肢體僵硬、動作緩慢等外顯動作障礙症狀,併發的「憂鬱情緒」也直接影響病患生活,甚至造成惡性循環!好發於50~60歲,與痴呆症並列為中老年人兩大中樞神經退化性疾病的帕金森病,有高盛行率卻仍無法根治。此外,一般大眾對帕金森病仍停留於「手抖、僵硬、動作緩慢」的認知,卻不知帕金森病還會導致如「憂鬱、倦怠、疼痛、無欣慰感」等非動作症狀,甚至有「憂鬱傾向」的帕金森病患竟高達5成!然而憂鬱症與帕金森病的用藥需相輔相成,過去在治療帕金森病上,通常聚焦在動作障礙症狀為主;目前則對於憂鬱等非動作症狀更加重視。現有一款新型帕金森輔助用藥已被證實可同時解決手抖及憂鬱等非動作症狀,可謂帕金森病患的一大福音。被譽為台灣帕金森之父的陸清松醫師表示,曾有一位60歲婦人退休後出現撲克臉、悶悶不樂和動作慢的表徵,卻因無明顯手抖、身體僵硬,被誤認成單純的憂鬱症;但經過一段時間的身心科治療仍無起色後,病患轉而諮詢陸醫師並接受診斷,才證實自己罹患的是帕金森病。陸清松醫師坦言,罹患帕金森病的年長者,憂鬱情況常會在「罹病前後」出現,屬生理層面居多:在動作症狀前一兩年就先發生憂鬱症,稱作「前兆」;動作症狀後發生的憂鬱症,也會是因帕金森病併發。以上兩者憂鬱狀況,會產生「憂鬱、焦慮、疲勞」等多種症狀,尤以「憂鬱傾向」占比最高;因為患病,會使能產生愉悅感的多巴胺減退,且麩胺酸會過度釋放,進而導致憂鬱。除了生理症狀之外,患者在心理層面也備感壓力,因此憂鬱也會伴隨帕金森病出現。病患除了手一直抖感到沒面子不敢出門外,也會因失能問題導致生活無法自理認為自己拖累子女而開始自責、焦慮,不論在生理、心理層面皆受到影響,難以紓解。雖有高達5成病患產生憂鬱傾向,使生活狀態受到影響,但過往帕金森病的輔助用藥,大多是針對左多巴為主之黃金治療用藥所產生的「藥效漸退」現象而設計,因此主要僅改善「顫抖、身體僵直」等顯性症狀,「憂鬱、焦慮、倦怠」等非動作症狀時常備受忽略。而目前已出現新一代帕金森病的輔助用藥,除了可解決藥效漸退問題,還可抑制過量的麩胺酸釋放,經研究證實對情緒與疼痛狀態皆具良好的長期作用。陸清松醫師對此進一步說明,診所有一罹病6年的58歲婦人,長年服用的左多巴胺開始出現藥效漸退的現象,而伴隨帕金森病所產生的憂鬱及焦慮情緒,也進而影響到病患與家人之間的關係,因此佐以新一代輔助用藥進行治療。陸醫師表示:「觀察該病患持續服用新一代輔助藥物一個月後,除了藥效變長外,心情也變得開朗、正向,憂鬱情緒獲得明顯紓解,而下背疼痛的問題也有所改善,身邊的家人終於鬆一口氣。」目前臨床研究與實際用藥皆有案例指向新一代輔助用藥可幫助病患緩解情緒,使生活品質獲得改善,而此用藥現已納入健保給付,期待能使更多帕金森病患早日笑顏逐開,回歸正常社交生活。 透過平時的定期自我量測也可及早發現病症。台灣動作障礙學會提供簡易的「帕金森病自我檢測表」供民眾在家自行檢測,若有疑似症狀也可有所警覺並至醫院諮詢與提早接受治療;在左多巴胺出現藥效波動後選擇輔助用藥的搭配,不僅能使動作症狀得到控制,還能改善情緒和疼痛以持續舞動人生。
上班族心超累!研究證實「分泌這1物」讓腦袋卡卡 專家曝老方法最提神
久坐辦公室的上班族們,是否一到下午就覺得腦袋卡卡、身心疲倦呢?現在有研究證實,即使不是從事勞力工作,但大腦持續運轉後的「心累」連帶會造成身體疲勞。專家指出,腦內分泌的「麩胺酸」大量堆積容易使人們做出錯誤判斷,而唯一解方就是好好休息、睡覺。最新研究指出,人類的大腦在持續高速運轉後,會產生神經傳導物質麩胺酸(Glutamate),若是麩胺酸在腦內堆積的濃度過高,大腦將無法正常運作,間接影響人們的判斷決策。過去的腦神經科學家認為,「精神疲勞」只是大腦幻覺,然而最新研究卻推翻了上述理論。大腦和行為研究員佩西利昂(Mathias Pessiglione)表示,他們對40名受試者進行研究,發現被分配到困難腦力任務的組別,大腦前額葉皮質積累了更多的麩胺酸,且瞳孔直徑比起對照組還要來得小,這代表著疲勞及認知負荷。研究人員表示,人們很容易忽略身體的聲音,以至於在工作甚至是開車的時候出錯,「因為他們沒有意識到自己的疲勞程度。」腦內累積的大量有害物質會使你感到越來越累,佩西利昂說,「疲勞確實是一種讓我們停止工作的訊號,目的是為了保持大腦的功能。」但是該如何才能解決用腦過度所造成的疲累感呢?專家說,不二法門就是好好休息和睡覺。
外食覺得口渴「味精放太多」? 營養師揭原因是「它」
現代人生活忙碌,許多人三餐老是在外,點餐時常習慣叮嚀老闆「不要加味精」,使得店家和食品常標榜「絕對不添加味精」,不加味精彷彿成了健康的保證。對此營養師吳映澄表示,以前味精常被認為會引起口渴及「中國餐館症候群」等不適症狀,但其實是因為「鈉」含量攝取過高所引起。吳映澄日前在IG說明,味精的主要成分是麩胺酸鈉(monosodium glutamate;MSG),亦稱為谷氨酸鈉或麩酸鈉,是一種胺基酸的鈉鹽,具有獨特的鮮味,是屬於調味劑功能的食品添加物,許多天然食物中都含有麩胺酸鈉,例如番茄、乳酪或乳製品、蘑菇、玉米、肉類等,也就是為何用這些食材熬煮湯頭帶有鮮味的原因。吳映澄指出,根據研究,即使料理完全不添加味精,每天正常的飲食中大約會攝取到20克的麩胺酸鈉,因此重點不在於添加味精,而是鈉攝取過量,其實味精算是成分相對單純的調味料,許多人印象中覺得味精是化學添加物,改以雞湯塊、雞粉、鰹魚粉等取代味精,但仔細看食品標示,這類風味調味料其實也是由味精、核苷酸調製而成,並沒有比較天然。吳映澄說,以前味精常被認為會引起口渴及「中國餐館症候群」等不適症狀,但其實是因為「鈉」含量攝取過高所引起;食鹽(氯化鈉)和味精(麩胺酸鈉)都含有鈉,味精當中含有13%鈉的成分(約為食鹽的1/3),所以烹調時添加味精,就應該減少食鹽的用量。她提醒,雖然味精適量攝取無害,但一些需要限制鈉攝取量的人,如心血管疾病 、 高血壓、腎臟病患者,還是要在飲食當中減少使用味精和食鹽,以降低鈉的攝取。 View this post on Instagram A post shared by 吳映澄|營養師食驗室 (@dietitian.lab)
養生議題夯 名廚跨界聯名、百位營養師評鑑 滴雞精話題不斷
自從疫情開始,養生議題愈發受到重視,例如近年流行的滴雞精,也成了許多人的元氣補給考量。styletc記者發現近期有一家滴雞精品牌,攜手知名主廚江振誠,推出跨界聯名「法式澄清滴雞精」,可以單純品嘗亦可與食材一同料理,而且為了讓滴雞精跳脫傳統補品角色,江振誠重新解構,將原本以木炭慢火燉滴,透過時間淬煉出「放山黑羽雞」精華的滴雞精,揉合法式澄清技法,再次提升純淨度,讓金黃色湯底帶來天然食材的迷人鮮味。名廚江振誠以法式澄清技法重新解構滴雞精。(圖/田原香提供) 滴雞精中內含的肌苷酸、麩胺酸,能提升人們對於鮮味的感受力,單喝能品嘗黑羽雞精華的鮮味,與甜味交織出多層次的悠遠韻味;若要搭配食材享用,江振誠建議簡單搭配汆燙的蔬菜、海鮮,透過澄清滴雞精帶出食材原味。 「日月養生滴雞精」濃稠度適宜與適口性佳,是營養師喜愛的原因。(圖/芳茲生技提供) 除了名廚跨界聯名滴雞精掀話題,另一家滴雞精品牌則邀請百位營養師透過專業角度,針對旗下的「日月養生滴雞精」進行評價,在整體滿意度與「風味滿意度」都有不錯表現。其標榜使用吃益生菌長大、油脂更少的「紅羽土雞」,同時採用特殊去油去雜質技術,生產上也採用全雞滴煉不加水的方式,保留原汁雞精,並打破有厚重腥味的疑慮。該品牌提到,滴雞精的關鍵在於「總支鏈胺基酸」含量,「日月養生滴雞精」每100毫升含有589毫克,能幫助人體補給更多營養成分。
「羊奶粉」育兒掀風潮!網紅媽奶粉大評鑑 「卡洛塔妮」獲推薦
對孩子來說,要贏在發育起跑線,充足營養素絕對不可或缺,「羊奶粉」近年關注度大增,不僅是羊奶的泌乳方式與母乳相近,且天然羊奶乳脂更容易讓兒童吸收。坊間眾多羊奶品牌該怎麼選?包括醫師與營養師都建議,選擇加工少、乳源單純的產品更有保障,而「卡洛塔妮金裝幼兒羊奶粉」選用紐西蘭可溯源的自家農場乳源,加工次數少能保留更多天然營養,提供絕佳保護力,眾多網紅媽媽推薦,也成了許多家長愛用品牌。羊奶之所以難得,主要因其僅占全球乳源的4%,因此一知半解的人不少,不過隨著資訊發達,羊奶粉近年在台灣討論度與接受度日益提升,成了許多家庭營養補充、銜接母乳的最佳選擇,就連醫師與營養師都力薦羊奶粉的優勢。只是,羊奶粉該怎麼買?好處又在哪裡?與其盲目挑選,看懂羊奶粉的「眉角」,便顯得十分關鍵。兒童醫師:天然羊奶乳脂易吸收謝承霖親子診所副院長鍾俊民醫師表示,羊奶蛋白質凝乳細軟好吸收,減少寶寶肚子鼓鼓鬧脾氣或溢吐奶的機率,而且羊與人類皆採「頂泌式泌乳」,泌乳時會將營養素帶入奶水中,像是上皮細胞生長因子(EGF)、核苷酸、牛磺酸、麩胺酸等等,提升寶寶的保護力和學習力,此外羊奶裡容易吸收的中鏈脂肪酸含量比牛奶更豐富,對消化能力尚未成熟的孩子而言很適合。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加工過程越少的越好,有些品牌會將羊奶脱脂以植物油取代天然羊乳脂,營養素易在過程跟著流失,反而比較不好。」事實上,分辨羊奶粉好壞的第一步可從理解製程下手,「卡洛塔妮金裝幼兒羊奶粉」的脂質來源,便是天然羊奶乳脂,不添加植物油,且蛋白質來源也為天然全羊乳而非採用脱脂羊乳或濃縮乳清蛋白。營養師:Sn-2 PA能促進營養吸收力給小孩充足營養是絕大多數家長最關切的議題,特別是選擇銜接母乳的配方乳時,營養吸收程度的高低十分關鍵。通常全母乳餵哺的寶寶,大便質地較稀糊,主要是因為母乳中的棕櫚酸,約70%位於sn-2的位置,而市面上的配方奶,大多是位在sn-1和sn-3,所以會和體內的鈣結合,形成「鈣皂」,讓糞便變硬且鈣質隨其排出,而天然羊奶乳脂中的Sn-2 PA可以減少鈣皂形成,幫助寶寶對關鍵營養的吸收。天璽營養諮詢中心院長、同時也是營養師的許瓊月就指出:「對小朋友來說,蛋白質與脂肪酸吸收很重要,Sn-2 PA可以幫助寶寶好消化、好吸收,增進營養吸收力;其次羊奶粉的β酪蛋白全是A2型β酪蛋白,在腸胃道易被分解,減少不適症狀,所以羊奶被稱為「乳品之王」,喝羊奶則可以滋補強身。」*PA為棕櫚酸的英文縮寫。活力全職媽:ㄣㄣ順暢很有感仔細觀察奶粉罐標示的成分,有些奶粉會添加棕櫚油,打電話去廠商的服務專線問,說是為了模仿母乳中的PA。但爬文後發現棕櫚油的PA位置,跟母乳不太一樣,容易流失鈣質及造成便便偏硬。反之,若寶寶攝取是天然的sn-2 PA,就可以避免這些問題。經營粉絲團「Little芙」的全職媽媽Runa目前有2個小孩,她指出,選擇羊奶粉除了豐富的天然營養素讓她心動外,她特別關注孩子排便狀況,「卡洛塔妮金裝幼兒羊奶粉含有益生菌與來自天然羊乳脂的Sn-2 PA,用了之後孩子ㄣㄣ真的比較順暢,不會硬硬的。」醫師娘網紅媽:羊奶粉有豐富鈣質寶寶發育期間,身體需要均衡且足量的營養素,這也是富含多種營養成分的羊奶粉受到重視的原因。事實上,坊間眾多羊奶粉品牌中,縱使每個家庭重視的特性不同,但無獨有偶都將「卡洛塔妮金裝幼兒羊奶粉」作為不二選擇。身兼健身教練、KOL身分、並經營「什麼是媽媽?這就是媽媽 Tiffany」粉絲團的Tiffany,先生為胸腔外科醫師,有著健康與醫療背景的她極為重視小朋友的營養管理,她表示選擇羊奶粉會先看來源與製作過程,「卡洛塔妮」追求的天然少加工的製程、乳源不受汙染很符合她的要求,「我很在意寶貝骨骼成長發育,羊奶比牛奶含有更豐富鈣質,源自紐西蘭的卡洛塔妮金裝幼兒羊奶粉還有天然CPP,鈣質吸收更有效率。」Tiffany笑說,有著醫師專業的先生,凡事講究科學證據,選擇羊奶粉時,羊奶粉的各種分析、營養成分在事先都會研究得一清二楚。幼教專家爸媽:兼顧保護力與學習力的核苷酸、DHA時時關注寶寶健康的Tiffany,對於「保護力」也很重視,她指出,「卡洛塔妮金裝幼兒羊奶粉」含有天然核苷酸,來源為羊奶而非額外添加,且研究顯示天然羊奶的含量為牛奶的三倍,對小朋友提升自我保護力有幫助,令她放心不少。而比起Tiffany重視幼兒的骨骼發展,另一半為異國婚姻、先生是蘇格蘭人的Josie最在意則是孩童的「學習力」。Josie經常在IG「alistair.laird」分享育兒經,目前居住於台中,一對小孩分別為兩歲及一歲,由於兩人皆為幼教背景,因此選擇羊奶粉條件除來源安心外,可增進兒童學習力的營養素,是兩人最關心的成分。「我老公教導的小朋友中,許多家長都有醫學背景,皆認為DHA能幫助孩子發展潛能,耳濡目染下我們很在乎DHA營養素。」Josie推薦的「卡洛塔妮金裝幼兒羊奶粉」不僅添加DHA,還有天然的神經鞘磷脂,能提供孩子足夠的養分,開啟學習高速公路,保護力與學習力兼顧,「這款羊奶粉喝來沒有羊羶味,小朋友都很喜歡,有趣的是,哥哥上幼兒園時很容易感冒,但改喝羊奶粉後這三個月都很健康,很少再聽到咳咳的聲音了。」部落客安寶媽:品牌信賴度為關鍵,給孩子最完整的照護經營親子粉絲團「安寶獅的生活點滴」的安寶獅媽媽則認為,她選擇羊奶粉第一優先考量為「品牌印象」,其次才會去關注內容物,「卡洛塔妮為知名國際品牌,本來就讓我安心不少,其實以前給孩子喝過一些宣稱頂級的幾個其他廠牌奶粉,價格不斐,但仔細比較營養素後才發現金裝幼兒羊奶粉才是真正名符其實、符合性價比的好物,畢竟小朋友健康是金錢無法衡量,營養素須注重全面均衡,且有吸收到才算是真正的營養。」安寶獅媽媽指出,因為與先生為雙薪家庭,在家照顧寶貝的時間不多,故對於孩子全面發展格外注重,而「卡洛塔妮金裝幼兒羊奶粉」有著CPP、核苷酸、神經鞘磷脂等小朋友成長的關鍵營養成分,相較下其他頂級廠牌奶粉則或多或少少了其中一到兩項的營養素,也成了她最終選擇卡洛塔妮的主要考量。「卡洛塔妮金裝幼兒羊奶粉」選用紐西蘭73個自家農場乳源,不同於其他品牌多是大量收購其他不同牧場的乳源,乳源能否「溯源」與「統一」,便影響羊奶粉品質巨大,加上全世界羊奶產量中,紐西蘭羊奶僅占1%,取得更為不易。而提到辨別羊奶粉好壞時,鍾俊民醫師與許瓊月都不約而同認為「畜牧業國家」少了環境荷爾蒙影響,來源清晰且環境天然,絕對是值得考量的重點之一。相信品牌力、看得懂製程、理解來源與內容營養成分,想給自家寶貝最好的羊奶粉選擇,學會以上這幾個「撇步」,就能給孩子最安心、足夠的營養。登錄發票抽賓利手推車→https://bit.ly/3hPG6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