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深度
」 手術高齡手術全身麻醉有風險? 醫建議:「麻醉深度監測」精準調控藥物
78歲阿琪有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史,日前因下背痛、雙腿會麻到院就醫,醫師診斷為腰椎間盤突出壓迫脊椎神經,安排住院進行腰椎椎弓切除手術放置椎間體護架,術前麻醉評估需全身麻醉,屬中高風險,病人和家屬對術中術後風險感到不安焦慮。麻醉伴隨風險 未知還是恐懼全身麻醉是常見的麻醉方式,讓病人能夠在失去意識和感覺的情況下完成手術。雖然全身麻醉在醫學上被廣泛應用,但也存在一定的風險。其中,最常見的風險之一是麻醉深度不當,麻醉過深可能引起呼吸抑制和低血壓,影響術後意識變化、延遲恢復、增加譫妄發生率甚至危及生命;而麻醉過淺則可能使病人在手術過程中感受到疼痛或意識到周圍環境,增加手術的風險和不適感。麻醉深度監測 減少不良反應發生奇美醫院麻醉部主治醫師游嘉鴻建議家屬考慮使用「麻醉深度監測」,精準調控麻醉藥物外,還可避免手術中因麻醉藥物抑制作用而導致的不良反應。游嘉鴻醫師說明,透過監測病人的麻醉深度,醫護人員可以確保病人處於安全的麻醉狀態,避免麻醉過深或過淺所帶來的風險。麻醉深度監測有助於提高手術的安全性,減少麻醉相關的併發症的發生率,確保病人在手術過程中獲得最高品質的醫療照護。腦波監測分析 精準麻醉深度游嘉鴻醫師指出,麻醉深度監測是一項現代麻醉科技的利器。它通過在病人的前額貼上非侵入性的電極貼片,即時收集腦波訊號和額前肌電圖信號進行處理分析,提供腦波變化數據並計算出「麻醉指數」。透過麻醉深度監測,臨床專業人員可以透過「麻醉指數」,依據病人身體需求狀況調整用藥,達成「精準麻醉」。麻醉深度監測在手術中扮演著關鍵的角色,不僅能減少術中麻醉藥物的暴露,也有助於改善病人的預後,加速康復和甦醒過程。
長期使用安眠藥,若手術會加劇嚴重? 專家這樣說
【健康醫療網/記者王冠廷報導】45歲李女士,長期有失眠問題,經痛時的疼痛感總是特別劇烈。最近她被診斷出罹患子宮內膜異位症,決定接受腹腔鏡子宮切除手術,手術過程中利用「術後疼痛預測模型」,配合麻醉深度監測(Entropy)以及手術疼痛指數(SPI)監測,確保術中麻醉和止痛都處於最適宜狀態,也緩解了她擔心的麻醉風險,順利解決經痛與子宮內膜異位的問題。失眠者一半有慢性疼痛 術後疼痛感更嚴重奇美醫療財團法人奇美醫院麻醉部主治醫師何淳寧指出,失眠在世界各地的盛行率高達10%至30%,這項普遍問題不僅會影響身體自主神經系統的平衡,更可能引起疼痛問題。由於失眠和慢性疼痛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雙向關係,也就是失眠病人(約50%)同時伴有慢性疼痛,慢性疼痛病人(約50%)也面臨失眠的困擾。但是,失眠的影響不僅只在慢性疼痛。在急性疼痛的部分,奇美醫院的研究發現,失眠的病人在手術後疼痛的嚴重程度上也會更為嚴重。而這種嚴重的術後疼痛不僅會延緩病人回復正常生活的速度,還會增加出現術後譫妄的風險。此外,若病人在手術前長期使用安眠藥,這也可能影響到術中麻醉藥物的需求量,或在手術前後因突然停藥而產生戒斷症狀,需要特別注意。「術後疼痛預測模型」 協助提升患者康復程度奇美醫療財團法人奇美醫院麻醉部醫師何淳寧說明,奇美醫院於2021年成功自行發展「疼痛預測模型」,這項新技術結合了病人年齡、手術類型、睡眠狀況以及術中心率變異度指標,透過這些預測數據,有助於醫療團隊精準掌握病人麻醉甦醒後的疼痛情形,並制定合適的術後照顧計畫,確保病人在手術期間的安全與舒適,也降低手術後疼痛的程度,並提高病人的康復速度。監測麻醉狀態和疼痛感受 減少手術不適 疼痛預測模型可配合術中麻醉深度腦波監測(Entropy)和麻醉下的疼痛指標(SPI),在手術期間全面監測病人的麻醉狀態和疼痛感受。這樣的結合不僅有助於在手術過程中保持病人的安全,還能減少手術帶來的不適。
穿緊身褲、車褲小陰唇現形好尷尬! 1治療方式防發炎、助美觀
【健康醫療網/記者王冠廷報導】過了立夏,炙熱的天氣又即將到來。近年全民健身運動風潮興盛,女性規律運動比例更逐年提升,加上天氣炎熱,女性身著短褲、緊身褲、車褲、瑜伽褲,甚至泳衣、丁字褲等穿搭機會大幅提升,但共同特點為都會牢牢緊貼著私密處,更顯私密處保養的重要。衣褲緊貼私密處 小陰唇就此現形安南醫院整形外科醫師李璧蓉分享,很多女性穿起貼身或緊身服裝時,常感私密處「卡卡的」、很不舒服,有的還受私密處模樣突出似「駱駝蹄」,抑或是運動完發現私密處磨破皮等問題所困擾。這些情形有可能源自於「小陰唇肥大」,意即先天性或後天造成小陰唇結構異常。小陰唇過長、突出 難清潔易產生異味李璧蓉醫師進一步補充,正常狀態下,大陰唇會在青春期開始產生脂肪堆積,進而把小陰唇包覆在內,因此一般站立的狀況下,小陰唇是不會外露的;然而,當小陰唇過長、過於突出時,便會於日常生活中帶來鮮為人知的困擾,例如再怎麼努力維持清爽,都還是會因為皺褶處太多造成清潔困難,連帶產生異味,甚至比常人來得容易發炎。困擾女性民眾的小陰唇 可接受陰唇整形手術 根據美國美容整形外科學會(ASAPS)統計,年輕女性接受陰唇整形手術的比例逐年增加。李璧蓉醫師表示在台灣亦然,小陰唇整形手術在這幾年已被越來越多女性重視,且不單純是為了變美,更重要的是改善生活品質。李璧蓉醫師解釋小陰唇整形手術的脈絡,首先會把過長、過多且長期摩擦致色素沉積的肥厚部份切除,再做精細的重建縫合,並使用組織凝膠幫助傷口癒合。她補充,一般採局部麻醉,但因為私密處是神經較為敏感的位置,也可選擇靜脈麻醉,屆時會由麻醉專科醫師執行,全程監控麻醉深度,確保手術安全無虞。
每13秒就有一次全身麻醉 新處置降低併發症風險「幼童也適用」
台灣全身麻醉手術需求量大,若以109年健保數據換算,台灣全年全身麻醉的申報量達到250萬例以上,每日平均約每13秒就有一次全身麻醉,民眾往往僅認為重大手術潛藏風險,卻沒想到全身麻醉的安全性也很重要。台灣術後加速康復學會郭書麟理事長表示,重大手術患者除了擔心手術成功率外,其實術後恢復、併發症風險都會是他們的考量,而研究數據也顯示,術後肺部併發症PPC的發生風險最高可能達到2成以上,在發生嚴重的PPC手術患者中,約14-30%於手術後30天內死亡。台灣術後加速康復學會也因此積極推動ERAS(怡樂適)療程,盼透過術前術中術後的積極對於重大手術準備及全方面的主動照護,可以明顯減少術後併發症的發生,幫助降低病患術後不適,讓手術康復不再是身心煎熬的磨練,而是舒適的重返原有生活的過程。臺灣心臟胸腔暨血管麻醉醫學會鄒美勇榮譽理事長則表示,台灣全身麻醉需求量大,麻醉專科醫師近5年以近2成的幅度增加。隨著麻醉進入精準與個人化,根據病患身體狀況,評估最適合的麻醉處置,其中,最適肌張力手術輔助處置(OMT)幫助降低療程副作用、提升療程舒適度。研究指出,使用傳統逆轉劑,20分鐘後仍有近成病患無法脫離肌肉無力狀態,而術後給予最適肌張力手術輔助處置(OMT)而使用到新型逆轉劑的病患,平均能於3分鐘內完全恢復肌力,並有效降低噁心嘔吐、術後呼吸道相關併發症等副作用,,加成了術後恢復的速度。目前經醫師診斷符合的2歲以上兒童及青少年手術也能受惠,幫助孩子們也可以醉後逆轉,逆轉最後!台灣全身麻醉手術需求量大,小至闌尾炎、大至心血管、神經外科手術和癌症手術等,全身麻醉都是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全身麻醉技術也不斷突破,以輔助手術更順利進行。據研究顯示,一般民眾的全身麻醉死亡風險為十萬分之一(因麻醉造成的腦部傷害數量更因數據量過小故忽略不計)。郭書麟說明,全球積極推動的ERAS療程,透過四大關鍵為重大手術做足準備:第一,全球一致標準,有著實證醫學為核心的全球統一臨床指引建議;第二,透過更早更完全準備,從外科門診就開始,手術全程都有療程個管師協助;第三,藉由跨團隊整合照護,ERAS專業成員提供以病人為中心的整合康復;第四,病患不再只是病患,而是屬於治療團隊的一份子。讓病患可以安心接受手術,掌握身體主動權。據統計減少了5成術後併發症、縮短3成住院天數9,對病患及家屬而言,著實是一大福音。根據ERAS最新指引,最適肌張力手術輔助處置(OMT)也被納入消化道、婦癌、減重、大腸直腸等四大術式的標準麻醉處置,對此鄒美勇也指出,最適肌張力手術輔助處置(OMT)的出現,幫助全身麻醉的穩定性大幅提升,同時給了醫師、病患及家屬們更多信心,藉由手術中的監測儀器,監測病患麻醉深度、肌肉放鬆程度,以避免手術中不自主的肌肉顫動,並提供外科醫師更寬廣的手術視野及開刀環境,幫助提升術中安全性,非常樂見其被廣泛應用在適合的成人手術上。兒童在手術進行中,可能因為害怕或焦慮,無法配合手術醫師的需要或維持一定的姿勢,不利於手術的進行。所以一般而言,兒童手術的麻醉,皆以全身麻醉為主,但同時,家屬可能也會因此感到更加擔心。郭書麟理事長分享,除了成人手術,目前最適肌張力手術輔助處置(OMT)也已開始使用在符合適應症之2歲以上的兒童及青少年全身麻醉手術中,對於未來未成年手術病患的全身麻醉溝通與選擇上賦予高度的期待,不只是病患本身,也可幫助憂心的家屬們醉後逆轉,逆轉最後。
25歲男子手術中清醒 醫生毫不知情繼續手術
居住在澳洲昆士蘭的25歲男子伯克(Corey Burke),自報自己在先前的手術中遇到麻醉失效的狀況,他在手術中清醒,雖然試圖告訴醫生,但他因為殘疾因素無法告知醫生,只能眼睜睜的看著醫生完成手術。根據《鏡報》報導指出,伯克罹患有認知障礙、眼睛有殘疾,長期接受一位「導師」的照護,但是在先前在接受時,這名導師卻在醫護人員的要求下,離開手術間。但由於麻醉深度太淺,沒想到伯克竟然在手術過程中清醒,他能清楚地感覺到醫生正在手術,而他由於殘疾與麻醉尚未全數消退的因素,伯克無法與醫生溝通,導至他就眼睜睜的看著醫生完成手術。伯克表示那種感覺不是疼痛,而是「非常的不舒服」。他希望醫生能夠接受更好的培訓,尤其在面對認知障礙的患者前。澳洲殘障人士皇家委員會也因為此次事件,正在與專業醫療人員討論,未來要如何妥善的治療有認知障礙的患者。
老翁手術檯上急喊「無法呼吸」! 血壓瞬間飆高只因眼睛被遮住
一名67歲60公斤的彭姓高血壓患者,求診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眼科主任陳瑩山,經確診需要做白內障手術,但上了手術檯,點完局部麻醉眼藥水,卻發現病患血壓升高、心臟加速,一直說無法呼吸,甚至要坐起來離開手術檯。陳醫師評估病患應該是有「幽閉恐懼症」,跟病患以及家屬溝通,避免手術風險先不開刀。後來經過麻醉評估,患者選擇「舒眠無痛靜脈注射麻醉」,再開第二次白內障手術後,現在已恢復正常視力。彭姓病患表示;「完全不知道已經動完手術了,過程很舒服,謝謝醫師。」陳瑩山表示,白內障手術如果是局部滴眼麻醉劑,會先用消毒巾蓋住臉和眼睛,只有手術眼會露出來,有些病患會有心理恐懼。因此,臨床上有三種特殊的族群並不適合局部麻醉。第一類型患有「幽閉恐懼症」,當病患開刀只露一眼,會突然緊張害怕心跳加速冒冷汗,甚至坐起來,害怕到說不要手術。第二類型是重聽,無法正確聽從醫囑,手術過程會增加風險。第三類型失智症,一樣無法和醫師溝通,增加風險。因此,陳瑩山建議,這三種類型白內障患者可採舒眠無痛麻醉,手術時間大約只需20分鐘,安全又恢復快。麻醉科主任文寄銘指出,全身麻醉需要插管,副作用可能會造成喉頭乾澀或聲音沙啞,對老人家風險高,恢復期也長。中醫大新竹附醫提供眼科白內障手術「舒眠無痛麻醉」(標靶靜脈注射麻醉藥),加上「麻醉深度腦波偵測儀」,以及「經鼻高流量潮濕氧」,全程由麻醉師操作,安全度高、完成率高, 風險低,恢復時間短。文寄銘表示,麻醉藥如果劑量不足可能引起病人躁動,甚至在麻醉中甦醒, 對手術過程產生心理及生理上的不利影響。因此,透過「腦波偵測儀監控麻醉深度」,藉著觀察腦部電波變化來調整麻藥的用量保持生理徵象的穩定,預防不必要的生理上的變化影響手術進行。「經鼻高流量潮濕氧」是透過精密的潮濕加熱器給予高流量氧氣,有別於傳統氧氣面罩流量約5 L/min,用濕化的高流量氧氣40-70 L/min讓患者呼吸安全品質再提昇,可避免插管或喉頭罩使用後的不適感或口咽部不適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