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嘉琳
」台北市1年廚餘量同3.5座101大樓 蔣萬安辦青年工作坊論政策
跨領域創新協會昨(23)日舉辦「2022食物循環設計一日工作坊」,共計16組、上百名青年朋友同時上線,為台灣食物的永續發展集思廣益;協會理事長、立委蔣萬安開幕致詞表示,這次的工作坊邀請與會者從日常的食物循環出發,藉由設計發想,打破既定框架、跳脫思考限制,希望可以找出創意、具體的行動方案,一同解決剩食問題,找到台北市永續發展的無限可能。「這次主題為『食物循環設計』,邀請社會大眾一同探討剩食、續食處理的問題。」蔣萬安指出,永續發展、2050淨零碳排等環境議題,對民眾可能感覺比較遙遠,但事實上這是每天都會碰到的問題。他以台北市舉例,每年會產生3.5座101大樓高度的廚餘量,非常驚人,因此不只是環保署、團膳業者或餐廳飯店都需要關心,每個人可以從日常生活中來思考這個問題,為環境盡一份心力。「食物循環設計工作坊」課程內容相當豐富,除了規劃設計思考工作坊,引導大家腦力激盪,找出問題痛點,也安排了Figma數位介面設計工具,教學員運用科技改善、解決問題。此外,這次活動業師、評審陣容相當堅強,邀請到「地表最強里長」方荷生、中華民國餐盒食品商業同業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陳明信、大享食育協會秘書長黃嘉琳、開平餐飲學校主廚之家中餐組組長朱華慶,以及1919食物銀行總監張謙芳等人,與百餘位青年朋友一同參與。活動尾聲,順利評選出前3名組別,以及設計獎、創新獎、永續獎。蔣萬安頒獎時提到,感謝青年朋友們今天一同「奮鬥」了9個小時,16組的報告中,有非常多很有創意、很棒的方案,甚至部分方案有高度執行的可行性,希望將來有機會轉化成台北市城市治理的政策工具,而這也是協會特別舉辦工作坊的目的,藉此集結群眾智慧、創意和科技能量,一同解決台北市的公眾議題。蔣萬安最後說,再過兩年就是台北市建城140週年,正因為居住在一個發展超過100年的國際城市,未來市府的政策思考,不應該只是城市發展的問題,更該納入城市永續的方向。他表示,跨領域創新協會接下來將不定期針對各項議題,舉辦活動及工作坊,邀請所有的好朋友一同參與,透過市民朋友的力量讓台北市更好、讓台灣更好。
三大疫病花費1000億健保 民眾黨推「吃的疫苗」營養三法
新冠疫情肆虐,台灣民眾黨今(6)日舉行記者會,呼籲政府守護台灣民眾的健康,除了推廣疫苗之外,也應該注重「吃的疫苗」,盼推動《國民營養與健康飲食促進法》、《食農教育法》及《學校供餐法》等營養三法,讓全民省錢賺健康。台灣民眾黨團幹事長蔡壁如、副總召高虹安和立委賴香伶今天邀請台灣營養基金會創辦人黃青真、大享食育協會秘書長黃嘉琳、營養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金惠民和長庚科大保健營養系副教授許青雲共同舉行記者會,建議行政院應盡速將《國民營養與健康飲食促進法》及《學校供餐法》草案送至立法院審議,並在即將召開的立法院第十屆第四會期完成三讀立法,以增進國民健康,強化防疫韌性。蔡壁如表示,我國健保支出健保支出總額每年成長5%,年增約300億元,吃得營養正是健康的第一要素,可節省健保支出,改善營養及促進永續農業是社會未來的首要目標,強化自身免疫力也可說是「吃的疫苗」;她指出,民眾黨團除了三月底開過《國民營養與健康飲食促進法》公聽會外,也推績推動《食農教育法》和《學校供餐法》,這三個法案分屬衛福部、農委會與教育部,三者同樣重要、不能偏廢,國民的健康需要跨部會通力合作。高虹安指出,相較於日本、韓國早已制訂有關學校飲食健康,並將飲食納入教學,台灣在學校供餐上並無完整的規範,讓地方政府各自為政,導致學生膳食品質參差不齊。她說,全台開學期間每日供應近180萬份的學校午餐,卻僅有538位營養師替學校供膳把關,相當於一位營養師需要負責3345位學童,營養師、廚工人力不足、待遇有待加強,呼籲政府應訂定明確且全國通用的供餐規範與標準,在資源分配上,也應訂定因地制宜的價格機制,增加對弱勢、偏鄉學子供餐的補助比例和總額。賴香伶表示,日常生活中如未充分攝取必要營養素,長期下來容易因為體力和免疫力降低而受到感染,75歲以上的高齡者需要照護的原因之中,低營養等身心活力下滑所占的比重,已經高於腦中風等疾病。健保署公布2019年10大燒錢疾病,前三名是慢性腎臟疾病花費533.16億元、糖尿病309.6億,齒齦炎及牙周疾病花費180.03億,這些慢性疾病的發生很可能與飲食有關,若國家致力於促進正確健康飲食觀念、攝取均衡的營養食物,都能緩和或降低國人的慢性疾病負擔。黃青真表示,四十年前的衛生署已警覺這項業務需要具專業之專責單位,而提出「國民營養法」立法之議,國家發展進步神速的當今台灣,政府居然沒有整體的政策與規劃;黃嘉琳指出,全民免疫力提高不只在於打疫苗的保護,更是應該從胎兒到銀髮的全人健康營養照顧檢視,Covid-19疫情下,這幾個月凸顯我國飲食、健康和教育相關的公共政策十分脆弱。
進口商躺槍2/農委會衛福部玩貼紙大賽 家長:店門口貼一堆標示有用?
立法院本週四(24日)將針對萊豬行政命令進行表決,不過,日前農委會和衛福部為弭平豬肉標示疑慮,繼而公布「台灣豬標章」和「台灣豬貼紙」,卻弄巧成拙,搞得肉商和民眾都霧煞煞,痛斥根本是一場「貼紙競賽」,放任萊豬,卻大管台灣豬!一名南部肉商表示,農委會一方面強調,台灣市場的萊豬需求量不高,萊豬的價格優勢也不如預期,因此不致影響國產豬的市場;另一方面卻一直在動國產豬肉的腦筋,根本就是捨本逐末,然而大家敢怒不敢言。「農委會與衛福部最近陸續公布『台灣豬標章』和『台灣豬貼紙』,農委會的標章需要經過申請、審查及認證,符合『可溯源』的條件才能獲得標章,而且必須接受定期查驗;衛福部則是鼓勵我們肉商自行下載使用,這根本就是一國兩制,多頭馬車,實在讓人無所適從。」這名肉商氣得搖頭。他透露,近期相關單位還頻派員跑到各市場查驗標章,造成民眾更大的心理陰影,影響消費動機,攤商們是苦不堪言。「有些消費者不知道政府派人來查驗標章,還以為發生什麼事了;不過,難道沒有台灣豬標章、台灣豬貼紙,就是萊豬嗎?」「為什麼小英政府希望台灣豬要有標章,卻不願管理萊豬源頭、強制標示?萊豬還沒來,台灣豬就得先貼標章、貼紙,而且還有兩種,如何區隔?公信力何在?」另一名攤商質疑。面對萊豬即將攻台,豬肉製品攤商紛紛自主標示產地,但民眾吃豬肉的信心早已崩盤毀壞。(圖/王永泰攝)「農委會和衛福部一人一把號,一般消費者如何辨別兩者不同?公部門各唱各的調,到底誰說了算?」一名北部家長質疑,肉商如果同時販售台灣豬和進口豬,店門貼了一大堆標示,政府相關單位能落實稽查嗎?民眾分得清楚嗎?「我現在最擔心政府不強制標示萊豬,未來學校營養午餐出現萊豬,小朋友吃出問題怎麼辦?」長期致力校園食安的「校園午餐搞非基」共同發起人黃嘉琳說,每個國家的飲食型態不同,也有不一樣的食安問題,「台灣人習慣吃豬肉,美國人則習慣吃牛肉,根據WTO的精神,政府應該依據國人的飲食習慣,訂定適合國人的標示法規。」黃嘉琳舉例,目前有食品會標示「含基改成分」,有的則標「非基因改造」,因此政府也可以強制業者標示「不含萊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