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斑部病變
」 近視 黃斑部病變 黃斑部 白內障 葉黃素搭高鐵滑手機2年!30歲男近視暴增500多度「慘罹3眼疾」 醫師曝原因
大部分的人都有通勤滑手機的習慣。對此,眼科醫師鐘珮禎就分享病例,有名30多歲男子,每天花半小時從新竹搭高鐵北上工作,期間就是用手機看影片、玩遊戲。沒想到2年下來近視卻暴增500多度,而且即使換了眼鏡,視力仍是每況愈下,最後更檢測出罹患老花眼、白內障及黃斑部病變,鐘珮禎醫師也推測與長時間在晃動車廂內聚焦看東西有關。鐘珮禎醫師曾在《醫師好辣》節目中指出,有男患者每天搭花半小時高鐵通勤,在車上他就是滑手機看影片或打電動,豈料2年下來,他發覺下車時會出現路標晃動、無法聚焦的現象,就連工作上班都被視力退化影響。於是他決定去換副新眼鏡,結果這時才發現,他的近視度數已從原先的700多度飆升到快1000度,而且即便換眼鏡,視力還是每況愈下,遠近都無法聚焦,最後不得已才到門診檢查,結果度數距離上次檢測又增加快200度。鐘珮禎解釋,一般人坐著專心看東西,眼球睫狀肌都會需要對焦,但若長時間在晃動車廂內看手機,睫狀肌為了聚焦須不斷調整,就像拍照時若一直震動,手機也會不斷對焦一樣。最後睫狀肌就會在過度使用的情況下,讓眼睛提早出現老花眼的症狀,以及白內障,水晶體也慢慢變混濁,這就是為何他的近視度數會一直加深。而更慘的是,高度近視又導致他黃斑部病變。鐘珮禎也認為,上述視力嚴重退化的情況,與患者平時的「用眼習慣」有關,最後由於他病況太嚴重,也必須替他進行白內障手術,就連黃斑部病變也做了治療,雖然患者目前視力稍微恢復,但後續仍得持續追蹤。
失聰、眼疾又長期睡不好!餐車老闆自學種大麻助眠 還找妻一起吸遭判刑
彰化一名蕭姓男子經營早餐店餐車,某日他向網友購入大麻後,於屋內自行栽種,不僅製成大麻香菸自用,還提供給妻子,經警方在現場查扣大麻種子、大麻葉等證物,蕭男才坦承自己因失去聽力、黃斑部病變,又有長期失眠問題,才享用大麻代替助眠。彰化地方法院審理,依製造第二級毒品罪、轉讓禁藥罪,分別判處2年7月、3月有期徒刑。全案可上訴。蕭男供稱,他在通訊軟體Telegram向一位暱稱為「Z」的廖姓男子購買大麻,並取出2顆大麻種子進行栽種。但警方檢視扣案手機,未發現有與「Z」有互通訊息或通話的紀錄,查無相關毒品交易之對話紀錄,且調閱現場監視器影像,亦未發現蕭男與「Z」碰面或進行毒品交易之畫面,因查無「Z」相關涉犯毒品案事證,未能查獲蕭男所稱毒品上手。判決書指出,蕭男是在今年1月至2月初間,在不詳地點,向不明人士購入大麻1包,經過上網學習栽種大麻的技術後,陸續購買栽種大麻之器具,待大麻植株熟成開花後,其再將大麻植株剪下乾燥,達到足供人施用之程度,以此方式製造大麻。4月中旬,蕭男在其居所頂樓,無償轉讓1支大麻香菸給妻子施用。後來,警方持搜索票,在隔日下午前往現場搜索,將大麻種子、大麻葉、捲菸紙、各式栽種器具等等物品查扣。案經彰化地方法院審理,蕭男提出3家醫院診斷書,表示自己2年多前失去聽力,且眼睛發生黃斑部病變,又有憂鬱症、焦慮症等疾病,身體機能遭逢巨變,又由於長期失眠問題,原本服用化學性精神藥物助眠,後為舒緩本身疾病,才希望由大麻替代藥物。法官審酌,蕭男無視國家杜絕毒品危害禁令,製造第二級毒品大麻,但栽種期間不長、製造數量尚非龐大,且本案尚無事證足以證明蕭男製造大麻有對外販賣的意圖,或有實際對外販賣所情形,加上轉讓給妻子施用的大麻香菸數量不多,犯後也坦承全部犯行,考量其工作情形、家庭生活等狀況,最後依製造二級毒品罪、轉讓禁藥罪2罪,分別判處2年7月、3月有期徒刑。全案可上訴。
別忽略日常中「無關緊要」的行為 專業醫:不良習慣會導致眼部病變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忽視一些看似無關緊要的行為,然而這些行為卻在不知不覺中對眼睛健康造成潛在的傷害。黃軒醫師就發文提到,根據多項研究指出,一些不良習慣不僅會引發短期的眼睛不適,還會增加罹患黃斑部病變、白內障、青光眼等慢性眼疾的風險。黃軒醫師在FB粉絲專頁發文表示,長時間使用手機和電腦屏幕,是導致眼睛過度疲勞的主要原因之一。這種數位眼疲勞綜合症包括視力模糊、眼乾和頭痛等症狀。根據研究顯示,過度暴露於藍光下可能會損傷視網膜,進而增加罹患黃斑部病變的風險。因此,長時間的螢幕使用對眼睛健康構成了嚴重威脅。其次,缺乏適當的眼睛休息也是一個常見問題,尤其是在長時間集中視力工作後,眼睛持續處於高壓狀態,進一步加劇了眼疲勞的程度。根據文獻資料分析,民眾應遵守「20-20-20」法則,即每工作20分鐘,讓眼睛看向20英尺外的物體,並持續20秒鐘。這樣的做法可以有效減少視覺疲勞,保護眼睛健康。除此之外,熬夜、長時間睡眠不足,也是傷害眼睛的常見行為。根據研究發現,睡眠品質差會直接影響淚液的分泌,導致眼乾,並可能增加患有青光眼等眼部疾病的風險。熬夜不僅影響整體健康,對眼睛的負面影響更是不容小覷。另外飲食習慣也對眼睛也有顯著影響,特別是缺乏富含抗氧化劑的食物,例如維他命A、維他命C和維他命E。缺乏這些營養素,會增加黃斑變性和白內障的風險。黃軒醫師最後也提到,長期在強烈的陽光下不戴太陽眼鏡,會導致紫外線對眼睛的損傷,進而引發白內障或其他眼部問題。黃軒醫師也提醒,紫外線的長期暴露對眼睛造成的傷害不可逆轉,因此在陽光強烈時佩戴適當的太陽眼鏡,是保護眼睛的重要步驟。
26歲女與貓玩差點失明!視力突剩0.2 醫一查竟「弓漿蟲寄生」
現代社會越來越多人養寵物,其中有不少民眾是貓派,但跟貓玩要保持良好衛生習慣否則後果不堪設想。最近有一名26歲印尼籍移工小莉(化名)左眼視力變模糊還有黑影,就醫檢查後發現視力只剩0.2,進一步抽血和影像檢查,醫師才發現小莉因弓漿蟲寄生引發感染;在醫師問診後,原來小莉平時喜歡與貓咪玩,進而被原蟲寄生。為恭醫院視網膜科主任林俊賢透露,有一個病例是一名26歲印尼籍移工小莉發現自己左眼視力變差,看東西模糊又有黑影,檢查後她的左眼視力僅剩0.2,在抽血和影像檢查後,確定小莉左眼因為弓漿蟲寄生導致感染發炎;在林俊賢醫師問診後,小莉說自己平日會跟貓咪玩,林俊賢推測弓漿蟲是由貓咪傳播到她的身上。林俊賢說明,弓漿蟲是一種寄生蟲,普遍寄宿在貓科動物體內,常見的感染途徑為食用受汙染的豬、牛、羊、青菜(尤其是生食),或是誤食受感染的貓咪份變所污染的食物導致。印尼籍移工小莉(化名)平常愛與貓玩,視力卻暴跌剩0.2,就醫檢查後才知有弓漿蟲寄生引起感染。(圖/翻攝畫面)而受感染的人通常沒有症狀,或是有輕微發燒、疲倦和淋巴結腫大;但免疫狀況較差的人就不同,嚴重的話會併發腦膜炎和眼球內虹彩炎、視網膜及黃斑部病變,恐怕有失明的風險。慶幸的是,小莉就醫檢查後確定感染源,立刻接受弓漿蟲抗生素療程,輔以眼藥水和口服、眼球注射抗發炎藥物,1個月左右,小莉左眼視力恢復至0.9,經過約半年追蹤和治療,左眼視力已經恢復至1.0,且黑影都完全消除。林俊賢以此病例呼籲大眾,現在養貓、寵物咖啡廳盛行,加上飲食習慣變化,弓漿蟲感染的個案有逐年增加的狀況,要預防弓漿蟲感染,食物必須徹底煮熟,接觸生肉的手、刀具和砧板需要清潔乾淨;家中若飼養貓咪避免餵食生肉或內臟,且定期接受獸醫檢查,平時也避免與來路不明的野貓接觸。
醫揭「1類植物油」危害遠超過糖 恐罹癌症、失智、黃斑部病變
日常食用的油種類繁多,主要可以分為飽和脂肪和不飽和脂肪,不飽和脂肪又進一步分為單元不飽和脂肪和多元不飽和脂肪。家醫科李思賢提到,傳統觀念中,大家最想避開的是飽和脂肪,但實際上有一種脂肪比飽和脂肪更需要避免,那就是多元不飽和脂肪中的Omega-6脂肪酸。李思賢在粉專《思思醫師,陪你健康的好朋友》表示,常見的Omega-6脂肪酸亞油酸(Linoleic acid, LA),在體內可轉化為其他生物活性物質,如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 AA),參與炎症反應和維持細胞膜結構等生理功能。李思賢指出,生活中常見的植物油,如大豆油、葵花籽油、葡萄籽油、花生油、菜籽油和棉花籽油,都是富含Omega-6的種子油,過量的Omega-6脂肪酸會促進身體發炎,而且這些油的提取過程也並不簡單(不像橄欖油和酪梨油可以通過物理壓榨獲得),需要高溫和有機溶劑的參與,導致製作過程中產生大量氧化自由基,對粒線體造成傷害,自己習慣稱這些為「精煉植物油」,以區分健康的植物油(如橄欖油、椰子油、酪梨油)。美國眼科醫師Chris Knobbe認為,現代飲食中高含量的精製糖和種子油是許多慢性疾病的主要驅動因素,這些飲食成分與慢性炎症、代謝失調和氧化壓力的增加有關,進而導致多種慢性健康問題。李思賢提到,許多專家和學者甚至認為,植物油對代謝疾病的危害遠超過糖;Chris Knobbe醫師引用了一些數據,在1890年代,糖尿病的盛行率僅為0.0028%,而到了2016年,糖尿病的盛行率達到了前所未有的13%,這是一個126年間4643倍的增長,同樣,肥胖症的盛行率也從19世紀的1.2%增加到2018年的42.4%;Knobbe醫師認為,這些驚人的增幅與碳水化合物的攝取無關,反而與上述植物油的普及有密切關聯,從其他疾病的角度來看,增幅也相似,如癌症、黃斑部病變和失智症。李思賢直言,作為一名低醣飲食的支持者,相信高碳水化合物飲食也可以治療糖尿病,關鍵在於精煉植物油的攝取,不健康的油脂會損害粒線體,導致代謝問題和各種代謝疾病,像沖繩這樣的「藍色地區」,他們的飲食中90%是紫地瓜,這顯然不符合低醣飲食的邏輯,但他們卻異常長壽,這是因為他們雖然吃了高比例的碳水化合物,但精煉植物油的攝取很少,讓他們的粒線體保持健康,能有效代謝攝取的碳水化合物,從而達到長壽。至於外食族群應該如何做,李思賢表示,外食中最大的敵人不僅僅是澱粉,還有植物油,餐廳幾乎不可能用冷壓初榨橄欖油來做唐揚雞或炒菜,外食中使用的基本都是精煉植物油,這是他這些年來認為導致代謝疾病的另一個重要因素,過水可能是一個好方法,或者盡量選擇少油的健康餐廳,這樣才能把精煉植物油的攝取降到最低。
別一起吃!營養師揭「3組保健食品」超NG:沒效又傷荷包
許多現代人為了追求健康,有定期攝取保健品的習慣,藉此補充所需的營養素。不過,營養師劉雅惠提醒,其實保健品不是吃越多越好,有些保健品「千萬不要一起吃」,否則沒有效果又傷荷包。此外,她也列出不能一起吃的「3組保健品」,建議若大量服用時,應該將間隔時間拉長。近日營養師劉雅惠在臉書粉專「營養師Emma」分享影片,列出「3組保健品」不能一起吃,不然恐影響吸收率,甚至造成腸胃不適:1、魚油、藻油、月見草油+甲殼素、纖維粉和洋車前子劉雅惠表示,這種脂溶性的營養素,跟減重的排油纖維的甲殼素、纖維粉和洋車前子不能一起吃,因為膳食纖維會吸附油脂,降低其吸收率。2、鈣+魚油過多的油脂會影響鈣的吸收,還可能會讓腸道不舒服,建議魚油可以在飯後吃,而鈣因為可以幫助睡眠,建議在睡前服用。3、葉黃素+β-胡蘿蔔素這兩者在腸道的吸收途徑非常相似,微量的β胡蘿蔔素不會有影響,但若是大於15毫克就建議隔餐吃。另外,食藥署官網也指出,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建議1天攝取6毫克的葉黃素,可預防黃斑部病變;至於β胡蘿蔔素在人體內可轉換成維生素A,可改善因缺乏維生素A,而導致的眼睛及皮膚的疾病。食藥署提醒,天然蔬果中所含有的β-胡蘿蔔素及葉黃素的量,尚不足以造成兩者競爭吸收的疑慮,民眾不需過度擔憂。如需服用大量的β胡蘿蔔素及葉黃素時,應先諮詢專業醫師、藥師或營養師,依個人需求而選擇補充量,並將兩者服用時間的間隔拉長,使其不致於相互影響。
台灣成「眼鏡王國」?500度以上近視人口居全球之冠 專業醫示警「慎防4病變」
不知曾幾何時,在台灣,眼鏡似乎已經成為一種「標配」,反而是沒有近視的人成為十分罕見的少數族群。而眼科醫師林宜鴻也表示,台灣近視人口為全球第一,超過500度的高度近視,更佔據近視人口的四分之一。他也提醒,近視如果高達800度,有4種眼部疾病必須注意。眼科醫師林宜鴻日前在FB粉絲專頁發文表示「近視度數深,代表眼球老得快」,可能現在年紀30多歲,但眼睛就已經與80幾歲的長者相差無幾。而林宜鴻也提醒,如果近視度數超過800度,很有可能會導致下列的眼睛病變:早發性白內障不到50歲就出現白內障症狀,導致視線模糊和視力下降。視網膜剝離眼睛內的視網膜從其正常位置脫落或分離開來的疾病,發生時不會痛,但屬於急症,發生要盡早治療,否則可能會視野缺損。近視性黃斑部病變可能會導致視力模糊或失去中央視力,對閱讀、開車或認人,都會造成影響。青光眼神經逐漸損壞、周邊視野受損,若不加以控制可能導致失明。林宜鴻也提醒,眼睛是很寶貴的資產,近視代表眼睛處於不同程度的風險環境。林宜鴻也列舉數據,點出近視與沒近視正常人相比,罹患黃斑部病變的風險如下:低度近視 (50-300度),14倍風險中度近視 (301-600度),73倍風險高度近視 (600度以上),845倍風險林宜鴻也呼籲民眾,應當每年去眼科做檢查,包含散瞳檢查、眼軸測量、眼壓及視神經盤檢查等,畢竟有些眼睛疾病初期症狀並不明顯,定期檢查及早發現病根、及早治療。
全台糖尿病患者突破250萬 醫曝「7大無痛症狀」有這情形累血糖恐已失控
全台灣糖尿病患者已突破250萬人,新陳代謝專科醫師周建安指出,當血糖超標時,全身的血管及器官「就像泡在糖水裡」,會快速地誘發各種病變。糖尿病在抽血診斷前,不妨可以觀察是否有「7種無痛症狀」,若是一直覺得燥熱又疲累「血糖已經開始進入不可控制的程度」,要有所警覺。初日診所新陳代謝專科醫師周建安在YouTube頻道中分享, 若是怕自己罹患糖尿病?他建議可先試著自我評估是否有以下「7大無痛症狀」。1.皮膚變黑若有嚴重的胰島素阻抗,往往會在皮膚皺摺處,如脖子、腋下開始出現皮膚變黑變厚的「黑色棘皮症」,原因在高胰島素阻抗的情況下,糖分和胰島素作用,造成皮膚角質增生和膠原蛋白破壞,產生黑色棘皮症。有這個狀況就得開始懷疑糖尿病的可能。2.吃多喝多頻跑廁所當血糖不斷往上爬升,身體要把毒素排出,就會讓人頻頻跑廁所,由於糖分經由尿液排出,在排尿過程中大量水分跟著排出,因此會變得容易口渴,加上這麼多糖分流失,代表吃進的食物沒被身體好好地吸收和利用,造成會想吃甜食的念頭,當有上述症狀時,代表血糖開始異常。3.容易感到疲憊當血糖從小便中開始大量流失,身體能量就會開始不足,慢慢感到疲勞、倦怠,同時又伴隨脫水,讓人覺得燥熱易累,這暗示著血糖開始進入不可控制的程度,必須就醫。4.尿道感染很多人發現得到糖尿病食,不是因為尿道感染問題,而是馬桶周邊開始「長螞蟻了」,這是尿液中糖分太多,而大量糖分從小便中排出,假如水分又攝取不足,容易在尿道中滋生細菌,引發反覆的尿道感染。5.視力模糊病變持續性高血糖還會使眼睛角膜開始水腫,視野模糊看不清楚,糖尿病本身也容易引發視網膜病變、黃斑部病變甚至青光眼。6.體重突然下降若是突然快速消瘦且伴隨著越來越疲勞與倦怠,可能就是糖尿病所導致,嚴重高血糖會造成脫水,體重快速下降,短短2個月可下降超過10公斤,這樣的體重驟減不會對體脂肪、肌肉有任何幫助,反而會越來越累須盡速就醫,否則可能會出現低血壓,甚至昏迷。7.傷口難癒合糖尿病到了非常嚴重的程度,血管中流的就不是血而是糖了,高糖分適合細菌大量增生,也會因糖毒的影響造成免疫細胞無法有效抵達傷口清除細菌,這時身上容易產生大大小小的傷口卻又難以癒合。有這狀況就是糖尿病後期,要找醫師治療。周建安提醒,若出現上述症狀不用太過焦慮,因為糖尿病的診斷仍需靠抽血,應盡快就醫安排抽血檢驗飯前血糖、飯後血糖及3個月血糖平均值糖化血色素,當抽血驗出飯前血糖大於126mg/dL、飯後血糖大於200mg/dL、糖化血色素大於6.5%,才會被診斷為糖尿病。
她癌症免疫療法後產生1罕見眼睛副作用 4原因都可能致此眼疾嚴重恐失明
醫療持續進步,癌症有了許多新的治療方式,標靶治療、免疫療法等都能為患者的治療帶來轉機,不過這些藥物也有可能帶來罕見副作用。像71歲朱女士,罹患輸尿管尿路上皮癌,經過手術切除並在術後使用免疫療法,但在第2個循環(cycle)的免疫治療時,卻出現視力模糊、頭痛、皮膚出疹等症狀。經過檢查發現,這竟是免疫藥物所導致的罕見副作用「葡萄膜炎」,使朱女士右眼視力從1.0降到0.8、左眼視力0.6降至0.3,並合併有黃斑部病變、嚴重漿液性視網膜剝離。不過,暫緩免疫療程並經過局部類固醇注射及藥水治療後,1個月內症狀便逐漸獲得改善,追蹤3年目前都沒有癌症或葡萄膜炎復發跡象。什麼是葡萄膜炎? 有哪些症狀?有哪些病因?「葡萄膜炎」顧名思義就是眼睛內的葡萄膜出現發炎情況,不過所謂的葡萄膜並非單一組織,台北榮總眼科部葡萄膜炎及眼矯型科黃德光主任表示,它包含虹膜、睫狀體、脈絡膜等,不管是虹彩炎、睫狀體炎、脈絡膜炎都是葡萄膜炎,它是跟身體狀況最息息相關的疾病之一。葡萄膜炎的常見症狀包含持續性的視力模糊、不正常的飛蚊症增加、眼睛紅、痛、畏光而且初級眼藥水無法緩解等,黃德光主任提到,葡萄膜炎有可能會造成白內障、視網膜病變、視神經病變、黃斑部病變等,在已開發國家中,它是造成失明的前十大重要原因之一,而造成葡萄膜炎的原因包含:惡性腫瘤感染藥物作用自體免疫治療需先釐清病因 免疫罕見副作用發生率不到1%其中,免疫藥物會誘發自體免疫反應,少數患者會出現葡萄膜炎的情況,是免疫療法的罕見副作用。黃德光主任指出,研究顯示,這樣罕見的副作用發生率約為1-2%,甚至有些研究指出發生率僅有不到1%。因此,民眾不需要太過擔心、拒絕使用免疫療法,而且若是出現葡萄膜炎也能透過治療改善症狀,但治療方式會因為病因而有所不同。像有些病人並非藥物作用所致,而是腫瘤轉移或是腫瘤引發自體免疫反應攻擊所致,這時應先審視全身腫瘤控制的情況,是否有其他地方的轉移,並針對腫瘤本身加以治療。另外,除了免疫治療外,傳統的化療可能會造成免疫低下而伺機感染,導致葡萄膜炎,針對這種葡萄膜炎,需要先確立病原體,並加以抗生素或抗病毒藥物治療,控制眼睛或身體的感染,降低失明的危險。而葡萄膜炎,若確定是免疫治療所產生的罕見副作用,症狀輕微時會先使用眼藥水,嚴重時則會暫停使用免疫療法並加上身體消炎藥物或眼內注射,緩解發炎改善症狀。不過,黃德光主任坦言,診斷葡萄膜炎對一般眼科診所來說並不難,但若要找出導致葡萄膜炎的原因會是一個困難點,因為它需要高階檢查,而且除了眼科檢查外,還需要全身免疫、感染檢查等,全台約有2-3千位眼科醫生,這之中能診治葡萄膜炎的醫師可能不超過30個。所以,黃德光主任提醒,癌症患者若有葡萄膜炎疑似症狀,應盡快就醫尋求專業醫師診治,葡萄膜炎需要醫院內腫瘤科、感染科、免疫科及眼科的醫療團隊共同照護,才能使患者達到完善的腫瘤治療與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
高金素美視力模糊急動刀 醫列原因:中風、血管阻塞都有可能
無黨籍立委高金素梅近期因眼睛模糊,上周動眼睛手術,眼科醫師表示,眼睛模糊需要動刀病症不少,不過要注意是否與腦部疾病有關,眼睛所接收的視覺訊號在後腦杓的視覺區處理,此區功能若有問題會導致視力模糊,另外腦部血供應不足、中風、血管阻塞或收縮等,也都會有影響導致視力模糊。根據報導指出,58歲立法委員高金素梅上週出席內政質詢後,立即前往醫院動眼睛手術,並且透過臉書分享,最近感覺自身視力越來越模糊,聽從醫師建議決定接受開刀處理,然而立委並未說明因甚麼病症導致需要動手術。不過因視力模糊導致眼睛需要開刀的病症案例其實不少,眼科醫師林宜鴻指出,例如白內障、青光眼、黃斑部病變、視網膜剝離及其他疾病。他也表示,雖然並非出現視力模糊就需要立即開刀,建議眼睛有異狀,要盡早就醫治療,延遲治療恐怕會讓原本不需動刀的病症惡化,最終不得不開刀。許多人會眼睛突然模糊,但過一陣子就又好了,他表示,可能與眼睛疲勞與乾眼症有關,當眼睛疲勞時,會影響到對焦功能的睫狀肌,進而導致視力模糊,稍作休息,待眼睛疲勞減輕,視力便恢復。視力模糊除了眼科問題,還有可能與腦部疾病有關,他表示,因為眼睛所接收的視覺訊號在後腦杓的視覺區處理,所以此區功能若有問題會導致視力模糊,另外腦部血供應不足、中風、血管阻塞或收縮等,也都可能影響視覺區,進而引發視力模糊。他提到,所以有時眼前可能出現閃動的光影、甚至眼前一片黑,造成視力模糊,這些都不是眼睛本身的問題。
Janet自曝近視高達1450度! 授5妙招守護孩子視力
女星Janet(謝怡芬)5日出席台灣近視病醫學會新版兒童近視衛教手冊記者會,擔任形象大使宣導保護視力,笑說:「我跟別人打賭誰的近視度數比較深,輸的要請吃飯,從來沒輸過,因為我的近視1450度!」她自幼飽受高度近視之苦,擔心兩個兒子會遺傳到近視,不讓孩子過多接觸3C用品,也盡量安排戶外活動、鼓勵吃胡蘿蔔跟枸杞等,守護孩子視力健康。近視是病 高度近視恐產生多種病變世界衛生組織(WHO)將近視列為全球「流行病」,根據統計,預估到2025年,全球將有50%的人罹患近視。根據國民健康署106年「兒童青少年視力監測調查」結果顯示,台灣幼兒園小班近視盛行率為6.9%,小一時達到19.8%,小六更大幅增加到70.6%[i]!台灣近視病醫學會執行長吳佩昌表示,近視的成因是由於眼睛肌肉痙攣,無法對焦造成眼軸拉長,因而形成近視。目前醫學研究認為,近視無法自行恢復,只能控制度數增加,年紀越輕罹患近視,度數增加會越快速。尤其近視度數超過500就屬於「高度近視」,會增加罹患白內障、青光眼、視網膜剝離及黃斑部病變,甚至有失明風險。呼籲家長定期帶孩子檢查視力,多到戶外走動,遵守用眼30分鐘,休息10分鐘的原則,對於視力保健都有幫助。「什麼都看不到」 自幼眼鏡不離身 Janet分享自己從小就飽受高度近視之苦,從5、6歲開始就因為800度的高度近視要戴厚重的眼鏡,練習小提琴或是日常活動都很不方便,甚至無法參加最喜歡的游泳比賽。後來8歲時改用硬式隱形眼鏡,戴一整天讓人又硬又痛。由於平常工作都戴隱形眼鏡,外界不知道Janet的近視高達1450度。遺傳是近視的成因之一,她感嘆:「跟很會念書的姊姊比起來,我算蠻愛到外面玩的小孩,居然也變成大近視。我早上起來就是那種,如果沒戴眼鏡,真的是什麼都看不到,我只看得到顏色,輪廓都看不清楚,好像殘障一樣。」避免影響孩子 Janet分享守護視力Janet和丈夫George育有6歲和3歲的兒子,身為二寶媽的她特別注重孩子的視力健康,前陣子聽到6歲的老大說視線濛濛有點看不清楚,立刻到眼科請醫師檢查,所幸目前小朋友視力正常。Janet也笑說,要是自己在家帶小孩,一聽到他們的叫聲,還得先「摸到」眼鏡才能過去查看究竟,好在George視力非常好,比她更能勝任「1打2」的工作。Janet分享:「我很擔心我的小孩,會不會跟我一樣高度近視,所以我們真的是會定期讓他們在外面跑來跑去,當然也不是擔心近視就不能看電視,我們也是會大家一起看電視,看最久只能看一部電影的時間。在看電視的過程,我們會一直提醒說,不要離太近。」從小就定期讓孩子給眼科醫師檢查在家中會適時提醒看電視要保持適當距離目前還不讓小朋友使用接觸電腦平日鼓勵小朋友到戶外玩耍,有空的時候更主動帶小朋友到戶外活動,去海邊、爬山,看綠色風景。飲食部分鼓勵小朋友多吃對眼睛好的食物,例如胡蘿蔔跟枸杞等。國民健康署副署長魏璽倫呼籲家長重視近視是一種疾病的觀念,從孩子幼兒期開始就應該建立正確護眼123習慣,定期就醫掌握及控制度數,打造孩子的好視力,讓國家未來的主人翁能降低近視病之威脅,奠定國家未來發展之競爭力。[i] https://www.hpa.gov.tw/Pages/List.aspx?nodeid=45
冬天補充「六款維生素」!有效維持免疫系統健康
冬天來臨,在氣溫變化之下一不小心就會生病,為了照顧好身體就要透過食物來補充營養,現在市面上有許多營養品能幫助你補充每日所需的維生素,保持身體和大腦的健康。根據《NEW YORK POST》報導指出,在冬天這些維生素不可或缺,建議每日攝取這五種營養,包括維生素C、維生素D、維生素B6、鋅、Omega-3。1. 維生素C首先「維生素C」,是需要定期攝取的維生素,香蕉和柳橙汁則是維生素 C 的良好來源。維生素C不但具有多種功能,包括:協助保護細胞並保持健康,維持健康的皮膚、血管、骨骼和軟骨;以及協助傷口癒合。另外,根據英國國家衛生服務(NHS)表示,19至64歲的人每天需要攝取40毫克的維生素C,通常日常飲食應該能夠滿足所需量。因此,建議不要攝取過多的維生素 C,因為它可能有害,但服用少於 1,000 毫克的維生素 C 就沒有問題。2. 維生素D再來是「維生素D」,對免疫方面至關重要,在許多食物中維生素D並不是一種天然成分,但可以從強化牛奶、強化麥片和富含脂肪的魚,以及直射陽光中獲取。維生素 D 在免疫系統中發揮重要作用,可能減少自體免疫疾病(如糖尿病、氣喘和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風險,但只有在維生素 D 存在時,身體才能吸收鈣,因此維持骨骼健康也不能少。根據梅奧診所(Mayo Clinic)指出,它還具有抗發炎、抗氧化和神經保護特性,支持免疫健康、肌肉功能和腦細胞活動。然而,皮膚產生的維生素D量取決於許多因素,包括季節變化的時間。在冬季,維生素D的產生可能會減少,甚至完全缺乏,因此確保每天攝取是非常重要。因此建議,19歲及以上成人的每日建議攝取量為600IU(15微克),70歲以上的老年人則是800IU(20微克)。最近,根據2023年美國心臟協會科學發表報告指出,美國建議的維生素D飲食攝取量可能太低,無法達到某些人(尤其是患有心臟病者)的最佳水平。3.維生素B6接著是「維生素B6」,根據Medline Plus表示:「在冬天和流感季節,維生素B6對於神經系統和免疫系統的健康特別重要。」可以從這些食物攝取,包括香蕉、金槍魚和鮭魚、豆類、牛肉和豬肉、堅果、家禽、鷹嘴豆、全穀物和強化穀物。實際上,缺乏維生素B6是常見的,缺乏可能導致抑鬱、混亂和煩躁等症狀。這種維生素有助於將食物轉化為細胞能量,有助於在冬季減少能量並增加疲勞時提供幫助,特別是患有季節性情緒障礙。根據梅奧診所(Mayo Clinic)指出, 50歲及以下成年人的維生素B6每日建議攝取量為1.3毫克,50歲以上女性為1.5毫克,男性為1.7毫克。4. 鋅另外,「鋅」是一種礦物質,可以幫助增強身體的自然防禦力,特別是對抗季節性皮膚狀況和疾病,同時有助於獲得良好的睡眠。眾所周知,這種營養素被認為有助於改善免疫系統和新陳代謝功能。根據《Healthline》聲稱,它在皮膚健康、免疫功能和細胞生長方面發揮作用,並且可能有助於保護免受痤瘡和炎症的侵害。研究表示,鋅對健康有許多好處,包括增強免疫系統、加速傷口癒合,以及降低某些與年齡相關的疾病風險。若是缺乏鋅的危險因子恐包括:每天攝入不足、酗酒、基因突變和衰老,症狀可能包括腹瀉、頭髮變稀疏、嗅覺或味覺減弱、皮膚乾燥或生育問題。5. Omega-3最後「Omega-3」富含脂肪酸,在寒冷和乾燥的月份尤其重要,有助於保持皮膚濕潤。由於身體無法自然產生所需的omega-3,因此透過食物或補充劑獲取健康脂肪非常重要。根據《Healthline》研究顯示,Omega-3 與降低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死亡、心律不整猝死、血栓、某些癌症(如乳癌)、阿茲海默症、失智症和老年黃斑部病變的風險有關。而魚則是攝取Omega-3 的最佳來源,美國心臟協會建議,沒有心臟病史的人每周至少吃兩份魚(總共 6 盎司到 8 盎司)。6.鐵根據《 Medical News Today》報導,「鐵」對於血紅蛋白的功能至關重要,血紅蛋白是一種在血液中輸送氧氣並執行其他各種過程所需的蛋白質。鐵也能增加能量,促進孕婦健康並提高運動表現,在女性運動員中常見缺鐵問題,這可能增加罹患糖尿病和肝癌的風險。許多食物均含鐵,若難以在日常膳食攝取鐵質的人,可透過補充劑來補充。
近視雷射矯正就好? 醫提醒年少不控制4病變機率增
台灣是近視王國,國人近視比率和香港、新加坡居全球前三名。近年不少人接受近視雷射矯正,但醫師提醒,即使矯正了視力,罹患視網膜剝離、黃斑部病變的機率仍高於一般人,青光眼、白內障也可能提早發生,提醒家長勿放任兒童近視失控,應積極控制。眼科醫師陳夢柔表示,亞洲國家學童課業壓力大,可能從早到晚都在讀書,加上近年電子產品盛行,據2019年兒童福利聯盟調查資料,小孩擁有第一支手機的平均年齡為10歲,長時間近距離用眼之下,近視比率普遍高。冠疫情期間,大量螢幕學習更增加了近距離用眼時間。眼科醫師賴紫庭表示,全球各國都出現「隔離近視症候群」(The Rise of Quarantine Impact),俗稱「宅近視」(Indoor Myopia);香港最新調查,疫情期間6到8歲兒童近視比率增加50%,對於年紀較小的影響更大,近視發生年齡大幅提前。台灣國小學童近視率也爆增,111學年度突破45%,國中生視力不良率則是73.16%,高中生更甚,來到81.61%。陳夢柔提醒,近年國際上普遍認定近視是一種疾病,根據國外研究,近視超過500度的人,日後青光眼、白內障提早發生率是一般人的3倍和5.5倍;近視700度以上的人罹患視網膜剝離、黃斑部病變的機率,更足足高出44倍和127倍。她強調,近視會造成眼軸拉長變形、視網膜變薄,即使長大後接受近視雷射矯正,但仍有潛在疾病風險。賴紫庭分享,近視控制的黃金期落在3到18歲,每年可能增加100到150度,9年下來可能就超過900度,相當可觀。大部分家長仰靠散瞳劑幫孩子控制近視,不少人覺得戴眼鏡會造成近視增加,但現在隨著醫學進步,近視控制眼鏡除了能幫助小朋友看得清楚以外,也有控制近視的效果;另外像是增加戶外運動、塑形片、近視控制日拋等,都可作為控制考慮的方式之一。
周海媚病逝/「千面女郎」狼瘡症狀多變…血液系統問題佔逾8成 不易早期發現
57歲港星周海媚病逝,消息震驚演藝圈,而據說她生前受「千面女郎」紅斑性狼瘡困擾。對此,林口長庚說,血液系統出問題的患者佔85%,「狼瘡症狀多變化,要早期發現相當不容易」林口長庚風濕過敏免疫科在臉書發文說,周海媚曾透漏有血小板低下問題,但否認有紅斑性狼瘡,「紅斑性狼瘡的表現非常多樣性,每個人的症狀、表現、病程進展都不一樣,又被醫界稱為『千面女郎』。其中發生血液系統方面的問題占了85%。」林口長庚強調,「狼瘡症狀多變化,要早期發現相當不容易。輕則影響皮膚、身體發炎,重則侵犯內臟各器官。若有疑似症狀長期未改善,務必盡早安排檢查」全身性表現(95%):疲倦、發燒、體重減輕肌肉骨骼系統(95%):關節酸痛、關節炎、肌炎皮膚(80%):臉部蝴蝶斑、圓盤性紅斑、光敏感、口腔潰瘍、落髮、血管炎血液系統(85%):貧血、白血球低下、血小板低下、脾腫大、淋巴節腫大神經系統(60%):認知障礙、情緒異常、癲癇、腦血管病變、神經病變心血管系統(60%):心包膜炎、肺出血、肺炎、肺動脈高壓、心律不整、心臟衰竭呼吸系統(60%):肋膜炎、肋膜積液、間質性肺炎、肺出血腎臟(50%):蛋白尿、血尿、腎病症候群、腎衰竭狼瘡腎炎腸胃系統(45%):腸出血、穿孔、噁心、嘔吐、腹瀉、腹水、腸壁增厚血栓(15%)眼睛(15%):視網膜血管炎、乾眼症、黃斑部病變、青光眼、飛蚊症林口長庚曝狼瘡多種症狀。(圖/翻攝林口長庚風濕過敏免疫科臉書)
唐綺陽眼睛出問題 宣布要休養治療了
星座專家唐綺陽老師近年受到歡迎,每週分析的星座運勢更是讓各大媒體轉發,成為民眾每週必看的星座分析之一,但近期她就透露,眼睛出現問題,看書甚至看不清字,如今要進行雷射手術,將會休養一段時間,但她今(30)日仍發文寫出12月運勢即將登場。唐綺陽的星座運勢近年受到歡迎,不少人也期待她每年的新作。(圖/翻攝自唐綺陽臉書)唐綺陽日前發文表示,一直知道自己眼睛有狀況,但都沒有處理,直到10月底看不清書上的字,才馬上預約眼科掛號,「果然,不檢查則已,一檢查問題有夠多,『黃斑部病變、白內障、青光眼、乾眼症、重度近視、飛蚊症』一應俱全…醫生說是一定要雷射了。」她透露目前先進行的是飛蚊症雷射,左右眼都有所以要分四次,醫生「滋滋滋」一下就幫她打好左眼,並表示這次的目標是讓一坨變一千隻小蚊子,免得老覺得餘光「有人一閃而過」,眼睛有上麻藥,所以不痛,術後也不需眼罩,感嘆現代醫術真厲害。手術後她也宣布將會閉關休養,並在12月閉關寫2024年星座運勢。她也提醒大家要好好愛護眼睛,才不會真的出狀況才趕緊就醫。
眼前突然一片黑!視網膜剝離4前兆 不立刻動手術恐失明
現代人處於3C時代,高度近視患者因為眼球軸距長,視網膜剝離機率比一般人高,一旦出現突發性飛蚊症、看到閃光、視野缺損、視力模糊應立即就診。台北榮總眼科部視網膜科主治醫師黃德光出席「眼疾治療歷史特展」時表示,曾有一位24歲的研究生,唸書唸著突然發現眼前一片黑、一檢查竟然是視網膜剝離,不巧過2天就是研究所畢業考試,患者無法及時開刀,面臨人生抉擇陷入兩難!最後仍咬牙決定考完試隔天衝去開刀,幸好有挽回視力!視網膜是一層薄神經組織,如同相機底片能夠感光,讓人體驗色彩與光影的重要構造,視網膜是依靠外面脈絡膜供給營養,當視網膜神經曾發生病變,造成神經層無法吸收營養而退化,便會造成不可逆轉的視力損傷。視網膜剝離高風險族群包括:高度近視者、有家族史者、眼睛曾受過傷、有突發性飛蚊症者。視網膜剝離4個前兆 突發性飛蚊症視力老化或視網膜剝離初期,因裂孔造成出血與發炎,在玻璃體內漂浮而形成點狀物。 看到閃光由於視網膜受到拉扯刺激或已形成裂孔,即使閉眼也能感覺到閃光。 視野缺損部分視網膜剝落,便會看到黑影或產生黑幕遮住視野的感覺。 視力模糊視網膜剝落嚴重者,中央視力明顯減退,甚至慢慢喪失視覺。高度近視眼球軸距改變 視網膜變薄破洞黃德光表示,600度以上就屬於高度近視,近視又分成軸性近視和屈光近視,眼球軸距變長,視網膜變薄就可能會產生破洞,早期變薄破洞不見得會剝離,可用雷射把破洞圍住,避免產生視網膜剝離。但若放任視網膜破洞不管的話,玻璃體內的水分會順著破洞流入視網膜後方,久而久之可能會產生永久性視力低下,有很高的風險會完全失明、視野完全黑掉,一定要緊急動手術!「一旦產生高度近視,後面的風險就很難預防!」醫師提醒,高度近視者眼球軸距已經改變,無論配戴眼鏡、隱形眼鏡、進行白內障手術、做近視雷射近視等,仍然無法降低罹患白內障、青光眼、黃斑部病變或者視網膜剝離的風險,呼籲民眾儘量及早預防高度近視。此外,一般揉眼睛不會導致視網膜破洞,但是少部分人因遭受大力撞擊,可能會視網膜剝離,避免過度激烈運動,假設被球撞到眼球,一定要去眼科檢查。黃德光表示,視網膜剝離通常發生在30、40歲以上的患者。但臨床上也曾看過20、30歲就有視網膜剝離,且沒有任何受傷或外力,自發性剝離,因此仍需警覺。視網膜剝離 3大類治療方式 冷凍療法在視網膜破損處,施以局部冷凍貫通劑,封住破損邊緣。 鞏膜扣壓術將矽膠植入扣壓鞏膜,由外而內將鞏膜圈住,使剝離的視網膜靠合。 玻璃體切除術以玻璃體切除器深入眼球切除,並將網膜下液體吸出把視網膜回貼,但手術時眼球裡需要換空氣,病人開完刀後需要24小時趴著,且趴3個禮拜到1個月,對生活影響較大。至於患者到醫院治療跟診所治療有何差異呢?黃德光說明,無論醫院或診所醫師的專業能力,都可以處理視網膜剝離手術。差別在於健保無給付診所開侵入性視網膜剝離手術,僅少數診所特殊申請過,大多需要到醫院治療才能申請健保給付。醫師提醒,無論接受哪一種的手術,眼球的構造都會改變,原有玻璃體的保護就喪失掉,一但未來受到撞擊的時候就會更加脆弱。因此預防勝於治療,高度近視者須定期追蹤,以免產生破洞,一有症狀趕快就醫治療師做雷射維護,才能夠預防後續產生視網膜剝離,一旦產生剝離,如果不立即把視網膜復位,視力損失恐無法恢復。
遠離高度近視!控制度數新利器「周邊離焦+變色」 減少散瞳劑畏光不適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儀文報導】除了避免近視產生外,抑制近視度數加深也很重要。知名眼科診所醫師陳彥伯指出,尤其學齡期的孩子,正好是度數增加最快的一個階段,需要特別注意近視的控制,研究統計也指出近視平均每年會增加75至100度,此時如果未積極控制近視的加深,很容易變成高度近視(500度)。現在除了傳統眼鏡鏡片外,還有周邊離焦鏡片、角膜塑型片、學童專用日拋等,陳彥伯醫師表示,周邊離焦鏡片現在有變色鏡片,可以減輕使用散瞳劑的畏光不適。而親子部落客心媽也帶著大女兒筠心出席眼科診所記者會,以親身經歷分享近視矯正的選擇。近視加深有「這些」風險 度數控制方法如何選擇?近視不只會影響視力,可能還有其他眼疾風險。陳彥伯醫師表示,根據流行病學研究,近視有5%會發展成高度近視,高度近視會增加早發性白內障、青光眼、視網膜剝離及黃斑部病變等風險,嚴重甚至有可能造成永久性的視力損害,目前常見的近視矯正方式包括「藥物治療」、「光學矯正」。「藥物治療」主要是使用長效型散瞳劑。陳彥伯醫師提到,長效型散瞳劑濃度越高控制效果越好,但是其副作用(如:畏光、看近不清楚等)也會隨之越加明顯,此外看遠看不清楚時,還需搭配其他光學矯正方式。在「光學矯正」上,除了傳統眼鏡鏡片外,還有最新的「周邊離焦」。陳彥伯醫師說明,一般光學矯正的周邊成像會在視網膜之後,眼睛會隨之調整漸漸使眼軸增長,而所謂的「周邊離焦」是透過光學矯正,讓中心焦點落在視網膜上,讓周邊焦點落在視網膜前方,可抑制眼軸過度拉長、減緩近視加深的速度。目前新一代近視控制的方法,包含周邊離焦鏡片、角膜塑型片、學童專用日拋都運用類似周邊離焦的原理控制近視。陳彥伯醫師表示,角膜塑型片、學童專用日拋都會接觸眼球,建議在9歲以上使用,但周邊離焦鏡片沒有年齡限制,也適合不喜歡侵入感的患者,因此民眾可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來控制度數。周邊離焦鏡片不與眼睛接觸 變色鏡片還可改善畏光像親子部落客心媽就提到,大女兒筠心小學六年級在學校做視力檢查時,就發現兩眼都有100度的近視,而且上課要看清楚黑板上的字相當吃力,因此心媽決定帶孩子到眼科診所進行評估,在詳細了解各種矯正方式後,決定讓孩子驗配周邊離焦鏡片。心媽表示,周邊離焦鏡片不會與眼睛直接接觸,也沒有異物感,更沒有清洗保養的問題,女兒升上國中課業變重了,但今年回診時度數仍維持得很好,幾乎沒有增加。筠心也分享到,現在配戴周邊離焦鏡片後,看遠相當清楚,黑板的字也不再模糊不清,沒有感到任何不適、不舒服,只有一開始因為戴眼鏡睡覺前、洗澡前要拿下來有點不習慣而已。而現在周邊離焦鏡片還有變色功能,能減輕散瞳劑畏光問題。像心媽的二女兒在發現近視後便前往眼科診所評估,由於她對散瞳劑的畏光問題較敏感,經過討論後,醫師便建議使用周邊離焦鏡片搭配新的變色功能,以減輕畏光不適的狀況,使其在從事戶外活動時更能獲得完整的雙眼視力防護。最後,陳彥伯醫師也呼籲,近視控制是長期抗戰,不論是使用何種矯正方式,都需要患者與醫療院所密切合作,應遵從醫囑正確配戴並定期回診,才能有良好的控制效果,此外也要注意用眼習慣,每30分鐘近距離用眼就要休息10分鐘,每日應戶外運動2小時,這樣才可有效維護視力健康。
高度近視恐成眾多眼疾之源! 醫授「343原則」維持視力保健
國人「靈魂之窗」越來越茫!眼睛退化機制與幼年期的視力狀態關係密切,最大的問題根源就是近視。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監事、三軍總醫院一般眼科主任呂大文出席「眼疾治療歷史特展」表示,國小學童畢業時視力若達到500度,未來度數恐不低於1,000度,提醒兒童時期要注意視力保健,掌握「343原則」,將畢業時近視度數壓到300度以下,罹患眼疾的風險才能降到最低。呂大文表示,人生不同階段會引發不同的眼部疾病,兒童時期如果沒有照顧好視力,就會成為未來所有眼睛疾病的根源,包括壯年乾眼症、早年性白內障、黃斑部病變、視網膜剝離等。呼籲孩子越年幼時就注意視力保健越好,盡量在兒童在畢業之前壓低近視度數,不要達到300度。根據國健署統計,小學1年級學童近視比例26%,小學畢業學童近視比例已超過50%;根據眼科醫學會統計,若小學3年級近視度數達到300度、小學畢業時近視達到500度者,未來度數恐不低於1,000度。白內障與青光眼逐年攀升 眼睛健康不可忽視國人常見眼疾包括乾眼症、飛蚊症、白內障、黃斑部病變、視網膜剝離等。根據衛生福利部全民健康保險醫療統計資料顯示,我國白內障就診人數從民國105年106萬人上升到民國110年的114萬人,5年內成長7%;青光眼就診人數從民國105年35萬人上升到110年43萬人,5年成長22%。遠離惡視力 國健署推廣視力保健「343原則」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2020年發表的「世界視覺報告」指出,全球有至少22億人有視力障礙,其中超過10億人的眼疾原本是可預防與治療的。此外也將高度近視下修至500度。衛福部國健署也推廣視力保健「343 原則」:「3」學齡前到22歲的孩童和青少前,每次近距離用眼30分鐘後,休息10分鐘。「4」22歲到尚未老花眼的人,每次近距離用眼40分鐘後,休息10分鐘。「3」有老花眼的人,每次近距離用眼30分鐘後,休息10分鐘。呂大文表示,過度曝曬於陽光對眼睛來講有潛在的傷害;民眾生活中接觸3C產品後,看遠處或是到大自然走走,適度放鬆眼睛很重要;用眼時也要注意不要太操勞,建議在燈光充足的環境下使用眼睛。醫師呼籲,眼睛健康是人們必須面對且重視的課題,眼睛受損不只影響生活便利,也容易發生跌倒或交通上的危機,進一步因不敢騎車、外出,影響到自信和社交,工作可能停擺,甚至加速失智症來臨。擁有正確的認識眼疾知識,每年定期至眼科檢查,捍衛自己的眼睛,才能擁抱睛彩視界。
世界第2大致盲原因 「視力小偷」青光眼專找這些人下手!
根據衛生福利部全民健康保險醫療統計,我國青光眼就診人數從民國105年35萬人上升到110年43萬人,5年成長22%。青光眼權威、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監事呂大文出席「眼疾治療歷史特展」表示,青光眼又稱「視力小偷」,初期症狀難以察覺,一旦發現時視力已嚴重受損,若無及早治療恐導致失明。提醒慢性病者、有家族史者、中高齡族群、女性等高風險族群要注意。眼球為維持形狀,需保持一定的壓力,眼壓的高低又由防水的分泌和排出維持,若房水的循環平衡被打亂,眼壓就會升高。由於眼壓異常而導致視神經萎縮,是一種會持續進行的視神經疾病,造成不可逆的傷害。青光眼又可依症狀分為急性與慢性,因為沒有明顯的前兆,所以須定期接受檢查,追蹤眼睛狀況,才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慢性青光眼」偷偷摸摸 5大高風險族群 呂大文表示,青光眼被稱為「視力小偷」,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症狀難以察覺,是個既慈悲又兇狠的眼疾,雖然沒有疼痛感,但若無及早治療恐會失明!診間許多病人初次就診的時候,視力就已損失一半。症狀:初期多是視野邊緣受損,症狀不易察覺,等到眼睛出現視力衰退,往往已經嚴重惡化。 眼壓值較高者正常眼壓落在12-20毫米汞柱,若高於20毫米汞柱需警覺。 大於40歲40歲得到青光眼的機率為1.5%,到了70歲就會增加到7%。 青光眼家族史直系血親有青光眼者,比一般人高出7-9倍,建議18歲開始就要定期檢查。 高度近視/屈光不正常者高度近視與青光眼、白內障、黃斑部病變都有關係,只要是近視度在500度以上的患者,有5至8倍的機率會有青光眼,所以高度近視者一定要接受青光眼的篩檢。 慢性疾病或其他糖尿病、高血壓恐併發「次發性青光眼」,此類患者特別要注意,糖友須控制血糖。另外手腳冰冷也要當心,由於血液循環不佳,可能會造成低眼壓青光眼。1/3患者會失明! 4種人當心「急性青光眼」 呂大文說明,急性青光眼平常完全沒有症狀,一旦發生就會導致視力變差與全身極度不適,每周都有病人到急診求助。急性青光眼一旦發生,高達1/3患者會失明,另1/3患者恐留下這明顯後遺症。症狀:視力突然變差、頭痛,甚至噁心、嘔吐。常被誤以為腸胃炎、偏頭痛、高血壓發作而耽誤,辨別關鍵在於「瞳孔放大」,可藉此徵兆篩選出來。 女性據健保資料庫統計,國內急性青光眼患者有75%是49歲以上的婦女,因為更年期影響,能保護眼睛的雌激素分泌下降,成為高危險群。 遠視100-300度因為眼球軸長較短,眼睛內空間較小,導致視神經遭擠壓,引發急性青光眼。 身高<160公分 年齡>55歲此外,很多民眾以為眼壓檢查正常就沒有青光眼。呂大文提醒,不能單靠「高眼壓」判斷。根據亞洲統計資料,85%以上青光眼患者屬於「正常型眼壓青光眼」,台灣1/3的低眼壓青光眼患者,眼壓並不高。患者2大惡習 導致視力惡化根據健保資料庫顯示,台灣約有38萬人正在治療青光眼,改善青光眼的方式包括降低眼壓與使用眼藥水治療。病人常有幾個特色:患者拒絕承認罹病診間不少民眾無法接受青光眼診斷結果,「家裡人都沒有得病,為什麼我會有?你是不是診斷錯誤,我要再去看另外一個醫生。」自行停藥導致惡化「這個醫生開的藥讓我好難受,停掉以後眼睛變得好舒服,我不想要治病。」由於青光眼眼藥水容易造成不適,許多病人以為症狀不但沒改善,反而更糟糕,自行停藥不治療,將導致眼疾惡化,相當可惜。行醫30多年,呂大文與青光眼病患及其家屬共同成立台灣青光眼關懷協會,期盼藉由提供正確醫療資訊、青光眼衛教及同儕支持,讓大家少一點恐懼,多一點勇敢,接受最佳的治療方式,發願不要再有失明的不幸事件發生,讓更多人持續看見寬廣世界,看見未來的美好。
散瞳劑治療近視畏光! 醫建議「使用1物」預防控制
暑假剛結束,就讀國小五年級的小華,最近看東西,總是皺著眉頭,讓媽媽十分擔心,尤其因暑假期間使用手機和平板玩遊戲的時間增加,很擔心孩子視力變化。經過眼科檢查後,發現小華近視度數的確增加不少,醫師建議給予長效散瞳眼藥水及指導正確用眼習慣;小華按時點眼藥水及保持良好作息,後續追蹤度數維持穩定,沒有再增加。近視併發症不可輕忽 白內障、視網膜剝離和黃斑部病變大里仁愛醫院眼科醫師彭書彥表示,近視是常見的眼睛屈光異常,看遠的物體不清楚,需要靠近才看得清楚。許多人會覺得戴上眼鏡或是接受雷射近視手術,近視的眼睛就可以看得清楚了,誤以為近視就治療好了,但近視衍生的併發症卻是不可忽視的。大部分的近視是受眼軸增長的影響,就像吹氣球,若氣球吹得越大,氣球壁就會越薄,眼軸增長會讓眼睛的組織受到拉扯而變薄,產生後續的併發症,包括白內障、青光眼、視網膜剝離和黃斑部病變等。雷射近視手術是針對眼睛前面的構造「眼角膜」進行手術,與戴眼鏡的目的相同都是讓光線可以順利聚焦到視網膜上,並沒有處理到上述近視相關的併發症。散瞳劑需留意畏光現象 也可慮使用角膜塑型片彭書彥指出,為了避免危及視力的併發症發生,預防近視或控制近視就非常重要。目前公認有效控制近視的方式是使用長效散瞳眼藥水阿托平(Atropine),其作用為放鬆睫狀肌,減慢眼軸增長的速度,減緩近視度數的增加。但因為放鬆睫狀肌讓瞳孔放大,讓更多光線進入眼睛造成畏光的副作用,可能會讓孩子不願意點散瞳劑,因此建議若在戶外活動可以做一些保護措施,例如戴太陽眼鏡(需有抗紫外線功能)、戴帽子或多待在陰涼處等方式降低眼睛不適。若無法適應散瞳劑的副作用,可以考慮使用角膜塑型片,晚上睡覺時配戴來控制近視,要提醒的是角膜塑型片需注意清潔保養,否則可能會造成角膜感染或角膜潰瘍。eye眼密碼3010120 共同保護孩子眼睛預防勝於治療,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提出「eye眼密碼3010120」,彭書彥提醒家長和孩子們用眼30分鐘,要休息10分鐘,每天戶外活動時間120分鐘以上,達到護眼的效果。近視控制需要家長和孩子們一起努力,如果家長發現孩子們視力有模糊的狀況,建議到眼科詳細檢查,討論最適合的治療方式,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共同保護孩子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