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毓惠
」 乾癬 黃毓惠 皮膚科39歲女染「皮膚病重症」好絕望 生物製劑精準治療獲給付
你曾想過皮膚病也有重症嗎?39歲陳小姐在就學階段確診為全身型膿疱性乾癬,急性發作時不僅全身布滿密密麻麻的細小膿疱,還因嚴重高燒幾乎昏迷,讓她住院臥床長達1個多月,即使出院後,仍不時發作需要反覆住院,直到9個月後病情才穩定下來。不料,幾年前在她懷孕期間全身型膿疱性乾癬又再度找上門,大發作膿疱病灶讓她體無完膚,連風吹過都會造成椎心的刺痛,而這次發病更是嚴重到引發敗血症,讓她差點失去生命。陳小姐坦言,她服用傳統藥物通常要經過兩到三週才能初見療效,根本沒有工作能讓她長時間請假,即使強忍身體不適前往上班,還須面對工作效率不佳、同事異樣眼光等諸多問題,長期下來身心飽受煎熬,更背負沉重經濟負擔,而最擊潰她內心的是疾病反覆發作,又不知道何時才能好轉的絕望感。值得慶幸的是,健保署於今年7月1日起正式核准全身型膿疱性乾癬專用生物製劑納入健保給付,可望提供更精準的治療武器,幫助病友急性發作快速消除膿疱。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eneralized Pustular Psoriasis , 簡稱GPP)是一種少見但卻可能伴隨致命併發症的皮膚重症,疾病最具特徵之處在於皮膚會出現大量的膿疱,並經常伴隨發燒等全身性症狀。根據一項全身型膿疱性乾癬病友的調查顯示,超過7成患者在兩年內平均有高達3次以上的重度發作,皮膚病灶範圍多達10個手掌大;更有4成以上患者在發作時住院超過10天以上,不僅無法正常工作,連日常生活起居都得仰賴他人照顧。健保署署長石崇良表示,考量到全身型膿疱性乾癬對患者與其家庭造成的經濟衝擊,而全身型膿疱性乾癬專用生物製劑有望幫助患者更快回歸生活正軌,甚至重返職場,因此,健保署將全身型膿疱性乾癬專用生物製劑納入健保給付,期盼能舒緩患者與其家庭的經濟與照護重擔。臺灣皮膚科醫學會理事長趙曉秋強調,全身型膿疱性乾癬的嚴重程度完全不同於尋常的斑塊性乾癬,且發病原因多元又難以預測,像是遺傳因素、懷孕、壓力、環境、藥物影響或是感染都有可能導致疾病發作,若未妥善治療,還可能提高因敗血症或是心肺腎等多重器官衰竭之併發症致命風險。臺灣乾癬暨皮膚免疫學會理事長 蔡呈芳說明,現階段有越來越多研究證實全身型膿疱性乾癬與免疫系統中的介白素36(IL-36)相關發炎途徑異常有關,包括IL-36RN基因突變或是IL-36激素過度活化都可能誘發疾病發作,而台灣的全身型膿疱性乾癬患者有高達半數以上具有IL-36的基因突變,這項重大發現也成為讓全身性膿疱性乾癬邁入精準治療的新里程碑。透過先進的基因檢測技術,在一次的檢測中即可快速辨識IL-36RN基因突變,對於全身型膿疱性乾癬的診斷和制定個人化治療相當有幫助。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理事、台北林口長庚醫院皮膚部副教授級主治醫師黃毓惠指出,目前臨床上皮膚科醫師會使用全身型膿疱性乾癬整體評估工具(GPPGA),從膿疱、紅斑、脫屑三大症狀的嚴重度評估去判斷患者的病情。今年納入健保給付的全身型膿疱性乾癬專用生物製劑是針對IL-36發炎途徑所研發,經臨床試驗證實,超過一半以上的患者能在一週左右完全清除膿疱,GPPGA的膿疱評分從重度的4分降低至完全消除的0分,快速改善皮膚膿疱症狀,穩定病情,且在治療後3個月,仍有6成患者可維持膿疱評分0分,有望突破傳統治療成效有限之困境,提供更有效管理急性發作的治療選擇。
「頭皮屑滿天飛」當心罹乾癬 患者8成憂鬱5成影響職涯
起床時發現枕頭全是皮屑,頭皮又癢又痛,竟是乾癬危機!張先生一開始發現後腦出現莫名大片結痂時,多次擦藥後卻未能好轉,檢查才發現竟已是中重度乾癬!面對每日雪花片片掉,從頭皮惡化到全身上下都出現嚴重病灶,讓張先生在炎炎夏日之下出門也只能全身包緊緊,不但影響生活品質,漫長的治療過程也帶來極大的經濟負擔。台灣約有20萬名乾癬患者,高達8成的乾癬病灶會發生在頭皮,導致掉屑、又癢又痛甚至落髮,不僅影響外觀,也嚴重打擊患者的治療信心。臺灣乾癬暨皮膚免疫學會蔡呈芳理事長表示,若有嚴重頭皮屑,且調整洗髮用品後仍無改善,就要懷疑罹患乾癬的可能性。另外,灰指甲也是乾癬常見的症狀之一。乾癬是常見的慢性皮膚發炎病變,原因來自基因或外在壓力,男性罹患率比女性高,目前統計台灣約有20萬名乾癬患者,且每年新增約3,000人,其中有2成為中重度患者,如不穩定治療可能引發全身系統性疾病,如關節炎、心血管疾病、代謝症候群,進而影響患者的心理、生活及工作。據統計,81%患者曾因乾癬而受困於憂鬱症狀、更有55%患者因此對於自己的職涯發展不敢抱有期待。蔡呈芳理事長表示,乾癬應及早治療,若已演變成慢性、則需要維持長期穩定治療,而乾癬好發年齡有兩個高峰期,分別落在30至39歲及60至69歲,這群患者大多本是扮演家庭重要角色,或正在探索人生方向、準備實現夢想的階段,卻可能因疾病而受限。蔡理事長分享,診間遇過很多在服務業工作的患者,好不容易獲得工作機會,卻因未能穩定治療而導致短時間内反復發作,尤其是掉屑易遭人誤解是衛生習慣不佳,因而無法繼續工作、甚至造成人際關係疏離。臺灣皮膚科醫學會黃毓惠醫師説明,目前中重度乾癬患者的治療非常多元,有光照治療、口服藥物及生物製劑等,患者應依據自身情況選擇合適的治療方式。然而,觀察發現仍有部分患者曾中斷治療,可能原因包括治療效果不顯著、缺乏治療信心、經濟負擔大,另外也有可能因工作或個人情況而無法定期配合回診,顯示現有治療選擇雖多、卻並非所有患者的期待都能得到滿足。黃毓惠醫師說明,現已有新型口服小分子標靶藥物的選擇,臨床證實治療效果良好、效期長,相較於傳統治療,副作用更少,且可大幅改善頭皮、指甲、手掌心等特定部位的皮膚狀況。目前有每日服用兩顆或一顆的選擇,可提升患者的用藥便利性與順從性,曾有調查統計近5成的乾癬患者優先選擇口服藥物,新型口服小分子標靶藥物有望成為新解方。乾癬不只單單影響患者,也可能連帶影響整體社會發展,尤其患者多正值勞動生產力最高的年紀,若無法穩定工作,對於國家經濟必然成為一大衝擊。台灣乾癬協會王雅馨秘書長分享歐洲一項乾癬病友醫療資源投資研究:「每投資1歐元(35元台幣)、可獲得5.4歐元(189元台幣)的投資報酬率。」也就是說,如果能投資更多資源在乾癬治療,讓病友回歸正常生活軌道,將能更提升國家社會生產力。隨著新治療選擇的出現,面對尚未被滿足的乾癬治療需求,王雅馨秘書長鼓勵,乾癬患者不該妥協於現況,可主動了解多元治療方式,並積極與醫師討論,以達到更佳的治療效果,同時也呼籲政府應注入更多資源,讓患者可以有更多的可能性,找回人生的主導權。
52歲男罹乾癬身心俱疲 擦藥後「全身包保鮮膜」才敢就寢
夏天可以穿短褲、冬天可以泡溫泉,對一般人再尋常不過,不過中重度乾癬患者卻常常苦於身上的病灶,連高溫逼近四十度的夏天都得包緊緊,52歲的張先生擔心理髮師看到頭皮病灶,所以乾脆不剪頭髮,更曾經因為「體無完膚」,全身抹藥之後得包上保鮮膜才敢上床睡覺。據統計,台灣每1千人就有3人罹患乾癬,其中2至3成是中重度,當乾癬紅斑在全身上下蔓延,病友們不但要忍受劇烈癢感與疼痛,也常受他人異樣眼光,研究發現,9成以上中重度乾癬病人,人際關係有負面影響,不僅於此,乾癬也容易引發多種身心共病,例如心血管疾病、發炎性腸道疾病、精神壓抑等,恐讓18至49歲病患損失約6年生命。臺灣皮膚科醫學會理事長暨成大醫院皮膚部趙曉秋醫師表示,目前醫學會定義有效的乾癬治療是幫助病患PASI指數能改善75%,但仍有病患苦於症狀反覆搔癢,對治療失去信心,讓疾病越來越嚴重。如今隨著藥物不斷進步,加上健保給付放寬,乾癬治療品質顯著提升,例如4大類生物製劑能協助有效減緩發炎反應,因此醫學會今年提出新版治療指引,呼籲醫師協助乾癬病患改善病灶嚴控復發機率,降低疾病帶來生活困擾。臺北榮民總醫院皮膚部張雲亭教授表示,乾癬發病族群多在18至39歲與50至69歲兩個族群,男性病友是女性1.6倍,中重度患者佔整體20至30%。輕度乾癬能夠使用局部藥物與照光治療,中重度可利用全身性治療改善症狀,先會採用口服藥物與全身性照光治療,假使效果仍難達到預期,可以嘗試使用生物製劑,例如IL-17或IL-23抑制劑,達到病灶清零目標,減少因治療成效不如預期,增加共病。臺灣皮膚科醫學會理事暨發言人.台北林口長庚醫院皮膚科黃毓惠醫師表示,許多中重度病人常因藥物效果不佳、藥物取得困難、或藥物副作用,就自行中斷治療,僅有29%病人認為病灶可以幾乎清零,甚至高達70%病患不清楚PASI數值意義。張先生在20多年乾癬治療中,外擦與口服用藥都長期使用,也曾接受到院照光治療,但效果都非常有限(左),直到使用到生物製劑,乾癬症狀相當迅速有效消退(右)。黃毓惠醫師說明,瞭解乾癬程度可用兩種方式,體表面積(Body surface area, BSA)與乾癬面積暨嚴重度指數(Psoriasis Area and Severity Index, PASI),目前2023年醫學會提出最新乾癬治療指引,最佳治療目標建議要幾乎或完全清零(BSA<1 %或皮膚病灶改善90%以上或PASI<=1或IGA<=1)。皮膚病灶幾乎或完全清零之後,病人可以穿上短褲、短袖,也不用擔心去游泳、泡湯被別人指指點點。張雲亭教授指出,乾癬常見症狀包含皮膚增厚、紅斑、病灶處脫屑等,臉部、耳朵後方、手肘、軀幹、膝蓋、手腳掌等部位。常見外用治療包含類固醇、維生素D類似物、A酸,口服藥物則有環孢黴素A、Methotrexat、口服A酸等,如果外用與口服用藥都無法達到預期效果,病人可以接受全身性照光治療,以及4大類9種生物製劑,包含TNF-α抑制劑、IL-23 抑制劑、IL-17 抑制劑、IL-12/23 抑制劑,阻止細胞產出細胞激素,壓制發炎反應,減少乾癬發病風險。張雲亭教授提到,目前台灣核准4大類9種生物製劑,健保都已經給付,符合資格的初次治療病人,每6個月可以申請一次,每次療程維持2年,用藥期滿若皮膚病灶復發達到50%以上,才能夠重新申請回復使用生物製劑,藉由生物製劑治療下,乾癬症狀能夠達成幾乎清零,90至100%病灶消除,如果發現一種生物製劑無效或有副作用,可以平行轉換使用第二種生物製劑,同樣能邁向設定的治療目標。
打完玻尿酸不滿意…她買「陸製降解酶」自己打 1天後腫成河馬下巴
一名38歲女性在醫美診所注射玻尿酸,想讓下巴看起來更尖,但她對效果不滿意,竟自行從網路平台購買「玻尿酸降解酶」施打,想把玻尿酸溶掉,不料1天後下巴出現紅腫、化膿等情形,腫成數倍大,有如河馬下巴。台北長庚醫院皮膚外科副主任黃毓惠提醒,切勿擅自施打玻尿酸降解酶,避免引發不可挽回的後果。黃毓惠表示,該名女性為了讓下巴看起來更尖,去醫美診所打了玻尿酸,但對效果不滿意,竟從網路平台買了大陸輸入的「玻尿酸降解酶」,自行施打兩側下巴,想藉此將不滿意的玻尿酸給溶掉,不料施打不到1天後,下巴立刻紅腫化膿,同時伴隨刺痛感,已經腫成數倍大,裡面還有濃液。黃毓惠指出,患者罹患蜂窩性組織炎,當下給予抗生素治療,並抽出2至3㏄的濃血回去化驗。黃毓惠透露,可能是女子使用的針具沒有完整消毒,才導致蜂窩性組織炎。黃毓惠提醒,民眾施打玻尿酸前應和醫師充分溝通,了解填充後的效果,避免效果不如預期的情況。另外,「玻尿酸降解酶」為醫師處方用藥,雖然可以溶掉已施打的玻尿酸,但劑量需要由醫事人員調整,若不慎注射太多,很可能連本身存在於真皮層的自體玻尿酸也會被一起溶掉,變成表皮鬆弛的消風臉。
10月28日世界乾癬日 台灣乾癬協會籲正視乾癬性疾病治療需求
36歲的「小鈺」老師長年飽受乾癬之苦,全身遍布紅斑、乾屑、掉髮、經常曬傷,還有膿疱性乾癬與水腫症狀,甚至全身癢痛難忍、抓癢抓到滲出血水!台灣乾癬協會10月28日舉辦2023年世界乾癬日「全民健康覆蓋之下 正視乾癬性疾病治療需求」論壇,公布最新調查顯示,有被停藥經驗的病友中53%在3個月內就會惡化,嚴重影響工作、兩性關係,呼籲政府應正視乾癬性疾病治療需求。重症給付條件 患者無所適從小鈺症狀陷入惡性循環,至醫學中心申請健保給付生物製劑治療,並參與新藥臨床實驗計畫,但6年計畫結束後要回歸生物製劑申請時,卻因近年無健保使用紀錄而屢遭拒絕,直到病況又明顯惡化,才又符合給付資格「上車」治療至今。她感嘆,乾癬病友都能穩定病況就學就業,一旦停藥後病情陷入不穩定,就成為家庭負擔。乾癬共病多、常被誤判乾癬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不僅共病多,患者發病初期常易被誤判。據統計,台灣乾癬患者約20萬人,每年新增約3000人,中重度患者佔2至3成,多在20至40歲發病。中重度等嚴重患者,在臨床醫師評估協助申請並符合資格下,可健保給付使用生物製劑治療,健保署也於2021年5月擴增給付乾癬相關用藥條件,也就是所謂的「免下車條款」、「平轉條款」。但協會指出,健保給付實際執行面上仍有爭議,有患者被核退、陷入病灶復發窘境,工作、生活都大受影響。現場公布今年針對全台505位乾癬患者所做的問卷調查(男性46%、女性54%,年齡平均分佈在25至65歲間)結果顯示,在「有被停藥經驗」的病友中,53%病友在3個月內就會有乾癬症狀又再變嚴重的現象。由於中斷生物製劑治療,79%病友認為因皮膚問題而感到尷尬、不自在而影響日常生活,且4成病友認為會影響工作(44%)與兩性關係(38%)。醫界:乾癬醫療可近性仍有進步空間「乾癬共病與心理健康,是患者面臨的挑戰。」台北、林口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黃毓惠表示,過去10年如乾癬和乾癬性關節炎陸續有新藥物出現,雖然健保近年生物製劑給付條件有放寬,但部分患者受限條件,治療2年後仍得下車,停藥後半年病況就惡化,且下車2次後病情復發很快,才可持續給付用藥。她明白健保財務有困難、在給付上相對務實,不過先進的歐美國家都沒有下車條款,期盼健保在申請審核實務上有更好的處理模式。對於用藥面臨下車的患者,她也會擬定中斷治療時的用藥方式,並協助後續申請,避免患者出現心理疾病等痛苦。台大醫院皮膚部主任蔡呈芳表示,台灣健保人口涵蓋率達99%,是全世界健康保險的典範,但最近出現公平正義原則等爭議。他10多年前受邀出去演講時,中韓都很羨慕台灣,但現在中韓的保險給付規範則已遠遠超越台灣,主要與醫療資源互相排擠、及醫藥領域的發展有關。皮膚疾病藥物進展近年進展相當快,但台灣成長幅度卻比各國慢,有時參與共擬會議時「各科醫師都像是在比誰可憐先給給付」。透過商保補健保的現況雖是方式之一,但健保相關給付越來越嚴苛,也成為保險的難題。協會理事長柯怡謀表示,今年世界乾癬日的主題是「Access for all 全民一起挺乾癬 健康覆蓋更向前」,主要在呼籲確保所有乾癬病友,都能夠在「適當的時間,獲得適當的醫療資源、教育和社會支持」。乾癬影響全球至少1億2千萬以上人口,除了身體上的症狀,病友經常遭受社會的歧視和誤解,導致心理上也受到重大衝擊;乾癬不僅是一個皮膚問題,同時也包含關節及共病問題,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心理健康,甚至學習和職業生涯以及廣大的親友。柯怡謀引述歐洲乾癬醫療資源研究指出,每投資1歐元,平均可獲得 5.4 歐元的投資報酬率,也就是投入醫療資源後,病友回歸正常生活報酬高,可提升國家社會生產力、不需仰賴其他人照顧,呼籲政府應對台灣乾癬性疾病投入更多資源,通過確保病友都能夠在適當的時間獲得適當的支持和治療,朝向更加包容和理解的社會邁進。
為什麼夏天女生很少穿牛仔褲? 皮膚科醫師分析有3皮膚疾病風險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儀文報導】一名網友在網路社群平台上發文表示,走在路上發現女生都穿寬褲、瑜珈褲等,想知道為什麼很少女生穿牛仔褲,難道是退流行了嗎?貼文一出引起眾多討論,網友紛紛留言提到夏天穿牛仔褲又熱又悶,容易產生皮膚、外陰部方面的問題,更有網友指出婦產科、皮膚科醫師都不建議女性夏天穿牛仔褲。林口台北長庚醫院皮膚科醫師黃毓惠表示,其實自己也很少在穿牛仔褲,因為很悶熱,尤其夏天更容易流汗,若以皮膚科醫師的觀點來看,一般女性穿牛仔褲可能會有3缺點,也有可能會因為流汗、摩擦造成3種皮膚疾病症狀更嚴重。夏天天氣濕熱 穿牛仔褲易有3皮膚問題為什麼現在女性好像很少人在穿牛仔褲呢?網友在貼文底下留言提到不穿牛仔褲的原因包括「天氣太熱、太悶」、「很容易長痘痘、濕疹」、「之前容易長囊腫,被醫師警告夏天不要穿牛仔褲」等。而黃毓惠醫師指出,台灣夏天相當濕熱,女性穿牛仔褲可能有些缺點,容易產生以下3種皮膚問題:毛囊炎:也就是所謂的「痘痘」,在皮膚科診間其實這樣的病人並不少見,有些病人如果比較愛穿牛仔褲等較悶熱的衣物,外陰部容易有毛囊炎的情況。黴菌感染:皮膚會出現紅色斑點或斑塊,產生皮屑、搔癢的情況。夏天穿牛仔褲很悶,會讓臀部、胯下一直呈現濕熱狀態,也比較容易有黴菌感染,很多病人胯下因此有環狀紅斑、搔癢,若再穿牛仔褲又悶又癢會相當難過。濕疹:夏天穿牛仔褲悶熱、容易流汗,若再加上生理期,有時皮膚會因此出現外陰部濕疹,這也是較常見的問題。黃毓惠醫師表示,如果本身就容易有上述皮膚問題,或是已經有相關症狀就建議不要穿牛仔褲這種悶熱、不透氣的褲子,此外工作內容是會流汗、工作環境悶熱的(如:在餐廳廚房工作、工作穿著防塵衣等)也建議別穿牛仔褲。異位性皮膚、汗斑、乾癬 穿牛仔褲可能症狀加重除了上述3疾病風險外,夏天穿牛仔褲也有可能加重某些疾病症狀。黃毓惠醫師提到,異位性皮膚炎、汗斑等,可能會因為穿牛仔褲流汗,導致衣褲黏在皮膚上悶住,容易使症狀產生或加重,此外少數乾癬病人病灶會在外陰部,而牛仔褲布料較硬,摩擦、悶熱等可能會使乾癬更癢,因此也不建議穿牛仔褲。民眾若是牛仔褲愛好者,在夏天應評估工作、環境等再決定是否穿著牛仔褲,避免皮膚出現總總問題。黃毓惠醫師強調,主要還是悶熱問題而不是牛仔褲本身的問題,夏天不只是牛仔褲,較緊身且不透氣的布料(如:塑身衣等)其實都有皮膚疾病風險,建議穿著棉質、透氣舒適的衣褲以減少相關問題產生。
夏日危肌/艷陽高照防曬乳怎麼選? 專家教你為肌膚打造銅牆鐵壁不怕曬
夏天紫外線強烈,不僅容易曬黑曬傷,若沒做好防禦,長年下來恐長出斑點、肌膚老化、甚至導致皮膚癌!林口台北長庚醫院皮膚科醫師黃毓惠表示,正確的防曬必須仰賴有效的防曬產品、足夠的塗抹劑量以及配合物理性防曬。至於「擦多少才足夠」?簡單來說,整臉約需擦半茶匙,才能夠為肌膚打造防護力紫外線有哪些種類、防曬產品怎麼選?• 長波紫外光(UVA):會使皮膚曬黑,變老或是產生皮膚癌。日系防曬品對於紫外A光的防護力要看PA+號,+越多保護力越好,歐系防曬品則以PPD係數呈現,例如2、4、6、8等。• 短波紫外光(UVB):會使皮膚曬傷。防禦紫外B光的能力是用防曬係數(SPF)標示。市售琳瑯滿目的防曬產品要如何選擇呢?黃毓惠說明,重點是要找可以同時抵禦長波紫外光(UVA)及短波紫外光(UVB)的防曬產品。根據美國皮膚科醫學會建議,如果是一般在室內辦公的上班族,不會流汗或是在陽光下曝曬,塗抹PPD4(PA++)和SPF15的產品即可。若是要從事戶外活動或皮膚特別白皙的人,則建議選擇SPF30以上和PPD8(PA+++)以上的產品。• 皮膚類型一:白色皮膚,很容易曬傷,不會曬黑。 • 皮膚類型二:白皙皮膚,易曬傷,有時輕度曬黑。 • 皮膚類型三:白皙至黃皮膚,稍微會曬傷,容易曬黑。 • 皮膚類型四:黃棕色皮膚,不太會曬傷,容易曬黑。 • 皮膚類型五:古銅色皮膚,不會曬傷,常被曬得很黑。 • 皮膚類型六:黑色皮膚,不會曬傷,很容易曬黑。長時間暴曬於紫外線之下,容易造成曬傷,日積月累不僅有黑斑、老人斑、皮膚老化,而且未來罹患皮膚癌的風險會上升。第2、3型肌膚非常容易曬傷,提醒民眾務必做好防曬。擦不夠恐沒用! 如何為肌膚打造銅牆鐵壁?黃毓惠表示,不少民眾討厭防曬品的油膩感,所以常只塗薄薄的一層,然而這樣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足夠的量是指「每平方公分的皮膚需塗抹2毫克的防曬產品」,例如防曬係數30的產品,只塗一半的量,防曬能力會降到15以下,因而失去高效防護力。簡單來說,整臉約需擦半茶匙的防曬產品才足夠。即使塗抹了防曬乳,防禦力也無法達到百分之百!醫師建議戴上帽子、撐陽傘,或是穿長袖涼感衣,能夠讓防曬更為徹底。而「防曬」跟「保濕」是兩個概念,防曬是一定要做的,若需加上保濕,則可「先保濕,後防曬」。此外,中午紫外線最為強烈,建議早上10點至下午4點避免外出曝曬烈日,而且除非使用防水型防曬用品,不然防曬乳只要一流失就要補擦,才能為肌膚打造防護屏障。
新藥納健保!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可受惠 26歲法律高材生終於擺脫夢靨
26歲的賴定綸同學是法律研究所高材生,出生後一直受到異位性皮膚炎侵擾。定綸說,症狀最嚴重時,全身約9成皮膚發紅,不只劇癢難耐又持續脫屑,不舒服感覺日以繼夜且無時無刻不斷湧現,用手抓也無法減緩,像難以擺脫的夢魘。大學時曾嚴重發作,不論傳統抗組織胺與口服類固醇都無法有效控制,一度使用免疫調節劑,卻因為肝指數上升而停藥,直到接受新型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治療,用藥當天癢感就立刻改善,隔一天癢感全部消失,持續治療兩年皮膚病灶早已去除,用藥安全性監測數值也都正常,更有信心與體力面對繁忙研究生學業。異位性皮膚炎被稱為最癢的疾病之一,患者形容病情嚴重時,皮膚到骨頭像是有上萬隻以上螞蟻在爬,加上紅疹與皮屑病灶,許多病人都會擔心他人異樣眼光,擔心自己受到歧視。臺灣皮膚科醫學理事長暨成大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趙曉秋理事長指出,全台約有30萬名異位性皮膚炎患者,10歲以上患者有38%病情易反覆發作。傳統藥物治療多採取外用藥膏與口服類固醇,部分病人擔心類固醇副作用,治療意願不高,常拖到急性惡化才就醫,稍有好轉又停止正規醫療。近年隨著生物製劑與三款口服標靶小分子新藥登台,提供病人安全有效的治療。繼生物製劑後,新納入健保給付的新型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一天口服一次,相較於須自行施打的針劑型生物製劑,增加患者接受度,且方便攜帶及保存。用藥隔天能立即止癢、2至6成病患能達到病灶幾乎清零,尤其對患者在乎的頭頸部症狀亦有良好改善。臺灣皮膚科醫學會理事暨發言人、台北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 黃毓惠醫師表示,異位性皮膚炎是「皮膚屏障異常」和「免疫系統失調」的慢性疾病。過去20年來傳統治療對中重度患者效果有限,僅能改善3至4成的皮膚症狀。病人每天「奇癢難耐」,陷入「越癢越抓、越抓越癢」的惡性循環。就算只有10%的皮膚出現症狀,癢感也讓患者難以忍受。許多中重度患者因為皮膚脫屑、傷口流血體無完膚、失眠焦慮,也常受到周圍他人的異樣眼光,生理與心理壓力都相當龐大。黃毓惠醫師表示,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致病機轉相當複雜,尤其亞洲人種有多種免疫細胞與細胞激素參與其中,目前已有進階的口服免疫調節劑可以穩定控制病程。新型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從發炎激素分泌的源頭進行抑制,多管齊下達到精準阻斷多重發炎反應,有效改善惱人的皮膚病灶及搔癢症狀。黃毓惠醫師說明,治療異位性皮膚炎目標以「病灶幾乎清零」或「癢感近乎消失」,幫助患者長期穩定控制病情。新型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每天只需要服藥一次,隔天就能立即止癢,經一定時間穩定治療多數病患能達到預期目標。健保將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納入給付,對病況嚴重病人是一大福音,特別口服用藥的方便性,可減少患者請假看診天數 、舟車勞頓往返醫院的時間與金錢,相當適合青少年、遠遊或需出差的病人族群。對於害怕打針的患者,也提供更佳選擇。
本土猴痘疫情散發 皮膚科醫學會「月底緊急加開研討會」備戰
疾管署14日公布國內新增4例猴痘本土確定病例,均為本國籍男性,其中3例位於北部、1例於南部,且新個案彼此並無關連,經疫調匡列,接觸者達72人,其中中高風險接觸者共14名。如今全台已累計7例猴痘確診,也讓首當其衝的「皮膚科」繃緊神經,為此皮膚科醫學會也臨時決定於3月底加開「猴痘研討會」,為疫情備戰。猴痘初期會出現丘疹或水泡,可能會疼痛或發癢,生長部位除了四肢之外,胸部、面部或嘴巴,甚至是生殖器、肛門都有可能長,雖然感染科醫師目前建議將猴痘當「性病」防治,但首當其衝的仍是「皮膚科」醫師。據《三立新聞網》報導,皮膚科醫學會發言人、長庚醫院副教授級主治醫師黃毓惠,由於猴痘疫情來勢洶洶,因此皮膚科醫學會罕見非常臨時通知於3月31日召開「猴痘研討會」,由於相當緊急,流程還在規劃當中。黃毓惠也透露,其實皮膚科醫生在看診時,若要接觸患者皮膚,都會戴口罩和手套,因此面對國內猴痘疫情,雖然心情平靜,但還是得夠謹慎。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泌尿科主任吳佳璋也指出,猴痘除了皮膚接觸外,也會經由體液或唾液傳染,與泌尿科最相關的就是生殖器的直接接觸,若看到病患身體有結痂、皮疹,都會透過戴手套來避免接觸性的傳染。
戴智慧手錶竟戴出水泡 皮膚科醫師揭原因
近年來智慧手錶新增許多新功能,許多民眾會配戴用以監測血壓、心跳等數據。但最近有不少民眾去看皮膚科,因為在戴手錶的位置,出現像手錶形狀的紅腫,有人甚至長出水泡。皮膚科醫師提醒,有些金屬材質與皮膚長期接觸,可能會造成「接觸性皮膚炎」,建議如果出現紅腫等過敏反應,應立即將手錶拿下。據《三立新聞網》報導,皮膚科醫師趙昭明表示,最近每年有好幾位民眾,因為長時間戴手錶的緣故,皮膚因此出狀況而前去看診。趙昭明表示,皮膚出狀況可能是因為手錶溫度造成的,但此類案例較少。也有可能是因為運動過後體溫跟手錶溫度都升高,但未將手錶拿下,因此溫度和流汗對手部造成刺激,因而長出水泡。還有一原因是「接觸性皮膚炎」。過敏的程度可分為輕微、中度、重度,輕度緊皮膚發紅,中度是紅腫,重度則有可能會出現水泡。且因過敏,戴過手錶的皮膚會有和手錶相似的形狀,如果反覆摩擦的話,可能會有更嚴重的過敏反應,甚至會色素沉澱。台北長庚醫院皮膚外科副主任黃毓惠則表示,有民眾可能會對特定的金屬,或是塑膠材質產生過敏反應。常有民眾會因配戴鎳、鉻等金屬材質的飾品,而出現過敏起水泡的症狀。黃毓惠表示,如果對某金屬過敏,只要金屬進入到人體,過了5至7天,皮膚表面才會開始出現紅腫等反應。如果繼續配戴的話,接觸面可能會開始起疹子、水泡。假如又因癢而抓破皮的話,更可能會有細菌感染的風險。在傷口結痂後,若有黑色素沉澱,疤痕需要經過半年至1年時間才會消失。黃毓惠表示,如果民眾因為戴錶而出現過敏反應,應在第一時間將飾品取下。而皮膚科醫師會針對過敏情況,會開立抗過敏藥或是類固醇藥物,以此來緩解狀況。醫師也建議民眾,若不知道對哪種金屬過敏,可選擇純金材質,以此降低過敏機會。
曹雅雯自曝「身體長壞東西」…無預警窒息 急請假休養
出道10年就拿下3座金曲獎的台語歌后曹雅雯,日前驚傳身體「長出壞東西」,還因為突然窒息被送急診,情況一度相當驚險。這讓事事追求完美又跨界主持和接配唱製作的她,驚覺必須讓身體休息,趕緊請假來調養身體。據《三立新聞網》報導,曹雅雯近期因忙於演唱會、音樂節目與合作案,出現內分泌失調與胃食道逆流症狀,不只要找時間照胃鏡,還因重感冒「狂打類固醇而胖了10公斤」。未料,她某天工作時「突然覺得耳朵很癢,後來身體也跟著癢」,當時沒想太多的她,直到工作結束換裝時,才發現全身長滿蕁麻疹。曹雅雯因太過勞累罹患蕁麻疹。(圖/翻攝自曹雅雯臉書)然而,曹雅雯那時只「吃了過敏藥」,沒去注意身體發出的警訊,果然症狀沒過多久就再度復發。沒想到已經覺得「脖子發緊」的她,居然還拖著病體照常工作,直到1名護理師得知狀況後,才要曹雅雯「立刻去急診室」。曹雅雯起初還想「隔天再去診所看病」,卻立刻就覺得快窒息,隨後被送進急診打點滴才感到緩解。曹雅雯表示,當時她的蕁麻疹有擴散到氣管,所幸打完點滴隔天就開始慢慢消退,曹雅雯也因為這件事體會到休息的重要,除了請假與好姊妹出遊外,也靠調養與運動,努力恢復體態和更健康。另據《Heho健康》報導,台灣皮膚科醫學會副秘書長黃毓惠醫師指出,若蕁麻疹患者的咽喉出現黏膜發生水腫,會因「阻塞呼吸道而有致命危險」,呼籲民眾出現蕁麻疹時應就醫與隨時觀察症狀,此外,若症狀反覆發生超過6週,即為慢性蕁麻疹,最好盡速就醫。
乾癬未爆彈2/自認皮膚無恙中斷回診 妙齡女竟眼睛流膿
正值花樣年華的陳小姐任職於保養品公司,某日發現身體開始出現紅、癢、脫屑的問題,前往醫院求診後便馬上被確診為乾癬。在配合幾次治療後,紅腫癢的問題逐漸緩解,病灶的部分也能靠衣物遮蔽,考量到回診總是需要與公司告假,事業心重的她便疏於治療。沒想到1年前,陳小姐早晨起床後都感到全身僵硬,且僵硬感越來越明顯,而每天下班總是膝蓋痠痛,甚至出現視力模糊的問題。原以為只是工作太過勞累,沒想到病況日漸嚴重,不僅眼睛開始流膿,皮膚病灶也越發明顯,嚇得她趕緊回診。才發現,原來那些她以為是工作壓力造成的痠痛與視力模糊,竟是乾癬體內發炎引發的乾癬性關節炎與虹膜炎。臺灣乾癬暨皮膚免疫學會理事長蔡呈芳教授指出,乾癬屬於免疫疾病的一種,也是全身性慢性發炎的疾病,患者不但有外顯的皮膚症狀,連頭皮、指甲都可能有乾癬,更面臨從頭到腳的共病風險,但許多病友就如同陳小姐一般,只認為是皮膚症狀,輕忽其他併發症。林口長庚醫院皮膚科副教授級主治醫師黃毓惠說,乾癬是無法痊癒的疾病,採取正確的治療方式後,才能抑制疾病持續惡化。傳統治療以類固醇及口服藥物為主,但目前健保已給付生物製劑,相較於傳統治療可以直接抑制發炎反應效果更精準。黃毓惠醫師指出,醫師在為病人設計療程之前,會根據患病面積將病情分為輕度、中度及重度三個等級。輕度是指病灶範圍小於全身面積3%,中度是指病灶範圍占全身面積的3~10%,而重度則是病灶範圍大於全身面積的10%。以治療的原則來說,中度以及嚴重型的乾癬患者,一開始會提供照光以及口服藥治療,若患者已經合併乾癬性關節炎,這些治療僅能控制關節的疼痛,對於關節的破壞本身並無任何幫助。黃毓惠醫師補充,生物製劑能標的免疫系統的特定環節以達到治療目的,不僅能改善皮膚症狀,對於共病的發生也可能到預防的效果,有助於延緩關節破壞,減少關節變形的機率。此外,生物製劑對於肝腎負擔也較小,安全性相對較高。
異位性皮膚炎智慧新工具 醫病溝通更順暢
23歲的阿俊(化名)從小就患有重度異位性皮膚炎。高中病況嚴重時,常半夜搔癢難耐抓到破皮、床單染血,最後竟直接衝進浴室用熱水沖臉。甚至因為運動流汗會讓病灶更嚴重,只好放棄熱愛的籃球。由於長年病情反覆,一直無法有效控制疾病,阿俊回想過往治療經歷,常有看不到盡頭的無助感。所幸經醫師建議開始生物製劑治療,穩定用藥後異位性皮膚炎大幅獲得改善,如今已是一名健身教練,不僅可以做自己熱愛的工作,個性也變得開朗許多。生物製劑透過精準鎖定異常的發炎因子進行阻斷,從根源改善病灶,同時降低副作用產生。 (圖/皮膚科醫學會提供)異位性皮膚炎或稱異位性濕疹,是一種慢性發炎性皮膚病,臨床上常反覆發炎,且疾病強度也會隨時間時好時壞。臺灣皮膚科醫學會暨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理事長朱家瑜醫師表示,病人應全面長期管理疾病,因為影響層面不僅止於皮膚病灶,常會失眠、憂鬱焦慮、自信心受創、影響就學工作等,是導致身心重大負擔的皮膚疾病。有感於病人在看病過程難以具體表達綜合身心層面所面臨的困境,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引進線上版「ADCT異位性皮膚炎控制工具」,盼能幫助病人及醫師,由不同面向去瞭解病人感知角度的疾病負擔,讓數字說話幫助病人具像表達。病人可透過電腦或手機直接進行線上評量,每次評量結果會自動記錄,方便追蹤;醫師則可藉此工具多面向掌握病人的疾病負擔與控制狀況,並針對每次的評量分數變化提供治療建議。數位化線上工具可帶給醫師及病人極大的便利性。台北林口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黃毓惠表示,臨床上發現,未能長期控制疾病已被認定為中度至重度異位性皮膚炎病人的重大疾病負擔。由於患者每次看診時間有限,像異位性皮膚炎這樣的慢性病,更有賴於有效的溝通和方式讓醫師暸解疾病對患者的影響。除了配合醫師長期追蹤治療,也建議患者可多借助衛教師、營養師的協助,並利用ADCT共同管理疾病。ADCT是透過6個簡易問題,讓醫師在看診前掌握病人的各項疾病負擔,包含:症狀整體嚴重程度、劇烈搔癢發作頻率、疾病相關困擾程度、影響睡眠頻率、對日常生活的影響、對情緒的影響;同時病人也會藉此感受到醫師的關心,更能積極面對治療,並透過觀察自己的評量分數變化,以量化的方式瞭解自身疾病控制狀況。黃毓惠醫師指出,在尚未有ADCT之前,對於疾病控制狀況並沒有一個簡易且以病人為出發點的衡量指標。長庚醫院是最早開始導入ADCT臨床應用的醫學中心之一,經過追蹤紀錄結果發現,ADCT分數越高代表疾病控制狀況越不理想;且 ADCT分數和濕疹面積與嚴重程度指數(EASI評分)也呈現正相關,當兩者分數越高時,表示患者的症狀及病情也越嚴重。朱家瑜醫師說明,異位性皮膚炎最新的治療策略是以改善皮膚屏障功能,及針對免疫路徑為導向,而生物製劑即是透過精準鎖定異常的發炎因子進行阻斷,從根源改善病灶,同時降低副作用產生,如同接力賽的決勝關鍵,幫助病人完美衝刺對抗疾病。如今生物製劑已有健保給付,可大幅降低病人的經濟負擔。慢性重度異位性皮膚炎病人若經照光3個月,及兩種口服免疫抑制劑的足量治療各3個月後,濕疹面積與嚴重程度指數(EASI評分)有20分,且病灶佔體表面積30%以上,即可申請健保給付。此外,今年5月生物製劑的適應症也拓寬至12歲至17歲中度至重度異位性皮膚炎青少年病人,為更多病人提供新的治療選擇。
早上就診晚上竟猝死 乾癬引爆心臟病機率增1.8倍
今天是世界乾癬日,受到新冠肺炎影響,許多病友沒有定期回診,恐怕會引發心血管疾病,台灣乾癬暨皮膚免疫學會理事長蔡呈芳教授表示,尤其是年輕乾癬患者更要當心,心血管疾病風險是一般人的1.8倍。林口長庚醫院皮膚科副教授級主治醫師黃毓惠更說,曾經有患者早上前來門診,晚上致電患者提醒相關事宜時,竟然發現患者已經爆發心肌梗塞猝死,由此可見乾癬並非只是皮膚疾病,而是會引發全身性的發炎反應,若是引發心血管疾病更會危及性命。蔡呈芳教授表示,乾癬是一種免疫疾病,會導致全身慢性發炎,最常見的就是乾癬性關節炎,嚴重會導致關節變形,提醒病友若發現頭皮、指甲、皮膚皺摺處有乾癬,而且指甲出現變形,就要當心已有乾癬性關節炎。不只如此,乾癬導致的全身性發炎反應,更會造成粥狀動脈硬化的惡化,導致心肌梗塞或中風,研究顯示,乾癬患者的心臟病罹病率較一般人高出1.3倍。黃毓惠醫師說,乾顯是一種無法痊癒的疾病,採取正確的治療才能避免病況惡化,傳統治療是以類固醇、口服藥物為主,但目前健保已給付生物製劑,相較於傳統治療方式,更能精準抑制體內發炎反應。今年的世界乾癬日,台灣乾癬暨皮膚免疫學會與台灣乾癬病友協會共推「More than Skin」活動,也首次邀請設計師聶永真進行聯名的視覺設計,以一顆剖半的蘋果呈現,透過蘋果表皮下的憂傷臉孔,讓病友記憶治療不能只能停留在皮膚病灶的治療,應該更認真檢視體內發炎的狀態,才能好好控制病情。
紗出重圍3/毛巾一分錢一分貨 又柔又滑要小心
65歲的顧牟鳴出身台灣毛巾世家,自創双星牌毛巾熱銷台日兩地。這位老將看透市場偷工減料,感嘆的說:「台灣的毛巾是只要便宜一塊錢,消費者就變心,才有業者會為了賺錢偷工減料,但我們靠的是不停研發產品穩住獲利!」每年中元節拜拜需求帶動賣場毛巾銷量成長,其中双星毛巾是不少消費者的首選。(圖/張文玠攝)受訪時,他隨手抓起茶几上一條用過的毛巾一摺,說: 「我們的毛巾摺起來四四方方,多漂亮工整啊!賣到日本賣場上架,質感不輸當地毛巾!坊間有些毛巾摺起來歪七扭八,你知道為什麼嗎?就是不講究!我們的毛巾重品質,車不好就重來,我們做一條毛巾的時間,別人可以做三條!」他還熱心教記者如何挑毛巾:「買毛巾不能軟但要蓬鬆,摸起來很柔軟很滑的那種千萬別買。因為毛巾是算兩的,毛巾在織造前,為了讓紗線不易斷裂會上漿,有些人會把漿料當毛紗賣!漿上重一點,再加柔軟劑讓毛巾變軟,才會摸起來滑滑的,這些沒退漿的毛巾一下水,水會起泡變混濁,吸水性很差,用沒多久就不能用了。」「奶奶的熊毛巾故事館」占地寬廣,是不少親子遊客喜愛的觀光工廠。右圖為去年遊客參與館方舉辦的手摺毛巾小熊活動。(圖/翻攝自奶奶的熊毛巾故事館臉書)對於漿料過重的毛巾是否傷皮膚?皮膚科醫師黃毓惠表示,如果是使用食物級玉米粉,不會傷皮膚,但如果柔軟劑加太重,殘留在毛巾上,可能造成皮膚過敏。「奶奶的熊毛巾故事館」占地寬廣,是不少親子遊客喜愛的觀光工廠。右圖為去年遊客參與館方舉辦的手摺毛巾小熊活動。(圖/翻攝自奶奶的熊毛巾故事館臉書)
【醫護防疫祕招4】皮膚科口罩下有絕招 一天洗40次手染濕疹
戴口罩可以避免感染病毒,但卻會引發皮膚問題。「最近長痘痘求診的患者增加約2成。」亞東醫院皮膚科主任王淑惠醫師說,天氣冷的時候本來是痘痘問題的淡季,但因應新冠肺炎,許多人幾乎一整天戴口罩悶著,所以增加很多求診患者。「最重要的是清潔!」王淑惠以自己舉例,因為需要長時間戴口罩,現在就改成不化妝、盡量保持皮膚乾爽,如果真的需要化妝,就考慮只上眼妝,或是選擇質地比較乾爽的粉餅,會比粉底液更好。青少年皮膚油脂分泌旺盛,若長時間戴口罩容易長痘痘,可塗抹抗生素藥膏,抑制發炎狀況,若須防曬,應使用清爽型防曬品。(圖/報系資料庫)如果要預防痘痘,建議依醫師指示塗抹去角質藥膏,減少毛孔堵塞機會,若真的長出痘痘,就要抑制發炎狀況,可以塗抹一些抗生素藥膏,取下口罩之後,也要好好清潔皮膚。林口長庚皮膚科醫師黃毓惠指出,若孩子過於頻繁地以酒精、乾洗手消毒雙手,可能導致長溼疹。(圖/報系資料庫)「我自己則是使用清爽的防曬乳液。」林口長庚醫院助理教授級醫師黃毓惠說,其實近來求診的多數是院內護理同仁,除了長時間戴口罩,部分甚至需要戴N95,緊密的勒痕甚至引發濕疹。林口長庚醫院助理教授級醫師黃毓惠。(圖/黃毓惠醫師提供)黃毓惠說,其實自己手部皮膚也出現濕疹,「因應疫情,現在我每看完一位患者就會洗手,以保護下一位患者,一天下來幾乎要洗手40次,所以就產生濕疹,也就是俗稱的『富貴手』。」現在勤擦凡士林,才稍微改善病況。王淑惠也說,許多本來就有「富貴手」困擾的患者,近來因為頻繁接觸酒精、各式消毒液,也讓病況變得嚴重,求診患者也增加約2成。「除了趕緊治療之外,平時也要多擦護手乳,增加皮膚屏障功能最為關鍵。」
親一下得皰疹? 嘴對嘴機率比較高
韓國瑜陪立委候選人黃桂蘭出席寶寶爬行比賽,活動中他從一名家長懷中抱起女嬰,女嬰卻突然嚎啕大哭,他為了安撫,用臉輕碰了一下女嬰的臉頰,再親吻女嬰的頭,沒想到卻引發後續一連串風波,更有醫師認為韓國瑜此舉恐怕會傳染女嬰皰疹病毒。林口長庚皮膚科醫師黃毓惠表示,這種「單純性皰疹」分為兩型,第一型常見於嘴巴、第二種常見於生殖器,其中以第一型最為常見,根據研究顯示,大約有67%民眾口腔中都有此病毒,但不見得都會發病,一旦感染也無法根治,只要一旦抵抗力變差,就可能發病長水泡。黃毓惠說,一般來說這種病毒都是透過「口對口」傳染,就算沒有發病,只要透過口腔黏膜將病毒傳染給對方,對方就會因此感染皰疹病毒,傳染的當下並不會立刻發病,而是等到某一天抵抗力變差才會出現相關症狀。雖說「口對口」的傳染機會較大,但嚴格來說,親頭其實仍然有其風險,假如處於發病狀態,例如口腔或皮膚有水泡,而這些水泡接觸其他人的皮膚,也有機會傳染病毒。黃毓惠坦言,就醫師的專業立場來看,的確不能說韓國瑜完全不可能傳染皰疹給女嬰,但在這個時機點進行衛教,本來就容易引發其他猜測,也讓人忽略醫藥本身的專業知識。
晴天霹靂!出現臉紅敏感肌原來是因為用錯了這些保養品 也太嚇人了
根據調查,在台灣有越來越多女性發覺自己有皮膚敏感問題,當肌膚動不動就會泛紅發癢或乾燥灼熱時,比起美白抗老,這時妳更該留意的是如何舒緩肌膚的敏感現象!關於敏感肌保養的重點,這就有請專業級醫師來解答。敏弱專家理膚寶水近期新推出的多容安8效舒敏保濕噴霧(100ml/780元),很方便隨身攜帶,當你出門在外皮膚不適時,就能立即噴灑於臉部,為肌膚補足抗敏防護力。(圖/品牌提供)根據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黃毓惠醫生指出,許多人對於如何養護敏感肌都有錯誤觀念!最常發生的便是以下3點。1.一旦出現敏感現象時只要休息幾天不化妝就好了吧?其實若敏感發生未即時修護,反覆發作反而會增加變成長期發炎肌的可能性,所以遇有灼熱、刺痛、緊繃、搔癢症狀時,切勿拖延時間,要立刻舒緩保濕才能避免敏感惡化。2.當肌膚敏感時,選用印有for敏感肌專用或所謂草本植萃的產品就可以?市面上許多強調敏感肌專用產品並非都含有有效舒緩成分,還有像草本植萃類可能含有不明添加物成分,建議挑選經臨床證實、並含有如神經胜肽或尿囊素等舒緩配方的保濕產品,才能真正減少皮膚刺激與敏感。3.認為肌膚狀況穩定後,馬上就可用回刺激高效能的保養品?當然不行!只要肌膚發生了敏感反應,除了早晚強化還要隨時補充抗敏防禦力,最好持續使用溫和有效保養,別因為穩定後又急於用回具刺激性產品而反覆發作,使肌膚敏感問題每況愈下。除了挑選適合保養品之外,也該盡可能遠離敏感源,像身上穿著的衣物若有過多化學成分的洗衣精殘留一樣會導致各種皮膚敏感&過敏問題。Fees針對此一現象發表的潔衣凝露,嚴選天然來源的溫和型界面活性劑和無過敏源香料,無色料、不含矽、磷、苯、壬基苯酚、螢光劑、定香劑,就連異位性皮膚炎的患者使用也完全沒問題!(圖/品牌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