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漢斌
」 黃漢斌少子化與高齡化夾擊!台血液捐輸量走向死亡交叉 專家:2027年恐引發缺血風暴
台灣捐血運動今年邁入半世紀,從早期血牛充斥、血液買賣到如今自願無償捐血,締造持續2、30年勇冠全球捐血率的台灣奇蹟;但近年因高齡化、醫院用血量增加,加上少子化導致年輕捐血者驟減,專家推估台灣血液捐供/輸用量將在2027年至2030年間呈死亡交叉,缺血風暴一觸即發。近6年17至20歲民眾捐血率。據台灣血液基金會統計,近10年國人捐血率從2014年7.5%至2023年提升為8.13%,創下近10年新高;唯捐血量高但醫院用血量也逐年增加,從2019年272萬6415單位至2023年增長為285萬8283單位,短短5年激增13萬1868單位。近年新興傳染病頻傳,疫情緊張時也造成募血困難,幸好只要出現血荒,總是有群熱血勇士挽袖伸出手臂獻愛;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消化外科醫師黃漢斌說「台灣人超熱中捐血的」,因此是否真的這麼悲觀,仍待觀察。台灣血液基金會公關處長黎蕾指出,2013年17歲至20歲的捐血族群有20萬1682人次,但去年創新低,只有9萬3258人次,11年來減少近10萬人次、降幅高達近50%,且捐血率也從2013年15.61%到2023年跌至10.86%,降幅達30.4%。黎蕾分析,少子化造成年輕族群捐血基數驟減,加上2016年3月15日衛福部發布「捐血者健康標準」,增加捐血門檻,例如晚睡、刺青或做眉毛、牙齒矯正等等都不能捐,使一時興起想捐血的人不得不打退堂鼓。另,全球化和國外旅遊盛行,為保障捐血人健康和用血安全,只要從瘧疾、登革熱等疫區國家入境,都須暫緩捐血。林口長庚醫院檢驗部主任、台灣輸血學會理事長闕宗熙,以血液基金會2022年1份報告推估,捐供血量低於輸用量的死亡交叉夢魘恐在2027年成真,另一方面,台灣用血量較日本、香港都多,當務之急是落實精實用血。台灣血液基金會董事長侯勝茂表示,現今醫療非常先進,唯獨血液仍無法以其他方式取代,基金會將持續向下扎根,提醒年輕人醫療用血有短缺危機,並協助醫院推動用血節流,確保血庫永續運轉。
70歲男啃完「整顆芭樂」送醫 部分小腸慘遭切除…醫生揭致病原因
1名70歲男性有大腸手術病史,因腹脹腸沾黏阻塞接受二級緊急手術治療,當時腸沾黏阻塞嚴重,甚至造成腸壞死穿孔,必須做部分小腸切除。醫生看了手術照片後,詢問病患到底吃了什麼東西?對方回答,「這裡面有芭樂籽,我吃了一整顆的芭樂啊!」醫生提醒,植物性結石相當常見,吃水果時要多注意。彰化秀傳醫院外科醫師黃漢斌在臉書粉專表示,該名男性有大腸手術病史,因腹脹腸沾黏阻塞接受二級緊急手術治療,腸沾黏阻塞嚴重,甚至造成腸壞死穿孔,必須做部分小腸切除,事後他讓病人看了看手術照片,問他到底吃了什麼東西。「這裡面有芭樂籽,我吃了一整顆的芭樂啊!」病人立即回答道。醫生說明,「胃腸結石」根據其成分,通常分為4個類型,分別是植物性結石(phytobezoars,由蔬菜或水果纖維中發現的難以消化的食物顆粒組成)、毛髮結石(trichobezoars,由毛髮和食物顆粒的聚集體組成)、奶結石(lactobezoars,由牛奶蛋白組成)或藥結石(pharmacobezoars,各種藥物的凝結物)。其中以植物性結石是最常見,約佔所有已報告過胃腸結石的40%。黃漢斌進一步指出,最常在醫學期刊上提到的「柿子」,因為含有單寧酸,遇到酸時會形成一種類似黏合劑的物質,並黏住其他食物殘渣,導致糞石形成。在日本也有系列報告梅子、琵琶、柿子、楊梅的種子造成腸阻塞。台灣飲食常見的破布子、黑棗、山楂,也都是醫師們會告誡怕造成腸阻塞的食物。「沒什麼東西是絕對不能吃的,醫生不會叫人偏食!」黃漢斌強調,國外也有吃西瓜不吐籽導致腸阻塞的,重點是以後吃西瓜記得吐籽,而不是叫人家以後不要吃西瓜;相對的,吃芭樂把籽挖掉,而且全家分享,一人吃個幾片無傷大雅。此外,吃水果解暑,也還是要多喝水,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而不是什麼都不能吃。
晚餐吃三寶飯腹痛2天 70歲老翁竟得「這症」
近日一名醫師表示,一名70歲老翁吃完三寶飯後腹痛持續2天才急診,而他有膽囊結石,患有膽囊慢性發炎急性發作,呼籲大家如果有膽囊慢性發炎要盡快就醫,而膽囊在晚上出狀況。秀傳醫院外科醫師黃漢斌在臉書發文,「70歲病人晚餐吃完三寶飯以後上腹痛兩天,痛到掛急診就醫。抽血檢查明顯肝膽指標異常。腹部超音波發現明顯總膽管擴張(直徑1.3公分,一般直徑在0.7公分以內),膽囊結石、膽囊腫脹且膽囊壁增厚。」黃漢斌說,他不建議患者馬上開刀,「必須先執行ERCP(內視鏡逆行性膽胰管攝影)做總膽管取石。再做階段性腹腔鏡膽囊切除術。」黃漢斌呼籲,「大家遇到膽囊慢性發炎、膽囊鈣化、超音波發現『膽囊攣縮』(contracted gallbladder),還是要及早就醫評估。」1.慢性膽囊炎:可導致膽囊組織結疤纖維化。這會使膽囊更難儲存和釋放膽汁,也會影響胃腸道的消化功能。2.膽囊鈣化(又稱「陶瓷樣膽囊」);為慢性膽囊炎的一種特殊表現,但確切發病原因不明。罹患膽囊癌的高風險病變。3.超音波發現「膽囊攣縮」(contracted gallbladder):膽結石可造成膽囊發炎使之收縮或排空不完全,膽結石也會阻塞膽囊管並影響膽囊收集與釋放膽汁。《ETtoday健康雲》報導,黃漢斌說,很多患者是吃完晚餐才腹痛,就算是早上就醫,也可能是晚上痛到早上,很多人會將痛形容成胃病,而「空腹痛」和胃相關,吃飽則是膽囊。
《和平歸來》邀秀傳醫院醫護走金鐘紅毯 特殊裝扮引人注目
第58屆金鐘獎戲劇類頒獎典禮於昨(21日)在國父紀念館隆重舉辦,入圍迷你劇集獎的《國際橋牌社》外傳《和平歸來》雖未能拿下獎項,但劇組表示該劇製作經費有限、題材敏感,連演員都不好找,加上是醫療題材,在疫情期間拍攝大不易,最終仍突破萬難完成拍攝,還入圍了金鐘獎,對他們而言入圍即肯定。特別的是,團隊特別邀請醫療顧問們及拍攝期間「出錢」、「出地」又「出力」的彰化秀傳醫院的醫護們一起走紅毯,因為這份榮耀與他們密不可分。團隊表示《和平歸來》的入圍榮耀與彰化秀傳醫院的醫護們密不可分。(圖/馬克吐溫國際影像有限公司提供)除了《和平歸來》影集拍攝時期全程隨隊擔任醫療顧問的秀傳醫院黃漢斌醫師等二十多名醫護外,還有該劇的投資人「盾牌牙醫史書華」、擔任醫療顧問暨劇本顧問的敏盛醫院副院長吳立民醫師。其中,「盾牌牙醫史書華」盛裝打扮成「怪醫黑傑克」、吳立民醫師穿上了當年SARS事件期間,台北市衛生局局長進入封院的醫院時所穿的知名「太空裝」等裝扮,都引發現場觀眾的注目與討論。劇組表示,在嚴峻的疫情期間拍攝外傳《和平歸來》,光是可以借到醫院實景拍攝,根本就是奇蹟,因為光是封院就需要一整層的醫院場景,導演與劇組團隊在籌拍時真的勘了非常多的景,醫院病房、急診室、批價櫃台、護理站等都要能找到適合又符合年代的場景,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如果真的要完全符合需求,那大概就剩砸大錢搭景這個選項,更何況在Covid-19的非常時期幾乎沒有醫院願意借場地,就算有醫院願意借場地,也難有20年前的器材可以拍攝,而就算有20年前的器材,因為醫療器材日新月異,當年的舊式器材,連現在一些年輕的專業醫師都不會使用。所幸這一切困境都在秀傳醫院的幫助下迎刃而解,除了各種細緻的醫療技術指導,演員做不到技巧更是的由秀傳醫院的醫護直接上場,真情本色演出,從院長、各科長官到護理師、行政同仁輪番上陣幫忙,劇組形容這過程簡直如有神助,拍攝出來的成品深受歷經各年代的醫護們肯定,也因為醫療細節都很專業到位,讓醫護人員看戲時完全不會出戲。其實在該劇開拍前,秀傳醫院已經準備將醫院的舊院區翻新,但因得知了《和平歸來》劇組的拍攝需求,加上非常認同該劇的製作理念,又剛好舊院區的建築剛好符合劇中的年代需求,就決定允諾協拍。過程中還因為疫情延拍,導致醫院繼續配合順延改建工程,讓劇組除了感到非常不好意思,也無限淚謝秀傳醫院無極限的支援。
鍾瑶上演「真人清醒插管」 為戲做足準備...獲讚驚人的演出
《國際橋牌社》外傳《和平歸來》以2003年SARS引爆封院作為故事背景改編,劇中上演「真人清醒插管」,讓導演林世章苦喊:「壓力大,好難拍!!」劇情上特別安排菜鳥醫師黃新皓遇上困難插管的橋段,危急時刻由R3住院醫師鍾瑶解圍。醫療劇對所有演員而言一直是大挑戰,不僅專業術語超多,專業「醫療手技」更不是靠幾日就能學起來的。開拍前演員已上過醫療課,實地演練實習過,但為求動作到位,現場仍有醫療顧問黃漢斌醫師帶著鍾瑶和黃新皓,一次又一次反覆練習真實醫生拿喉頭鏡插管的手勢、節奏甚至情緒變化等,每個動作力求完美。鍾瑶取得CPR+AED證照。(圖/國際橋牌社)畢竟醫療劇最害怕醫療場面不真實,光是一個鏡頭動輒1-2小時,鏡頭外有外科醫師、麻醉科醫師指導,甚至這還安插了真實麻醉科護理師、ICU護理師客串,負責把關動作以及確認畫面是否逼真。真正的專業護理師動作節奏流暢,讓被處處照應的鍾瑶直呼:「太專業!!」自己宛如真實的在執行插管任務一般。而病患也很難演,羅思琦親自上陣,在演出時不僅需要對抗心中壓力,也需要揣摩氧氣不足應該怎麼表演,在細節上做足功課,他表示「自己因為曾經看過自己父親插管,知道過程十分痛苦,因此他非常害怕這場拍攝」,但在黃漢斌醫師指導下,仍敬業將插管戲完成。鍾瑶飾演內科總醫師,為了精準揣摩專業醫療畫面,開拍前她除了要歷史、醫療知識,還要進行醫療實務、遠赴外縣市上急救課,還為戲考取了「CPR+AED證照」。劇組直誇鍾瑶不只演技好還非常敬業,是不可多得的好演員,製作人更在臉書發文盛讚「這是我和鍾瑶第一次合作,我真心覺得,鍾瑶的敬業、演技、態度,都超乎我想像的好。我認為她這次在《和平歸來》的表演,是她演出生涯到目前為止最成熟、最讓人驚艷的演出。謝謝導演林世章的慧眼,謝謝鍾瑶的驚人演出。」《和平歸來》將在3月18日20:00起於公視頻道開播。
91歲嬤手臂長「7cm惡魔角」 媽祖指定找彰化仁醫救命…離奇過程大公開
一名91歲婦人手臂長了7公分的「角」,本來想在台北治療,家屬卻收到媽祖的「仙界轉診單」,最後跑到彰化的秀傳醫院,而且還指定醫師,最後平安完成手術,過程讓人感到不可思議。黃漢斌醫師在臉書分享這段經歷,提到近日有名91歲阿嬤手臂長「皮角」(cornu cutaneum),大概長7公分、寬4公分,是一種罕見的疾病,在歷史上與許多關於魔鬼和魔法的神話奇幻故事有關,擁有大皮角的人常被認為遭到迫害、害怕成為魔鬼,甚至被送到馬戲團表演。據悉,皮角好發「暴露在陽光」的部位,像是面部、頭皮、耳廓、鼻子、前臂和手背,是緻密過度角化物質的錐形突起,類似於動物的角,但不像動物那樣具有中央骨核心。雖然80%的病變與角基部的良性病變(如病毒疣或脂漏性角化症)有關,但仍有20%到30%的機會與惡性腫瘤有關,其中最常見的是鱗狀細胞癌。家屬遞上「仙界轉診單」。(圖/翻攝自黃漢斌醫師臉書)特別的是,家屬遞上「仙界轉診單」,坦言原本想在台北治療,但桃園龍德宮的四媽(媽祖)指示「一定要找彰化秀傳醫院的黃漢斌醫師」、「四媽還說,該做什麼檢查、何時開刀,都聽黃醫師的」。事後,黃漢斌也搜尋「皮角」的歷史紀錄,發現倫敦外科醫生Everard Home在1791年被認為是最早描述「皮角」的人,最著名插畫則是1800年代初期,居住在巴黎的「寡婦迪曼奇」(the widow Dimanche)。沈浸在濃濃歐洲風情的歷史資料,再看著「四媽的轉診單」,不禁感嘆:「治療皮膚長角就是個讓人充滿想像的奇幻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