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軒醫師
」 黃軒 黃軒醫師 Dr. Ooi Hean 癌症 肥胖 健康單身比較快樂?國際研究顯示「憂鬱症風險會提高」:4類人更顯著
俗話說婚姻是愛情的墳墓。然而,胸腔暨重症醫師黃軒卻示警,根據1項橫跨7個國家、超過10萬人的研究,不論是在哪個國家,未婚者的憂鬱風險都顯著高於已婚者,約高出86%,而且抽菸喝酒、男性及受過高等教育的單身者,都有較高的憂鬱症風險。黃軒醫師昨(9日)在臉書粉專發文分享,有女士某天向他傾訴,她自從結婚後,憂鬱症狀愈發嚴重。然而,隔天又有成熟的女士告訴他,在她過了適婚年齡後,憂鬱情緒比以往更加難以控制,「這2個故事剛好形成了有趣的對比:『結婚和未婚,到底哪種狀態,更容易導致憂鬱呢?』」對此,黃軒醫師最近也剛好閱讀到澳門理工大學綜合分析7個不同國家、涵蓋不同文化背景進行,並涉及超過10萬人的樣本研究,結果顯示,無論在哪個國家,未婚者憂鬱風險高於已婚者,約高出86%,尤其男性與受過高等教育的未婚人士,面臨更高的憂鬱風險。研究人員也認為以下4大主因,影響這些憂鬱症和婚姻的關係:國家差異:研究發現,婚姻狀況與憂鬱症狀之間的關聯,在不同國家有明顯差異。西方國家(如美國、英國和愛爾蘭)的未婚人士,其憂鬱風險顯著高於東方國家(如韓國、中國和印尼)的未婚者,尤其是那些離婚或分居的人,約高出36%。這意味著「西方國家未婚者的憂鬱症較高!」性別差異:研究指出,男性單身者的憂鬱風險,明顯高於單身女性,約高出25%。然而,如果是離婚、分居或喪偶的人士,此時性別的差異,對憂鬱風險影響並不顯著。這表示「男性單身者較易有憂鬱症!」教育差異:研究人員也發現,那些受高教育程度的單身者,在憂鬱症狀風險高於已婚人士,且高出34%,尤其是那些離婚、分居或喪偶的個體,這種差距更為明顯。這代表「對高等教育者來說,未婚、離婚、分居、喪偶,都會使他們很憂鬱!」習慣差異:這次研究發現,「飲酒」是導致憂鬱的顯著重要因素之一,尤其在墨西哥、韓國和中國的單身的人群中,其影響分別達到3.2%、34.1%和27.4%,也就是說韓國人最嚴重。此外,研究人員也認為,吸煙是提升憂鬱風險的潛在因素之一。這顯示「抽菸喝酒都會加重與婚姻有關的憂鬱症,尤其是未婚狀態。」黃軒醫師在文末也提醒,婚姻並非解決一切的靈丹妙藥,「我們選擇結婚,還是單身?應取決於個人的生活方式與需求。我們找到生活中心靈的平衡與滿足感,才是維持身心健康的關鍵。你的幸福感受,才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決定因素。」
心梗1個月前已有預兆 醫揭「5大非典症狀」:三高族群要小心
在寒冷的冬季,心肌梗塞的風險隨著溫度降低而上升!胸腔暨重症醫學科醫師黃軒也示警,心肌梗塞早在發病前1個月內,恐已有預兆,但往往是非典型性的症狀,往往會被患者忽略。對此,他也整理出心肌梗塞的5大非典型症狀,包括消化不適或腹痛、呼吸急促、極度疲憊、頭暈或暈眩、肩頸疼痛或手臂酸痛,同時點名「三高族群」要更加警惕。黃軒醫師今(8日)早在臉書粉專發文表示,在寒冷的冬季,心肌梗塞的風險隨著溫度降低而上升,而且症狀可能表現得較不典型。許多研究指出,心肌梗塞的典型症狀如胸痛、胸悶等。但在冬季,有可能被「非典型症狀」所掩蓋。黃軒解釋,心肌梗塞1個月前,可能就有症狀了,「美國心臟醫學會曾經研究發現,在未發生心肌梗塞前的1個月內,這些常見的胸痛典型的症狀,男性29.7%、女性也只有57%,才有典型的胸痛。然而,在心肌梗塞前的1個月內,取而代之的,是非典型性的症狀,這些常常被忽略,到了急性發作,往往已經來不及了。這些非典型的心肌梗塞症狀,包括例如極度疲憊(70.7%)、睡眠不足(47.8%)和坐著休息,也會感到呼吸急促(42.1%)。這些症狀都使患者較難察覺病情,且可能更容易被忽略,導致延誤就醫,增加危險性。所以黃軒醫師也整理立冬後,心肌梗塞的非典型症狀:消化不適或腹痛:根據《PubMed》上的一項研究指出,冬季心肌梗塞患者中,有相當比例表現為消化不適或腹痛,類似於胃部不適的症狀,容易被誤認為是腸胃問題。心肌梗塞引發的腹部不適可能是因為迷走神經受到影響,這會引發胃腸道的症狀。再者,心臟的缺氧可能引起內臟疼痛的傳導,導致上腹部不適。呼吸急促:另一篇《PubMed》研究發現,特別是在寒冷氣溫下,患者可能會感到呼吸困難,這是由於心臟負荷增加所致,但容易被忽略或誤診為呼吸系統疾病。心肌梗塞時的呼吸急促,主要是由於心臟供應血流的能力下降、急性肺水腫、呼吸系統氧氣供應不足等多方面原因所引起的。極度疲憊:冬季心肌梗塞患者常常表現出極度的疲憊。根據《PubMed》研究,這類症狀特別常見於老年患者,且往往不被視為心肌梗塞的指標。心肌梗塞會激增交感神經系統亢進,導致身體釋放大量壓力荷爾蒙如腎上腺素。這些荷爾蒙,雖能暫時幫助維持血壓和心臟收縮,但也會讓患者在急性期過後感到極度疲憊,尤其老年人特別容易受其影響。頭暈或暈眩:在寒冷的環境中,血壓波動加劇,有些患者可能會經歷頭暈甚至暈厥現象。《PubMed》的一項臨床觀察指出,這種症狀在冬季特別突出,但常常被忽略。心肌梗塞時,心臟的泵血能力受損,導致全身的血壓下降。當血壓過低時,大腦得不到足夠的血液供應,從而引發頭暈或暈眩感。這種情況在心臟功能弱的患者中更為常見。肩頸疼痛或手臂酸痛:根據多篇《PubMed》文獻,冬季心肌梗塞患者可能會感到肩膀、頸部或手臂的酸痛,這些疼痛甚至會擴散至上臂,而非傳統的胸部疼痛。心肌梗塞引發的強烈疼痛刺激會沿著神經傳遞,並影響到附近的神經分支。由於肩膀和手臂的神經靠近胸部,這些疼痛信號可能被「轉移」,讓人感覺到手臂或肩膀的疼痛。我們稱為「反射性疼痛」!黃軒續稱,心肌梗塞的非典型症狀多樣化,可能會模糊臨床診斷,使患者容易誤以為是其他疾病。因此,冬天若出現上述症狀時,應特別警惕心血管問題的可能性,及時就醫檢查,尤其是「糖尿病,高血壓和高血脂」的族群,他們常常出現的都是非典型的胸痛!
口臭不只代表火氣大 專業醫分析5種味道背後含意
一般而言,只要出現口臭,很多人都會直覺想到「火氣大」。但是胸腔暨重症醫師黃軒表示,其實口臭的味道背後都代表著身體一種狀況,為此,黃軒醫師分析常見的5種口臭氣味,解釋背後的真實含意,呼籲民眾千萬不要忽略。黃軒醫師在FB粉絲專頁發文表示,硫磺味的口臭常見於口腔衛生差的患者,例如有牙齦炎或牙周病的人。這種味道是由口腔內的細菌分解食物殘渣和死細胞時釋放出硫化氫所引起。長期不治療牙齦炎可能會影響心臟健康,因此需要及早處理。第二種是酸臭味的口臭,通常是胃食道逆流的徵兆,當胃酸逆流至食道甚至達到口腔,會引發這種酸性氣味。患者經常會感到胃灼熱和食道不適,長期的酸逆流還可能增加食道癌的風險。第三種則是苦澀味的口臭,通常與肝臟疾病有關,例如肝病患者可能同時出現黃疸和膽汁滯留,這些狀況會釋放出特有的苦澀氣味。慢性肝病患者口臭的發生率較高,應及早就醫以避免病情惡化。第四種是甜味或腐爛水果味的口臭味,這可能正在暗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當血糖過高且胰島素不足時,體內的脂肪會被分解並產生酮體,進而形成這樣的口臭異味。這是一種糖尿病患者常見的併發症,若出現此類症狀應立即尋求醫療協助。第五種是魚腥味的口臭,這可能與三甲胺尿症(Trimethylaminuria)這種代謝疾病有關。這種疾病導致患者無法正常代謝體內的三甲胺,結果體液和呼吸都會帶有魚腥味,因此又稱「魚腥症候群」(Odor Fish Syndrome)。這種病多由遺傳因素引起,但患者可透過飲食調整來減輕症狀。黃軒醫師表示,口臭並不僅僅是口腔清潔不足的問題,還可能揭示更多潛在的健康訊號。了解不同氣味的口臭,能幫助我們更早地發現並處理潛在的疾病。無論是酸臭、苦澀、甜味或魚腥味的口臭,都是身體在發出警訊,若有持續的異常口氣,建議及早尋求專業醫師的幫助,以確保健康無虞。
汪建民病逝/汪建民肺腺癌4期逝 重症醫曝末期患者及家屬「最擔心的3件事」
男星汪建民7日晚間因肺腺癌4期病逝,享年56歲。他在去年10月背後疼痛難耐,竟檢查出肺部有惡性腫瘤,於去年11月確認罹患肺腺癌4期,經過10個月的漫長治療後,稍有好轉他就拖病體暫時復出工作,自己也曾透露前後歷經9次化療、超過65次電療,醫師當時也告知他「維持追蹤就好」,豈料今年8月底癌細胞已侵蝕全身骨頭,9月入院時已為時已晚。消息一出,震驚演藝圈,也再次掀起對於肺癌末期的討論。對此,胸腔暨重症醫師黃軒也整理出肺癌末期患者及其家屬最常見且最擔心的3件事。黃軒於9日在臉書粉專「黃軒醫師 Dr. Ooi Hean」發文指,在肺癌末期,患者及其家人通常面臨各種擔憂和挑戰,這些擔憂可能包括疼痛引發的身體不適、臨終關懷、情緒和心理健康等問題,若能了解和準備應對這些問題,不僅可以提升患者的生活品質,還能減少家屬的焦慮和壓力。黃軒表示,在肺癌末期,疼痛是患者最常見的症状之一。許多患者擔心是否能夠有效控制疼痛,並希望能減少疼痛帶來的折磨,癌症疼痛管理不僅依賴醫療介入,患者及家屬在日常生活中的照護和調整也非常重要。以下是一些癌症疼痛患者及其家人可以採用的生活照護建議,包括規律小作息、適度的運動、飲食和營養支持、疼痛管理輔助方法、保持良好的情緒支持、靈活使用疼痛評估工具、尊重患者的自我選擇。再來是死亡恐懼和情緒壓力,黃軒指許多末期肺癌患者擔心死亡的過程及未知的未來,這種恐懼可能來自對痛苦的擔憂、對離別的不捨、對死亡過程的不確定性,此外,病情帶來的情緒波動,也可能讓患者感到壓力和孤獨,他建議家人可做到心理支持和情緒疏導、日常生活中的照護、運用放鬆技術、家庭支持減輕孤獨感、尋求緩和醫療(Palliative Care)服務、鼓勵患者參加生命回顧活動。最後則是家屬、親人照護的負擔,黃軒表示患者通常擔心疾病帶來的照護負擔會給家屬造成沉重壓力,尤其是當病情需要長期的身體和情感照護時。患者可能擔心自己成為家屬的負擔,也會擔心家屬的心理壓力和生活影響。他建議家人和患者可以尋求專業的支持服務,包括臨終關懷(Hospice)和緩和醫療(Palliative Care)、定期舉行家庭會議,與家人一起討論患者的需求和照護計劃、癌症患者及其家人可以尋求支持團體,與有相似經歷的人交流,分享經驗和支持。
多晚睡才算熬夜? 專業醫提報告「這時間」睡增加35%肥胖機率
現代生活節奏越來越快,許多人因為工作、學習或娛樂而逐漸養成熬夜的習慣,但胸腔暨重症醫師黃軒日前就發文示警,這些行為不僅對健康帶來的影響不容忽視。根據最新研究,熬夜不僅會影響睡眠質量,還會增加肥胖、糖尿病等多種健康風險,這些風險可能潛伏多年後才逐漸顯現。黃軒醫師近日在FB粉絲專頁發文表示,2023年。哈佛大學一項曾對約6.4萬名中年健康女性進行為期8年的跟蹤研究,其結果顯示,習慣熬夜的女性患糖尿病的風險比早起的女性平均高出72%,若這些熬夜女性還有酗酒、抽菸、營養不良等習慣,得糖尿病的風險更高。這也明顯代表著,熬夜和不良生活習慣的結合,會讓健康受到更大的威脅。黃軒醫師還引述另一項針對26個國家、近13.7萬人的研究,表示晚睡及每天睡眠不足的人,更容易出現全身肥胖和腰圍過大的問題。特別是「睡得越晚,越容易胖」這點,研究人員發現,與晚上8點至10點入睡的人相比,每延遲入睡2小時,全身肥胖和腹圍過大的風險會顯著增加。例如,晚上10點至午夜12點入睡,全身肥胖風險增加8%,而凌晨12點至2點入睡,全身肥胖風險則增加19%。若在凌晨2點至6點入睡,風險則更高,達到全身肥胖增加35%,腹圍過大增加38%。而同時根據這些資料來判斷,其實晚於晚上10點入睡「就算是熬夜」,會對民眾帶來健康隱患。研究人員還發現,晚睡的人群有一些共通特徵,多數是年齡相對較年輕、受教育程度較高的男性,居住在城市,並且有抽菸、飲酒的習慣,身體活動量較少,而肥胖風險則明顯增加。此外,研究中也指出,白天補睡並不能抵消熬夜帶來的風險,尤其是午睡時間較長的人,肥胖的風險會上升。研究人員發現,如果午睡時間超過1小時,全身肥胖風險會增加22%,而腹圍過大的風險則增加39%。因此,適度補睡可以,但午睡時間不宜過長,以免增加肥胖風險。黃軒醫師也提到,在這些研究結果中,其實都有一個共通的特色,那就是「儘量早睡,避免熬夜」。研究顯示,晚睡會帶來健康隱患,不僅可能引發肥胖,還會提高罹患慢性疾病如糖尿病的風險。古人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這是最自然的生活節奏,而現代人違反了這樣的作息,導致癌症、慢性病不斷增加。黃軒醫師也提醒,許多人認為偶爾熬夜不會對健康產生太大的影響,但長期熬夜的習慣會讓健康逐漸受損,當你發現身材變形時,這其實就是身體健康受到嚴重影響的警訊。如果不及時修正熬夜的習慣,隨著時間推移,癌症及慢性疾病可能會悄悄找上門。
別忽略日常中「無關緊要」的行為 專業醫:不良習慣會導致眼部病變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忽視一些看似無關緊要的行為,然而這些行為卻在不知不覺中對眼睛健康造成潛在的傷害。黃軒醫師就發文提到,根據多項研究指出,一些不良習慣不僅會引發短期的眼睛不適,還會增加罹患黃斑部病變、白內障、青光眼等慢性眼疾的風險。黃軒醫師在FB粉絲專頁發文表示,長時間使用手機和電腦屏幕,是導致眼睛過度疲勞的主要原因之一。這種數位眼疲勞綜合症包括視力模糊、眼乾和頭痛等症狀。根據研究顯示,過度暴露於藍光下可能會損傷視網膜,進而增加罹患黃斑部病變的風險。因此,長時間的螢幕使用對眼睛健康構成了嚴重威脅。其次,缺乏適當的眼睛休息也是一個常見問題,尤其是在長時間集中視力工作後,眼睛持續處於高壓狀態,進一步加劇了眼疲勞的程度。根據文獻資料分析,民眾應遵守「20-20-20」法則,即每工作20分鐘,讓眼睛看向20英尺外的物體,並持續20秒鐘。這樣的做法可以有效減少視覺疲勞,保護眼睛健康。除此之外,熬夜、長時間睡眠不足,也是傷害眼睛的常見行為。根據研究發現,睡眠品質差會直接影響淚液的分泌,導致眼乾,並可能增加患有青光眼等眼部疾病的風險。熬夜不僅影響整體健康,對眼睛的負面影響更是不容小覷。另外飲食習慣也對眼睛也有顯著影響,特別是缺乏富含抗氧化劑的食物,例如維他命A、維他命C和維他命E。缺乏這些營養素,會增加黃斑變性和白內障的風險。黃軒醫師最後也提到,長期在強烈的陽光下不戴太陽眼鏡,會導致紫外線對眼睛的損傷,進而引發白內障或其他眼部問題。黃軒醫師也提醒,紫外線的長期暴露對眼睛造成的傷害不可逆轉,因此在陽光強烈時佩戴適當的太陽眼鏡,是保護眼睛的重要步驟。
7生活習慣「超傷心臟」!不吃早餐「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22%
現代人在繁忙生活中經常忽視一些日常行為,這些行為看似無關緊要,卻可能對心臟健康造成嚴重影響。對此,胸腔暨重症醫師黃軒就指出,長期不吃早餐、有壓力、過胖、過勞、久坐、打呼、熬夜,都會增加罹患心臟病的風險,甚至可能導致心因性猝死。黃軒今晨在臉書粉專「黃軒醫師 Dr. Ooi Hean」發文指出,心血管疾病是全球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而我們的生活方式常常成為推動其風險的關鍵因素,「因此了解改善不良生活習慣,對保護心臟極為重要。」為此他也列出下列7種不好的生活習慣,長期下來不僅會增加心臟病的風險,甚至可能導致心因性猝死。一直不吃早餐:會使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增加22%,死亡風險增加25%。根據研究發現,規律吃早餐有助於降低血壓,預防心血管疾病風險。一直在打呼:你的收縮壓會上升3mmHg,舒張壓上升4mmHg。如果打呼是由阻塞性睡眠中止症候群(Obstructive sleep apnea,OSA)引發的,更加危險!長期的OSA會使心臟衰竭的風險增加至140%。一直有壓力:生活壓力使我們的身體長期受到壓力荷爾蒙(cortisol)的影響。這些反覆長期的刺激會導致血壓升高,膽固醇和血糖也會隨之升高。在長期生活壓力下,你的心血管疾病風險可能增加近2倍。一直久坐不動:如果你一直坐著不動,心血管風險會增加30%。每小時久坐會使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5%。一直過勞:研究人員發現,相比每周工作35至40小時的人,每周工作超過55小時的人,心肌梗塞風險增加17%。腦血管疾病風險增加35%。一直過胖:體重過重和腰圍過寬是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體重指數(BMI)超過27.6,心血管疾病風險提升3倍以上(3.3至5.3)。男性腰圍超過99公分、女性腰圍超過93公分,均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4倍以上(3.8至4.8)。一直在熬夜:熬夜使睡眠品質變差,長期睡眠不足會使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67%。尤其是那些睡眠不足5小時的人,研究顯示這些人的冠狀動脈鈣化程度會增加200%至300%。黃軒也補充,透過對這7種常見的日常習慣進行分析,我們發現許多看似平常的行為實際上可能對心臟健康構成巨大威脅。無論是忽視早餐、久坐不動,還是熬夜和過度勞累,這些習慣的累積效應都會顯著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此,合理安排飲食、管理壓力、保持適當運動和充足的睡眠,將有助於維護心臟健康,降低心臟病發作的可能性。透過改變生活習慣,我們可以大幅改善心臟健康,延長壽命,並擁有更健康的生活品質。」
「這運動」做3個月逆轉糖尿病! 醫曝不只控血糖「還有5好處」
糖尿病患者可多嘗試透過跑步控制血糖!胸腔暨重症醫學科醫師黃軒表示,跑步流汗是最簡單、最有效預防細胞老化的方式之一,「這類短期耐力運動能夠提升血清胰高血糖素(Glucagon),這能激活胰島β細胞中AMPK信號,減輕了胰島素抵抗β細胞衰老速度。」黃軒醫師昨(27日)在臉書粉專發文指出,門診來了1名糖尿病患者,對方好擔心自己的血糖控制不好,問黃軒有沒有日常的方式,可以改善自己的血糖控制,「我告知他:跑步,可以使血糖控制更平穩的。」3個月後,對方再來門診,氣色變得很好,糖血色素也恢復正常。黃軒接著補充,跑步流汗,是最簡單、最有效預防細胞老化的日常習慣之一,這些減緩,包括了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的生理老化現象!「糖尿病的一個顯著特徵,就是細胞老化加速現象,例如端粒縮短了、線粒體DNA耗竭了、膠原蛋白老化了等問題。這些細胞老化,會導致胰島素細胞組織,也完整性受損,甚至功能逐漸喪失!而預防這種老化,逆轉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跑步運動了。」黃軒也整理出運動不只可以控制好血糖,還對糖尿病患者有5大好處:降低血糖:運動有助於肌肉細胞更有效地利用葡萄糖,從而有效降低血糖。控制體重:運動能消耗熱量,有助於減少體脂肪、控制體重,對於糖尿病患者尤為重要。改善胰島素敏感性:運動可提高細胞對胰島素的敏感性,緩解細胞老化速度,有效減少胰島素阻抗,血糖自然更穩定。保護心血管:運動有助於降低血壓與膽固醇,從而降低糖尿病患者因心血管疾病猝死的風險。提升心理健康:運動可減少壓力和焦慮,提升整體心理健康,使精神也變好。黃軒也解釋,運動之所以能改善身體狀況,主要是因為它能夠促進全身的血液循環,增強心肺功能,並且通過消耗能量來調節代謝過程。此外,運動還能增強肌肉力量和耐力,改善身體的整體功能,「固定堅持,持續連續三個月後,你就會感受到你的身心更健康了!」
現代人「1習慣」加速視網膜衰老 醫警告「恐縮短壽命」:所有死亡風險增加2%
現代人時常手機不離身,就連睡前也習慣滑手機。胸腔暨重症醫學科醫師黃軒就示警,長時間看手機,會讓視網膜衰老變快、加速壽命減少,當視網膜年齡每增加1年,就會讓人的全因死亡風險增加2%、心血管疾病以外的疾病死亡風險增加3%,「一天到晚盯著手機會傷害眼睛,還可能縮短你的壽命!」黃軒24日在臉書粉專「黃軒醫師 Dr. Ooi Hean」分享,大家每天都在使用手機,上班時間看、下班時間看,但長時間使用手機對健康的影響不僅僅是眼睛的傷害。黃軒提到,他最近閱讀了《老年醫學》國際期刊,發現長時間看螢幕不僅會使我們的視網膜易受到傷害,研究人員還發現,每多看1小時的手機螢幕,視網膜年齡會加速衰老0.087年,大約等於32天;而較長時間看螢幕也會延遲入睡時間,這樣便會加速視網膜的老化現象。黃軒指出,這項研究也發現,似乎小於60歲的人比較容易受到影響。至於為何視網膜年齡老化,對人們健康如此重要?黃軒說明,大部分人認為,這只是「加速視網膜衰老」和「延遲入睡」時間而已,但據最近的研究顯示,視網膜的生物學年齡與實際年齡之間的差距,可以用來預測壽命和健康狀況。他表示,研究人員發現,當視網膜年齡每增加1年,這個人的全因死亡風險增加2%、心血管疾病以外的疾病死亡風險增加3%,這也意味著,視網膜年齡差距可能反映了個體的整體健康狀況,而不僅僅是衰老速度。對此,黃軒提醒,「『不要一天到晚盯著手機,會傷害眼睛!』這句話可是有科學依據的!而且還可能縮短你的壽命」,如果想減少手機對身體的影響,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放下手機,早早睡覺」。
喜愛這類食物「大腦恐變漿糊」 醫示警:容易得糖尿病
吃錯東西竟會讓大腦變笨!胸腔暨重症醫學科醫師黃軒揭露,有研究指出食用高油高糖飲食,幾個星期就能使大腦神經發炎,腦神經細胞外基質變得「漿糊化」,進而阻擋胰島素進入大腦,容易得糖尿病。黃軒也分享保持健康的飲食習慣,讓胰島素發揮作用,就能有效預防糖尿病且保持好腦力。黃軒醫師近日在臉書粉絲專頁「黃軒醫師 Dr. Ooi Hean」發文,提出國外有研究發現,人只要幾個星期內不健康飲食,容易使大腦神經元發炎,導致腦神經的細胞外基質(ECM)重塑變得厚又黏;簡單來說,只要常吃高糖油脂食物,就是在破壞大腦神經,使其變得像一片漿糊。而大腦變漿糊後,阻攔胰島素進入下丘腦神經元,去下達旨令磷酸化處理,造成更多血糖堆積,就變成「胰島素阻抗」或「胰島素不敏感」,很快就會導致糖尿病。不過黃軒透露,澳洲墨爾本大學研發人員在對小白鼠的實驗中,發現一種消除粘膠質的酶「氟胺的分子」,可以成功消除動物大腦中因漿糊粘性造成的堵塞,增加大腦飢餓神經元對胰島素的攝取,能有效降低血糖控制;若將來能應用於人類,就是一種新的治療模式。最後黃軒表示,「高油高糖食物,就會高黏高稠,漿糊化了你的腦袋瓜」,健康飲食習慣才是保護大腦最根本也最有效的方式,呼籲「好的習慣,你就是天堂!不好習慣,你就得上天堂!」
吃辣椒有益身體健康 專業醫提醒「這3種辣」反而有害
許多民眾是無辣不歡,過去也曾有人表示,吃辣有助於提高身體新陳代謝,對身體有極大的幫助。微創內視鏡重症醫師黃軒近日也出面解釋這一件事情,但他同時也提到,有「3種辣」吃多了反而是會傷害健康。微創內視鏡重症醫師黃軒近日在FB發文表示,一項涵蓋近35萬成年人的大規模研究表明,與每週食用辣食物少於一次的人相比,那些每週食用辣食物3次以上的人,其死亡率的相對風險降低了14%。另一項研究也顯示,喜歡吃辣的人發生重大心血管事件(如腦中風、心臟病和心因性死亡)的風險可降低6%。黃軒醫師解釋,這主要與三個因素有關,分別是辣椒素(Capsaicin)、蛋白質受體(TRPV1)和一氧化氮(NO)。辣椒素通過刺激TRPV1受體,促使血管內皮細胞釋放一氧化氮。一氧化氮作為血管舒張的關鍵分子,能放鬆血管平滑肌,從而降低血壓,改善血液循環。至於食用辣的頻率與份量方面,黃軒醫師表示,研究中有建議每週至少食用2至3次辣味食物,才能觀察到明顯的心血管益處。每天攝取5至10毫克辣椒素(約相當於每餐1-2克辣椒)可能達到促進血管舒張、降低血壓的效果。不過,黃軒醫師也強調,每個人對辣的耐受度不同,應根據個人情況逐漸增加攝入量。黃軒醫師還提到一項來自義大利的研究,該研究證實辣椒的健康效益,還發現即使是不辣的甜椒也能帶來類似的好處。經常食用甜椒的人,其缺血性心臟病風險降低了三分之一以上,全因死亡風險也降低了近五分之一。最後,黃軒醫師也提醒,如果在食用辣椒時搭配重油重鹽、大魚大肉,或同時飲酒、吸煙的話,辣椒的健康益處可能會被抵消。除此之外,黃軒醫師也特別強調,應避免單純食用「紅油、辣椒醬、乾辣椒」之類的辣,這些都恐見不到的好處,還會傷害健康。
罹癌並非是中老年的專利 醫師:17種癌症「病患年輕化」比例增高
扣掉少部分無藥可治的絕症外,癌症可以說是如今最令人頭痛的疾病。但這在往年以為在中老年族群上比較容易發作的疾病,如今胸腔暨重症醫學科醫師黃軒指稱,其實有17種癌症的患者逐漸年輕化。胸腔暨重症醫學科醫師黃軒日前在FB粉絲專頁上發文表示,近期《柳葉刀·公共衛生》發表了一項重要研究,研究人員對美國超過2364萬名癌症患者的資料,以及超過734萬例癌症死亡案例進行分析後發現,在34種癌症中,有17種在1990年後出生的年輕族群中發病率正逐年增加。黃軒醫師解釋,這些年輕人(1990年後出生)罹患某些癌症的風險較1955年出生的人高出數倍。其中,小腸癌的發生比率(IRR)達到3.56倍,甲狀腺癌為3.29倍,腎癌和腎盂癌為2.92倍,胰臟癌則為2.61倍。這意味著,這些癌症在年輕人中的發生率已經是過去的兩到三倍。此外,某些癌症在年輕族群中的增長速度也相當驚人。在25至29歲的年輕人中,胰臟癌的平均每年百分比變化(AAPC)增加了4.34%,小腸癌增加了4.22%。在35至39歲的人群中,腎癌和腎盂癌的AAPC也增加了3.93%。AAPC指的是某一特定時期內癌症發病率或死亡率的平均年度變化百分比,數值增加表示該癌症的發生率或死亡率每年都在上升。黃軒醫師也提到,雖然年輕人(25至49歲)罹患癌症的死亡率大多趨於平穩或沒有上升,但35至39歲的年輕女性若罹患肝癌及肝內膽道癌,死亡率每年增加了1.95%(95%可信區間為0.59%至3.34%)。研究指出,以下17種癌症在年輕人中的發病率有明顯增加:大腸癌子宮內膜癌膽囊和其他膽道癌腎癌和腎盂癌胰臟癌多發性骨髓瘤胃癌(非賁門)睪丸癌白血病女性胃癌(賁門)小腸癌乳癌(雌激素受體陽性)卵巢癌肝癌和肝內膽管癌非HPV相關的口腔和咽癌男性肛門癌卡波西肉瘤其中,有10種癌症與年輕人肥胖密切相關,包括大腸直腸癌、腎癌和腎盂癌、膽囊及其他膽道癌、子宮內膜癌、胰臟癌、賁門胃癌、乳癌(雌激素受體陽性)、卵巢癌、多發性骨髓瘤以及肝癌和肝內膽管癌。這強調了控制體重對於降低癌症風險的重要性。而以下9種癌症,在老年族群中發病率下降,但在1990年後出生的年輕人中卻是明顯上升。這些癌症包括:乳癌(雌激素受體陽性)子宮內膜癌大腸直腸癌非賁門胃癌膽囊及其他膽道癌卵巢癌睪丸癌男性肛門癌男性卡波西肉瘤其中1990年後出生的人,罹患卵巢癌的發生率相較於1975年出生的人上升了12%;罹患子宮內膜癌的發生率相較於1930年出生的人上升了169%。這些資料顯示,現代年輕人的生活方式可能導致癌症發病率再次攀升。黃軒醫師表示,不健康的飲食、缺乏運動、熬夜、吸煙、飲酒等現代生活方式,是導致這些癌症在年輕族群中增加的主要原因。加工食品、高油脂、高鈉、高糖的飲食習慣,以及久坐不動的生活方式,都可能提高罹患癌症的風險。面對如今的情況,黃軒醫師建議年輕人應該重視健康的生活方式,戒菸、限酒、保持規律的睡眠和適當的運動,避免攝取過多的加工食品和高熱量食物。同時,加強癌症的早期預防和篩查也相當重要。
睡覺睡到流口水 醫曝4大可能問題!小心腦中風
不少人都有睡覺睡到流口水的經驗,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提到,如果你的睡姿正確,並且沒有太累,但還是發現自己莫名其妙一直流口水,這時要小心4個問題。醫師黃軒在粉專《黃軒醫師 Dr. Ooi Hean》表示,趴睡和側睡會壓迫到耳根附近的腮腺(負責分泌唾液的腺體),這會使唾液分泌大量增加,再加上你的臉頰被緊緊壓著,這樣你就不容易進行吞咽動作,口水不容易清理,當你睡得嘴巴開開時,當然口水就容易流出來了。此外,太累了也會一直流口水,黃軒指出,有時候,你過度疲勞會影響神經系統的正常功能,當你太累時,更容易進入深度睡眠階段,在這個階段,你整個人都很放鬆,控制唾液吞咽的面部和喉嚨神經肌肉也處於完全放鬆的狀態,因此你的口水不太受控制,容易流出來了。黃軒說,如果你的睡姿正確,並且沒有太累,但還是發現自己莫名其妙一直流口水,這時要小心4個問題:1.口腔衛生問題當你口腔有潰瘍,牙齦發炎,或你戴著牙套、剛戴上活動假牙,這些都會刺激口腔,導致口水分泌增多。2.上呼吸道問題當你常常有鼻炎、鼻竇炎、咽喉炎,這些都容易使你的鼻腔和咽喉不通,你就會容易常常打開嘴巴呼吸,尤其是睡覺的時候。那些打鼾的人,常常醒來時枕頭都是口水的痕跡,大家有注意到嗎?只要上呼吸道阻塞,你就會張大嘴巴呼吸,口水就會容易外流。3.腦神經問題一些腦神經疾病,例如腦中風、巴金森氏症,這些會影響臉部肌肉的協調,舌咽動作失調,會導致口水到處流。4.胃食道逆流那些有食道癌、食道潰瘍、胃潰瘍及火燒心的病人,在睡夢中也會過度刺激口腔,導致口水分泌過多,不過上述這些問題,除了在睡覺時容易流口水,還會伴隨其他主要疾病的症狀,例如,如果是巴金森氏症,他們除了睡覺流了一堆口水在枕頭,平常還會有手抖、行動不便等症狀。
小酌怡情不傷身? 醫曝「一級致癌物」危害:2種族群老化最快
從小酌怡情到少量飲酒都是有害健康!胸腔暨重症醫學科醫師黃軒指出,世衛組織早在2012年就將酒精確認為一級致癌物,而且根據研究顯示,不管飲酒的頻率或劑量,與不喝酒的人相比,都表現出「衰老加速」的現象,尤其女性及年齡小於45歲者,老化的速度與飲酒量的增加更為顯著。黃軒今(12日)在臉書粉專《黃軒醫師 Dr. Ooi Hean》發文指出,世衛組織早在2012年就將酒精確認為一級致癌物,每年有超過300萬人死於有害使用酒精,佔總死亡人數的5.3%。此外,在全球的疾病和損傷負擔中,有5.1%可以歸因到酒精。黃軒續稱,最近1項新的研究顯示,我們日常的飲酒習慣,可能會對「加速衰老」產生意想不到的影響!該項研究發現,不論是何種飲酒的頻率或劑量,和從不喝酒的人比較,他們呈現「衰老加速」的現象。包括頻繁飲酒者、較少飲酒者、持續偶爾飲酒者、持續定期飲酒者,這4種飲酒型態的人,都表現出加速年齡增加的趨勢。而且黃軒還指出,研究人員進一步分析發現:女性和年齡小於45歲者,這2種族群的加速年齡老化,與飲酒量的增加更顯著,這不僅顯示了飲酒頻率變化,對加速年齡老化的影響,也意味著飲酒對某些特定人群,而且即使是年輕人也有顯著差異的影響。黃軒也在文末解釋,這些研究提供了關於飲酒與健康之間關係的新見解,我們或許也需要重新審視一下「適量飲酒」的定義,可能即便是所謂的「小酌幾杯」,也可以在不經意間加速身體老化。「然而,我們也需要更多的研究來深入探討,這樣的小酌怡情與健康之間的複雜關係,以利日後制定更加有效的健康政策和建議。」
夏天最愛穿拖鞋趴趴走 醫曝「潛在危險」:5類人不適合
夏季的氣溫上升,不少人會穿拖鞋出門,比較涼爽、舒適,但不是人人都適合穿,且還可能存在一定危險。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點名,5類人不適合穿拖鞋。黃軒在粉專《黃軒醫師 Dr. Ooi Hean》表示,穿拖鞋常見的危險就是滑倒,因拖鞋的抓地力較差,另一種常見的危險就是被人或地上物件絆倒,如果在人群聚集的地方,人來人往,你不用去踩別人的鞋子,別人也會踩到你的拖鞋後跟,容易造成踩踏,最後是刮傷,人群聚集的地方地面上,可能存在碎玻璃、鐵釘等尖銳物品,穿拖鞋時,容易被刮傷。黃軒直言,不是人人適合穿拖鞋,穿拖鞋確實是許多人的選擇,但在不合適的時間和地點長時間穿夾腳拖鞋或拖鞋,可能會導致一些潛在的危害。他點名,5類人不適合穿拖鞋。1.體重過重者如果你的體重較大,腳部的壓力會更大,穿涼鞋或拖鞋時,受傷的風險會增加,還有腳的靈活度,也一定程度受阻。2.腳踝、關節受傷者如果你的腳踝或關節受傷或正在復健中,穿拖鞋可能會進一步加重這些部位的負擔。3.糖尿病患或糖足患者糖尿病患者的周邊神經感覺可能較遲鈍,容易受傷卻沒有感覺,這可能導致進一步的感染,尤其是有明顯糖足病的患者,更不適合穿拖鞋。4.內耳受傷或腦部受傷者剛剛腦創傷的病人或腦中風的病人穿拖鞋,其實這是危險的,因為維持身體平衡系統的器官,例如內耳受傷或腦部受傷,萬一拖鞋踩空或被地板上任何勾住,這些高危險族群,很容易二次傷害。5.老人家老人本身體反應都緩慢,平衡感不佳,容易絆倒,身體也容易受傷,因此老人家,在選擇鞋子時,大家要特別關心一下。黃軒提醒,在挑拖鞋時,要注意包覆性和材質,選擇那些有足弓支撐的鞋子,讓腳趾前方,有足夠的空間,也不要找那些墊太高的拖鞋,以保持腳踝的穩定度,「記住,你選擇合適的拖鞋,對身體健康真的很重要,尤其是現在夏天的季節裡。」
25歲警正中午跑步猝死 醫示警戶外運動「3大重點」:這樣容易要命
一名25歲員警日前中午到某國小操場跑步,結果突昏迷倒地,到院時體溫高達38.6度,搶救後仍宣告不治。對此,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示警,高溫下進行戶外運動時,要遵守3個重點,否則容易熱傷害,甚至猝死。黃軒在粉專《黃軒醫師 Dr. Ooi Hean》表示,通常情況下,如果氣溫超過32度,空氣濕度低過60%就不建議在戶外長時間運動了,因為這種條件下中暑的概率非常高,無論是初跑者還是資深的跑友,建議夏季避開中午和下午最炎熱的時段,儘量選擇清晨或傍晚出門運動,就算是晚上跑步,也儘量不要在餘熱依然很高的水泥地面跑。黃軒提到,在高溫下,進行戶外運動時,要遵守3個重點,不然的話,千萬不要在超過32度以上的天氣下在跑步,因為你容易被熱傷害,甚至猝死。第一,不要在中午戶外運動。黃軒指出,避免在一天中最炎熱的時間(上午10點至下午4點)運動,如果室外溫度高於32度或天氣過於悶熱,更不建議,如堅持到戶外運動,這個容易要命。第二,要降低運動強度。黃軒提醒,記得在炎熱夏天運動,每10到20分鐘,得要有短暫的休息,以避免過度激烈的運動及脫水。第三則是要補充足夠水分,黃軒說,在運動前、中、後都要喝足夠的水,而不是等到有口渴的時候,或流了滿身大汗、或氣喘如牛時,才來補充水分,你的尿液當呈清澈如白開水,無茶黃色無嚴重尿臭味,才算真的補充足夠的水分。最後,黃軒再次叮嚀,如果戶外溫度超過32度,不建議從事戶外運動,建議以室內運動取代戶外活動,且避免在最炎熱的中午時分去運動,同時一定要適時補充水分。
不要再跟風跳「16蹲」了! 醫曝5下場:恐暈厥
近期台灣男團ENERGY帶起「16蹲」風潮,吸引了海內外的明星、粉絲紛紛模仿挑戰。然而,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提醒民眾,如果沒有訓練核心肌群運動,這是非常傷膝蓋的動作,且短時間內的劇烈運動會導致5大症狀發生。黃軒在粉專《黃軒醫師 Dr. Ooi Hean》以「不要再亂16蹲了」為題發文指出,日常生活中的錯誤使用膝蓋,會不斷加劇膝關節損傷,而膝蓋是日常生活中承受巨大壓力的關節之一,蹲和跪是2個常見的動作,但卻可能對膝蓋造成傷害。醫師解釋,當你強烈蹲下時,你膝蓋承受的壓力,也可能是你站立時的16倍,據統計和平躺時的比較為,站立或行走膝蓋承受壓力是體重的1至2倍;跑步、爬樓梯膝蓋承受壓力是體重的4倍;打球、運動膝蓋承受壓力是體重的6倍;快速蹲跪膝蓋承受壓力是體重的8至16倍,而如果你蹲得太深,膝蓋的壓力會更大。因此在16蹲下,在快速蹲站、蹲站的過程中,你的韌帶、肌腱和肌肉都有可能受到很巨大的拉力和壓力。前提要把深蹲練好,並且保持膝關節周遭的一些韌帶和肌肉的健康有力。不僅如此,醫師表示,16蹲跳對於平時不經常運動的人,短時間內的劇烈運動會導致各類症狀發生:a.心血管負荷增加16連蹲跳包含下蹲、分腿、起立等動作,整個過程快速且極限,對心臟負荷較大。如果你有心臟病、高血壓等心腦血管疾病基礎,可能會引發心絞痛!b. 半月板和韌帶損傷蹲跳時,膝關節屈曲會擠壓內側半月板後角、前方髕股關節,容易引起半月板和髕股關節軟骨的損傷。過度運動還可能損傷髂股韌帶、膝內外側副韌帶、交叉韌帶等。c. 肌肉和頸椎損傷劇烈運動會引起肌肉纖維撕裂,導致肌肉酸痛不適。頻繁快速甩脖動作同樣具有一定的危險性,可能造成頸椎損傷。d. 暈厥風險從下蹲姿勢迅速站起,可能引起腦供血不足,出現頭暈、眼前發黑等症狀,嚴重時甚至會暈厥。e. 16蹲跳包含了下蹲,分腿,起立,同時伴揮臂和甩脖等動作,整個過程都是快速而極限的,極具爆發性的全身運動,這對於運動者的核心肌群、腿部力量、各關節的穩定性、靈活性及整體的協調性等諸多方面有著很高的要求,如果盲目模仿,很容易受傷。且每天蹲超過2小時的人,患上中重度膝骨關節炎的風險,也將比普通人群增加2倍。最後,醫師建議,若要減少蹲下對關節的影響則可以:a. 加強核心肌肉核心肌肉的訓練有助於支撐膝關節、髖關節和腰關節。腹肌、背肌和臀部肌肉的強化可以減輕膝蓋的負擔。b. 適度運動運動有助於保持關節靈活性和肌肉強度。選擇適合的運動,例如游泳、騎自行車或瑜伽,可以減少對膝蓋的壓力。c. 控制體重過重會增加膝蓋的負擔,容易導致退化性關節疾病。保持健康的體重有助於減少膝蓋的風險。E. 如果你想嘗試這個動作,建議先從較低強度的訓練開始,逐漸提升肌肉力量和靈活性。同時,監測心率可以幫助評估運動強度,確保不過度運動。
夏天好熱直衝冷氣房!小心得「冷氣病」 醫點名2類人注意:嚴重恐腦中風
夏天到了,炎炎烈日下,大家都迫不及待地躲進冷氣房,享受涼爽的感覺,但小心直衝冷氣房,因此得了「冷氣病」。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點名,2類人更容易受到影響。黃軒在粉專《黃軒醫師 Dr. Ooi Hean》表示,長時間待在冷氣房裡,或者急速從室外熱天氣,進入室內吹冷氣,溫差超過10度,可能會讓你的體溫調節中樞失靈,無法排汗,這些冷氣房中的乾燥空氣,引發出了夏季「冷氣病」。黃軒指出,冷氣病是一種綜合性的表現,指人因為長時間待在冷氣房,或從酷熱的室外,突進入冷氣房,經歷了劇烈的溫差變化,而出現「頭痛、鼻塞、胸悶、精神不濟、下肢無力及手腳冰冷」等症狀,這種情況有點類似感冒,並且嚴重時甚至可能引發心臟病或腦中風,這在婦女和慢性病患者,更容易受到影響。為了避免「冷氣病」的困擾,黃軒提到預防和緩解的方法,包括適度使用、飲食調理、戶外走動等。黃軒直言,冷氣雖然舒適,但過度使用可能對健康造成負擔,建議「不要讓冷風直接吹向身體」,可以使用擋風板改變風向,此外,放一杯水在冷氣房內,增加周圍的濕度,有助於保持皮膚和眼睛的舒適度。黃軒說,夏季氣溫高,血液會流向全身以散熱,相對流向大腦和內臟的血液會減少,造成身體疲憊、腦袋昏沉,專家建議遵循「五多三少」原則,多攝取水分、蔬果、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少吃甜、油和寒性食物。黃軒也提醒,長時間待在冷氣房,肩膀和腰背肌肉容易收縮,造成全身酸軟,走動有助於增強身體免疫力,也能改善這種情況,記住,如果持續出現不舒服的症狀,建議儘速就醫,並且平時要多注意自身健康狀況。
比想像中更髒!醫師揭「10大生活用品」藏大量細菌 蓮蓬頭相當於用馬桶水洗澡
細菌無處不在,許多日常生活中必需的物品,雖然看似乾淨,但它們往往成為細菌滋生的溫床,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在其臉書粉專上指出,有十種常見的物品表面的細菌量實際上相當多,長期忽略可能導致感染和免疫系統風險。黃軒醫師在臉書粉專「黃軒醫師 Dr. Ooi Hean」整理了日常十大生活用品,經常會成為細菌滋生的溫床,但又容易被大家所忽略。●蓮蓬頭蓮蓬頭的「出水孔」容易累積污垢,內藏大量細菌,黃軒表示,根據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研究指出,蓮蓬頭的出水孔每隔3個月就會積聚水垢,而未經清潔的蓮蓬頭,其細菌含量比較馬桶水更多,即等同於用馬桶水洗澡,這些細菌可能會透過蓮蓬頭噴出的自來水,滲入身體皮膚、頭髮、耳朵和眼睛,成為感染細菌的途徑,尤其是對於老人、孕婦和免疫系統較差的人,可能造成肺部感染等健康風險。●洗衣機洗衣機的污垢主要來自洗衣液使用過量。超量的洗衣液殘留在洗衣機內,形成污垢,尤其在洗衣機夾層和底盤。這些污垢可能比你想像中更多,甚至比廁所馬桶的細菌還多,黃軒表示,根據美國亞利桑那大學的研究指出,洗衣機內部佈滿細菌。如果不定時清洗洗衣機,有機會在洗衣服時令衣物沾染細菌,造成交叉感染,研究更發現清洗內衣褲後,洗衣機內會沾染約1億個大腸桿菌。●手機現代人手機不離身,不論是導航、拍照,甚至上廁所時也不會放下手機,然而手機上的細菌可能比想像中多,去廁所玩手機,手機螢幕的細菌比馬桶污糟多400倍,黃軒表示,根據研究,手機上存在對人體有害的細菌,其中包括表皮葡萄球菌可能引起皮膚過敏;金黃色葡萄球菌有18%的機率導致敗血症、壞死性筋膜炎;大腸桿菌有16%的機率導致食物中毒。●滑鼠和鍵盤黃軒說明,根據美國研究人員測試,發現鍵盤上的細菌比馬桶墊多出20,598倍,滑鼠上的細菌更是比廁所的沖水把手多出45,670倍,也就是說鍵盤和滑鼠都可能成為「鍵盤腸胃病」的溫床,藏有金黃色葡萄球菌等不速之客。●浴巾/毛巾一週不洗藏菌過億,黃軒表示,根據研究指出,毛巾上存在對人體有害的細菌,其中包括大腸桿菌,使用1天後含菌量多了近90倍,達1,700萬細菌之多;金黃色葡萄球菌,用了3日的毛巾細菌含量繼續暴增至8,700萬個;念珠菌,用了1星期的毛巾細菌含量達9,400萬個。●牙刷由於浴室潮濕不通風,牙刷成為細菌的溫床,再加上不正確清潔,攪一攪、搓一搓根本不夠,牙菌斑黏附在刷毛上,黃軒表示,牙刷上的細菌比馬桶還多,甚至高達千萬個。●砧板黃軒表示,根據研究指出,一般家庭使用砧板七天後,每平方公分的病菌高達20萬個以上,而使用2個月的木頭砧板,上面的總生菌數更是馬桶的12倍!換言之,在砧板上切菜,甚至比在馬桶上來得更髒,使用了2個月的木頭砧板表面的總生菌數比馬桶高出12倍,因此建議分開使用生食和熟食,並定期使用酒精或漂白水消毒。●抹布黃軒說明,根據一項英國研究發現,袜布上的細菌含量高達每平方公分8.75億個,甚至比馬桶更多!這些細菌包括病原性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鏈球菌等,因此建議定期以漂白水或高溫浸泡消毒,並注意變色和黑點的出現。●冰箱門把手冰箱門把手被認為是茶水間最骯髒的地方黃軒說明,科學家在調查中發現,這裡存在大量危險細菌,包括大腸桿菌和假單胞菌,而假單胞菌是一種通過糞便傳播的細菌,可能導致肺炎等疾病,對於易感染的人而言,這些細菌可能會增加生病的風險。●電燈開關日常生活中,電燈開關是我們經常接觸的物品之一,然而這些看似普通的開關可能成為了細菌和病毒的溫床,黃軒說明,電燈開關經常被大家的手指觸摸,因此容易沾染細菌,特別是「浴室的電燈開關」,由於大家在外面接觸了許多物品,回家後第一件事就是洗手,所以觸摸浴室電燈開關的手可能會很髒,但是只需輕輕用橡皮擦擦拭,就可以迅速恢復乾淨。
塗了防曬「為何還是曬黑」 醫揭2大NG行為:不是只擦一次就有效
不少人有同感,明明已經塗了防曬,為何皮膚看起來,還是黑黑的,買了防曬系數很好的產品,也似乎沒有效果。對此,重症專科醫師黃軒點出,有2大原因,或者具體來說,只是個人防曬NG行為所導致的。黃軒在粉專《黃軒醫師 Dr. Ooi Hean》表示,很多人為了省防曬產品用量,自己減少用量,只挑自己認為會曬到的身體部位「重點式的塗抹」,這可是防曬的NG行為,正確的防曬用量,可以確保皮膚得到充分的保護。他提到,將食指和中指併攏,沿著兩指間的縫隙擠出防曬乳,並擠滿臉部和頸部,請確保塗抹均勻,包括耳朵和下巴,如果需要塗抹全身,例如穿著泳衣,大約需要30毫升的防曬乳,請注意,不要忽略手臂、腿部、背部和腳部等其他部位。黃軒指出,再來是防曬產品得補擦,很多女生出門前塗防曬,就以為一整天都是很防曬的了,殊不知,這是防曬很NG的錯誤行為。他建議,在一般日常活動中,每4小時應該重複塗上一次防曬乳,這有助於確保持久的防曬效果,特別是在室外或陽光直射的環境中;如果您在戶外活動,或是因為運動而流汗,即使防曬係數高達SPF50+,至少2小時也要補擦一次,這樣才能真正的防曬,更有效地保護皮膚免受紫外線的傷害。黃軒提醒,不是有擦防曬產品,就好了,也不是只擦一次,就有效了,同時別忘了,補充一些實物防曬也是很重要的,包括帽子、太陽眼鏡和長袖衣物等,這些都是額外的防曬工具,記得,選擇適合自己的防曬產品,保護肌膚免受紫外線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