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頭鷺
」 黃頭鷺古坑迎一年一度黃頭鷺大遷徙 六甲八色鳥現蹤
黃頭鷺每年9月從北部往南飛度冬,從雲林縣古坑鄉樟湖國小舊校區的149甲線往山谷眺望,可見到黃頭鷺成群結隊飛翔、變換隊形,這幾天進入大量期,前天統計至少有6萬隻,到10月中旬前都觀賞得到。而二級保育類八色鳥在台南六甲區國有林地築巢繁殖,林業署嘉義分署今年首次與民間團體合作調查,在淺山區域共調查到50隻次。雲林縣除每年3月可到林內鄉欣賞紫斑蝶遷徙的「蝶河」美景,9月到10月中旬可到樟湖村149甲線旁樟湖國小舊校區附近眺望山谷,欣賞一年一度黃頭鷺遷徙景象。黃頭鷺在秋天從北部往南遷徙越冬,沿途經過金山、貢寮、關渡、石門水庫、苗栗三義、雲林大埤、樟湖,然後飛往台南白河、曾文水庫、屏東龍鑾潭。黃頭鷺飛到古坑鄉樟湖社區時會在山谷上方盤旋,等待落後的侯鳥歸隊,盤旋時會變換隊形,集結數量也愈來愈多。樟湖生態國中小學校長陳清圳表示,只要不下雨、風勢不大,9月至10月的下午2點至6點都可看見成群結隊的黃頭鷺飛越,今年自最早8月25日抵達的起算,17日出現今年以來最大遷徙量。八色鳥是台灣少見的夏候鳥,林業署嘉義分署轄管的台南六甲第2007號區外保安林,自2019年發現有八色鳥築巢繁殖的蹤跡後,吸引大批鳥友來朝聖,嘉義分署設置宣導告示牌、固定式隔離網,也動員志工在棲地巡護,減少繁殖期的人為干擾。林業署嘉義分署今年與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台南市野鳥學會合作執行系統化調查,共調查到50隻次的八色鳥,包含6隻次目擊紀錄、44隻次鳴叫紀錄;此外,調查團隊還在北勢坑棲地觀察到親鳥於繁殖季末期頭頂脫毛,顏色由咖啡色轉黑色的有趣現象。
嬌客秋季南遷現蹤 黃頭鷺盤旋國家生技研究園區
國家生技研究園區因自然環境復育有成,去年開始有大量的黃頭鷺過境,更因黃頭鷺在園區生態池上「盤旋」盛況爆紅。今年受氣候影響,已提早於8月底抵達園區,並在中秋節前後達到最高峰,已有數百隻於生態池休憩。鄰近居民與園區同仁目睹鳥群盤旋飛行並變換隊形,紛紛直呼超幸運。國家生技研究園區環境教育中心表示,去年黃頭鷺過境時,依據電腦概算,大約同時有近2000隻的黃頭鷺在生態池盤旋。今年因保留生態池水面的水生植物,增加生物棲息空間,加上園區濕地復育後,動植物生態資源日益豐富,預期來過境休憩的黃頭鷺可望再創新高。黃頭鷺身長約50公分,有國際性遷徙習性,每到秋季會陸續從北方遠道而來避冬,由台灣北部往南飛行,每年皆吸引許多愛鳥人士專程賞鳥,在中秋節前後是最佳觀賞時機。另外,黃頭鷺一般棲息在水庫、竹林等富有自然生態的地區,沿著溪流跟河谷、河床飛行。國家生技研究園區環境教育中心提到,國家生技研究園區擁有豐富的生態資源,人工開鑿的滯洪池可追溯至18、19 世紀時,為發展農耕而開闢的三重埔埤,如今成為眾多淺山與濕地生物的棲息地。國家生技研究園區環境教育中心指出,為重現古三重埔埤的昔日風光,園區在設計之初,便維持友善生物的原則,進行溼地復育,包含:解構原有水泥滯洪池、擴大濕地範圍等,營造多樣化生物生存環境,也讓遠道而來的黃頭鷺來園區休息覓食,成為難得一見的景觀。中研院生態技術諮詢專家,植物暨微生物學研究所退休研究員陳宗憲說,國家生技研究園區豐富的生態資源,也是大眾環境教育的基礎材料,包含台北樹蛙、穿山甲、各種原生淺山動植物以及候鳥等。陳宗憲說,曾有愛鳥人士為了捕捉畫面而破壞生態池旁的植物,特別提醒民眾不要為了取得更佳畫面而破壞原有環境,此外,拍攝時也不要使用閃光燈,或以腳架佔位,避免干擾生態及影響其他賞鳥民眾。中研院生醫轉譯研究中心主任吳漢忠表示,國家生技研究園區為國內第一個跨產官學研共同進駐的國家級生醫研究生態園區,在開發與生態保育兼籌並顧之前提下,園區將廣達25.31公頃土地依「最小開發、維護最大生態」之原則,劃設14.19公頃的原有次生林為生態保留區,不作任何開發,並規劃4公頃人工濕地復育區,擁有豐富生態資源。近年也特別強調「生技、生態、生命」三生並行,讓生技與生態能夠共存共榮、永續發展。國家生技研究園區環境教育中心特別設置展示空間,說明園區的生態規劃構想、分區使用原理、生態理念的實踐及落實、人工濕地的建置及復育、原生植被復育方法及進程等,透過展示及環教分案推廣淺山生態與保育,歡迎民眾賞鳥之餘預約前往參觀。
鳥太聰明「看到巡邏車來就會跑」! 桃機鳥擊防制保障飛安
雖然受到肺炎疫情影響,桃園機場航班減少,不過為了維護航機起降及場面滑行過程中的飛航安全,桃園機場持續防制鳥擊不懈怠!除了在機場安全管理SMS系統中成立野生動物防制分組,定期召開會議檢視本場各項攸關安全事件之外,亦執行多項包括砍除機場範圍內雜林、河床鋪設鳥網、鳥相調查、改善植被物種等作為,搭配與航空警察局配合之驅鳥作業等,達到維護飛安、降低鳥擊事件發生的目標。其中有關鳥相調查,依據臺灣桃園國際機場野生動物防制作業程序,鳥相觀察包括機場內及附近地區的鳥種、數量、位置分佈及其活動行為;繪製鳥類活動平面圖,以掌握機場內及其附近地區的鳥類活動與環境關係,據以制定鳥擊防制方案及檢討修正主要鳥種防制措施。同時,依據機場鳥相調查研究結果,針對機場界圍內鳥類遮蔽處、食物源、水源、棲息地及覓食地進行有效整治。(圖/桃園國際機場公司提供)桃園國際機場公司目前與桃園市野鳥學會合作,於官網公布並預判各月份的鳥類活動預告,包括活躍鳥種、該鳥種體積、活動區域、移動時飛行高度、活動時間等資料,比如今(109)年5月,桃園機場內可能威脅飛安的主要鳥種為家燕、黃頭鷺,家燕雖然體積小,但有群聚特性,尤其每年4-5月份數量為全年最高的季節。黃頭鷺俗稱牛背鷺,因為體積較大,是風險較高的鳥種,每年4-5月及8-10月,會有數十隻或上百隻過境飛越或停留在桃園機場,多年來透過鳥相調查及實驗,機場公司所採取的棲地管理方式,利用夜間進行跑道四周草坪修剪,以避免航情繁忙日間在跑道四周翻土,吸引黃頭鷺靠近覓食;同時也發現黃頭鷺不喜歡太高的草地,於是利用草長管理,在過境期間,將跑道周遭的草長維持在30公分左右,避免牠大量停留增加飛安風險。桃園機場目前工區和級配堆置土石區域廣泛,就曾有燕鴴在級配碎石區下蛋,蛋殼保護色跟周邊土石一模一樣,有賴鳥擊防制人員步巡發現;另外跑道周邊草區曾種過會結穗的黑麥草,吸引紅鳩覓食,後來改種假儉草,狀況改善許多;今年機場公司也在機場附近農地,製作約4-6米高的黑翅鳶棲架,讓這種猛禽幫農民除老鼠,順便吸引其離開機場範圍;另外搭配航警一日四次清晨、上午、下午、終昏,以鳴笛、蜂鳴器或獵槍驅離鳥類,綜合使用各種方式讓鳥兒不喜歡來機場活動,也讓鳥擊防制人員開玩笑說,這附近的鳥類聰明到「看到巡邏車來就會跑」。身為臺灣航班最多的桃園機場,為自己訂下嚴格的鳥類防制 KPI值,108年鳥擊發生率訂為 2 次(月)/每萬起降架次以下,107 年鳥擊次數為 37 件,108 年鳥擊次數為 23 件,較107年下降約4成,109年第一季鳥擊次數為0。因著多管道、多面向的防制作業,機場公司也獲飛安基金會頒發107及108年鳥擊防制績優獎。雖然目前因疫情影響,桃園機場每日仍有平均200餘架次航班,機場公司將持續努力防制鳥擊,提供良好的飛航環境。
世界級生態景觀!秋季限定「萬鷺朝鳳」遷徙秀
嘉義縣梅山鄉太興村每年特有的黃頭鷺遷徙,被當地人稱為「萬鷺朝鳳」,是每年秋天8月底至10月初的特色生態景觀,每天會有成千上萬隻黃頭鷺,成群結隊的由北往南遷徙,相當壯觀!每年秋季都會有許多鳥友及遊客,前往嘉義縣梅山鄉太興村觀賞「萬鷺朝鳳」,成千上萬隻的黃頭鷺,成群結隊的遷徙秀綿延好幾公里長,不時變換隊形,宛如一條優雅的白龍,緩緩的行進。許多鳥友們與攝影愛好者都會攜帶大砲相機前往拍攝,但太興村長簡慶輝就呼籲,請勿使用空拍機攝影,避免驚擾到鳥群,導致改變未來的遷徙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