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體
」 月經 子宮 懷孕 中醫 黃體素「事後丸」擬改為指示藥 藥局也能買得到!掀各方激辯
為避免非預期懷孕,不少女性選擇服用俗稱「事後丸」的事後避孕藥。衛福部食藥署擬將「事後避孕藥Levonorgestrel」,從現在需醫師開立的處方藥,改為可在藥局購買的指示藥品,但是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發函食藥署表達強烈反對,婦產科醫學會憂心青少女會誤以為「吃了就不會懷孕」,增加危險性行為而產生嚴重後果,請政府審慎考量。Levonorgestrel(左炔諾孕酮)是第一代事後避孕藥,屬於單一高劑量黃體素藥物,原理是延遲或抑制排卵,達到避孕效果。針對無事前避孕者,現在需由醫師開立處方箋,在性行為後72小時內服用,且越早服用,避孕效果越好。8年前通過轉類 遭反對而擱置食藥署今年8月30日邀集醫界開會討論,決議將Levonorgestrel轉為指示藥品。事實上,食藥署在2016年就已通過該藥品轉類,當時就受到許多團體反對,擱置至今已8年。婦產科醫學會強烈反對,臨床上服用該藥後可能出現經期紊亂,因此醫師會要求患者服藥後2周須回診或自行驗孕,以確認避孕成功,避免因無法及時發現懷孕,衍生更大的風險。擔任婦產科醫學會祕書長的馬偕醫院婦產科醫師黃建霈表示,該藥失敗率仍有20%,等於每5人就有1人會避孕失敗,此外也可能因子宮外孕而大量出血,過去就曾發生孕婦在家死亡案例。婦產科醫學會憂心,開放為指示用藥後,藥局就能買得到,可能使女性誤以為這是可隨意使用的避孕方式,進而導致危險性行為,並引發性傳染病而危害青少女健康,因此發函食藥署要求重新審慎評估。醫:失敗率2成 恐致經期紊亂然而,藥師公會全聯會直指,十大先進醫藥國家包括美國、英國、加拿大、澳洲、日本、韓國,早已將避孕藥列為指示用藥,我國有關避孕及終止懷孕的藥事管理制度,有待精進。有藥師透露,國內避孕藥市場充斥亂象,一盒事後避孕藥正常售價僅200到500元,有些診所一盒要價約690元,高出行情;民眾若不想看診,自行到藥局即使沒有處方箋也可能買得到,價格從幾百元到上千元都有。藥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黃金舜強調,就是因為管理不當,才導致亂象叢生,適當調整避孕藥的管理制度,可降低民眾錯失使用避孕藥的黃金時間。藥師:調整制度有助導正亂象婦產科醫學會則回擊,雖包括美國等國家已將該藥列為非處方藥,但那是因為國外就醫不便,台灣醫療資源充裕且便利,並無將Levonorgestrel轉為非處方藥的必要。民眾黨立委陳昭姿指出,根據衛福部統計,每年因醫療原因或遭性侵而選擇手術或使用口服墮胎藥物(RU486)流產總人數逐漸下降,從2010年的7.5萬人次降至2022年的4.9萬人次,但尚不包括自費人工流產,也就是「懷孕或生產將影響其心理健康或家庭生活」者,估算黑數達30到40萬人,是國內新生兒人數的2到3倍,顯見事後避孕需求甚高。食藥署則強調,目前尚未有上路日期,會持續收集各界意見後再做決議。
女子懷孕不順! 中醫處方「迎子方」與「啟宮湯」有效助孕
林小姐因多囊性卵巢症候群不排卵,並且血液中黃體素水平偏低影響受孕,經診斷為胞宮經絡痰濕瘀阻、腎陽虛。經中醫治療後順利懷孕,寶寶平安健康出生。「迎子方」與「啟宮湯」 提升助孕品質與便利性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醫師陳安履表示,為了提升助孕品質及備孕民眾的便利性,特別推出「迎子方」與「啟宮湯」兩種即飲包處方可供選擇。這兩種處方的設計是將過去成功幫助備孕女性懷孕生子的科學中藥與煎劑處方整理條列,同時考慮影響備孕與活產的病因以及月經週期各階段會碰到的問題去做歸納整理。一、「迎子方」內含養血、補腎陽、養肝腎的助孕安胎中藥補養氣血藥:例如何首烏、熟地。透過動物研究發現,這些處方具有提升囊胚著床數、子宮內膜微血管密度、促進子宮內膜血管新生與促進囊胚與內膜間著床所需黏著因子之生成。也能輔助雌激素與黃體素更穩定有效率的作用於子宮內膜。溫補腎陽藥:例如巴戟天、仙靈脾。溫補腎陽藥具有提升黃體素水平作用。補肝腎強筋骨的安胎藥:例如續斷。其機轉為抑制子宮的不正常收縮,穩定子宮內膜避免剝落,有文獻指出類似的中藥治療方法可能有降低反覆流產風險的發生。二、「啟宮湯」改善排卵功能與改善骨盆腔內血循環境活血化瘀中藥:例如丹參、紅花、益母草與牛膝。通絡利濕中藥:例如路路通。行氣活血中藥:例如延胡索與烏藥。濾泡期使用改善排卵障礙 提升自然受孕率此類中藥於濾泡期使用能改善排卵障礙,因此對於因為巧克力囊腫、多囊卵巢症候群或卵巢水瘤影響排卵而干擾備孕者有所幫助。有文獻指出,這類中藥處方對於排卵障礙與輸卵管部分阻塞的備孕女性能提升自然受孕率。陳安履說,於女性生理期後半使用能幫助子宮較正常收縮,避免經血逆流以降低內膜組織對於子宮或卵巢的刺激與侵犯,因此有可能避免子宮內膜異位症與子宮肌腺症惡化進而達到助孕之功。備孕成功因素百百種 仍需經醫師諮詢治療陳安履最後指出,由於影響備孕成功的原因百百種,不論是迎子方還是啟宮湯的使用,都必須根據中醫師診斷為基礎同時搭配科學中藥(或其他煎劑)做加減來服用。
每當聚餐、中秋就過敏!這「婦科病」竟惹禍 醫示警:烤肉5食材要小心
中秋節是家人團聚、一起享受美食的時刻,但有一名年約30歲的女性患者卻稱,自己每逢中秋節就會過敏,甚至曾因皮膚嚴重搔癢而掛急診,抽血檢查發現,原因與雌激素過高有關。醫師就解釋,此類患者若短期內大量攝取高組織胺食物,包括加工肉品、柑橘類水果、帶殼海鮮等等,就容易引發過敏反應。「初日診所」減重專科暨家醫科醫師楊智雯提到,她日前收治一名年約30歲的女性個案,該患者自述,只要聚餐頻繁,就會出現皮膚搔癢等過敏現象,去年中秋節,她在烤肉後因過敏反應強烈掛急診。患者表示,她至皮膚科進行過敏源檢測,確認對蝦、蟹與塵蟎過敏,當下也立即進行飲食調整、定期清洗床單,希望改善過敏狀況,沒想到一旦聚餐增多,過敏仍然會反覆發作。楊智雯詢問其病史後,發現她患有巧克力囊腫,認為可能是因其體內雌激素與黃體素的比例失衡,以至於抑制了分解組織胺的二胺氧化酶(DAO)活性,導致組織胺代謝不良,進而引發「組織胺不耐症」(Histamine Intolerance)。楊智雯說明,當婦科疾病患者在短時間內大量攝取高組織胺食物,就容易引發過敏反應,而中秋節的烤肉食材,部分就含有高濃度組織胺,這也正是患者每逢中秋就會過敏加劇的原因。楊智雯進一步整理中秋烤肉常見的5大高組織胺食材,包括:加工肉品(香腸、培根)、柑橘類水果(柚子、橘子)、發酵食品(乳酪、起司、泡菜)、酒精(紅白酒、啤酒、香檳)、海鮮(帶殼海鮮、鯖魚)。楊智雯提醒,婦科患者除了避免大量食用高組織胺食物外,最根本的解決方法是維持體內雌激素的平衡;而肥胖、長期便祕、肝功能代謝異常以及接觸環境荷爾蒙是雌激素增加的4大原因,從源頭改善體質,才能真正解決因組織胺引起的「假性過敏」。
8個月孕婦「沒有子母線」擔心胎兒不正常 醫笑了:在炫耀嗎?
懷孕的女性將迎接新生命都充滿期待,也隨時感受到身體各種變化。最近有一名孕婦懷孕8個月還不見子母線,擔心是否不正常,產檢後反被醫師吐槽她在炫耀,也解釋子母線不是必備;底下釣出一票媽媽大喊羨慕,還建議她「想要子母線可以用畫的」。知名產科醫師蘇怡寧今(28)日在個人粉絲專頁「蘇怡寧醫師愛碎念」發文,分享一個關於懷孕子母線的案例,有一名準媽媽產檢時提出疑問,「我到現在懷孕三十幾週了沒有子母線是正常的嗎?」,讓他一聽完傻眼笑說,「這是在炫耀挑釁還是示威嗎?有點囂張呢」。底下不少媽媽或其他孕婦也分享個人經驗,「我沒有子母線只有妊娠紋」、「我懷兩胎都沒有,也沒有妊娠紋」、「不管正不正常,只要肚皮漂亮就好」、「如果真的很想要子母線也是可以用畫的啦」,有人以為子母線是懷孕必備,蘇怡寧醫師也回應「選配啦」。事實上蘇怡寧醫師過去有在部落格解釋子母線,他說明子母線是一條一般在懷孕後半期,腹部會開始出現的深色垂直線,生成主要原因是懷孕由胎盤產出的melanocyte-stimulating hormone,促黑色素細胞荷爾蒙增加,同樣也是造成懷孕容易有黑斑的原因。而蘇怡寧醫師不建議懷孕時去做除黑斑的療程,雖然沒有危險性,但懷孕就比較會長黑斑,所以不用浪費錢;且黑斑或子母線通常在生產完幾個月後,會神奇的自己消失,如果遇到沒有消失的狀況,也有重建的方法。子母線學名叫白線,是人體前腹壁一條從胸骨劍突穿越肚臍到恥骨處,主要功能是聯繫肌肉纖維組織的線帶;懷孕後體內分泌黃體素,受到荷爾蒙變化影響,黑色素細胞沉澱後變得明顯,因此在孕期出現常稱「妊娠中線」。不過其實子母線並非女人獨有,男人身上也有,除非本身黑色素沉澱嚴重才會看見。
短時間內體重飆升「不是真的胖」! 營養師曝「5因素」:水分是關鍵
體重在短時間內迅速飆升並不一定是真的胖!營養師余朱青解釋,增加1公斤體脂要多吃進7700大卡,大概等於15顆粽子,所以短時間的體重變化主要是受水分影響,並不一定是真的胖,而影響水分的關鍵,除了平時的飲水量、排汗/排尿/排便量外,還包括高鈉飲食、高碳水飲食、阻力運動、情緒壓力、生理期。(圖/翻攝自Facebook/余朱青 營養師)余朱青近日在臉書粉專《余朱青 營養師》發文分享,增加1公斤體脂要多吃進7700大卡,大概等於15顆粽子,所以短時間的體重變化主要是受水分影響,並不一定是真的胖,而影響水分的關鍵,除了平時的飲水量,以及排汗/排尿/排便量外,還包括:高鈉飲食:體內水份滯留,容易水腫,例如泡麵或粽子搭配的醬料,本身鈉含量較高。高碳水飲食:身體抓水能力強,水分易滯留,因此減重初期完全禁碳水攝取的話,初期體重會下降非常快速。阻力運動:身體的肌肉破壞修復時會增加體內儲存的水份。情緒壓力:體內分泌壓力性荷爾蒙,例如皮質醇、醛固酮,會降低身體排水能力,導致水分滯留。生理期:體內分泌荷爾蒙(黃體素),導致水分滯留。余朱青也提醒,上述這些都是影響體重,在短時間內變化的原因之一,「因此大家也不用過度擔心!唯有養成正確的飲食觀念及良好的生活習慣,才能維持健康的體重哦!」
子宮內膜癌發生率攀升 婦產醫示警4族群要注意:肥胖也是致病因素
許多人聞癌色變,然而近年來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子宮內膜癌發生率不斷攀升,目前已經位居女性生殖器官癌症首位,婦產科醫師蘇俊源也提醒,這4族群罹患風險最高,要多注意身體狀況。據國民健康署官網刊登,子宮內膜癌為子宮體癌中最常見的一種癌症類型,每年新診斷子宮體癌個案中有超過九成以上為子宮內膜癌。根據《健康2.0》的報導,婦產科醫師蘇俊源指出,子宮內膜癌的高危險因子有更年期婦女(黃體素缺乏)、高血壓和糖尿病,以及過多的雌激素,這也是一個重要的致病因素。蘇俊源說明,肥胖會促使雌激素水平上升,因為肥胖者擁有更多的脂肪組織,這些組織內的芳香化酶活性較高,進而導致體內雌激素水平增高。如果長期暴露於高雌激素環境中,而沒有足夠的黃體素進行調節,可能會導致子宮內膜過度增生,從而增加子宮內膜癌的風險,這種風險在停經後的女性中尤為顯著。國民健康署官網也記載,據研究顯示,子宮內膜癌危險因子包括長期月經異常的病史、曾被診斷罹患有多囊性卵巢症候群者、停經後肥胖、有婦科癌症家族病史、服用僅含雌激素或其類似物成分的藥物或補充劑、罹患糖尿病等因素。美國癌症研究所(American Institute for Cancer Research, AICR)也指出,規律運動、適量飲用咖啡、健康飲食及維持適當體重,可有效降低罹患子宮內膜癌的風險。國民健康署呼籲,子宮內膜癌常見之症狀為停經後出血、經期不規則、經血變多等異常出血,持續性陰道出血或紅色分泌物,貧血、倦怠,下腹疼痛等,婦女若出現上述症狀,應儘速就醫,並遵循醫師指示及早診治。
本土劇女星痛訴子宮「長壁癌」爆肥 連動3次手術把子宮肌腺「燒光光」
本土女星江泳錡因出演八點檔世間情》、《甘味人生》等劇打開知名度,她2023年7月傳出與三立監製楊煥喻持續多年的婚姻生變離婚,8月就宣布摘除子宮。她近日在節目中透露,她是子宮肌腺症重症患者,經期飽受折磨,不但發燒、血流不止、整個人還一度從43公斤腫到50公斤。近日,江泳錡在健康談話綜藝《醫師好辣》痛訴,過去自己的月經十分不穩定,有時3個月來1次,有時1年來1次,而且出血量都偏低。到了30歲身體出現警訊,她去婦產科打排卵針催經,醫師診斷她是「子宮肌腺症」,子宮肌腺1條1條的,長得很像壁癌,吸收經血之後長大,整個子宮就會非常大、非常硬。後來,拍戲的生活作息不正常,加劇了江泳錡的經痛程度,每逢月事來潮,江泳錡就會痛到掛急診,醫師問她:「妳到底這輩子有沒有要生?如果妳不生的話,妳就把整個子宮拆掉。」江泳錡去年8月終於受不了,靠3次腹腔鏡手術把子宮肌腺燒掉,徹底根除問題。北秀傳醫院執行院長、高雄醫學大學婦產科教授鄭丞傑醫師說明,子宮肌腺症是女性常見的婦科良性疾病,發生機轉尚未完全確立,過去認為可能與墮胎手術衝擊內膜、經期性行為太劇烈、或是上皮細胞在子宮肌肉層化生形成內膜組織有關。晚婚晚育也可能增加風險。不過,愈來愈多年輕婦女罹患子宮肌腺症,有可能是受環境荷爾蒙與空污,或壓力等無形影響。鄭丞傑醫師說明,子宮肌腺症主要有三大症狀,第一是月經量太大,第二是經痛,且可能一年比一年痛。第三是不孕。其他症狀還包括經期過長、非經期出血、性交疼痛等等。子宮肌腺症患者可能在月經前就發生疼痛,一直持續到經期之後,有些病人一個月可能疼痛長達15天,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品質。目前子宮肌腺症的惟一根治方法為子宮切除手術,至少要切掉子宮體,可以保留子宮頸,俗稱為「子宮半切」。局部切除肌腺症手術近年來已較少使用,原因是大部分的子宮肌腺症是瀰漫型的,切除一部分是切不乾淨的。其他治療方式包括:抑制腦下垂體荷爾蒙的針劑治療、子宮內投藥系統、口服藥治療,以及無創海芙刀治療手術等方式。鄭丞傑指出,許多婦女尚未生育或不想切除子宮,可使用子宮內投藥系統,藥物經由子宮直接吸收,減少肝腎代謝負擔,但會防止受孕。針劑治療即是俗稱的「停經針」,透過抑制腦下垂體荷爾蒙讓卵巢停止運作,分為短效及長效劑型,一年不建議施打超過六個月,因為容易有增加骨質疏鬆的風險。子宮肌腺症也可用口服藥、避孕藥來改善症狀,這類藥物多為黃體素成份,能達到緩解骨盆腔疼痛、月經過多、出血等症狀,不過只是抑制內膜暫時不活化,且需天天服用。相較之下,新型無創的海芙刀治療,可利用高溫燒毀異位的內膜組織,大幅改善症狀的同時,也增加女性受孕機率。坊間有傳言稱,子宮肌腺症只要等到更年期,就會自動痊癒。鄭丞傑醫師對此表示,女性停經後卵巢不再工作,子宮肌腺症的確會改善。然而停經年齡因人而異,一般女性停經時間約在52歲,也不乏60歲以上尚未停經者。停經過晚會增加子宮內膜癌風險,更年期前可先檢測荷爾蒙,瞭解自己的身體狀況。鄭丞傑醫師提醒,要預防子宮肌腺症,建議女性及早生育並哺乳。也要避免長期大量接觸環境荷爾蒙。或適時介入避孕藥等幫助卵巢休息。當有子宮肌腺症症狀時,應及早諮詢婦科醫師,選擇適合的治療方式,幫助維持正常生活。
生理期狂冒痘痘 營養師「4招飲食撇步」戰痘:這個是關鍵
長痘痘是許多人的惡夢,營養師張語希在粉專指出,有時候生理期前容易冒痘,其實和賀爾蒙也有關係,月經前黃體素、雌激素下降是關鍵因素。她列出4招飲食撇步,教大家怎麼吃來對抗惱人的痘痘。第一,補充鋅類食物。張語希表示,適度攝取鋅類食物有助於皮膚組織蛋白質合成,包括牡蠣、蝦子、花生。第二,補充無糖豆漿。張語希說明,大豆異黃酮可以補充微弱的雌激素,調節雌雄激素的分泌,減緩皮膚出油、長痘痘。第三,少吃GI(升糖指數)飲食。張語希指出,高GI飲食會導致油脂分泌更多、粉刺增加,而這類食物包括巧克力、蛋糕、炸物。第四,補充Omega-3脂肪酸。張語希提到,Omega-3脂肪酸可有效對抗發炎,預防青春痘生長,包括亞麻仁油、鮭魚、鯖魚。另外,有人疑惑,肌膚保濕不足才會長痘痘?對此,食藥署指出,保濕產品的使用必須適量,更重要的是要選對適合自身膚質的產品,別聽信廣告效果濫用保濕產品,避免造成皮膚毛孔堵塞;此外,過度擦保濕甚至會引發皮膚過敏,尤其是對某些成分敏感的人,長期使用可能會導致慢性皮膚炎。食藥署提醒,民眾在保養肌膚時,須依個人膚質挑選適當產品,並適量使用,若有痘痘的困擾,應先找皮膚科醫師診治。
翻雲覆雨過猛!女腹痛就醫「抽出1500ml腹腔瘀血」 男友說這話遭罵翻
婦產科醫師李維鈞分享,高中同學女友日前因激烈性行為後腹痛不止就醫,檢查發現黃體囊腫破裂,術後抽出1500ml的腹腔瘀血。怎料正當他和同學解釋手術發現以及後續注意事項,卻見對方一臉興奮地看向女友,說出「寶貝,我差點XX妳了」,消息一出網友直呼「聽上去好痛」,還有人怒轟,「如果我男友講這種話,我應該是直接分手。」李維鈞在Dcard發文透露,情人節、聖誕節等特殊節日前後,黃體囊腫破裂的婦科問題就會特別的多,曾在一個晚上看了4名黃體囊腫破裂的患者。他也分享,某次接到高中同學來電,對方說跟女友性行為完後,女友的下腹越來越痛。當時李維鈞聽到「性行為後」、「腹痛」2個關鍵字,立刻想到「黃體囊腫破裂」,便請高中同學帶女友趕快就醫檢查。李維鈞表示,黃體囊腫破裂這件事情可大可小,而他看到高中同學女友的臉色蒼白、下腹脹痛,還會一直想嘔吐,一照超音波發現滿滿的腹內出血,於是立刻為她安排腹腔鏡微創手術,「一般來說多數的黃體囊腫破裂可以保守治療,但是同學女友的情況,再觀察下去可能會內出血到休克。」李維鈞指出,手術期間鏡頭一放進去,他就發現高中同學女友肚子滿滿的血水,除了骨盆腔,就連肝臟附近也有,而他先將擋住視野的部份吸掉,找出卵巢的出血位置,再將黃體囊腫夾掉止住出血,最後抽出1500ml的腹腔瘀血。李維鈞提到,術後他去病房跟高中同學及其女友解釋手術發現和後續注意事項,高中同學居然一臉興奮,且還有點驕傲地看向女友,說出「寶貝,我差點XX妳了,這句話是真的耶」,以致現場氣氛頓時尷尬滿點。李維鈞說明,黃體囊腫的形成可能是因女性排卵後的黃體發生異常導致,像是血管受損或其他因素的影響,造成血液積聚在黃體內部;而在大多數的情況,黃體囊腫會在幾週內自行消退,除非發生激烈性行為、常搬重物、外力撞擊或運動過度、使用抗凝血藥物,才會釀成黃體囊腫破裂。貼文一出引發討論,網友紛紛直呼「總是會有這種無聊當有趣的同學,回家準備跪主機板」、「如果我男友講這種話,我應該是直接分手」、「這種人趕快分手,都生命危險了還開這種玩笑,怎麼不是GG被折斷」、「第一時間竟然不是愧疚,而是沾沾自喜」,也有人說「聽上去好痛」、「看這篇時,不知不覺抱緊了肚子」、「可能是人家情侶的相處,錯就錯在當眾講出來」。
避孕藥吃久會不孕、變胖、提早停經還傷子宮? 醫生解答了
許多女性都會有對避孕藥的迷思,像是「吃避孕藥會不會導致不孕呢?」等相關疑問。對此,新竹國泰醫院婦產科醫師張瑜芹指出,坊間流傳的服用避孕藥可能導致不孕、傷子宮、經血排不乾淨、提早停經、變胖等其實都是迷思,口服避孕藥非常安全,且常使用在用來作為調經、經痛治療、經血過多等問題的治療藥物。張瑜芹於近日在臉書專頁「美麗而剽悍 婦產科女醫 新竹竹北 張瑜芹醫師」發文指出,在看診時往往有許多患者聽到要使用避孕藥來治療時,都會很驚慌的問道「張醫師,避孕藥是不是會致不孕或是傷子宮之類的啊?」、「聽說吃避孕藥經血會排不乾淨?」、「吃避孕藥是不是會提早停經?」、「吃避孕藥好像會變胖?」對此,張瑜芹表示,其實這些疑問都是迷思,口服避孕藥非常安全且在門診時,常用來作為調經、經痛治療、經血過多等問題的治療藥物。而對於「之後會不會導致不孕呢?」的疑問,張瑜芹指出,以目前臨床實驗來看,不論長期或短期使用口服避孕藥,都跟不孕無直接關聯,基本上在停藥後,都可恢復正常生育功能。至於「聽說吃避孕藥傷子宮,讓經血會排不乾淨?」的疑問,張瑜芹說,避孕藥並不會傷害子宮,服用避孕藥確實會讓經血變少,但不代表經血沒有排乾淨,只是因為避孕藥中的黃體素使子宮內膜減少增生,跟以往經期時內膜相比較薄,所以排出的經血也較少。「吃避孕藥是不是會提早停經?」張瑜芹解答,停經的時間取決於體質與是否服用避孕藥沒有關係,另外「吃避孕藥好像會變胖?」張瑜芹說,現在新型的避孕藥,女性荷爾蒙的含量較低,比較不會有水腫、食慾增加的問題,所以新型的口服避孕藥其實不太會有變胖的問題。
婦人腹腔發炎小腸沾黏 檢查竟發現是避孕器穿透子宮!
55歲的張女士因腹痛1個多月,本以為是腸胃症狀,至地方診所看診服藥後仍舊疼痛不止,遂至醫院就醫,經超音波檢查後發現竟是放置十餘年的銅製避孕器穿透子宮引起腹腔嚴重發炎感染且出現小腸沾黏,醫師以電腦斷層確認避孕器的確切位置後,執行子宮開腹切除術,將子宮摘除並仔細清理子宮及小腸的沾黏情況,術後病人恢復良好順利出院。子宮內避孕器分2種 這1種亦產生不良反應台北慈濟醫院婦產部邱筱宸醫師指出,子宮內避孕器可分為銅製宮內避孕器與黃體素避孕器,銅製宮內避孕器的原理是將避孕器上纏繞銅絲,使其於子宮內釋放銅離子,造成子宮內膜輕微發炎,讓身體誤以為現在是不適合受孕的時機,藉此干擾受精卵著床;黃體素避孕器則是利用定期釋放黃體素的方式增加子宮頸黏膩濃稠度並使子宮內膜變薄,阻礙精子與卵子結合與著床,藉此達到避孕的效果。邱筱宸醫師指出,傳統銅製宮內避孕器較容易產生不良反應,且相較於黃體素避孕器更無法貼合子宮,因此目前多以黃體素避孕器為主流,其優點在於能夠隨時取出且生育能力很快便能恢復。避孕器放體內 當心併發症根據統計,子宮內避孕器約有千分之8的機率會排出體外;甚至有千分之2的機率會穿破子宮掉入腹腔,導致腹痛、發炎,引發腸沾黏的問題發生。邱筱宸醫師表示,子宮避孕器會穿透子宮,並非裝設時的問題,而是避孕器對子宮來說是一種「異物」,無法完全貼合子宮的立體空間,所以身體會排斥它,因此避孕器容易透過子宮進入腹腔裡,掉出的避孕器若卡在患者膀胱,會產生血尿;掉進腹腔也可能引發化膿發炎,嚴重甚至會造成敗血症和腹膜炎。期限到須回診 避免不可逆症狀邱筱宸醫師提醒,避孕器的能否置入需視個人情況與醫師判斷而定,如經醫師診斷月經量過多、懷疑有子宮腫瘤或罹患癌症者便不適合放置子宮內避孕器。而有些避孕器裝置時間一長便會產生細菌,形成腹腔慢性感染,器官組織沾黏纖維化,甚至腸阻塞。因此置入後於前3個月與後續每年都需透過超音波追蹤避孕器位置是否正確,且避孕器的放置期限為5年,5年後須回診取出,避免產生不可逆的嚴重併發症。
張齡予扎超過100針為保胎! 扎到屁股變形「坐冰塊播新聞」
前主播張齡予於去年生下兒子「小班長」,為了陪伴孩子,決定離開主播台,轉型成為主持人。她近日在臉書分享懷孕過程,回顧當初為了保住孩子,曾扎了超過100針的黃體油針,這感人的經歷讓網友紛紛讚嘆「媽媽真的很偉大」。 張齡予分享,日前工作完回到家,就被兒子討抱,看著兒子一天天健康地長大,勾起她懷孕初期的回憶。她提到當初以為求子簡單,未特別減少工作量,卻在某天意外地出現下體流血,讓醫生趕緊叫她回去診所檢查。 就診後才知道張齡予是胎象不穩,在醫生的建議下,她每周固定接受黃體油針,「不只打進屁股時非常痛,打完還會持續腫成一塊,又熱又辣坐著也會痛,有時候還會化膿,但絕對不能抓會流血,只能坐在冰塊上才能緩解,真的很不舒服。」 張齡予提到,為了保住孩子,她整整打了快3個月的針。由於頻繁施打黃體油針,她的屁股遭受不小的折磨,「穿播報窄裙還可以看出來肉突出來一塊,每天到超商買衛生冰塊,邊坐冰塊邊播新聞。」回憶這段故事,讓她直呼「有點好笑,但當時真的蠻苦的」。 為了能好好陪伴孩子,張齡予放下主播的光環,轉型相對較沒有保障的主持人,她表示,「過程中當然也有猶豫、害怕未知的焦慮,不過因為對這個小生命的責任感跟無條件的愛,我選擇勇敢一次,結果,看著現在自由自在安全生長而且跟我關係很親密的寶寶,我認為我選對了。」
經期紊亂易胖! 醫曝生理期「3最佳減肥時機」:4類食物「利水消腫」
內分泌失調與月經週期紊亂常常是女性發胖的風險因子,尤其許多女性一遇到生理期,就會感覺瘦身效果大打折扣,甚至有復胖的現象,這都是因為生理期的內分泌平衡出現變化,體內容易堆積多餘水分和廢棄物,身材才會顯得臃腫。對此,大千綜合醫院生殖中心主任劉榮啟也建議,若要提高生理周期減重成效,3階段效果最佳。劉榮啟表示,許多婦女會因內分泌失調與月經週期紊亂引發肥胖,而且兩者還互為因果關係,也就是說月經不順的人常常肥胖;而肥胖的女生則常常月經不順,因此提醒生理週期要配合飲食及運動,才能讓減重效果更顯著,其中生理週期減重有3階段效果最佳:月經來潮前1個星期:讓分泌量增加的黃體素會降低新陳代謝的速度,造成水分和廢棄物堆積,此時應避免過量飲食,但可多吃些利水消腫的食物,例如薏仁、綠豆、紅豆、冬瓜等,有助提高減重效果。生理期間:月經規律、順暢,有助於控制體重。為避免經期不順,女性在月經來時,最好少吃生冷食物、冰品,多補充鐵質及纖維素食物,例如小魚乾、葡萄乾、波菜、紅棗等,可幫助補充流失的經血,保護子宮。月經期後的濾泡期:黃體素分泌量此時正好在低點,雌激素卻是分泌最旺盛的時候,身體新陳代謝和消化能力變好,是減肥的最佳時機。此時最適合攝取高纖低卡的蔬果,促進腸胃蠕動,加速排除體內滯留的水分和廢棄物,更重要的是禁止攝取油炸、煎炒、甜點等高熱量食物,以免熱量轉化為脂肪囤積在體內,反讓減重破功。
月經容易經痛、痔瘡、屁股抽筋? 醫曝主因
女生月經來的時候,特別容易有痔瘡及經痛,甚至偶爾還會有瞬間的抽筋刺痛感。對此,台北台安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黃郁純也解釋,月經期間「前列腺素」升高,會造成經痛,或肛管附近肌肉痙攣,導致屁股抽筋。而「黃體素」的升高,也會增加肛門口痔瘡靜脈組織回流不佳,造成腫脹,容易誘發痔瘡。黃郁純近日在臉書粉專《痔零姊姊 黃郁純醫師 良好生活 I 大腸直腸肛門外科女醫 痔瘡手術》發文指出,「有沒有發現月經來的時候,特別容易有痔瘡,同時又有經痛、偶爾還會有瞬間的抽筋刺痛感,為什麼會這樣,又該如何解決,女性朋友不要錯過,男性友人也不妨多了解~」黃郁純表示,首先月經週期描述了女孩身體為可能懷孕做準備時發生的變化。子宮內膜變厚,以便受精卵著床。這些變化是由卵巢和大腦中的激素控制的。如果沒有懷孕,增厚的子宮內膜就會脫落,並通過陰道離開身體——這稱為月經期。月經液含有血液、子宮內膜細胞和粘液。除了這些之外,女性生理期間身體也會悄悄地發生些變化,其中雌激素、動情激素跟黃體素也會在此時大量分泌,但黃郁純解釋「真正讓您疼痛的,卻是前列腺激素」。不只男生,女生也會有少量前列腺素,當內膜準備脫落時,前列腺素會上升,幫助子宮收縮,加速經血排除,變相可能造成疼痛,也就是「原發性經痛」的原因。黃郁純補充,前列腺素分泌增加時,會造成肛管旁邊肌肉收縮,引起肌肉痙攣與疼痛,造成月經來屁股抽筋現象,不過都是短暫的,或是經期結束就會緩解。建議可試試泡熱水澡,放鬆肛門和直腸肌肉;使用熱敷墊;服用非類固醇的消炎止痛藥,但這個方法有傷腸胃地可能,須經醫師指示使用。此外,月經期間,子宮為增厚、著床,身體所產的黃體素,即助孕素,可為胚胎製造良好環境。同時,還會幫助骨盆腔肌放鬆,但也會因此增加肛門口痔瘡靜脈組織回流不佳,而有壓力腫脹。而懷孕時,黃體素也高,同樣靜脈血流也不好,所以就容易誘發痔瘡。
粉領族經血增大急送醫 竟因吃太多麻油雞惹禍!
一名25歲上班族小雪(化名)因經血量增大在公司突然暈眩臉色蒼白,被同事緊急送到醫院急診,由於也沒外傷,初步診斷是因貧血引發,所幸經休養後,身體逐漸康復,也沒有再檢查出其他疾病。後來婦產科醫師問診時,患者主述是因為月經來之前曾經參加了朋友舉辦的聚餐派對,喝酒狂歡一整夜外,還吃上過多的麻油雞,沒想到隔天月經來時,竟引發大出血惹禍!月經經期注意出血量及週期 異常應盡快就醫檢查婦產科診所院長郭安妮醫師表示,女性月經週期約21至35天,其中生理期為3至5天,正常狀況下,一次生理期的經血量約35CC左右,若一次血量大於80CC,就可能是貧血警訊。舉例來說,如果白天使用普通(一般型)衛生棉2小時就滿出,或是出現像豬血糕般的血塊,都是經血量過多的現象。另外,如果出現2至3個月才來一次月經,或是非經期期間出血,都有可能是身體有狀況,需要進一步找婦產科醫師檢查。掌握濾泡期黃金時間 外型最亮麗工作效率高郭安妮醫師說,月經與月經的中間有「排卵期」,排卵期前叫「濾泡期」,排卵期附近的動情素最旺盛,這期間女性的思考力及活動度都是最佳狀態,建議可以在這期間多從事創造性的工作、拚業績、下決策或安排重要面試。另外,這期間也是女性膚質最好的時間,對保養品吸收力較好,化妝起來會特別漂亮。不過,濾泡期因為對光線的接受度較高,因此曬太陽會容易長斑,要特別注意防曬。排卵期後則是「黃體期」,這段時間黃體素分泌旺盛,思考力及活動度則會下降,免疫力也較差;這時期也很容易因為自律神經失調造成「經前症候群」,讓脾氣變差或情緒容易受到影響,建議應該調養生活作息、多運動及做好情緒管理。另外,這個時期油脂分泌較多,臉上容易冒痘痘,建議這段時間應注意臉部清潔及保濕,避免使用過度滋養的保養品。吃錯補品恐傷身 做好經期調理避免貧血 郭安妮醫師補充,月經期間因經血流失會導致血色素濃度降低,應特別注意飲食調理及營養補充,建議可多吃牛肉(紅肉)等含鐵成分較高的補血食物,或是補充紫菜、葡萄或櫻桃等富含B群或維他命C營養素的食物。郭安妮醫師提醒,活血性食物也要慎選,除了要盡量避免喝酒外,也不建議過度服用四物湯或麻油雞等活血補品,若過量攝取或服用不當可能會造成血管擴大,引發經血量過多,因此還是建議月經來潮時應忌口,才不會對身體造成太大負擔。
頭痛、視力模糊以為眼壓高! 檢查竟發現9公分巨大腦膜瘤險喪命
65歲吳小姐最近幾年來,時常感覺頭痛、頭暈與視力模糊,到眼科診所檢查結果為眼壓過高,再接受眼科診所建議去大型醫院檢查後,才偶然發現右側前額葉有一顆直徑9公分的巨大腦膜瘤,決定至醫院腦神經外科求診。醫師預估半年內極有可能會導致昏迷死亡,緊急動手術解除這個腦中的「不定時炸彈」救回一命。顱內壓升高 短時間恐昏迷死亡大里仁愛醫院腦神經外科張育銘醫師表示,吳小姐求診時已經出現「顱內壓升高」的症狀,包含頭痛、頭暈和眼壓升高等,後續核磁共振影像亦發現因為腫瘤壓迫使得旁邊的腦組織開始出現水腫的情況,有可能再過三個月至半年就會因為壓力升高造成昏迷而死亡。後來幸虧即時安排手術處理,手術中使用精密顯微鏡、導航系統與神經監測系統,小心地將腫瘤完全切除,病人順利地恢復健康,也沒有出現任何神經後遺症。九成腦膜瘤為良性 生長緩慢難察覺張育銘醫師指出,腦膜瘤是顱內最常見的原發性腫瘤,一般來說,九成的腦膜瘤為良性,生長速度緩慢。因此,腫瘤在生長過程之中往往難以察覺,除了有少數病人是在偶然中發現腫瘤的,大多數病人都是等到有神經壓迫症狀或顱內壓升高時才被診斷出來;除了上述提到的症狀之外,也會出現癲癇、肢體麻木無力或口齒不清等較少見的情況。女性比男性易發生 這1情況能追蹤觀察即可吳小姐因為出現顱內壓升高的情況,才需要施以「開顱腦瘤切除手術」將腫瘤切除,後續的病理報告發現是「非典型腦膜瘤」,為世界衛生組織分類第二級(WHO grade II),其分化程度介於良性與惡性之間,發生率較少,需要後續放射治療。張育銘醫師說,依據腦膜瘤的研究認為其成因可能與女性荷爾蒙的黃體激素有關係,女性比男性容易發生,比率大約為2:1,如果發現腦膜瘤時直徑不大,而且沒有影響到神經功能的話,其實也是可以選擇追蹤觀察。持續性出現這些症狀 應盡快就醫張育銘醫師呼籲,如果有出現「持續性」的頭痛、頭暈、噁心嘔吐或視力模糊等症狀,可至門診尋求醫師詳細的問診與理學檢查,若有必要會安排後續的影像檢查以釐清病情。
30歲孕媽懷胎竟贈「7小福」…胃痛嘔吐樣樣來 醫曝原因嘆:媽媽真的很辛苦
媽媽們的懷孕過程普遍相當辛苦,不僅可能痠痛、嘔吐,就連覺都沒辦法睡好。而在日前,禾馨民權內科診所院長林相宏就分享,一名30歲的年輕孕媽媽自懷孕4個月起,開始出現上腹部疼痛、背痛的症狀,若碰到油膩食物就會嘔吐,一查才發現,她的膽囊裡堆滿了7顆如豌豆大小的結石,而這也讓林相宏不免感嘆「媽媽真偉大」。林相宏醫師在25日於臉書粉專提到,那名30歲的孕媽媽從懷孕4個月起,起初是上腹部疼痛,吃了胃藥卻沒有改善,後來從胃痛延伸到背部和右邊背部,不論飯前飯後都很痛,甚至碰到一點油膩的食物就會開始吐,做了超音波檢查後,才發現膽囊裡堆滿了膽結石。林相宏表示,隨著孕媽媽的懷孕周數變多,除了寶寶長大外,就連結石也一起變大,膽囊壁逐漸增厚,明顯是屬慢性膽囊發炎、膽絞痛的症狀,在使用了包含胃藥PPI、膽囊放鬆劑、利膽劑、止吐藥、軟便劑、益生菌等保守治療藥物後,卻全部無效,而孕媽媽就這樣帶著結石撐到了順利生產。後來,終於能開刀將結石取出,總共有7顆像豌豆一樣大的結石,讓林相宏也驚呼是「懷1個寶寶附贈7小福8胞胎」。醫師發現孕媽媽的膽結石隨著懷孕周數逐漸增大。(圖/翻攝自臉書/胰臟醫師 林相宏 禾馨民權內科診所)手術過後,年輕媽媽也慢慢恢復正常飲食,不再嘔吐。對此,林相宏介紹道,懷孕時由於雌激素增加膽固醇濃度,黃體激素讓膽囊收縮蠕動減少,使膽汁淤積並讓膽汁變濃稠,出現膽泥,會增加約30%膽結石的機率,而大約有8%的女性會在懷孕後期產生膽結石,但只有1%會真的出現症狀。如同豌豆大小的7顆膽結石。(圖/翻攝自臉書/胰臟醫師 林相宏 禾馨民權內科診所)另外,林相宏提醒,懷孕過程仍有4項原則能避免產生膽結石,例如多吃高纖維飲食、選擇不飽和脂肪和omega-3脂肪(深海魚、植物油、堅果類),或減少糖和精緻碳水攝取、控制糖尿病,都有助於保持膽囊的健康。
每年逾2萬名女性人工流產 「3大NG行為」恐影響未來懷孕率
非預期懷孕造成的流產人數居高不下!國健署統計指出,國內20-35歲未婚女性人工流產年發生率約1.45%,以人口數推估平均每年有2萬3千名女性進行流產處置,可能還有未登錄的黑數難以計算,恐留下心理創傷!欲解決非預期懷孕問題,目前醫界建議最有效的方式是「雙重避孕」,即為女性規律服用事前避孕藥、男性全程且正確使用保險套。然而,台灣一項針對18-35歲女性的最新避孕認知與行為網路調查發現,因擔心服藥會傷害卵巢子宮、水腫、噁心,或出現情緒低落等副作用,目前僅3成5女性採用服用事前避孕藥的方式避孕。更有超過1/3的女性以計算安全期、體外射精等高風險方式進行避孕。甚至在體內射精意外發生後,試圖採用水沖洗陰部的方式緊急處理。台灣婦產身心醫學會理事張芳維醫師表示,最新網路調查顯示18~35歲女性的避孕認知及行為仍有改善空間,提醒若無生育計畫,應避免高風險避孕行為,也整理出以下3大NG行為:NG 1:避孕賭孕氣,交給命運來安排?女性主要使用保險套避孕(86%),並同時選擇計算安全期(35%)、體外射精(34%)等高風險方式避孕。張芳維醫師提醒,國健署建議之有效避孕方式有:保險套、口服避孕藥、子宮內避孕器、避孕貼片等,雖避孕效果無法達百分之百,仍有一定作用,安全期和體外射精則非建議避孕方法。臨床建議最有效的避孕方式則為「雙重避孕」,即為男性全程戴保險套、女性服用常規避孕藥。NG 2:不小心體內射精,還有物理方法可處理?若不小心發生保險套破洞、體內射精等意外時,雖然有66 %女性會盡速就醫諮詢、64%服用事後避孕藥補救;但調查也發現,平均每5位女性就有1位用水沖洗陰部的錯誤方式緊急處理。 NG 3:事後和事前避孕藥都一樣,只差服用時間點不同?調查也進一步指出,高達64%女性選擇服用事後避孕藥補救,卻有過半數人不清楚兩者差異;張芳維醫師提醒,雖然前後藥物成分相似,但事後藥的高劑量荷爾蒙恐引起強烈副作用,長期服用也可能亂經、影響日後懷孕機率。張芳維醫師表示,雖然目前醫界建議最有效的避孕方式為「雙重避孕」,但根據最新網路調查統計,台灣事前避孕藥使用率不到5成(35%),與歐美國家相比仍偏低(德國54.3%、法國50.5%);女性對於事前避孕藥的常見迷思(如:長期服用會傷害卵巢子宮),恐讓自己失去避孕自主權。張芳維醫師提醒,因擔心藥物副作用而採用錯誤避孕方式,若非預期懷孕恐招致更大的身心壓力。國外研究顯示,女性在意外懷孕至人工流產前罹患憂鬱症的風險較有生育規劃的女性高出 2.5 倍;其他研究也顯示,女性因意外懷孕要人工流產前,40-45% 的女性會出現焦慮症狀,約 20% 的女性則有抑鬱症狀。流產後心理痛苦會減輕,但高達約 30% 的女性在一個月後仍會遇到情緒問題。台灣婦產科醫學會常務理事暨奇美醫院婦產部部長蔡永杰醫師提醒,女性應掌握避孕自主權,避免意外懷孕造成身心傷害。蔡永杰醫師進一步說明,針對過去常見的避孕藥副作用疑慮,現已有使用「天然雌激素」的事前避孕藥能選擇。事前避孕藥依照黃體素種類分為四代,第四代複合式口服避孕藥並不會造成子宮內膜異常增生,停藥後也可恢復排卵。併用的黃體素,也不會增加體重。再者,因新型雌激素具有選擇性作用機轉,預期可降低乳房不適等症狀。第四代Plus避孕藥則改為使用天然雌激素E4,E4為女性孕期間由胎兒肝臟所分泌,現有技術已能透過植物萃取合成。不僅能保留第四代口服避孕藥的益處,還能降低靜脈栓塞副作用,提升安全性。
3寶媽罹「難纏乳癌」如同判死刑 新藥物可望延雙倍存活期
「我到底做錯了什麼,才會罹患三陰性乳癌?」45歲的康小姐於2015年確診三陰性乳癌,當時二女兒才剛滿4個月,一邊照顧兩個小孩一邊進行化療、手術以及放射治療,讓康小姐心力交瘁。沒想到療程結束,短短一年多後對側乳房又是三陰性乳癌,讓她面臨崩潰邊緣甚至一度封閉內心將自己與外界隔絕。即使後來成功熬過三陰性乳癌的3年復發高峰期,還生下了可愛的三女兒,卻沒想到在2022年2月癌細胞又再次復發,甚至還發生轉移,病程進展至第四期,雖然化療後成功控制病情,但不斷復發的三陰性乳癌宛如甩不開的夢魘,且傳統化療易產生抗藥性,如果再復發極有可能面臨無治療可用的窘境,而更讓康小姐擔心的,是無法陪伴3個年幼的孩子長大。三陰性乳癌顧名思義就是荷爾蒙接受體:雌激素接受體(ER)、黃體素接受體(PR)、第2型人類表皮細胞接受體(HER2)皆呈現陰性,因此像是乳癌治療常用的荷爾蒙療法對三陰性乳癌患者無效。根據國健署109年數據統計,乳癌為台灣女性發生率最高的癌症,更是十大癌症死亡率的第四名;雖然三陰性乳癌僅占乳癌總體的15%,但其挾帶三高特性-高抗藥性、高復發與高轉移,導致五年存活率僅剩11.5%,讓許多患者確診就如同被判處死刑。台灣乳房醫學會陳守棟理事長指出,40歲以下女性罹患三陰性乳癌的風險較其他乳癌類型高出53%,而年輕型的三陰性乳癌患者經常處於結婚生子,甚至是育兒的人生重要階段,對患者身心靈影響更為巨大。過去大多三陰性乳癌患者的主要治療都是化療再化療,且傳統化學治療容易產生抗藥性,需要經常更換藥物維持治療成效,隨著更換化療藥物的次數增多,藥效持續時間也越來越短,最後患者將面臨無藥可用的困境,而近年雖然不斷有新治療推陳出新,但事前基因檢測卻限制了患者治療的機會。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外科部主任洪進昇醫師指出,只有約30%的三陰性乳癌患者適用免疫療法,僅約5-6%的病友能使用PARP抑制劑,能用到化療以外藥物的三陰性乳癌病友堪稱「天選之人」,剩下的患者即使積極配合治療,也可能因基因檢測資格不符被排除在外,連存活的機會也受到限制,所幸,能幫助所有轉移性三陰性乳癌病友突破現況的新治療已核准在台使用,預期能有效幫助患者延續生命。抗體藥物複合體(ADC;Antibody-Drug Conjugate)是由抗體與藥物組合而成,研究指出Trop-2蛋白在三陰性乳癌患者的癌細胞中有超過95%的高表現,因此Trop-2抗體藥物複合體可以透過Trop-2蛋白精準鎖定並毒殺癌細胞。洪進昇醫師說明,Trop-2抗體藥物複合體能精準鎖定癌細胞,作用如同散彈槍一般,釋放強效毒殺藥物攻擊鎖定的目標,發射出的散彈槍彈藥會連帶攻擊周邊癌細胞,引發「旁觀者效應」。國外研究數據指出,使用Trop-2抗體藥物複合體的轉移性三陰性乳癌患者,腫瘤縮小的比例高達傳統化療的7倍、疾病進展風險下降59%,更能延長雙倍存活期。
舌頭麻、食慾差又沒精神當心是更年期! 中藥針灸調理緩解不適
53歲黃女士最近看到食物想吐、食慾不振、全身無力沒精神。舌頭有麻刺感半年,吃東西時味道變差,於西醫看診檢查後,表示無特別異常。經過一段時間,狀況仍沒有緩解,於是尋求中醫協助,經中醫調理後,食慾改善能吃得下食物,味覺變化減輕,也比較不易疲倦有體力能出門走走。精神不濟脾胃虛 中醫治療精氣神台南市立醫院中醫部陳奕任醫師表示,黃女士精神較緊蹦伴隨疲憊,四肢稍冷,舌診稍胖有津,寸脈較弱、關脈較弦,中醫證型上屬於脾胃虛寒伴隨心陰不足。治療上給予小建中湯、甘麥大棗湯加上蒼朮、厚朴、陳皮、黃耆、何首烏等藥材,並針灸陷谷、足三里、太衝、三陰交、合谷、印堂、神庭、本神、耳神門等穴道。衛教飲食可用雞蛋、小米粥、小麥、麥茶及玫瑰等可以安神,避免難消化及烤、炸、辣食物以利健脾胃。鼓勵保持情緒健康並發掘個人興趣,多出門走走。黃女士回診表示,中醫調理次日就覺得味覺較正常,食慾也改善,也較有體力與精神能出門散步。更年期常見症狀 正確飲食加運動陳奕任醫師指出,女性停經後因為卵巢濾泡功能減低,在停經後第二到八年常有不適症狀,因濾泡刺激素及黃體激素升高,伴隨雌性激素下降,出現潮熱盜汗、睡眠變差、情緒低落、記憶變差、感覺異常及尿失禁等症狀。但非每位女性都會有更年期不適應症,透過正確飲食和運動,配合中醫依個人體質調理,可以幫助不適症狀減緩,安穩度過更年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