黏液
」 健康 乾眼症 感冒 痔瘡 食物中毒山藥5大功效潤肺止咳又提升免疫力 醫:2種人不能吃
入秋後天氣變化大,有不少民眾會透過食補保養身體。師大昌盛堂中醫診所中醫師林北溟指出,山藥是很棒的養生食材,具有5大功效,其中潤肺止咳在乾燥的秋天有極大幫助,又能提升免疫力。山藥雖然益處多,林北溟也提醒急性胃食道逆流和火燒心患者不建議食用。師大昌盛堂中醫診所中醫師林北溟說明,山藥有滋養肺部的作用,有效緩解秋燥引起的喉嚨不適和乾咳,食用山藥入菜的料理後,潤肺效果顯著,還能改善秋天的呼吸道問題。另外山藥富含消化酶,能夠幫助促進食物的分解,改善脾胃功能,針對食慾不振或消化不良的人,可以適量食用山藥。除此之外山藥中的多醣體有助於調節血糖,針對預防糖尿病和控制膽固醇水平有良好作用,但林北溟叮嚀,山藥雖然有穩定血糖功效,糖尿病會者仍須在醫師指導下適量食用。山藥富含抗氧化成分,可以增強人體免疫系統,抵禦秋冬季節常見的呼吸道感染,因此在換季時多攝取一些山藥,能有效提升身體的抵抗力,不易生病。不僅如此,山藥具有補益腎臟功能,有助緩解腰膝痠軟、頻尿的狀況,相當適合體質虛弱或腎氣不足的人群,林北溟指出,山藥的滋補作用溫和持久,長期食用可以強身健體。林北溟特別提醒,山藥有許多健康益處,急性胃食道逆流和火燒心患者不建議食用,且山藥屬於澱粉類,過量攝取也可能導致體重增加,宜適量食用。林北溟也提到,山藥挑選以外觀完整、鬚根少且較重的,黏液越多代表越新鮮。不過山藥皮含有植物鹼,容易引起皮膚過敏,處理時可以戴上手套。
常被誤認腸躁症 醫揭「發炎性腸道疾病」症狀:嚴重肚破腸流
發炎性腸道疾病(IBD)是一種消化道的慢性發炎疾病,初期常被誤認為腸躁症,若是和壓力有關的腸躁症,通常發生在白天或有壓力時疼痛,飯後往往會肚子絞痛想排便,排便後就會緩解,但若出現其他相關症狀,就要提高警覺,必須進一步接受檢查。林口長庚醫院發炎性腸道疾病中心主任李柏賢醫師說明,發炎性腸道疾病主要分成潰瘍性結腸炎和克隆氏症,好發在學生、上班族等20至40歲青壯年,常見臨床症狀包含腹瀉、腹痛、血便、黏液便、貧血以及體重減輕其中潰瘍性結腸炎以腹瀉、黏液便、血便為主,克隆氏症則以右下腹疼痛為主要表現。該疾病是患者自體免疫系統攻擊腸道,引起嚴重腹痛、血便,有部分人腸道狹窄、穿孔、阻塞,甚至「肚破腸流」,瘻管導致肚皮、生殖器官滲出糞便,嚴重影響工作與生活。疾病初期常被當成急性腸胃炎或大腸急躁症合併痔瘡出血,長期若沒妥善控制,會增加急診、住院、手術切腸、甚至腸癌風險。由於該疾病成因複雜,目前研究顯示和基因、西化飲食、食品添加物、環境污染和腸道菌叢改變有關。李柏賢指出,雖然過去西方國家IBD盛行率高,但近年亞洲國家發生率急遽上升,推測是飲食型態轉向西化以及食品添加物改變腸道微菌叢。
肛門出血不一定是痔瘡 專業醫分析5情況「疏忽就放任癌症惡化」
許多人在排便時,偶爾會出現血便的問題,一些有痔瘡的民眾,就會直覺以為是痔瘡發作。但知名痔瘡專家陳威智醫師近日提醒,屁股出血並不一定只是痔瘡,這種身體異狀往往可能隱藏著更嚴重的疾病風險。他也為此分析5種情況導致的出血,其中一種如過放任不管的話,會直接導致癌症惡化。陳威智醫師在FB粉絲專頁發文表示,許多人對於屁股出血或疼痛的症狀掉以輕心,認為只是痔瘡便放著不治,任其自然癒合。但陳威智醫師提醒,這樣的認知可能延誤治療,導致病情惡化。陳威智醫師也解釋,許多疾病的症狀與痔瘡類似,但其實可能隱藏著更複雜的問題,需及時就醫確認。陳威智醫師表示,像是大腸癌,就是一種常被誤認為痔瘡的疾病。由於其早期症狀如便血、腹痛等與痔瘡相似,許多人因此忽略。但大腸癌通常還伴隨著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和持續的腹痛,如果不加以重視,延誤治療的風險相當高。第二則是肛門瘻管,這也是一種容易被誤解的疾病,常見於肛門清潔不佳或反覆感染的情況下。這種病症通常伴隨膿樣分泌物或血紅色黏液,會導致肛門周圍的癢感和疼痛。第三種就是肛門癌,陳威智醫師解釋,如果肛門瘻管長期不加以治療,肛門持續發炎導致細胞病變反覆發作,進而引發肛門癌,嚴重時甚至會惡化成惡性腫瘤。第四種則是克隆氏症,這是一種慢性腸道發炎性疾病,常伴隨腹痛、腹瀉、發燒和體重減輕等症狀。由於其發病過程與痔瘡的某些表現類似,很多患者未能及時察覺病情,錯過最佳治療時機。最後,肛裂也是一種與痔瘡相似的疾病,常見於長期便秘的患者。由於排便時肛門壓力過大,導致肛門組織撕裂,進而出現撕裂痛和便血的情況。這類症狀雖然多數人會認為是痔瘡,但實際上是肛門組織因外力受損引起,需及時治療以免惡化。陳威智醫師也在文章中呼籲,當出現肛門異狀時,千萬不要自行判斷為痔瘡,應該儘早就醫檢查,以避免延誤其他更嚴重疾病的治療。
《黑白大廚》看健康2/小三生喊「眼睛好乾」 機車族剉著等!風吹空汙增風險
熱門實境秀《黑白大廚》冠軍、評審猛眨眼,疑似有乾眼症症狀,事實上,隨著3C產品普及,乾眼症已成為困擾民眾的常見文明病,甚至出現年輕化趨勢,醫師透露,竟有小三患者因眼乾而就醫。另外,廣大機車族也要當心,因為眼睛長期接觸風、空汙,也容易讓乾眼症更加惡化。依據美國眼科學會估計,全球約有3.4億人罹患乾眼症,光是美國就約有2,000萬名患者,台灣也不例外,根據健保署統計,乾眼症發生率每年正以10%的速度成長,近20年間每年患者增加人數從38萬人,大幅上升至70萬人,台灣乾眼症盛行率高達30%,每3人就有1人罹患乾眼症,推估約有700萬人飽受乾眼症所苦。林口長庚研究團隊更針對1997至2013年台灣健保資料庫中的乾眼症患者進行研究分析,發現18歲以下的乾眼症患者暴增53倍,而且確診時大多已出現角膜損傷的情形,風險較年長患者增加6.66倍,若不及早確診治療,可能致角膜穿孔、發炎潰瘍等併發症,恐有失明風險。「年齡雖然是乾眼症的危險因子之一,但並非絕對,臨床上看到很多年輕人病況比老人家更嚴重!」朝沐和安診所院長、眼科醫師陳韵臻透露,這與使用3C產品年齡逐漸下探有關,遇過最年輕的乾眼症案例是小三學生,自述眼睛乾澀不舒服,另一個小六學生則是眼睛乾到角膜已破皮。「過去幾乎不會有年輕的乾眼症患者!」基隆長庚紀念醫院眼科孫啟欽教授說表示,林口長庚研究團隊發表於美國眼科醫學會的期刊報告卻發現,1998年時18歲以下的乾眼症患者僅占0.01%,但2013年時卻暴增為0.53%。正常的眼睛表面有一層淚液層,由外而內分別為油脂層、水液層、黏液層,經由眨眼的動作而均勻分布,形成一個潤滑保護膜,如果有一層分泌不足或是分布不均勻,都會造成乾眼症,因此乾眼症成因可分為缺水型、缺油型、缺黏液型,其中缺油型乾眼症最常見,大多與瞼板腺功能障礙相關。孫啟欽教授說,一般來說每分鐘應該眨眼10~12次,每次眨眼就能刺激淚腺分泌,而使用3C時由於眼睛緊盯螢幕,就會減少眨眼次數,長期下來就會增加罹患乾眼症的機率。乾眼症的症狀千變萬化,包括畏光、疲勞、流淚等,多數人不容易立刻察覺。(示意圖/報系資料照)「體質也是原因之一!」陳韵臻表示,如果屬於易發炎的體質,眼瞼的瞼板腺也容易發炎,當影響分泌油脂的功能時就會造成乾眼症。「但乾眼症的症狀其實千變萬化,除了較常見的眨眼,還會視力模糊、眼疲勞、刺痛、畏光、分泌物、流淚等,有些人不會聯想到自己罹患了乾眼症。」若是在不知罹病的情況下,長期騎機車讓眼睛接觸強風、空汙,都可能進一步讓乾眼症更惡化。「例如新竹的乾眼症患者比例就很高,除了多是緊盯電腦螢幕的工程師族群之外,也和新竹風勢強勁有關。」陳韵臻建議機車族選擇有面罩的安全帽,或是配戴具有包覆性防風眼鏡來保護雙眼。想要治療乾眼症,必須多管齊下、內外調理。「首先要就醫確認乾眼症原因,如果屬於最常見的缺油型乾眼症,平常可熱敷眼睛軟化異常油脂,幫助維持瞼板腺通暢,也可以多點人工淚液維持眼部濕潤,避免因長期乾燥引發的慢性眼表發炎。」陳韵臻說,平時使用3C產品時則要做好防護措施,例如抗疲勞的多焦眼鏡或防藍光眼鏡,盡量減少眼睛的負擔,同時使用20~60分鐘就要看遠方讓眼睛放鬆。如果需要進一步治療,可以採用乾眼針疏通術,利用瞼板腺探針、瞼板夾、顯微刮刀、震動儀清潔儀等疏通瞼板腺。「另外,也可搭配使用用光熱儀器如全脈衝、ㄧ般脈衝或熱脈動儀,同步疏通瞼板腺及促進腺體分泌正常化。」不只如此,飲食習慣也要調整。陳韵臻建議多補充魚油、維生素D、抗氧化營養素等,同時也要多運動、睡眠充足,才能降低身體發炎指數,減少乾眼症機率。
陸盛行飼養「黏菌」當寵物 博主吐實情:1珠養超過7年
養寵物在現代相當盛行,中國興起養「黏菌」的風氣,因為無毒無害,在歐美和日本也流行,引發討論話題。據《九派新聞》報導,菌物科普博主「曳尾菌」周晴烽解釋,黏菌既不是真菌也不是細菌,而是一種真核生物域變形蟲總群黏菌綱的生物,無毒也無害,平時都躲在陰暗潮濕的地方,只有繁殖階段才會出現在有亮光和略乾燥的地方。繁殖階段黏菌即將變成子實體,也就是母體即將死亡,變成很多孢子。周晴烽介紹,營養階段的黏菌叫作原質團,有點像網路狀的黏液,生長在陰暗潮濕的地方,如倒木的背面、地磚的縫隙、腐殖質層,它們不斷分裂成樹枝狀到處爬行,通過吞噬食物顆粒來獲得營養,這樣到處爬行找東西吃的樣子很像動物。黏菌的壽命很長。(圖/翻攝自九派新聞)黏菌到了繁殖階段,會爬向略乾燥、有陽光的地方,並停止進食,整片原質團集體變身,長出一根根像蘑菇或一團團像粉末的子實體,散播孢子。她在浙江清涼峰採集到第一種愛吃燕麥的黏菌,帶回家飼養後長出很多,截至目前已經飼養7年多,還沒看到壽命的極限,也沒看到任何菌種退化的跡象。觀察發現,一開始購買黏菌的買家,以大學生和2、30歲的年輕人居多,其中有不少玩藝術的買來做裝置藝術,後來小學生數量也越來越多。周晴烽分析,現代大家生活比較安穩,年輕人和小孩喜歡這類新奇的玩意,「我剛玩的時候,黏菌在歐美和日本已經有一定受眾了,但在國內黏菌愛好者幾乎是零」,並且有把握這2年內飼養黏菌的人,已經超過歐美和日本。
張衛健蒜頭塞鼻止鼻水! 她一做「臭魚味黃膿」狂流 醫看驚呼:都爛掉了
反覆流鼻水、打噴嚏、鼻塞等問題令人煩擾,先前港星張衛健曾於微博發文表示,指自己遭受鼻子過敏感困擾,居然以蒜頭塞鼻紓緩症狀,而近日中部就有一名女子因為過敏鼻塞,於是將大蒜切片塞鼻孔治鼻塞,沒想到卻造成鼻竇堵住發炎,求診時醫生還聞到患者鼻涕有一股魚腥味,大喊「裡面已爛掉了」。張衛健曾發文稱,以蒜頭塞鼻可有助紓緩鼻子敏感。(圖/翻攝自張衛健微博)張衛健日前在微博發文表示,自因為鼻子過敏,回憶起媽媽教他以蒜頭塞鼻紓緩症狀,但蒜頭塞鼻真的可紓緩鼻過敏?包括社交媒體抖音上也流傳多段影片,片中網友就使用偏方通鼻,就是將蒜頭塞進鼻孔內,維持10到15分鐘後才取下來。不過,耳鼻喉科醫師指出,這樣的做法對於鼻腔健康其實弊多於利。吳昭寬醫師說大蒜確實有助於治鼻塞,但是用大蒜水洗鼻,而不是塞鼻孔。(圖/翻攝醫師好辣YT)耳鼻喉科診所院長吳昭寬醫師在《醫師好辣》節目中表示,這名女患者年約40歲,因為經常過敏,由於怕吃抗組織胺藥物會昏沉,於是在媽媽建議下,採用「大蒜塞鼻」的祖傳療法,這名女子表示,自己上網查還真的很多人推薦。據吳昭寬表示,即便現在的抗組織胺藥物號稱不會經過大腦屏障,仍有很多人吃了後整天昏沉無法做事,而大蒜素具有讓鼻黏膜瞬間收縮的功能,經過刺激後血管收縮、滲透壓改變,確實能讓鼻涕變少,但他也指出,「是要用煮過的大蒜水洗鼻子」,而非直接將生蒜塞鼻孔。吳昭寬醫師說大蒜確實有助於治鼻塞,但是用大蒜水洗鼻,而不是塞鼻孔。(圖/翻攝醫師好辣YT)這名女患者就是因為暴塞多片生蒜堵住鼻竇,造成鼻涕出不來,「死水無法滾動,就會發炎、發臭」,當患者來就醫時,黃稠的鼻涕直接流了下來,女患者當時還大口抽吸鼻涕,但「吸一半就堵住」,購過內視鏡探查發現,原來鼻子內已經爛掉,還有發黑蒜頭積在裡面。吳昭寬最後以洗鼻器幫患者灌洗鼻腔,由於她的鼻竇已經受傷了,造成很多黏液、黃痰和黃鼻涕,必須使用大量抗生素,且吳昭寬也建議她開始洗鼻子以緩解症狀。除此之外,吳昭寬建議,若過敏發作卻沒有抗組織胺可服用,或對藥物會產生副作用,可以刺激腋下穴位,「假設右邊鼻塞,可用拳頭或是罐子夾在左邊腋下,此舉能稍微穩定神經」;而最好的方式就是透過洗鼻器洗掉過敏原與鼻涕,按壓鼻翼兩側的迎香穴、印堂穴,藉此舒緩過敏鼻塞症狀。吳昭寬醫師說手放腋下刺激穴會,也能緩解鼻塞。(圖/翻攝醫師好辣YT)
遊日小心「會走路的肺炎」!日本黴漿菌疫情「創10年新高」
日本是許多台人疫後出國的首選,然而近期肺炎黴漿菌的感染人數攀升,創10年來新高。對此,曾任臺灣食品安全協會和臺灣觀光協會高級顧問的福澤喬也指出,從日本感染的地區來看,福井縣患者數最多,達3.33人,接著是東京都和岐阜縣(各2.8人),呼籲出國民眾務必做好手部清潔,並佩戴口罩。福澤喬昨(4日)上午在臉書粉專《Joel來談日本》發文指出,接下來又要進入台人旅日的熱潮,記得要常洗手戴口罩,因為最近日本的肺炎黴漿菌感染症感染人數出現上升,根據國立感染症研究所的資料,近期日本的肺炎黴漿菌感染症的病例數量持續增加,「9月16日至22日的1週期間,全國約500個定點醫療機構的統計顯示,每個機構平均報告了1.48名患者,這已是連續4週的增長,也是過去10年來同期的最高數字。」福澤喬補充,從日本感染的地區來看,福井縣患者數最多,達3.33人,接著是東京都和岐阜縣(各2.8人)、茨城縣(2.69人)、大阪府(2.61人)以及廣島縣(2.55人)。根據衛福部官網,肺炎黴漿菌(Mycoplasma pneumoniae)是1種非典型的細菌,透過飛沫傳播,常造成呼吸道的輕微感染,亦為社區性肺炎常見的致病菌之一。因其造成的肺炎和一般的肺炎不一樣,通常症狀較輕微,所以又稱為「會走路的肺炎」(walking pneumonia)。肺炎黴漿菌可經由人傳人傳播,藉由咳嗽或打噴嚏產生的飛沫傳播。沒有症狀的人也可能在鼻腔或喉嚨帶有此菌。一般而言,肺炎黴漿菌造成的症狀輕微,可持續1至4週,且可造成數種類型的感染。衛福部指出,肺炎黴漿菌最常見的疾病型態為支氣管炎,特別是孩童,常見的症狀為喉嚨痛、倦怠、發燒及長達數週甚至數月的咳嗽。估計約有10%的人會得到肺炎,常見的症狀為黏液痰、發燒和發冷、呼吸困難、胸痛及倦怠。小於5歲的孩童感染時發燒較少見,但可能會有喘嗚(wheezing)、嘔吐或腹瀉等症狀。少數病人會有嚴重肺炎、氣喘發作、腦炎(大腦腫脹)、溶血性貧血、腎功能異常及皮膚疾病(史蒂芬強生症候群、多形性紅斑、毒性表皮溶解症)等嚴重併發症。至於如何預防肺炎黴漿菌?衛福部也提醒,肺炎黴漿菌目前沒有疫苗可預防,因此如有呼吸道症狀(尤其是咳嗽)時須戴口罩。咳嗽或打噴嚏時,用紙巾蓋住口鼻並立即丟棄,若無紙巾可改以上臂或手肘代替,切勿直接用手。用肥皂勤洗手且至少搓揉20秒,沒有水時,可改以乾洗手液代替。
台東部落「蝸牛小米粽」釀3死 金蘭醬油家族39年前誤信「可補身」…生吞大蝸牛險滅門
台東縣金峰鄉部落今(18)日凌晨傳出集體食物中毒事件,多人食用包有蝸牛的小米粽後,出現抽搐、呼吸衰竭等症狀,目前已造成至少12人中毒,其中3人不治身亡。不過,早在39年前,台灣也曾發生過類似案例,金蘭醬油第二代鍾秋桂一家人,誤信生吃蝸牛可補身,結果5人卻感染寄生蟲喪命,只有當時人在國外的小兒子倖存。據了解,金蘭醬油第二代鍾秋桂誤以為生吃非洲大蝸牛能補身,便在自家飼養非洲大蝸牛。1985年6月27日,一家5人生食非洲大蝸牛後,感染廣東住血線蟲,而鍾秋桂夫婦、母親鍾林腰、長子鍾德富不幸身亡,次子鍾德尚則在臥床10多年後去世,只有當時人在國外的小兒子鍾德亨存活。衛福部疾管署曾在官網衛教,廣東住血線蟲感染人類的主要途徑,是經由食用未煮熟、受汙染、寄生之福壽螺,或是蝸牛、蛞蝓、受到幼蟲污染的水或生菜(沾染受感染蝸牛之黏液)等所致,潛伏期約2至3天,最長可達47天。疾管署說明,該寄生蟲常侵入腦部、脊髓等神經組織,造成各種神經學症狀,患者多半出現腦膜炎,以急性劇烈的頭痛最常見,也可能出現發燒、噁心、嘔吐、頸部疼痛、僵硬等症狀,感染的寄生蟲數量較多時,可能危及生命。而台灣早年的流行病學調查發現,廣東住血線蟲主要的感染源是食用沒煮熟的非洲大蝸牛,大部分感染者為孩童,但近十年來的散發病例報告,以外籍勞工食用未煮熟的螺類造成感染最為常見。疾管署也提醒,民眾請勿生食或食用未煮熟的螺類、蝸牛等,處理時也應戴手套、洗淨雙手,將砧板清洗乾淨,生食蔬菜、水果前亦務必徹底將其清洗乾淨,才可降低感染的風險。
男子肚子悶痛!就醫檢查竟是巨大腫瘤阻塞腸道 醫曝:是免疫疾病造成
一名40歲壯男,近兩年上腹持續悶痛,藥物治療未見好轉,因為腹痛合併噁心嘔吐就醫,檢查發現腹腔有顆5公分大腫瘤造成腸道阻塞,治療過程出現全身性發炎反應,進一步檢查確定罹患俗稱「假性腫瘤」的免疫系統疾病igG4症候群合併布納氏腺瘤。肚子悶痛多年 原以為是腫瘤臺中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吳明駿指出,患者自訴2年前就開始出現肚子悶痛的感覺,不舒服就就近到附近診所就醫拿藥,但症狀不見好轉,因為噁心嘔吐就醫,檢查時發現除胰臟發炎指數偏高,超音波發現十二指腸腸壁異常增厚,胃鏡檢查更驚覺十二指腸前端有1顆至少5公分大的腫瘤,嚴重懷疑是惡性腫瘤。由於斷層掃描顯示腫瘤造成十二指腸嚴重狹窄導致腸阻塞,經與家屬討論後,決定進行十二指腸切除手術,並進一步進行檢體化驗﹔切片檢查解果並未發現癌細胞,反而發現患者出現布納氏腺瘤Brunner's gland adenoma BGA」合併一種全身性發炎纖維化、俗稱「假性腫瘤」的免疫系統疾病igG4症候群。IgG4相關疾病 為免疫失調造成 吳明駿醫師說明,IgG4相關疾病是一種免疫失調造成的全身性發炎反應,從頭到腳都可能受影響,好發在唾腺、淚腺、淋巴、或胰臟,腸道IgG4相關疾病很罕見,主要以腹痛、腹瀉、或黃疸等腸胃道症狀為主,因為與腸胃道疾病症狀相類似而容易被忽略,直到出現腸道嚴重阻塞或巨大纖維性腫瘤時才會被發現﹔治療包括類固醇、免疫抑制劑及B細胞清除療法(B-cell depletion therapy)。患有布納氏腺瘤 是因胃部感染所致至於同時出現的布納氏腺瘤是十二指腸黏膜下腺體,主要功能是分泌鹼性黏液來中和胃酸,並產生消化酵素幫助蛋白質的吸收,發生布納氏腺瘤可能與胃酸過多或幽門桿菌感染有關。吳明駿醫師提醒民眾,不要輕忽身體的警訊,早期發現並診治,及早找病因,避免不必要的治療也減少遺憾。
感冒流汗好更快? 醫示警:小心脫水「變更嚴重」
相信不少人都聽過或是相信「感冒流汗好得快」的說法,會在感冒時選擇去運動,甚至在大熱天裡,蓋厚棉被試圖逼汗。對此,輔大醫院耳鼻喉科主任胡皓淳醫師則表示,流汗並不能消滅病毒,且多流汗還要小心脫水感冒變更嚴重。胡皓淳解釋,流汗是人體調節體溫的一種方式,當我們的體溫升高時,身體會通過出汗來散熱。此外,流汗還能排出體內的一些代謝廢物和毒素。然而,流汗並不是治療感冒的直接方法。感冒的根本原因是病毒感染,流汗並不能消滅病毒。胡皓淳說感冒時,身體可能會出現發熱的症狀,這是身體對抗感染的一種方式。發熱時,人體透過提高體溫來創造一個不利於病毒繁殖的環境。此時,身體也會自然地出汗來調節體溫。然而,故意讓自己多流汗並不會直接加速感冒的康復,反而可能導致脫水和電解質失衡。胡皓淳表示,多流汗會導致體內水分流失,特別是在沒有適當補充水分的情況下。脫水會使人感到虛弱,並加重感冒症狀。因此,保持體內的水分平衡非常重要,感冒期間應該多喝水,補充身體所需的水分,這有助於稀釋黏液,減少鼻塞和咳嗽。而流汗不僅會帶走水分,還會使體內的電解質(如鈉、鉀等)流失。電解質對於維持身體正常功能至關重要,如果電解質失衡,可能會出現肌肉痙攣、頭暈等不適症狀。因此,在感冒期間,除了補充水分外,也應注意補充適量的電解質,可以喝一些電解質飲料。至於正確治療感冒的方法,當然就是多休息、多喝水、就醫等等。
馬桶有血當痔瘡...37歲工程師「半年就過世」 醫嘆:整圈都腫瘤
「糞便有血」的症狀,常被當作痔瘡,不過日前一名37歲工程師時常解出血便,每次都當是痔瘡擦藥治療,半年後一檢查,才確診罹患大腸癌,且已擴散至腹腔,在半年後就過世了。腸胃科醫師蕭敦仁近日在《健康晚點名》節目中分享病例,表示過去曾收治一名37歲的電子業工程師,他自述已經血便了一段時間,每次上完大號馬桶裡都留有血滴。他曾問廠護(勞工健康服務護理人員),對方熱心解釋「大部分是痔瘡」,建議他先以藥膏治療,詭異的是怎麼擦都擦不好。蕭醫師表示,這樣的狀況持續了大半年,男子終於到醫院照大腸鏡檢查,怎知鏡頭才推進肛門口沒幾公分,「幾乎整片都是腫瘤癌症,一切片果然是大腸癌。」蕭醫師緊急將他轉介至醫院進一步治療,很可惜地癌細胞已擴散到整個腹腔,外科醫師開完刀又關上,表示自己無能為力,而患者在半年後就過世了。蕭敦仁示警,「看到血便千萬不要以為一定是痔瘡!」他以該名男子為例,提醒雖說糞便潛血大部分都是痔瘡,但萬一不是,狀況或許就很嚴重。他呼籲國人不要抱持僥倖的心態,應謹慎一點即時照大腸鏡,若有狀況,很快就能揪出病灶。蕭敦仁說明,在台灣,大腸癌曾連續蟬聯15年為癌症發生人數之首,大腸癌分為0期、第1期至4期,雖然0期、1期的存活率很高,但當下幾乎是沒有症狀的,很難發現。一旦出現排便習慣改變,或是不規則腹痛、便秘、無緣無故貧血「通常都比較後期了」,再次呼籲不要等到有症狀才檢查。蕭敦仁列出有7大症狀,恐是大腸癌已上身:一、排便習慣改變。二、不規則腹痛。三、經常腹脹便秘。四、不明原因貧血。五、大便中有血、有黏液。六、體重減輕。七、排便排不乾淨。蕭敦仁補充,國民健康署補助50歲以上至未滿75歲民眾,每2年1次的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假如糞便潛血呈現陽性,需立刻照大腸鏡,千萬不要以為「沒症狀」就不在意。「本來檢查就是在沒有症狀時趕緊檢查,當有問題趕快把早期病灶抓出來,不要等到有這些症狀才去做,通常比較晚了。」
一堆人都在咳嗽!醫列「7大症狀」示警:別拖了快就醫
近期流感及新冠肺炎疫情逐漸上升,許多人都出現咳嗽等症狀。對此,醫師特別提醒,咳嗽除了急性呼吸道感染外,也可能是其他健康問題的徵兆,若咳嗽持續超過8週,建議接受胸部X光檢查,若咳嗽伴隨「7大症狀」,包括呼吸困難、異常呼吸聲、發燒等等,應該立即前往就醫,避免錯過黃金治療期。臉書粉絲專頁「長安醫院」近日發文表示,咳嗽是胸腔科門診最常見的症狀之一,咳嗽的病人占了胸腔科門診的40%,而依據咳嗽持續的時間,可以將咳嗽分成3類,每類的常見病因各不相同,這3類分別為:1、急性咳嗽:症狀持續不到3週,最常見的原因是急性呼吸道感染。2、亞急性咳嗽:症狀持續3至8週,通常是呼吸道感染後未完全恢復。研究顯示,近一半的亞急性咳嗽不需特殊治療即可自行恢復。3、慢性咳嗽:症狀持續超過8週,常見病因包括鼻涕倒流、氣喘和胃食道逆流。醫師表示,慢性咳嗽較常見於女性,因女性的咳嗽反射敏感性較高。此外,醫師也指出,咳嗽也可能是其他健康問題的徵兆,包括非哮喘性嗜酸性粒細胞性支氣管炎、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腫瘤、異物、間質性肺病等。若咳嗽持續超過8週,建議接受胸部X光檢查;若如果咳嗽又合併呼吸困難、異常呼吸聲、發燒、胸痛、咳血、咳出黃綠色黏液、咳嗽加重或持續超過10天,請立即就醫。最後醫師也提醒,咳嗽雖然是常見的症狀,但不能因此輕忽,先了解咳嗽的原因和持續時間,有助於更好地應對和治療。
吹電風扇「頭痛又抽筋」! 專家建議正確使用觀念
近日,全球都在面臨著異常高溫的問題。雖然開冷氣是個舒適的好點子,但是月底看到帳單時也有很多人開心不起來,因此電風扇就成了許多人退而求其次的選擇。不過小心,如果電風扇使用不得法,也會造成我們的身體不舒服。由於歐美國家陷入了罕見的高溫氣候,這些家裡沒安裝冷氣的國家們正在重新學習電風扇的用法,據英國資訊網站《LADbible》報導,睡眠專家表示,儘管白天長時間吹電風扇不會有太大問題,但如果睡眠時持續開著電風扇吹,可能會造成使用者身體不適。專家表示,由於電風扇的冷風直吹會導致我們體外乾燥,而乾燥情況特別嚴重時,身體會因為代償作用分泌過量的黏液,可能導致鼻塞、鼻腔不適或是因鼻竇炎引發的竇性頭痛。除了鼻竇問題,長時間使用電風扇還會刺激乾燥的皮膚;集中的冷風也可能導致肌肉的僵硬和抽筋。當然,使用電風扇也有好處,比如能夠促進空氣流通、調節體溫。如果你住在噪音較大的地方,電風扇還是一種便宜而有效的白噪音來源,可以淡化外界的噪雜。專家建議,如果吹電風扇引發了過敏和氣喘的症狀,或是導致皮膚、眼睛、口腔和鼻腔乾燥,就應該避免整夜開著風扇,至少讓電風扇進行旋轉。此外,專家建議選擇帶有定時功能的電風扇,讓它在入睡後一定自動關閉,藉此保護您的健康。
誤食恐癱瘓、失明!活蛞蝓釀食安疑慮 營養師曝「5大預防重點」
近期有民眾在壽司店及火鍋店遇到餐點有「活蛞蝓」,引發不少網友疑慮。營養師指出,蛞蝓主要食用植物的嫩葉與嫩芽,常見在葉菜及瓜果類食材,而蝸牛、蛞蝓可能含有寄生蟲「廣東住血線蟲」,如果不小心誤食,嚴重感染恐導致癱瘓甚至危及生命。健康資訊網站「好食課」近日在臉書粉絲專業上發文,具體說明近日在壽司及火鍋店都傳出餐點發現活蛞蝓的問題。好食課指出,蛞蝓主要食用植物的嫩葉與嫩芽,常見於葉菜及瓜果類食材,如果清洗時未仔細檢查挑去,後續餐點處理又未發現即可能造成食安問題,此次兩起事件分別是於紅捲鬚生菜與白菜。好食課提醒,蝸牛、蛞蝓體內可能含有寄生蟲「廣東住血線蟲」,生食到受感染的蛞蝓或其黏液污染的食物,如果僅食入少量寄生蟲,患者可能沒有症狀或症狀輕微而自行痊癒,多則可能危及性命。但若因寄生蟲侵入腦、脊髓而引發腦膜炎,此時就可能造成急劇性頭痛、發燒,甚至四肢偏癱、失明。好食課提醒,目前人類感染廣東住血線蟲的主要途徑包含:蛞蝓、蝸牛、福壽螺、蝦、蟹、蛙類或食入受到幼蟲污染的水或生菜(沾染受感染螺類之黏液)。因此只要做好以下5樣注意事項,即可避免受害。一、不要生吃或食用未煮熟的宿主生物,如蝸牛、福壽螺、蛞蝓。二、.軟體及甲殼類動物應煮沸「3~5分鐘以上」再食用。三、餐廳有供應生食品,應將肉類冰凍於「-15℃」24小時以上可以殺死幼蟲。四、使用自來水徹底清洗乾淨葉菜類,尤其於大雨季過後須格外留意,若有疑似污染(如生菜上有爬行黏液)則不要吃五、勿直接接觸蝸牛、螺類及蛞蝓等。
連鎖壽司店爆「蛞蝓壽司」 衛福部示警:誤食嚴重恐致死
許多人都喜歡吃新鮮的生魚片、壽司,不過這美食也存在一些食用風險,像是寄生蟲、細菌感染、食物保存等。日前一名女網友就表示自己和老公去日本連鎖壽司店用餐時,發現最後一道菜時有蛞蝓,但跟店家反應後,對方卻僅有一名員工出來表示抱歉。該名網友在臉書社團「爆料公社」,以「這壽司真的新鮮過頭了」為題發文,表示「今天晚餐開心去吃合X壽司,吃到最後一道菜時發現有蛞蝓!當時點了花壽司,上菜之後我老公先吃一個,輪到我要拿第二個時,發現居然有活生生的蛞蝓」。隨後原PO也跟店家反應,但對方僅招待了一份甜點,原PO想請他們主管出來想談談,卻只有一位內場看起來像是資深員工的人出來表示抱歉,這狀況也讓原PO相當傻眼,決定將此事PO上網,「發這篇文想表達的只是前陣子食安的問題非常嚴重,是不是風頭過了,餐廳又開始沒那麼重視食安跟衛生?而且還是一間連鎖的日系公司,我老公已經吃了一個,希望他晚些時候不會怎麼樣⋯」。文章曝光後也引起網友熱議,不少人紛紛留言表示,「這食材新鮮到好像活的」、「主廚免費贈送一隻小蝸」、「太新鮮了,我不敢吃」、「店家用這東西給客人吃都不用負責任的嗎」、「直接公布名字可以嗎…讓店家正視問題也別連累其他連鎖壽司」、「如真誤食蛞蝓後的風險巨大,今年初就發生過類似食安問題」、「去年吃過一次,盤底很髒,還黏著店裡濕紙巾的包裝袋,很好奇他們是怎麼洗碗的」、「生吃菜蟲還沒關係,生吃蝸牛、蛞蝓真的會出人命,所以這個真的很大條」。事實上,衛福部曾指出,台灣早年的流行病學調查發現,廣東住血線蟲主要的感染源是食用未煮熟的非洲大蝸牛,大部分感染者為孩童,但近十年來的散發病例報告,以外籍勞工食用未煮熟之螺類(如福壽螺等)造成感染最為常見。衛福部說明食用未煮熟受汙染或寄生的福壽螺、蝸牛、蛞蝓、及受到幼蟲污染的水或生菜(沾染受感染蝸牛之黏液)等所致,潛伏期約2至3天,最長可達47天。該寄生蟲常侵入腦部、脊髓等神經組織,造成各種神經學症狀。患者多半出現腦膜炎,以急性劇烈的頭痛最常見,也可能出現發燒、噁心、嘔吐、頸部疼痛、僵硬等症狀。如果侵犯眼球,會造成視力受損。感染的寄生蟲數量較多時,可能危及生命。衛福部也提醒民眾,勿生食或食用未煮熟的螺類或蝸牛,處理時應戴手套並洗淨雙手(砧板亦需清洗),生食蔬菜水果前務必澈底清洗乾淨,以降低感染風險。
臨終前病人「發出嘎嘎聲」 護理師曝原因:平均剩25小時了
坊間傳言,人在臨終前會發出「嘎嘎聲」(death rattle)。對此,護理師直言,這是臨終過程中的正常現象,沒什麼好擔心的。根據《每日郵報》報導,在洛杉磯負責臨終關懷的護理師麥克法登(Julie McFadden)表示,患者並不會感到任何疼痛,通常是無意識的,是由呼吸時空氣穿過口腔中積聚的液體引發的,但儘管如此,這樣的聲音仍讓許多親屬受到「創傷」,使他們認為他們的親人是在痛苦中死去。麥克法登說,臨終時發出的嘎嘎聲是常見的。(圖/翻攝自tiktok/hospicenursejulie)麥克法登說,「臨終時發出的嘎嘎聲是常見的,也是生命臨終時所預料到的事情,不過如果沒有聽過的人,可能會覺得這是你聽到過的最可怕的聲音,很多人曾告訴我,聽到這樣的聲音,讓他們受到創傷,我覺得如果我們在這之前去了解這件事,可能會有助於減輕一點恐懼。」麥克法登解釋,正常情況下,身體會不斷在口腔中產生黏液,大腦下意識地向喉嚨發送吞嚥訊號來清除黏液,但對於那些生命即將結束的人來說,這個系統會崩潰,唾液不再被吞嚥,導致口腔內積聚,然後,當病患進行呼吸時,隨著空氣進出,它開始「嘎嘎作響」。研究顯示,臨終時發出的嘎嘎聲表示死亡已臨近,病患平均還能存活25小時,大約40%的人在臨終階段會出現這種情況。有醫師補充,除了嘎嘎聲之外,患者的呼吸也可能變得更加不穩定,脈搏減弱,手腳可能變得冰冷、發紫並出現斑點,而在死亡前的幾分鐘,眼睛和嘴巴可能會保持張開,呼吸可能會變得更加喘息。
60歲婦服用「日止痛神藥」慘胃潰瘍 醫見「像被霰彈槍打到」示警:非常傷
許多人在出現疼痛症狀時,會選擇吃些止痛藥,然而止痛藥並不能隨便亂吃。腸胃科醫師蕭敦仁近日就分享自己經手的案例,表示有一名婦人最近突然出現胃痛症狀,甚至在睡夢中被痛醒,檢查後發現胃內潰瘍嚴重到「像被霰彈槍打到一樣」,詢問之下才知道是因為吃止痛藥害的。蕭敦仁醫師在《醫師好辣》節目中分享案例,表示一名60歲婦人最近突然出現胃痛症狀,甚至在睡夢中被劇痛驚醒,情況相當嚴重,但她其實以前從未出現過胃痛的情況,於是決定就醫求助。蕭敦仁也說明,一般而言,病患如果在半夜被胃痛驚醒或在空腹時感到疼痛,腸胃科醫師會懷疑可能是胃潰瘍,因此立即為她安排了胃鏡檢查。經過檢查後,蕭敦仁發現病患的胃內出現了大量潰瘍,胃壁上有超過10個破洞,嚴重到讓醫生驚訝不已,形容「好像被霰彈槍打到一樣」。蕭敦仁解釋,通常如果胃內出現一個破洞,那多半是由於幽門桿菌感染所致,但是這名婦人出現了超過10個破洞,因此可能是由於外力造成的。蕭敦仁也追問婦人近期是否有服用其他藥物,詢問後婦人透露她最近因背痛就醫到骨科看診,醫生有開了止痛藥讓她服用,雖然有加胃藥一起服用,但還是保護不住,才會造成這個結果。蕭敦仁醫師進一步解釋,胃內有一層重要的黏液層可以保護胃黏膜,以免受到胃酸的侵蝕。然而當服用止痛藥後,這層黏液層會變薄,使胃酸更容易侵蝕胃壁,造成潰瘍形成,「導致胃酸碰到胃壁,就會一次破好幾個洞」。蕭敦仁也提醒,婦人就是服用「赴日必買的止痛神藥」,成分為(布洛芬 Ibuprofen),屬於「非類固醇的消炎止痛藥」,像這樣的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對胃黏膜的傷害特別大,呼籲大眾不要隨意自行購買和服用這類藥物。
山豬「感冒未癒變肺炎」猝逝! 醫示警:8大高危險群要注意
藝人山豬(陳俊甫)15日驚傳離世,享年38歲,家屬則證實山豬感冒未癒,經醫師診斷為肺炎,併發敗血性休克。對此,臺安醫院胸腔內科醫師黃翰禮提醒,大於65歲的民眾,又或是安養院臥床病人、酗酒、或有其他慢性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肝炎或腎疾等民眾,都是高危險族群,一旦感冒則可能引發輕度或重度的肺炎,所以千萬不能大意。黃翰禮表示,國人因生活步調急促及工作、生活的壓力,對於小感冒常不以為意,等到呼吸急促、咳到胸痛才來求診,忽略了感冒仍需多休息的重要性。且再加上肺部深部的黏液不易咳出,導致濃痰咳不出來引發肺炎。而肺炎是感冒常見的合併症,肺部一旦感染,會影響肺部擴張,對於年長者或患有慢性病者,無疑是雪上加霜,每年因肺炎引發敗血症死亡的個案也不計其數。黃翰禮呼籲,民眾在感冒季節出入公共場所,要加強洗手、戴口罩,自我保護也保障其他人,而在人口密集及現今大眾交通工具便利的生活型態中,容易使「社區型肺炎」傳播,顧其意即是指社區群聚感染,可以因為一般感冒,引發輕度或重度的肺炎,尤其是大於65歲民眾、安養院臥床病人、酗酒、或有其他慢性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肝炎或腎疾等民眾,都是高危險族群,一旦感冒,千萬不能大意。黃翰禮表示,而一般肺炎會採用抗生素藥物治療,大多數人可以在家多休息,避免刺激性食物,適當均衡的飲食,加上服用抗生素藥,但有些人需要在醫院接受靜脈注射抗生素治療,必要時還需加上氧氣治療,幫助病人輕鬆地呼吸。一般在服藥後3至5天內開始症狀緩解,但是,嚴重的肺部感染,治療時間需持續數周或數月。最後,黃醫師呼籲民眾要多喝水、睡眠充足、攝取足夠養分及疫苗接種預防,若真的發燒或不適,在家休息是必要的,且出入公共場合要記得戴口罩、勤洗手,才是強身健體不二法門。
22歲女患腸躁症「狂拉肚子」!無法正常生活 SGB治療成功改善症狀
22歲的賴小姐從幾年前開始,不知何故常發生嚴重肚子絞痛及拉肚子,無法正常上班,更不敢出遠門或參加戶外活動,曾到外院做胃鏡、大腸鏡、大便和血液檢查都正常,結果被診斷為大腸激躁症。由於一直無法獲得有效治療,醫師只能安慰她說此病不會致命,最好想辦法適應,再加上合併失眠、胃脹、胸悶、手腳冰冷及麻木、手汗多、記憶力無法集中、心煩氣燥、嚴重時臉色發白和喘不過氣等症狀,不但讓她感到失望且造成生活莫大困擾。消化道受自律神經支配 大腸激躁症也是其引起賴小姐在某次機會閱讀詹廖明義博士著作內容,提到星狀神經節阻斷術(stellate ganglion block SGB)可治療這種疾病而燃起希望,決定到仁愛長庚聯盟醫院疼痛治療中心葉宏軒醫師門診求診,嘗試接受SGB治療。經過多次治療後不再拉肚子,其他症狀也獲得明顯改善。葉宏軒醫師表示,消化道的活動是由神經系統控制,除了消化道的開始端(食道,如吞嚥)和末端(肛門、排便)可以由自己自主控制以外,其餘胃腸活動都是受自律神經所支配,自己無法自主控制。大腸激躁症是一種胃腸的症狀,簡稱腸躁症,即是一種因精神緊張而引起的疾病,原因是自律神經失調所引起的大腸運動異常與分泌功能異常。大腸激躁症常見這些特性 發病可能原因一次看葉宏軒醫師指出,大腸激躁症特性為:慢性腹痛、大便習慣改變,但沒有任何器官病變,通常以年輕女性居多,臨床表現為:慢性下腹部疼痛、絞痛,合併便意感,壓力或飯後症狀會加劇,大便後疼痛會改善。目前並不完全確定其成因,有可能與遺傳及環境因素、腸道對食物和壓力敏感度增加,以及免疫系統有關。葉宏軒醫師表示,在診斷上要先排除腸道結構問題,大腸鏡檢查腸道無病灶,排除大腸癌或其他發炎性腸道疾病,事實上腸躁症不是腸道有病灶、而是腸道的功能性障礙所引起的。診斷準則包括:一、解便後疼痛會減緩;二、疼痛時大便次數增加;三、軟便;四、明顯的腹脹;五、大便有黏液;六、會有解不乾淨的感覺。這些都會使症狀加劇 SGB有助改善飽餐、大麥、小麥、巧克力、牛奶、酒類飲料、咖啡、壓力等都會使症狀加劇,在治療上建議患者三餐要規律並慎選食物,想辦法調適心情、紓解壓力、調整生活作息和多運動。除此以外,就是症狀治療,如緩瀉劑、抗痙攣藥物、纖維性食物與多喝水,但通常治療效果不佳。葉宏軒醫師強調,SGB能夠改善下視丘的自律神經混亂狀態,是治療自律神經失調有效的方法,因此不難理解SGB對腸躁症的治療功效。SGB可說是腸躁症的特殊療法,建議腸躁症病患不妨接受SGB治療,會有意想不到的功效。
3種大腸桿菌感染一次看「嚴重恐致命」 老舊水管恐藏排便髒水
台北市士林區溪山里8日起驚傳有上百里民上吐下瀉,台北市自來水處派員至溪山里自設水源系統協助進行採樣檢測水質,9日檢驗發現大腸桿菌群有偏高情形。台北市衛生局公布,截至4月11日下午6點,共計有20人分別自3日起陸續嘔吐、發燒、腹瀉,部分民眾自行就醫診斷為急性腸胃炎,目前並未出現重症。 為什麼居家水源也可能受大腸桿菌汙染?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整合醫學照護科主治醫師姜冠宇曾撰文指出,有些老舊的水管會漏水,出現「養死水」、「養微生物」的狀況,這些髒水很可能會再進入飲用水源或自來水源。更糟糕的是,排便的水管滲漏,也有可能會進入飲用水、自來水源。因此建議「老舊樓層的水源要做大腸桿菌檢檢測。」根據食藥署資訊顯示,大腸桿菌是人類和其他溫血動物腸道中的正常菌種,所以食品一旦出現大腸桿菌,即意味著食品直接或間接的被糞便污染,故在衛生學上常被用做飲水、食品的衛生檢定指標;大部分的大腸桿菌屬於「非病原性」,只有少部分大腸桿菌會引起下痢、腹痛等症狀,稱之為「病原性」大腸桿菌;出外旅遊,最常造成「旅行者腹瀉」的元兇就是大腸桿菌。大腸桿菌引發的食物中毒潛伏期平均為5~48小時,主要症狀包括:下痢、腹痛、噁心、嘔吐、發燒等。因大腸桿菌侵襲型態不同,症狀差異程度也很大。例如侵襲性大腸桿菌會引起急性大腸炎、大便含血或黏液;產毒性大腸桿菌會水便、脫水等,持續約幾天至一星期。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則會嚴重腹絞痛、血狀腹瀉等,沒有發燒,多數健康成人可在一週內恢復。少數患者會併發溶血性尿毒症,有致命風險。大腸桿菌感染一般不需要使用到抗生素,只要補充水分,4至5天後會自行痊癒;但不可使用止瀉劑,以免助長人體吸收毒素而增加發生合併症的機會。感染大腸桿菌後,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以支持療法為主,並給予等張靜脈輸液補充和維持體內足夠水分,以提供腎臟的保護力。當患者出現腹瀉症狀時,須給予支持性治療及補充水分。對脫水或嘔吐、腹痛等不能進食之患者,給予靜脈輸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