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素
」 癌症 黑色素瘤 糖尿病 基因 健康男大生超重想減肥!驗血竟得糖尿病 醫曝「4無痛症狀」:視力模糊也要小心
衛福部健保署統計,全台灣糖尿病患者已突破250萬人大關,且據「2017-2020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資料顯示,全台18歲以上國人糖尿病盛行率高達11%。初日診所新陳代謝專科醫師周建安就指出,若開始出現皮膚變黑、體重不正常減輕、多吃多喝多尿、視力模糊的「4大無痛症狀」,就要注意自身是否罹患糖尿病了周建安醫師在「初日診所」的YouTube頻道中分享,他曾收治一名年約18、19歲弟弟,原先對方是為減重求診,怎料一抽血後竟發現,他的糖化血色素、血糖平均值高達9.2%(正常值上限為5.6%),是為糖尿病患者,且肝功能、尿酸及血脂肪全部都爆表。周建安曾在專欄中提及,這名男大生從小到大一直超重,身高173公分,體重達到110公斤,經詢問後才知,對方每天吃速食,份量是常人的2倍,每天喝全糖飲料、不喝水,再加上課業繁重、壓力大、幾乎不運動,最終導致糖尿病。當被問到「是不是都不會發現自己有糖尿病?」周建安說,其實糖尿病是有跡可循的,若出現以下4種症狀,不需要太過焦慮,因為糖尿病的診斷仍要靠抽血才準確,也建議要盡快就醫確認治療:1、皮膚變黑:常見於皮膚的皺褶處如脖子、腋下,因為糖尿病導致角質的變化,讓皮膚產生黑色素沉澱。2、體重不正常下降:糖尿病會造成患者身體大量脫水、體重驟降。3、吃多喝多尿多:人體出現血糖問題後,這些糖分都無法被身體吸收進去,讓人不斷地跑廁所,身體也因為脫水狀況而有口渴的狀況。4、視力模糊:高血糖會導致眼角膜水腫,若突然出現視力模糊,經檢查也不是老花眼、近視,可能是糖尿病的前兆。
上海人妻生出「黑寶寶」堅稱沒出軌 醫吐實際情況:有可能
中國上海一名33歲人妻進行剖腹產,順利生下一名男嬰,但寶寶竟是黑皮膚,由於2人都是中國人,瞬間掀起家庭風暴,懷疑女方外遇,但人妻堅稱沒有出軌,而院方也強調絕對沒有抱錯。對此,台灣知名醫師指出,2個亞洲人真的可能生出黑皮膚的孩子,原因也曝光了。本站曾報導《上海媽媽生黑寶寶爸爸瞬間綠了 她急撇:沒去過非洲》,內容提到30多歲的人妻在上海一家醫院進行剖腹產,生下一名男嬰,但寶寶的黑皮膚讓所有人錯愕。人妻不斷強調自己在懷孕期間沒有去過非洲,甚至到現在為止沒吃過「非洲菜」,更不認識任何一位非洲朋友。醫生和護士也驚訝不已,堅稱絕不會有抱錯的情況。對此,台北榮總遺傳優生科主任、專長基因遺傳學的醫師張家銘,接受《三立新聞網》採訪,坦言華人父母生下黑皮膚嬰兒是有可能的,但極為罕見,基本上有2種可能性。張家銘說明,一種是父母雙方各自帶有隱性的黑色素基因,導致嬰兒為黑色皮膚,「由於此類黑色素基因為隱性,所以父母雙方即使帶有此隱性的黑色素基因,外觀仍為黃色皮膚」;另一種是嬰兒本身「自帶突變」,由於受精卵在形成過程中發生基因突變,導致嬰兒某些生理特徵出現異常,包括膚色,「這種現象雖然罕見,但並非不可能發生」。張家銘指出,該案例罕見且特別,「我自己未曾遇過,實在很想參與解析過程」,但也擔心嬰兒出生時膚色黝黑,可能是某些疾病的表徵,日後可能需要追蹤觀察。
孕期肚皮花還癢爆!前超音波放射師公開「肚皮保養秘訣」找回光滑肌膚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韋彤報導】不少準媽咪在懷孕期間,身體因賀爾蒙改變出現各種變化,產生巨大焦慮,尤其隨著肚子裡的寶寶一天一天地長大,腹部慢慢隆起時,這時因為肌膚擴張,便容易產生妊娠紋、子母線,甚至引發乾癢問題,成為胎兒健康外,孕媽咪十分關注的事情之一!孕婦最在意3大肌膚問題:妊娠紋、子母線、皮膚乾癢前超音波放射師、二寶媽直播達人黃瀞如分享,過去在擔任超音波放射師時,能在第一時間觀察到孕婦在孕期中腹部皮膚的變化,而孕媽咪們最在意的就是乾癢、妊娠紋,以及明顯的子母線等3大問題。其中最令孕媽咪避之唯恐不及的便是妊娠紋。黃瀞如指出,妊娠紋出現的時間因人而異,大多以胎兒生長的速度決定,但因傳統「一人吃兩人補」的觀念,加上現代人的飲食型態,便容易造成營養過剩,進而導致孕婦超過每個孕期對應的增重建議,當體重增加幅度過快,肚皮在短時間內被撐大,就可能讓妊娠紋提早出現。隨著肚皮急速擴張,肌膚在拉扯下,造成結締組織遭受到破壞,讓皮膚屏障變弱,還會出現乾癢感。至於肚皮上黑黑長長的子母線生成不同於妊娠紋,其實子母線在還尚未懷孕就有了,但因受到懷孕賀爾蒙影響,會使得子母線更加明顯,且在乳暈、大腿內側、腋下等部位,也會產生黑色素沉澱。妊娠油滋潤肌膚 降低紋路生成機率針對以上肌膚問題,不少孕婦都會使用妊娠油,希望加以改善肌膚不適、降低肚皮上紋路出現的機會。身為二寶媽的黃瀞如也不例外,她分享自己在孕期中的護膚經驗,不僅聽從醫師建議控制好體重、多運動、均衡飲食,以降低肌膚擴張的幅度外,在孕期第3個月開始,肚子還沒有很明顯隆起的時候,她就開始塗抹南非妊娠油,並搭配按摩動作,來滋潤肌膚,以減緩肌膚因膠原蛋白和彈性蛋白斷裂,造成各式各樣的肌膚困擾。添加天然萃取物 溫和、低敏不刺激黃瀞如提及,因為懷孕加上本身是敏感性膚質,所以在挑選護膚品時,會更加注重它的成分是否天然,而吸收度以及味道也是考量之一。南非妊娠油從薰衣草、迷迭香、德國洋甘菊、金盞花等4種植物萃取,讓肌膚得到舒緩的同時,還能強化修護力。成分溫和、來源天然,因此使用起來也更加放心。除此之外,其基質成分主要為獨家研發的礦物油配方,不僅刺激性較低,也有較好的封閉性,能有效鎖住水分,進而達到良好的護膚效果。雖然是油卻很清爽 且吸收更快針對不少人使用潤膚產品不喜歡的黏膩感,南非妊娠油的專利配方,能減輕油類質地厚重感,讓成份能加速吸收傳達至肌底,增進滋潤效果,同時幫助肌膚維持自然水分蒸發滲透功能,讓毛孔不阻塞,以利正常生理機能運作,避免造成肌膚負擔。除質地輕盈好吸收,用起來清爽無負擔,黃瀞如說,自己在懷孕期間對氣味極其敏感,而南非妊娠油氣味清爽,聞起來相當紓壓,因此對其接受度相當高,非常推薦給有同樣困擾的孕媽咪。「油+霜」發揮深層修護作用 使用頻率很重要若要降低妊娠紋發生的機率,除生活習慣調整外,給予皮膚充足養分、強化皮膚修護、增加皮膚穿透為不二法門。黃瀞如建議,孕媽咪最好在肚子變大之前,就開始擦妊娠油!她也分享自己在使用南非妊娠油時的小秘訣,就是搭配妊娠霜混合使用,讓原有的保濕滋潤效果再加乘,遠離肌膚乾癢所帶來的不適,並淡化妊娠紋生成的嚴重程度。 此外,黃瀞如認為使用的頻率也很重要,她以自己為例,「早上起床以及洗完澡後」這兩個時段都會擦上南非妊娠油做為每天的固定保養儀式,加強肌膚修復速度。她開心地說,在這樣使用下,直至整個孕程結束,幾乎都看不到明顯的妊娠紋路,完全達到預期中的效果。及早保養防患未然 選購產品應審慎若已出現妊娠紋也別擔心,黃瀞如強調,後續保養做得好還是有機會淡化既成紋路,總之就是要做一個長期抗戰的心理準備。而除孕媽咪外,不分男女也都可以用來當作全身性的保養,針對乾性、敏弱肌膚,或者肌膚 暗沈、起屑脫皮,甚至有肥胖紋困擾等狀況,南非妊娠油都能幫助舒緩調理受影響的部位。最後,黃瀞如提醒,購買妊娠油時,應審慎檢視所使用的成分,切記選擇通過 專業實驗室認證、標示透明、安全無毒的產品,以確保對人體健康、自然永續、友善環境更有保障。
白髮恐是健康警訊!40歲前長白髮 罹患心臟病增5倍
隨著年齡增長,白髮逐漸增多,但除了年齡因素,白髮的增加也可能與健康問題有關。家醫科醫師陳欣湄指出,研究顯示,白髮數量增多的人,其心血管疾病風險較高,且40歲前出現白髮的人,未來罹患心臟病的風險可能高出5倍。陳欣湄醫師在《健康2.0》指出,白髮不僅影響外觀,還可能是健康問題的信號。她引用一項埃及研究,將受測者根據髮色程度從1到5分,1分為黑髮,5分為非常嚴重的白髮。結果顯示,髮色達到3分以上的受測者,心血管問題的發生率普遍較高,包括動脈損傷、高膽固醇和高血壓等。陳欣湄補充,研究還發現,40歲之前出現白髮的人,未來罹患心臟病的風險是一般人的5倍,尤其是白髮的異常增長,可能暗示潛在的心血管疾病。皮膚科醫師趙昭明則指出,白髮可以分為少年白和老化性白髮。據統計,50歲以後出現白髮幾乎是必然,但數量因人而異。另外,某些疾病,如甲狀腺問題、糖尿病、免疫性疾病、貧血和營養不良等,也可能促使白髮生成。如果在短期內白髮突然增多,則應警惕可能的疾病徵兆。對於40歲前出現白髮與心血管疾病的關聯,趙昭明解釋,血液循環不良會影響毛囊的營養供應,導致頭髮變白。當心臟功能不佳時,毛囊內的黑色素細胞也會受到基因及營養不足的影響,進而加速白髮的生成。趙昭明表示,若白髮是暫時性問題,早期預防或治療、找出原因後,可能有機會恢復黑髮;但若白髮由慢性健康問題引起,則較難逆轉。衛福部也曾在官網指出,中老年人頭髮斑白或全部變白,是生理上的正常衰老現象;青壯年頭髮稀疏或容易掉落,大都屬於腎虛或血熱;而青少年出現頭髮變白,並伴隨頭暈耳鳴、心悸失眠等,可能為腎氣虧損或勞神傷血。但有時青少年白髮,或老年人髮色郁黑,可能是因為先天遺傳條件不同所導致,並不將之視為病態。
她天天喝「這個」!胃食道逆流加劇、手紅癢變黑 醫示警:直接刺激食道黏膜
患有胃食道逆流的婦女平時注重保養,不過症狀卻加劇,甚至出現手部紅癢、黑色素沉澱的情況。醫一問才知,原來該名婦人每天都空腹喝「檸檬汁」。醫師示警,檸檬汁對於胃食道逆流患者來說並不適合,檸檬的酸性pH值接近胃酸,會直接刺激食道黏膜。林口長庚醫院胃腸肝膽科副教授李柏賢在粉專《Dr.Le 李柏賢》發文表示,近日門診遇到一位中年女性患者,深受胃食道逆流困擾,雖然沒有不良生活習慣,還非常注重養生,卻不明白為何症狀加劇,同時她提到,手部皮膚出現紅癢及黑色素沉澱,懷疑肝臟出現問題,經進一步詢問,才發現她因為工作常曬太陽,常常覺得疲倦,聽人家說「檸檬是鹼性食物、可以調整體質」,所以這幾周每天早上空腹喝一杯自製的檸檬汁,並且擠完檸檬汁後未洗手就進行戶外工作,認為檸檬能夠美白及改善體質。李柏賢指出,「鹼性食物」的概念來自於「酸鹼飲食理論」,該理論主張不同食物在體內代謝後,會產生酸性或鹼性物質,進而影響血液和體內環境的酸鹼平衡,根據此理論,鹼性食物(如蔬果、堅果、豆類)對健康有益,而酸性食物(如肉類、奶油、含糖飲料、加工食品)則可能對健康有害。李柏賢提到,然而,這一理論並無很強的證據支持,也未受到廣泛認同,實際上,人體的酸鹼平衡由腎臟和呼吸系統嚴格調控,血液的酸鹼PH值始終維持在一個非常狹窄的範圍內(7.35至7.45之間),正常情況下,單憑飲食難以大幅度改變血液的酸鹼值,因此,檸檬、蔬果等「所謂的鹼性食物」對健康有益,更多是因為這類食物富含對人體有益的維生素、礦物質和纖維,而非因為它們能「改變」體內的酸鹼值。李柏賢說,檸檬汁對於胃食道逆流患者來說並不適合,檸檬的酸性pH值接近胃酸,會直接刺激食道黏膜,將導致胸口灼熱感、口泛酸水與胸悶等症狀加劇,長期大量飲用不僅無法改善症狀,反而可能讓情況惡化,此病友經過飲食衛教以及服用制酸劑後,症狀完全緩解。除了胃食道逆流,李柏賢點出,患者手部的皮膚問題也可能與「植物性光敏感皮膚炎」有關,檸檬富含光敏感物質,若接觸檸檬汁後未清潔乾淨,皮膚暴露於紫外線下,會增加紫外線對皮膚的傷害,導致色素沈澱與變黑,雖然檸檬對胃食道逆流患者不建議過量攝取,但它仍是營養豐富的食材,富含維生素C與抗氧化劑,對免疫系統與皮膚修復有益,適量用作調味料不僅能增添風味,還能帶來健康好處。
皮膚變黑未必是曬的? 醫示警「4健康問題」:注意腎功能異常
皮膚顏色改變,不僅曬太陽有關,也可能有潛在的健康問題。林口長庚醫院皮膚科醫師吳明穎就列出4種皮膚變黑的特殊情況,包括荷爾蒙失調、營養缺乏、慢性腎功能不全、藥物影響,若皮膚異常變色,應特別注意。吳明穎日前於臉書粉專發文表示,皮膚變黑的原因眾多,但可以注意以下幾個特殊的情況:1. 荷爾蒙失調:某些內分泌系統失調,如甲狀腺功能低下、腎上腺功能不全,或愛迪生氏症(腎上腺皮質功能不足),都可能導致皮膚變黑。2. 營養缺乏:素食者若缺乏維生素B12,可能出現皮膚變黑的情況。若維生素B12缺乏,會影響黑色素代謝,導致皮膚色素加深。3. 慢性腎功能不全:腎臟功能異常會導致黑色素刺激荷爾蒙(MSH)無法排除,進而刺激黑色素分泌,特別是在陽光曝曬部位,皮膚會顯得更黝黑。4. 藥物影響:某些藥物,如四環黴素、抗瘧疾藥物、心律不整藥物和化療藥物,都可能引起皮膚色素沉澱,使皮膚顏色變深。另外,吳明穎也提到,如果皮膚異常變黃,通常與肝臟或飲食有關,像是黃疸,係由血液中膽紅素積累引起,通常是肝臟疾病(如肝炎、肝硬化)或膽道阻塞的結果,會使皮膚和眼白變黃,可能伴隨尿液顏色加深;而當過量攝取富含胡蘿蔔素的食物(如胡蘿蔔、南瓜),會導致皮膚呈現黃色,引起胡蘿蔔素血症。
女子視力突變模糊!就醫檢查竟是「肺癌」 醫曝:是轉移性腫瘤惹禍
31歲的A小姐過去沒有什麼疾病,某天發現左眼視力模糊,因而至眼科門診就診,經過詳細的檢查,發現在左眼脈絡膜下有腫瘤轉移,造成黃斑部積水,產生視力模糊與視野暗點的現象,轉介至腫瘤科之後,確診為肺癌合併眼部脈絡膜轉移。患轉移性腫瘤 恐導致視力模糊新竹臺大分院腫瘤醫學部陳奕崙醫師說明,癌症可以轉移到眼睛或其周圍組織,常見的轉移包括來自乳癌、肺癌和黑色素瘤。這些轉移性腫瘤可能導致視力模糊、眼痛、視野缺損或眼球突出的症狀。建議病人如果出現視力模糊或喪失、眼球疼痛或不適、視野中出現暗點或閃光、甚至眼球突出的現象。另外,某些癌症會引發自體免疫反應,導致免疫系統攻擊眼睛的組織,特別是視網膜細胞,這種情況稱為癌症相關視網膜病變,自體免疫反應也可能誘發葡萄膜炎,可能的症狀包括視野缺損和視力逐漸減退。建議有這些情況應迅速就醫治療,以減少視力損失。癌症治療免疫力醬 恐增眼部感染風險陳奕崙醫師表示,化療或標靶藥物是治療癌症的重要手段,但治療過程可能導致免疫力下降,增加眼部感染的風險。此外,一些化療藥物會直接影響眼睛,造成視力模糊、乾眼症、黃斑部水腫、視神經病變等。因此,定期眼科檢查是早期發現和治療眼部問題的關鍵。同時,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與生活型態,並在有任何眼部不適時,及時告知醫療團隊。預防和管理並重 定期眼科檢查不能輕忽 陳奕崙醫師提醒,在癌症治療過程中,預防和管理策略相當重要,癌症病人應定期進行眼科檢查,以便及早發現眼部問題,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如均衡飲食、充足睡眠和適當運動,以增強免疫力,並與醫生隨時討論所有藥物的副作用,詢問是否有替代方案,減少眼部風險,才能在戰勝癌症的路上前進,還能擁有清晰、健康的視力。
8個月孕婦「沒有子母線」擔心胎兒不正常 醫笑了:在炫耀嗎?
懷孕的女性將迎接新生命都充滿期待,也隨時感受到身體各種變化。最近有一名孕婦懷孕8個月還不見子母線,擔心是否不正常,產檢後反被醫師吐槽她在炫耀,也解釋子母線不是必備;底下釣出一票媽媽大喊羨慕,還建議她「想要子母線可以用畫的」。知名產科醫師蘇怡寧今(28)日在個人粉絲專頁「蘇怡寧醫師愛碎念」發文,分享一個關於懷孕子母線的案例,有一名準媽媽產檢時提出疑問,「我到現在懷孕三十幾週了沒有子母線是正常的嗎?」,讓他一聽完傻眼笑說,「這是在炫耀挑釁還是示威嗎?有點囂張呢」。底下不少媽媽或其他孕婦也分享個人經驗,「我沒有子母線只有妊娠紋」、「我懷兩胎都沒有,也沒有妊娠紋」、「不管正不正常,只要肚皮漂亮就好」、「如果真的很想要子母線也是可以用畫的啦」,有人以為子母線是懷孕必備,蘇怡寧醫師也回應「選配啦」。事實上蘇怡寧醫師過去有在部落格解釋子母線,他說明子母線是一條一般在懷孕後半期,腹部會開始出現的深色垂直線,生成主要原因是懷孕由胎盤產出的melanocyte-stimulating hormone,促黑色素細胞荷爾蒙增加,同樣也是造成懷孕容易有黑斑的原因。而蘇怡寧醫師不建議懷孕時去做除黑斑的療程,雖然沒有危險性,但懷孕就比較會長黑斑,所以不用浪費錢;且黑斑或子母線通常在生產完幾個月後,會神奇的自己消失,如果遇到沒有消失的狀況,也有重建的方法。子母線學名叫白線,是人體前腹壁一條從胸骨劍突穿越肚臍到恥骨處,主要功能是聯繫肌肉纖維組織的線帶;懷孕後體內分泌黃體素,受到荷爾蒙變化影響,黑色素細胞沉澱後變得明顯,因此在孕期出現常稱「妊娠中線」。不過其實子母線並非女人獨有,男人身上也有,除非本身黑色素沉澱嚴重才會看見。
31歲輕熟女「視力突然模糊」 就醫才知「肺癌轉移」
注意身體給出的警訊!台大醫院新竹分院腫瘤醫學部陳奕崙醫師指出,先前有一名輕熟女因突然視力模糊,前往眼科就診,結果發現是肺癌轉移的徵兆,提醒民眾若出現這類症狀務必及早就醫診治。據了解,日前陳奕崙醫師分享自己曾經遇到的個案,一名31歲的女子過去健康良好,然而某天她發現自己的左眼視力模糊,於是前往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眼科門診,經檢查發現她因黃斑部積水導致視力模糊和視野暗點,進一步檢查後確認是左眼脈絡膜下的腫瘤轉移引起壓迫所致。隨後該名女子也被轉介至腫瘤科進一步檢查,最終確診為肺癌轉移。所幸經過肺癌治療後,她的黃斑部積水得到改善,視力也有所恢復。陳奕崙解釋,癌症可能轉移至眼部或其周圍組織,乳癌、肺癌和黑色素瘤是常見的轉移來源,這些轉移性腫瘤可能導致視力模糊、眼球疼痛、視野中出現暗點或閃光,甚至眼球突出。陳奕崙也說明,某些癌症引發的自體免疫反應可能攻擊視網膜細胞,導致「癌症相關視網膜病變」或葡萄膜炎,引發視野缺損和視力減退。陳奕崙表示,化療或標靶藥物是治療癌症的重要手段,但治療過程可能導致免疫力下降,增加眼部感染的風險。此外,一些化療藥物會直接影響眼睛,造成視力模糊、乾眼症、黃斑部水腫、視神經病變等。陳奕崙說明,定期眼科檢查是早期發現和治療眼部問題的關鍵,同時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與生活型態,並在有任何眼部不適時,及時告知醫療團隊。陳奕崙也提醒,另放射線治療可以有效地縮小腫瘤和殺死癌細胞,但也會對眼睛造成影響。常見的副作用包括白內障和乾眼症。白內障是指晶狀體變得混濁,導致視力模糊,當白內障程度影響視力與生活時進行手術介入,並建議病人在接受頭部與眼周放射線治療時,應與眼科醫生密切合作,以監控和管理眼部健康。
15歲少年研發「治皮膚癌肥皂」!成本僅0.5美元 獲選《時代》年度兒童
美國維珍尼亞州15歲少年貝克勒(Heman Bekele),正在努力研發一種特殊肥皂,希望未來能應用在預防、治療多種形式的皮膚癌,每一塊成本只要50美分,也因此,他被《時代》雜誌選為「年度兒童」(2024 Kid of the Year)。根據《時代》雜誌指出,在衣索比亞出生的貝克勒,4歲時與家人一同搬到維吉尼亞州安嫩代爾(Annandale)居住。在7歲左右,貝克勒就已進行了約3年的科學實驗,他會找出家中的洗潔精、洗衣粉等常見的家用化學品,將其混合後,看看這些黏稠物是否能產生其他作用,但也差點引起火災。此後,父母對他的關注、監督也更加密切。貝克勒進入高中後,在去年10月,他在3M公司與Discovery Education合辦的「青年科學家挑戰賽」中,以一款「未來可能用來預防與治療多種形式皮膚癌」的肥皂,獲得了獎金2.5萬美元(約新台幣80.4萬元),並被評選為「美國最佳青年科學家」。關於為何想研發這項肥皂,貝克勒坦言「當我小的時候,我並沒有想太多,但當我來到美國時,我意識到,當你長時間暴露在陽光和紫外線輻射下時,這是一個多麼大的問題」。報導指出,貝克勒發明的肥皂能夠透過「固體脂質奈米粒」(lipid nanoparticles)來傳遞抗癌藥物,這種顆粒在肥皂被沖洗過後,仍能持續留在皮膚上。貝克勒表示,皮膚癌治療的全球平均價格將近4萬美元(近新台幣130萬元),若肥皂作為藥物傳遞媒介,成本能更便宜得多,「什麼東西每個人都能使用?無論社會經濟地位如何,幾乎每個人都使用肥皂與水來清潔」。在今年2月,貝克勒參加黑色素瘤研究聯盟在華盛頓特區舉辦的活動,並結識了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分子生物學家與助理教授雷貝卡(Rito Rebecca),他們便一起在彭博公衛學院實驗室進行研究,雷貝卡也同意贊助貝克勒,讓他能在兼顧學業的同時,努力實現夢想。
愛曬太陽不怕黑!加強「去角質」+「亮白」,自然能跟暗沉肌說拜拜!
夏天很多人都覺得皮膚容易變得又黑又髒?記得除了保濕、防曬之外,一定要把「去角質」跟「亮白」兩件事納入日常保養中,才能不受紫外線威脅,當個素顏也發光的漂亮女孩。夏天去角質這樣選!由皮脂與老廢角質複雜交纏的毛孔髒污,在炎熱易出油的夏季更容易形成堵塞,導致黑頭粉刺>_<!因為只靠一般洗面乳難以清除,建議每周可視膚況搭配使用具備深層清潔效果的去角質產品,若成分內還額外有添加”炭粉”或”火山灰泥”來幫助吸附毛細孔污垢,使用後會覺得本來髒髒的地方沒有那麼明顯了,臉變得透亮,氣色當然會更好。W.SHOW白淨火山泥膜90g/1,200元 這款泥膜可在洗臉之前使用,讓臉上既有的油脂與殘妝成為避免過度去角質的保護膜,卸妝同時又能淨白,一舉兩得。(圖/品牌提供)身為面膜專家的小禎也大力推薦這次的「白淨火山泥膜」!她說自己敷面膜之前,會先使用白淨火山泥膜來清潔調理肌膚,後續保養品的吸收效果會更好,保濕度也會提升。(圖/品牌提供、取自小禎IG)ORBIS限定發售的雙重酵素潔顏粉-炭吸附版,加入了比毛孔還要更細小的炭粉!會隨著綿密細緻的泡沫進入毛孔,將被細微分解的粉刺髒污一掃而空。(圖/品牌提供)夏天亮白這樣選!每個女生都嚮往白皙透亮的肌膚,如果希望能快速達標,就要靠外用+內服的方式雙管齊下!可以挑選最強美白成分的菸鹼醯胺x谷胱甘肽,以擦塗方式來打擊討厭的黑色素,再每天補充足量維他命C,就會發現肌膚亮度一天比一天更明顯。MEDITHERAPY的白玉冰晶菸鹼胺酸15精華就是運用了菸鹼醯胺與谷胱甘肽,著眼於K.O.肌底黑色素,是韓國近期超火紅的美白精華。(圖/品牌提供)MEDITHERAPY還有推出這款白玉冰晶番茄亮白棉片,以頂級美白成分「谷胱甘肽」與「白番茄萃精華」,搭配特殊材質以及專為臉部骨骼設計剪裁,讓美白保養變得更方便。(圖/品牌提供)許多日本名人都是愛用者的Lypo-C維他命C,是採用可直接吸收的小分子液體劑型,確保喝下肚的每一口都不浪費,美肌更有感。(圖/品牌提供)特調過的微鹹味道,加在氣泡水或果汁裡都好好喝,沒有奇怪的化學口感,絕對不怕會難下嚥。(圖/品牌提供)
皮膚敏感搔癢難耐! 醫曝一招有效「解決危肌」
又到了季節交替,隔日如換季般讓人無所適從的天氣。受到氣候影響的肌膚,變得更容易敏感泛紅或這裡癢、那裡癢,而面對層出不窮的肌膚問題,想要解決惱人的膚況,廣告常見五花八門的保養品,經常使人眼花撩亂、不知從何選起。非其他皮膚疾病,才是真正「敏感肌」每到季節交替期就會有許多患者到皮膚科門診報到,只要臉部有紅、腫、癢等症狀,便覺得自己是敏感性肌膚。知名診所院長呂佩璇醫師表示,「敏感性肌膚」一詞有被過度使用之虞,患者應在皮膚科醫師專業診斷下,先排除產生之症狀並非其它皮膚疾病(例如:異位性皮膚炎、酒糟性皮膚炎、脂漏性皮膚炎、蠕型蟎蟲症……等),並找出造成皮膚問題的源頭,才能正確對症下藥,緩解不適症狀並預防反覆發作。內外多種刺激源,誘發皮膚發炎反應呂佩璇醫師指出,敏感性肌膚的刺激來源可分為:物理性因素(紫外線、熱、冷、風)、化學性因素(化妝品、保養品、肥皂、水、污染物)、心理性因素(壓力)、賀爾蒙因素(生理期),這些刺激誘發皮膚產生發炎反應,臨床常見症狀有:刺痛、灼熱、疼痛、搔癢感……等,在全身皮膚都有可能出現,尤其在臉部機率最高,造成許多患者苦不堪言。複合式治療,臨床實測效果佳一般來說,治療敏感性肌膚向來僅能依靠吃藥、擦藥緩解症狀,患者若無法避免刺激來源,便容易反覆發作。面對這惱人的皮膚問題,呂佩璇醫師提到,依照國外醫療文獻,除了傳統的治療方式外,也可搭配外泌體塗抹,其中由韓國生技大廠製作出的外泌體產品,其擁有超過22篇國際文獻、55項國際專利技術的專業實證,再搭配儀器應用,例如:微針電波、皮秒雷射、飛梭雷射等,輕微破壞皮膚表層,創造皮膚表面孔洞,使外泌體更能有效滲入皮膚。而根據國外研究數據顯示 ,上述之外泌體對於膠原蛋白與黑色素 均有其改善效果,對此呂佩璇醫師笑稱,自己就是實事求是的性格,因此在診所也做了半年以上的臨床實測,從多位受試者的實際體驗反饋得知,使用外泌體搭配儀器輔助治療,皮膚健康狀況確實能得到明顯改善。產品百百款,民眾使用須慎選外泌體是由細胞所分泌約30-150奈米大小的單層膜小囊泡,主要作為細胞間訊息交換傳遞的核心物質。目前以化妝品方式使用,複合式使用方式對肌膚具明顯的改善效果。呂佩璇醫師進一步說明,現今坊間號稱為外泌體的產品百百款,所以在選擇外泌體時,務必確認來源安全性及宣傳合法性。另外在臨床上有著豐富科學數據佐證與大量全球實際案例回饋。好的外泌體在其純化後近乎100%純度、內含物是否能對肌膚有著高效能之基因遺傳物質、高定性的特徵之外泌體尤佳。揪出根本問題,交給專業皮膚科醫師關於皮膚的大小問題,呂佩璇醫師補充提醒,所有療程大都非一勞永逸,隨著角質層約二十八天代謝一次,皮膚還是會持續受到外界的刺激,包含紫外線、環境空汙、二手菸或內在壓力、飲食不正確等種種因素影響。建議民眾應先尋求專業皮膚科醫師診斷,找出導致皮膚問題的根本因素,再進一步治療或預防,日常做好妥善保養、維持良好生活習慣,提升皮膚健康度,才能更事半功倍的處理好惱人的皮膚問題,不再深陷其擾。
夢幻生物「紅眼金蛇」現身日農場 專家揭來歷:能存活是奇蹟
日本福岡縣某農場主人近日發現,農園裡出現了一條看起來像「神話生物」的「紅眼金蛇」,而後將牠轉交給福岡縣動物園。對此,專家表示,這條蛇不僅是瀕臨滅絕的物種,且具有不尋常的特徵,能在野外存活下來簡直是個奇蹟。據富士新聞網報導,位於福岡縣南部八女市立花町的奇異果農場近日出現了稀少的「紅眼金蛇」,當時85歲的老闆三宅清一郎在農場的小路找到了牠,蛇全身呈鮮黃色,在陽光下閃閃發亮,眼睛又圓又紅,蛇長約40公分。老闆說,雖然自己不喜歡蛇,但感覺這條蛇很特殊,還是將其送到福岡市動物園,隨後動物園則將蛇轉送至北九州市小倉北區的「北九州市螢火蟲博物館」。對此,館長鵜澤拓哉表示,金蛇其實是福岡縣瀕危物種黑脊蛇,蛇本來外觀呈現褐色,但其身體之所以呈黃色,是因為基因重組時出了問題,所以缺乏黑色素,身體失去了所有正常存在於體內的黑色素,也就是所謂的「白化症」,由於難以躲藏在大自然中,所以白化的蛇容易遭到天敵捕食,因此能在野外存活下來簡直是奇蹟。
肝不好一看就知道!醫揭4特徵「肝變人就變」:肚子大也是警訊
「護肝」是忙碌現代人最關心的議題之一,坊間也流傳許多辨別肝臟健康狀態的小技巧,不過,重症專科醫師黃軒指出,其實只要看一個人的外觀「4特徵」,就能大致確認對方的肝好不好。黃軒在臉書發文直言:「你肝變了,你人就變了。」表示在觀察小夜班、大夜班入院的病人後,逐漸能透過病患臉色、容貌、步態,推斷對方的肝臟是否出現問題,並整理出4特徵:一、 顏色改變肝功能出問題時,其處理膽紅素能力可能下降,而膽紅素是舊紅血球分解成的黃色物質,當膽紅素積累到一定程度,便會沉積在皮膚和眼睛的白色部分,導致皮膚和眼睛呈現黃色或棕色。另血液中總膽紅素數值正常為0.2到1.2 mg/dL之間,超過 3 mg/dL就是黃疸的典型表現,黃疸除給人不健康感覺,還可能影響個人的自信心。又肌膚呈黃色或棕色,是肝臟無法有效清除銅和其他重金屬,導致色素沉著的表現。大人出現嬰兒常見的黃疸,也可能是肝功能有異症狀。(示意圖/Photo-AC)二、 蜘蛛痣變多又稱蜘蛛狀血管瘤的蜘蛛痣,是因肝無法有效分解雌激素,造成雌激素升高,這些未被分解雌激素會刺激皮膚下小動脈擴張,形成蜘蛛痣的網狀。其表現通常為1個小紅點,周圍有許多小血管由中心向外散射,形狀類似蜘蛛腿,這些痣主要分布在上半身,尤其是臉、頸、軀幹。三、 肚子大四肢腫脹肝功能受損後合成白蛋白能力下降,而白蛋白是維持血液中膠體滲透壓的關鍵,其水平下降時會導致水分從血管內滲至組織間隙,引發全身各部位水腫,肚子變大(腹水)、下肢水腫是最明顯的表現。另外,低蛋白血症還有疲勞、虛弱、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呼吸困難等症狀。指甲也能反映肝功能。(示意圖/Photo-AC)四、 手掌又粗又紅肝不好會在手掌表現出手掌紅斑(肝掌)、手指變粗短、指甲增厚症狀,其中手掌因雌激素活性過強,導致掌毛細血管擴張出現紅斑;手指形狀也因肝功能不良,引發雌激素無法正常代謝,導致變粗且短;肝功能減弱致黑色素增多,造成指甲可能變厚,並呈現縱向隆起、白色帶,近端甚至呈粉狀白等情況。黃軒呼籲大家應關注身體的微小變化,如果發現有肝不好引發的細微變化,應盡早就醫確認。
名醫使用自己「自創療法」治腦癌 腫瘤奇蹟未復發!他驚呼:高興極了
澳洲名醫理查德(Richard Scolyer)是治療黑色素瘤的權威。不過他在去年6月份,不幸檢查出罹患腦癌,之後的10個月,他便積極接受自己發明全球首創的療法,沒想到日前他宣布,經過治療後,發現自己腦中的腫瘤並沒有復發,讓他感到相當興奮,直呼「我高興極了!」根據《BBC》等外媒綜合報導,澳洲名醫理查德是治療黑色素瘤的權威,今年還獲選澳洲年度風雲人物,表揚他在黑色素瘤上的貢獻。不過他在2023年6月份,不幸檢查出罹患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是大腦最常見的惡性腫瘤。患有這類腫瘤的患者,通常存活率不會超過1年,於是理查德便決定與自己的同事們,使用他們首創的療法進行治療。經過10個月的治療後,理查德再次進行核磁共振掃描,並在14日宣布結果。沒想到,結果顯示他腦中的惡性腫瘤並沒有復發,讓他相當興奮,直呼「我高興極了!」並感謝醫療團隊對他的照顧。不過理查德在受訪時表示,其實起初開始治療時,他經歷了一段艱難的時刻,不過後續情況逐漸好轉。而他也表示「雖然這並不意味著我的腦癌被治癒了,但很高興知道它還沒有復發,所以我還有更多的時間與我的妻子凱蒂和我的孩子一起享受生活。」
高壯肥肚族群要注意 12種癌症罹患風險明顯高於常人
民眾大多都有觀念,肥胖族群本來就比一般身材正常的族群很容易罹患一些疾病,但至於是哪種肥胖,似乎大家沒有特別的概念。胸腔暨重症醫師黃軒就在FB發文指出,那種身材高大、腹部的族群,在面對甲狀腺癌、腎癌、胰腺癌等12種癌症的罹患風險,較常人升高12%。胸腔暨重症醫師黃軒日前在FB粉絲專頁發文,內容中引述一項由33萬人參與的研究,當中依據參與人員的體重指數(BMI)、身高、體重、腰臀比、腰圍、臀圍,將他們大致歸納為四種體型:第1組:全身性肥胖(胖得很勻稱)。第2組:個子高,全身分布更多脂肪。第3組:個子高,腹型肥胖(肚子上脂肪更多)。第4組:個子矮,體重和BMI高,但臀圍和腰圍細。在歷經15年的追蹤研究後,33萬人中有4.7萬人罹患癌症,透過後續的分析,發現其中有2組人的罹癌風險更高,分別是「全身性肥胖(胖得很勻稱)」與「個子高,腹型肥胖(肚子上脂肪更多)」兩組,其罹癌的機率相較於正常人分增高了10%與12%。而「個子高,全身分布更多脂肪」的罹癌風險則提高3%、「個子矮,體重和BMI高,但臀圍和腰圍細」的罹癌風險沒有升高。研究人員也發現,在「全身性肥胖(胖得很勻稱)」這個組別中,有10種癌症風險升高存在正相關性,這些癌症包括:子宮癌、食道(腺)癌、肝癌、腎癌、膽囊癌、胰腺癌、骨髓瘤、乳腺癌(絕經後)、結腸癌、直腸癌。而在「個子高,腹型肥胖(肚子上脂肪更多)」這個組別中,食管癌、甲狀腺癌、腎癌、胰腺癌等12種癌症風險升高存在正相關性。此外,這些身材的人還與食管鱗狀細胞癌、口腔癌、咽癌、肺癌等癌症風險有較高的關聯。在「個子高,全身分布更多脂肪」這個組別中,與甲狀腺癌、乳腺癌、惡性黑色素瘤、腦癌、中樞神經系統癌等5種癌症風險升高存在正相關性。黃軒醫師最後也總結如下:1.全身性肥胖(包含大肚腩):罹癌風險升高了10%2.個子高,腹型肥胖(大肚腩):罹癌風險,更升高了13%3.這兩種肥胖身材,只要併有「大肚腩」,罹癌風險就會增加➕10%以上!4.這次研究通過大量數據分析發現,「大肚腩」同時併有「高個子」的人患癌症的風險更高。黃軒醫師也解釋,根據這些研究結果,可以得出結論:身材中存在這兩個特點—大肚腩和高個子的人,患癌症的風險更高。這可能與脂肪分布、體重指數、腹圍和臀圍等因素有關。因此,保持健康的體重和體型對於降低患癌症的風險非常重要。肥胖確實會增加患癌風險,但大肚腩的「腹型肥胖」與癌症風險的聯繫更為緊密。至於何為「腹型肥胖」,黃軒醫師解釋,其最大特徵就是大肚腩,腰圍大於臀圍,四肢較細。脂肪主要沈積在腹部的皮下以及肚子里的肝臟、胰腺、胃腸道等器官周圍和內部。他也引述《BMC醫學》上的研究發現,表示腰圍越粗,患癌風險越大。研究人員對350萬參與者進行了平均8.3年的長時間隨訪研究,發現有超過27萬的人最終罹患癌症。為此,黃軒醫師也建議民眾日常要做好體重管理,以及維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簡要概括:1.營養的平衡維持健康體重首要步驟是:攝取均衡的營養。美國癌症協會(ACS)指出,癌症病患在治療期間如果營養足夠,可幫助維持體重,從而更好地承受治療帶來的副作用,並減少感染風險。此外,適量的體重也能保持良好的體力和活力,對身體的復原有著積極的影響。2.運動的重要規律的運動,不僅可以幫助控制體重,還能提高整體健康水平。運動有助於增強心肺功能,提升免疫力,並且可以直接影響癌症細胞的生長和擴散。根據香港大學癌症專家研究建議:癌症康復者,應該每週進行至少15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以有效控制體重。3.飲食的控制除了運動,飲食控制也是體重管理的重要部分。避免高熱量、高脂肪的食物,選擇富含纖維、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食物,可以幫助維持健康體重,並減少癌症風險。研究表明,減輕體重可以顯著降低某些類型癌症的發生率黃軒醫師最後也提到,體重管理防癌,是一個多方面的過程,涉及營養、運動和生活方式的改變。透過這些方法(飲食/營養、運動)我們不僅能夠減少癌症的風險,還能提高生活品質和整體健康。最後也強調「飲食控制、均衡營養、適當運動」缺一不可。
掉髮太可怕!研究曝「悲傷指數如喪偶」 醫推「這方法」再現黑髮
時常聽到有人說「頭髮是第2張臉」,好不好看也會影響到人的自信心,甚至影響到生活,就有1項英國研究指出,女性若嚴重掉髮,悲傷指數如同喪偶,顯示其擁有極高的嚴重性。對此,皮膚科醫師徐常捷就建議,除了要有充足睡眠外,多吃綠色蔬菜、堅果、含B群的食物等,都有助於黑髮生成。徐常捷在三立健康節目《奕起聊健康》上提到,頭髮對於人體而言,只剩下「好看」的功能,而有一項英國研究顯示,女性若嚴重落髮時,其悲傷指數等同於喪偶。他也笑道,時常有女性會開玩笑說,她的頭髮可能比老公更重要,所以會花很多時間保養頭髮。如果想助攻黑髮,徐常捷認為就是要養生,諸如黑芝麻、何首烏等所謂「吃黑補黑」的食品,效果反而經常讓人失望,而他也直言,除了遺傳體質外,多吃綠色蔬菜、堅果、海鮮、含B群或生物素的食物(例如胚芽類食物),加上充足睡眠、減少處在高壓生活環境、適當運動,都有助於頭髮再次變黑。徐常捷強調,睡覺是種不用錢的生髮、黑髮方式,因為當人在白天活動時,身體的營養會優先給重要的器官,比如五臟六腑、大腦、眼睛等等,頭髮則只能趁睡眠時間汲取養分,也就是說,當身體出現狀況時,就可能為了身體養分不被瓜分,而出現落髮的問題。徐常捷表示,氣血就是循環加營養,一旦頭髮變少了,它的血循環也會自然萎縮,像是高壓而「一夜白髮」都是真的會發生的情況,係因人體的免疫系統,當覺得要降低成本時,就會切換成省電模式,去攻擊毛囊中的黑色素。另外,徐常捷指出,人生第1根白髮通常平均在35歲才報到,如果在35歲之前出現白頭髮,除了可能是遺傳性的問題外,也要注意是否為發炎引起,進而去選擇不同的養分、保養方式,讓白髮再次黑回來。
每人每癌終生給付一次 次世代基因定序(NGS)5月納健保
次世代基因定序(NGS)價格高昂,不少癌友無法自行負擔,難以找到合適標靶藥。健保署19日帶來好消息,確定5月1日起將NGS納入給付,涵蓋的癌症包括非小細胞肺癌、三陰性乳癌、胰臟癌、血癌等,預估每年約2萬多名癌症病人受惠,經費則需約3億元。此次的給付,象徵著接軌癌症精準醫療趨勢。健保提供3種定額給付方式,分別為BRCA基因檢測支付1萬點、小套組(≦100個基因)支付2萬點、大套組(>100個基因)支付3萬點。NGS涵蓋的實體腫瘤包含:非小細胞肺癌、三陰性乳癌、卵巢癌/輸卵管癌/原發性腹膜癌、攝護腺癌、胰臟癌、NTRK基因融合實體腫瘤、肝內膽管癌、甲狀腺癌、甲狀腺髓質癌等9癌;至於大腸直腸癌、泌尿道上皮癌、黑色素瘤、腸胃道間質瘤及胃癌,將採單基因檢測,近期醫學會已提出申請。針對血癌患者,基因檢測有助於規劃是否適合骨髓移植等治療計畫,本次NGS新增小套組(≦100個基因)及大套組(>100個基因)給付。5大類血液腫瘤包含: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高風險之骨髓分化不良症狀群(MDS)、急性淋巴芽細胞白血病(B-ALL及T-ALL)等3癌;另B細胞淋巴癌(BCL)及T或NK細胞血癌與淋巴癌(NKTL)則規劃採單基因檢測,相關醫學會已提出申請。考量各癌別檢測時機不同,健保公告的支付規範依癌別訂有適應症及必要檢測基因,每人每癌別終生給付一次。另為確保檢測品質,限「區域級以上醫院」或「癌症診療品質認證醫院」申報,且必須為衛福部核定的實驗室開發檢測(LDTs)施行計畫表列醫療機構。醫院須自行設立或跨院聯合組成分子腫瘤委員會(MTB),以促進臨床跨領域合作,為不同適應症之癌友提供精準、個人化的治療策略。健保署表示,為確保檢測品質、評估健保治療藥物的反應及療效,醫事服務機構須上傳檢測結果,未來若有新的標靶藥物納入健保給付時,得以資料庫比對查詢適用條件、即時用藥,病人免重複受檢。另健保署研議委託國家級人體生物資料庫平台,促進後續臨床試驗及新藥的媒合,為民眾提供及早治療機會。
妮維雅L630煥白無瑕光屋快閃店來囉!現場免費肌膚檢測看你的深層斑、360度韓流明星影片體驗、煥白照片拍立得送你!
以身體保養起家,受到台灣人歡迎的NIVEA妮維雅,首度推出臉部保養品,引進全新《妮維雅LUMINOUS630淡斑煥白系列》,並邀請郭雪芙擔任代言人,這次為歡慶淡斑煥白系列上市,品牌也在ATT 4FUN信義店廣場推出快閃店《妮維雅L630煥白無瑕光屋》,4/18今天盛大開幕,為期四天到周日4/21。必逛亮點1:擊黑肌密檢測站妮維雅引進最新先進的醫美級肌膚檢測儀,透過專業美容師一對一幫你分析,檢測揪出肌膚底層的斑點危機,每日限量預約專屬體驗,完成體驗者後免費獲得L630迷你淡斑精華10ml。(圖/品牌提供)必逛亮點2:煥白韓星級錄影片攝影棚快閃店裡面設立了來自韓國最潮的360度環景攝影機,媲美韓國頂流明星拍攝體驗,現場只要拍完上傳社群,並#妮維雅L630煥白無瑕屋,就可獲得驚喜小禮。(圖/品牌提供)必逛亮點3:闖關遊戲送拍立得現場會有妮維雅美白神隊友相助,跟你一同闖關藏在肌膚底層黑色素和臉上的斑點,現場還可索取專屬拍照框,打卡上傳再送拍立得照片。(圖/品牌提供)必逛亮點4:體驗L630煥白肌光體驗最新妮維雅LUMINOUS630淡斑煥白系列全系列,讓你感受:#L630淡斑精華、#亮眼霜、#封白霜的魅力!(圖/品牌提供)
台北「泡芙阿姨」愛吃甜+油炸食物 健檢驚覺罹胰臟癌
許多人喜歡吃精緻甜點及油炸等高油食物,台北有一名55歲婦人特別喜歡吃,又有抽菸習慣,但因為體型與年齡相仿的親友相比不算肥胖,就沒有太加控制,怎料健檢發現肌肉量偏低、體脂肪高達35%,也就是所謂的「泡芙人」,檢查更發現罹患胰臟癌。這名婦人即使看到健檢發現胰臟有異常,身體也沒有太明顯不適,頂多偶爾感覺腹部有些微悶脹感,也只是覺得是吃飯吃太多,才會造成肚子脹脹的,但經過腹部磁振造影(MRI)橫切面影像,赫見胰臟有腫塊,進一步檢查確認罹患胰臟癌。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副院長錢政平指出,胰臟癌初期大多沒有明顯症狀,即使有又因為位置在胃部後方,常被誤以為是上腹悶痛、消化不良、食慾不振等非特異性症狀,很容易被當作一般腸胃消化不良問題,也因此很難靠症狀早期發現,大多是健檢意外發現。錢政平解釋,胰臟癌的致病原因至今尚不明確,民眾日常應飲食均衡、戒菸戒酒、作息正常,來降低發生機率。尤其「肥胖」是健康慢性殺手,不僅是外表上的肥胖,也要留意體脂是否過高,形成的「隱性肥胖」,男性體脂肪率正常約15~25%,女性約20~30%,過高容易造成三高(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也會增加其他慢性病風險。錢政平提醒,胰臟癌的高危險族群務必提高警覺,包括肥胖、吸菸、遺傳慢性胰臟炎、糖尿病,以及家族中有遺傳性結腸癌、乳癌、卵巢癌及黑色素瘤家族史,都比較容易發生,應主動安排檢查,及早發現才能爭取較好的治療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