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液
」農曆7月小孩去完診所不停哭鬧要收驚? 兒醫:父母先檢查「這個」
農曆7月,不少事情也多了許多鬼怪色彩。近日小兒科醫師陳敬倫表示,如果小孩不停哭鬧,父母先檢查看看吃什麼藥,有些藥會讓小孩容易發生哭鬧、躁動等副作用。陳敬倫在臉書發文,「農曆七月到了,帶孩子去看感冒,從診所/醫院回來後,孩子一直哭鬧、躁動,甚至做惡夢?不要急著去收驚,請先檢查看看吃了什麼藥。」陳敬倫解釋,「其實每個人的體質不一樣,有的孩子對鼻塞藥(如亞涕液、通鼻液、鼻福糖漿)、氣管擴張劑(如適喘寧、喘解液、茶鹼)、氣喘藥物(如欣流、萬剋喘)比較敏感,容易發生哭鬧、躁動、睡不著等等的副作用(就像大人喝了咖啡或茶一樣),需要停藥、重新調整藥物喔。」此外,陳敬倫也分享了「診所的鬼故事」,其中有「雨傘莫名增加」、「嬰兒到晚上就不明原因,無法安撫的哭鬧」、「小孩白天都沒事,晚上就發燒」等,讓人看了直呼有趣。
全球首款乾眼症鼻噴劑 年底可望在台取證
台灣目前約有300萬的民眾受乾眼症所苦,乾眼症是一種由多種因素導致的眼表疾病,以淚膜受損為特徵。健康的淚膜能保護和潤滑眼睛、沖走異物,然而台灣現行的治療藥物卻尚未能滿足病患需求。東生華(TW-8432)引進全球第一個乾眼症治療鼻腔噴霧劑,其中的活性成分Varenicline,通過結合菸鹼型乙醯膽鹼(nACh)受體而發揮作用。當受體活化後,三叉神經副交感神經通路被激活,導致天然淚液分泌增加,從而達到治療乾眼症的目的。透過新的給藥途徑,藉此增加天然淚液分泌,適用於輕度至重度的乾眼症患者,提供更簡便、安全的用藥選擇。此款鼻腔噴霧劑已獲美國FDA批准作為多劑量包裝,治療乾眼症徵候及症狀, 東生華去年7月宣布在台的查驗登記和商業化權利,已於今年初接獲食藥署新藥查驗登記的續審通知,若審查順利有望於年底取證。東生華總經理楊思源表示,此款噴鼻劑是由美國製藥公司 Oyster Point Pharma 開發的新藥,並於2021年在美國獲得FDA新藥許可證並成功上市。東生華透過與箕星藥業合作,並進行台灣的查驗登記及商業化。根據兩項臨床試驗共940名乾眼症患者使用資料顯示,患者平均在僅使用一劑噴鼻液就有淚液分泌增加的改善,在使用2週期間,患者的乾眼症症狀和癥兆有明顯治療反應,使用4週後平均產生的天然淚液量仍然顯著增加,大幅改善患者生活品質。楊思源指出,乾眼症全球醫藥市場規模龐大,且呈現迅速增長。根據Global Data的「Dry Eye Syndrome: Global Drug Forecast and Market Analysis to 2028報告」,顯示自2018年到2028年,乾眼症的年複合成長率高達10.6%,預估至2028年全球市值最高可達111億美元。
【鼻過敏爆發2】噴劑沖洗道具百百種 「地雷款」讓你上癮之後墜入地獄
過敏性鼻炎分為常年性與季節性兩種,常年性過敏性鼻炎的過敏原最常見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塵螨、貓毛狗毛、蟑螂分泌物等,全年可能皆有過敏反應,較無季節性差異;季節性過敏性鼻炎的過敏原多為植物花粉。亞東醫院耳鼻喉科醫師溫明勳說,台灣的鼻過敏族群多為常年性,但會因為氣溫變化而誘發症狀,所以換季時才會特別明顯。溫明勳說,如果鼻黏膜較為敏感,就會引發一連串的免疫反應,造成鼻黏膜發炎腫脹,另外當鼻內神經系統敏感,在溫差大的時候,容易導致打噴嚏、流鼻水、鼻涕倒流等,太過嚴重就會影響生活。由於新冠肺炎疫情蔓延,戴口罩成為全民運動,一開始的確減緩過敏性鼻炎發作現象,但近日溫差起伏相當大,求診患者變多。(圖/鄭清元攝)輕微鼻過敏者可以先服用抗組織胺藥物,症狀緩解就可停藥,如果不見好轉,就建議再搭配其他藥物,例如鼻噴劑等等。「常見的鼻噴劑分為微量類固醇、血管收縮劑、抗組織胺等幾種成分,主要是減緩鼻黏膜的腫脹來改善鼻塞。」溫明勳說,血管收縮劑的鼻噴劑效果迅速,但不能連續使用10天以上,否則反而會引發更嚴重的反彈性鼻充血。相較之下,含微量類固醇的鼻噴劑較為安全,小孩使用也幾乎不會有副作用。另外,洗鼻子也是一個可以考慮的方式。「洗鼻子能夠沖掉鼻腔內的過敏原,但前提是方式要正確。」舌下減敏療法不適用於嚴重的過敏性氣喘患者,以免引發嚴重過敏症狀,而危及性命,圖為氣喘患者吸入支氣管藥物。(圖/林勝發攝)溫明勳說,洗鼻液應使用與身體等滲透壓、無刺激、無菌的生理食鹽水,因為生理食鹽水的張力與身體內細胞的滲透壓相等,才不會傷害細胞,此外,建議最多早晚洗一次就好,不要清洗過度,當鼻內或耳部出現疼痛不適,應立即停止並就醫諮詢。(待續)
「芝麻大小」鼻液就含有10萬新冠病毒 港專家:幾株就能感染
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延燒全球,香港大學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栢良26日表示,分析了香港前23宗確診感染個案的病毒量,發現病毒量非常高,每1毫升的鼻液樣本就有高達1億個病毒量,且大眾都對新冠肺炎沒有抗體,因此只要幾粒病毒就可能感染。綜合香港媒體報導,何栢良指出,和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一起分析發現,前23宗個案鼻液和唾液的含病毒量在入院首日最高,但即使過了14天再次檢驗,病毒含量仍然非常高,到了入院21日病毒量也不低。何栢良也從患者的鼻液樣本中發現「每1毫升有1億個病毒」,相當於芝麻般大小的份量已有10萬個病毒,所以沒有抗體的大眾,可能只需幾株病毒就容易被感染。何栢良提醒醫護人員需做好防疫。(圖/路透社)何栢良也提醒醫護人員需確保防護裝備佩戴恰當,小心處理入院的病患,最好有專人監督醫護人員在整個處理過程中,以防出現感染控制措施的遺漏。處理完病患後,醫護人員也應該要立即清潔衛生,回家一定要洗臉洗頭,防止沾染到病毒。至於用餐,何栢良也建議醫護人員訂購外送,不要到餐廳吃飯,若要一起吃飯也應該保持6個階磚的距離,進食前若摘掉口罩,就不要再重新戴上同一個口罩,而吃飯過程也應避免講話,直到戴上口罩再交談,甚至極端情況下可面壁進食。還有每日必用的手機,何栢良也呼籲手機易受汙染,所以可用酒精每日抹拭消毒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