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C
」 巴黎協定![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4/395504/sm-a2c6bb8c5669b3f6006af31ba1ac0201.jpg)
2024創高溫紀錄 2研究警告:地球正突破全球暖化1.5°C門檻
超過190個國家在2015年《巴黎氣候協定》,承諾會控制全球平均氣溫在攝氏1.5度內,如今根據兩項全球研究表明,地球正在跨越全球暖化1.5°C的門檻。據The Conversation報導,2015年《巴黎氣候變遷協定》表示,人類正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將將全球暖化升溫控制在1.5°C範圍內。兩項研究採用了不同的衡量標準,都研究了歷史氣候數據,確定極熱年分是否預示未來長期暖化閾值將被突破。自1990年第一份報告以來,全球每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已增加約50%。研究人員說,去年創紀錄的高溫,顯示地球正在突破1.5°C的極限,如果真的超過,地球生物依靠的自然系統將受災難性的破壞。全球各地的氣候組織一致認為,去年是有史以來最熱的一年,2024年全球平均氣溫,比大規模燃燒化石燃料之前的19世紀末還高約1.6°C。研究表示,即使只有1個月或1年的全球暖化達到1.5°C,也可能意味地球正長期突破這一重要門檻。報導稱,這幾十年來,氣候科學家一直警告,燃燒化石燃料會釋放二氧化碳和其他氣體,導致地球變暖,不過溫室氣體排放量卻續增,自1990年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發布第一份報告以來,全球每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已增加約50%。報導說,如果地球確實已突破1.5°C大關,人類想要再次降溫到該門檻以下,需要透過實現「淨負排放」(Net negative emissions),這將是一項極具挑戰性的任務。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43/395143/sm-791a0f2700e12521aa3d0a6266512d58.jpg)
寒流重症住院率激增43%! 醫教「保暖穿法」:提升37%保溫效率
今天(9日)仍受寒流影響,台灣本島各縣市平地的最低氣溫皆在10度以下。胸腔暨重症醫師黃軒就指出,氣溫驟降會對身體健康造成嚴重威脅,包括心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代謝異常、神經系統問題,甚至失溫症的發生率大幅提高,而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寒流期間重症住院率更會激增43%,因此建議民眾採取「漸層式保暖法」,能有效提升37%的保溫效率。黃軒在臉書粉專「黃軒醫師 Dr. Ooi Hean」撰文道,低溫,已經不只是增加一般感冒的風險,更會觸發一連串生理變化,尤其當氣溫跌破10°C,重症致病機轉遠超一般的著涼感冒。黃軒舉例,氣溫每降1°C,急性心肌梗塞風險就會上升2.6%,清晨6至10時更為最危險時段,低溫會使血管收縮度達日間峰值1.8倍,而收縮壓在5°C環境下每小時上升5mmHg,腦出血風險增加37%;冷空氣刺激使支氣管收縮阻力增加47%,急性發作住院率提升3.2倍;鼻黏膜溫度降低1.5°C,流感病毒複製速度加快300%,像是COVID-19病毒在低溫環境下,產生細胞激素風暴的發生率增加58%。黃軒表示,低溫也會讓糖尿病併發症加重,包含促使皮質醇分泌量增加41%,血糖值波動幅度擴大2.7倍;末梢神經病變患者的足部潰瘍感染率在冬季上升63%。低溫同樣會引起偏頭痛連鎖反應,因為顱內血管在5°C環境下異常擴張頻率增加1.6倍,三叉神經痛覺敏感度,提升至常溫的2.3倍。黃軒也補充說明,80歲以上長者的體溫調節效率僅年輕人的17%;酗酒者因血管異常擴張,失溫進程加速3.2倍;甲狀腺機能低下者,低體溫昏迷的死亡率達42%。為了減低這些重症風險,黃軒也以下給出7的要點:1、漸層式保暖法:內層排汗+中層抓絨+外層防風,較單件厚衣提升37%保溫效率。2、溫控飲食策略:每日補充5公克的Omega-3,以降低血液黏稠度19%;飲用40°C薑茶,可促進末梢循環28%。3、動態熱身原則:起床前先做「被窩踝泵運動」,每小時60次,預防血栓形成。4、環境濕度監控:維持室內50~60%濕度,可減少呼吸道刺激源83%。5、藥物安全檢查:服用β受體阻斷劑患者,需監測晨間血壓,波動幅度可能達30mmHg。6、時段風險管控:避免上午6時到9時外出,該時段為心血管事件發生率高峰。7、一些關鍵警示:出現「非典型胸痛」,例如牙痛、背痛、上腹痛,合併冒冷汗情況,應在30分鐘內就醫;使用電暖器須保持1公尺以上距離,以預防低溫燙傷。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39/394939/sm-33cd479db369e6f169b7f3a23ee92816.jpg)
環境部減碳目標28%挨批 環團指須達42%才實現「巴黎協定」
環境部於去年底公告「第三期溫室氣體階段管制目標草案」,將我國2030年溫室氣體減量目標從原訂的24正負1%提升至28正負2%。環境部今(7)日舉行公聽會廣納各界意見,但環保團體仍認為目標不足,主張2030年須減量至少42%,才能實現「巴黎協定」升溫限制1.5°C的目標。環境權保障基金會專職律師呂冠輝表示,依照聯合國去年「全球排放差距報告」,2030年必須減量到至少42%,才能實現「巴黎協定」升溫限制1.5°C的目標,可見我國減碳目標仍有差距。且未來我國AI、半導體產業持續擴張,用電需求增加,勢必影響減碳目標。經濟部產業發展署組長潘建成回應,經濟部減碳路徑已將AI用電需求納入評估,未來產業將轉型為低碳製程、高質化生產,透過太陽光電等綠能發展,碳排可大幅下降。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專職律師蔡雅瀅指出,依據《氣候變遷因應法》,政府減碳策略應逐步降低化石燃料使用。政府不該採取「增氣減煤」策略,而應透過節能、再生能源等方式,減少依賴進口化石燃料。經濟部能源署組長廖芳玲回應,發展再生能源需要時間,如設置太陽光電,須與居民及公民團體大量溝通。轉型過程中,須使用天然氣作為過渡能源,因其碳排強度比燃煤少一半,以爭取時間完成再生能源布建。環境部提出的第三期溫室氣體管制目標草案,涵蓋能源等6大部門,規畫2030年國家減碳目標,較2005年減少28%正負2%。氣候變遷署長蔡玲儀說明,第二期目標原訂減10%,因再生能源發展延遲,估2025年僅達7到8%減排,未達標。蔡玲儀說,第三期目標雖維持原訂28%減排規畫,但需各部會加大減碳力道。目標核定後半年內,各部會將提出細部方案,2026年實施。由於台灣碳排90%來自燃料燃燒,未來將著重降低燃煤使用,同時透過天然氣過渡及增加再生能源比例,以達成減碳目標。現場有一名陽明高中男學生分享,現在校園注重教育卻不重環保,冬天體育課結束還開冷氣,學校附近的Ubike數量不足,無法騎車減碳,呼籲應讓學生有更多機會參與氣候政策制定。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32/371632/sm-4ed3759135d3f67cf62f257e1a73a6af.jpg)
神山痛腳1/台積電超強法說會竟暗藏「這風險」 業者:缺電會讓台灣經濟崩盤
「很少看到神山法說能夠在一個小時解決的,表示分析師不知道該問什麼。」知名分析師陸行之這句話,象徵台積電「一人救全村」的氣勢,全球科技業、投資人注目的晶圓龍頭台積電10月17日法說會,超標業績驚艷全場。2024年前3季營收2.02兆元、大賺7985.88億元,加上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數度提到「AI需求真實且瘋狂」,讓在場提問的外資分析師們,過往經典題目如競爭對手、產能利用、甚至連地緣政治都拿不出手,美股與台股同步大漲,一片歡騰下,其實法說會中有一段很短、卻「不容忽視」的對話,成為護國神山腳下的定時炸彈,那就是電。法說會上,外資分析師提問,台灣面臨能源不足的挑戰,特別是台積電將推出2奈米製程技術,未來新竹與高雄新廠量產,擔憂電力供應問題,並提到世界大廠紛紛轉用核電,包括微軟、谷歌、亞馬遜,他甚至問,台積電是否也考慮過自己設核電廠。「這的確是個不可忽視的問題,」魏哲家表示,台積電確實在台灣建設許多新廠,需要大量水電資源,所以我們與政府保持非常密切的溝通,並告知他們需求和計劃,「核能、綠能都是電力選項之一,雖然我們現在還沒準備好揭露用電計劃,但我們有政府的保證。」這話也讓大家想起台積電前董事長劉德音在去年股東會上的名言:「台灣的政府認為我們電是夠的,我們只能相信他」。因AI產業極度耗能,連比爾蓋茲都創辦起核電公司。(圖/翻攝自TerraPower官網)缺電問題像「定時炸彈」,是因台積電去年9月宣布,將提前10年、於2040年達成100%使用再生能源目標,而2030年由40%提升為60%。經濟部能源署數據顯示,2023年全台灣總用電量為2765億度,其中台積電一家就花了247.75億度,台積電用的再生能源是25.92億度,11億度是在台灣發的,若以2030年台積電要用300億度電、還要RE60的目標,等於是要打造180億度的再生能源。台積電用電量約占台灣整體8%,預期2030年將會達到11到12%,「8%是真的超高,要是缺電,台灣經濟直接崩盤」,業者說。「我上次去台積電開會,他們說現在的問題不是缺電,是『大缺電』!」一光電業者跟CTWANT記者表示,「台積電說要在2030年達到RE 60,但現在才RE 12,這根本就是沒辦法的事,說要蓋電廠,但問題是臺中以北沒有地,地、電、水這3個條件都達不到,才會連屏東都傳出來要設廠。」全台綠電已用到最緊繃,就連水庫都要「斤斤計較」,知情人士向CTWANT記者表示,雖然今年因雨量大增,各大水庫有超高的蓄水量,但「台電不敢任意放水,因為晚上用電吃緊,要做好準備隨時上場救援發電。」因能源問題,經濟部長郭智輝在立法院常被立委圍剿。(圖/黃威彬攝)為挺「全村希望」台積電,經濟部早已火燒眉毛,甚至不惜推翻過去政策,早在法說會前一個月,風電業者就因放鬆國產化政策一事狀告行政院,但能源署立場堅定,副署長李君禮跟記者說,「現在最重要的,就是如期併網,因為半導體、AI都需要綠電,如果國產化會影響風電的建設進度,那就可以不做國產化」最迫切的目標:把缺的電補齊。經濟部長郭智輝10月14日、15日出席活動時,一席「將在菲律賓設置電廠,把綠電輸回台灣」言論,讓他16日在立法院經濟委員會被連番砲轟而道歉。不具名的業者跟CTWANT記者提到,「這是缺電缺到,要把能源議題,上升到外交軍事層級了,先不論海底電纜光是耗損率就超過三成,把發電命脈放在一個跟我們沒邦交的國家,電纜更是在領海衝突頻發地區,隨便一艘漁船就能讓我們斷電!」為此,一向標榜「民不與官鬥」的企業界也坐不住了,電電公會近期聯合產業界,拜會經濟部、行政院,就是要談電力和碳費問題。「綠電在台灣發展肯定遇到很多瓶頸,畢竟地這麼小。」業者表示。南臺灣的魚塭已被設置大量光電設施。(圖/報系資料照)「台積電沒辦法靠魚電、農電共生去匹配,也沒辦法買發展最快的屋頂型發電,因為他用電量太大。」光電業者跟CTWANT記者說,台積電美國廠陽光充足,日本九州廠綠電過剩,「只有台灣的綠電是沒ready的,今年新的綠電併聯量,大家很清楚會比去年少,如果沒有大型地面站開出,明年還會比今年更少!」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能源合作組織最新的白皮書也提到,去年全台灣的再生能源僅7%由企業直接購買,若維持現有趨勢,2030年只能提升至約35%,台灣製造業對綠能缺口170到390億度,若半導體業與電子業配合1.5°C路徑調整目標,缺口還會擴大至360到700億度。電力問題,已成新政府的「阿基里斯之踵」。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7/344607/sm-e41ae604ecd6c89f51f317a94e29f3bb.jpg)
氣候變遷正在北半球掀起致命熱浪 前聯合國氣候機構官員:我們尚未面臨至暗時刻
氣候變遷本周正在北半球掀起致命熱浪,並將在未來幾十年持續帶來災難性的極端天氣事件。前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執行秘書、哥斯大黎加外交官菲格雷斯(Christiana Figueres)表示:「我們現在正歷經一場全球性的熱浪,這給我們帶來了決策壓力。」據路透社的報導,自工業革命以來,西方國家開始燃燒煤炭和其他化石燃料,導致全球平均氣溫如今已上升了近1.3°C。隨著化石燃料的持續燃燒,並向大氣中釋放更多的碳排放,空氣將吸收更多來自太陽的熱量,並導致全球平均溫度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上升。科學家們曾示警,至2030年前,全世界必須將碳排放量降低至1995年水平的一半,並在2050年實現淨零碳排,才有機會將全球平均氣溫的上升,保持在比工業革命前平均氣溫高1.5°C左右的水準。前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執行秘書、哥斯大黎加外交官菲格雷斯(Christiana Figueres)。(圖/達志/美聯社)據悉,1.5°C的標準是由聯合國195個成員國於2015年12月12日,在當年的聯合國氣候峰會中通過的氣候協議《巴黎協定》(Paris Agreement)所規定的,當時內容包括:把全球平均氣溫升幅控制在工業革命前水準以上低於2℃之內,並努力將氣溫升幅限制在前工業化水準以上1.5℃之內。然而,自1995年以來,全球碳排放量卻是在不斷上升。一場災難性且不可逆轉的氣候變遷已經開始,科學家也示警,長期超過這個溫度閾值將導致越來越頻繁的致災性極端天氣事件。例如,在氣候變遷的影響下,南亞4月出現致命性高溫的可能性增加了45倍。在這場熱浪中,印度東北部城市加爾各答(Kolkata)的溫度達到了46°C,比季節平均值高出整整10度。對此,菲格雷斯也於美東時間20日向路透社警告:「近期有數百萬美國人正遭受前所未有的熱浪,這表明我們尚未面臨最嚴重的氣候變遷災害。」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64/343464/sm-2c9f2f7c5393a4ee67b50015bb76d34f.jpg)
有史以來最熱!今年5月氣溫創同期新高 全球連續12個月創高溫紀錄
近年來由於人類活動引起全球氣候變遷,極端氣候出現的越來越頻繁,日前科技部「台灣氣候變遷推估資訊與調適知識平台計畫(TCCIP)」就分享了最新數據,2024年5月是全球有史以來最熱的5月,並且全球平均溫度已連續12個月創下對應月份的新高溫紀錄。賈新興在臉書貼出數據,指出2024年5月的溫度再創紀錄。(圖/翻攝自賈新興臉書)科技部「台灣氣候變遷推估資訊與調適知識平台計畫(TCCIP)」引用哥白尼氣候變遷服務中心(Copernicus Climate Change Service, C3S)的數據表示,2024年5月是全球有史以來最熱的5月,全球平均表面空氣溫度比1991-2020年平均值高出0.65°C,這代表著全球平均溫度連續第12個月創下對應月份的新高溫紀錄。根據C3S的數據,2024年5月的全球平均溫度比工業化前(1850-1900年)平均值高出1.52°C,這也是自2023年7月以來連續第11個月達到或超過1.5°C。整體而言,過去一年(2023年6月至2024年5月)的全球平均溫度創歷史新高,比1991-2020年平均值高出0.75°C,比1850-1900年的工業化前平均值高出1.63°C。此外,世界氣象組織與英國氣象局也發布了新的氣候預測報告,表示未來五年中至少會有一年將成為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C3S主任表示,這12個月的紀錄令人震驚,但並不意外,縱使這段連續高溫的紀錄最終會中斷,但氣候變遷的總體趨勢不會改變。聯合國秘書長António Guterres也再次強調,現在是採取行動的關鍵時刻,並呼籲全球動員、行動並實現氣候行動改革。事實上,先前台灣整合防災工程技術顧問公司總監賈新興也在臉書上提到,2024年5月的溫度再創紀錄,不僅在全球陸地和海洋,北半球和南半球都經歷了極端高溫,今年1月至5月的全球溫度也同樣創下新高紀錄。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24/341624/sm-2e1995a304072533828b9cb0b300b740.jpg)
全球氣溫未來5年恐突破1.5°C標準 聯合國秘書長:我們在跟地球玩俄羅斯輪盤
聯合國氣象機構5日示警,在2024年至2028年間,至少有1年,全球平均氣溫有80%的可能性將比前工業化水準高出1.5°C以上。這與2015年的預測相比產生了顯著的變化,當時平均氣溫暫時性突破前工業化水準1.5°C的可能性被認為趨近於零,這凸顯了削減溫室氣體排放的迫切需求。據CNBC的報導,聯合國15個專門機構之一「世界氣象組織」(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WMO)在6月5日世界環境日當天,發布了1份警世意味濃厚的報告,內文指出,目前全球平均氣溫有80%的機率在未來5年間,至少有1年會比前工業化水準高出1.5°C。這與2015年的預測差別極大,當時WMO認為平均氣溫暫時超過前工業化水準1.5°C的機率趨近於零。對此,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António Guterres)也在5日的演講中感嘆:「我們正在與地球玩自殺式賭博遊戲俄羅斯輪盤(Russian roulette)。我們現在急需一個能逃離氣候地獄的高速公路出口,而實際上我們正掌控著方向盤。」古特雷斯也因此向世界各國領袖喊話,「一切都取決於你們這些領導人已經著手實施或躊躇不前的舉動,尤其是在未來18個月內,現在是氣候危機的關鍵時刻!」報導補充,1.5°C的標準是由聯合國195個成員國於2015年12月12日,在當年的聯合國氣候峰會中通過的氣候協議《巴黎協定》(Paris Agreement)所規定的,當時內容包括:把全球平均氣溫升幅控制在工業革命前水準以上低於2℃之內,並努力將氣溫升幅限制在前工業化水準以上1.5℃之內。科學家依此示警,長期超過這個溫度閾值將導致越來越頻繁的災難性極端天氣事件。WMO副秘書長巴雷特(Ko Barrett)也在1份聲明中表示:「這些統計數據背後隱藏著1個嚴峻的現實,即我們距離實現《巴黎協定》設定的目標還很遙遠。我們必須緊急採取更多措施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否則我們將付出越來越沉重的代價,包括數兆美元的經濟損失、數百萬人的生命威脅,以及對環境和生物多樣性的大範圍破壞。」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55/294055/sm-3ec43eef65f649733bea1121cd29f3f6.jpg)
2023年屢創恐怖紀錄!地球氣候已進入「未知領域」 彭啟明:令人擔憂
受氣候變遷影響,今年已出現許多史無前例的極端天氣紀錄。對此,國際氣候科學家聯盟近日也示警,最新的2023年氣候狀況顯示,地球的氣候危機已進入「未知領域」,這也讓氣象達人彭啟明坦言,「讀到這篇文章,有點令人擔心……」據Oxford Academic的報導,由牛津大學出版社(OUP)代表美國生物科學研究所(AIBS)出版的科學期刊《生物科學》(BioScience),24日刊登了一篇由國際氣候科學家聯盟所發表、標題為《2023年氣候狀況報告:進入未知領域》(The 2023 state of the climate report: Entering uncharted territory)的文章,內文指出,用來追蹤氣候變遷的35個地球生命體徵中,有20個處於創紀錄的極端數字,直言「我們正在進入一個關於氣候危機的未知領域,這是人類歷史上未曾目睹的情況。」研究分享的數據顯示,許多與氣候相關的紀錄在2023年被大幅打破,特別是與海洋溫度和海冰相關的紀錄,例如7月7日南極海冰創下自衛星資料出現以來的最低每日相對範圍,另海洋酸度、冰川厚度和格陵蘭冰量均降至歷史最低水平,而海平面上升和海洋熱含量則升至歷史最高水平。氣溫方面,今年6月至8月更是有史以來最溫暖的時期,7月初創地球有史以來測得的最高全球日平均表面溫度,可能是過去10萬年來地球上最溫暖的溫度,另截至9月12日,2023年全球平均氣溫超過1.5°C的天數已超過其他年份,且總數恐會繼續上升。與此同時,加拿大今年的野火截至9月13日,已燒毀面積達1660萬公頃,排放超過10億噸二氧化碳,超過了加拿大2021年溫室氣體排放總量0.67億噸。此外,2021年至2022年間,全球樹木覆蓋率損失率每年下降9.7%,達到2280萬公頃。另根據2023年1月迄今的統計數據,3種主要的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甲烷和一氧化二氮均達到創紀錄水準。內文強調,氣候變遷可能導致一系列重大的極端天氣災害,其中一些事件表明,極端氣候正在威脅更廣泛的地區。預估到21世紀末,全球恐有多達3億至60億人會發現自己處於地球宜居區之外,這意味著他們將面臨酷熱、糧食供應有限,以及死亡率上升等風險。對此,氣象達人彭啟明昨上午也在臉書分享這篇文章,並感嘆「有點令人擔心……因為今年的破紀錄實在太多,不大真實的感覺。」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18/286118/sm-32428b50994cbb8ad9c5088c2132e80a.jpg)
2050淨零碳排如何執行 柯:應從公家機關做榜樣開始改變
民眾黨總統參選人柯文哲今(24)中午出席「淨零世代 共好未來-運具電動化產業戰略報告」時致詞表示,民進黨有兩大神主牌:「台獨與反核」,但現在2025已經不可能達成「非核家園」。柯文哲表示,如果做不到,核二、核三不能馬上退場,終究還是要解決發電問題。柯文哲表示,2050淨零碳排原本目標,是要讓地球平均溫度上升小於1.5°C,在2050年前要達到碳平衡;台灣作為國際社會一份子,必須遵守規則,這已經不是政策問題,而是執行的問題。柯文哲指出,以台北市二氧化碳排量為例,住商占70%、交通占25%、農業和垃圾占5%,假如要求綠建築標章以及裝設充電樁等,第一步先規定公家機關,接著才規範私人建案。交通部分,柯文哲當時也推動所有北市公家機車要換成電動機車,以及電動公車。柯文哲表示,這背後都是「電」的問題,發電是國家碳排放最大的部分。雖然推動電動汽機車很好,但若繼續用火力發電,推動電動汽機車都是「nonsense」,沒有意義。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52/283752/sm-ab3d50fa80fbdf9730d9364fdc71ced7.png)
聯合國減碳行動亞洲第一站在台灣 世界 No.1 減碳表現在台灣
由聯合國所發起的個人減碳行動「ACT NOW 即刻行動」號召地球公民一起為地球降溫,更透過其官方平台 AWORLD 在世界各國與企業及組織合作,以「玩遊戲」方式紀錄每日碳足跡累計環保積分,增加所有參與者環保知識的同時,也能開始減少碳排放,一起延緩地球暖化!AWORLD 在世界各國所進行的累積環保積分的活動,亞洲減碳行動第一站就在台灣,透過與全聯、大潤發合作邀請大家在 PXPay 上記錄環保日誌、閱讀環保小百科後就可累計一分,每位參加者有機會抽中電動腳踏車外,11/24前全台累積 500 萬積分就會啟動北海岸淨海活動!目前三個月內共累積 400 萬積分,累積速度之快更是全球第一!地球發燒需要靠你降溫,最後 100 萬積分差你一分,快來一起動動手指為台灣加分吧!光是太平洋上的垃圾島就是台灣的44倍大,人類不環保的垃圾造成海洋悲歌(圖/AWORLD提供)。77%民眾不知怎麼開始減碳!先從觀念養成開始讓減碳變日常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調查指出,未來三十年內的全球暖化溫度必需控制在 1.5°C 內才能減緩地球暖化,AWORLD 執行長 Marco 表示:「世界上有 77%的民眾已經準備好學習及做環保,但不知道從何做起。」由於全球約 2/3 的溫室氣體排放汙染都與個人家戶活動有關,所以從我們所使用的電力、飲食到旅遊方式等都是減碳的方向,因此 AWORLD 在全球與世界各國許多單位合作推廣環保知識,透過教育、參與和測量碳足跡影響三種方式,讓個人、公司及組織前進永續生活。亞洲第一站在台灣!全台累計達 500 萬積分啟動淨海 號召更多台灣企業加入「這次和 PX Pay 的合作是 AWORLD 在亞洲第一個企業合作的減碳活動,從活動第一個月就讓我們感受到台灣人的超強行動力,積分累計速度之快是我們進行過的活動中最快的一個,也希望未來有機會能與更多想為地球暖化盡心力的台灣企業及團體合作!」Marco 補充道。這次與全聯 PX Pay 的合作,參加者不僅可以參加個人抽獎,有機會抽中電動腳踏車外,全台在 11/24 前總累積達 500 萬分,AWORLD 就會啟動北海岸淨海計畫,號召全台動動手指累積積分,為台灣達標動起來!Px Pay-點選環保行動日誌(圖/AWORLD提供)。地球發燒 靠你降溫!記錄環保日誌、閱讀文章及消費掃碼三方式累計環保積分減少碳足跡你我都可以,洗完衣服風乾就是之一!AWORLD 與全聯、大潤發合作動動手指就能累計環保積分。第一種累分法就是每天登入 PX Pay 記錄個人環保日誌(註),點選當日環保行為記錄碳足跡,你會發現原來「將剩菜打包回家」、「選擇當季食品」這些看似跟環保不相關的動作,分別可減少 0.6公斤及 0.8 公斤二氧化碳排放呢!你知道氣候與天氣的差別嗎?閱讀環保小百科文章後回答問題就是第二種累分法(註),每個月還會推出不同主題文章,增進環保知識就靠這啦!喜歡收集印花的消費者看過來!消費滿 200 元可獲得一枚印花,掃描印花後 QR code 就是第三種累分法!邁向低碳生活、共同減緩氣候變遷,就從動動手指開始吧! Px Pay-行動影響力說明(圖/AWORLD提供)。關於「ACT NOW即刻行動」「ACT NOW」即刻行動是聯合國因應氣候變化而發起的全球運動。此倡議是聯合國為了提高大眾對氣候變化的認識、企圖心和行動力,並加速實施《巴黎協定》所採取的號召行動。ActNow 主要透過AWorld官方平台和社群媒體進行推廣,讓使用者藉由紀錄日常行為,持續查看量化在節省二氧化碳、水和電等方面所產生的影響,讓人們日常環保行為有所提升與改變。• ACT NOW官方網站:www.un.org/en/actnow• 2023聯合國大會High-level Week:https://www.un.org/en/high-level-week-2023• 9/20氣候雄心峰會Climate Ambition Summit:https://www.un.org/zh/climatechange/climate-ambitionsummit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9/283609/sm-69acc89d44adce542686f9d13dc06cc6.jpg)
從資金源頭引導產業低碳轉型 中信金陳佳文:首要須計算財務碳排放
中信金控總經理陳佳文今天(13日)表示,金融機構是永續發展的重要推手,必須強化管理投融資資產組合,從資金源頭引導產業低碳轉型,首要任務即為計算財務碳排放,2020年中信金控即率先同業成為亞洲最早參與、導入PCAF方法學的金融機構,逐步發展永續商業策略及氣候風險管理機制。兩大國際氣候倡議碳核算金融聯盟PCAF執行理事Angélica Afanador、氣候相關財務揭露TCFD秘書長Mary L. Schapiro,受邀出席中信金與彭博(Bloomberg)舉辦的「影響力金融論壇」,以「以資本成就氣候轉型」為方向,分享轉型金融國際最新發展趨勢,以及如何因應氣候風險的挑戰和機會。全球有425家、其中臺灣有11家金融機構加入PCAF,執行理事Angélica Afanador指出,目前許多地區法規要求金融業揭露溫室氣體盤查,PCAF提供金融業溫室氣體核算準則,為不同資產組合制定衡量氣候影響的方法學,進而辨識碳排熱區,以利發展減碳目標及路徑,並透過PCAF國家和地區分會,促進簽署機構合作及交流財務碳盤查經驗、挑戰與最佳實踐,為金融機構創造共好生態圈;PCAF亞太區負責人魏天歌則提到,若要達成《巴黎協定》設定21世紀升溫不超過1.5°C的目標,除了建設碳排核算系統工程外,亦須監管機關的支持領導,最終必須透過與客戶議合等方式具體落實低碳轉型商業策略。TCFD秘書長Mary L. Schapiro則分享揭露氣候相關風險有助企業管理風險與掌握低碳經濟轉型商機,隨著各國政府陸續將淨零轉型納入監管要求,數據揭露的一致性及可比較性愈趨關鍵;且金融業需要加速投資潔淨科技,參與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地區的轉型投資。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44/282044/sm-a01acbee6db8f467d15d621fd0a9929d.jpg)
人類正經歷「史上最熱一年」!夏季連3月創紀錄 聯合國:氣候崩潰已開始
歐盟氣候監測機構「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中心」(CopernicusClimate Change Service,C3S)於當地時間6日表示,2023年6至8月是自1940年該機構有記錄以來最熱的月份,全球平均氣溫為16.77°C,較1990至2020年的平均氣溫高出0.66°C,同時比2019年8月創下的上一個高溫紀錄高出近0.3°C。據France 24的報導,C3S副主任伯吉斯(Samantha Burgess)指出,「我們剛經歷的這3個月,是大約12萬年來最溫暖的月份,實際上也是人類歷史上最溫暖的3個月。」C3S的最新數據顯示,繼史上最熱的6月和7月之後,今年8月全球氣溫也創下歷史最高紀錄,該月全球平均氣溫高達16.82°C,比2016年創下的原紀錄高出0.31°C。此外,今年7月和8月的全球氣溫均比工業化前水準高出1.5°C,而這也是科學家長期以來警告的一個關鍵臨界點,全球氣溫必須保持在這一臨界點以下,以防氣候變遷帶來災難性的影響。針對C3S公布的數據,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António Guterres)也感嘆:「我們的星球剛經歷了一個有史以來最悶熱的季節,氣候崩潰已經開始。」在北半球迎來史上最熱夏季的同時,南半球也正在經歷暖冬,澳洲、南極和部分南美洲國家的氣溫遠遠高於平均水準。此外,全球海洋平均溫度也突破紀錄。目前尚不清楚今年是否會成為地球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根據C3S的數據顯示,在2023年還剩下4個月的情況下,今年已是地球有記錄以來第二熱的年份,僅比2016年的最高紀錄低0.01°C。科學家推測,由於聖嬰現象(El Niño)的影響,地球年底及明年的氣溫可能會更高。伯吉斯也示警稱,在人類停止排放溫室氣體前,將有更多、更猛烈的極端天氣事件發生,威脅人類社會和生態系統。而古特雷斯則表示:「全球暖化需採取積極行動應對,各國領導人必須立即加大力度尋求氣候解決方案。」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29/266429/sm-c92b3f96cbca2860ead2610d03166d2a.jpg)
「強聖嬰現象」機率曝光 專家曝聖嬰年颱風偏強、多屬長命颱
強聖嬰要來了嗎?氣象專家賈新興指出,根據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預估,超過9成機率於今年6至8月發展為聖嬰現象,並有將近84%的機率出現中等強度的聖嬰,即聖嬰指標超過1.0°C,有56%的機率成為強聖嬰(超過1.5°C)。賈新興指出,根據過往全球年均溫的歷史狀況,當出現聖嬰年時,以全球來看確實容易出現高溫年,2016年全球均溫創新高就是聖嬰年;但根據台灣13個平地站年均溫來看,台灣反而在反聖嬰年出現時容易出現高溫年,2020年台灣年均溫破紀錄就是反聖嬰年。賈新興表示,出現聖嬰年時,颱風生成位置遠離陸地,所以颱風強度偏強且生命期偏長,多屬長命颱,而出現反聖嬰年時,颱風生成位置接近陸地,所以颱風強度偏強且生命期偏短,多屬短命颱,然而聖嬰和反聖嬰跟侵襲台灣的颱風數多寡無關,仍需視颱風生成後大氣的導引氣流狀態而定。賈新興提到,其次,出現聖嬰年容易出現暖冬,反聖嬰則容易出現冷冬,不過在暖化的推波助瀾下,台灣冬季就需視反聖嬰和暖化彼此拉扯的力道了,再來,出現聖嬰年隔年春季降雨易偏多,反聖嬰隔年春雨則易偏少,在全球暖化的影響下,高溫、熱浪、乾旱、森林大火等,幾乎是每年必演的劇本,至於極端降雨則複雜得多,需要針對案例進行歸因的研究。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31/233631/sm-4252b092172dcbadefcea304e710cce9.jpg)
2023年聖嬰添亂恐成史上最熱一年 毀滅性極端天候更嚴酷
2022被列為紀錄以來第5或第6炎熱的一年,不過回顧近幾年,全球已經連續三年反聖嬰現象,也造成不少國家出現洪災、乾旱、熱浪的氣候災害,全球各地都受到極端天氣事件侵襲,有分析研究就指出,進入2023年,這類事件只會更常發生。科學界初步預測,2023年將迎來聖嬰現象(El Niño),加上氣候變遷的影響,使得極端氣候更加惡化,甚至很可能讓全球氣溫飆到「破表」!目前各地氣象局已經預測2023年將是「聖嬰年」,會導致南美洲地區出現暴雨;而東南亞、澳洲地區則會有乾旱,異常的現象容易重創各地的農業與漁業。根據《衛報》報導,最新研究發現,全球暖化導致全球氣候變遷加劇,至2020年以來,已經連續三年出現反聖嬰現象很不尋常,不過報導指出,目前各地氣象局已經預測2023年將是「聖嬰年」,會導致南美洲地區出現暴雨;而東南亞、澳洲地區則會有乾旱,異常的現象容易重創各地的農業與漁業。專家警告,2023年會被稱為「東太平洋升溫階段」的聖嬰現象持續發威,恐怕會成為有史以來最熱的一年。氣象專家指出,全球均溫已經比工業革命前高出1.1℃到1.3℃,而2022年世界各地都面臨異常的高溫,更是有紀錄以來前幾熱的年份。專家警告,2023年會被稱為「東太平洋升溫階段」的聖嬰現象持續發威,恐怕會成為有史以來最熱的一年,估計平均氣溫首度上升超過1.5°C,並且帶來史無前例的熱浪。英國氣象局長期預測負責人斯凱夫(Adam Scaife)就指出,接下來5年,將出現大規模聖嬰現象,並讓全球平均氣溫首次超過1.5°C的機率大約是一半,但他也認為,「現在科學可以告訴我們,這些事情將在未來幾個月的時候發生,所以我們真的需要利用它做好更多準備」。人類活動排放的溫室氣體已讓全球平均氣溫上升1.2°C。按照過往的認知,人類活動排放的溫室氣體已讓全球平均氣溫上升1.2°C,在全球導致災難性影響,從聖嬰到反聖嬰(La Niña)震盪循環屬於自然現象,由太平洋海風及洋流溫度驅動,進而造成全球氣溫及降雨變化,卻也可能加劇極端氣候,目前紀錄以來最熱的一年是2016年,就是聖嬰現象造成。不過聖嬰現象發生在北半球冬季,暖化效應需要數個月才會感受到,因此2024年更可能創造全球氣溫紀錄。據哥倫比亞大學教授漢森(James Hansen)表示,2024年可能打破紀錄成為最熱的一年,「現在的反聖嬰不太可能持續第四年,即使只有一點點聖嬰現象也足以創造破紀錄的全球溫度」。依照許多氣候預測模型顯示,聖嬰現象將在2023年夏天到來,預計今年6月情勢會更明確。另外,英國雷丁大學教授特納(Prof Andy Turner)則表示,2023年聖嬰現象的可能規模仍不清楚,但依照許多氣候預測模型顯示,聖嬰現象將在2023年夏天到來,預計今年6月情勢會更明確。對於聖嬰導致極端氣候惡化的程度,其實科學界仍持不同看法,像是牛津大學教授帕爾默(Tim Palmer)認為,「極端氣候和全球平均氣溫的關聯性沒那麼強烈,但氣候變遷的熱力學效應將讓聖嬰年的異常變得更極端」。科學界初步預測,2023年將迎來聖嬰現象(El Niño),加上氣候變遷的影響,使得極端氣候更加惡化,甚至很可能讓全球氣溫飆到「破表」!(圖/翻攝自推特)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37/220037/sm-58ccdca93389df38770a88e96499eb6c.jpg)
半年內14件藝術品遭破壞 近百博物館連署聲明「環團嚴重低估損害」
這大半年來,部分環保團體為了爭取世人關注,開始盯上各地博物館典藏的名畫,從達文西的《蒙娜麗莎的微笑》到克林姆的《死亡與生命》,均成為這些環保團體搏人眼球的踏腳石。而為了遏止這股風氣,一項由西班牙馬德里普拉多博物館(Prado Museum)發起、全球92家博物館簽署的聯合聲明中表示「環保團體嚴重低估行為對畫作的損害,我們對於藝術品所面臨的危險深感震驚」。根據《衛報》報導指出,這項聲明是由由西班牙馬德里普拉多博物館(Prado Museum)發起,之後獲得美國紐約古根漢美術館(Guggenheim Museum)、法國巴黎羅浮宮博物館(Louvre Museum)、義大利佛羅倫斯烏菲齊美術館(Uffizi Gallery)等全球92家知名博物館館長簽署響應,最後是由國際博物館理事會 (ICOM) 德國國家委員會發布。在這份聲明中指出,許多國際級博物館的館藏在近幾周發生多起遭遇攻擊的事件。這些攻擊事件的發起者「嚴重低估這些幾乎無法替代的藝術品的脆弱性」。館方認為,這些極具歷史價值的藝術品必須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的一部分來加以保護,並且對於這些藝術品所遭遇的危險深感震驚。聲明中也表示,即便是數次遭遇攻擊,但博物館作為「不同背景的人可以相互交流、進行社會對話的地方」,他們會繼續維持博物館作為交流的自由空間,但同時也會繼續捍衛博物館的核心任務「收藏、研究、分享與保存」。先前也有媒體報導指出,部分環保團體人員在對畫作施加攻擊後,坦承自己的行為就是要搏人眼球,呼籲人們重視氣候變化等環保相關議題。甚至也有環團人員表示,攻擊之前有訪問過畫作修復師,經過研討後才制定對畫作幾乎沒有損害的攻擊方式。世界級博物館近半年遭環團攻擊清單:5月29日,在法國羅浮宮(Louvre)展出的名畫《蒙娜麗莎》(Mona Lisa)遭一名身分不明的人士投擲蛋糕。達文西知名畫作《蒙娜麗莎的微笑》,遭男子(右)拿蛋糕襲擊。(圖/翻攝YouTube Poder360)6月30日,在英國考陶爾德畫廊 (Courtauld Gallery) 展出的梵谷(Vincent van Gogh)名畫《盛開的桃花》(Peach Trees in Blossom)遭到環保團體「攔住石油」(Just Stop Oil)成員以手掌黏貼在畫框上。(圖/翻攝自Just Stop Oil官方網站)7月1日,在英國曼徹斯特美術館(Manchester Art Gallery)展出的脫爾諾(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名畫《湯姆森的風弦琴》(Thomson’s Aeolian Harp)遭到環保團體「攔住石油」(Just Stop Oil)成員以手掌黏貼在畫框上。(圖/翻攝自Just Stop Oil官方網站)7月4日,在英國倫敦國家美術館(National Gallery)展出的康斯塔伯(John Constable)名畫《乾草車》(The haywain),遭到環保團體「攔住石油」(Just Stop Oil)成員黏貼其他畫作,成員甚至將自己的手掌黏貼在畫框上。(圖/翻攝自Just Stop Oil官方網站)7月6日,在英國皇家藝術學院(Royal Academy of Arts)展出的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名畫複製品《最後的晚餐》(The Last Supper)遭環保團體「攔住石油」(Just Stop Oil)黏貼手掌在畫框上,同時也在畫作下方以噴漆塗上「No New Oil」等字樣。(圖/翻攝自推特)7月22日,在義大利佛羅倫薩烏菲茲美術館(Uffizi Gallery)展出的文藝復興時期畫家波提且利(Sandro Botticelli)名畫《春》(Primavera)遭到環保團體「最後一代」(Ultima Generazione)成員以手掌黏貼在畫作上。(圖/翻攝自Ultima Generazione官網)10月14日,在英國倫敦國家美術館(National Gallery)展出的梵谷(Vincent van Gogh)名畫《向日葵》(Sunflowers),遭環保團體「攔住石油」(Just Stop Oil)成員潑灑番茄湯。(圖/翻攝自Just Stop Oil官方網站)10月23日,在德國波茨坦(Potsdam)的巴貝里尼博物館(Barberini Museum)展出的法國畫家莫內(Claude Monet)名作《乾草堆》(Les Meules)遭環保團體「最後一代」(Last Generation)成員潑灑馬鈴薯泥。(圖/翻攝自推特)10月27日,在荷蘭海牙的莫瑞泰斯皇家美術館(Mauritshuis)展覽的荷蘭繪畫大師韋梅爾(Johannes Vermeer)《戴珍珠耳環的少女》(Girl with a Pearl Earring)遭到環保團體「攔住石油」(Just Stop Oil)成員投擲紅色物質,同時也有成員將頭部、手掌黏貼在畫作上。(圖/翻攝自推特)10月31日,法國巴黎奧塞美術館(Musee d'Orsay)展出的梵谷自畫像與高更(Paul Gauguin)的畫作,差點遭到一名身穿「攔住石油」T恤的女子潑灑不明液體,好在最後有成功阻止。11月5日,在西班牙馬德里普拉多博物館(Prado Museum)展出的西班牙浪漫主義畫派大師哥雅(Francisco Goya)兩幅作品之間的牆面被環保團體「未來蔬菜」(Futuro Vegetal)成員寫下「+1.5°C」的字樣,同時也有成員將手掌黏貼在哥雅的畫作上。(圖/翻攝自推特)11月13日,在西班牙巴塞隆納的埃及博物館展出的木乃伊複製品,遭到環保團體「未來蔬菜」(Futuro Vegetal)成員潑灑可樂。(圖/翻攝自Futuro Vegetal官方網站)11月14日,義大利羅馬博物館展出的梵谷名畫(Vincent van Gogh)《播種者》(The Sower)遭到環保團體「最後一代」(Ultima Generazione)成員潑灑碗豆湯。(圖/翻攝自推特)11月15日,在奧地利維也納利奧波德博物館(Leopold Museum)展出的克林姆(Gustav Klimt)名畫《死亡和生命》(Death and Life)遭到環保團體「最後一代」(Ultima Generazione)成員潑灑黑色油性液體。(圖/翻攝自推特)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41/196841/sm-43a037a347d2b16362572dc0cbe20726.jpg)
難耐酷熱台電籲冷氣調到28度 台新元大金響應通過科學減碳SBT審查
面臨高溫氣候國內用電量大拉警戒,台電都要呼籲大家開冷氣時請調到28度,金融界也相當關注氣候變遷議題,台新金(2887)總經理林維俊強調面對此沒有人是局外人,只要願意為地球盡一份心力,相信每一個人都可以「From Zero to Hero」並成為化解氣候危機的英雄。元大金(2885)則獨立發布「TCFD報告書」,主動應對氣候變遷所帶來的風險與機會。台新金控總經理林維俊表示,台新金控是台灣第三家、全亞洲第五家取得科學基礎減碳目標(Science-based Targets,SBT)目標審查通過的金融業者,台新相關減量目標皆依循SBT的方法學以範疇一&二、範疇三的減量路徑訂定自身營運及投融資的減量目標。其中,投融資部位目標訂定覆蓋率超過15%,是目前臺灣金控同業中以銀行為主體的比例最高金融機構。截至今日為止,全球共有超過3,400家企業承諾設定SBT目標,高於1,500家的企業的SBT目標已獲目標審查通過,並開始執行減碳行動。元大金(2885)則是在2018年即導入氣候相關財務揭露(TCFD)框架,將氣候議題納入公司治理與經營戰略的一環,每年於永續報告書揭露氣候管理成效,今年進一步獨立發布「TCFD報告書」,強化氣候相關資訊揭露完整性及透明度,回應利害關係人期待,主動應對氣候變遷所帶來的風險與機會。元大金控則稍早在7月14日宣布取得科學基礎減碳目標倡議組織(Science-based targets initiative, SBTi)目標核定通知,是全台第二家、亞洲第四家完成審查的金融業者。元大金控依循SBT方法學訂定減排策略與路徑,從自身營運到金融業最關鍵的投融資部位,均設定中長期減碳目標,SBT目標中投融資部位佔比近4成,是目前亞洲地區覆蓋率最高的業者。SBT是由國際減碳倡議組織CDP、聯合國全球盟約UNGC、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及世界資源研究所WRI共同發起的目標,主要目的鼓勵全球企業設定具科學基礎的減碳目標,是全球公認最有公信力的減碳目標核可組織,目前有超過3,300家企業承諾設定SBT目標並進行申請。元大金控聯手全球控制升溫在1.5°C,整合集團內外部資源,接軌「淨零碳排」國際趨勢,針對投資部位設定氣候風險值門檻,並每月進行監控,同時增訂排除名單條款明訂禁止往來之投融資產業,有效將氣候因子納入日常營運及決策考量,並透過氣候風險量化模型及情境分析,探討氣候變遷所造成的財務衝擊,擬定因應措施及策略,同時積極朝淨零碳排邁進,依循科學基礎減碳目標SBT方法學務實設定目標,從自身營運到金融業最關鍵的投融資部位,皆訂定減排策略及路徑,進而落實低碳策略,展現對抗氣候變遷的決心。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dist/imageholder.jpg)
慢性熱謀殺3/暖化嚴重!台灣恐失去冬天 「關掉吃電怪獸」助減碳也省荷包
根據《CNN》報導,2010年時,印度及巴基斯坦的超級熱浪發生率,是312年發生一次,但隨著氣候變遷,這個數字已經降為3.1年一次,成長了100倍。聯合國也發布科學報告,指未來20年全球升溫將超過1.5°C,如果全球暖化腳步加快,可能提早在2027年就就升溫1.5°C。台灣當然也無法置身事外,根據中研院環境變遷中心調查,從1911~2020年間,台灣年均溫已上升1.6°C,台灣夏季已由90天增長到約120~150天,冬季則由90天縮減20~40天,縮短將近一半,若不積極減碳,在最糟的情況下,2060年後台灣冬季日數就會歸零,台灣將失去冬天。要減緩全球暖化的速度,得先減少溫室氣體(如二氧化碳、甲烷)及碳排放,而省電、節省能源也是其中重要一環,尤其夏季電費已從6月1日起啟動,依照台電資料,夏天用電量平均提高4成,除了傷害地球、也會傷荷包。台電也提出一些省電方法,首先點名「關掉電熱水瓶」,因為電熱水瓶雖然體積不大,卻是吃電小怪獸,尤其夏天較少喝熱水,建議趁機讓它放個長假來省電,若需要熱水再改用快煮壺,喝不完的熱水放到保溫壺中備用。台電計算,若以5公升的電熱水瓶為例,依照能源效率不同,每年約耗電233~558度,以平均每度電2.6元計算,最多增加1450元。除了電熱水瓶之外,台電也提醒民眾關閉免治馬桶的暖座功能,減少不必要的電力。夏天來臨,台電建議關掉電熱水瓶,偶爾需要熱水時改用快煮壺即可,這樣可省下不少電費。(圖/翻攝自屋子官網)至於夏天耗電最兇的冷氣,台電提醒千萬不要一口氣把冷氣溫度往下調低,希望藉此迅速降溫,因為這樣做非常耗電,原因是冷氣剛開始運轉時正是最耗電的時候,為了達到設定溫度,機器會高功率運轉,如果溫度一下子調得太低,反而把高功率運轉時間拉長,同時也很耗電。台電指出,冷氣溫度每調高1度可省電6%,如果想幫冷氣加速降溫來省電,可以打開電風扇或循環扇,有助於室內空氣對流,提高冷房效果以節省用電;也可將冷氣風量設為自動模式、溫度固定在26度到28度並搭配電扇就十分涼爽。另外,你可能聽過「半夜洗衣服比較省錢」,但其實這並不試用多數家庭,除非有特意選用「時間電價」。根據台電資料,目前全國約98%的用戶都使用「累進電價」,24小時的電費都相同,而「時間電價」則是提高尖峰用電價格,降低離峰價格,兩者價差高達3倍以上,適合每月用電700度以上的住宅,或每月用電1100度的商店評估選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