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家銀行
」 美股 矽谷銀行美股「金」慘! 主要指數全都跌
周二美股主要指數全面收黑,穆迪調降數家銀行信評重新引燃了對美國銀行業與經濟體質的擔憂。芝加哥選擇權交易所(CBOE)用來衡量市場恐慌情緒的波動率指數(VIX)盤中一度觸及兩個月新高。台積電ADR跌近2%,聯電跌2.87%,日月光跌2.44%。國際評級權威機構穆迪周一宣布將將M&T Bank、Pinnacle Financial Partners、Prosperity Bank和BOK Financial Corp等10家美國中小型銀行信評調降一個級別,並將紐約梅隆銀行(Bank of New York Mellon)、美國合眾銀行(US Bancorp)、道富銀行(State Street)和儲億銀行(Truist Financial)等6家大型銀行列入可能降級的觀察名單。穆迪並警告,美國銀行業的信評實力可能因籌資風險與獲利能力減弱而受到考驗。根據紐約聯準銀行發布的季度家庭債務與信貸報告,由於美國人借款創下新高,第二季信用卡逾放比升至11年高點,成為美國銀行業的另一個隱憂。周二收盤,道瓊指數跌158.64點或0.45%,收35,314.49點。標普500指數跌19.06點或0.42%,收4,499.38點。那斯達克指數跌110.07點或0.79%,收13,884.32點。費城半導體指數跌59.99點或1.60%,收3,679.42點。VIX終場上揚1.40%。在連漲了5個月後,標普500指數和那斯達克指數本來距離歷史高點僅不到5%,但8月以來共6個交易日就跌了5天。本月以來,標普500指數已下跌2%,那斯達克指數跌3.2%。標普500指數11大類股跌多漲少,僅醫療保健股、公用事業股和能源股收高。原物料股跌1.05%,下跌最多;其次為金融股跌0.87%。禮來(Eli Lilly)大漲,以及丹麥藥廠諾和諾德(Novo Nordisk)宣布其肥胖藥物Wegovy降低心臟病風險,為醫療保健股帶來提振,終場上漲0.78%,表現最佳。能源股盤中由跌轉升,周二收漲0.49%。最大原油消費國中國的貿易數據令人失望,給原油價格帶來壓力,但美國政府機關給出更為樂觀的經濟預測帶動油價反彈。美國能源情報署(EIA)將2023年美國GDP成長預測從1.5%上修至1.9%。銀行股分項指數下挫1.1%,KBW地區銀行股指數跌1.4%。大型銀行高盛和美國銀行均跌約1.9%,紐約梅隆銀行跌1.3%,儲億銀行跌0.6%。今年早些時候,矽谷銀行(SVB)等3家地區銀行倒閉引爆2008年以來美國銀行業最大的危機。雖然這場風暴已經平息,但投資人仍然保持謹慎。今年以來標普500銀行股指數下跌2.5%,表現遠不及標普500指數(漲17.2%)。穆迪一口氣調降10家銀行評級暴露出投資人對金融股的信心仍然脆弱。反映中概股表現的那斯達克金龍中國指數收跌2.37%。美國交易所成交量總計為109.4億股,與過去20日均量一致。標普500指數有13檔成分股創下52周新高、17檔創新低。那斯達克指數有46檔成分股創下52周新高、195檔創新低。
美銀行業危機再起? 穆迪下調10家銀行評級…掀「8月魔咒」恐慌
美國3大信貸評級機構之一穆迪(Moody's Corporation)於美東時間7日晚間下調了M&T Bank、Pinnacle Financial、BOK Financial和Webster Financial等10家美國中小型銀行的信用評級,並將紐約梅隆銀行、美國合眾銀行與道富銀行等主要銀行列入潛在的降評名單,重燃投資人對銀行業倒閉危機,以及「8月魔咒」的恐慌情緒,美股3大指數8日也同步下挫。據CNBC的報導,穆迪分析師Jill Cetina和Ana Arsov在研究報告中指出:「美國銀行如今持續面對流動性緊縮產生的資產負債管理(ALM)風險,尤其非常規貨幣政策的逐步退場會耗盡銀行業系統內的存款,且利率上升會壓低固定利率資產的價值。」報告續稱:「與此同時,許多銀行第2季度的業績顯示盈利壓力不斷加大,在此背景下,2024年初美國即將進入溫和衰退,資產質量似乎將從穩定但不可持續的水平開始下降,尤其是一些銀行的商業房地產(Commercial Real Estate, CRE)投資組合面臨風險。」穆迪預測,聯準會(Fed)政策利率的大幅上調、Fed銀行系統準備金的持續減少,以及量化緊縮引發的銀行流動性危機,這些原因皆加劇了銀行業的資產負債管理風險。」穆迪評估,聯邦基金利率可能會在更長的時間內保持較高水平,直到通膨回到Fed的目標範圍內,這將讓銀行的固定利率進一步承壓。其中由於資本監管的標準相對較低,區域性銀行將面臨更大的風險。分析師補充:「如果美國陷入經濟衰退(我們預計這將在2024年初發生),銀行業風險可能會更加顯著。」報告一出也重燃投資者恐慌情緒,美國周二(8日)銀行股普遍下跌,高盛和摩根大通分別下跌約2.1%和0.6%。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跌158.64點,跌幅0.45%,收於35,314.49點,該指數一度在盤中重挫約465點。標準普爾500指數下跌0.42%,收於4,499.38點,使該綜合指數本月迄今的跌幅達到接近2%。那斯達克綜合指數則下跌0.79%至13,884.32,8月跌幅收窄至3.2%。據《證券時報》的報導,過去35年來,8月是標普500指數和那斯達克綜合指數表現第2差的月份,也是道瓊工業指數表現最差的月份。回溯歷史,伊拉克在1990年8月入侵科威特;1997年8月亞洲金融風暴開始蔓延;1998年8月俄羅斯爆發金融危機(也稱盧布危機),美國長期資本管理公司(LTCM)瀕臨倒閉;2011年8月美國債務評級遭到標準普爾下調。歷史還顯示,如果當年上半年美股表現不錯,「8月魔咒」的概率可能會更大。同時,總統選舉年前的8月,美股特別容易疲軟,包括:2011年、2015年和2019年,標普500指數、那斯達克指數和道瓊指數均在8月全線下跌。回顧2023年8月,國際著名3大信貸評級機構之一「惠譽國際」(Fitch Group)就在美東時間1日將美國債務評級從最高的AAA評級下調至AA+,理由是「美國政府未來3年的財政狀況預計將不斷惡化」,且面臨「快速增長的總體債務負擔」,以及「治理品質的侵蝕」(an erosion of governance)。如今3大信評公司僅剩穆迪還未調降美國的頂級信評。
矽谷銀行倒閉牽連道瓊一度跌逾200點 還有10家銀行恐步上後塵
美國矽谷銀行倒閉遭接管,令投資人感到恐慌,市場擔心金融風暴再起,美股重挫,13日美股開盤銀行股走弱,也拖累美股同步開低,道瓊指數開盤5分鐘跌逾200點。美股開盤,除了銀行股走弱,道瓊開盤5分鐘跌逾200點或0.64%,標普500跌逾1%,納斯達克跌逾0.9%,費城半導體指數跌近1.5%。美股開盤,除了銀行股走弱,道瓊開盤5分鐘跌逾200點或0.64%,不過,開盤半小時後,道瓊指數一度翻紅上漲逾百點,但之後再度翻黑下跌50點左右,另外,標普500跌逾1%,納斯達克跌逾0.9%,費城半導體指數跌近1.5%。包括歐洲股市也受矽谷銀行倒閉消息衝擊,稍早英國股市盤中下挫2.5%,德國股市重挫3.2%。歐洲股市也受矽谷銀行倒閉消息衝擊,稍早英國股市盤中下挫2.5%,德國股市重挫3.2%。矽谷銀行在48小時內倒閉,美國監管機構為了遏止恐慌蔓延,指出將採取行動,美國聯準會和美國財政部以及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ederal Deposit Insurance Corporation,FDIC)發表聯合聲明,除了矽谷銀行存款戶無論有無擔保都可自由提取存款外,聯準會也建立新的「銀行定期融資計畫」(Bank Term Funding Program,BTFP),提供金融機構最長 1年的貸款,並以面值接受美國公債、MBS 等合資資產作為抵押,BTFP 成為銀行籌措流動性的全新管道。不過上述的聲明和融資計畫似乎仍無法暫緩市場擔憂,除此之外,外媒還透露有10家銀行可能出現危機,因為過去一年的淨利差都收窄或擴張幅度最小,像是美國第一共和銀行(First Republic Bank)也有流動性危機,消息傳出後,各地分行外自周末就湧現通宵排隊人潮,這些民眾都是準備在銀行一開門就要提走積蓄,根據《彭博社》消息,第一共和銀行開盤後也崩跌67%。外媒還透露有10家銀行可能出現危機,因為過去一年的淨利差都收窄或擴張幅度最小。(圖/翻攝自推特)
矽谷銀行「倒閉危機」!恐動搖台股投資信心 牽動「國安基金」退場
美國聯邦監管機構宣布矽谷銀行倒閉,引爆金融海嘯之後最大的銀行危機。金融業高層表示,最擔心的是如果美國經濟快速下滑,就會衝擊到台灣經濟,但以美國對銀行監管嚴格,應該還不至於造成系統性的風險。法人則認為,台股投資信心可能會受動搖,將牽動4月國安基金是否退場決策,不過,研判衝擊應為短期性。據金管會統計,國內金融業對於矽谷銀行都沒有曝險,僅只有投信基金對矽谷銀行曝險新台幣3億元。就目前發展,對於台股將造成投資信心動搖,國泰證券證期處經理蔡明翰表示,美國矽谷銀行倒閉確實有金融系統風險的感覺,無論是美股或者國際股市有恐慌性的壓力,值得關注,目前看來還限於短期性衝擊。金融業高層表示,矽谷銀行過去以低利吸收存款,再利用存款包裝成債券等高槓桿操作,但是隨著美國快速升息,矽谷銀行流失存款、債券價值減少等雙重困境,出現流動性的風險。之所以會引起恐慌,造成金融海嘯,銀行也是透過「高槓桿」財務操作而釀成,據了解目前還有10家銀行也面臨危機,是否會造成系統性風險,金融業高層認為,確實要注意後續的發展,若再擴大的話,後續衝擊恐怕不小。若真的衍生成金融海嘯、系統性風險,從歷史經驗,以金融海嘯對台灣的影響,除了金融業投資衍生性商品、股市等資產損失之外,也衝擊到了台灣經濟,尤其台灣出口導向為主,若重現金融海嘯,台灣經濟恐怕也難以逃脫。就過往經驗來看,金融業高層表示,屆時政府會採取寬鬆的貨幣政策。金融方面,擬對存款進行保障,避免存款人信心崩潰大舉擠兌。經濟快速下滑,企業將營運困難,甚至有企業面臨倒閉危機,政府會要求銀行挺企業,對經營困難的企業不能緊縮銀根,並進行利息補貼,政府也希望企業挺員工,勿任意裁員,釀成失業率攀升。股市方面,政府也會提振投資人信心,推出限制放空措施,避免股市禿鷹、國安基金在場內護盤等措施。不過目前情況,蔡明翰認為雖矽谷銀行倒閉確實會讓投資人信心動搖,加上3月底美國聯準會升息等不確定性,將牽動國安基金4月召開例會時決定是否退場的決策。
美金融業2008年來最大倒閉案 矽谷銀行周五暴雷停牌全球銀行板塊震盪
加州金融保護與創新部(DFPI)於周五(10日)關閉了「深陷流動性危機」的矽谷銀行,並將美國聯盟存款保險公司(FDIC)指定為接收方,介入後續存款保險事宜。這是美國自2008年金融危機來最大銀行倒閉案,拖累全球銀行業市值蒸發數十億美元。白宮經濟顧問擔憂,矽谷銀行的危機是否會蔓延成一個更有系統性的危機。英國、德國的監管機構也紛紛盯緊當地銀行系統。FDIC則創建了聖克拉拉存款保險國家銀行,該銀行現在持有矽谷銀行的受保存款。矽谷銀行成為2023年美國第一家倒閉的投保銀行機構。這也是本周美國第二家地區性銀行陷入危機,此前虛擬貨幣銀行Silvergate Capital Corp.宣佈自願清算銀行業務,引發銀行股拋售及市場對更多機構可能倒閉的擔憂。矽谷銀行流動性危機引發的恐慌情緒在金融界蔓延。矽谷銀行的母公司SVB Financial周五盤前一度暴跌68%,並於周五早上停牌。納斯達克晚些時候表示,暫停矽谷銀行金融集團的股票交易,矽谷銀行將一直停牌,直至滿足提供更多資訊的要求。在矽谷銀行爆雷後,排名前10的美國區域性銀行最有可能面臨壓力,其中就包括和矽谷銀行一樣總部位於加州的第一共和銀行(FRC)。圍繞矽谷銀行的恐慌始於周三(8日),當時其母公司表示將計入18億美元的投資銷售稅後虧損,並尋求通過出售普通股和優先股的組合來籌集22.5億美元。週四,由Peter Thiel參與創立的知名創投Founders Fund建議企業從矽谷銀行提出資金後,矽谷銀行的危機迅速惡化。白宮經濟顧問Bharat Ramamurti早些時候表示,隨著矽谷銀行股價暴跌,財政部非常謹慎地對其進行監控。有媒體統計稱,全美108家銀行中有102家銀行去年第四季度淨息差擴大。剩下的10家銀行在過去一年淨息差收窄、或擴大幅度最小:矽谷銀行排在第11位,去年第四季度淨利息收入和平均總資產比值為1.93%,高於去年同期的1.83%。矽谷銀行的危機,也引發了其他國家監管機構對矽谷銀行在當地子公司以及銀行業潛在風險的重視。據知情人士透露,英國央行下轄審慎監管局(PRA)正密切追蹤英國銀行業和更大範圍的市場形勢,並與受其監管的金融機構保持密切的聯繫。德國金融監管機構BaFin的一位發言人周五表示,正在考慮當前的事態發展,並將反映在其持續監管中。矽谷銀行德國2021年最新財務披露稱,它是一家小型、不復雜的機構,由於在資本和流動性方面依賴母公司,因此不受德國資本要求的約束。
凱基銀行統籌主辦「新和能源開發」新臺幣56.4億元聯貸案 大型屋頂型漁電共生聯貸案 獲金融業高度支持超額認購
新和能源開發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新和能源」)新臺幣56.4億元聯貸案已成功募集完成!凱基銀行今(24)日由商業金融處副總經理王智勇及共同主辦行台北富邦銀行代表銀行團與新和能源董事長曾慶成簽訂聯合授信合約,本聯貸案授信期限共15年,總額度新臺幣56.4億元,吸引10家銀行熱烈參與,並以超過1.5倍的額度認購結案,獲得金融業對綠色金融高度支持。 凱基銀行長期關注綠能產業發展,自2018年起主導綠能聯貸金額已逾新臺幣500億元,近年來除了持續參與太陽能電站聯貸案外,亦積極統籌漁電共生聯貸案,繼去(2021)年8月統籌主辦志光能源新臺幣57億元地面型漁電共生聯貸案,以及今(2022)年3月統籌主辦新臺幣82億元的南旭新日泰地面型漁電共生聯貸案後,本案係今年完成的大型屋頂型漁電共生聯貸案。未來將持續深耕並協助相關優質業者取得融資。 新和能源為國內知名三家壽險及一家國內規模最大的專業重電廠商與誠新國際共同投資,為國內大型且開發成熟的屋頂型漁電共生案場,此次漁電共生聯貸案,凱基銀行再次展現財務專業服務能力,及積極實踐永續金融之行動力,並與台北富邦銀行共同擔任統籌主辦行,同時包括王道銀行、兆豐銀行、農業金庫、台中銀行、高雄銀行、安泰銀行、聯邦銀行、板信銀行參與,募集期間響應熱烈。本案完工商業運轉後,每年將生產約1.6億度電,創造約8萬噸的減碳效益,為環境永續盡一份心力。 凱基銀行響應政府落實2025年再生能源發電佔總裝置容量20%之政策目標,自2016年起陸續參與太陽能發電、離岸風電等再生能源電廠融資專案,促進台灣綠能產業的永續營運。凱基銀行期望運用核心職能,落實責任金融,實踐母公司中華開發金控之低碳永續經營目標。
「炒房團」手法大公開 金管會證實「銀行」涉及協助養地囤屋
金管會今天(9日)公布第二波炒房團金融檢查,發現確實有銀行行員等金融機構與北部地區2個炒房團、投資客、建商等,利用投資理財課程誘導民眾透過融資、選擇性信用管制等,以銀行等貸款資金炒房、養地、囤地及囤屋,違規手法樣態近20項。金管會表示,110年底啟動第二波不動產授信業務專案金融檢查,包括:10家銀行、7家信用合作社及3家票券金融公司,業於111年3月31日完成檢查。本次專案檢查發現涉及有投資客、建商以金融機構之資金炒房、養地、囤地及囤屋、部分金融機構涉有違規情事之缺失:就媒體報導炒房團利用投資理財課程誘導民眾向銀行融資炒房,檢查發現有銀行行員至炒房集團舉辦不動產投資講座或說明會場所進行簽約對保,相關借戶顯示有還款繳息能力偏低、買賣契約與貸款契約簽名字跡不同、特定人於貸後代理提領大額現金、繳息資金由特定第三人現金存入、售屋款匯入借戶帳戶後由特定人提現等內控缺失。部分金融機構涉有違反中央銀行及金管會規定,有關涉違反央行選擇性信用管制規定者,例如:寬限期、核貸成數控管、動工款、調整期處理方式及執行等;另有涉銀行法第72條之2限額控管、風險權數計提不符等問題。其他缺失還包括,借戶於短期內頻繁買賣房地產,在同一銀行申貸,未確實查明實際購屋用途,仍以自住條件核予高成數貸款,不利防範投資客以銀行資金炒房。對未徵取土地興建計畫者有核予長年期購地貸款,或借戶未如期取得建照動工,持續展延,有依原條件展延、或未依原批覆條件控管外,或有於展延時解除條款或調整利率者,不利防範借戶以金融機構資金養地及囤地。辦理餘屋貸款部分,有建商一再展延未推案銷售,金融機構未確實瞭解久未銷售及去化緩慢原因,持續依原貸款期限及條件展延,不利防範借戶以金融機構資金囤屋。對未依計畫興建廠房者,一再展延,未依原批覆條件控管,核准展延時又調整利率,不利防範工業區土地炒作。金管會表示,第一次檢查亦發現有炒房團利用投資理財課程誘導民眾向銀行融資炒房,已函請銀行公會研議「防範投資客炒房及人頭戶申貸機制」,金管會將邀集案關金融機構負責人提出說明,以瞭解對防範投資客炒房之內控作為,金管會、央行也會進一步依情節採取適當之行政措施。
再打囤房、建商養地 金管會黃天牧親曝:年底金檢20家金融機構
金管會主委黃天牧今天(23日)在立法院財政委員會備詢時透露,由於社會大眾高度關切資金大量流入房市、不動產價格高漲的議題,金管會將在年底金檢不動產貸款業務,以「豪宅、餘屋、土建融貸款」為主,並已選定10家銀行、7家信合社及3家票券公司。由於2021年金管會專案金檢中,主委黃天牧就證實發現銀行給予建商多次續貸的條件都是相同利率等,意即「有用貸款協助建商養地」實際案件,因此這二年金檢重點都是著重在「土建融、餘屋貸款、豪宅貸款」的項目。至於金管會啟動新一波的金融機構金檢行動,是否真能遏止資金與豪宅價格、建商養地、投資客囤房的連動性與關聯?也受到各界注目。金管會主委黃天牧表示,年底金檢的金融機構名單,主要是在豪宅、餘屋及土建融貸款業務中成長較高所篩選出的銀行、信用合作社與票券,黃天牧也強調,金檢不會影響民眾購屋貸款的需求。黃天牧指出,這一次的金檢內容,進一步了解這20家金融機構的資金金流,是否有做好「貸後管理」,並對於購入的土地遲未開發的審視進度情況,金融機構是否有做好管理,主要就是針對各界比較關注的「養地囤房」層面上。
重捶炒房 金管會年底啟動不動產金檢
金融機構是否以資金協助拉高豪宅價格、讓建商養地、囤房?金管會要查。金管會主委黃天牧23日首度揭露,年底將啟動新一波不動產貸款金檢,已選定10家銀行、7家信合社及3家票券公司,金檢內容著重在豪宅、餘屋及土建融貸款。2020年底到今年初金管會亦有不動產專案金檢,但當時是10家銀行與3家票券公司,這次多加7家信合社,黃天牧解釋:「信合社其實做很多不動產授信業務,尢其土建融業務。」黃天牧強調,這次金檢「廣度跟深度都會加強」,數量比去年增加,因為不動產價格高漲、資金大量流入房市,這是大家關心的公眾議題,金管會作為內閣成員,雖然在此議題上,不是扮演最前衛的角色,但可從銀行的風險管理上,黃天牧說:「我覺得金管會還是有一些可以著墨的地方」,因此像央行第四波以來的相關的措施,都會要求納入金檢的範圍,及要求銀行積極配合,金管會與央行是互相合作、積極努力。2021年金管會專案金檢,黃天牧說,的確發現銀行允許建商用同樣的利率、條件等不斷續貸,即有用貸款協助建商養地的情況,去年金檢重點是「土建融、餘屋貸款、豪宅貸款」,今年金檢重點亦同,但黃天牧強調,檢查不會影響到民眾一般的購屋貸款需求,完全就各界比較在乎的養地囤房,了解金融機構在資金金流管理上,是否有可再加強的地方。黃天牧表示,這次被金檢的金融機構是依一些資料篩選出來,主要是豪宅、餘屋及土建融成長較高的金融機構,要了解這些金融機構有沒有作好「貸後管理」,有沒有重新審視這些購入的土地為何遲遲未開發?有沒有去檢視他為什麼不開發?這些該做的事情還是要請金融機構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