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學年
」 教育部 少子化 停辦 停招 缺額少子化衝擊!113學年18所小學將停辦 都會、偏鄉兩樣情
廢校議題中,代理老師是另一焦點,他們沒有正式老師的保障,所以常以「免洗筷」自嘲,大家想到就用、用完就丟。(圖/中國時報謝佳潾攝)台灣近10年因少子化衝擊,共裁併44所國小,113學年度又將停辦18所,創歷年紀錄,其中僅剩2名學生的澎湖縣虎井國小祭出送機票招生仍回天乏術,屏東縣5年內裁併6校更引發爭議,地方憂心廢校如廢村,反觀都會區年年增新校,全台少子化出現都會、偏鄉兩樣情。裁併學校 多在苗栗南投屏東等偏鄉據教育部統計處資料顯示,從103至112學年度,以不包括附設國小、分校分班計算,全台公私立國小共裁併44所,多在苗栗、南投、嘉義、屏東、台東、花蓮、澎湖等偏鄉,同時新增27所國小,集中在雙北、桃園、新竹、台中、台南等都會區。依各縣市政府公告統計,113學年度全台有18所國小停辦(含分校分班),分別有桃園市4所、苗栗縣1所、南投縣3所、屏東縣3所、台南市4所、高雄市1所、澎湖縣2所,創下台灣教育史紀錄,廢校背後的隱憂引起地方熱議。將停辦的18所國小中,澎湖縣虎井國小是全國人數最少,因屬二級離島,加上與馬公本島船程不到半小時,島上人口外移嚴重,全校只剩2名學生,校長率5位老師撐了好幾年,曾祭出「三餐免費、加送5張機票」等方案,無奈仍無力回天,連5年招生掛零;今年2名學生畢業後,就因沒有學生形同自動廢校,將整併為馬公國小虎井分班。澎湖虎井國小送機票招生 仍回天乏術澎湖縣竹灣國小則因工作機會不多、人口老化嚴重,僅4名學生,連下課時都玩不了鬼抓人,將整併為池東國小竹灣分班,學生仍在原址上課,至114學年度才停辦併入池東國小,該校學區轉為自由學區。由此可見,偏鄉、人口老化與外移成了廢校前奏,即使大撒幣也回天乏術,而廢校的下一步是否等同廢村?近來已成屏東縣民的擔憂。依資料指出,屏東縣在109、110學年度共裁併3所國小(另有4所分校、分班遭廢,統計處未算在列),加上113年度又裁3所,近5年內裁6校引起不少爭議。屏東縣將停辦的學校中,除凌雲國小地處屏東市、人數足夠,但考量未來會與屏科實驗高級中等學校學制重複、學生來源重疊而決議停辦外,僑智、舊寮國小都是連續4、5年學生總數低於50人的偏鄉學校。3所國小在評估期間即引發民眾不滿,居民不僅到縣府前舉布條抗議,還嗆教育處黑箱作業,家長更是怒訴「以人數作為廢校考量是對偏鄉不公」,雖然教育處澄清人數僅是評估項目之一,但家長不埋單,直言偏鄉小學就是不受重視。屏東還有9校岌岌可危 教育政策須因應屏東縣議員洪明江也認為,針對少子化衝擊,政府應在教育政策有所因應,而非以裁併校來解決;縣議員蔣月惠更擔憂,廢校的下一步可能就是廢村,她說,學校存在不僅是教育功能,更是地方精神象徵,同時也是社會安全網很重要的一部分。對於廢校爭議,屏東縣長周春米日前在縣議會專案報告,詳細交代屏東縣內國小狀況,卻驚見還有9所國小岌岌可危,且都是偏鄉小校。雖然澎湖縣與屏東縣政府都強調,經費不是學校整併的考量,提升學生與老師的競爭力才是主因,但廢校幾乎都在偏鄉的事實,已對地方造成莫大衝擊。
佛光一度拉近差距只差7分 台師大挺過考驗決賽門票入袋
112學年富邦人壽UBA大專籃球聯賽公開一級第2場女子組4強賽,台灣師大透過防守壓制佛光大學三分外線發揮,首節26比9打出雙位數領先,雖然第3節一度被追到剩7分,台師大還是挺過考驗,79比66搶下冠軍賽門票,繼109、110學年之後,再度和世新大學女籃爭冠。台灣師大女籃總教練梁嘉音指出,團隊開賽融入度好,一開始就打出20比3的節奏,主要歸功於防守、還有防守籃板,「佛光大學是很可敬的對手,衝搶相當積極。第一節我們就是守好佛光的外線還有鞏固籃板,儘管第3節因為防守鬆懈顛簸了一下,最後還是順利再把比數拉開,主要是主力在適當時間跳出來,例如陳昱潔低位單打、林品妤第4節關鍵三分球跟還有接住陳昱潔策應給她的球。」攻下15分、14籃板的陳昱潔透露,聽過很多人說台灣師大女籃守好她就可以,她對於這點相當生氣,並說:「台灣師大女籃還有其他好手,我也知道對手會針對我有一套防守策略,我告訴隊友打出這季最好的球,全力拚戰就是。」此役台師大上半場拉開的另一關鍵,是古寶誼上半場進帳14分(全場19分),加上林佳蓉23分、11籃板,台師大籃板54比31擁有絕對優勢。佛光大學總教練楊淑淨認為,球隊輸在三分投得太遲,直到第4節才投進全場手記三分球為時已晚,且防守上的盯人、區域沒交代清楚、籃板球又輸太多,種種劣勢種下敗因,她補充:「對戰上以今年聯賽來說,前兩場我們贏球,還是告訴球員前面兩場贏不代表今天也贏,可能大家太想做好了,比較交代不清楚,也因為太想要了,動作比平常僵硬,還是肯定大家表現。明天是今年度最後一場比賽,希望球員能夠享受,把佛光山的態度打出來。」佛光大學李宜樺(中)貢獻22分,可惜未能助隊獲勝。(圖/中國時報杜宜諳攝)台灣師大林佳蓉(右)全場斬獲23分、11籃板。(圖/中國時報杜宜諳攝)
成軍不到4年就闖6強!美和科大女籃成本屆UBA最大黑馬
UBA大專籃球聯賽女子組大黑馬美和科技大學,再度用拚勁和對籃球的熱愛寫下隊史新篇章!成軍不到4年就殺入6強複賽,且在複賽首戰還嚇出衛冕軍世新大學一身冷汗,第二戰就大爆冷門擊敗文化大學,拿下隊史對戰首勝,未來每拿一勝都是新里程碑。美和科技大學女籃隊在110學年度拿下二級冠軍,上學期首度征戰一級就拿下第7,本學年度再上層樓,六強複賽前夕,球員自發性地號召、加練,年假只休兩天,初二就開訓,一天兩次、練四天休一,且全隊陳千惠、許可欣、許可微、蔡幸瑜、蔡幸萱、莊陳琳、潘伊宸、彼葳、古鈺婷、張恩惠和張慧瑛等人皆到齊,沒人喊苦。美和科大女籃隊由教練顏君彰一手創立,4年前他憑著一顆熱愛籃球的心,決定在南台灣成立一支女籃隊,找資源、拉贊助和招募球員,費盡心血、困難重重,如今翻身成為全國女籃勁旅,讓顏君彰非常感動。「創立初期遇到很多挫折,美和科大投入資源,但學校能力還是有限,很感謝長期以來資助球員學費、旅費、營養金等的優質典範企業,和具有社會責任的企業代表人,如北一文教機構、泓源建設股份有限公司、健友國際企業有限公司、嘉隆鋼鐵股份有限公司 、嘉曜鋼鐵有限公司、JC SPORTS 公司、靜遠商會和靜昇商會等,有他們的支持,才有今天的美和科大女籃。」顏君彰說。跟傳統頂級強隊相比,美和科大選手的天賦和技術都小有差距,但靠著拚勁和努力仍打出一片天。顏君彰透露,「進入6強雖已達成目標,但心中仍有夢想,盼能挑戰小巨蛋(四強),目前已搶下1勝,至少要拿下前5名。」台灣少子化嚴重,許多學校招生出現困境,顏君彰也許下三個願望,第一是美和科大能永續經營,第二是球隊能成為甲一級的常客,第三就是把球員送進WSBL。他說,「我的籃球心願就是替這群孩子打造舞台,能無後顧之憂打球。」畢業於HBL女籃傳統名校永仁高中的許可欣,從文化大學轉至美和科大後成為主力,未料去年預賽與台科大之戰傷到右膝,導致十字韌帶斷裂,經歷漫長的復健才重返球場。許可欣回憶復健之路還一度哽咽,「很怕跟不上隊友,尤其剛回到球場上,速度、爆發力和球感都不好,在場上迷失自我,所幸家人、教練和隊友都不斷給我鼓勵,之後我心態轉變,替球隊貢獻不一定靠得分,才逐漸找到定位。」教練顏君彰談到子弟兵則說,「許可欣球商很高,是球隊下學年度的隊長;她努力克服傷勢,如今在六強賽也逐漸找回昔日身手,是球隊不可或缺的球員之一。」
超狂通識課3/北中南學子最愛課程一次看 醫療比例高「貼近生活又實用」
美國名校耶魯大學三百年來最受歡迎的選修課是「快樂學」,台灣的學子呢?CTWANT記者調查北中南大學最夯通識課的前三名,發現醫療相關課程居多,以中興大學為例,前三名包括兩堂不同指導教師的《生活與醫療科技》與《體驗生活中的醫學》。中興大學校方表示,前三名授課教師皆為彰基醫師,由於學士後醫學系去年才成立,錄取名額僅有23名,因此推測大多是其他科系學生選修。台大本學期最受歡迎的通識課是《國民法官必備之基礎鑑識科學》,總共有2592人登記搶修,其次是《鋼琴作品與演奏欣賞》2548人登記、《毒道之處~看不見的危機》2214人登記。南部的中山大學最受歡迎的通識課是《科學、媒體與文化》,指導老師李育諭認為台灣學生雖然仍屬被動,但已經愈來愈勇於發言,和過去大為不同,而且很有自己的想法,並不脆弱。中興大學公關部門告訴記者,第一名的《生活與醫療科技》早在110學年度即已開課,授課教師王偉勛是彰基骨科部副主任,課程內容包含急診常見疾病如腦血管、發燒,以及骨科常見疾病如退化性關節炎、骨科常見手術等,「應是教授內容實用,所以很受學生歡迎。」中山大學最受歡迎的通識課前三名,領域也涵蓋非常廣,包含科學、人工AI、文學領域,第一名《科學、媒體與文化》的指導老師李育諭表示,這門課是希望從媒體、文化等各層面去研究科學領域,也讓學生了解科學影響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停電,有一段期間經常停電,造成許多人生活不便,我就發現不少學生對核能的立場突然轉變,原本是主張反核,現在卻不同了。」李育諭說,這顯示這些學生對科學不夠了解,所以才希望透過這堂課,讓更多學生對科學有個全面的了解,不至於發生一個事件,就瞬間改變觀點。中山大學最受歡迎的通識課是《科學、媒體與文化》,指導老師李育諭同時也是農業專家,曾教過《都市農業與永續發展》,帶著學生一起栽種農產品。(圖/翻攝自中山大學官網)為了讓課程內容更貼近學生,李育諭在開課初期會調查學生對於課程的喜好,雖然仍有一些課程設計,但中心思想是「學生想學什麼,我們就教什麼」,也盡量多元化刺激學生思考,例如會邀請《科學月刊》的主編與記者,讓學生了解一篇科普文章誕生的過程,同時自己也嘗試寫一篇科普文章。「我也鼓勵同學們將文章投稿到科工館,參加它們舉辦的《全國科學探究競賽》,結果去年學生們表現很好,分別得到第二、三名跟佳作。」不僅如此,李育諭盡量讓學生在課堂上分組討論,避免從頭到尾都是老師講課,也從中更了解學生的想法。「例如我很驚訝他們對於AI的看法,現在網路詐騙這麼多,但學生們卻希望AI盡量開放,最好不要有任何限制,所以我就會經常提醒他們要多小心。」李育諭說,現在的年輕學子相當注重創意,所以總是希望刺激愈多愈好,「我也發現學生們愈來愈會表達自己的意見,只是還是比較被動,一定要被點名才會發言,但他們沒有那麼脆弱,所以大人們實在無須過度保護。」中山大學的學生也在PTT上發言,表示原本以為《科學、媒體與文化》是涼課,才會有這麼多人搶修,實際上課後發現課程內容豐富、教師幽默有趣,所以覺得這堂課實在是通識課的典範,鼓勵學弟妹們未來選修。
大學退場…教育部補助將擴及教職員工 六大措施確保學生權益
針對本報報導「大學退場,博士老師到中小學代課,學生像球被踢來踢去」,教育部31日回應,如學校聘任近3年全面停招或停辦學校的人,明(2024)年起,教育部補助將從原本僅限於教師擴及到教職員工;此外,針對退場學校學生安置,教育部提出六大措施,以確保他們到新學校可以安心就學。本報10月30日報導,107至111學年有南榮科大、稻江科技暨管理院、蘭陽技術學院、高美醫專、亞太創意技術學院及台灣觀光學院等6校停辦,共270位教職員面臨失業,但教育部「私立高級中等以上學校人力躍升培訓及媒合平台」僅成功媒合80人(約3成)轉業,實在太低。教育部同時安置這6所停辦學校共1516位學生到其他學校就讀,截至今年1月底,退學249人,安置學生退學率16.42%,是110學年大專校院平均退學率7.3%的2.25倍,非常高。對於停辦學校教職員工轉介,2021年起,如學校聘任近3年全面停招或停辦之學校編制內專任教師為專任(案)教師,教育部依教師職級核予相應之補助。教育部表示,從2024年起,此計畫補助對象修正為教職員工。關於停辦學校學生的安置,教育部提出六大措施,包括「透過退場基金提供分發學校及安置學生經費補助」、「推出學習輔導措施」、「持續提供弱勢學生經費補助」、「補助特教學生就學協助與資源」、「責成分發學校設置單一窗口」及「到校實地訪視」。全國私校工會副理事長尤榮輝表示,關於退場學校教職員工的轉介,「私立高級中等以上學校人力躍升培訓及媒合平台」的功能不彰,教育部應更主動、積極去介聘停辦學校教職員工找到新工作;此外,教育部應先跟被安置學生座談,了解他們在新學校遇到什麼困難,才能對症下藥。
6大專院校停辦…僅3成教職員轉職成功 教育部回應了
私立大專校院停辦後,師生何去何從?據統計,107至111學年有6所私立大專校院停辦,共270位教職員面臨失業,但教育部平台僅協助80人、約3成轉職成功,其他7成要自謀出路;而審計部報告也顯示,這6所學校學生安置到他校就讀後,退學率高達16.42%,是大專校院平均退學率的2.25倍。107至111學年有南榮科大、稻江科技暨管理學院、蘭陽技術學院、高美醫專、亞太創意技術學院及台灣觀光學院等6校停辦,分別有126位、31位、45位、20位、22位及26位共270位教職員面臨失業。教育部建立「私立高級中等以上學校人力躍升培訓及媒合平台」,透過培訓及媒合,協助這些退場學校教職員到其他學校、業界或自行創業。不過教育部統計,從107年到今年,這個平台僅協助80名(約占3成)大專校院教師轉職成功,也就是7成停辦學校的教職員要自謀出路。教育部技職司副司長柯今尉說,此平台會媒合退場學校教師到其他學校或業界去,若有學校要新聘這些教師,教育部會連續補助3年,不過現在各校都面臨少子化衝擊,教師需求不高,媒合不易;至於轉到業界,則要看老師專長有沒有符合企業所需。另審計部的報告指出,這6所學校停辦後,教育部共協助分發1516位學生到其他學校就讀,截至今年1月底,在學178人、畢業1072人、轉學12人、休學60人及退學249人,其中安置學生退學率16.42%,是110學年大專校院平均退學率7.3%的2.25倍。對於停辦學校學生的安置,教育部表示,會將他們轉到鄰近同類別、同等級的對應系科及學制的學校,並配合他們工作需求,學生也得具體敘明理由提出特殊因素,由教育部協調並彈性提供學生選擇學校空間。停辦學校學生轉到他校後,多數因工作或經濟因素休退學,而非由新安置學校勒令退學。
新北國中小學童視力 教育局統計不良率高達55%
3C產品普及,學童使用手機、平板頻率增,加上近3年受疫情衝擊,戶外活動時間下降及使用線上教學,新北市111學年度國中小學童視力不良率達55.35%。教育局強調,正積極於各校宣導護眼專案,縮短使用螢幕時間,每節課以20至25分鐘為原則。據新北市教育局統計,106學年度至110學年度,國小生裸視視力不良率連續5年突破45%,國中生則是連續5年突破75%,而111學年度國中小學童視力不良率達55.35%,換言之每2名國中小學童就有1人視力不良。教育局表示,透過學生健康檢查掌握學童視力健康,凡是任1眼裸視視力低於0.9的就會被判定為視力不良,其中可能包含遠視、近視、散光、弱視等;雖受到疫情衝擊,學童到戶外活動的時間減少,待在家線上教學,造成全國國小學童裸視視力不良率提高0.74%,但新北市國小學童裸視視力不良率僅提高0.1%。教育局也與衛生局合作協助兒童視力保健,自108學年度起,每年投入超過2000萬元,提供幼兒園中班至小6學童每年1次免費專業視力檢查,服務超過5萬名學童。教育局強調,落實教育部「國民小學使用電子化設備進行教學注意事項」,函請各校縮短使用螢幕時間,每節課以20至25分鐘為原則,並參考國健署「護眼123」專案視力衛教相關指引,規畫課程內容。值得一提,瑞濱國小及厚德國小推動戶外活動120政策,鼓勵下課時間教室淨空,每天讓學童到戶外活動至少120分鐘。瑞濱國小校長李瑩映表示,入學前會和家長及學生簽訂3C產品使用公約,也在校內推行「3010」概念,近距離用眼30分鐘後,讓眼睛休息10分鐘。厚德國小校長潘志中表示,學校調整、改善教室內課桌椅、燈光等硬體設施,許多學童放學後會到安親班,也和周邊安親班溝通,提醒學童正確用眼習慣,並適時讓眼睛休息。新北市驗光生公會理事長邱建誠也呼籲,閱讀時應與書面保持30公分距離,飲食方面可以多攝取維生素A、D,同時培養到戶外活動的興趣。
代理教師找嘸人2/談福利就是勞工? 代理教師嘆:提義務就是公務員
代課老師是校園師資的「備用電源」,然而因為本身並非正式師資,因而常受到歧視與霸凌,「標籤化」的職場環境再加上薪資沒有上調空間,種種不友善的條件都迫使許多持有教師證的代理老師轉換跑道,甚至不願投入教學職場。目前已有一年教學經驗的代理老師陳小姐直言,「談義務,代理老師是公務員。談福利,代理老師就是勞工。」在校園內行政工作理應由熟悉校務的正式老師優先擔任,然而正式老師常常不願接行政職務,而代理老師是各校一年一聘,代理老師在擔心「丟飯碗」的情況,往往只能不情願地接下行政工作。她說,除特定縣市及國立高中外,代理老師不管服務年資多久,「死豬價」的薪水一價到底,和正式老師同工不同酬,若無該教育階段或該專長的教師證,學術研究費用會打8折,且代理教師為勞保勞退,也無考績獎金,今年教師節更傳出有代理老師沒拿到教師節禮物的情況。談到代理老師薪資問題,全國代理暨代課教師產業工會理事長黃湘仙表示,全國中小學代理老師在110學年度已達3萬2239人,然而各縣市代理教師並沒有統一敘薪標準,能按年資敘薪的只有台北市、金門縣和國立高中的代理老師,其他縣市「代理10年或20年,領的薪水都還是一樣」,工會認為全國應統一代理老師的敘薪標準,目前已提出釋憲,憲法法庭也已受理。她也舉自家人為例,她的家人在南投擔任代理老師26年來都是同樣薪資,薪資完全「凍漲」毫無上調空間,一般代理老師平均待5至7年就會評估是否要繼續從事這份工作,因此依年資敘薪的確是留任代理教師人力的重要關鍵。 全國代理暨代課教師產業工會理事長黃湘仙表示,代理教師是調節正式教師人力很好的制度,唯有把代理教師制度完善,才會有人願意留下來。(圖/黃鵬杰攝) 黃湘仙也說,「學校其實很愛將代理教師和正式教師之間標籤化,教育現場真有人認為代理教師矮人一截,也有很多不友善、職場霸凌、歧視或不平等對待。」其實代理教師是調節正式教師人力很好的制度,在不開正式缺的狀況下,又希望教育人員具有專業性,唯有把過渡期制度做好,才能留住教育人才。社團法人瑩光教育協會理事長藍偉瑩指出,根據大數據調查,其實每年退休教師人數和通過教甄人數差不多,若通通進入教育現場理應能平衡,但事實上很多人教育學程修畢取得證書後,發現自己並不喜歡這個職場,加上社會給予教職的框架太多,都會區家長對老師期待又更高,在全台薪水都一樣的情況下,大多數人會選擇前往非都會區任教,學生數量也相對少,往往許多人選擇往鄉下去執教。長期關心軍公教族群的民眾黨立委張其祿坦言,代理代課老師在校內猶如二等公民,往往正式老師不想做的工作都推到代理老師身上,代理老師做的多卻領的少,考不上正式老師只好做牛做馬、被不平等待遇,相當不合理。他也指出,以往教職是相當有競爭力的工作,近年來因教師整體待遇和一般工作差距越來越小,為人師還要負責政策任務、行政業務、應付家長,其實是份苦差事,當上正式老師至少有保障,但退而求其次成為代理代課老師,恐怕就沒那麼多人願意,而整個公部門及軍公教產業都有人才流失的問題,政府都應該正視這些潛在的問題。民眾黨立委張其祿表示,代理代課老師在校內猶如二等公民,有許多不平等的待遇,相當不合理。(圖/報系資料照)
政府投入公私校經費差距逾10倍 學者:補助私校生3.5萬學雜費「為德不卒」
教育部明年2月起將補助私立大專校院學生學雜費3.5萬元,不過在今天一場座談會中,學者專家表示,現在教育部投入公私校學生的經費差距在10倍以上,加上社經地位較差家庭的小孩及弱勢生主要集中在私校,教育部這項政策仍是「為德不卒」。台灣私立學校教育產業工會、守護台灣教育平台、高教工會、台灣教授協會及台灣學生聯合會等等團體今天共同舉行「高等教育改革論台」,他們共同主張消彌公私校差異、推動高教公共化。民進黨立委范雲指出,依教育部110學年的資料,政府投入台大、清大學生的經費是每人22萬元、成大及陽明交大是19萬元、東吳是1.5萬元、輔大是1.2萬元,由此可見公私立大學學生所受到的差別待遇有多大。教育部明年起要補助私校學生學雜費3.5萬元,這是一個好的開始,但仍舊不夠。高教工會理事長周平表示,台灣公部門投入高等教育經費僅占GDP(國內生產毛額)的0.39%(約為724億4500萬元),遠遠不如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國家的1.4%。周平表示,現在公立大專每年學雜費平均6.2萬元、私立大專則約11萬元,明年2月起教育部補助私立大專學生3.5萬元,但仍是「為德不卒」。他認為,社經地位較差家庭的小孩及弱勢生主要讀私校,政府應該增加高教投資,以照顧私校學生。台灣私立學校教育產業工會監事會召集人陳秋瑩說,如果政府願意,可以再逐年補助私校生6500元學雜費,兩年就可以拉平公私立學校學生1.3萬元的學雜費差距,113年、114年增加的預算僅是38.2億元、71.4億元,並不會很多。陳秋瑩進一步說,明年起公立大專校院教師學術研究費調高15%,但私校則要自己可以負擔7.5%,教育部才會相對補助7.5%,這沒有幾所私校做得到。她建議教育部,只要私校願意調高一定的比例,例如5%,教育部就要相對補助5%,這樣私校教師才可以真正被加薪。今天與會的教育團體一致主張,政府應該投入更多高教經費,消彌公私校差異,讓學生學雜費齊一;教職員待遇齊一,盡速推動高教公共化。
藍營質疑120萬學生曾染疫 政院講好的學校防疫額外加保卻僅做半套
國民黨智庫、財團法人政策研究基金會指出,COVID-19疫情期間,全國曾有近120萬名學生染疫,政院雖曾同意教育部及地方政府為參與防疫工作的老師及教育人員「額外」投保。不過,智庫調查發現,疫情期間,因參與防疫工作、獲得額外加保的學校人員僅4,288『人次』。其中,直轄市暨地方中小學校基層人員,更只有1,022『人次』,若將染疫學生與獲防疫加保的教育人員人數相比,大約是「280比1」,比例懸殊,凸顯政院講好的學校防疫加保只做半套,也令人好奇,防疫特別預算是否都花在刀口上?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教文體育組召集人陳學聖表示,COVID-19新冠疫情在民國109年爆發,政院當時考量各機關學校執行相關防疫工作人員存在較高染疫風險,曾在109年2月14日,發函教育部及地方政府,同意防疫期間,應為各機關學校「執行相關防疫之工作人員」投保額外保險,維護師生健康與安全。但陳學聖說,110學年度,全台共有高中職529所、國中896所(含補校)、小學2,844所(含補校)、特教學校28所,但曾替學校參與防疫工作的人員加保的學校不到一成,究竟是教育部未善盡監督之責,還是政府機關學校公文發布流於形式,罔顧師生權益?根據智庫蒐集的資料顯示,教育部、直轄市、縣市政府等所屬各級學校於109年2月14日起至112年4月30日止,在中央,教育部轄下有65所國立大學及高中職學校,共計3,266『人次』因參與防疫工作獲得加保。但在地方,直轄市及縣市中小學校,依上述因參加防疫工作而獲得加保者卻僅1,022『人次』。其中六都及縣市,各級學校額外投保總人次前三名依序是台北市1,890人次(佔44.1%)、台中市564人次(佔13.2%)、新竹市411人次(9.6%)。另外,中央、直轄市及縣市政府額外投保之各級學校校數,總計有413所大學及中小學校,有替校園參與防疫人員加保的有,大學院校36校(占22.8%/158所全國大專校院校)、高中職68校(占12.9%/全國529所)、特教2所(占7.1%/全國28所)、國中73所(占8.3%/全國896所)、小學233所(占8.3%/全國2,844所)、國中小1所,顯示加保學校比例不高。陳學聖指出,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曾在111年8月21日記者會坦言,到當天為止,全台已經有1/3的學生都確診過,推估全台110學年度學生人數約359萬名(不含幼兒園),應該有120萬名學生曾染疫,也說明各級學校參與防疫教師與校內人員壓力有多大,可想而知。政院雖在疫情期間宣稱,會替校園參與防疫工作者額外投保,但結果卻是,教育部、直轄市、地方政府轄下各級學校因為疫情而投保額外保險的人數卻僅4,299『人次』,實在不成比例,政院及教育部應給個解釋。
高中職免試入學缺額5年來最少的一次 教育部曝原因
高中職免試入學今天放榜,教育部表示,今年產生4萬7120個缺額,較去年5萬3974人下降6854人,是5年來最少的一次。缺額數最多的學校類型為私立高中,以就學區統計,基北區最多、中投區次之,高雄區再次之。今年高中職免試入學今天放榜,總計報名人數13萬1071人,最後錄取12萬9431人,錄取率98.75%。其中以第1志願錄取人數占42.75%,但有1640人落榜。教育部表示,近幾年未錄取人數,108至109學年度均約為1600人;110學年下降至1150人、111學年更降至1000人以下;112學年未錄取學生數非近年最多,歸其原因,多為學生志願選填數未填足,以致未獲分發錄取。教育部表示,近5年高中職免試入學的的缺額人數,108學年6萬7775名、109學年5萬2015名、110學年5萬2482名、111學年5萬3974名、112學年4萬7120名,今(112)年缺額人數是5年來最低。教育部分析,112學年招生缺額數為4萬7120人,較111學年下降6854人,究其原因,係因近幾年私立高級中等學校考量學校經營、學生生源及社區需求,申請停招及停辦,是整體招生名額下降主因。教育部表示,未獲錄取的學生,可再報名參加由各主管機關核准辦理的特色招生專業群科甄選入學續招,辦理學校名單、招生名額等訊息,已於7月7日起公告於「112學年度特色招生專業群科甄選入學委員會」網站。另外,未獲錄取學生也可參加各主管機關核准招生學校辦理的免試入學續招,辦理學校名單、招生名額等相關訊息,8月1日起公告於「教育部主管高級中等學校辦理免試入學續招資訊網」,可逕行上網查閱。
112學年大學新生不到20萬人 113學年大學生人數跌破90萬
少子化帶來的衝擊相當凶猛,教育部公布最新統計預測,112學年大學1年級學生人數將跌破20萬人僅剩19.1萬人,到127學年的未來16年間,大學1年級學生平均年減3400人或1.9%。此外,自113學年大學學生數將跌破90萬人,而127學年更將僅剩71.9萬人。受到少子化影響,近年許多大學招不到學生而面臨退場,而產業界(尤其是半導體業)也大缺工,進一步影響台灣經濟發展。不過根據教育部對未來16年的預測,少子化的衝擊仍相當大,政府必須提早因應。教育部統計,在101學年時,大一學生數有27.8萬人,之後一路下滑,到111學年時還有20.1萬人。不過20萬人的關卡將被打破,預計9月開始的112學年大一新生將僅剩19.1萬人。也就是11年來,大一新生人數少了8.7萬人或31%。不過教育部預估,大一新生數還會續下滑,到了117學年時僅剩15.7萬人,之後會有一點回升,到119學年時升到18.9萬人,之後又繼續下降,到127學年時僅剩14.7萬人,較111學年減少5.4萬人或26.8%。從112至127學年這16年間,大學1年級學生數平均年減3400人或1.9%。此外,教育部觀察101至127學年這26學年間之大學學生數,105學年前由於對應之大學1年級學生未受少子女化影響,大學學生數約維持於111至114萬人,107至111學年受少子女化效應影響,人數從104.9萬人降至93.6萬人,5年來大減11.3萬人。不這還不是最糟,教育部預測113學年起大學學生數將跌破90萬人,而118學年又逢虎年效應,人數將減至76.6萬人之低點;至122學年之龍年婚育潮,方帶動大學學生數轉增至83萬人。相較於101學年大學學生數有113.9萬人,教育部預估127學年僅剩71.9萬人,26學年間減少42萬人或36.9%。而預計112至127學年未來16年,大學學生數平均年減1.4萬人或1.6%。另綜觀101至127學年26年間之大學畢業生數,107學年以前由於對應之大學1年級學生尚未受少子女化影響,大學畢業生數近23萬人,惟108及109學年適逢虎年效應,人數由107學年之22.9萬人降至 21.3萬人,次年再降至20.9萬人,2學年間減少8.9%。110學年因受少子女化效應衝擊,龍年生育潮僅帶動人數增加3500人,其後即反轉減少,預計自113學年起,大學畢業生數將跌破20萬人,至 120學年又逢虎年效應,人數將減至15.3萬人之低點。至122學年因龍年婚育潮及畢業生對應出生年之生育政策效果,轉增至17.4萬人,次年再增至 17.6萬人。教育部預估,127學年大學畢業生為16.6萬人,較101學年22.7萬人減少6.1萬人或26.9%;而預計未來17學年,大學畢業生數平均年減2700人或 1.4%。
少子化加劇「頂大錄取率逾10%」 大學問:公私立院校應同步減招
台灣受到少子化影響,公私立大學缺額逐年增加,更不時傳出學校停辦的消息。對此,升學資訊平台大學問統計,2023年包括台大、成大、清大、陽明交大及政大在內的頂尖大學,整體錄取率達到10.35%,意即每10名的學測考生,就有1名可以成為頂大新鮮人,建議公私立大專院校都應同步減招。大學問執行長魏佳卉表示,少子化不僅讓台成清交政等頂大,不再是考生可望而不可及的目標,加上配合行政院推出「精進資通訊數位人才培育策略」,109學年至119學年,每年外加資通訊系所招生名額10%,促成台成清交政等頂大,5年以來每年增額錄取328人。魏佳卉指出,少子化已讓學測考生5年以來減少將近2萬人,截止至2028年,每年每地的學測考生將減少3千人至5千人,直到5年後考生人數將再少2萬人,國內高中畢業生進入頂大比例將達12%至13%,等同學測考到頂標皆能上頂大。魏佳卉進一步透露,今年的頂大整體錄取率,再次突破一成來到10.35%,意味著每10名學測考生,就有1名可以進入過去被視為「窄門」的台成清交政,成為頂大新鮮人。不過,她也坦言,台大窄門逐年打開,對於台灣學生、家長而言可能是好消息,對台大等頂大來說,學士班招生人數沒有因應少子化同步減招,學生素質會因為錄取率提高而下降。(圖/翻攝自大學問官網)魏佳卉說明,頂大錄取率只在短短5年就提高將近2%,課程勢必因而調整,外加各大學近年陸續為大一新生,推出各種先修班學分,也是補強學生基本能力不足。對此,她提到根本解決之道,是要配合少子化趨勢,國內學士班減招,才能保持教學與研究的國際競爭力。魏佳卉引述教育部統計資料,101年學測考生15萬4560人,進入台成清交政等頂大的比例約6.33%,學生素質明顯優於現在;另據台大統計,休學人數101學年1019人、108學年達到最高峰1792人,休學率增加75.86%,此後為了降低休學人數,台大推出各種配套措施,110學年度休學人數才降為1455人。魏佳卉以2024年QS世界大學前200名為例,發現台灣僅有台大擠進69名,至於有53所公私立大學的馬來西亞,除了馬來亞大學65名,總共有5校進入前200大,可見台灣世界頂尖大學排名成績,近年也被馬來西亞急起直追。
技職生也變升學導向!水電、土木工未來更難找
根據教育部統計,近5年來約8成高職生都繼續升學,學者說,這不僅與《技職教育法》的目標相違背,也造成產業缺基層勞工,未來要找水電工、土木工將愈來愈難。教育部統計,106至110學年,高職應屆畢業生繼續升學比例分別是79.4%、79.5%、80.6%、82.4%、81.8%,有逐年上升趨勢,而最近3年都超過80%。前教育部國教署長、台北市立大學名譽教授吳清山說,這麼高比例的高職畢業生升學,與《技職教育法》主張的「學生習得一技之長後投入產業界」的精神相違背,難怪現在水電、土木、建築、農業、機械等領域都缺基層工作人員。他認為,高職生畢業後先進入職場,如果覺得有所不足,再回學校進修,這才是最好的方式。「沒有了工人,產業要怎麼運作」?高雄市中正高工校長高瑞賢表示,當政府廣設大專校院後,台灣的教育就變了,科大會透過各種方式吸引高職生去升學。不過,高職畢業生進入科大,能學得更多專業能力,且科大透過各種利多招收高職畢業生,並保證跟產業對接,畢業後去台積電、聯電、上銀等大公司,領較高薪水,高職生當然會走升學這條路。擔任高職老師的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高中職委員會副主委臧俊維則說,只有高職畢業學歷找不到好工作,因此家長希望孩子繼續升學。2、30年前高職生每班不到10人去升學,現在不去升學的不到5人,情況已完全顛倒。他近幾年都遇到有學生高職畢業後想直接去就業,但卻陷入猶豫。臧俊維指出,學生書念多了,想法就會改變,不想投入勞力密集產業,基層工作沒有人做,就要找外勞來填補。全國家長團體聯盟理事長蕭東原表示,現在的台灣社會,只有高職畢業學歷找不到好工作,因此家長會希望孩子繼續升學,至少科大4年當中,可以讓自己技術更專精。教育部回應,對於高職畢業生選擇升學予以尊重,但會強化技術型高中課綱所重視的專業實作能力,在學生未來升讀技專院校時,仍能持續深化精進技術能力。
宜蘭五結重大車禍釀3死 「瑞典坦克駕駛身分曝」大學教授趕上課肇事
宜蘭縣五結鄉今日上午7時許發生一起重大車禍,一輛Volvo轎車追撞前方三菱轎車又撞上對向小貨車,造成3人死亡、1人重傷,其中小貨車駕駛溫男當場沒有心跳呼吸;三菱轎車上42歲鐘姓婦人原本要送18歲女兒上學卻遇上死劫,雙雙被拋出車外,送醫不治,而Volvo駕駛身分曝光,為國立宜蘭大學的吳姓教授。宜蘭縣五結鄉3死1重傷車禍,肇事駕駛身分為宜大教授。(圖/翻攝自國立宜蘭大學官網)《ETtoday新聞雲》報導,吳男為國立宜蘭大學化學工程與材料工程學系的教授,事故前正趕往學校上課,教授研究專長為化學工程、環境工程,曾獲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頒發「99年度大專院校獎勵特殊優秀人才」,並獲校內「110學年度優良導師」榮譽。當時,60歲吳姓Volvo駕駛上午7時04分沿溪濱路三段西往東方向直行,追撞同向麵包車,由於撞擊力道猛烈,麵包車內母女噴飛車外,其中42歲鐘姓母親當場慘死,18歲陳姓女兒經緊急送醫搶救宣告不治,車禍更波及對向小貨車52歲溫姓駕駛,溫男經搶救也宣告不治。至於肇事的吳男則是有額頭撕裂傷,左肩和胸部挫傷、四肢擦傷,經全身電腦斷層掃描,發現顱內出血、腹內出血等傷勢,須進行手術搶救,昏迷指數3分,目前仍在加護病房觀察中,而整起事件詳細發生原因、經過及肇事責任歸屬,仍有待警方進一步調查釐清。
暖心慈輝校1/國中生背後各有洋蔥 小小年紀「自立自強」讓人心疼
全國最大的慈輝學校是位在桃園楊梅的楊梅國中秀才分校,從國軍油庫改建而成,設立之初曾引起當地居民拉白布條抗議,目前該校總計110名學生,包括中輟生、家庭功能不彰以及高風險家庭,其中還有38位身障以及學習障礙的孩子。來到秀才的每個孩子背後都有段故事,但他們努力掌握主導自己生命的機會、實踐老師教誨「自立自強生活」,小小年紀懂事又努力,讓人看了心疼。戴著眼鏡、圓圓大眼,外貌如同漫畫二次元男主角的小傑,是秀才分校9年級準畢業生,身為寢室長的他專門負責寢室秩序和內務。原來秀才分校規定全校學生一律住校,僅周末可以回家,學生的學雜費以及制服、寢室內床墊棉被,都是政府買單。目前秀才分校共有110位學生,學雜費一律由政府負擔,在校宿合一宗旨下,全校學生周一到五都必須一律住宿。(圖/黃鵬杰攝)學生制服設計成休閒服,男生藍色女生粉紅色,每學期統一公發給學生,不過住宿期間衣服一起洗難免搞混,該怎麼辦?小傑笑著解答「制服上衣都繡了學號,對號碼拿衣服,完全不會拿錯」,甚至有同學將制服拿回家,父母阿公阿嬤一家子都穿孫子的制服「完全秀才人」。小傑也分享宿舍趣聞,男生為了貪睡到最後一刻,乾脆把「制服當睡衣穿」,睡醒起床後不用換裝,簡單洗臉刷牙立馬能上課。小傑成績優異拿下市長獎,剛參加完會考的他對考上自己第一志願中正預校十拿九穩,原本小傑想要上普通高中繼續升學,但乖巧懂事的他權衡後仍選擇學雜費全免,還有零用金可領的軍校,背後故事有洋蔥。 原來小傑是單親家庭,媽媽獨力撫養他和哥哥姐姐,但因媽媽長年身體不好,家中有一頓沒一頓生活成問題,小傑才由原學校轉到秀才上課,雖然周末都會回家幫忙,但每每想到哥哥姐姐都已在工作賺錢貼補家計,排行最小的小傑,自己已設下目標「現階段想趕快賺錢,好幫忙家裡」,延後了想當科學家的夢想「我想未來有天還是能考大學或研究所,繼續念書朝我的夢想前進。」小傑是九年級準畢業生,且榮獲市長獎,未來夢想成為一名科學家,但為了能自立且幫助家中經濟,打算就讀公費的中正預校。(圖/黃鵬杰攝)同樣是9年級準畢業生,成績總是前三名的安蓉一頭短捲髮、笑容稚氣溫暖,她的爸爸有家暴前科,媽媽帶著她和哥哥逃離,後來國小六年級時媽媽去世,原本答應要照顧她們兄妹的阿姨又突然反悔,最後是姑姑伸出了援手。在國小老師推薦下,安蓉七年級也就是國一時直接來此就讀,在這裡整整待了三年,一開始原本很不習慣事事都要自己來,她說幸好自己適應力強,在這裡生活,同學們就像自己兄弟姐妹,老師如同家長,「秀才的老師照顧我的吃住,就像我的媽媽跟爸爸」。安蓉跟老師們感情深刻,今年6月即將畢業,16歲的她對未來有些忐忑,回顧國中的日子感觸良多,「謝謝老師在我快放棄自己的時候,跟我說要努力,給我力量,真的很謝謝老師們」。她說自己在秀才,有姑姑和老師們滿滿的愛,也找到生活方向和目標,未來謹記老師教誨「一定要自立,只有自己能幫助自己」。一頭捲髮的安榮,父親有家暴前科,母親已經過世,不過仍在姑姑和老師愛心灌溉下幸福成長。(圖/黃鵬杰攝)秀才分校於1999年規劃籌建,於2003年4月竣工,慈輝學校及慈輝班是教育部國教署依據「國民小學與國民中學未入學或中途輟學學生通報及復學辦法」所設立,免除所有學雜費,並以技藝課程為授課重點,平時必須住宿統一管理,僅假日可返家。目的在協助因家庭遭遇變故而中輟,且無法適應就學環境或因家庭功能不彰之學生,促進其生活適應及發展。根據教育部國教署資料,111學年度全台縣市共核定「資源式中途班」、「合作式中途班」與「慈輝班」1333個名額丶88班,編列年度經費10億7千餘萬元。而學生中輟情形有顯著改善,93學年結束時中輟生4,156人、占比0.145%,110學年度227人、比例為0.013%,可見中輟生正逐年減少中。
避免兒童被3C綁架 國健署揭「3妙招」增戶外活動量
「運動」對於兒童的發展相當重要,兒童正值成長的黃金時期,需要透過活動來幫助神經、肌肉系統的發展。尤其現在電視、手機、電視等3C產品對兒童吸引力更大,在戶外動態活動的時間也相對減少,更是需要特別注意的。國健署社區健康組指出,在動態活動的時間相對減少的情況下,也會減少與同儕之間的人際互動,無形之間更增加兒童期肥胖及長大後罹患非傳染性疾病的風險。因此,社區健康組提供兒童運動3妙招,希望家長陪孩子一起動起來。運動減少兒童肥胖問題 還有「這些」好處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兒童每天應累積60分鐘的中度身體活動,每週應累積達420分鐘。若沒有足夠的身體活動量,可能會對兒童的發育產生負面影響。運動不僅能減少兒童期肥胖問題,還有其他好處。國民健康署表示,在日光下的運動愈多,可以減少近視的發生,且有益於眼睛健康,若家長陪伴一起運動,還能創造多贏的健康身心靈。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也呼籲,請家長陪伴孩子一起動起來,藉由運動可以增強孩子的免疫力、促進體能發展以及維持健康體位,並刺激大腦分泌多巴胺和血清素,促進正向情緒,提升記憶力與注意力。兒童運動怎麼做? 3項運動建議學起來!根據國健署資料、教育部體育署110學年度各級學校學生運動參與情形調查顯示,國小學童超過一半以上運動時間不夠。為了改善兒童運動不足的問題,國健署社區健康組提供3妙招,增加孩童活動量。第一,「有氧適能不可少」。有氧適能運動又稱心肺耐力運動,以大肌群為主。社區健康組建議,兒童可以多樣化的方式進行,如:丟皮球、溜直排輪、散步、騎自行車、推推球都是很適合親子共同參與的中度身體活動。此外,社區健康組表示,運動也可以跟日常生活結合,從坐車上學改為一起走路上學,或是假日到河濱公園騎自行車,不僅可累積運動量,還能增加親子的互動與感情。第二,「強度增加慢慢來」。社區健康組說明,在逐漸養成運動習慣後,可以循序漸進增加運動強度,例如溜滑板、游泳、踢足球、玩鬼抓人遊戲等,都能讓心跳加速,並達到運動強度而流汗。社區健康組提到,尤其假日不妨與小朋友來場跑步比賽或是親子籃球鬥牛大賽,運用比賽或遊戲的方式增加親子互動,培養喜歡運動的好習慣。第三,「強化骨骼長得高」。適度的快跑或彈跳運動,可以刺激骨骼生長,促進身體發展。社區健康組建議,跳繩、單腳跳、快跑、跳躍性的球類運動(籃球、排球等),也都是很好的骨骼強化活動。
近視失控潮1/角膜塑型片夯!廠商營收創新高 醫提醒有Bug「高中生險失明」
「我們以為疫情的衝擊結束了,但這是錯的,這些衝擊將延續數十年!」英國國家學術院出版的調查報導顯示,這些影響以兒少最為明顯,首當其衝的正是視力。趁著這股護眼商機,角膜塑型片成為控制近視的超夯神器,也讓廠商營收創新高紀錄,但醫師提醒要特別注意清潔,就有一位高中生險些眼瞎,差一點就得不償失。根據國健署最新數據顯示,110學年度台灣學童視力不良率,小學一年級到六年級為28.13%~63.38%,國中一年級到三年級由69.41%到77.56%,比例隨著年齡成長而增加。情況有多嚴重?過去日本被認為是「近視大國」,但衛福部資料顯示,早在109學年度時,台灣學童的各年級視力不良率均高於日本,以小學一年級為例,台灣為26.2%、日本為24.2%;但到了高中三年級,台灣已飆升82.4%、日本為64.4%,隨著年齡成長,兩國差距由相差2%拉高到18%。「更令人緊張的是,疫情的影響似乎讓近視更加難以控制!」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眼科醫師張家睿說,小一、小二本來就是容易近視的危險族群,但過去往往能靠著點散瞳劑達到良好的控制近視效果,但疫情後這些孩子回診時卻多數「失控」,很多都從近視100多度,一下子就激增到400多度。新莊大學眼科麥珮怡醫師也表示,「這真的需要好好注意,因為近視不只是看不清楚,度數越高、眼軸增長,視網膜就被拉得越薄而變得脆弱,這就是高度近視患者容易罹患黃斑部病變、視網膜剝離等併發症的原因。」過去控制近視大多依賴長效散瞳劑,現在則多了許多「新武器」,例如角膜塑型片、特殊的周邊離焦鏡片和學童近視控制專用日拋,其中又以角膜塑型片最受青睞。角膜塑型片大廠「亨泰光」在今年2月開學前就出貨量大增,2月合併營收以7,110萬元再創歷年同期新高,交出月增47%與年增20%的好成績,「亨泰光」也透露台灣六都目前角膜塑型片使用率已達10%,仍有相當大的成長空間。角膜塑型片控制近視的效果頗佳,讓許多家長認為「相見恨晚」,但醫師提醒並非所有孩子都適合,還是要謹慎評估。(示意圖/ 翻攝自聚英視光眼科診所臉書)角膜塑型片是一種利用硬式隱形眼鏡原理,沒有散瞳劑的畏光問題,只要在睡前配戴至白天起床,藉由物理原理讓角膜弧度改變,白天就能暫時抵銷原本近視度數,不需要眼鏡的輔助也能恢復正常視力。由於日常活動時「彷彿」沒有近視,再加上控制近視的效果很好,因此許多家長讓孩子配戴後都覺得「相見恨晚」。「但並非人人都適合角膜塑型片!」張家睿說,如果孩子習慣趴睡、或是習慣性揉眼睛,就會影響角膜塑型的效果,控制近視的效果也會大打折扣,此外,角膜塑型片也需要每天仔細清潔,否則恐怕會引發感染。「曾經有一位高中生,他從小學起就配戴角膜塑型片,有一天突然覺得眼睛很不舒服,就醫才發現角膜已經感染破損,結疤的位置非常靠近中央,差點就要影響視力,後來他嚇到了,就改戴回眼鏡。」張家睿說,角膜塑型片雙眼要價大約3萬~3萬5000元之間,一般建議配戴1~3年就要更換,以免藏汙納垢,但由於價格不斐,所以家長們大多會折衷在2年多才更換,但若是孩子每天沒有清潔乾淨,可能就會增加感染機率,萬一傷害靈魂之窗,恐怕得不償失。
大學「申請入學」二階甄試將至 「審查資料上傳」今開放測試
112學年大學「申請入學」二階甄試將在5月18日至6月4日舉行,今年有67所大學院校、2229個校系組參加申請入學選才,為讓考生預先瞭解並熟悉申請入學第二階段網路上傳(勾選)審查資料的操作介面及作業流程,大學甄選入學委員會今天(13日)起開放測試系統,提供考生實作演練及提前檢視歷程資料,同時也提醒考生熟悉相關操作流程。招聯會表示,申請入學第一階段篩選結果上月底已公布,通過一篩選考生,將在5月18日至6月4日參與大學校系自辦的二階甄試。今年有67所大學院校、2229個校系組參加申請入學選才,二階甄試「黃金周六」落在5月20日,共有184個系組選在這天辦理甄試,但從107年由校系提供彈性分流後,系組至少會規劃上下午場、2個以上時段方便考生應考;考生若有撞期問題,可以跟學系聯繫協調。甄選會為因應5月4日起,開放申請入學第二階段網路上傳(勾選)審查資料,也自13日起開放測試系統,讓考生實作演練及提前檢視歷程資料。甄選會補充,操作說明與操作教學影音檔,已公告在「申請入學」網頁,請通過第一階段篩選考生上網測試期間並提早熟悉操作流程,先到測試系統網址(https://www.cac.edu.tw/cacportal/index.php),進入後選擇「申請入學」網頁,再點選「審查資料上傳」項下的「第二階段審查資料上傳系統(測試版)」,即可進行審查資料上傳測試作業。甄選會也指出,111學年度高三應屆畢業生或110學年度畢業考生的課程學習成果、多元表現,得使用高中學習歷程資料庫資料,故考生登入測試系統時,首先須針對通過第一階段篩選校系分別設定「勾選高中學習歷程資料庫」或「自行上傳PDF檔」,每一校系僅限選擇一種繳交方式後,開始測試。此外,若考生為109學年度以前已畢業生、非適用12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的高中學校畢業生、持境外學歷、同等學力報考生或青年儲蓄帳戶學生等,繳交方式則一律採「自行上傳PDF檔」。甄選會提醒,考生在測試期間如若遇上任何操作問題,可在每日上午8時至下午5時(例假日除外),逕洽甄選委員會服務專線:(05)272-1799;而測試系統僅供考生測試並提前檢視及核對高中學習歷程資料是否正確,故考生於測試系統上傳(勾選)的繳交方式、審查資料不會列入正式資料,也不會傳送予各通過篩選校系。
大學申請入學一階公布!6.2萬人錄取、通過率81.71%
大學甄選入學委員會今天公告112學年大學申請入學一階篩選結果,今年有7萬6112人報名,通過一階篩選人數為6萬2194人,通過率81.71%,較去年略減1.41個百分點。今年通過篩選考生平均通過校系數2.96個,較去年2.88個略升。甄選入學委員會表示,今年各大學共提供5萬3856個申請入學招生名額,比去年的5萬5810個少了1954個。今年總報名人數是7萬6112人,比去年的8萬1350人少5238人。今年考生平均申請5.57個校系,平均通過校系則是2.96個。甄選委員會說,一階篩選結果不另行寄發書面通知,若考生有疑義欲申請複查時,可依規定於3月31日中午12時前,以網路申請方式向甄選委員會提出,申請程序請逕上甄選委員會網站查詢。此外,甄選委員會表示,通過一階篩選者可參加二階甄試,應於規定日期內,將審查資料以網路上傳(勾選)方式繳交至甄選委員會。大學規定的審查項目中如有要求課程學習成果、多元表現,考生如為當學年度高三應屆畢業生或110學年以後畢業的考生,可選擇自高級中等教育階段學生學習歷程資料庫中勾選資料檔案後上傳,或自行製作PDF格式檔案後上傳。其餘考生(含109學年度以前已畢業生、非適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的高級中等學校畢業生、持境外學歷、同等學力報考生或青年儲蓄帳戶學生等),則比照去年以自行製作PDF格式檔案後上傳。為利考生預先瞭解並熟悉網路上傳(勾選)審查資料的操作介面及作業流程,甄選委員會特於4月13日至19日每日上午9時至下午9時,開放測試系統供考生實作演練及提前檢視歷程資料,以利5月4日起正式系統開放後,不至於慌亂而延誤上傳。甄選委員會另提醒,高三應屆畢業考生於測試系統內,如檢視高中學習歷程資料庫第一至第四學期的學習歷程資料(含修課紀錄、課程學習成果、多元表現)有疑義,須於4月20日中午12時前的每日上班時間向就讀的高中學校反映,以維護自身甄試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