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0年
」 電動車 川普 AI 美國 台積電![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5/395705/sm-b6e23ec68e99a08e0319640b684229ba.jpg)
角逐天空之城2/和碩是投資人! 「這家」無人機新創公司秀防禦技術連美國都找上門
「這次來找我們的是美國國防部等終端客戶,因為在CES展出的無人機技術,重點就是放在 defense(防禦)這塊。」台灣新創公司艾知科技創始人李芷婷接受CTWANT記者專訪時說。成軍僅六年的艾知科技,期望以其AI無人機技術填補市場空白,讓無人機應用實現更高度的自主性與智慧化,最大客戶已是台灣國防部。剛從CES展返台的李芷婷解釋,美國無人機公司將近二十家,但要實現規模化生產,並將成本壓到與中國品牌接近的水準,難度相當高。「他們很期待台灣的公司能夠提供高性價比的產品,所以未來全球無人機市場,台廠真的非常有機會!」她語氣堅定地說,以美國為首的「民主陣營」,正力推無人機的量產與零件必須「去紅化」,這給了台灣無人機產業走向國際舞台的機會。這家連美國防部都找上門的台灣無人機公司艾知科技,2019年底成立,創辦人王宗源和李芷婷原本分別在Google、Motorola、緯創(3231)等科技巨頭工作,因對無人機感興趣,毅然辭職,分別赴美,到伊利諾理工學院研讀創新碩士和電機碩士,最後鎖定商用無人機作為創業方向。大疆(DJI)無人機稱霸全球市場,但隨著全球掀起去紅化風潮,給了台灣業者「搶佔天空」的良機。(圖/新華社)王宗源和李芷婷觀察,儘管大疆(DJI)無人機稱霸全球市場,但在強調耐用性的商用無人機市場,仍未出現絕對領導者;再者,傳統無人機還依賴飛手操作的時代,企業要投入無人機應用不僅門檻高,還得花大把時間培訓飛手,據此,兩人成立艾知科技,以打造真正的「無人」機為目標。無人機要如何實現自主化操作?簡單來說,艾知科技通過設計和構建關鍵的技術框架或邏輯基礎來推動。「我們正逐步降低對飛手的依賴,就像ADAS(先進駕駛輔助系統),如早期的緊急停車再到如今的自動駕駛,我們也正朝向『完全無人操作』邁進。」李芷婷表示。艾知專注於結合AI的VTOL(中文:垂直起降)無人機技術,作為亞洲唯一使用VTOL做無人機物流的新創,提出能克服目前無人機在續航力、天候風阻、障礙物判斷等等技術瓶頸現況,背後有和碩(4938)的資金支持,最大客戶已是台灣國防部,現正拓展日本、巴西等海外市場。除了自動化,為使無人機更聰明、更快速反應,艾知科技還以邊緣運算方式,將AI建立在飛機內,目前硬體部分採賣斷的方式進行銷售、軟體(SaaS)則採訂閱制進行收費。「Edge Computing(邊緣運算)是我們第一步,必須在硬體部分先做到,第二個階段是我們的軟體,我們自己接下來發展的核心重點是在Edge AI(邊緣AI)軟體的應用。」她進一步說明。而這次在CES秀出的技術肌肉,就是「AI監偵型無人機」,利用邊緣AI技術,能耗僅為同類產品約2%,訊息處理速度提升近100倍,適合大規模巡防和長時間監控,外加艾知自主飛行系統,具備先進的偵錯演算法,確保無人機在異常情況下安全返航並降落。這樣的技術能力,也引來美國國防部上門接洽。已第三次帶隊參加CES展的李芷婷談到,「我們主攻的技術,目前美國大概只有2%的無人機公司涉足,加上美國國防部已全面剔除紅色供應鏈,雖然希望以美國本土公司為主力,但在產能、技術等各面向,台灣公司具備顯著優勢。」無人機產業已被列為台灣重點發展項目,圖為2023年4月26日亞洲航空股份有限公司進駐亞洲無人載具 AI 創新應用研發中心。(圖/報系資料照)無人機產業已被列為台灣重點發展項目,去年3月總統賴清德喊出,打造台灣成為無人機民主供應鏈的亞洲中心,2030年產值達到400億元;同年9月,本土50家無人機廠商迅速集結,成立「台灣卓越無人機海外商機聯盟」,成員包括神耀科技、亞洲航空、雷虎科技、中光電智能機器人、經緯航太、長榮航太以及佳世達集團等。去年底,國科會推出「Chip Team Taiwan 晶片國家隊」新計畫,加強無人機、衛星及機器人的研發與製造。據中技社研究,目前台灣北、中、南都有無人機產業聚落,其中嘉義亞洲無人機AI創新應用研發中心匯聚產官學研共44個單位,北部多為軟體及系統整合商,包括神通、能元、廣營等約100家廠商,中部包括台灣旭日、亞拓等約30家廠商,南部則有佐翼、奧榮、瑞鑑航太等約20家廠商。在政府力推下,台灣無人機產業從無人聞問到眾所矚目,對眼前這股熱潮,一位業內人士對CTWANT記者直言,「台灣無人機產業剛起步,雖做出部分零組件,但不具備市場規模,若全面禁絕(零組件)中國製造,要如何築起亞洲供應鏈中心?」再者,台灣的無人機企業大多還在成長階段,多屬嗷嗷待哺的新創,研發各式新型無人機,從供應鏈布局到合規檢測,莫不扛著龐大成本壓力,每個環節都必須謹慎規劃,才能確保產品順利推向市場。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8/395508/sm-6daa5afb59eb7af77a14526d374387cc.jpg)
不理聯合國要求!近200國家未提交「溫室氣體減排新計畫」 僅12國完成
地球暖化持續加速,聯合國(United Nations)近200個成員國在2015年底通過氣候協議《巴黎協定》(Paris Agreement),希望能共同努力減少氣候變遷的風險和影響。然而,本月10日為各國向聯合國提交「溫室氣體減排計畫」的最後期限,卻只有12個國家呈報。根據《美聯社》報導,據聯合國追蹤提交情況的資料庫,曾簽署《巴黎協定》的近200個國家中,只有12個國家在2月10日前按時提交至2035年底前的削減碳排放新計畫。除了美國、英國、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以及今年聯合國氣候峰會主辦國巴西之外,幾乎20國集團(G20)的會員國(包括中國、印度、歐盟等等)都沒有打算採取行動,而新加坡、紐西蘭、瑞士等均已提交計畫。據悉,美國的承諾是在現任總統川普(Donald Trump)下令華府退出《巴黎協定》前提交,相當程度來說只是象徵性的。聯合國稱,自19世紀末以來,全球溫度已上升攝氏1.3度,未來恐持續上升1.8度。而《巴黎協定》要求,各國每5年都應制定新的、更有力的5年計畫,概述其如何限制或減少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燃燒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的作法。專家認為,全球溫室氣體的排放還須減少近半,才能在2030年底前,讓全球暖化控制在《巴黎協定》限制的範圍內。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執行秘書斯帝爾(Simon Stiell)也曾形容,各國最新一輪的承諾,可謂是「本世紀最重要的政策文件」。斯帝爾說,《巴黎協議》真正的最後期限其實是9月,屆時聯合國將彙總所有計畫,計算出如果各國能履行承諾,將減少多少排放量。氣候行動追蹤組織(Climate Action Tracker)聯合創始人霍內(Niklas Hohne)則強調,「大家都知道,無論其他國家做出怎樣的努力,都是不夠的,他們都需要做得更多」。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44/395044/sm-85be67e5c46bb52191da062a9efad695.jpg)
中泰發聯合聲明!零容忍打擊人口販運、電詐 重申一中原則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泰王國建立外交關係50周年暨「中泰友誼金色50年」之際,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李強的邀請,泰王國總理佩通坦·欽那瓦於2月5日至8日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這是兩國年內首次高層交往。中泰發布聯合聲明提到,以零容忍的堅決態度,加強打擊人口販運、電信網路詐騙、毒品走私、非法網路賭博、洗錢等跨境犯罪,並且重申不支持任何「台獨」主張。根據陸媒《新華社》報導,中泰發布聯合聲明共22項,雙方重申,中泰是相互尊重、互相幫助、相互理解、願景一致的好鄰居、好親戚、好夥伴;2022年主席習近平歷史性訪問泰國時達成的關於構建更為穩定、更加繁榮、更可持續的中泰命運共同體的共識,同意進一步深化雙邊合作。雙方繼續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問題上相互支持,中方尊重泰國的獨立、主權和領土完整,支持泰國走符合本國國情的發展道路,並支持泰國在國際區域事務中發揮更大作用;泰方重申,堅定奉行一個中國政策,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代表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支持任何「台獨」主張,支持中國「一國兩制」方針。聲明提到,雙方將持續深化促進經濟韌性、高品質發展、清潔能源、數位經濟和綠色發展等領域合作,透過擴大市場准入、推廣高品質產品、擴大電子商務合作等方式,促進雙邊貿易發展,共同推動中泰地理標誌產品互保試點項目等知識產權務實合作項目,打擊侵犯知識產權的犯罪行為;將加強產品品質和安全監管合作,鼓勵使用電子貿易單據,持續增強貿易便利化;將增進供應鏈互聯互通,特別是在半導體、電池、電動車、高端電子等產業促進企業交流合作,支持雙方參加對方舉辦的各類貿易展;將維護促進公平競爭的貿易環境,加強清潔能源開發和能源轉型合作,持續推動「一帶一路」能源合作夥伴關係下的相關合作。為促進投資,泰國願同中方在資本市場互聯互通、跨國金融商品流通領域建立長期投資夥伴關係,並在人工智慧、醫療、環境、電動車等未來、創新、先進產業進行研發合作;雙方將加速磋商《中泰經貿合作五年發展規劃共同行動計畫(2025-2029)》,爭取儘早達成協議。此外,雙方認為,加強互聯互通是地區經濟整合和共同發展的重要推手。雙方同意共同加速中泰鐵路第一期工程建設,盡快確定第二期合作模式,爭取儘早啟動二期工程建設,應紮實推進中老泰聯通發展構想,確保三國早日實現「無縫連結」;雙方同意加強鐵路、公路聯通,優化海關及衛生及植物檢疫程序,同時發揮泰國作為中南半島中心的戰略位置作用,全方位加強地區基礎設施、物流、監管、數位化互聯互通,同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形成互補,推進地區互聯互通水平。雙方也同意進一步利用兩國持普通護照人員互免簽證協議便利雙邊人員往來,支持高品質、新型旅遊合作,加強旅遊安全合作,鼓勵航空公司增加非熱門城市間直航。雙方重申,致力於透過加強傳統和非傳統安全合作,進一步加強两軍各層級交往、聯演聯訓、國防工業、能力建設、人員培訓和技術轉移等領域合作,促進本地區和平與穩定。雙方強調,在雙邊、瀾湄合作等地區合作機制下,以零容忍的堅決態度,加強打擊人口販運、電信網路詐騙、毒品走私、非法網路賭博、洗錢等跨境犯罪,進行湄公河聯合巡邏執法行動,將進一步討論儘早確立適當協調合作機制,有效打擊網賭電詐,同時同意積極參與「平安瀾湄行動」,共同推進瀾湄司法合作,維護地區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雙方重申共同維護東協中心地位,做大做強東協主導的合作機制,促進開放包容區域架構,推動區域發展合作。兩國將攜手共建中國東協和平、安寧、繁榮、美麗、友好「五大家園」,推進中國東協全面戰略夥伴關係,建構更為緊密的中國-東協命運共同體。雙方同意推動高品質實施《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支持中國香港加入《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期待2025年儘早簽署中國-東協自貿區3.0版升級議定書;兩國將在東協印太展望與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下加強互利合作,在全球發展倡議下探索合作新機,推動聯合國2030年永續發展目標。雙方也重申並維護促進南海和平、安全與穩定,和平解決爭端的重要性,兩國將繼續與其他東協國家一項努力,全面有效落實《南海各方行為宣言》,推動早日達成有效、富有實質內容、符合國際法的「南海行為準則」。最後,中方祝賀泰方成為金磚夥伴國,泰方期待中方積極支持泰方申請成為金磚正式成員國;泰方全力支持中方主辦2026年亞太經合組織會議,期待與亞太經合組織成員共同合作,以取得更多務實成果。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39/394939/sm-33cd479db369e6f169b7f3a23ee92816.jpg)
環境部減碳目標28%挨批 環團指須達42%才實現「巴黎協定」
環境部於去年底公告「第三期溫室氣體階段管制目標草案」,將我國2030年溫室氣體減量目標從原訂的24正負1%提升至28正負2%。環境部今(7)日舉行公聽會廣納各界意見,但環保團體仍認為目標不足,主張2030年須減量至少42%,才能實現「巴黎協定」升溫限制1.5°C的目標。環境權保障基金會專職律師呂冠輝表示,依照聯合國去年「全球排放差距報告」,2030年必須減量到至少42%,才能實現「巴黎協定」升溫限制1.5°C的目標,可見我國減碳目標仍有差距。且未來我國AI、半導體產業持續擴張,用電需求增加,勢必影響減碳目標。經濟部產業發展署組長潘建成回應,經濟部減碳路徑已將AI用電需求納入評估,未來產業將轉型為低碳製程、高質化生產,透過太陽光電等綠能發展,碳排可大幅下降。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專職律師蔡雅瀅指出,依據《氣候變遷因應法》,政府減碳策略應逐步降低化石燃料使用。政府不該採取「增氣減煤」策略,而應透過節能、再生能源等方式,減少依賴進口化石燃料。經濟部能源署組長廖芳玲回應,發展再生能源需要時間,如設置太陽光電,須與居民及公民團體大量溝通。轉型過程中,須使用天然氣作為過渡能源,因其碳排強度比燃煤少一半,以爭取時間完成再生能源布建。環境部提出的第三期溫室氣體管制目標草案,涵蓋能源等6大部門,規畫2030年國家減碳目標,較2005年減少28%正負2%。氣候變遷署長蔡玲儀說明,第二期目標原訂減10%,因再生能源發展延遲,估2025年僅達7到8%減排,未達標。蔡玲儀說,第三期目標雖維持原訂28%減排規畫,但需各部會加大減碳力道。目標核定後半年內,各部會將提出細部方案,2026年實施。由於台灣碳排90%來自燃料燃燒,未來將著重降低燃煤使用,同時透過天然氣過渡及增加再生能源比例,以達成減碳目標。現場有一名陽明高中男學生分享,現在校園注重教育卻不重環保,冬天體育課結束還開冷氣,學校附近的Ubike數量不足,無法騎車減碳,呼籲應讓學生有更多機會參與氣候政策制定。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30/393530/sm-a725d6916100e1fbf7700b22ca457df6.jpg)
AI新視力1/低頭族救星!中美大廠CES搶推智慧眼鏡 2025「百鏡大戰」開打
「我該玩的都玩過了,這一次『智慧眼鏡』應該有機會,因為它解決了很多原本穿戴式裝置會有的問題。」剛從CES(美國消費性電子展)回台的英華達董事長何代水跟記者分享,「不是只有Meta一家在做!」。智慧眼鏡這個早在10年就出現的科技玩意,因又重又貴、不好玩,一度退隱,如今在CES敗部大復活。「2025年將成為AI眼鏡元年!」不少業者直言。一位CES參展台商跟CTWANT記者笑說,「外傳今年中國廠商去CES被美國擋簽證,但我看到處都是中國人呀!」除了新能源汽車,智慧眼鏡根本就是中國廠商的天下,不管是老牌業者還是新創,全一股腦在發展這些。台商介紹,中國品牌的AI眼鏡,目前有雷鳥V3、康冠、李未可、回車科技等品牌,跟Meta推出Orion的很像;雷神科技推出三款,包括AR(擴增實境)和AI眼鏡,還跟阿里雲合作,未來會有全套的AI技術和產品支持;Gyges Labs的Halliday更是登上CES的官方宣傳片,預計今年第二季開始上市,AI眼鏡的發展將各顯神通。這會是台灣電子供應鏈下一個百花盛開的契機?「其實每個ICT(資訊及通訊)企業裡都有投入、研發,只是在還沒出現大量前,不好意思講。」何代水笑說。蘋果去年2月推出虛擬頭盔Vision Pro。(圖/Apple提供)第一款試圖量產的智慧眼鏡是Google在2013年所推出的探索者(Google Glass Explorer Edition),曾被《時代》雜誌評為當年度最佳發明之一,但在環境還不成熟的狀況推出,無法解決隱私、設計、成本等諸多問題,網路速度也不夠快、沒有相關應用,叫好不叫座的狀況下,在2015年初就「不玩了」。蘋果去年2月推出虛擬頭盔Vision Pro,售價高達3500美元、約新台幣10.45萬元,2月初開賣、2月中就出現退貨聲浪,主要是配戴不舒服,臉書母公司Meta去年10月推出的Quest 3S,售價299美元,比前一代產品499美元更便宜,但仍屬小眾市場。近年網路速度夠快、AI應用起步,在智慧手機市場飽和下,科技大廠紛紛轉進穿戴式裝置,透過AI和通訊技術,結合AR與VR(虛擬實境),搭配手機、聲控操作,做成體積輕盈、不笨重的穿戴式電子產品,而眼鏡這款產品能有效解放雙手、不用當「低頭族」。去年9月,Meta推出Orion原型智慧眼鏡的影片,嘉賓輝達執行長黃仁勳試戴後說,「這眼鏡不到100公克,視線追蹤能力很好,亮度很棒,顏色對比高超,視野也相當優異。」外媒也發現,輝達今年1月向美國專利局申請一項名為「無背光增強現實數位全息技術」的AR眼鏡專利,原來早已默默加入戰局。其實高通、三星、Google正在聯合開發,能與手機搭配使用的「混合實境智慧眼鏡」,Google去年12月推出三個相關專利,今年1月又以2.5億美元,買下宏達電的XR(延展實境)研發團隊與相關智慧財產權,發展頭戴式和眼鏡生態圈。中國廠商在今年美國CES展推出大量智慧眼鏡商品。(圖/攝自騰訊網)中國大陸市場更是風風火火,「預計2025年將成為國產AI眼鏡爆發元年!」中國證券一哥國泰君安點名,今年上半年多款產品將發售。中國網路三巨頭BAT的百度、阿里巴巴、騰訊更是全體參戰。去年12月,星紀魅族與騰訊遊戲聯手推出定制款AR智慧眼鏡,主要用來玩遊戲和看影片。百度推出小度AI眼鏡,號稱「全球首款搭載中文大模型的原生AI眼鏡」,預計今年上半年上市,可以邊走邊問。小米也傳出會在2025年第二季發布智慧眼鏡,劍指Meta版的功能、當然售價更便宜。以杭州靈伴科技推出Rokid Glasses為例,可以拍照、聽音樂、講電話等基本功能外,還有物體識別、解數學題、即時翻譯,還會接入支付寶旗下的「AI生活管家」,可語音打開AI點餐、叫計程車,甚至用聲紋付款,預計在2025年第二季上市,台灣其實也有不少管道可以買到這些產品。市場研究機構Marketsandmarkets報告顯示,2024年全球智慧眼鏡市場規模為8.788億美元,預計2024年到2030年將以29.4%的複合年增長率成長,2030年將達到41.293億美元。這樣的成長率,陸媒直接下標題叫「百鏡大戰將至」。雖然中國品牌大多比Meta的眼鏡更輕,但走向「完全體」的AR+AI眼鏡仍有難度。「生成式AI進來後,可以讓很多之前做不到的事情,擁有新的解決方案,其實看起來真的蠻刺激的。」國票證券策略分析師孫嘉明表示,例如鏡片、電池、影像感測、音訊晶片、MicroLED、PI薄膜等,台灣供應鏈都很有機會。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5/393405/sm-65be151699c487cb6803af5763ada926.jpg)
黑鷹直升機撞擊美航客機「冠軍選手慘死」 美國花式滑冰相隔60年再度受創
美國一架黑鷹軍用直升機在1月29日晚間與一架美國航空客機在空中發生相撞事故,最終導致67人罹難。後續也有消息指稱,在這架發生空難的美國航空班機上,承載有多名花式滑冰選手、教練與家屬。他們當時正從堪薩斯州(Kansas)威奇托(Wichita)參加完全國發展訓練營返回家園。目前美國花式滑冰協會還在確認運動員的傷亡人數。根據《CNN》報導指出,波士頓滑冰俱樂部(Skating Club of Boston)於1月30日證實,這次空難罹難者中,包含1994年世界雙人滑冠軍席什科娃(Evgenia Shishkova)與瑙莫夫(Vadim Naumov)。這對曾改變俄羅斯雙人滑風格的傳奇組合,後來移居美國並成為滑冰教練。而他們的兒子馬克西姆(Maxim Naumov)才剛於1月26日的美國全國錦標賽中獲得第四名,正處於上升期,這場悲劇無疑是對他的沉重打擊。而這場意外也奪走年輕滑冰選手韓鎮娜(Jinna Han)、萊恩(Spencer Lane)及其母親韓鎮(Jin Han)與克莉絲汀(Christine Lane)的性命。知名滑冰教練阿魯蒂揚(Rafael Arutyunyan)沉痛表示「席什科娃與瑙莫夫不僅是偉大的運動員,也是了不起的導師與摯友。我無法相信,他們已經不在這個世界上了。」意外發生後,學員們在30日的訓練場上默哀,以此向罹難者致敬。報導中提到,韓鎮娜於2023年通過美國花式滑冰最高技能測試,並獲得榮譽認證,萊恩則是剛在本賽季的東部分區錦標賽(Eastern Sectional Competition)奪冠,兩人被視為美國滑冰界的明日之星。他們原本前往國家發展訓練營接受指導,未來甚至有望挑戰2030年冬季奧運,如今卻不幸罹難。波士頓滑冰俱樂部的執行總監澤吉比(Doug Zeghibe)表示,韓鎮娜從小就是俱樂部的明星,他不僅是技術優異的競技選手,更是一個備受喜愛的女孩。報導中也提到,16歲的萊恩在搭機時,曾在機艙內拍攝最後一張照片,並上傳至社交媒體,照片中顯示了飛機機翼,並標註從威奇托·艾森豪威爾國際機場(Wichita Dwight D. Eisenhower National Airport)飛往雷根華盛頓國家機場(Ronald Reagan Washington National Airport)的航線,沒想到這則貼文卻成為他最後的訊息。空難發生後,美國體育界的重量級人物也紛紛表達哀悼,1956年奧運金牌得主奧布萊特(Tenley Albright)與傳奇選手克里根(Nancy Kerrigan)30日現身波士頓溜冰場,與其他滑冰界人士相擁痛哭。當中奧布萊特曾因1961年墜機事件失去十多名朋友,如今卻再度面臨相同的悲劇,這也讓他哽咽的表示「即使經歷了六十年,我仍然無法理解這場災難。我真的不知道該如何面對這一切。」據了解,這場重創美國花式滑冰界的空難,直接讓人想起發生於1961年的美國花式滑冰隊的墜機事件,當時整支隊伍搭乘飛機前往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Prague)參加世界花式滑冰錦標賽,但最後班機墜機,最終導致18名隊員與教練全部罹難。也因為這場空難,徹底改變美國花式滑冰的發展,也讓許多隊伍開始避免全隊搭乘同一架飛機。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50/393050/sm-fb07e005aa376bfb3e88be1c3dacd143.jpg)
北美星巴克祭新規「內用能免費續杯」 自助調味台也全面回歸
美國連鎖咖啡品牌星巴克(Starbucks)宣布,自29日起,美國與加拿大門市將提供內用顧客免費續杯服務。與此同時,因為新冠疫情因素而取消的自助調味台(Condiment Bar)也將重新設置,讓顧客可自行添加奶精、牛奶與甜味劑。根據《CBS News》報導指出,這項新規同時允許顧客內用時,可選擇使用陶瓷杯、玻璃杯或自備環保杯,而且在同一次消費內享有熱每日精選咖啡(Hot Brewed Coffee)、冰咖啡(Iced Coffee)、熱茶(Hot Tea)與冰茶(Iced Tea)的免費續杯。但是這項免費續杯的政策並未擴及到冷萃咖啡(Cold Brew)、氮氣冷萃咖啡(Nitro Cold Brew)、冰茶檸檬水(Iced Tea Lemonade)、調味冰茶(Flavored Iced Tea)與星沁爽(Starbucks Refreshers)等特定飲品。報導中提到,這項政策的目的,除了要強調永續發展與減少一次性杯具的浪費外,也有提升門市體驗的目的。星巴克發言人表示「透過提供陶瓷杯和玻璃杯,我們希望營造更溫馨的咖啡館氛圍,讓顧客在店內享受咖啡時有更愉快的體驗。」 除此之外,因為新冠疫情而被取消的星巴克自助調味台,如今也將全面回歸,顧客可自行添加奶精、牛奶和甜味劑,減少咖啡師手動調製的工作負擔,進而使期能夠專注於製作其他飲品。 星巴克除了調整續杯與調味台政策外,近期也修改門市使用規則。過去實施的開放門市政策,允許所有顧客使用店內空間與洗手間,而如今則改為僅限消費者使用,顧客必須購買商品,才可在店內逗留或使用廁所。 報導中提到,這項政策源自於2018年費城事件,當時兩名非裔男子在星巴克門市內等候朋友,卻因未消費而遭員工報警逮捕,後續引發全國關注與批評。星巴克隨後實施開放門市政策,但隨著店內管理問題增加,所以現今決定恢復過去的消費者限定政策。 此外,新政策也明確規範「禁止店內吸菸、電子煙與飲酒」,若顧客違規且拒絕遵守規則,員工有權請其離開,甚至會通報警方請求協助。 星巴克目標在2030年前減少50% 廢棄物,2024年也為此推出減少塑膠使用量20%的全新杯子,但星巴克的環保倡議仍面臨挑戰。根據《CBS News》的調查顯示,儘管門市設有回收桶,但還是有許多塑膠杯實際上並未真正被回收,而是出現在一般垃圾桶中,因為美國各地回收設施普遍不接受一次性塑膠杯的回收。為解決這一問題,星巴克也決定持續推動減少一次性杯具使用,並鼓勵顧客攜帶可重複使用的環保杯。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96/392096/sm-679c51b33e59eb1273d3470a5f9fc620.jpg)
淨零預算凍刪衝擊大 部會擔心減碳力道受影響
總統賴清德今召開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第三次委員會議,拋出減碳新目標,希望相較於2005年,台灣2032年能夠減量百分之32加減2、2035年減量百分之38加減2。不過立法院大幅砍刪或凍結業務費,對淨零衝擊很大,每個部會都叫苦連天,擔心減碳力道受到影響。對於立法院大幅砍刪預算對淨零影響,環境部長彭啟明說,原本在委員會時環境部預算經過溝通,被砍200萬而已,算是部會模範生,但到了院會二讀時,氣候變遷署的業務費凍結39%,經費砍了1成,產業的自主減量計畫推動一定會受到影響,我們也在傷腦筋怎麼辦;另資源循環署業務費被凍結86%,也不知道要怎麼運作,2030年28%加減2,可能要建議加減5%了,這是很大的變數,不可能淨零不用花錢,總預算被刪凍對國家和產業的減碳勢必受到很大的影響。經濟部次長連錦漳也說,淨零預算150億被刪10%,較以往多刪了7~8%,會減少5000家企業的輔導減碳,節能經費凍結20%,未來大家來申請就卡卡的,不知道什麼時候要斷炊,大家都來申請了,如果來不及解凍,4500戶來申請後就沒有額度了。農業部長陳駿季表示,農業減碳跟其他一樣,自主減碳和旗艦計畫,自主減量是114年預算,農業部執行114年預算沒有辦刪減,但是驅動這個執行面所需要的差旅費,國際合作等,所有淨零不是政府的責任,是公私協力要跟下鄉跟農民企業溝通時會受到影響。業務費也牽動很多執行補助,相關水電,資訊平台維護都會受到影響,跟其他經費一樣都會受到影響,內政部次長董建宏說,有關淨零建築部門,一航所熟知的租金補貼,民生之外,淨零還在前瞻預算裡面,前瞻目前也還沒有審查,很多程度上是支持前瞻預算有關。淨零修繕老宅、綠建築推動,因立院還沒有審議相關預算,沒辦法執行,懇請立委儘速審查,讓我們可以加速推動。交通部次長陳彥伯則說,交通部相關預算公路局鄉下編列公共運輸、電動巴士推動補助預算,分別刪減10億、6億元,對整體運輸部門自主減量力道受到影響。此外,六大部會也依序提出減碳行動,展現公部門以身作則的減碳決心。會中多位委員對此表達高度肯定,認為此次各部會提出減碳目標與行動,為整個國家打造架構與策略相當完整的淨零路徑,同時強調政府應加強社會溝通,一來強化民眾對政府政策韌性的信心,二來也讓社會理解淨零轉型與人民生活的息息相關。地球公民基金會董事長李根政也表示,在前總統蔡英文、總統賴清德兩位任內,是台灣最積極減碳時刻,此次六大部會提出減碳行動,看出「在總統意志下,提出積極減碳作為,過去沒有看過」。李根政表示,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做到資訊公開、獲得社會廣泛支持,是相當重要的事情。「因為如果無法做到這件事情,整天質疑政府到底做的是真的還是假的?會對台灣未來往下推進,造成重重阻礙」。對此,台灣綠能公益發展協會創會理事長陳惠萍也說,政府提出旗艦計畫,看得出政府已經找出能源政策的平衡槓桿點,強調應擴大政策溝通影響力,「否則我們做得這麼好,提出NDC(國家自定貢獻)3.0,社會大眾可能並不清楚跟我們日常和生活願景有什麼連結」。至於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全球行銷長暨台灣區總裁曹世綸認為,現行委員會所提報告,已經對整個國家的淨零路徑有相當完整的架構與策略。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定期查核、進度追蹤?假設中間有窒礙難行之處,是否有其他補強措施?這都是後續需要討論的部分。但現行國家整體減碳方向,業界是相當肯定,認為政府推動的二次能源轉型,其中包含新興綠色多元採購方案有相當彈性,業界十分支持。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63/392063/sm-c1131fd5efcfbc6a9ec7c3a47ad09cbd.jpg)
台中巨蛋開挖作業已達80% 預計2030年可完工
「台中巨蛋」已於去年3月動工,工程如火如荼進行,建設局長陳大田23日表示,巨蛋土方開挖作業已達80%,並已提早進場安裝施工構台,預計今年第二季可完成開挖作業,將迎接主體工程,為重大里程碑。「台中巨蛋」基地面積約7萬平方公尺,建築設計包括地下4層,地上則有主場館4層及副場館3層,為全國唯一雙館巨蛋,主場館有1萬5500座位席,可舉辦國際頂級賽事、演唱會、展演等活動,副場館3000至5000座位席,可作為預賽、暖身、練習場,或中、小型活動場地。陳大田指出,目前基地全區正進行開挖作業達80%,並已提前完成全套管排樁及第1層、第2層地錨設施,以確保農曆春節期間開挖範圍的穩定與安全,第二季可完成開挖作業後,將迎接主體工程,為巨蛋重大里程碑,全案預計於2030年完工。建設局表示,為避免開挖作業影響周遭民眾生活,建設團隊嚴密監控環境品質,除依據環境影響評估,每月定期監測空氣品質、噪音及振動等項目,還與市府環境保護局合作推動智慧水線,減輕人力需求、降低施工影響,並有效抑制工地揚塵汙染。台中市除了目前正在蓋巨蛋外,市長盧秀燕去年底也宣布要蓋大巨蛋,蓋大巨蛋的條件更高,市府目前積極找地,挑選10至15公頃的素地,將可容納3、4萬人以上。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5/391805/sm-b3fac078bcda33c5a0ce12f5523c38b7.jpg)
OVO全新投影機U10可「免費看VOD」 首款雲台機募資破300萬
智慧視聽品牌OVO宣布全新軟體系統OVO TV OS 6登場,這次升級不僅為用戶帶來免費VOD隨選視訊內容,還進化新版播放器、一鍵切換訊號源等多項升級。近日正式上市的雙系統至尊行動劇院投影機U10已搶先搭載,限時優惠22,980元。此外,OVO也同步推出首款雲台機Warpple LA1,採用2.3倍運算性能以及180°雲台設計,可靈活調整投影角度,目前Hihibox與挖貝平台預購已突破300萬,售價4,990元。OVO行銷業務總監王定均表示,「2023年視訊點播市場規模為1,479.8億美元,預計2030年將達3,421.3億美元,顯示娛樂環境朝著更個人化與隨選的方向發展。」OVO TV OS 6最大特色在於其首頁即提供免費VOD,涵蓋戲劇、電影、綜藝、動漫與親子等內容;背後機制得益於全新播放器技術以及對CTV(聯網電視)廣告的全面支援,目前已在新上市的全球首款OVO + Google TV雙系統投影機U10率先搭載。此外,百吋無框電視K3-W、增強版 K3-E、旗艦款K3-S,以及電視盒B9C等產品均提供線上更新,未來更多OVO旗下智慧電視、投影機與電視盒機型也將陸續升級。過往投影機用戶常為了在不同環境有更好的投影效果,必須借助外物調整投影機的投影角度等,同時也常常因為震動或外力干擾,導致畫面抖動或模糊。為解決此痛點,Warpple推出首款搭載雲台的靈動輕劇院LA1,搭載全封閉光機、自動對焦與藍牙語音遙控器,除了亮度提升以外,更擁有2.3倍運算性能、2倍儲存空間。OVO U10是全球首款結合OVO TV OS與Google TV雙系統的智慧投影機,開機就可以直接看電視,還享有免費第四台與K歌等功能,同時擁有Google TV內容。小巧機身實現1080P高畫質、1800流明高亮度、10W+10W的強效音質及3小時長續航。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82/391382/sm-b84ae1883773b2b01c38a0d5012348f3.jpg)
勞保不改革...收支差額將逐年擴大 2026年撥補1200億也不夠
據勞保部21年發布的最新勞工保險精算報告指出,隨著給付不斷增加,收入增加有限,勞保收支差額會逐年擴大,2025年收支逆差估達813億元、2026年就達1215億元、2017年達1437億元、2030年達2922億元,預估2026年基金水位下滑,至2031年開始基金破產,且精算負債也從2020年的11兆501億元,截至2023年已達14兆1027億元。勞保年金改革持續延宕,因此精算報告的「攤提潛藏負債的平衡費率」或「未攤提潛藏負債的平衡費率」2者皆較上一次再增加,分別從27.83%及16.27%上升至31.42%及17.19%;精算負債及潛藏負債分別從11兆501億元及10兆2876億元增加至14兆1027億元及13兆2298億元。精算報告建議,相對台灣經濟的成果,勞工薪資水準及退休經濟安全應該需要被關注的焦點。統計至2023年底,約174萬退休勞工領取勞保老年年金,平均月領金額1萬8824元。除落實現行勞保費率逐步調高至12%機制等作為外,持續透過多元投資運用,也是增加基金收入的方式之一,有助於完善制度的調整過程所必然面臨的衝擊。精算報告指出,勞保制度提供2009年前已有投保年資者,未來可以併計領取老年年金,推估已產生5兆元的潛藏負債,經過15年後,5兆元潛藏負債加計利息,再加計15年新增未提存精算負債,潛藏負債已擴增至13兆元的數額。攸關基金財務安全的責任,迄今需要行政部門和立法機關群策群力、廣開言路,更需要千萬被保險人的溝通理解及政府輔助之責任。精算報告提及,行政院106年3月30日函送「勞工保險條例」修正草案至立法院審議,期使基金財務健全邁出重要里程碑,然因未能達成共識而延議。依立法院職權行使法規定,屆期不續審原則,攸關本保險財務安全之改革,尚待集思廣益,兼顧各方利益和權益前提,配合政府財政資源分配,研議妥適對策,建議未來仍應持續落實現行的撥補,並視政府財政狀況和經濟發展情形,掌握政府財政繁榮時期,研議加大撥補的力道。精算報告呼籲,勞保制度的實施已超過70年,有資格請領老年給付的人越來越多,改革過程務必謹慎周延,考量勞工給付權益。制度的調整需要多元並進,但參考國外經驗,制度調整多涉及「多繳、少領」的減法改革,在未有共識下,短期間可能難以推動。因此,現階段比較適宜的作法,或許是在現行機制下,將經濟成長果實,分享給所有被保險人,持續優化基金的投資績效,確保制度的運作,保障千萬勞工退休基本經濟安全。找到「穩健的財源」,提供「有效投資增長的平台」,亦是未來可以思考的方向。此外,此次主要精算假設變化為資產報酬率增加至4.5%、投保薪資增長率1.9%、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至1.8%,投保人數則預估會因中高齡者就業及外國人來台工作增加等原因,也較上一次明顯增加。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66/391266/sm-5e93fd54f0d405c035a4ec0272d6b48b.jpg)
電動車免牌照稅優惠「再延5年」 網友:只要開車都應該收稅
為推動電動車相關產業發展及國發會「2030年市售電動車達30%」政策,依現行《使用牌照稅法》第5條,目前電動汽機車牌照稅為「免繳」狀態,不過緩徵期限僅到今年為止,不過財政部與經濟部已達成共識,電動車牌照稅免徵優惠將延長至2030年12月31日。對此,有網友留言表示,「開油車的不是人嗎?」針對「電動車徵收牌照稅標準」,2010年制定時以「馬力」為基準課稅,現行市售電動車若按照此標準計算,動輒會被課徵同等級油車數倍的牌照稅,每年甚至上看11萬元,引發大批電動車主擔憂。台南市立法委員林俊憲表示,有不少電動車主認為繳稅合理,但問題出在標準,如果按照現行法規直接課稅,「自己的愛車每年可能得付出比同等級油車高數倍的牌照稅,非常不公平。」林俊憲進一步分析,現行《使用牌照稅法》附表中的電動車課稅標準,以馬力分級距,是10多年前電動車技術尚未成熟時就制定。但現在技術成熟,電動車馬力充足,若按此標準,有大量電動車會被課徵到上看11萬的牌照稅,相比現有市場油車排氣量大多介於1.8至3.0公升,牌照稅僅約1.1萬至2.8萬之間,有相當大的落差。他也補充,原本初衷要修訂牌照稅課徵標準,油車、電車一視同仁,但考量政府目前正在推行「2030年市售電動車達30%」的目標,而現有電動車也僅佔740萬輛乘用車中的1%至1.5%,對稅基影響不大,因此決定改朝延長緩徵方向推動。林俊憲說,隨著電動車數量成長,未來勢必有正式開始課徵牌照稅的一天,但現行以馬力為標準的課徵方式顯然不是可行做法,他也於會議中要求各機關於正式恢復課徵1年前開始研究。目前財政部與經濟部已達成共識,電動車牌照稅免徵優惠將延長至2030年12月31日。消息一出,許多網友紛紛留言表示不公平,「瞎,直接延後五年太扯」、「買得起電車繳不起稅」、「覺得油車電車都應該要收稅,如果稅制合理的話啦」;不過也有網友認為,「每次經過充電站人少到覺得會倒」、「台灣買電車都沒什麼補助了,還要收稅,可以參考其他國家補助」。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94/390694/sm-e0c2b53015c6f0081d1622d3fe75d794.jpg)
「巴西川普」想赴美參加本尊就職典禮 求法院歸還護照遭拒
巴西前總統波索納洛(Jair Bolsonaro)因涉嫌策動政變,正接受調查。巴西最高法院法官16日裁定,不會歸還波索納洛被沒收的護照,以防其潛逃國外。基於此,波索納洛參加美國準總統川普就職典禮的希望,就此破滅。波索納洛是有「巴西川普」之稱的極右翼巴西前總統。英國《衛報》報導,巴西警方此前指控波索納洛,涉嫌在2022年敗選後,策劃並參與旨在發動政變的犯罪行為,欲阻巴西總統魯拉上任。法新社報導,由於在競選連任期間,對選舉制度存疑,波索納洛被禁止擔任公職直到2030年。對於各項指控,這位69歲的前陸軍上尉否認所有指控,稱自己正受「迫害」。大法官莫瑞斯(Alexandre de Moraes)要求波索納洛交出護照,並且逮捕波索納洛的部分幕僚以及相關人員。巴西聯邦法院還發布包含33項搜索令在內的,共48條預防措施,禁止被調查人之間交流及離境。波索納洛的律師本月稍早,向巴西最高法院提出申請,要求允許其當事人前往美國進行為期6天的訪問,以參加20日的川普總統就職典禮。波索納洛本週曾對《紐約時報》表示,他對能親眼見到川普的可能性感到非常興奮。波索納洛說,「川普的邀請讓我感覺自己又回到了童年。我興奮極了。我甚至不再服用威而鋼了」,他還把川普稱為「世界上最重要的人」。然而,波索納洛的請求被拒絕。莫瑞斯16日裁定,考慮到「被告企圖潛逃的可能性」,不應向他返還護照。波索納洛後來表示,他的律師可能會對法院不歸還護照的決定提出上訴。波索納洛還說,他的妻子將出席川普的就職典禮,由於他與川普的長期友誼,她將得到「特別待遇」。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65/390265/sm-c50e755668fa666872ebd5b8a5fe0fe0.jpg)
台積電法說會今登場!外資專注「6大重點」:2奈米進度、美「AI擴散」禁令
台積電(2330)今(16)日將舉行法說會,時間為下午2點,而先前公布2024年全年營收預計達新台幣2.9兆元,年增近34%,備受市場矚目。近日外資機構法人陸續給出評估報告,依照預期,除了著重在今年將量產的2奈米上,還有CoWoS產能擴張進度、拜登政府頒布最新的「AI擴散」新禁令等等。台積電於法說會前一天,因賣壓籠罩,終場下跌25元或2.29%,以1,065元作收。而台積電今年以來受CES、法說會影響,今天早盤以1095元開出,股價重返1100元,盤中最高一度來到1160元,上漲35元,盤後創下17筆鉅額交易,總計4066張,交易金額46.37億元。台積電得益於AI與高性能運算(HPC)的持續需求,營收仍呈現亮眼增長,預計2024年以美元計算的年營收增長將接近30%,實際結果換算成新台幣為全年營收年增33.9%,也優於市場預期,創下歷史新高紀錄。而台積電2024年第四季美元營收將落在261億美元至269億美元,平均季增13%,也由於台積電2024年交出亮眼的成績單,市場也相當關注台積電未來股價的成長性及後續走向。根據《壹蘋新聞網》報導,關於法人研究評估報告及評論,有6大重點:2奈米製程進度在2024年法說會,台積電表示,2025年的資本支出可能會高於去年的300億美元。台積電也提到,2奈米製程進展順利,目前奈米片轉換表現已達到目標90%、轉換成良率超過80%,預計2025年量產,量產曲線與3奈米相同,但最快要到2026年,甚至可能到2027年或更長時間,才可能在PC中看到台積電N2晶片。據悉,高雄2奈米廠日前完成設備進機典禮,將與新竹寶山廠一同量產2奈米製程,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先前也指出,許多客戶對於2奈米製程深感興趣,相關需求超過預期,台積電正在預備更多產能。此外,台積電3奈米和5奈米製程仍保持領先,但傳出為了因應產能擴張,先前已經調度7奈米產線支援5奈米產線,部分5奈米設備轉則換成3奈米產線,現在可能會在南科部分廠區移出空間給2奈米產線使用。CoWoS擴產進度台積電先前表示,CoWoS技術因市場需求持續成長,預估2022年至2026年間產能年複合成長率將超過60%。台積電董事長暨總裁魏哲家過去在法說會上已預告,CoWoS當前產能嚴重供不應求,但台積電自身努力擴產並攜手後段專業封測代工(OSAT)合作,包括日月光、京元電等供應鏈夥伴,希望在2025年再倍增,至2026年達到供需平衡。根據摩根士丹利研究報告指出,估計今年AI資本支出依然強勁,市場對台積電CoWoS總需求不變,對台積電股票評級維持「加碼」,目標價為1388元。而根據供應鏈調查,由AMD、博通釋出的CoWoS-S產能,約為1萬片至2萬片,預計會由輝達所接收,並轉換成CoWoS-L,供應GB300 A晶片使用。野村證券(Nomura)則認為,輝達Hopper系列即將換代停產,GB200A需求有限,加上GB300A需求緩升,輝達大幅削減2025年在台積電CoWoS-S訂單,預估每年減少5萬片,將導致台積電營收減少1%至2%;不過,野村證券也表示,儘管CoWoS-S遭砍單,AI需求仍會推升台積電今年營收,預計AI相關的營收比重將超過20%,因此給予台積電股票評級「買進」,以及1400元的目標價。英特爾、三星等IDM廠委外代工摩根大通證券台灣區研究部主管哈戈谷(Gokul Hariharan)認為,在英特爾前執行長季辛格退休後,英特爾很可能需要將更多訂單委託給台積電代工生產,預估在2026、2027年採用2奈米製程,主因是英特爾18A製程慢於預期,但是伺服器CPU仍由英特爾自家的晶片製造部門生產。三星方面,可能與台積電在HBM4的base Die進行合作,來加強自身在AI晶片領域記憶體競爭落後的態勢。拜登政府「AI擴散」新禁令根據拜登政府頒布最新的「AI擴散」新禁令,試圖限制美國技術在全球的應用,也對於中國AI晶片出口更進一步的管制措施,包括將祭出「人工智慧擴大出口控制框架」,並對出口區域分成三級,台灣等18個國家可以暢行無阻,但是中國、俄羅斯則是受到包括針對「封閉式 AI 模型權重」限制出口,這可能導致輝達、AMD、博通等台積電的大客戶受到衝擊。川普曾批評台灣搶走美國晶片生意,外界就相當擔憂川普上任後,可能頒布更多相關的法令,像是要求台積電將最先進的製程在美國生產,並有意取消晶片補助。為應對川普衝擊,或是可能迎來的反壟斷控訴,台積電去年曾提出「晶圓製造 2.0」概念,涵蓋封裝、測試等領域,彰顯其價值與競爭力。海外布局與資本支出是否會調高台積電亞利桑那州第一廠是台積電於海外設立的首座先進製程12吋廠,將在2025年正式量產4奈米製程,日前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證實,該廠區正在為客戶生產4奈米製程晶片,良率和品質可與台灣廠區相比。至於亞利桑那州二廠,台積電內部編定為Fab 21 P2,原規畫是導入3奈米,但考量4奈米訂單爆滿,台積電決定維持先切入4奈米,再視情況改機調整至3奈米。而第二廠也將在2028年量產2奈米;第三廠則會在2030年前投入更為先進的製程節點。此外,台積電持續在海外布局,可能會提高晶圓代工報價,也持續讓資本支出上升,外資最低預期成長到360億美元,最高預期到400億美元,年增約3成。AI需求上升,推動矽光子、ASIC商機隨著AI時代來臨,高速傳輸需求大增,而台積電看好矽光子技術,先前在北美技術論壇上,便證實正在研發緊湊型通用光子引擎(COUPE)技術,以支援AI熱潮帶來的數據傳輸爆炸性成長。為此,台積電與日月光等成立矽光子產業聯盟,專注於共同封裝光學模組(CPO)。此外,輝達執行長黃仁勳率領研發團隊於 16 日上午拜會台積電,並會於下午出席日月光集團旗下矽品潭科廠開幕典禮,此行將著重在矽光子及CPO時程,並交換台積電討論CoWoS的進度,藉此推進下一代Rubin架構AI GPU的導入的可能性。關於ASIC,半導體業界焦點集中在新一代AI加速器的效能提升程度,包括Google第7代TPU在內的各種客製化晶片(ASIC),都將於2025年迎來重要的大升級。博通執行長陳福陽就指出,至2027年ASIC市場需求將達600億至900億美元,使其成為AI晶片之外的關注焦點。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96/389696/sm-cb1a561b710099dca9177525dbee3a91.jpg)
配合政策支出才虧損 台鐵擬漲價
台鐵公司13日說明公司化周年回顧與展望,董事長杜微表示,2024年台鐵虧損120多億元,但強調台鐵因有9項配合執行政策的成本,總計157億元,也就是台鐵其實有賺錢,配合政策支出才會由盈轉虧。對於票價調整方案,預計2月董事會後報給交通部,台鐵副總經理劉雙火表示,目標調整後的票價是「短途民眾可接受、中途有競爭力、長途客源不能流失」。台鐵統計,2024年客運量平均每日64.77萬人次,比2023年增加7.8%,累計客運人次達2.37億。客運收入約174億元,較2023年增加7.01億元。在資產開發上,台鐵預估2033年前,台北雙子星開發、南港調車場都更、南港商三特公辦都更等案,效益就超過300億元。杜微表示,公司預估2026年現金流轉虧為盈、2028會計帳轉虧為盈,轉盈關鍵還是在資產開發,2028至2030年的權益變換收入會持續增加。他說,去年詳細的虧損數字還在統計中,但內部掌握全年虧120多億,1月底會對外公布。台鐵也列出2024年配合執行政策157億元,包括運價未能依公式合理調整(含折舊)反映成本104.16億元、提撥職工福利金23億元、0403地震及凱米颱風影響,維持列車班次之成本費用16.52億元等。換句話說,台鐵今年其實盈餘約2、30億元,配合執行政策支出157億元,才在公司化首年虧損120多億元。杜微日前接受《中時》專訪時提到,票價調整方案將以合理報酬率3%為基準計算,實際比例還會更低。他昨強調,方案2月會報董事會,但還要經交通部同意、報行政院核可後才能實施。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32/389632/sm-ad697e4811ea0d3e5962e87795c7be20.jpg)
綠電需求夯 富威電力2024年營收創新高15日掛牌上市
正崴(2392) 集團旗下的富威電力(6994),是台灣首家提供綠電給輝達的售電業者,15日即將掛牌上市。母公司森崴能源(6806)表示,2024年兩家年營收都創下歷史新高。富威電力董事長胡惠森表示,預計2030年,台灣的綠電需求大約是400億度。輝達執行長黃仁勳本周即將來台,勢必掀起新一波AI旋風,隨著AI算力需要的大量用電,也讓綠電概念股抬頭,而1月15日上市的富威電力,為首家掛牌的綠電售電交易商,除了提供綠電憑證給輝達,也在2023年第三季轉供綠電給輝達南軟的AI機房,每個月供應約30至50萬度的綠電。 受惠於綠電交易持續成長,加上年底工程進度認列,富威去年12月營收3.44億元,年成長高達253.88%,累計全年營收達18.87億元,也較前一年同期增加114.41%,創下歷史新高。富威表示,隨著2025年各大企業加速履行淨零目標,對綠電需求急迫,富威電力陸續完成與多家合作夥伴的再生能源購售合約,交易動能持續轉強,併網型儲能案場也持續完工,表後儲能需求增強,也為富威電力的後續發展增添成長空間。母公司森崴能源2024年全年營收196.29億元,年增74.49%,受惠於台電二期離岸風電工程進度加速認列,預計今年年底完工,加上各家子公司業績成長,預計2025年全年營收可望進一步挑戰新高。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69/389369/sm-57b56ce941f3ad1bb520b15eb38e9fdd.jpg)
馬斯克人腦晶片植入三受試者 麥肯錫:2030年市場規模估400億美元
全球首富伊隆·馬斯克(Elon Musk)旗下腦機接口公司Neuralink 11日宣布,已將晶片植入第三名受試者體內,均運行良好。馬斯克表示,該公司計劃在2025年再植入約20至30例。根據外媒報導,在CES 2025期間的專訪中,馬斯克表示,Neuralink的第一代產品主要針對那些失去了大腦與身體連接能力的患者。就像著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一樣,如果能夠以正常人的速度,甚至更快的速度進行交流,將是一個突破性的改變。而關於Neuralink的下一個研究方向,將幫助視障人士、完全失去雙眼或視神經受損,甚至是先天性失明的人,通過直接與大腦視覺皮層連接來幫助他們重獲視覺。腦機接口利用腦內的生物電波直接操控外部設備,或以外部刺激調控腦的活動,從而增強、改善和延伸大腦功能的技術。當前,全球腦機接口產業正處於快速發展階段,吸引了大量科技公司、醫療機構、學術研究機構和政府部門的高度關注。根據麥肯錫預測,腦機接口在醫療應用市場規模有望在2030年達到400億美元,並於2040年達到1450億美元。其中,以中樞神經系統疾病治療爲主的嚴肅醫療在2030年預計爲150億美元,2040年爲850億美元;以情緒評估與干預爲主的消費醫療在2030年預計爲250億美元,2040年爲600億美元。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65/389265/sm-209f311d94570b99ef1701048681181a.png)
美國2024年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僅0.2% 「這需求」激增成減排阻礙
目前美國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方面出現明顯停滯,2024年全年的排放量僅比2023年下降0.2%。雖然美國總統拜登曾提出2030年將排放量降至2005年的50%以下,但有專家認為,如果要實現這項目標,需要每年以過去10年的10倍速度減少排放,但目前的狀況看起來是十分遙不可及。根據《有約時報》報導指出,雖然風力與太陽能發電等發展快速發展,但美國電力需求卻在2024年增加3%,這是過去20年來的少見情況,也因為如此情況,導致減排出現停滯。分析背後原因,主要是美國境內極端高溫的出現,反而增加冷氣的使用率,再加上科技公司在維吉尼亞州與德州等地擴建耗能巨大的數據中心,推動用電量的攀升。報導中也提到,雖然許多電力公司新增風力渦輪機和太陽能設施,但天然氣的使用量仍創下新高,導致電力部門的排放量小幅上升0.2%。除此之外,交通也是美國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來源,2024年排放量也增加0.8%。這背後原因主要是疫情後人們的出行需求回升,加上航空燃油和汽油使用量的增加,使排放量持續增加。即便電動車在新車銷量中占比已經達到10%,但相較於整體車輛的數字來看,這些電動車的數量還不足以明顯影響排放水平。但相較之下,美國工業方面的排放量下降1.8%,部分原因主要是受颶風和全國港口罷工的影響。一些工廠活動減少,導致整體排放下降。整個看下來似乎都是停滯不前,但當中還是有個明顯的進步,就是石油和天然氣行業的甲烷排放量減少了3.7%。這得益於拜登政府和部分州實施的新法規,要求石油和天然氣公司必須定期檢測、修復甲烷洩漏。同時,甲烷的經濟價值驅使企業捕捉並出售這種氣體,而非讓其逸散至大氣中。根據資料顯示,自2014年以來,每單位天然氣生產的甲烷洩漏量下降了40%。報導中提到,如果2022年的《通脹削減法案》(Inflation Reduction Act)能持續推進,電動車、風能、太陽能和綠氫等可能對全國排放產生更顯著影響。也有專家指出,低碳能源投資在美國私人投資中的比例已達到5%,這是一個明確的訊號,代表著許多企業的能源轉型正在加速進行中。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0/388800/sm-72b16ea45f5dbdcb451b433395efaf2a.jpg)
要失業了!逾9千萬個工作崗位將被AI取代 未來5年全球逾4成企業擬裁員
AI浪潮席捲全球,雖創造很多新的工作機會,但不少勞工也面臨AI搶飯碗的威脅。世界經濟論壇(WEF)8日發布調查指出,未來5年全球逾4成企業雇主有意裁員削減人力,很多工作讓AI自動化代勞。根據WEF最新《就業前景報告》(Future of Jobs Report)估計,2030年前可望創造出1.7億個就業機會,占目前全球聘僱數的14%,但也有9,200萬個工作恐被AI取代,相當於淨增7,800萬個工作。報告發現,需求最殷切的技能及成長最快的領域,集中在AI、大數據與網路安全。此外41%企業雇主打算縮減人力,利用AI讓既有工作走向自動化。受調勞工預期,他們現有的技能組合,39%會在未來5年面臨轉型或是過時淘汰。不過「技術不穩定」的比例,相較2023年有放緩之勢,追究原因可能是勞工技能提升,或是加強訓練。接受訪調的大企業中,77%表示計畫在未來5年內,對現有員工再培訓或提升技能,面對AI相關工作才會更上手。該報告調查1,000多家主要企業,來自全球55個經濟體的20多項產業,涵蓋逾1,400萬名勞工。WEF發新聞稿指出,「AI與再生能源的發展重塑勞動市場,帶動多項技術或專業角色需求大增,平面設計師之類的需求減少。」WEF執行董事札希迪(Saadia Zahidi)在報告中強調,生成式AI扮演重塑各行各業工作任務的角色。該技術可產生原始文本、影像及其他內容,來回應用戶的提示。報告指出,技術突飛猛進、人口結構改變、地緣經濟緊張、經濟不確定性和綠色轉型,促成就業生態轉變,料將重塑全球的產業和職業。不少勞工已是AI浪潮下的受害者,工作遭AI取代而丟掉飯碗。像是雲端硬碟供應商Dropbox、語言學習應用程式Duolingo,都以導入AI為由進行裁員。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17/387217/sm-d551df84087759109a8a77ac6e181668.jpg)
產能過剩等危機衝擊 中國經濟超美國恐要延後數十年
根據《華爾街日報》報導,受到房地產、債務與工業產能過剩等危機衝擊,中國經濟高速成長的榮景已經不再。目前專家預測中國想要在2030年左右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的目標,可能要延遲數十年才有可能實現。中國經濟今日正面臨各式各樣的過剩困境,像是數百萬間空置或未完工的公寓大樓、地方政府背負的數兆美元債務,以及工業超額生產帶動出口激增,進而引發全球貿易陷入緊張。儘管如此,中國仍占有優勢。例如它在全球製造業的地位迄今無人匹敵,此外在電動車和再生能源等新技術方面也取得主導地位。只不過在川普即將上任、新一波貿易戰已經迫在眉睫,如何解決中國經濟的過剩問題,已成為北京政府當前棘手的難題。歷史性的財富損失根據巴克萊集團預估,中國房市自2021年崩盤後,已讓中國家庭財富損失18兆美元。房市危機加上北京在新冠疫情期間採取鐵腕政策,有助解釋中國民眾為何消費縮手。擴大經濟規模延遲部分專家曾在2019年預測,中國經濟飛快成長,讓它有望在2030年左右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但現今美國仍是全球經濟主要引擎、中國經濟卻陷入停滯不前,讓這些專家已經改口,認為中國恐難在本世紀中葉前趕上美國。勞動力減少中國還面臨人口縮減的問題。鑒於勞動力持續萎縮,令它已無法利用人口紅利持續推升經濟高速增長。過剩問題中國過去主要透過投資來帶動經濟成長。不過數十年後,中國卻被龐大債務、過多公寓與製造業產能過剩所籠罩。中國政府、家庭與企業債務總額已接近年度國內生產毛額的300%。事實上在某些指標,它所背負的債務與償債情況,可能較金融危機前的美國或十幾年前的歐債危機更為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