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45年
」 開發金控雅加達不再是首都!印尼國會宣布改成特區 「這些原因」遷都努山塔拉
印尼國會正式取消雅加達的首都地位,改為特區,並把首都遷至努山塔拉(Nusantara)。印尼政府決定遷都的原因,主要是雅加達長期受到火山爆發、地震和海嘯等自然災害威脅,並且由於過度開採地下水和海平面上升,地面正嚴重下沉,儘管雅加達成為特區,但仍是印尼的經濟和文化中心,並將保持其在國家事務中的戰略吸引力和重要地位。雅加達過度開採地下水造成海平面上升,雅加達出現嚴重下沉的情況,估計到 2050年約 95% 的雅加達地區可能被海水淹沒。綜合外媒報導,印尼國會19日正式決定,首都從雅加達遷往努山塔拉,報導引述印尼國會副議長卡迪爾的說法,雅加達將變成一個特別區域,並繼續作為印尼的經濟和文化中心,並保持其在國家事務中的重要戰略地位。根據報導,雅加達所處的爪哇島是印尼人口最集中以及全球最擁擠的城市之一,人口逾1000萬,加上周邊衛星市,人口超過3千萬人,除了人口過度集中,過度的城市化和經濟重心集中,也導致印尼發展失衡,雅加達還長期面臨火山爆發、地震和海嘯等天災威脅。雅加達所處的爪哇島是印尼人口最集中以及全球最擁擠的城市之一。除了發展不均衡以及天災影響,由於雅加達過度開採地下水造成海平面上升,雅加達出現嚴重下沉的情況,估計到 2050年約 95% 的雅加達地區可能被海水淹沒,因此,遷都努山塔拉除了能減緩雅加達的壓力,同時促進印尼東部的經濟發展,讓印尼擁有更平衡的發展。印尼政府早在2019年就宣佈首都從雅加達遷至東加里曼丹省,努山塔拉的興建工程也在2022年中啟動並分5階段開發。印尼政府早在2019年就宣佈首都從雅加達遷至東加里曼丹省,努山塔拉的興建工程也在2022年中啟動並分5階段開發,定於2045年完成興建,努山塔拉的含義是「群島」,象徵印尼的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並彰顯其作為「萬島之國」的身份。努山塔拉位於印尼的地理中心,相較雅加達更為優越,且地震活動較少,包括洪水和海嘯等天災風險也相對較低。這座新都距雅加達約1200公里,努山塔拉的首都設計還包括森林城市、智慧城市和綠色城市的理念。據了解,該地區擁有豐富熱帶雨林資源、多樣生物種類和豐富礦產資源,努山塔拉位於印尼的地理中心,相較雅加達更為優越,且地震活動較少,包括洪水和海嘯等天災風險也相對較低。新首都周邊還有如巴里巴伴和沙馬林達等海港城市,未來甚至可藉由3城聯動,形成一個超級大都會區,現任總統佐科威也多次在公開場合表示,遷都將幫助印尼實現「全球海洋支點」戰略,成為國家的新政治象徵。印尼國會正式取消雅加達的首都地位,改為特區。(圖/翻攝自X)
臭氧層逐步康復? 2066年南極破洞有望恢復
在9月16日「保護臭氧層國際日」當天,世界氣象組織(WMO)發布最新一期《臭氧和紫外線公報》,文中指出,越來越多科學證據表明,臭氧層有望在數十年內逐漸恢復至1980年代的水準。報告預測,如果目前的政策措施維持不變,2066年南極地區的臭氧層就可恢復至1980年臭氧洞出現前的水準;北極地區預計為2045年、世界其他地區預計在2040年恢復至相同水準。報告特別提到了2023年南極臭氧空洞的變化,指出氣象事件和火山大爆發對臭氧洞有不可忽視的影響。儘管自2000年以來,南極臭氧洞的面積和深度有所波動,但整體趨勢顯示其恢復步伐穩步推進。聯合國於1994年將每年9月16日設立為「保護臭氧層國際日」,以紀念《蒙特婁議定書》簽署。 2024年的主題為「推動氣候行動」,強調國際合作在保護臭氧層和應對氣候變遷中的重要角色。臭氧層是地球的關鍵屏障,可以吸收大部分來自太陽的有害紫外線輻射,保護地球上的生命。自1985年《保護臭氧層維也納公約》簽署以來,全球透過一系列條約和政策,逐步淘汰許多對臭氧層有破壞性的化學物質,如氟氯碳化物(CFCs)。1987年通過的《蒙特婁議定書》則是保護臭氧層的另一里程碑,管控近100種化學物質,並以科學發展徹底淘汰有害物質。該協議的全球實施不僅有效遏制了臭氧層的破壞,也透過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積極應對了氣候變遷。在此基礎上,2016年通過的《基加利修正案》進一步要求各國逐步淘汰氫氟烴(HFCs)。聯合國秘書長古特瑞斯在國際日當天表示,如果《基加利修正案》徹底落實,本世紀末全球可以減緩升溫幅度高達攝氏0.5度,但依然需要提高能源效率,才能避免世紀中葉面臨氣候危機。古特雷斯呼籲,全球必須延續《蒙特婁議定書》所帶來的成功,進一步採取行動應對氣候危機。他表示:「曾經危在旦夕的臭氧層正在逐步康復。現在是時候加倍努力,守護地球與人類的未來」。
房貸滿水位案場來人掉3成 林聰麟:房貸訊息亂、客戶擔心貸不到款
近期房貸滿水位問題,讓很多民眾止步進場購屋,清景麟集團創辦人林聰麟受訪透露,8月案場平均來人剩下6~7成,掉了3成多,目前房貸相關訊息混亂,加上農曆民俗月,賞屋來人減少。雖然日前總統賴清德已喊話,要行庫「已簽約、首購族都應受理貸款」,林聰麟認為,「總統喊話是信心用,不見得會反映在成交上」,後市發展要再觀察。高雄小港區「清景麟·國家公園」5日舉行上樑典禮,林聰麟表示,貸滿水位對房市一定有影響,以清景麟在高雄、台南銷售中案場來說,8月平均來人就剩下6~7成,掉了3成多,因為房貸相關訊息很混亂、有些客戶會擔心貸不到款,加上農曆民俗月,因此單月賞屋客戶有減少。而客戶最在意的是交屋時分戶貸款要確保貸得下來。至於後市,還要觀察9月份的表現。不過針對個案表現,林聰麟則是信心滿滿,由於「清景麟·國家公園」主要客群為首購,影響甚小,每周維持銷售3~4戶。該案基地規模達2180坪,正面3萬坪小港森林公園首席第一排,規畫地上17樓、地下4層,主力坪數為2~3房,共590戶,總銷80億元,預計於明年7月交屋。林聰麟表示,目前銷售率剛好跨過8成,因剛好碰上房市景氣一路上揚,每坪最高以36萬元成交,較當時預售時高出20~30%。近期政府宣布將斥資880億元興建高雄國際機場「全新航廈」,預計2032年一期完工,2045年國際線、國內線總運量目標達1,650萬人次。各界相當看好藉由新航廈落成,能促進高雄產業投資、觀光發展。小港房價也受到「航空城」話題激勵,近期房市表現不凡,預售案大樓均價首度站上3字頭。清景麟推出「清景麟·國家公園」,並打出高雄首創黑卡秘書服務的建案。林聰麟認為,小港區房價相較於嘉義已經見到4字頭,小港最低還有2字頭,補漲行情可期。至於清景麟集團旗下上櫃工具機廠福裕(4513),2022年10月入主後也正式跨足房地產營建事業。林聰麟也透露,福裕首度攜手鑲揚國際開發公司成功得標高雄捷運聯開案的R20案,下周10日將正式簽約;另外9月或10月將推出首發案,位於台南歸仁高鐵站附近的「坐忘林」,總銷暫訂至少達50億元,預計3年後完工入帳,屆時將迎來第一筆營建收入,且有機會超過工具機本業營收。「清景麟·國家公園」上樑典禮,據了解,受高雄國際機場興建新航廈利多影響,該案開賣一年半已每坪漲10萬元。(圖/林榮芳攝)
美國防部示警:「這國」2045年恐取代美國「成為世界第1太空強權」
雖然美國最近對莫斯科可能在太空部署核武器表達擔憂,但美國國防部指出,真正對華盛頓構成挑戰的卻是北京,他們直言中國可在2045年,甚至更早,成為一個在經濟、外交和軍事上佔有世界主導地位的超級太空強國。據《歐亞時報》(EurAsian Times)25日的報導,儘管俄羅斯總統普丁斷然否認美國的說法,並表示他反對在太空部署核武器,但據說美國媒體和華府決策人士還是高度重視莫斯科即將把核武器送入太空的情報,擔憂它可能具備在戰爭時期摧毀美國衛星的能力。對此,美國國會領導人也在上週的1場高度秘密會議中聽取了關於全面太空戰爭可能性的報告。「太空軍事化」並不是新的名詞,許多國家,甚至包括印度,都將太空領域用於軍事目的,被認為是透過獲取跨領域(陸地、海上和空中)進攻性軍事行動的有限能力,來進一步推進威懾戰略的重要一步。但「太空武器化」則有所不同,武器化直接涉及針對太空和地面目標開發、部署和使用太空武器,包括定向能量武器(directed-energy weapon),以及具有攻擊能力、可摧毀敵方衛星或航天器的衛星。報導續稱,繼中國在2015年12月31日把太空軍事資產歸屬於新組成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戰略支援部隊」(PLASSF)後,美國亦於2019年成立「美國太空軍」(USSF),就連印度空軍也不再是單純的空軍,而是「印度航空航天部隊」(IASF)。不過談及太空軍事化時,美國決策者直到最近才開始擔憂來自中國的威脅,而不是俄羅斯。中國最近在太空領域逐漸崛起成為一個非常有實力的競爭對手,且北京提出的長期取代美國成為地球及其他地區領先之經濟和軍事強國的願景,讓華盛頓深感不安。美國防部預測,中國2045年前將取代美國成為第一太空強權。(圖/達志/美聯社)五角大廈在向國會提交的上一份年度報告中指出,中國正大舉投資在天基的情報、監視和偵察(ISR)、衛星通信、衛星導航和氣像以及載人航天和機器人等太空探索方面的能力,已獲取並發展一系列反太空能力和相關技術,包括動能殺傷導彈、地面雷射和軌道空間機器人,以及擴大太空監視和反制能力。此外,「中國人民解放軍戰略支援部隊」領導管理參謀部、政治工作部、紀律檢查委員會(監察委員會)、網絡系統部、航天系統部等機構,並有軍事太空作戰與資訊作戰2個副戰區指揮級部門,直屬於中央軍委。PLASSF轄下至少8個基地,負責衛星發射、追蹤、研發與運作,管控地球的衛星與洲際飛彈發射,以及月球與深太空的太空船探測器等相關任務。營運實體包括4個衛星發射場、遠望航太支援船、北京與西安2個主要衛星控制中心。同時為了推動國家軍民技術「融合」之政策,中國的航太計畫還由軍事、民用、國防工業和商業部門的組織組成,包括PLASSF與大學和研究組織等民間組織的合作,以便將民間資源在戰時納入軍事行動。五角大廈的報告還指出,「中國在世界各地擁有廣泛的民用航太合作協議,且是衛星和太空技術的出口國。中國與30多個國家和4個國際組織簽署了100多項航太相關合作協議,還正在邀請各國參與中國太空站,或由中國和俄羅斯共同領導的國際月球研究站,以向世界各國出售衛星發射服務和地面站。」此外,中國還推動成員國輪流領導的多邊組織「亞太空間合作組織」(APSCO),成員包括孟加拉、伊朗、蒙古、巴基斯坦、秘魯、泰國和土耳其,而埃及、印尼和墨西哥則為準成員。APSCO負責監督太空監視望遠鏡網路和任務訊息,其收集的觀測數據透過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輸送。美國防部預測,中國2045年前將取代美國成為第一太空強權。(圖/達志/美聯社)報導強調,中國在太空領域不遺餘力的佈局中涉及大量投資,且中國在創新方面也正在取得進展,包括申請了越來越多的專利。根據美國智庫「蘭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的一項研究評估,中國在太空與軍事相關領域的專利數量穩步成長,自2018年以來已超越美國。 美國前空軍副助理部長霍爾特(CAMERON G. HOLT)少將也認為,中國部署新系統的速度比美國「快5到6倍」,由於購買力平價差異,中國的1美元可以買到美國20美元才能買到的資材,他也因此示警「如果我們無法降低成本並提高國防供應鏈的速度,我們就會失敗。」由「美國太空軍」、「美國空軍研究實驗室」(AFRL)和國防創新部門聯合發起的一項重要研究指出,除非華盛頓採取積極措施,盡其所有國家力量維持其在太空的領導地位,否則中國將趕上與美國的技術差距,並在2045年以後超越美國。此外,研究還示警,中國已迅速崛起,開始挑戰美國在全球研發(R&D)支出方面的領導地位,預計到2030年,中國每年在研發方面的支出將比美國多出2000億美元以上。該份報告更直言:「具體而言,美國缺乏清晰且具有凝聚力的長期願景,缺乏在未來半個世紀及更久的將來,維持經濟、技術、環境、社會和國防軍事領導地位的宏偉太空戰略。」
開發金控連續四年入選「道瓊永續指數」成分股
2023年道瓊永續指數(Dow JonesSustainability Index, DJSI)公布,中華開發金控(以下稱「開發金控」)連續四年入選道瓊永續指數成分股,同時更是第四年列入道瓊世界指數(DJSI World)與新興市場(DJSIEmerging Markets)雙指數。本次評比中,開發金控在兩項評選項目中獲得滿分,其中環境面向表現名列全台第一、全球第二,總體分數於所屬的保險產業類中名列全台第二、全球第三;彰顯開發金控永續經營實績,再度榮獲國際級肯定。由美國標普道瓊公司推出的道瓊永續指數是全球第一個企業永續評比指標,同時是國際最具公信力的企業永續評比權威。2023年度企業永續評鑑,全球共有上萬家企業參與,本次評比中,開發金控在「透明報導」、「客戶關係管理」等兩大評比項目取得滿分,「氣候策略」項目取得99分的高分,其中環境面向更領先同業,獲得全台第一的卓越表現。開發金控總經理龐德明表示, 開發金控致力實踐 2045年全資產組合淨零碳排,結合五大永續發展策略(擘劃永續治理、智慧永續金融、菁英永續人才、低碳永續環境、共創永續社會),逐步朝向國際化的永續領導金融機構邁進。本次評比獲得第一的環境面向,開發金控從自身營運做起,預計2024年達成總部大樓碳中和,並自2022年起,每年採購500萬度綠電,逐步提高綠電使用率,第二階段綠電規劃已於今年完成,逐步降低企業自身營運對環境的衝擊。開發金控同時攜手子公司發揮金融影響力推動低碳轉型,截至2023年第三季,中國人壽國外綠色債券及永續債券投資金額達336億元;凱基銀行領先業界,攜手NPO參與綠色存款,打造公益永續生態圈,存款餘額已逾6億元;凱基證券ESG及環保綠能相關承銷及股權籌資金額達905億元,更較同期成長29%;中華開發資本在綠能相關投資金額達28億元,亦較去年底成長7.2%。
禁用氟氯碳化物臭氧層破洞仍未明顯變小 專家研判恐是氣候變遷所致
自1987年《蒙特婁議定書》簽訂以來,全球就禁止使用氟氯碳化物,以保護地球上空的臭氧層。然而根據《自然通訊》中最新發表的研究顯示,即使全球禁用氟氯碳化物,南極上空臭氧層的破洞在過去20年的仲春時分,仍變得更大更深。臭氧層距離地球表面11到40公里,能過濾掉大部分的紫外線輻射,保護地球上的生物遠離皮膚癌和白內障。然而在1970年代中期,科學家發現被廣泛使用在噴劑、冰箱的化學物質「氟氯碳化物」(chlorofluorocarbons,CFCs)會降低臭氧的含量,更因此每年都使南極上空的臭氧層出現巨大的破洞。為了修補臭氧層的破洞,1987年各國簽訂《蒙特婁議定書》,自此禁止氟氯碳化物的使用。今年1月聯合國支持的1項重大評估表示,當年禁止氟氯碳化物的使用正在發揮作用,預計到2066年左右,南極上空的臭氧層就能恢復到1980年的模樣,而北極上空較小的臭氧層破洞,也能在2045年恢復,其他地方的破洞則在大約20年內就能復原。不過根據法新社的報導,國際期刊《自然通訊》(NatureCommunications)中有1項新研究指出,儘管氟氯碳化物減少,但南極臭氧層的破洞面積並未明顯變小,甚至隨著時間的推移,破洞中心的臭氧含量也越來越少。發表這份研究的共同作者是紐西蘭奧塔戈大學(Otago University)資深講師施佩雷(Annika Seppala),她向法新社坦言「過去9年中,有6年的臭氧含量極低,且臭氧破洞非常大。」施佩雷也表示「或許是現在大氣中正發生其他事,才會造成這個情況發生,可能是氣候變遷導致的。」
招生鬆綁疑雲1/扭轉總量管制慈濟增藥學系 藥師憂為財團低薪政策開大門
教育部鬆綁大專院校藥學系總額管制,突然在大選前核准增額招生,引發藥師和藥學系學生反彈,共組「反藥學生增額聯盟」,主張反增額、反低薪、確保藥師服務品質,並將在11月19日走上凱道向蔡總統陳情。藥界盛傳,這項長期的政策大轉彎,疑與財團未來擴展連鎖藥局有關。根據財政部公布的最新統計數字,截至去年底,台灣的西藥零售、醫療耗材零售、藥品及醫療用品零售家數高達1萬584家、年銷售額粗估1,669億元,家數、銷售額都創下近年新高。其中,各縣市大小藥局約8410間,數量已超越全台7-11門市數量,連鎖藥局約1848家佔比20%,對照美國連鎖藥局66%、日本58%,大陸55%,財經界因此研判,藥局雖已經取代超商,成為馬路旁店面新霸主,但連鎖藥局的整併和擴充仍有成長空間。國內大學藥學系招生員額向來比照醫學系,現有10所校系採總量管制,每年招生總額大約維持1000到1050人之間,但今年教部卻突點頭,同意慈濟大學明年增設藥學系,第一年將招收30名藥學系學生,掀起藥學系與藥界反彈。除了教育部點頭藥學系招生鬆綁,衛福部也樂觀其成,藥師們不禁質疑「為何醫學系招生卻不一起鬆綁」;而有感於近年國內低薪醫療環境「血汗化」,反增額聯盟透露不少醫師、牙醫、護理師、甚至檢驗師也私下聲援這次抗議行動,就是擔憂政府接下來鬆綁總量管制牽動「唇亡齒寒」效應。反增額聯盟憂心非空穴來風,因繼慈濟獲准增招藥學生後,也傳出中部某知名私大校務會議日前已通過「增招藥學生」提案,原本已要向教育部正式申請,但因醫界傳統被視為綠營鐵盤,高層憂衝擊藥界選票,力勸「等選後再議」。一名藥師指出,藥界盛傳政府鬆綁藥學系招生員額與部份連鎖藥局未來展店規模有關,因為幕後財團不時向當局抱怨,近期很難找到「薪資合理的藥師」。財經專家預估,台灣連鎖藥局未來每年商機上看3000億,包括大樹、杏一、優盛、盛弘、諾貝兒、康是美甚至全聯等大型業者都傳出展店計畫,與此同時,不少基層藥局今年受訪時大吐苦水,抱怨缺藥師與缺藥一樣嚴重,尤其在藥學系延長修業年限後,徵藥師多月找不到人,傳出連鎖藥局甚至開出10萬元月薪搶人之說。曾在中部連鎖藥局服務過的G姓藥師說,部份連鎖藥局薪資號稱10萬,多數藥師看得到吃不到,實際上月薪多6至8萬元間,10萬還是併計加班費、業績獎金上限後才有。目前就讀於中部藥學系的C姓同學說,國內藥學系近年效仿美國,修業年限從四年延長到六年(美國藥學生得唸8年),若只因短期人力供給減少就貿然增額,擔心衝擊教學品質。他表示,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每萬人應配置5位藥師,先進國家OECD會員國,每萬人有8.6名藥師,反觀台灣已達每萬人13名藥師,當美國、日本競相傳出藥師過剩,日本更在今年正式公告禁止新設藥學系或增加藥學系招生名額,為2045年日本可能過剩12萬流浪藥師「超前部署」,他難以理解國內為何還要開放增額。反藥學系增額聯盟召集人藥師沈采穎強調,聯盟請教育部立即停止鬆綁藥學系生總額管制,不僅為確保未來藥師的執業環境,也是避免台灣繼美、日之後步上「藥師過剩、流浪藥師」的後塵,確保民眾用藥權益。(圖/趙世勳攝)對於外界質疑「反藥學系增額聯盟」拒絕藥學系生增額招生,是保護既得利益者,一位在連鎖藥局服務過的藥師表示,在連鎖藥局內服務的藥師就是「薪水族」,連鎖藥局不一定只賣藥,例如還有化妝品、營養食品、甚至衛生紙等,但核心業務是藥,藥還有分處方藥與自費藥,不少業績獎金高的多屬成本低、售價貴的產品,就像超市賺錢都是財團,「什麼都得學」的店員只是被剝削的對象,未來如果新增藥學生進入市場,高毛利還是連鎖藥局在賺,受僱的藥師只能任憑宰割。反增額聯盟召集人藥師沈采穎說,藥師都參加各縣市藥師公會,全國最大藥師公協會就是「藥師公會全聯會」,全聯會理當站在全國會員立場,超越黨派爭取藥師權益。藥師公會全聯會現任理事長黃金舜,雖曾表態說明台灣藥師已過剩,並批評教育部未徵詢全聯會就增額,形同霸王硬上弓。
馬斯克示警:2045年電力需求將暴增兩倍 「缺電恐阻礙AI發展」
特斯拉執行長、億萬富翁馬斯克近日頻繁表達了他對電力供應的擔憂,他預計,兩年內年將由缺矽變為缺電,而這可能阻礙AI的發展。馬斯克預測,2045年的電力需求將為目前的兩倍,而AI服務器耗能暴漲三倍之際,缺電可能將阻礙該行業的蓬勃發展。馬斯克上週二(25日)在美國最大的公用事業公司之一太平洋綠能(PG&E)舉行的會議上,對能源業高管表示,目前確實需要更快地確定供電項目的時間表,並具有高度的緊迫感。他補充道,「若電力需求穩定且沒有大變化,那麼項目可以推遲;若快速變化,導致電力需求不斷增加,就必須採取更多行動。」能源高管和顧問們也認為電力需求會增加,但並不像馬斯克預測的那麼誇張。PG&E預計未來20年電力需求將增長70%,該公司認為這將是前所未有的。與此同時,管理諮詢公司麥肯錫預計,到2050年,美國的電力需求將翻倍。馬斯克還警告說,電力短缺可能會造成嚴重後果,就像最近晶片短缺阻礙科技和汽車行業一樣。而這一次,缺電可能會阻礙AI的發展。他在先前的一次活動中曾說,「我的預測是,我們將從今天的矽極度短缺變成,兩年內的電力短缺。這大致就是事情的趨勢。」計算能力(算力)是AI世界發展的基礎,而算力的瓶頸歸根到底還是電力,隨著爭奪AI軍備競賽日趨白熱化,對電力的爭奪變得越來越重要。根據Digital Information World的最新報告,數據中心為訓練AI模型產生的耗能,將為常規雲端工作的三倍,預計到2030年,美國數據中心的電力需求將以每年約10%的速度增長。
實踐永續淨零碳排願景 開發金控簽署加入「碳核算金融聯盟」
開發金控致力推動永續轉型,加速實踐淨零碳排願景,日前正式簽署加入「碳核算金融聯盟」(Partnership forCarbon Accounting Financials,簡稱PCAF),導入國際投融資碳排管理標準,建構氣候變遷風險管理機制,以具體行動,實踐2045年全資產淨零碳排目標。 PCAF成立於2015年,主要協助各國金融業衡量並揭露投融資組合的氣候變遷影響,應用範圍涵蓋企業貸款、抵押貸款、公司股權及債務等;透過標準化的評估架構,進行溫室氣體核算,金融機構就能計算投融資組合或個人貸款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目前全球已有400多家金融機構加入PCAF,並導入PCAF方法學。 開發金控於2021年度永續報告書中揭露投融資碳排放量,盤查範疇涵蓋了集團旗下主要子公司的法人授信部位、股票及債券投資。簽署加入PCAF後,我們將持續追蹤各項金融業務相關的碳足跡,並與子公司合作,善盡金融影響力,逐年降低投融資排碳量,協助客戶推動低碳轉型,共同實踐永續淨零碳排目標。繼2022年簽署加入SBTi 科學基礎減碳目標倡議,開發金控再度與國際機構議合氣候議題,善盡永續金融承諾。 同時,為全面精進治理效能,開發金控及旗下子公司,中華開發資本、凱基證券、凱基銀行及中國人壽,皆已成立永續委員會,並設置於董事會轄下,全面升級永續治理層級,透過由上至下深化企業永續治理文化,結合明確化的量化指標,落實各項綠色金融行動方案,提高營運韌性,邁向永續經營。 開發金控長期深耕ESG領域,屢獲國際獎項肯定,永續佳績有目共睹,包括榮獲CDP國際碳揭露專案(CarbonDisclosure Project,CDP)最高A級肯定,連續三年入選DJSI道瓊永續世界指數(DJSI World)與新興市場(DJSIEmerging Markets)指數成分股;此外,開發金控更獲得DJSI 2023年永續年鑑產業Top5%肯定,並連續六年入選富時永續指數系列成分股。
2050年全球恐有13億人罹患糖尿病 高齡化與肥胖都是一大因素
美國一項研究指出,全球每個國家的糖尿病患在未來30年內將持續上升,目前約5.29億人的糖尿病患,到了2050年恐有13億人都會罹患糖尿病。會這樣的原因和人口老化與肥胖有很大關係。美國華盛頓大學健康計量評估研究中心(IHME)的最新研究,在22日刊載於醫學雜誌《刺胳針》(The Lancet)中指出,2021年全球約有5.29億人罹患糖尿病,但到了2050年,糖尿病患人數將增加到了13億人,患病人數成長超過2倍。會有這樣盛行率增加的狀況,部分原因是人口結構的變化,高齡化社會來臨,研究顯示老年人罹患糖尿病機率較高,另外是和現代人肥胖有關,肥胖的人大多是第2型糖尿病,身體質量指數(BMI)過高,會胖的原因有很多,也可能跟社會改變有關。更令人擔心的是,這些糖尿病患可能都來自中低收入國家,到了2045年,中低收入國家的糖尿病患將佔全球患者數四分之三,除了可能無法獲得適當的治療,更可能造成更多社會問題。
電池缺貨 馬斯克:特斯拉明年底前不會擴大Semi產量
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13日表示,受到上游電池供應問題影響,特斯拉電動卡車Semi在明年底前都無法擴大產量,但他並未說明擴大產量所指的確切數字。特斯拉早在5年前就發表Semi電動卡車,原定2019年開始交車,但因各種生產問題導致時程延宕,到去年12月才完成第一批交車,是2020年以來特斯拉首度推出的新款電動車。雖然Semi占特斯拉營收比重不及其他主流車款,但馬斯克表示Semi在特斯拉加速能源轉型的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因為傳統重型卡車排碳量比一般轎車更多。馬斯克13日在德州奧斯丁一場能源研討會上發表上述消息,並藉機呼籲美國大型能源公司擴大投資能源開發,因為他預期越來越多人開電動車,將使美國電力需求在2045年前增加2倍。
美軍「造艦速度」遠輸中國 海軍部長開酸:解放軍使用「奴工」!遭自家學者打臉
美國海軍部長托羅(Carlos Del Toro)在美東時間21日表示,中國海軍比起美國海軍更具優勢,尤其他們擁有更大的艦隊規模和更強的造船能力。這也讓托羅無奈開酸,稱中國是因為「奴隸勞工」(slave labor)才擁有如此驚人的造船產能,不過托羅的說法隨即被自家學者打臉。據CNN的報導,托羅於美東時間21日在華盛頓特區的國家新聞俱樂部(National Press Club)上發表演說,並聲稱中國試圖向全球展示海軍實力,「北京試圖侵犯其他國家的海上主權和經濟福祉,包括我們在南海和其他地方的盟友。」托羅進一步表示,「解放軍目前有一支規模更大的艦隊,且正在全球海域部署和投放軍事力量」。因此,華盛頓必須提升美國海軍的實力,以應對中國的威脅。這位海軍部長補充,中國海軍可能將在2025年持續擴充至多達400艘的主戰艦艇,遠高於目前的340艘。與此同時,美國海軍的艦艇數卻不到300艘。儘管美國海軍於去年7月公布了《2022年航行計劃》,並訂下2045年擁有350艘有人艦船、150艘無人艦艇的目標,但這仍遠低於解放軍艦隊擴充計畫的目標數。更悲觀的是,根據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Congressional Budget Office)去年11月的報告,在實現2045年的目標之前,美軍有許多舊船艦已來到退役年限,再加上美國本土的造船工業式微,因此艦艇的數量不只難以突破300艘,美國海軍在未來幾年還可能面臨規模萎縮的窘境。托羅坦承,美國海軍的造船廠根本無法與解放軍的造船廠匹敵,「他們有13座造船廠,而且單一座造船廠的產能就比我們所有造船廠的總和還多。這才是真正的威脅。」報導補充,根據國防中心的新聞工作者薩德勒(Brent Sadler)10月公布的一份報告顯示,美國現有7座造船廠為海軍和海岸警衛隊生產大型深水艦艇。不過托羅也開酸,中國之所以有產能優勢,是因為他們缺乏勞動法規,沒有美國的成本壓力,「中國是一個共產主義國家,沒有法規的限制,他們使用奴隸勞工來建造他們的船隻,這不是我們做生意的方式,我們堅決反對,但它確實讓中國海軍享有顯著優勢。」對此,印太防務政策專家赫辛格(Blake Herzinger)不認同托羅的說法,「中國擁有非常龐大的勞動力,在一個對國家安全如此關鍵的高科技領域,動用奴隸勞工是沒有意義的。」他補充,美國海軍部長的這番言論表明,美軍完全把注意力放在了錯的地方,「不幸的是,這種無知和偏見似乎普遍存在於美軍內部,海軍領導階層過去20年不思量自身在艦艇構想、設計和建造方面的缺漏和停滯,總是把焦點放在對中國造船業形象的負面塑造,屬實不幸。」
開發金控獲CDP碳揭露氣候變遷最高A級肯定
中華開發金控(以下稱「開發金控」)積極實踐2045全資產組合淨零碳排的承諾,以接軌國際永續趨勢的思維,持續推動減碳轉型。2022年CDP國際碳揭露專案(Carbon Disclosure Project,CDP)評選結果揭曉,開發金控首度獲得氣候變遷最高A級領導等級殊榮,躋身世界級的標竿永續企業。CDP國際碳揭露專案為全球氣候領域最具指標性的評比機構,每年評估個別企業在環境影響力與推動進展的相關表現,並給予A至D不同級別的分數:A級(領導Leadership)、B級(管理Management)、C級(認知Awareness)、D級(揭露Disclosure)。2022年有近15,000家全球企業參與CDP評選,其中僅294家獲得氣候變遷A級肯定,開發金控亦首度獲評為A級領導等級。CDP指出,A級評分企業在因應氣候變遷的策略面及執行面皆展現領先水準,除需規劃具體氣候轉型計畫,更要以科學化方式設定減碳目標,並追蹤轉型進程。開發金控在2022年完成簽署加入SBTi科學基礎減碳目標倡議(SBTi,Science Based Targets initiative),並納入金融產業特性,以科學化方式推進減碳強度;同時更以2045年全資產淨零碳排為目標,定期揭露減碳階段進度,去年更發布首本「氣候相關財務揭露TCFD報告書」。未來將持續整合在地資料,並結合國際永續淨零標準,將氣候目標導入業務流程,積極落實投融資的氣候資訊評估與決策。開發金控除榮獲CDP最高A級肯定,近來亦屢獲國際永續指標獎項肯定,包括連續三年入選DJSI道瓊永續世界指數(DJSI World)與新興市場(DJSI Emerging Markets)指數成分股;此外開發金控更獲得DJSI 2023年永續年鑑產業Top 5%肯定,並連續六年入選富時永續指數系列成分股。
凱基銀行落實綠色金融行動方案 邀請國內大學參與綠色存款 協助擴大社會責任影響力
凱基銀行積極落實綠色金融行動方案,持續擴大綠色金融影響力!因應國內大專院校接軌國際趨勢,積極推動大學社會責任(University SocialResponsibility, USR),凱基銀行邀請國內大專院校響應參與「綠色存款」專案,首波參與的學校包括銘傳大學、國立東華大學、醒吾科技大學、朝陽科技大學以及東吳大學等大專院校,透過「綠色存款」專案,大專院校將能間接支持企業的永續計畫,協助臺灣達成永續發展目標,並落實大學社會責任,擴大學校的影響力。凱基銀行表示,自2017年起在教育部推動「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之下,國內各大專院校便積極將學校營運及課程設計連結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聚焦在地連結、人才培育、國際連結等面向及各項議題,並致力校務永續發展、人才培育與學術研究成果、產學合作與創新培育、社會服務投入參與,以及綠色校園推動等具體作為。除此之外,國內各大專院校也積極尋求創新思維及作法,藉此擴大USR的影響力,而凱基銀行「綠色存款」專案將所募集之資金,專用於再生能源、綠建築等相關綠色融資及永續連結貸款,協助學校透過綠色存款,間接支持台灣永續發展,成為大專院校實踐永續計畫的創新作法,因而獲得首波參與學校的支持。此次參與凱基銀行綠色存款的大專院校除了積極發展永續教育,在環境永續推動上亦不遺餘力,如:銘傳大學推動「魚菜共生農法」,讓環境教育深入社區,向下扎根,此外也帶領學生著手研究智慧電動車,期能開發出更節能、更具人性化設計的電動車;國立東華大學持續提升太陽能綠電規模,2021年成為全國綠能發電量第一的大學,並於永續報告書發布綠電倍增之SDGs計畫目標,宣示深耕綠電、永續校園的決心;醒吾科技大學透過綠色經濟無汙染智慧科技培植計畫,培育香檳茸,提升學生就業技能並協助鄰近社區發展;朝陽科技大學則建置能源管理系統,另設置多元的再生能源設施。更推動溫室氣體削減方案,目前減碳45.8%,並宣示2030年減碳50%,2045年達淨零排放目標;東吳大學成立跨單位永續發展委員會,積極推動廚餘回收資源化、建置太陽能設備、校園綠化與能源減碳等,營造永續校園環境,期成為永續發展教育實踐者。凱基銀行持續推廣綠色存款專案,以核心業務支持我國綠能產業發展,此次銘傳大學、國立東華大學、醒吾科技大學、朝陽科技大學以及東吳大學等大學參與「綠色存款」專案,共同打造永續計畫的典範,期望未來能帶動各大專院校一同借重永續金融的力量,採取創新行動深耕大學的永續教育。
聯合國報告:「臭氧層」有望在本世紀中葉恢復1980年水準
世界氣象組織與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於10日發布的報告中指出,得益於國際社會減少碳排放的努力,保護地球不受致癌紫外線侵害的臭氧層有望在未來幾十年內得到恢復。綜合CNN、BBC的報導,臭氧層保護地球免於致癌紫外線的傷害,但自20世紀 80年代後期以來,科學家們開始示警臭氧層出現破洞危機。報告稱,臭氧層近期的自我修復完全是因為世界各國的政府抱持極大的政治決心,逐步減少釋放毀壞臭氧的人造氯氟化碳氣體。這項由世界氣象組織和聯合國環境署的研究員發表的報告指出。自1989年《蒙特婁議定書》生效以來,全球氟氯化碳的使用量已減少了99%。基於《蒙特婁議定書》及相關協定開展的行動成功降低了冰箱、噴霧器、絕緣泡沫塑料和滅火器等產品中的氟氯化碳和海龍(HALON)等氣體在大氣中的濃度。報告指出,如果能夠全面遵循《蒙特婁議定書》,中緯度地區和北極上空的臭氧層有望在2040至2045年期間恢復到1980年的基準水平(臭氧層出現嚴重消耗之前的水平)。南極地區則要等到至少2066年。對此,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雅羅(M.Jarraud)也指出:「針對臭氧層的國際行動是一個環保成功的範例。這將鼓勵我們展現同樣的應急和團結能力來解決氣候變化的更大挑戰。」英國南極考察處教授奎克則向BBC表示:「我們必須謹慎一點,但表面上看起來像是好消息。我們來自南極的數據還需數周處理,但我們希望能確認這些發現。如果數據凖確,這將顯示國際協定的潛在力量。」根據《自然》雜誌在2021年的一項研究,如果沒有《蒙特婁議定書》等禁令,全球可能會額外升溫高達攝氏1度。自工業革命以來,地球已經升溫了1.2度左右,科學家示警,氣溫的提升應限制在攝氏1.5度內,以防止氣候變遷造成的嚴重後果,例如極端乾旱、野火、洪水和糧食短缺等危機。
開發金控連續三年入選「道瓊永續指數」成分股
中華開發金控(以下稱「開發金控」)以實際行動落實減碳的成績屢屢獲得國際肯定。2022年DJSI道瓊永續指數(Dow Jones Sustainability Indexes,DJSI)日前公布最新評選結果,開發金控連續三年入選道瓊永續指數成分股,同時更是第三年列入道瓊世界指數(DJSI World)與新興市場(DJSI Emerging Markets)指數。開發金控在六個評選項目中取得滿分,其中環境面向表現更名列全球第二、全台第一,總體分數於所屬的保險產業類中名列全球第四,全台第一。 道瓊永續指數是全球第一個企業永續投資評比指標,每年針對企業在經濟、社會與環境三大面向進行企業永續評鑑,各產業類別中永續發展表現得分最高的 10% 才能入選 DJSI 指數成分股。2022年度的企業永續評鑑,全球共有上萬家企業參與,開發金控不僅成為脫穎而出,成為最終入選「道瓊永續指數」成分股的33家台灣企業之一,開發金控在「風險管理」、「政策/公協會參與影響」、「環境面報告」、「社會面報告」、「普惠金融」、「客戶關係管理」等六個項目更取得滿分,其中環境面向更領先同業,獲得全台第一。 開發金控為台灣首家承諾於2045年達成全資產組合淨零碳排的金控,階段性的低碳轉型目標中包括在2030年達成自身營運淨零碳排。為了達成這樣目標,開發金控積極推動節能減碳、資源與能源管理的可行方案。開發金控總部為綠建築大樓,除導入智慧節能系統,今年更完成第一階段綠電採購及轉供,逐步降低企業自身營運對環境的衝擊,追求與自然環境永續平衡發展。 除落實自身營運減碳,開發金控也持續透過金融業的投融資行為擴大社會影響力,將永續金融的概念結合日常業務與營運流程,並在業務上大幅提升綠色授信、綠色投資比例,期許不只落實自身減碳目標,更攜手產業與客戶夥伴邁向永續願景。
開發金控承諾2040年全面退出燃料煤相關產業
中華開發金控(以下稱「開發金控」)致力於實踐永續淨零願景,持續從自身營運減碳與投融資組合管理兩面向著手,強化減碳強度。今年已簽署SBTi科學基礎減碳目標倡議,完成第一階段綠電採購及轉供,發布首本「氣候相關財務揭露TCFD報告書」,更鼓勵集團子公司推展多元綠色金融商品與服務。開發金控今(6)日表示,已擬定具體去碳化策略,目標於2040年全面退出(phase-out)燃料煤、非常規原油/天然氣相關產業。開發金控為台灣首家承諾於2045年達成全資產組合淨零碳排的金控,集團各子公司亦積極將淨零轉型融入業務發展。截至2022年第三季,中國人壽國外綠色債券投資餘額達新台幣(以下同)263億,凱基證券在ESG及環保綠能相關承銷及股權籌資金額達700 億,凱基銀行綠能科技產業授信累計餘額約151億,2022年推出「綠色存款」募集金額亦逾60億;中華開發資本更已率先自有資金投資部位全面排除燃煤與煤礦產業的目標。開發金控期待在2023年將增加15%綠色產業投資組合,擴大金融影響力。為進一步落實減碳作為,開發金控訂定永續金融承諾,並建立相關去碳化時程,逐步限縮煤礦、非常規原油/天然氣相關產業,以及其他高碳排產業之投融資部位;同時並展開產業與客戶議和,鼓勵高碳排產業客戶著手減碳轉型計畫,預計於2040年達成全面退出(phase-out)全球燃料煤、非常規原油/天然氣相關產業。開發金控積極邁向ESG永續願景的實績,榮獲國內外獎項與機構肯定,日前揭曉的2022年TCSA台灣企業永續獎,開發金控勇奪四項大獎,除入選台灣百大永續典範企業獎,更憑藉永續報告的揭露完整性、可信度及溝通成效上獲得肯定,取得白金獎殊榮;同時透過推動綠色投資、購買綠電及參與國際倡議等積極作為,四度蟬聯氣候領袖獎的得主;亦在資安領域有傑出表現,首度獲得資訊安全領袖獎。 開發金控表示,開發金控致力於為客戶、員工、股東和社會提供永續的金融解決方案,並透過資金與金融服務創造正向的永續影響力,成為亞洲領先的金融企業。推動淨零轉型不僅是開發金控的核心策略,更是為全人類共好的使命及承諾。
中壽榮獲「台灣企業永續獎」及「全球企業永續獎」雙重肯定
2022年「TCSA台灣企業永續獎」及「GCSA全球企業永續獎」頒獎典禮,中國人壽表現亮眼,於TCSA獎項再度蟬聯「永續報告獎-金融及保險業組白金獎」、「永續綜合績效獎-台灣百大永續典範企業獎」,並一舉奪得三項「永續單項績效獎」分別為『社會共融領袖獎』、『人才發展領袖獎』及『資訊安全領袖獎』,共獲得五項大獎。另在GCSA獎項獲得「企業永續報告書獎-銅獎」,是唯一榮獲此殊榮之台灣保險業者。中壽持續精進永續報告書內容完整性及揭露透明度,已連續8年獲得「企業永續報告獎」,今年度以「低碳轉型」作為永續報告書之揭露主軸,以專刊方式說明中壽淨零排放願景及策略,期於2045年達到全資產組合淨零碳排目標。此外,中壽榮獲「永續綜合績效獎」,以「數位躍升、首選雇主、顧客導向、驅動成長和高效執行」為核心策略,於各個營運環節整合永續發展目標,同時強化掌握永續機會及風險,落實於商品設計、銷售核保、投資管理及售後服務等壽險價值鏈環節。中壽透過提早佈局逐漸累積淨零轉型推動經驗,包含訂定各階段減碳目標,導入ISO 14097管理框架,推動三大氣候行動方案等,深入規劃淨零轉型精進作為,並於2022年獲得英國金融時報與日本經濟新聞聯合評選為首屆亞太區氣候領導者。在後疫情時代中,中壽充分發揮保險業「以人為根基」的企業核心價值與影響力,落實公平待客服務精神,發展數位金融創新,結合異業機構,推動遠距投保,數位健康生態圈。藉由廣大的人脈網絡持續解決社會各種問題,並提供兼顧多元族群需求的金融服務及商品,落實「普惠金融」精神,也因此獲頒「社會共融領袖獎」。中壽持續推動人才培育及數位轉型,以「數位創新、客戶體驗、數位轉型、多元職能」四大人才發展主軸,形塑學習型組織及數位創新文化。此外,傾聽員工意見與心聲,透過第三方專業機構實施員工問卷調查,作為擬定至2025年經營策略之重要參考。疫情衝擊下,中壽增加多項福利,如防疫包、法定傳染病住院醫療健康保險、出院療養保險金等提升員工幸福感,本次獲頒「人才發展領袖獎」便是中壽成為「首選雇主」的最佳肯定。隨著數位應用蓬勃發展,民眾對於網頁應用或手機APP的使用度也大幅提升,資安風險也相對提高。中壽為確保資訊資產之機密性、完整性及可用性,服務能持續完整,設置有「資訊安全委員會」,由管理階層擔任委員直接督導資訊安全管理制度之運作,並設置副總層級之資安長掌管資訊安全專責單位。此外,導入國際資安管理框架ISO 27001、參與金融機構資訊安全聯防、逐年提高資安預算、招募具經驗之內外部人員等強化資訊安全的努力深受評審肯定,獲得「資訊安全領袖獎」。中壽推動永續表現優異,深獲主管機關及媒體肯定,四度榮獲主管機關評選成為「公平待客原則評核」績優業者、經全球銀行及金融評論評選為「2022年台灣最佳數位轉型壽險公司」。展望未來,中壽以成為「最值得推薦與信賴的壽險公司」為目標,為所有利害關係人創造長遠的價值,實現壽險公司對於社會的責任。
開發金控發揮金融影響力 引領中小企業綠色轉型
中華開發金控(以下稱「開發金控」)致力推動綠色金融,期許成為企業的永續金融夥伴,為深入了解中小企業在綠色轉型的需求,今(16)日發布「中小企業減碳調查」。調查顯示,高達八成五企業關注到「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CBAM)即將實施,七成業者擔心碳費衝擊,卻有逾三成業者尚未進行碳盤查。開發金控表示,藉由這次調查,掌握中小企業在轉型過程的痛點,開發金控將持續發揮金融影響力,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務,引領中小企業綠色轉型邁向永續願景。台灣中小企業佔全體企業超過九成以上,在綠色轉型過程中,扮演關鍵角色,開發金控積極響應政府凈零排放路徑與綠色行動方案,不僅率先承諾2045年全資產組合(Total Portfolio)淨零碳排,更關注企業夥伴在邁向淨零過程中遭遇的困境。近四成中小企業尚未採取淨零行動今年六月歐洲議會通過「碳邊境調整機制」,預計2027年起,台灣製造的產品進口到歐洲市場,都須購買CBAM憑證。本次「中小企業減碳調查」發現,八成五企業關注到這項新措施,超過二成六業者認為影響很大,也有七成業者擔心碳費的衝擊。若從行動面觀察,逾三成業者尚未進行碳盤查,近四成業者對淨零轉型尚未採取行動,顯見中小企業在認知與行動之間的落差。近九成中小企業者期待優惠融資專案進一步細究,中小企業主要面臨二大困境分別是63%的企業認為產業資源或輔導不足、62.3%認為企業內部無相關專業人才,難以配合綠色供應鏈進行減碳行動。近九成業者則希望政府或金融業提供優惠融資專案,投入轉型資金。開發金控表示,淨零轉型已經成為企業競爭力的關鍵,為協助中小企業實現低碳轉型,開發金控制定了各項氣候變遷因應計劃,並推出氣候風險評估模型,協助中小企業強化氣候變遷韌性,透過金融影響力加速產業低碳轉型。「中小企業減碳調查」調查對象為實收資本額在一億元以下的中小企業,涵蓋製造業、批發零售業,以及服務業,透過線上問卷方式針對中小企業專業經理人進行調查,揭露中小企業對於凈零減碳及綠色轉型的看法,有效樣本共276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