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大錯誤
」破除3大錯誤迷思!淋巴瘤無良性皆「惡性」 謹記7症狀早發現、治療
淋巴存在身體各處,是人體免疫系統中的重要角色之一,不過許多人對淋巴瘤卻不太了解,認為只有淋巴結才有淋巴瘤的可能,甚至有些民眾認為淋巴瘤和其他腫瘤一樣有分良性、惡性。為破解「淋巴瘤」的錯誤觀念,北榮血液科醫師王浩元整理相關Q&A,提供正確資訊,幫助民眾及早發現、正確治療。淋巴瘤迷思1: 淋巴瘤有良性、惡性?淋巴瘤(lymphoma)其實就是「淋巴癌」,沒有良性、惡性之分。王浩元醫師表示,只有「淋巴結腫大(enlargement of lymph nodes)」才有分良性、惡性,而良性的淋巴結腫大主要是發炎、感染所致,通常一段時間後會自行消退,至於惡性的淋巴結腫大,則是因為癌細胞浸潤造成,不會消退。造成淋巴結腫大的癌細胞,可能是從其他地方的腫瘤癌細胞轉移而來,也有可能是來自於淋巴結該處的「淋巴癌細胞」。當淋巴細胞轉變成「淋巴癌細胞」,就可能形成淋巴癌,因此,淋巴癌只是造成惡性淋巴結腫大的原因之一。王浩元醫師說明,由於淋巴球細胞可以簡單分成B細胞、T細胞、NK細胞,因此淋巴癌也可以依照淋巴球細胞的種類,分成B細胞淋巴瘤、T細胞淋巴瘤、NK細胞淋巴瘤。淋巴瘤迷思2: 淋巴瘤有分好治、難治的?坊間流傳「淋巴瘤有分好治、難治」,這是正確的嗎?王浩元醫師表示,以往所謂好治的是指「何杰金氏淋巴瘤」,是一種B細胞淋巴瘤,病理切片只有少少幾顆淋巴癌細胞,而難治的是指「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其病理切片視野所及大多是癌細胞,但現在用好治的、難治的去形容淋巴瘤已不太恰當。王浩元醫師說明,在過去只有化學治療跟放射線治療的年代,相較於非何杰金氏淋巴瘤,何杰金氏淋巴瘤通常對治療的反應較好,因此被稱作是好治的淋巴瘤,不過過去15年來淋巴瘤的治療突飛猛進,許多新穎的標靶藥物或細胞免疫治療被用於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因此坊間流傳的說法並不太恰當。淋巴瘤迷思3: 淋巴瘤只會出現在淋巴結?許多人在頸部、腋下觸摸到硬塊,大多都會有所警覺可能是淋巴結出現問題,但王浩元醫師指出,淋巴瘤雖然最常發生於人體的淋巴結,但它能長在身體的任何地方,包括腦部、肺臟、乳房、腎上腺、肝臟、睪丸、皮膚等。雖然,頸部、腋下、腹股溝等3處密布著淋巴結,所以當民眾在上述三處摸到腫塊時,較易警覺或聯想到淋巴瘤,但是身體仍有許多淋巴結是存在於我們摸不到的地方,例如縱膈腔或後腹腔,就需要仰賴患者的症狀來協助醫生的臨床判斷。謹記淋巴瘤7症狀 早期發現積極治療王浩元醫師表示,發燒、腫塊、身體癢、盜汗(夜間多汗)、咳嗽、體重減輕、異常疲勞等7症狀都有可能是淋巴瘤,民眾可用「燒、腫、癢、汗、咳、瘦、累」7字訣記憶,無痛的腫塊是淋巴瘤最常見的症狀,雖然最常出現於淋巴結區域,但要再次強調,淋巴瘤能長在身體的任何地方,不限於淋巴結。醫師也提醒,民眾應早期發現、積極治療,即使是淋巴瘤的第四期,仍然存在治癒的可能性,淋巴瘤根據不同的病理型態可分成近百種淋巴瘤診斷,而不同的淋巴瘤有各自對應的治療策略,唯病人、家屬、醫護三方密切合作,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成功治療的機會。
保鮮膜「怕熱也怕油」 醫師提醒3大錯誤用法「恐罹患癌症」
對於一般家庭而言,保鮮膜幾乎是常備家庭生活用品,用來保護食物的最佳良器。但現在有醫師提醒,並非是所有保鮮膜都能抵禦高溫,而且保鮮膜也很怕油脂,如果使用方式不正確的話,恐怕會增加人們罹患癌症的風險。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在出席《健康1+1》訪問時表示,一般保鮮膜有三種常見的錯誤用法,分別是「接觸食物油脂」、「包覆高溫菜餚」與「放進電鍋或微波爐使用」。顏宗海表示,市售保鮮膜種類繁多,大抵可以聚氯乙烯(PVC)和聚乙烯(PE),其中PVC耐熱僅有60至80度,而且容易溶出塑化劑。而PE耐熱度則有70至90度,而且不容易溶出塑化劑。但無論如何,在使用微波爐、電鍋等裝置加熱冷菜時,必須要移除掉保鮮膜,否則等到保鮮膜溶出塑化劑、人們長期食用的話,小男生容易變得女性化、小女生容易性早熟,成年人則是增加罹患乳癌的風險。顏宗海也建議,與其使用保鮮膜來保存剩菜,還不如使用保鮮盒,因為保鮮盒大多以玻璃材質為主,玻璃則是一種化學結構十分穩定的物質,再次加熱時不會產生有毒物質。
重機騎士飆速台64恐破200公里 專家曝3大錯誤「米粒視野」釀禍
新北市台64線快速道路,21日深夜驚傳死亡事故,37歲陳姓多元計程車司機載客途中,因未開車燈,導致後方1輛重型機車高速追撞,造成27歲紀姓騎士深重不治。事發至今,警方仍在釐清車禍細節與肇事責任,對此,資深重機玩家雷尼就他多年騎車經驗,點出騎士可能犯了3大錯誤,才會造成如此嚴重事故。27歲騎士當場慘死,計程車司機與乘客則輕傷。(圖/翻攝自臉書「重機車友 ❘ 各區路況天氣、資訊分享中心」)有網友當時行駛在台64線往板橋方向的外側車道,車速達到時速90公里,從行車紀錄器可見,遭追撞的多元計程車沿著內側車道行駛,但清楚可見車輛並未開啟大燈,未過多久1輛重型機車疾駛而來,雖然煞車燈已亮起,但重機仍閃避不及,猛力撞上車尾。當時,這名紀姓騎士騎乘新車要價50.9萬的Aprilia RS660重型機車,沿著台64線快速道路欲返回板橋住家,行經25.7公里處時,疑似未注意前車,以超過100公里的時速追撞多元計程車車尾,紀男傷重身亡。被追撞的多元計程車車尾全爛。(圖/民眾提供)事件曝光後,網友議論紛紛,就是Aprilia RS660到底是以多高的速度追撞轎車?在PTT討論區上,有網友透過行車記錄器畫面的秒數與通過地上白色虛線推敲1秒內行駛的距離,算得重機時速可能落在144公里左右,不過重機玩家雷尼的貼文中,有另一名網友在底下留言,算得重機時速可能達到215公里!會造成這麼大的落差,應該只是因為網友抓秒數的誤差所致。紀姓男子的重機嚴重毀損。(圖/民眾提供)根據《地球黃金線》引述雷尼的說法,認為RS660當時的時速逼近200公里的可能性較高,「行車紀錄器顯示,拍下畫面的汽車時速已經達到90km/h,但RS660快速超越汽車,從相對時速來看,實在不像只騎到約144km/h,所以合理推測時速較有可能達到2字頭」,當然,這些都是各界目前的討論與推測,正確資訊還有待警方調查後公布,才能解答此問題。此外,雷尼還表示,男騎士可能還犯下3大錯誤,才會釀成這起回天乏術的嚴重車禍,撇開轎車未開車燈和快速道路路燈突然閃滅,導致騎士看不見等情形,雷尼認為第1個錯誤就是在錯誤地點飆到時速逼近200公里。雷尼依照多年賽車經驗與目測,認為RS660當時的時速逼近200公里的可能性較高。(圖/翻攝自雷尼臉書)當重機時速騎到200公里,眼前視線會變得狹窄模糊,甚至看到前方車輛都是「米粒般」的大小,加上台64線當下昏暗燈光的環境,騎士看見車輛,即使有開車燈再反應時,縱使有正確駕駛技術,也無足夠煞停距離所需煞停距離約100至120公尺。因此,雷尼提到,有經驗的重機騎士,在昏暗燈光路段絕對不會貿然騎這麼快。第2個錯誤,騎士對於Aprilia RS660的加速與煞車性能可能並不熟悉,因此緊急狀況出現無從應對,有消息指出,這輛重機是租來的,「一般人鮮少會研究租賃重機的輪胎、煞車等等,往往都只會興高采烈體驗加速性能」,在對車輛缺乏研究情況下,等於無法掌控重機,突發狀況一來,很容易釀成事故。資深重機玩家雷尼分析騎士犯下的錯誤。(圖/翻攝自雷尼臉書)最後一個錯誤,經雷尼反覆觀看影片後,發現重機疑似煞車燈有亮一下下,但根本沒有太多減速,除了反應時間可能不夠外,推測騎士應該沒受過緊急煞車或高速變換車道閃避的專業訓練,就這樣高速狂飆實在危險!雷尼透露,重機要在1、200公里緊急煞車,必須一氣呵成同時做到「踩離合器、運用全身力量穩住車身與龍頭、左右手平均施力在煞車握把」等細節,才能順利急煞、避免失控;若要變換車道來避免車禍,也需經過訓練並反覆練習,才有可能達成。
網爆「電價漲28%」公開會議單 經濟部打臉3真相:錯很大
國際燃料價格飆漲多時,導致台電承受相當大的壓力,目前累計虧損853億元新台幣,因此台電提出幾個方案,將在6月27日召開電價費率審議會。沒想到,有民眾聲稱台電已建議經濟部漲28%電價,對此經濟部隨即發聲明,要民眾不要相信不實謠言。經濟部在臉書指出,《Dcard》討論區有一篇文章提到:「在台電上班的叔叔今天在家庭line群組裡講,公司已建議經濟部漲28%電價」,同時上傳電價費率審議會資料,但是錯誤百出。經濟部點出3大錯誤:1、會議名稱錯誤本年度第1次「電價費率審議會」於3月29日召開,考量俄烏戰爭導致燃料成本不確定性高,因此決議暫緩決定,6月27日所召開的是「臨時會」,網傳資料寫成「第2次會議」,弄錯了會議名稱。2、文件格式不同本次臨時會時間、地點、主持人都刊載在開會通知單上,不是跟議程放在一起,網傳資料也跟實際的議程格式有異。3、資料編排不同議程文件中,討論事項通常不會刊載燃料成本、費率等詳細內容,網傳資料編排明顯跟會議文件不同。經濟部闢謠。(圖/翻攝自經濟部臉書)經濟部說明,國際燃料成本大幅上漲,已經是過去的3~4倍,台電和中油為了穩定物價,虧損相當高。台電考量營運狀況提出不同方案,但從經濟部的角度來說,最重要的仍是民生、物價的穩定。電價的相關方案,要由官方、產業、學者組成的審議會共同決定,目前還沒有定案。經濟部透露,從2015年實施電價公式開始,每年的上半年電價審議委員會,是在3月召開,決定4月1日至9月30日的電價,下半年審議會則是在9月召開,審議當年10月1日到隔年3月31日的電價。6月27日將召開的電價審議會,其實是上半年電價的臨時會,因為3月29日召開時,戰爭導致燃料成本不確定性高,當時暫緩決定,所以6月27日開的臨時會是上半年7月到9月電價,並非錯誤圖片所指的審議下半年電價。
《金田一》首集收視率暴低 日媒曝3大錯誤…讓「國民初戀」道枝駿佑也難救
今年是日本漫畫《金田一之少年事件簿》誕生的30周年,自首部真人版於1995年推出後,歷任金田一都是由傑尼斯偶像扮演,這次還請到有「國民初戀」之稱的道枝駿佑擔任主角,沒想到收視率卻不如預期,令電視台相當驚訝。就有日媒分析,新版金田一出現幾個錯誤策略,導致首集收視低迷。據《週刊新潮》報導,為了迎接「第五代金田一」道枝駿佑版的新劇上檔,電視台早從今年2月底就不斷重播各代《金田一》炒熱度,4月24日加長30分鐘的首集開播時,還讓談話性節目《おしゃれクリップ》停播一次,甚至還讓該劇在Disney+上線,怎知如此大費周章的舖陳,最後只換來首集7.8%的收視率,讓電視台既震驚又困惑。日媒認為新版金田一出現幾個策略錯誤,導致收視率不佳。(圖/翻攝自金田一少年の事件簿【公式】IG)週刊新潮表示,雖然道枝駿佑版金田一的演員陣容並不差,還有上白石萌歌、澤村一樹等人的加持,但首集大膽翻拍初代經典「校園七不思議殺人事件」並不容易,除了難以超越初代外,曾經讀過漫畫的粉絲,目前也多是4、50歲的中年人,進而難以獲得年輕觀眾歡迎和面臨無法超越經典的困境;雪上加霜的是,最近發生的北海道觀光船船難,也讓內容涉及海上孤島殺人事件的第二集臨時延播,改放堂本剛版「惡魔組曲殺人事件」。週刊新潮認為,道枝駿佑版試圖以初代作為宣傳噱頭的策略似乎出現反效果,年輕族群對此不熟悉、成果難以超越舊作和收視主力老化,都可能是道枝駿佑版金田一收視滑鐵盧的原因,不過週刊新潮也指出,新版金田一目前才播出兩集,後續還是值得關注與期待。
感冒糖漿沒喝完就冰起來? 醫師曝3大錯誤用藥行為
過去醫師常會給感冒生病的小朋友開感冒藥水,方便服用也能更快達到藥效,但若還沒喝完感冒就好,不少人就會將感冒糖漿冰在冰箱,等下次再次感冒再服用,但這樣習慣其實是大錯特錯,小兒科醫師陳映庄就表示,把感冒糖漿冰在冰箱或是將藥水倒馬桶,都是錯誤的示範與迷思,他也整理出藥物處理3大正確方法。開封過後除了註明需冷藏的藥品外,其餘藥品都不要擅自冰起來。(圖/翻攝自陳映庄醫師的育兒資訊站臉書)一、藥水跟食物一樣放冰箱就能保存較久感冒藥水用不完時不少人就會放冰箱,但他表示藥水不是食物,只有少數註明必須冷藏的藥物才需要放冰箱,冷藏低溫可能會讓藥水沉澱變質,更會影響濃度和藥效。廢棄藥品若倒進馬桶或水槽,會造成環境汙染。(圖/翻攝自陳映庄醫師的育兒資訊站臉書)二、感冒糖漿直接丟掉好可惜開封後的藥水需要放在室溫和避光的地方,通常開封後的藥水若保存得當可以保存一個月,如果一個月內有相同症狀,可以飲用應急,但如果有狀況還是建議先去看醫師,若開放一個月以上就請丟掉。過期藥品可以這樣處理。(圖/翻攝自陳映庄醫師的育兒資訊站臉書)三、過期藥水不能倒進馬桶或洗手台藥品處理若是藥丸、錠劑、膠囊,可以裝進夾鏈袋中,當一般垃圾丟掉即可,但若是抗生素、荷爾蒙、抗癌藥物跟免疫抑制劑,則建議拿到醫院或藥局的藥品回收站,由專人處理唷。而藥水、感冒糖漿則可以拿個夾鏈袋,把藥水倒進去,包含洗瓶子的水,或者是加進可以吸水的東西中,例如茶葉渣、用過的衛生紙等等,再把夾鏈袋封緊丟一般垃圾就可以,記得藥水瓶子可以回收。
7歲男童柔道課遭重摔27次腦死!醫感嘆:受傷久了不會讓你變強
台中市豐原區南陽國小一名7歲黃姓男童,21日在私人柔道館練習時,遭教練、學長輪流重摔27次,導致顱內嚴重出血,宣告腦死,事情爆發後引發社會高度關注。有醫師跳出來直指整起事件可能有「3大錯誤」才會釀成悲劇,並強調所有訓練「受傷久了都不會讓你變強」。據了解,該名台中7歲男童21日前往私人柔道館進行課程,而他僅上課2週,似乎就連基礎的受身、保護身體的方式都尚未學會,卻遭何姓教練及小學4年級的學長當成對練對象,即便男童不斷哀求卻依然被當沙包輪流摔地,他當時不斷痛苦哭求「我的頭」、「我的腳」,但教練和學長仍不為所動,繼續側摔、過肩摔。教練不但未即時制止,反而抓起男童繼續練習,最後男童翻白眼送醫,因顱內出血開刀,目前處於腦死狀態,只能依靠呼吸器維生。事後該名教練被警方帶回偵訊,台中地檢署23日複訊,認為何姓柔道教練無逃亡之虞,裁定請回,但24日晚間出現逆轉,檢方偵訊後認定何男涉嫌傷害致重傷罪,且有串證之虞,改向法院聲請羈押。根據《ETtoday健康雲》報導,土城醫院復健科醫師林杏青就跳出來針對該事件指出,以目前所知的訊息,他推估教練不會分辨已出現腦震盪的症狀,直言「這是很大的錯誤」。林杏青說明,通常腦震盪症狀包括,顱內出血、神經方面症狀、眼歪嘴斜、手腳無力、麻木且無法控制等,同時伴隨噁心、暈眩,還有情緒無法控制和意識混亂等症狀。林杏青也提到,教練開始運動課程前,做到「篩檢」也是很重要的環節,要先基礎確認學員有無疾病,能否進行這項運動等評估,如果有確實實施,基本上可以先保證職業行為沒問題,反之則代表未盡責任,有其疏失。再來,從練習的部分來看,摔下去且重複很多次的動作,理論上教練要從旁觀察,且柔道訓練時,無論是施展技術或被摔者,應該都要有保護機制。尤其「不應該以頭部著地」,且被摔的人要先學會用背部或其他地方著地,假設被摔者沒有能力反應,就應立即停止,不可再繼續練習。最後,林杏青語重心長表示,不論什麼訓練,年齡不會是最大的問題,希望大眾都能了解「受傷久了並不會讓你變強」這件事,應將觀念矯正。
按電梯最容易染病? 3大錯誤習慣染病指數最高
台灣新冠肺炎氣憶情持續升溫,連流感也還在流行期,雖然最近已經有不少人主動戴口罩防疫,但國內現在已出現新冠肺炎無症狀感染者,民眾們開始好奇,到底哪些日常行為,最容易染病上身?有醫師引用疾管署的資料提醒民眾, 3大日常習慣,感染指數最高,最連醫師自己,都禁止小孩去按電梯。(圖/翻攝自疾管署)這名醫師在臉書《急診女醫師其實.》發文表示,家中兩個小孩很愛搶按電梯,甚至會搶到吵架,不過最近都被她禁止,「通通不准按」。醫師引用福部疾病管制署發布的「讓你得流感的那些小事」貼圖,提醒民眾,3大日常習慣感染指數最高: 1. 密閉空間打噴嚏沒掩口鼻,一公尺內都遭殃。2. 打噴嚏時用手遮沒洗手,手到之處必留下病毒。3. 出入公共場所後,沒洗手就摸眼口鼻,病毒能在寒冷、低溼度的環境中存活數小時。網友們看完就有人回應「最近搭電梯應該避免交談」、「最近病人們進電梯,全都在等待別人按樓層」,立刻有人回:「很多地方也是,走最後一個的都不按」、「走第1個的也不按啊」。
Google搜尋你真的會用嗎? 專家曝常犯3大錯誤
Google儼然是21世紀人們最常使用的搜尋解答工具,但有許多人其實不知道如何正確使用Google搜尋來幫助我們找到最精確的結果。根據《BusinessInsider》報導,Google資深研究科學家Daniel Russell分享3項大眾使用Google搜尋最常犯的錯誤,看看你是不是也犯了其中之一呢。1.只搜尋一次就想找到答案許多複雜的議題、主題或許是有許多角度與不同觀點的解答,Russell認為許多人搜尋這類的關鍵字都只進行1次搜尋,這樣無法全方位理解該主題的完整內容,他建議至少要以不同角度輸入相異的關鍵字,進行至少2次以上的搜尋,才能獲得更多元的觀點與角度。2.不要跳過陌生的搜尋結果檢閱搜尋結果時,用戶可能看到許多陌生的詞彙,Russell建議千萬不要跳過忽略,因為你想要的答案可能就在其中,反而應該將那些不熟悉的單字、專有名詞再拿去Google搜尋一次。也許你不熟悉的名詞,就是你要搜尋的問題解答。3.過於精準的關鍵字許多用戶會輸入極為具體詳細的關鍵字,過多的資訊恐怕會產生誤導效果。例如,想要得知章魚的平均體長多少,你可能聽說是21英吋,因此在Google搜尋輸入「章魚平均體長21英吋」,但其實很容易被引導至錯誤解答,建議用戶簡單地輸入問題即可,只需要輸入「章魚的平均長度」就能獲得解答。Russell 比喻,就好像已經有偏見的陪審團,不必在搜尋中加入特定的關鍵字,促使Google只往特定的領域尋找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