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座核電廠
」 台電 德國台電連年虧損…經濟部長稱不支持以公務預算補貼 電費恐再調漲
AI技術發展迅速,未來產業用電量勢必大增。圖為2024台北國際電腦展(COMPUTEX),來自36個國家與地區,約1500家科技廠商參展,聚焦在AI技術,吸引民眾參觀。(圖/中國時報趙雙傑攝)政府近幾年對台電財務撥補狀況能源結構扭曲,台電連年虧損,經濟部長郭智輝5日稱,未來不支持政府以公務預算補貼台電,成為第一位表態反對補助的經長。面對發電成本攀升,經濟部表示,現行農漁、社福、學校、軌道等電價吸收,應回歸各部會編列預算處理,民生用電則盡量維持現行費率,由工商業用電大戶多負擔。但學者認為,漲工商業電價,勢必會轉嫁至終端產品,推升物價,影響產業競爭力。捨棄核電不用 1年支出多花1200億元中央大學管理講座教授梁啟源訝異說,郭智輝是不是沒有搞清楚狀況?但他佩服郭不要補貼的勇氣。梁啟源感嘆:「躁進的能源政策不改,明年漲電價壓力更不得了!」核三2部機組分別在今、明年停機,每度1.09元便宜電力不見,而台電外購離岸風電每度要7元、光電是5元,燃氣發電是3.06元。3座核電廠不用,綠電燃氣各替代一半,就等於電價1年多1200億元支出,電價必漲。企業界出身的郭智輝昨到立院經濟委員會進行上任來首場業務報告,國民黨立委張嘉郡、楊瓊瓔都關心,政府近年累計撥補4001億元,但台電仍大虧,財務黑洞如何解決?楊瓊瓔進一步質問,如果台電繼續虧損,還要用公務預算支持嗎?近年撥補4001億元 台電財務要靠自己郭智輝明確回應:「個人不支持這樣補助方式。」他也否定楊「有政府,台電不會倒」的說法,強調經營一個企業,就不能有虧損。楊瓊瓔問,那麼台電財務該怎麼辦?郭表示,要靠台電自己努力,另外國家如要補助給弱勢團體與民眾,是屬於國家社會福利,不屬於電費負擔。郭智輝會後說明,台電一定要如實反映電價成本。但他會主張民生、小店家電價努力維持穩定,剩下的成本由用電大戶反映。他直言,「畢竟用電大戶與用電小戶如果電價一樣,公平嗎?」經濟部說明,未來如果不由政府補助,現行給農漁業、學校、社福、軌道等電費未漲足的補貼,要回歸各部會預算編列,不是由台電吸收。再來,民生、小商家電價需有一定保障,所以剩下再從用電大戶反映成本。值得注意的是,電價連3年調漲,累積漲幅超過3成,但這已是政府4度補助壓低的結果。累計2023年給予台電增資1500億、疫後特別預算撥補500億,2024年又增資1001億,政院今年又以歲計賸餘補助千億,目前正送立院審議中,總計撥補台電4001億元。可是去年台電仍累虧3820億元,算到今年前4個月,淨損高達4399億元。今年4月電價原本要調漲35%以上,最後平均調11%,今年如果沒有政府撥補千億,以及中油吸收,恐再漲24%,漲幅驚人!台電表示,倘若發電成本還是高,售價自然得往上抬。政府若不撥補,高漲的發電成本又只能由工商用電大戶負擔,就看業界能否承受。且須考慮物價穩定、產業競爭力、節約用電等多面向問題,但尊重政府決定。學者憂電費轉嫁 推升物價影響競爭力梁啟源說,今年台電原預估虧2124億元,4月電價只漲11%,換言之,還有逾20%沒調,要是政府不補助,這些都要漲。梁啟源分析,即使如郭所說,只漲工商大戶,可是成本增幅全壓在他們上面,漲幅一定更高,勢將衝擊兩個部分,一是在商品上轉嫁,推升消費者物價指數(CPI),衝擊民生,一個是影響產業出口競爭力。
天價買電惹議!台電駁:3核電廠皆運轉也實施 去年共抑低用電9.1億度
台電為了救供電,祭出每度最高12元請工業大廠開發電機買電,引發外界爭議。對此,台電表示,需量反應措施自1979年就開始實施,過去3座核電廠、6部機組皆運轉時,需量反應措施也同樣有實施,以去年統計為例,需量反應措施共抑低用電9.1億度,平均每度成本2.16元,佔台電全年成本不到0.2%。有關近期部分人士批評台電向企業用戶高價購電一事,台電表示,需量反應措施自1979年就開始實施,並非近年才有,也是國際電業的普遍作法,而非我國獨有。部分意見總將需量反應措施曲解為缺電,甚至上綱到能源政策錯誤,但其實在過去3座核電廠、6部機組皆運轉時,需量反應措施也同樣有實施。台電強調,穩定供電本可同時透過供給面及需求面雙管齊下,台電透過多元措施確保供電穩定,盼社會大眾予以理解,而非將任何有助供電穩定的措施都刻意曲解抹黑,對於台電同仁專業實在不公平。至於外界擔心需量反應會增加台電過多的支出,台電指出,以去年統計為例,需量反應措施共抑低用電9.1億度,平均每度成本2.16元,佔台電全年成本不到0.2%。台電說明,需量反應措施並非強制用戶限電,而是以電費扣減為誘因,讓設有自備發電機或能快速調整產程之用戶自由選擇參加,鼓勵用戶配合減少尖峰用電,或將尖峰用電轉移至離峰時間,全世界的電業都將其視為重要的電力資源。台電表示,即使以4月15日夜尖峰供電緊澀來看,當天執行的措施有計畫性、即時性及需量競價,初估抑低約480萬度用電量,電費扣減總金額2,000多萬元,平均每度近5元。台電強調,相較為了一整年8,760小時中僅約200小時的用電尖峰而耗費鉅資新建每度成本約9至17元的尖載機組,如果是為因應用電尖峰或突發狀況,以需量反應措施引導用戶抑低用電,更可兼顧經濟與環保。有關立委認為需量競價不能變成常態,台電表示,「需量競價」是需量反應措施的其中一種,採愈低報價者先得標,因此並非均為每度10元。在電力系統有突發狀況時,若是能配合台電臨時於2小時前通知且抑低用電者,即加碼其報價2成,屬於短期間救急的應變,並非常態。台電說明,近3年也已減少執行次數,而4月15日夜尖峰時段所採取需量競價,可避免後續如又遭逢其他突發狀況,以致停電造成更大損失,因此在救急情境下短期執行需量競價,既合理,也務實。另外,針對國內缺電、核電廠是否延役議題,核能專家、清大工程與系統科學系葉宗洸昨(20)日接受《關鍵時刻》訪問時坦言,根據自己的計算,即便未來4座核電廠、8部機組全部啟動,核能發電佔比也只有16%至18%,在這樣的比例下,台電的發電成本要大幅度降低的可能性不高,依然沒辦法解決繼續大量使用化石燃料所必須支出的發電成本。
美《外交家》雜誌苦勸賴清德「不可廢核」 點名台灣「能源最不安全經濟體之一」
總部位於美國華盛頓的《外交家》(The Diplomat)雜誌,在1月底撰文點名台灣「是已開發國家中,能源最不安全的經濟體之一」,且台灣恐無法承受核電退役的代價,直言此舉不但會損害國家安全利益,還無法實現減碳的氣候目標。 《外交家》1月31日以《台灣選舉對能源安全有重大影響》為題、〈台灣新當選的總統,有機會扭轉政府自我毀滅性的逐步廢核路線〉為副標撰文指出,「台灣下一任總統是民進黨(DPP)的賴清德,該黨計劃在2025年之前退役所有核電廠。台灣是已開發國家中能源最不安全的經濟體之一,無法承受核電退役的代價,廢核必會損害其國家安全利益,以及氣候目標。 」報導續稱,在現任總統蔡英文的執政時期,台灣關閉了3座核電廠中的其中2座,這也讓2017年以來已發生3次嚴重大停電的電網承受更大的壓力。而且台灣最後一座運行的核電廠將於明年夏天退役。因此,當選新任總統的賴清德迫切需要製定一項計劃,來確保台灣的能源未來。」《外交家》也點出關鍵,核能其實長期以來都是台灣基載電力的基礎,但是由於政治反彈,其供電量變得不再穩定。民進黨自成立以來,一直選擇與反核的環保團體結盟,使得他們一直主張反對核能。比如民進黨第一位總統陳水扁,就率先提出「非核家園」,並提到2025年結束台灣的所有核電,這個政策至今仍是民進黨的主張,沒有看到試圖修正的痕跡。此外,2011年日本福島電廠發生核外洩災難,也增強了民進黨的反核立場,並因此得到廣泛支持,大量的群眾在往後幾年發動多次大規模反核抗議,衝擊當時的國民黨馬英九政府,迫使他們停止核四廠的建設。然而,近年來發生數場大規模停電,造成數百萬美元損失以及民眾的死亡後,台灣島內主張保留核能發電的呼聲也越來越高。2018年,1000萬選民中的60%在公投中否決了全面淘汰核電的提議,但2021年有400萬選民否決了關於完成四號核電廠建設的另一次公投。2024年總統競選期間,台灣主要反對黨發起競選活動,要求重啟台灣退役核電廠的運作。就連賴也表示,他將考慮讓一座反應爐繼續運作以應對緊急情況。然而,要做到這一點,賴清德需要延長台灣最後一座發電廠的營運許可證,儘管在法規上,更新的最後期限幾年前就該申請了。報導認為,雖然偏離民進黨的核心價值和反核政策,會疏遠賴清德原先的支持者,但逐步淘汰核能也會帶來政治後果。尤其在兩岸的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加劇之際,逐步淘汰核能將嚴重損害台灣的能源安全,「截至2022年,台灣97%的能源依賴進口。蔡英文政府用天然氣取代煤炭和核電的策略,使得發電容易受到外部干擾。北京可以透過海上封鎖扼殺該島的發電能力,完全無需採取全面入侵。而且台灣的液化天然氣接收站很少,其天然氣庫存只能維持11天。相較之下,核電廠無需補充燃料即可連續運轉長達18個月。」雖然台灣的反核團體,一再認為地震可能導致核電廠事故,甚至核電廠可能在軍事衝突期間,被中共視為攻擊目標,且核反應留下的永久廢棄物沒有解決方案。然而,《外交家》卻認為「這些擔憂被誇大了!因為核電廠有強大的安全設計,使核設施能夠承受嚴重的地震活動。像是1999年發生致命的「921大地震」時,所有反應爐均安全關閉並在2天後重新啟動。至於核電廠是否會遭到共軍攻擊?報導認為,北京武力犯台的最終目標是要統治該島嶼,而非徹底摧毀它,攻擊核電廠造成的長期污染不符合該目標,也損害中國的國際形象,要是台北與北京發生戰爭,北京幾乎可能攻擊核電廠。至於核廢料的問題,芬蘭和瑞典等國,目前也正在建造乏燃料和核廢料的永久儲存設施,並非無解。另外,如果台灣完全淘汰核能,也將面臨能源短缺的風險。核能可以幫助解決電力吃緊問題,因為它可以為台灣耗電的高科技產業提供充足且廉價的電力。2023年核電平均成本為每度電新台幣1.41元。這低於再生能源(新台幣2.27元)和化石燃料(新台幣3.57元)的價格。 《外交家》還警告,要是沒有核電,必將危及台灣走向碳中和的路程。政府的目標是在2025年,將再生能源佔能源生產的比例擴大到20%,但目前僅有10%,顯然不可能在接下來的1、2年內完成剩餘的目標,「核電的生命週期排放量低於太陽能,因此可以在能源生產脫碳方面補充再生能源。並且,多數再生能源都會面臨天氣和季節轉換時產生的「間歇性」問題,因此核能才是提供基載電力的最理想選擇。」報導最後也建議賴政府,應該先完成核四廠,並重新運轉,因為該電廠電力非常強大,可滿足台灣5%以上的電力需求,其他3座核電廠也不該放棄,應在檢查和維修後,延長其使用壽命,「不然就連鄰國韓國和日本,都在逆轉福島核事故後逐步淘汰核電的政策了。」《外交家》在文末也苦勸賴清德,若台灣島內的政治反對聲浪仍無法克服,那麼賴政府至少應該保留台灣的核工專業人才與知識。否則若失去那些維護與運轉核能的工業能力、安全措施和監管框架,要再重建就必須耗費數年的時間才有可能,「要是不喜歡現有的核電廠,那麼小型模組化反應爐也該列為選項,保留其核子專業的基礎能力,將使台灣能夠在新技術成熟後部署它們。」
日前才關3座核電廠 德環境部長「無法歡迎」核汙水排放入海
日本經濟產業大臣西村康稔(見圖)。(圖/美聯社)德國環境部長萊姆克(見圖)。(圖/美聯社)為期兩天的七大工業國集團(G7)環境部長會議16日在日本北海道札幌落幕,會後發布聯合聲明,支持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對福島核汙水排海計畫安全性的檢驗。據日韓媒體17日報導,日本試圖在聯合聲明寫入「對(汙水)排海具有透明性進展表示歡迎」的字眼,但因與會國家的反對而告吹。在會後記者會上,日本經濟產業大臣西村康稔仍稱聯合聲明有此類表述,德國環境部長萊姆克則直接打臉,表示「無法歡迎」汙水排放入海。G7氣候、能源和環境部長會議在聯合聲明中指出,日本與IAEA一同以科學方法進行福島核電廠拆除工作並取得進展,對相關進展和日方公開透明的行動表示歡迎。關於核汙水排放入海,聯合聲明的表述僅是,支持IAEA實施安全性驗證。在會後共同記者會上,西村康稔卻介紹聯合聲明的表述說,「包括處理水(核汙水)排放入海在內,反應器報廢的切實進展、基於科學依據的我國具有透明性的舉措受到歡迎」。聽聞此言,鄰座的綠黨籍德國環境部長萊姆克立刻反駁,先提到德國才在15日關閉最後3座核能電廠,完成去核電化,然後她就福島核事故稱「雖然我對東電和日本政府的努力深表敬意」,但「關於處理水排海,無法表示歡迎」。西村在記者會後則向媒體解釋稱「我說錯了」。據共同社報導,日本政府最初向各國提議在聯合聲明中寫入「對(汙水)排海具有透明性的進展表示歡迎」,這或許意在獲得國際社會的背書。日本計畫最晚在今夏將福島核汙水排放入海。日本首相岸田文雄表示,關於排放時間,將是一個政治性決定。韓國政府16日重申,韓方對福島核汙水排海計畫的既有立場,即核汙水排海需從科學、客觀層面確保安全性並符合國際標準。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17日則稱,日方處心積慮「洗白」錯誤決定的做法注定徒勞,在利益相關方與有關國際機構充分協商,並達成一致之前,日方不得擅自啟動核汙染水排海。我國原能會說,先前已書面向日本表達過反對排放的立場,後續會配合外交單位來關注排放事宜,而根據目前掌握到的資訊,日方針對核汙水的處理都符合標準。全國廢核行動平台指出,一直都有發文給日方抗議,但日本政府都沒有回應,預計在日本正式排放核汙水前會再和國際串聯發布聲明,再次重申日本政府不該為了節省處理核災成本,而將核汙水排放入海。
德國正式成為非核家園! 最後3座核電廠15日關閉
德國因單方面制裁俄羅斯天然氣供應自斷手腳,導致能源價格急劇上升。對此,德國國內去年已就是否延長僅剩的3座核電廠營運期出現激烈辯論。然而,德國總理舒爾茨(Olaf Scholz)仍在去年10月17日表示,剩下的核電廠只運行到2023年4月15日,如今德國最後3座核電廠也如期關閉,正式終結核能發電時代。據德國《每日新聞》(Aktuelle Nachrichten)的報導,根據舒爾茨在去年10月寫給經濟部長哈貝克(Robert Habeck)、環境部長萊姆克(Steffi Lemke)和財政部長林德納(Christian Lindner)的信件,他已指示上述部會擬定草案,允許伊薩2號(Isar 2)、內卡韋斯特海姆2號(Neckarwestheim2)和埃姆斯蘭(Emsland)核電廠在今年12月31日之後繼續運行至2023年4月15日。此舉正式終結了該國的核能發電時代,上述核電廠如今也在運營商萊茵集團(RWE)、巴登-符騰堡能源(EnBW)和普魯士電力公司(PreussenElektra)的宣布下,於當地時間15日按計劃在午夜前斷開電網。對此,聯邦首席核監督員、環境部核安全和輻射防護司司長尼豪斯(Gerrit Niehaus)也表示:「我們依法展開行動,因為4月16日後的核電廠電力運營將會構成刑事犯罪。」儘管許多西方和亞洲國家都在擴大對核電的投資,以減少碳排、緩解全球暖化的危機,但德國仍在2011年的日本福島核災後,決定反其道而行放棄核電。根據數據,最後這3座核電廠去年僅為德國提供6%的能源,相較之下,1997年所有核電廠的能源佔比則為30.8%。報導指出,儘管淘汰核電的決定早已成為事實,但在剩餘3座核電廠正式關閉前的幾個小時,關於廢核利弊的激烈辯論仍在德國國內持續進行。
綠電、燃氣取代核能 台電去年多虧逾550億
台電大虧,今年4月電價將漲,外界怪罪缺口是再生能源躉購制度導致,台電昨強力否認,表示實在是2022年燃料成本較前一年翻倍漲的關係。檢視台電燃料成本,去年核能發電機組僅全盛期一半,相較當時少發176億度電,全用綠電與燃氣取代,換算燃料成本要多超過550億,絕對是造成虧損擴大原因之一。台電2021年尚有盈餘224億元,2022年風雲變色,大虧2675億元,也導致去年電價平均調漲8.4%,遠不及台電想漲的50%。今年初估計會再虧2700億,需大漲才能止血。外界批評主要是再生能源躉購制度,花太多錢買綠電關係。但台電澄清虧損主因是國際燃料價格飆漲,以煤來說,去年9月創下每噸約450美元歷史高點,是前一年低點的9倍。天然氣去年8月每百萬BTU(英制熱值單位)創下70美元歷史新高,更為低點價位的35倍。因此,台電強調,去年再生能源平均每度購電成本並沒有太大變動,僅因購電度數增加而總支出略增約160億元。但其實有一項虧損擴大原因台電沒有說,那就是「核能」。去年3座核電廠扣除已退役,僅剩3部運轉,全年統計發出224億度電,相較過去6部機組一年貢獻400億度,足足少了176億度。以台電去年決算燃料成本來看,核能每度僅1.5元,比太陽能加風力的綠電(不算水力)每度均價5元便宜3.5元,風光綠電去年發134億度電左右,全用來替代核電,要多花469億。剩下42億度,用3.5元的燃氣(自發與外購平均)替代,要再花84億,亦即以綠能加燃氣替代核能少掉的缺口,成本多出553億。慘的是,核二2號機今年3月中即將進入除役階段,會再少掉75億度的便宜電力,整體購電成本會進一步擴增,電價調漲壓力更大。
氣候變遷+能源短缺雙催化 全球核電大有復辟之勢
俄烏戰爭掀起的能源短缺危機籠罩全球,加上實現碳中和以對抗氣候變遷的壓力,歐美日過去追求「去核」的政策出現轉彎,從美國《通膨削減法案》補助核電,到德國核電廠延後除役、日本重新發展核電,全球核能發電大有復辟之勢。德國國內僅剩的3座核電廠,原本預計年底全數除役,但俄羅斯宣布無限期關閉通往德國的天然氣管線「北溪一號」後,德國政府5日宣布,其中2座核電廠延後除役繼續營運,以緩和供電吃緊壓力。這是德國聯合政府內的擁核派與反核綠黨相互妥協後的決定,綠黨本就是從反核運動起家成立。蕭茲政府此舉象徵能源政策大轉彎,德國數十年來致力落實逐步汰除核電、煤炭、天然氣政策,朝全面使用再生能源轉型。至於美國,其旨在透過投資獎勵乾淨能源、降低處方藥價及對大企業加稅等措施對抗通膨的《通膨削減法案》,8月中旬經總統拜登簽署後正式立法。其中投資乾淨能源部分,有一項聯邦資助建置小型核電的提案。標榜新一代核電的先進反應爐(advanced reactors)近年來逐漸發展茁壯,此小型核能反應爐,具備比前代成本更低、建置速度更快的優點。分析師及業界主管指出,拜登簽署《通膨削減法案》後,補助先進反應爐有了法源依據,可望將此建置小型核電提案往前推進。該法案同時提供舊有核電廠稅額減免,協助其維持運作。但有公用事業主管及項目開發商呼籲,應同時蓋新核電廠,才能滿足不斷擴張的能源需求,達成企業和拜登的氣候目標。但美至今一座都未興建完成,因此其經濟效益仍有待驗證。日本經濟產業大臣西村康稔,日前出席印尼G20部長會議接受美媒訪問時提到,核電是日本追求能源安全及實現碳中和目標的關鍵。核能發電常常被列為脫碳(decarbonization)的重要選項,今年5月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就宣布,為了穩定能源供給及價格,打算重啟閒置的核電設施。日本的能源供應高達94%依賴進口。西村康稔透露,日本今年已經重啟10座核電廠,明年計畫再重啟7座。
廢核政策急轉彎?德國除役電廠擬將繼續運轉 8成民眾支持續用核電
由於俄烏戰爭和隨之而來的相互制裁,德國天然氣儲量嚴重吃緊,能源危機隨著冬季即將降臨迫在眉睫,德國經濟部主管能源的官員於24日表示,預計年底除役的核電廠有可能為了維持電網穩定而繼續運轉。最近的民調也顯示,有多達8成的德國民眾支持續用核電。綜合《衛報》及《法新社》的報導,身處歐陸風暴中心的德國在能源上非常仰賴俄羅斯(過半的天然氣進口佔比、1/3的石油進口),再加上美國的液化天然氣過於昂貴,德國的液化天然氣基礎設施也需費時數年才能完工,這導致德國根本無法在短時間內擺脫俄羅斯的能源供應,尤其當萊茵河的百年乾旱、俄烏戰爭即將撞上歐陸的寒冬風暴,德國經濟料將遭受重創。據《商業內幕》的報導,俄羅斯宣布北溪天然氣管道將自8月31日起停工3天做日常維護,市場擔憂該管道在維護完工後可能也無法按計畫恢復氣量,這將加劇歐洲冬季的能源危機。對此德國經濟部主管能源政策的次長葛亥漢(Patrick Graichen)24日表示,政府將採取3管齊下的策略因應天然氣短缺,首先是尋找俄國以外的天然氣來源,並用煤和石油等其他化石燃料來取代,最後便是節約能源。葛亥漢也坦承,未來18到24個月的能源供應依然相當吃緊,德國必須減少15%至20%的用電量才能度過難關。雖然德國國內在福島核災後掀起一股民粹力量,在未謹慎評估的情況下就決定要在2022年底前將所有核電廠除役,不過迫在眉睫的能源危機已在國內掀起停用核電是否明智的辯論。最近的民調也顯示,有多達8成的德國民眾支持續用核電。然而日前經濟部長哈柏克(Robert Habeck)卻排除了最後3座核電廠延役的可能性,因為延役最多只能省下2%的天然氣用量,對緩解天然氣短缺幫助有限。對此葛亥漢卻有不同的解讀,他認為德國在明年1到3月還是有可能續用核電。但目的並不是為了彌補天然氣缺口,而是為了穩定電網。因為法國有一半的核能機組最近也因為歲修、枯水期、安檢等因素而處於停機狀態,而百年大旱導致的河川乾涸也會波及燃煤的內陸運輸,導致火力發電受到影響。葛亥漢表示,電網業者正在進行冬季電力供應穩定度的壓力測試,預計在8月底或9月初會有結果,屆時政府才會決定,是否讓這3座核電廠繼續運轉。
謝長廷身家曝!擁510萬現金、3407萬存款 養生之道「流體太極」價值為0
監察院今天公布最新一期廉政專刊,近日拋「台灣3座核電廠的廢水排放入海」引發爭議的駐日代表謝長廷所申報財產中,他有510萬餘元現金,存款為3407萬餘元,同時背負560萬多元購置不動產的貸款,其自創的「流體太極」也入列。日本擬於2年後將福島核廢水排入海洋,我駐日代表謝長廷日前發文表示,抗議日本排放核廢水,但「台灣3座核電廠的廢水也是排放入海」,此說法遭原能會主委謝曉星打臉,稱謝長廷不是核能專家才說這種話,藍營則砲轟謝為「助日代表」。監察院今天公布最新財產申報資料,謝長廷與妻子游芳枝共登記10筆土地,6筆建物,坐落於宜蘭、高雄、雙北;現金申報則有16萬2千元美元與150萬5千元日圓,折合台幣510萬4350元,和上次申報比較,一年增加56萬0510元;存款為3407萬5980元,這一年來減少237萬1746元;有價證券加上信託的股票,以一股10元計算,價值為36萬8680元。值得注意的是,在珠寶、古董、字畫部份價值高達320萬7千元,謝長廷自創的「流體太極」也入列,這也是年過70歲的他的養生之道,不過申報價格為0元,還包含6筆著作權、一筆黃金存摺及水晶、螢火石、鰲魚雕刻。另外,謝長廷背負560萬5710元用於購置不動產的貸款,和一年申報的資料相較,減少58萬7220元,同時也投資500萬給長惠投資公司。去年上任高雄市長的陳其邁,和妻子吳虹共申報位於高雄的土地3筆、建物5筆,存款581萬4598元,和上次申報比較,5個月增加19.3萬,有價證券88萬2257元,兩人也有1319萬4635元債務,主要是房屋貸款與信用貸款,5個月內減少37.4萬,吳虹自身為婦產科醫師,有200萬事業投資其開設的診所。
能源配比將跳票!燃煤發電破3成 王美花:沒有替代方案
能源配比將跳票!近70萬份藻礁公投今天將送進中選會,經濟部長王美花昨回應立委,如果中油位於觀塘的第三座接收站不蓋,是否影響2025年能源配比時,坦言燃氣發電占比確實會從原本5成往下降,反觀燃煤發電的3成會往上增加,實際增加多少,還要精算。增500萬噸燃煤 不全在中火這是經濟部首次證實2025年能源配比將會改變,讓蔡英文總統能源政見面臨跳票。經濟部能源局表示,三接不建,燃煤確實會增加到3成以上,至於增加幾個百分點,要給一點時間精算。取代三接氣源的500萬噸燃煤,並不會全都集中在台中火力電廠使用,會透過調度方式在別的燃煤電廠調整。民進黨能源口號是「非核家園」,小英2016年執政後,在2017年明確揭示2025年能源轉型配比為「532」,也就是3座核電廠正式除役後,我國電力結構為燃氣占5成、燃煤3成、再生能源2成。後來經濟部再把燃煤下修到27%,比原先更樂觀。但是藻礁護公投8月將舉行,立委邱志偉昨在立法院經濟委員會關心,假設三接沒辦法蓋,燃氣發電占比拉不上來,燃煤也降不下來,2025年燃氣比例仍可以達到50%嗎?有無替代方案?占比不高於40% 尚待精算對此,王美花表示,沒有替代方案,因三接影響大潭電廠8、9號機組供氣,約占供電6%,若三接無法如期完工,將對現制規範的15%備用容量影響頗大。至於2025年燃煤50%目標,她坦言會受影響而變動,燃氣會減個好幾趴,燃煤確實會往上升,但不會到40%,實際增加比例,還要再精算。立委邱志偉喊「這樣糟糕了」,這樣影響供電比例,又沒有替代方案,更何況這是蔡總統政見。王美花說,所以提早蓋好三接才可以提早降煤。以2025年電力估計成長到3200億度來說,原本當年燃氣要占一半,如果三接不蓋,影響大潭8、9號機約137億度發電,則燃氣發電當年占比將掉到45%,比原先少5%。燃煤可能逼近32%,反較目標值多出5%。
韓國瑜政見拋「重啟核四」 侯友宜打臉:假議題
國名黨提名總統參選人韓國瑜21日提出第一波政見,表示在人民同意及安全無憂的前提下,必須重啟核四。不過同黨的新北市長侯友宜卻抱持保守態度,他認為,如果沒有防災的能力,那這個議題是個假議題。侯友宜表示,新北市有3座核電廠,其中1座(核四)已經封存了,在核子事故沒有來之前,有能力防嗎?來了有沒有能力救?他說,「我不講謊話,但實際上非常困難。」侯友宜指出,不反對核電,畢竟國家經濟要往前走,最大力量就是能源,由於自己長期在新北市,因此核安永遠是他最重要的一門功課,沒有核安就沒有核電;如果核四要重啟,必定會花很多錢,且民眾拒絕核廢料,所以基本上「核四是一個假議題,因為燃料棒都不在了」。侯友宜說,「政府一定要告訴民眾誰確保安全?誰負責營運?防災救災的能力在哪?如果都可以確保、做到就沒問題,但如果沒有就談重啟核四,就像假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