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族群
」北市去年「新冠死亡人數流感5倍」 醫籲這4族群當心:接種降重症風險
冬季是呼吸道傳染病好發季節,而現在流感和新冠疫苗都已開放接種,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統計,去年感染新冠死亡共221人,流感死亡43人,新冠死亡人數為流感的5倍。醫師提醒,高風險族群及出生滿6個月的民眾,都需再追加接種新冠JN.1疫苗。北市去年新冠死亡人數為流感的5倍。(圖/北市政府衛生局提供)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統計,112年10月至113年9月,北市感染新冠死亡共221人,流感死亡43人,新冠死亡人數為流感的5倍。113年10月1至31日北市已新增2例新冠併發重症死亡病例,2例皆為90歲以上長者,具有心血管及腦血管慢性病史,且均未接種新冠JN.1疫苗。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張峰義理事長呼籲,65歲以上長者及患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腎臟病等慢性共病患者,如感染新冠或流感病毒,均會加重原本疾病之嚴重度,研究顯示接種新冠及流感疫苗均可降低心血管疾病患者重症風險。因此高風險族群及出生滿6個月的民眾,都需再追加接種新冠JN.1疫苗。北市衛生局說明,感染新冠與流感症狀相似,這兩類疾病較容易出現全身性症狀,對於青壯年仍有可能影響上班、上課,有肥胖及慢性病患者也有可能引起重症及死亡的風險。雖然多數民眾已接種4至6劑新冠疫苗,但因新冠病毒持續變異,過去接種新冠疫苗對其變異株已不具保護力。自11月1日起,出生滿6個月以上民眾,可接種新冠JN.1疫苗,50歲以上可接種流感疫苗。符合公費接種資格者,建議「左流右新」同時接種雙疫苗以提升保護力。北市衛生局表示,今年10月1日至11月4日,北市已接種流感疫苗44萬劑,佔採購流感疫苗使用率6成,新冠疫苗接種5.1萬劑。為提供可近性服務,北市11月起再設置免費疫苗接種站,包含北市捷運站50場、社區290場提供公費新冠及流感疫苗接種,亦可洽北市379家合約醫療院所接種。
專家曝「超慢跑」7大好處! 不過「4族群不適合」多加留意
近年來非常流行「超慢跑」,你跟上了嗎?超慢跑是一種低強度、步伐小、速度非常慢的跑步運動。在這種運動中,你可以保持微笑、輕鬆聊天,甚至唱歌,所以也被稱為「微笑慢跑」,是能夠輕鬆上手的健康活動,但到底該怎麼跑,你知道嗎?此外,超慢跑真的有這麼好嗎?來聽聽專家怎麼說。超慢跑的好處台灣健身運動醫學推廣協會理事長陳俊忠教授表示,超慢跑是一種受歡迎的有氧運動,特點在於高效能、低強度,適合各種年齡層,甚至連膝蓋不好的人也可以進行。以下是超慢跑的好處:有氧運動提升全身健康:強化心肺功能與呼吸、改善血糖問題、保持肌肉量、促進循環和代謝。鍛練全身各部位肌肉:特別訓練慢肌纖維,能有效提高身體的耐力和健康狀況。輕鬆減肥燃脂:超慢跑雖然速度慢,但能有效消耗能量,能量消耗比走路多了2.5倍,達到燃燒脂肪的效果,但不容易疲勞或造成運動傷害。不傷膝蓋:超慢跑步幅小、動作輕,避免了足底筋膜炎等問題,不會對膝蓋造成過度壓力,適合各年齡層。穩定血糖:特別適合飯後20分鐘的運動,有助於穩定血糖。改善肝功能:適度運動有助於改善肝臟血液循環。不用出門、不用器材、不受時間與地點限制:隨時隨地都可以運動,最適合長輩或時間有限制的人。你可以在室內(不管是在家還是辦公室)原地跑,也可以到室外跑,甚至邊跑步邊聊天,增進情感交流。不需要特別的裝備,入門門檻低,只要一雙運動鞋與計時器,就可開始超慢跑。超慢跑的建議速度超慢跑的速度比一般的慢跑還要慢,陳俊忠指出,建議的速度是每小時4~6公里,相當於用10~15分鐘跑完1公里,或是每分鐘踏180步的頻率,比健走的速度稍快一些,可以保持自然呼吸,是輕鬆而有效的運動方式。超慢跑一次要跑多久?依據美國心臟醫學會建議,超慢跑的運動效果最好的時間是30~50分鐘,但因人而異,可以根據個人狀況調整:初學者:建議每天跑10~15分鐘,然後逐漸增加運動時間。有運動習慣者:每次跑30分鐘,甚至可以增加到60分鐘,目標是每週至少達到180分鐘的運動時間。想要瘦身:建議每天至少超慢跑30分鐘,隨著功力增加,時速可以逐漸加快到7公里。超慢跑講求持續度,記得先從輕鬆的節奏開始,逐漸增加距離和時間,循序漸進、持之以恆,隨著體力的增加,慢慢提高運動強度,以獲得更好的健康益處。正確的跑姿與訣竅陳俊忠強調,超慢跑的正確跑姿是成功的關鍵,以下是正確姿勢建議與訣竅:保持背部挺直:避免含胸駝背。稍微抬起下巴:眼睛看著水平前方,保持自然呼吸。手臂自然擺動:雙手手臂稍微彎曲,大約維持在髂骨上方,隨身體自然擺動。前腳掌先著地,腳跟再落地:重心放在前腳掌,而不是後跟,有助於減輕對關節及膝蓋的壓力。不可以只讓前足著地,變成墊腳跑,因為這樣會造成腳踝和小腿緊繃、痠痛,甚至產生足底筋膜炎的狀況。避免用力踏地:超慢跑的目的是讓心率處於最大心率的60%左右,有燃燒脂肪的效果,同時不會超出心臟的負荷。保持膝蓋微彎:如注音符號ㄍ字型,有助於增加膝蓋的緩衝力、減輕膝蓋負擔。步伐要小,步頻要快:保持每分鐘180步的節奏,可以搭配節拍器的韻律感,使用手機下載節拍器App,調整為180 bpm,選擇2拍,跟著節拍器跑,就很容易掌握節奏。記住「不痠、不痛、不硬(肌肉不會僵硬)、不喘」的原則,超慢跑時保持自然呼吸、微笑的步調,避免過快的速度造成肌肉疲勞和不適感。超慢跑的注意事項超慢跑對關節相對較安全,因為它是一種低強度的運動,以下是一些關於超慢跑對關節的注意事項:低衝擊性:超慢跑的步伐較小,不像高速跑步或激烈運動,會對關節造成過大的衝擊。肌肉支持:超慢跑有助於增強肌肉,特別是腿部和核心肌肉,這有助於支持關節。適度運動:保持適度的運動量,不要過度,以免對關節造成壓力。選擇適合的地面:選擇較軟的地面,例如草地或跑步機,在室內也可以舖瑜伽墊原地超慢跑,以減少對關節的壓力。適當的鞋子:穿著適合的運動鞋,提供足夠的緩衝和支持。哪些人適合超慢跑?根據美國運動醫學會的指引,超慢跑適合以下人群:運動能力低下的民眾:即使是肥胖族群,也可將超慢跑作為初階有氧運動。久坐少動的民眾:超慢跑是初階入門的有氧運動,相對簡單且方便,降低了開始運動的阻力。高齡族群:超慢跑不特別追求速度,負擔較小,適合長輩輕鬆上手。超慢跑不需要任何器材輔助,適合運動初學者、沒有太多時間運動的人,或是患有三高和退化性關節炎的族群。哪些人不適合超慢跑?雖然超慢跑適合各個年齡層,但有些人不適合進行這種運動,不適合超慢跑的族群包括:嚴重關節問題的人:如果你有嚴重的膝關節或踝關節等問題,超慢跑可能不適合你。心血管疾病患者:如果你有心臟病、高血壓或其他心血管問題,應該在專業醫師的指導下進行運動。代謝性疾病患者:例如糖尿病患者,需要謹慎選擇運動方式,以避免低血糖。過度肥胖者:體重過重會增加關節負擔,需謹慎選擇運動方式。超慢跑真的有這麼好嗎?超慢跑讓許多人趨之若鶩,不過陳俊忠提醒,超慢跑也有其缺點,包括:強度太低,不適合一般人:從來沒有運動的人,能以超慢跑開始養成運動習慣,這是很好的,不過它應該只是一個開始,而不是一個終點或目標,因為它的運動強度太低了,如果沒有重大疾病或是身體特別虛弱,花費時間透過超慢跑增加活動量,對身體的益處沒有想像中來得大。比較單調無趣:雖然超慢跑不受地點限制,反覆原地慢跑就能進行,這是它的優點,但也是缺點,如果沒有配合看電視或聽音樂,容易覺得枯躁乏味,不容易養成持續運動的習慣,最後甚至因為覺得無聊而放棄了。建議根據個人喜好來嘗試多元運動,有助於養成運動習慣,像是騎車、游泳、瑜伽、太極拳或氣功,或是登山健行等。專家的建議陳俊忠認為,只要是能夠持之以恆的運動,對於身體健康都有好處,不一定要跟隨流行,每天只侷限於超慢跑。建議除了超慢跑之外,再多找些自己喜歡的其他運動,搭配各種情境選擇適合的運動,讓運動多元化與兼容性,既有足夠的運動強度與時間,達到提升心肺功能與肌力的目的,同時將運動巧妙融入日常生活之中,成功養成運動習慣,才能活得快活、健康又長久。(內容授權提供/常春月刊)
子宮內膜癌發生率攀升 婦產醫示警4族群要注意:肥胖也是致病因素
許多人聞癌色變,然而近年來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子宮內膜癌發生率不斷攀升,目前已經位居女性生殖器官癌症首位,婦產科醫師蘇俊源也提醒,這4族群罹患風險最高,要多注意身體狀況。據國民健康署官網刊登,子宮內膜癌為子宮體癌中最常見的一種癌症類型,每年新診斷子宮體癌個案中有超過九成以上為子宮內膜癌。根據《健康2.0》的報導,婦產科醫師蘇俊源指出,子宮內膜癌的高危險因子有更年期婦女(黃體素缺乏)、高血壓和糖尿病,以及過多的雌激素,這也是一個重要的致病因素。蘇俊源說明,肥胖會促使雌激素水平上升,因為肥胖者擁有更多的脂肪組織,這些組織內的芳香化酶活性較高,進而導致體內雌激素水平增高。如果長期暴露於高雌激素環境中,而沒有足夠的黃體素進行調節,可能會導致子宮內膜過度增生,從而增加子宮內膜癌的風險,這種風險在停經後的女性中尤為顯著。國民健康署官網也記載,據研究顯示,子宮內膜癌危險因子包括長期月經異常的病史、曾被診斷罹患有多囊性卵巢症候群者、停經後肥胖、有婦科癌症家族病史、服用僅含雌激素或其類似物成分的藥物或補充劑、罹患糖尿病等因素。美國癌症研究所(American Institute for Cancer Research, AICR)也指出,規律運動、適量飲用咖啡、健康飲食及維持適當體重,可有效降低罹患子宮內膜癌的風險。國民健康署呼籲,子宮內膜癌常見之症狀為停經後出血、經期不規則、經血變多等異常出血,持續性陰道出血或紅色分泌物,貧血、倦怠,下腹疼痛等,婦女若出現上述症狀,應儘速就醫,並遵循醫師指示及早診治。
中年男喝綠豆湯…隔天手腳無力「竟是腦中風」 醫點名4族群超危險
綠豆湯是消暑聖品,炎炎夏日來一碗相當過癮。不料,中國有一名40歲男子喝完冰鎮綠豆湯後,竟狂拉肚子,隔天發現走路不穩、口齒不清,緊急就醫驚覺中風了。據悉,這名男子發病前一天晚上,滿頭大汗回到家,喝下一碗冰鎮綠豆湯,但沒多久就肚子痛,一連拉肚子好幾次,感覺快要虛脫。一天的疲憊加上腹瀉導致身子虛弱,他開冷氣入睡,但隔天醒來手腳無力、走路也不穩,漸漸地手腿抬不起來,連講話也口齒不清,送醫診斷為「中風」。對此,中醫師蔡昕霈在《健康2.0》專欄中說明,夏天吃冰消暑或沖冷水澡降溫,這樣的行為可能會讓血管收縮或心跳變快,導致血壓出現急速變化。另外,民眾在大熱天的戶外活動時,血管會擴張,並大量出汗,人體也會流失水分,而脫水會使得血液濃度變黏稠,此時再進入冷氣房,因室內外溫差過大,若本身有血管動脈硬化、長期抽菸史,或者其他慢性疾病,可能造成血液流動速度變慢,血壓波動過劇,發生「血管性頭痛」,甚至腦血管阻塞而中風。夏天腦中風的4大危險族群,包括三高病患、常喝含糖飲料、不常運動以及高溫環境工作者。1.三高病患三高患者本身即是中風危險族群。2.常喝含糖飲料的人市售飲品經常使用果糖,果糖不僅會引起三高問題,還有利尿作用;長期飲用,可導致身體水分的流失。3.不喜運動者運動會增心肌含氧量,促進代謝,增加血管對溫度的調節。4.高溫環境工作者包括建築工人、送貨員、運動員、廚師等長時間處於高溫環境者,建議隨時補充水分。
央行升息半碼…4族群首當其衝 千萬房貸1年要多繳逾7千元
央行理監事會議今(21日)決議升息半碼(0.125百分點),展現打擊通膨決心並讓市場大感意外,央行也上修今年消費者物價上漲率(CPI)至2.16%、上調GDP至3.22%。本次升息也讓股民、保戶、存款族和房貸族首當其衝。股民升息理論上對股市是利空,可能促使民眾將資金放在銀行賺取無風險利息,而非投入高風險市場,但要注意影響股市因素繁多,利率絕非唯一。保戶升息利於利變型保單,目前保單大宗多為利變型保單,其會依利率水準變動,因此對利率走勢相對敏感,當市場處在升息循環,有機會調高宣告利率,增值回饋金也會隨之提升。貸款族升息使房貸者壓力增加,以央行今天公布5大銀行今年2月平均房貸利率2.077%計算足額反應之利率,房貸利率達到2.202%,換算30年期的千萬貸款,每年多繳超過7000元。存款族升息利於定存者,使其獲得較多存款息,以台銀目前1年期定儲機動利率1.59%;1年期定儲固定利率為1.60%,若銀行於央行升息後完全反應,1年期定儲機動利率來到1.715%、1年期定儲固定利率可望達1.725%。央行自2023年6月暫停升息後利率連3凍,本次升息半碼,重貼現率、擔保放款融通利率及短期融通利率各調升0.125,分別由年息1.875%、2.25%及4.125%調整為2%、2.375%及4.25%,並自3月22日開始實施。
寒流急凍!出現8症狀恐是心臟病徵兆 做不出3動作應儘速送醫
最強寒流殺到!全台冷颼颼,氣象預測25日才會逐漸回暖,氣溫驟降會造成血液濃稠度增加、血壓容易不穩定,易致血液在血管內凝固,誘發心臟病、急性中風等心腦血管疾病,如出現「胸悶、胸痛、心悸、呼吸困難、噁心、冒冷汗、頭暈或暈厥」或是做不到「微笑、舉手、說你好」任一個動作,就可能是心臟病或是中風發生的前兆。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在臉書發文,氣溫快速下滑,血管容易收縮,致使血壓升高、動脈硬化不穩定,加上活動量減少,血液循環變慢,可能疏忽自身血壓或用藥的順從性,引起心血管疾病發作,尤其是「年紀大、有三高、有心臟病史、中風史的病人」這4族群一定要做好保暖。台安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林謂文也提到,由於現代人受到「慢性三高、多吃少動、長期過勞、代謝症候群」等因素影響,心腦血管疾病有逐漸年輕化的趨勢,不只老人要做好抗寒工作,有這些疾病的人也都必須採取保暖策略。對此,國健署署長吳昭軍則表示大家可採取「漸層式」穿著,也就是所謂的洋蔥式穿法,將保暖衣物一層一層穿上,可隨著室內、戶外溫度變化穿脫,維持體溫的恆定,若是想要運動的人,一定要適度補充溫熱開水,增加身體血液的流動性,最好也要結伴運動。吳昭軍表示,如自己或身旁的人出現胸悶、胸痛、心悸、呼吸困難、噁心、冒冷汗、頭暈或暈厥等心臟病症狀,或是出現做不到「微笑、舉手、說你好」任一個動作,就有可能是心臟病或是中風前兆,此時應儘速就醫,以免錯過黃金治療期。
A型血友病健保擴大補助 7月開跑!每年最多少扎91針!
血友病是一種先天出血性疾病,因體內缺乏凝血因子,病患的關節易長期反覆出血,造成不可逆的病變,其中A型重度血友病患接受傳統治療需每日扎針,往往造成患者與家庭沉重的壓力。臺大醫院內科部血液科主治醫師周聖傑表示,現今「非凝血因子藥物」注射方式更簡單,藥物半衰期長達27.8天,估計每年施打次數最多可減少約91次。而且健保7月起擴大「非凝血因子藥物」給付範圍至4族群,對於醫病與照顧者來說是三贏局面。自發出血、關節變形 國際治療共識「預防性治療」血友病因X染色體基因突變,造成血液中缺乏凝血因子,導致凝血功能異常,好發於男性。「台灣血友病之父」暨台灣血栓暨止血學會榮譽理事長沈銘鏡說明,目前國內大約有1千名患者,當中以缺乏第8因子的A型血友病患最多,其因子濃度缺乏的情形分為輕度(>5%),中度(1~5%),重度(<1%)。輕度A型血友病患者在有創傷或手術時會有出血的問題,但中、重度A型患者,除受傷之外,關節也可能會自發性出血,長期導致關節變形,需要置換人工關節。世界血友病聯盟(WFH)強烈建議重度A型血友病病患採用「預防性治療」來避免出血。沈銘鏡解說,定期補充凝血因子以維持體內凝血因子濃度,可有效降低出血風險、避免關節損傷。隨著醫藥科技發展及健保規範,台灣目前A型重度血友病治療,逐漸從需求性導向為預防性治療,以持續補充、維持體內穩定的凝血因子濃度作為常規治療。每月僅打1劑 「非凝血因子藥物」翻轉傳統治療周聖傑醫師表示,以往A型重度血友病的治療,因受限凝血因子的結構特性,只能使用靜脈注射,且第八凝血因子藥物半衰期約只有8至12小時,要維持體內有保護力的凝血因子濃度,每周至少注射2至3次補充,對於病童、家屬以及醫護人員都是非常沈重的壓力與負擔。此外,患者長期施打還可能對凝血因子產生抗體。隨著治療技術的突飛猛進,「非凝血因子藥物」從靜脈注射轉為更簡單的皮下注射,藥物半衰期長達至27.8天,注射頻率降低為每週至每4週一次,一年挨針次數最多可減少約91次(以一年52週,凝血因子靜脈注射每週2次與非凝血因子皮下注射每四週1次為計算基準)。無論有無第八凝血因子,非凝血因子都可以透過較低給藥頻率達到治療效果,而且年幼患童也適用。只要透過合適的預防性給藥方式、做好適當關節保護,就能降低出血風險。A型重度血友病患 4大族群7月起健保擴大給付12歲以下兒童。12歲以上、規定須有接受第8凝血因子達建議劑量上限、每年自發性出血次數大於6次。曾發生腦出血者。目標關節出血半年超過3次以上者。台灣省關懷血友病協會林旭科理事長說道,靜脈注射從藥物前置準備到打藥往往需要30分鐘以上,目前有了皮下注射的給藥方式,快速又簡單,且非凝血因子藥物半衰期長,保護性更提升,未來健保將給付非抗體A型血友患者使用,將可為病友及其照護者省下大量時間;中華民國血友病協會周瑞欽理事長也表示,許多病童父母看著孩子挨針,心裡總是萬分不捨又自責。幸好有了非凝血因子藥物出現,許多病友過去受限於疾病而無法長途旅行、出差外派,如今終於能夠追逐夢想實現自我。
端午香包味道過濃 4族群當心沒驅毒還毒到自己!
「未食五月節粽,破裘不甘放。」黃曆五月五日前,天氣常忽冷忽熱,故大衣毛衣還不能收起來。過了端午以後,台灣梅雨期也差不多進入尾聲,邁向炎炎夏季,冬衣才可以收起來。國泰綜合醫院暨內湖國泰診所耳鼻喉科主治醫師尹丹桂表示,黃曆五月五日稱「端午」,「端」字有「初始」的意思。黃曆五月五日一到,陽盛陰消天氣炎熱,蚊蠅蟲蛇蠍等等百毒齊出大肆活動,傳染病容易滋生,所以古人稱五月為「惡月」或「百毒月」,民謠傳唱提醒老百姓:「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香包能驅蟲驅毒古代人們將蛇、蠍、蜈蚣、蟾蜍、蜘蛛等五蟲稱為五毒。端午節一到,天氣炎熱起來,五毒害蟲齊動,因此自古就有記載人民為了驅蟲驅毒,都會在身上佩帶一個裝有香料的小袋子,就是所謂的「香囊」。香囊內裝入艾草、薄荷、紫蘇、佩蘭、蒼朮、冰片、樟腦、陳皮、香薷、石菖蒲、藿香、雄黃和檀香粉等各種中藥材的組合,具有防蚊驅蟲、醒脾化濕及芳香辟穢的功效。若配合裁成像老虎造型的香包袋子,讓小孩子佩掛在身上,除了防蚊蟲,還有驅邪驅魔之意。演變到現在,香包已不單純是端午節的應景物品,更成為了裝飾品。可是現在店裡或網路上販售的香包,香味很多元化甚至可以挑選或客製,因為裡頭包的是浸泡過人造香精/香水的乾花,而不是以上提到的那些傳統的天然中藥香料,濃濃的花香或果香香味不只變得更討喜,香氣持久度也遠比天然藥材長。使用合成香精製成的香包通常遠遠就能聞到香味,如果在密閉空間裡,久久不散,長時間聞還會產生神經學症狀如頭暈噁心、心悸等不適,若長期接觸太多劣質香精產品會危害人體健康。什麼是合成香精?一般工商業使用的合成香精分成三大種類,其中最為常見的是pthalate esters(俗稱塑化劑,簡稱 PAEs),廣泛應用在塑膠製品,化妝品沐浴乳等日常生活用品中,不易分解,除了造成環境污染外,部分PAEs 更具有干擾內分泌系統之環境荷爾蒙效應(endocrine-immune-neural axis perturbation),對動物與人類生殖系統免疫系統及神經系統均有毒性,其致病機制已被明確證實,國內外研究中許多學者指出一般民眾所日常生活所接觸到的濃度,亦可能對人體產生潛在健康效應,包括生長發展遲緩及生殖毒性(青春期性早熟、不孕等),還有致癌性等。香包味道濃烈,對身體成負擔雖然對這類合成香精的製造及含量比例等有法定規範,但地下工廠或是所謂商業秘密包裝下的品牌香水特殊調製等防不勝防的一些管道下,還是很容易接觸到,所以如果發現香包的味道過於濃烈,多聞幾下會造成以上提到的一些不適的症狀時,請敬而遠之!因為裡頭可能有使用過多或劣質的合成香精,不只失去香包本質的意義,還會造成身體負擔。由於香包裡的香料成份多為不確定或沒有標示,就算是天然的中藥材也有其藥效,像孕婦,嬰兒及敏感體質、體弱多病的人群不宜使用。文章授權提供/常春月刊
明起新冠「輕症免隔離」!8症狀快就醫 「防疫鬆綁」懶人包一次看
防疫政策持續鬆綁,明天(20日)開始新冠肺炎輕症免隔離通報,改採「0+n自主健康管理」,僅中重症民眾須通報並隔離治療。指揮中心也示警,染疫者雖多數為輕症,但仍有機會發展成中重症,如果快篩陽後出現喘或呼吸困難、持續胸痛或胸悶、過去24小時無尿或尿量明顯漸少、無法進食喝水或服藥等8大重症警示症狀,就要迅速就醫。另外,65歲以上、孕婦、產婦(產後6周內)、具慢性病或免疫功能疾病的民眾,是染疫後併發重症的高風險族群,切記快篩陽後要迅速就醫並使用口服抗病毒藥。對此,《CTWANT》也整理6大QA懶人包供民眾參考。什麼情況要快篩?出現發燒、呼吸道症狀的時候。快篩陽後出現什麼症狀要就醫?喘或呼吸困難持續胸痛或胸悶意識不清皮膚、嘴唇或指甲床發青無法進食、喝水或服藥過去24小時無尿或尿量顯著減少收縮壓<90mmHg無發燒之情形下心跳>100次/分鐘指揮中心表示,新冠肺炎感染者雖然多數為輕症,但病程仍有機會發展成中重症,若出現以上8大重症警示症狀請立即就醫。哪些高風險族群染疫後要就醫,吃口服抗病毒藥物?65歲以上孕婦及產婦(產後六周內)慢性病,包括:氣喘、癌症、糖尿病、慢性腎病、心血管疾病、慢性肺炎、結核病、慢性肝病、失能、精神疾病、失智症、吸菸、BMI≧30等有影響免疫功能疾病的民眾指揮中心表示,以上4族群為感染新冠肺炎後可能導致併發症的高風險對象,快篩陽性請儘速就醫,以利及早診治並開立口服抗病毒藥物。公費口服抗病毒藥物及清冠一號開立方式。(指揮中心提供)口服藥怎麼拿?指揮中心發言人羅一鈞表示,即使新制上路,醫生只要針對檢驗陽性結果,包括家用快篩、醫用快篩或是PCR陽性,且是65歲以上或是具有重症風險因子,就可以開立公費的口服抗病毒藥物。若想要服用中醫的清冠一號,則由中醫師針對檢驗陽性結果,包括家用快篩、醫用快篩或是PCR陽性,且符合重症風險因子或中醫急迫病勢的民眾,都會持續提供公費清冠一號。兒童染疫後,出現哪些症狀要就醫?指揮中心表示,兒童染疫後重症機會低於成年人,如家中兒童快篩陽性後,出現以下症狀,請家長儘速帶往就醫。發燒超過48小時或高燒超過39度合併發冷、冒冷汗退燒後持續或活動力不佳退燒後持續呼吸急促、喘、胸悶胸痛持續性嘔吐、頭痛或腹痛超過12小時未進食或解尿若出現以下症狀,立即送醫:抽蓄、肌躍型抽蓄步態不穩意識不佳或持續昏睡呼吸困難或有胸凹現象唇色發白或發紫血氧飽和度低於94%肢體冰冷合併皮膚斑駁、冒冷汗體溫大於41度新冠輕症患者就醫建議流程圖。(指揮中心提供)快篩陽性輕症或無症狀,要做些什麼?指揮中心表示,有症狀時在家中休息,避免不必要外出,注意自身健康狀況,依照前述建議適時就醫。自主健康管理期間請勿從事群聚型的活動,外出時全程戴口罩。
柯賜海「心因性休克」猝逝 醫曝「死亡率80%」…這4族群要當心!
「抗議天王」柯賜海今(21日)早被發現陳屍台北市北投區前山公園旁作為住處的車內,士林地檢署法醫相驗後,初判死因為奪走無數人與許多名人生命的「心因性休克」。就有醫師指出,該疾病不僅無事前徵兆,且一旦預後不佳,「死亡率高達8成」。據《康健雜誌》報導,林口長庚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張尚宏指出,有心臟衰竭或心肌梗塞的高危險族群,如年紀大、有三高和吸菸者,未來出現心因性休克機率較高,這些族群除要注意三高及體重外,還要留意氣溫變化。尤其心因性休克事前沒有徵兆,一旦發生心因性休克,預後不佳死亡率高達8成以上。張尚宏表示,「心臟造成的休克」的心因性休克會因心臟導致血壓無法上升,難以運送血液至身體各器官與組織,進而造成心肌梗塞、心肌炎、心臟結構缺損、藥物或毒物影響和損傷,與持續性低血壓、四肢水腫及冰冷,甚至發紺、肺部水腫造成呼吸困難、心臟停止跳動或突然失去意識。臺安醫院心臟血管外科醫師袁明琦曾在節目《聚焦2.0》指出,心因性休克的原因可能是心肌梗塞、惡性心律不整或本身有心臟瓣膜問題,如看到抱胸動作可能是心肌梗塞;胸痛一路延伸到背後的「轉移性疼痛」可能是主動脈剝離;腦中風則多半會有劇烈頭痛、突然肢體無力。袁明琦強調,最怕的是長期過勞、疲倦發生惡性心律不整,且心臟若突然「斷電」3秒會頭微暈、6秒就會昏倒,屆時就必須把握「黃金5分鐘」搶救,如家裡有常備止痛藥可以先讓患者服用與喝一點熱開水,以及將患者保持「頭低腳高」姿勢,嘗試讓下肢的循環回流到腦部,爭取搶救時間,若有AED也可盡速使用。
確診輕重症分流再放寬 這「4族群」才須送醫
鑒於近期本土疫情升溫,面對Omicron病毒株以輕症及無症狀為主的快速傳播模式,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4)日表示,為擴大醫療應變量能,強化輕重症分流,以確保醫療量能及確定病例即時獲得醫療照護,即日起調整COVID-19確定病例輕重症分流收治條件,說明如下:(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一、醫院:收治中重症(依WHO之SARS-CoV-2感染的相關臨床表現分類屬中度以上者)、高齡(70歲以上)、血液透析、懷孕36週以上確診者。若住院病患已無住院需求者,無須待解除隔離,即可依分流收治原則下轉至加強版集中檢疫所/防疫旅館(於啟動居家照護之縣市,得返家採居家照護)。(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二、加強版集中檢疫所/防疫旅館:收治無症狀、輕症(含機場落地採檢PCR陽性)且年齡未滿70歲、生活可自理或有陪同照顧者(如孩童),或懷孕未滿36週之確診者。三、居家照護(啟動縣市):未滿65歲,無血液透析、懷孕且符合居家照護條件者,得採居家照護管理;不符居家照護條件者,依分流收治原則送加強版集中檢疫所/防疫旅館或醫院。四、專責病房、加強版集中檢疫所/防疫旅館如場地允許,均以2人一室收治,不限家人、同住或同行者;加強版集中檢疫所/防疫旅館如房型允許(如家庭房),可同室收治2人以上,且以家人、同住或同行者為限。指揮中心籲請地方政府及醫療機構配合落實執行社區確診病例輕重症分流,以確保確診者健康權益。指揮中心將持續視疫情變化滾動式調整確診病例照護措施,以兼顧病人安全及醫療量能。
疫苗預約平台已下線 26場域4族群預約疫苗接種「請來這」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日前就曾宣布,自2022年1月1日起,26個場域及4類對象必須要完整接種2劑疫苗滿14天後,才能上班。但由於目前已經沒有大規模的疫苗預約需求,原有的疫苗預約平台已經於第18期後退場,目前則是由2021年12月29日上線的「COVID-19防治一網通」接手。截至2021年12月28日,台灣國內第一劑疫苗覆蓋率為79.8%、完整2劑疫苗覆蓋率為67.04%、第三劑追加劑覆蓋率為0.42%。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於12月初對外宣布,擴大須強制接種疫苗的職業類別,全國26種從業人員須完成2劑疫苗接種且滿14天,才得以上工。如來不及接種者,須持有醫師證明以及提供PCR陰性證明。26個場域工作人員,也就是原本新冠疫苗接種順位中,第一、二、三、七類人員。而其中26個場域包含如下:教育部主管的8場域、經濟部主管的9場域、衛福部主管的6場域、勞動部主管的職業訓練場所、矯正機關與殯葬場所工作人員、中央各部會及地方政府權管場所場域人員。而由於目前各大醫院已經開始提供「隨到隨打」的門診服務,原有的疫苗預約平台需求已經降低許多,因此指揮中心日前也宣布,自第18期後,疫苗預約平台下線,改由有「疫苗地圖」之稱的「COVID-19防治一網通」來服務,民眾可以在「COVID-19防治一網通」中,就近找尋距離自己最近的醫院、查詢他們的服務時間、提供的疫苗廠牌等相關資訊,安排自己適合的時間前往接種疫苗。
彰化血清抗體檢測「出現陽性」!台大公衛證實:4族群有潛在感染 8/25報告出爐
為釐清台灣是否存在新冠肺炎輕症或無症狀感染者及社區感染程度,台灣大學公衛學院與彰化縣衛生局合作進行「萬人血清抗體檢測」。台大公衛系教授陳秀熙昨(8日)表示,針對4個族群進行檢驗,發現部分出現陽性反應。陳秀熙指出,針對確診者、接觸者、居家檢疫者和醫護人員等4族群進行檢測,初步有3000人,結果發現部分人抗體呈現陽性反應,詳細比例要等結果,之後還會進行NT抗體等中和抗體確認。她表示,這意味著當地有潛在感染,而如果驗出有相關抗體,那麼代表具有免疫力。對此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說,「(試劑)敏感性跟特異性,還有整個疾病的盛行率的問題,都會影響它的判讀,是不是有排除掉一些所謂的假陽性的問題,這可能要後續等他資料出來之後再說。」為了避免民眾恐慌,莊人祥強調,該研究的對象都是屬於高風險的族群,出現陽性者屬於個案,若真的有,都經過這麼久的時間,也已經無傳染力。至於「萬人血清抗體檢測」結果何時出爐,彰化縣衛生局長葉彥伯表示,8月25日會公布期中報告,預計在那時會檢測4000人至5000人。
【這個癌最致命3】無跡可尋如鬼魂 4族群提高警覺
肺癌是最致命的癌症,其中肺腺癌患者佔6~7成最多,且幾乎沒有症狀,若是出現咳嗽、喘等症狀,常常已惡化至晚期,國泰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宋詠娟說,肺腺癌患者以女性居多,其中九成都不吸菸,而男性患者中也有四成不吸菸。由於肺腺癌患者大部分不吸菸,使得預防更加困難。(圖/報系資料庫)因此推測肺腺癌的發生與基因、環境較為相關,例如空氣汙染、油煙、二手菸皆有可能,所以有時也難以預防,但是建議可先檢視家族史,一旦有家人曾經罹患肺腺癌,就算沒有吸菸習慣也要提高警覺;其次若曾經患有慢性肺部疾病,由於肺部有傷口也屬於危險族群。此外,近年來推廣的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也能及早檢查出異樣,若有吸菸習慣者,建議定期檢查,若無吸菸習慣,由於輻射仍有其致癌風險,建議檢查後,依醫師判斷決定之後的檢查頻率。許多研究都證實空汙影響全身健康,也引起全世界的關注。(圖/報系資料庫)最後,也可能症狀上提早發現異狀,例如久咳不癒、呼吸會喘、腰酸背痛等,如果持續有症狀又找不出原因,建議進一步就醫檢查較為安全。檢視家族史,若有直系血親罹患肺腺癌,就算不吸菸也要提高警覺。曾經罹患慢性肺部疾病者,應該定期檢查。吸菸者定期進行低劑量電腦斷層,不吸菸者則先檢查一次後,依醫師建議頻率後續定期檢查。若有腰痠背痛、咳嗽、喘等症狀,應早點就醫檢查。◎提醒您:吸菸有害健康、吸菸害人害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