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隻
」遛狗不想撿大便?義大利城市推新規 建「DNA資料庫」追罰飼主
不少人家中會養狗陪伴主人,但部分飼主帶狗散步時總是懶得清愛犬的排泄物,造成其他民眾的麻煩。位於義大利北部的波扎諾省(Bolzano)為了解決「滿地黃金」的問題,推出「DNA檢測」、建立資料庫,未來可透過狗狗的糞便追蹤主人,以便警方找出「罪魁禍首」開罰。據報導,波扎諾省統計全市約有4萬5000隻狗,為處理「遍地黃金」的問題,市府要求全城的狗飼主必須帶狗狗去獸醫診所接受DNA檢測。目前預計在2024年3月底開始強制執行,未來若不小心讓街道清潔工掃到狗大便,他們將會對大便進行檢測,對主人處以罰款。市府期許能透過這個政策達到威懾民眾的作用,讓飼主養成隨手撿狗便的好習慣。目前該市針對未清理寵物排泄物的罰款約在50歐元(約新台幣1千7百元)至500歐元(約新台幣1萬7千元)之間,根據獸醫部門主任表示,該市約有4萬名狗主人,目前只有1萬名飼主乖乖進行檢測。不少會隨手清理狗糞便的飼主抗議強制DNA檢測的規定,因為檢測一次DNA需要65歐元(約新台幣2200元)至100歐元(約新台幣1萬4千元),若拒絕檢測,則會面臨292歐元(約新台幣9千9百元)至1048歐元(約新台幣3萬5千元)的罰款,是一筆相當高昂的費用。另外也有民眾質疑該政策複雜且成本高昂,若犯罪者為流浪漢或遊客該怎麼辦,義大利綠黨議員Madeleine Rohrer也抨擊,「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對於市政府和警察來說,這只是額外的開支,他們還有很多其他事情要做。」對此波扎諾省省議員Arnold Schuler表示,該DNA資料庫不只可以抓犯罪者,還可以幫忙辨識在交通事故中死亡、攻擊人類或其他動物的狗。
樓上派對樓下塌陷 加拿大公寓派對險釀意外
日前,加拿大蒙特利爾一場「瘋狂」的派對導致樓下天花板塌陷,電視台6ixBuzzTV將此誇張的影片發布至社群平台X,迅速吸引超過十萬次觀看。畫面中,樓下天花板的洞隨著樓上派對的跳動持續擴大,碎片不斷從上面掉落,地板、家具、沙發等早已被砂石覆蓋,更有電線外露,所幸最後無人受傷。影片中,天花板逐步塌陷,但樓上的「激烈派對」卻絲毫沒有要停下的意思,樓下住戶只能不斷吶喊「我的天啊」。住戶表示,當時天花板除了不斷掉落碎片及粉塵,還可以清楚地聽到電線斷裂的聲音。最終住戶只能將電源切斷,才得以終止這場派對及天花板塌陷災難。然而此派對的參與人數、地點及主辦人目前仍然沒有明確的資訊,唯一得知的是,當天並沒有人從天花板掉下來。影片上傳至社群X後引起熱烈的回響,對這場「災難」許多網友指出,「這棟建築很糟糕,不管結構還是裝修,都是一場災難」。也有網友理性的分析道,「除非裡面有非常多人,不然地板是不應該塌陷的,例如800平方英尺的公寓內有200多人」。不少網友也幽默的回應,「真失望沒有人從天花板掉下來」、「這不是我要看的」、「沒有派對能比得上蒙特利爾的派對」,更有網友誇張的回覆「說不定樓上是5000隻狗在開派對」。
嘉義流浪犬攻擊事件頻傳 家畜所:加強捕抓
嘉義縣海區一再發生流浪狗闖進雞舍、鴨舍,咬死家禽事件,更屢傳民眾被狗追趕而受傷,7日嘉義縣第20屆第2次定期會上,流浪狗再成話題,議員翁聰賢除質疑TNR成效不彰,反問民眾蒙受損失「能國賠嗎?」嘉義縣家畜疾病防治所回應,今年1至10月TNR捕捉數量2735隻,收容浪犬284隻,除持續捕抓,也會加強開罰,讓飼主盡到責任。昨縣議員詹琬蓁表示,嘉義縣動物保護教育園區花9000多萬元興建,卻只能收容200多隻犬貓,收容量嚴重不足,建議縣府與鄰近縣市討論,是否找其他地方收容?同時建立飼主觀念和責任,嚴格取締非法繁殖等,想辦法解決浪浪擾民或路殺等問題。翁聰賢批評,流浪狗一整群追人、甚至咬人,但農業處人員捕抓前都會要民眾指認哪隻比較凶,結果結紮完又再放回原地,質疑農業處做得不夠。家畜所表示,為有效控制野外成群遊蕩犬隻族群引發的民怨,已擴編動物保護管制隊人員,並分區排班,搭配成立精準捕抓專線,近4年受理通報約1萬2100件,犬貓絕育量突破2萬5000隻,今年預計完成5000隻。根據家畜所統計,今年1至10月TNR措施捕捉數量2735隻,海區約占7成2000隻,1至10月精準收容284隻,另有450隻流浪犬放置矯正器,包括義竹200隻、布袋150隻和東石100隻;至於收容空間有限,家畜所已尋求民間幫忙,規畫將捕抓來的流浪犬由合作的收容場域暫養。
無法忍受官僚式回應!台中小熊博物館宣布停業 「熊粉」大喊不能接受
位於台中、號稱全亞洲最大泰迪熊博物館的「小熊博物館」,於1日無預警PO出停業公告,並指出無法忍受長期官僚式的回應及作法,熱情得不到公部門積極協助,連室內都仍在使用流動廁所,爭取近2年也被置之不理,所以忍痛先撤出台中外埔花博園區。此文一出,許多「熊粉」都掩不住失望,紛紛留言「熊控的我不能接受...」。小熊博物館是台灣首個以熊為主題的博物館,館內有超過5000隻來自世界各國的小熊,規劃也以地球村為概念,希望讓參觀民眾感受到小熊的世界,團隊於疫情期間將閒置空間重新整建設館,豈料僅經營2年,如今卻無預警停業。停業公告裡表示,無法忍受長期官僚式的回應及作法,館舍逢雨必漏水以及使用執照遲遲無法變更的問題,都無法獲得解決方法,並強調「連室內都還在使用流動廁所」,爭取近2年仍被置之不理,所以決定忍痛放棄夢想,2年的心血也付之流水,撤出台中外埔花博園區。許多「熊粉」得知消息,都大喊可惜,「原本想帶孩子去的說」、「加油!!期待你們的未來可以順利找到好地方,讓我們可以有個好地方可以去回憶了」、「熊控的我不能接受...」。
母親眼皮底下奪走女嬰 烏干達黑猩猩再傳「攻擊人類」!原因曝光了
非洲烏干達一隻黑猩猩,日前竟從一名母親懷中奪走2個月大的女嬰,後來救援隊將她救出,仍被宣告死亡。專家指出,由於人口不斷增加,自然棲地的消失,導致野生動物與人類的衝突不斷上演。有鑑於此,烏干達當局祭出相關政策,力求改善這個危機。綜合外媒報導,當時黑猩猩從灌木叢中冒出,奪走正在母親懷中熟睡的2個月大女嬰阿羅霍阿胡穆扎(Aroho Ahumuza)。後來搜救隊獲報展開行動,救出頭部重傷的阿羅霍阿胡穆扎,不幸的是,她被送醫急救後仍宣告不治。動物學家珍古德(Jane Goodall)表示,由於人口不斷增加,大量使用自然資源,導致野生動物的棲地逐漸消失,才使牠們與人類的衝突不斷發生。根據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Jane Goodall Institute,JGI)指出,烏干達約有5000隻黑猩猩,儘管牠們很少直接帶給人類威脅,攻擊性仍不容小覷。荷蘭靈長類動物學家弗蘭斯德瓦爾(Frans de Waal)透露,黑猩猩的暴力行為通常包括毀損面部、四肢、生殖器官,都是外界看來非常惡劣的行徑。由於烏干達不時傳出人類與黑猩猩的衝突,儘管死亡人數很少,一直都是當地民眾關切的問題之一。有鑑於此,當局加大力度改善黑猩猩帶給人類的危機,祭出黑猩猩保護策略(The Chimpanzee Conservation Strategy),旨在吸引外界支持人類應與黑猩猩和平共存的計畫。
澳洲國寶3年銳減近28% 澳洲政府考慮升級無尾熊為「瀕危物種」
由於氣候變遷、森林大火以及乾旱等原因,澳洲當地知名的國寶動物無尾熊,在這3年內的數量銳減27.5%。非營利組織澳洲無尾熊基金會(Australian Koala Foundation)呼籲政府應該要即刻行動,澳洲政府也正針對是否將無尾熊升級為瀕危物種詢問公眾意見。根據《CNN》報導指出,非營利組織澳洲無尾熊基金會表示,澳洲無尾熊在2018年時還有8萬多隻,但是到了2021年時,估計數量銳減到不到58000隻,減少幅度達到27.5%,而在新南威爾士州的減少數量最為嚴重,比例達到41%。澳洲無尾熊基金會塔芭特(Deborah Tabart)表示,無尾熊數量的下降幅度非常明顯。報導中也指出,目前澳洲各地的無尾熊數量均無成長,全澳洲只有一個地區的無尾熊數量突破5000隻,在部分地區甚至只有5至10隻的稀少數量。為了保護無尾熊,塔芭特建議澳洲政府應該訂立無尾熊的保護法,他認為現在必須要採取行動,或許大家已經聽膩了有關環境遭到破壞的故事,但是這些調查數據都是真實的,實際情況可能還比調查數字更加嚴峻。無尾熊會銳減的原因,主要就是因為氣候變遷所導致,尤其是在2019年至2020年初這段時間,澳洲有大片森林在野火中遭到焚毀,另外還有房地產開發商與道路建設者,他們的工作破壞了無尾熊的棲息地。除了新南威爾士州的無尾熊數量銳減外,在其中一些地方已經看不到無尾熊了。澳洲政府曾於6月對新南威爾士州、昆士蘭州與坎培拉等地規畫復育計畫,同時也針對是否要將原本「易危物種」的無尾熊升格為「瀕危物種」,為此正在徵詢澳洲民眾的意見。
外來種「沙氏變色蜥」入侵花蓮七星潭!繁殖力驚人威脅本土種 造成生態及環境危害
外來種寵物綠鬣蜥肆虐全台,東部地區雖尚未遭入侵,不過,花蓮卻存有另一種外來種「沙氏變色蜥」威脅。這種蜥蜴繁殖力驚人,擴張迅速,其中以七星潭附近的數量最多,每公頃最多可達5千隻,光是去年就在當地抓捕3萬隻,嚴重威脅本土種,並造成生態及環境危害。沙氏變色蜥體型約15至20公分,與壁虎差不多大,特徵是下巴有紅色的喉囊,因警覺性高、跑得快,四處亂竄,不易捕捉,因不影響民眾生活,關注度並不高,甚至有林務局人員到社區調查時,住戶還不知道家裡院子裡的蜥蜴就是沙氏變色蜥。沙氏變色蜥體型與壁虎差不多大,警覺性高、跑得快。(圖/花蓮林管處提供/中國時報王志偉花蓮傳真)林務局花蓮林管處表示,沙氏變色蜥和最近受到關注的綠鬣蜥,都是外來物種在野外氾濫成長,沙氏變色蜥被列為全球百大入侵種,2008年首度在七星潭四八高地被記錄到,這種蜥蜴偏好人為活動的環境,一旦入侵族群量將增加迅速,難以移除,不只威脅本土種的生存空間,且會掠食其他原生種蜥蜴。林管處2010年開始監測並掌握花蓮地區沙氏變色蜥的族群分布與動態,已至少在9處發現沙氏變色蜥出沒,其中以七星潭附近的數量最多,每公頃最多可達5000隻,被列為移除工作的重點區域。林管處去年在七星潭一帶,移除超過3萬隻沙氏變色蜥。現正值春季,沙氏變色蜥開始繁殖的季節,請民眾留意,林管處5月15日也將開辦研習活動,教導民眾外來種知識、爬蟲類辨識、沙氏變色蜥生態及戶外實做等外來種相關背景知識,一般民眾均可報名,免報名費,預計招收40名學員。沙氏變色蜥偏好在可可椰子園流竄。(圖/花蓮林管處提供/中國時報王志偉花蓮傳真)
大自然的悲鳴!海灘超過5000隻海豹寶寶暴斃 疑食物短缺母海豹早產
海岸邊出現超過5000隻海豹寶寶暴斃被海浪拍打到岸上的畫面,相當觸目驚心,這是南非納米比亞海洋保育組織(Ocean Conservation Namibia)所貼出的空拍畫面,地點位在納米比亞海濱城市沃爾維斯灣(Walvis Bay)的鵜鶘角(Pelican Point),初步推測,可能是食物短缺的關係,造成母海豹有早產和死胎的情況。空拍驚見海灘超過5000隻海豹寶寶暴斃!(圖/翻攝自Namibian Dolphin Project FB)據英國《太陽報》引述自納米比亞自然保護機構官方消息指出,每年11月中旬到12初是海豹的繁殖季,成千上萬的母海豹會集結在沙灘,等待培育新生命,但今年卻出現小海豹的死亡潮,讓專家也大感意外。根據海洋保護協會諾德德雷爾(Naudé Dreyer)指出,他在8月初到9月中旬,曾發現沙灘上有早產的海豹屍體,直到10月透過空拍機畫面得知,海灘堆積了超過5000隻小海豹屍體!諾德德雷爾表示,除了早產問題和死胎,未成年海豹在10月6日到10月8日約有350頭死亡,死亡率已經超越往年的正常數值,專家也擔心會釀成永續生態問題。每年11月中旬到12初是海豹的繁殖季,但今年卻出現大量的幼胎死亡潮!(圖/翻攝自Namibian Dolphin Project FB)母海豹食物短缺大量早產和死胎!(圖/翻攝自Namibian Dolphin Project FB)根據專家研判,當地可能出現魚群短缺、食物不足的情況,因此導致海豹媽媽無法有足夠營養,釀成大批海盜寶寶死胎的狀況。除了食物短缺,專家也不排除可能是出現傳染病或中毒的情形,目前納米比亞漁業部(Ministry of Fisheries)已經成立調查小組持續觀察,希望能夠釐清這次大量小海豹死亡的原因。母海豹食物短缺大量早產和死胎!(圖/翻攝自Namibian Dolphin Project F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