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症狀
」 症狀 大腸癌陳菊腦血管阻塞…8族群超危險 醫曝「8症狀」是警訊:快就醫
監察院長陳菊身體狀況令人擔憂,因日前接受健康檢查,發現右腎有顆3.5公分腫瘤,已接受手術,但出院前一天突右下肢無力,確認為左側腦血管阻塞,目前正接受治療中。醫師便列出8個警訊是缺血性腦中風的前兆,要特別小心,即使症狀在幾分鐘後緩解,仍建議盡速就醫。據《ETtoday新聞雲》報導,三軍總醫院神經科部醫師周中興透露,腦中風主要因腦部血流受阻,無法供應腦部氧氣的需求,若沒有及時搶救,一旦腦組織發生受損,就難以完全復原,因為腦組織無法再生或接受移植等有效治療,腦神經功能無法完全恢復,進而留下神經障礙後遺症,出現肢體乏力癱瘓、失語症、言語不清和吞嚥困難。根據統計,國人中風約15%為出血性中風,其餘85%則是缺血性腦中風,是腦血管栓塞導致血流供應受阻。有些缺血性中風的患者,在發作前會出現暫時性缺血的症狀,常被忽略或誤以為是暫時性不適,實際上可能是中風發作前的警訊,包括「半邊無力、半邊麻、臉歪嘴斜、語言障礙、喝水容易嗆到、步態不穩,甚至眼睛突然看東西有2個影子(複視)、單隻眼睛視力看不到」等8症狀。國健署提醒,腦中風常見的8大危險因子,包含高血壓、糖尿病、膽固醇過高、心房顫動、運動量不足、體重過重、吸菸及腦中風家族史,只要有其中3個,就屬於高危險群。
汪建民病逝/X光照不出!醫曝8症狀常被誤認感冒 7成5發現已晚期
藝人汪建民先前透露自己罹患肺腺癌第四期,且癌細胞已擴散到腦部,經過7個月的治療後,仍於昨(7日)晚間離世,享年56歲。依據國健署公布2021年癌症登記報告,連15年居首位的大腸癌,被過去位居第2位的肺癌擠下,肺癌躍升發生人數最高的癌症,成為新癌王。對此,醫生提醒,肺腺癌初期症狀並不明顯,易被誤認為是感冒,且有將近75%的病患,發現時已到了第4期。台北慈濟醫院胸腔外科程建博主任指出,肺癌可分為幾個不同種類,其中肺腺癌是目前肺癌中人數最多的,大約有超過6、7成,而肺腺癌初期症狀並不明顯,也常容易被誤認為是感冒,有將近75%的肺癌病患,發現時已到了第4期,且有很多人等有症狀再檢查時,都可能已接近晚期,僅約2成能手術切除,存活率在癌症當中算較差的。程建博強調,民眾一旦出現咳嗽持續2週以上、有氣喘、胸痛、背痛、頭痛、喉嚨痛、聲音沙啞、咳血等症狀,應盡早就醫,且若有吸菸史者(含二手菸)、長期暴露在油煙環境的廚師及家庭主婦、暴露工廠廢氣或特殊汙染環境者(如建築工人、油漆工人、礦工等)、肺結核病史、肺纖維化、癌症家族史等都是高危險族群,要定期做肺部檢查。另外,胸腔科名醫蘇一峰也曾透露,一般肺癌要大於1公分以上,才有機會透過胸部X光發現,但仍有許多死角無法看清,例如心臟縱膈前後、肺門大血管處、肺尖處或橫膈下方等,這些地方的腫瘤即便長到4、5公分,仍不易被X光發現,但只要大於1公分就有轉移可能,因此不少肺癌患者明明才照過胸部X光,時隔1年卻被診斷為肺癌末期。
腸病毒重症併發腦炎!5歲以下是高危險群 出現「8症狀」快就醫
疾病管制署今(18日)表示,國內新增1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為北部未滿1歲女嬰,於今年6月4日開始出現痙攣症狀,2天後因發生痙攣伴有眼睛上吊情形就醫,隔日轉診並收住加護病房,經通報檢驗後確認感染克沙奇病毒A10併發重症,個案治療後症狀改善,目前已出院。防疫醫師林詠青今日在例行記者會中說明,該重症個案為北部未滿1歲女嬰,於6月上旬出現痙攣、乾咳等症狀,急診就醫時出現39度高燒、眼睛上吊,且持續出現痙攣症狀,懷疑是中樞神經感染,確診克沙奇A10型腸病毒併發腦炎,所幸治療後病情改善,住院9天後康復出院。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上週(6月9日至6月15日)門急診就診計17,634人次,較前一週(18,215人次)略降3.2%,可能受端午連假部分門診休診影響,評估國內疫情仍處流行期,傳播風險持續;近期實驗室監測顯示腸病毒以克沙奇A型為主,另易引起嚴重症狀之腸病毒A71型及D68型為零星檢出且感染個案均為輕症。疾管署指出,今年累計4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分別感染克沙奇A2型及克沙奇A10型各2例,其中3例為未滿1歲幼童,呼籲民眾及教托育機構人員注意預防措施及警覺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疾管署強調,5歲以下嬰幼兒為腸病毒重症高危險群,且重症病程發展快速,家中嬰幼兒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時,請注意觀察是否出現重症前兆病徵,如發現有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或麻痺、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請儘速送到大醫院接受治療。疾管署提醒,目前國內腸病毒疫情仍處流行期,不可掉以輕心,尤其家中有嬰幼兒之民眾,更應提高警覺,留意嬰幼兒健康狀況,並確實做好手部衛生與環境消毒,大人返家務必先更衣、以肥皂洗手後再抱小孩,且無論是大人或小孩,皆應落實肥皂勤洗手,特別是「吃東西前、跟小寶寶玩前、擤鼻涕後、上廁所後以及看病前後」,要確實做到「濕、搓、沖、捧、擦」洗手五步驟,以降低腸病毒傳播的風險。
國內進入「腸病毒流行期」 疾管署示警小心幼兒8症狀:重症前兆
小孩子的免疫力較低,加上身體器官尚未成熟,生病的反應可能會更加嚴重,因此許多家長也都相當注意保護孩子的健康,疾病管制署也於今(23)日表示,國內腸病毒進入流行期,且近期疫情快速上升,提醒家長務必要小心,大人、小孩皆應確實做好手部衛生,並落實環境消毒,且應時常清洗消毒幼兒常接觸的物品及玩具。根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上週(4月14日至4月20日)腸病毒門急診就診計11,643人次, 較前一週(9,518人次)上升22.3%,研判國內進入腸病毒流行期且近期疫情呈快速上升趨勢;且根據監測顯示,腸病毒以克沙奇A型為主,易致重症之腸病毒71型及D68型病毒在社區有零星檢出,呼籲家長注意預防措施及警覺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疾管署提醒腸病毒傳染力強,請民眾提高警覺,大人、小孩皆應確實做好手部衛生,並落實環境消毒,且應時常清洗消毒幼兒常接觸的物品及玩具;家中嬰幼兒如感染腸病毒,應在家休息並避免與其他嬰幼兒接觸,以降低交叉感染的機會,並請留意嬰幼兒健康狀況,一旦出現重症前兆病徵應儘速送醫治療,以掌握治療黃金時間。疾管署呼籲家中有嬰幼兒的民眾、教托育機構人員或其他兒童常出入的公共場所業者,落實良好個人衛生習慣及正確勤洗手,維持環境通風及定期清潔消毒,才能降低腸病毒傳播風險,確保嬰幼兒健康。另外,酒精對於腸病毒之毒殺效果有限,建議使用含氯漂白水進行消毒,調配時應穿戴防水手套、口罩及圍裙,並注意環境通風。疾管署也強調5歲以下嬰幼兒為腸病毒重症高危險群,且重症病程發展快速,家中嬰幼兒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時,請注意觀察是否出現重症前兆病徵,如發現有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或麻痺、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請儘速送到大醫院接受治療。
部落客星希亞不敵肺腺癌!醫曝「8症狀」常被誤認感冒 示警:75%發現已晚
44歲部落客星希亞於2012年得了肺腺癌第四期,和病魔對抗10多年,21日晚間她的臉書粉專突發文「珍重!Cincia要開啟另一個旅程了」驚傳病逝,令粉絲相當不捨。事實上,依據國健署公布2021年癌症登記報告,連15年居首位的大腸癌,被過去位居第2位的肺癌擠下,肺癌躍升發生人數最高的癌症,成為新癌王。對此,醫生提醒,肺腺癌初期症狀並不明顯,易被誤認為是感冒,且有將近75%的病患,發現時已到了第4期。台北慈濟醫院胸腔外科程建博主任指出,肺癌可分為幾個不同種類,其中肺腺癌是目前肺癌中人數最多的,大約有超過6、7成。程建博提醒,肺腺癌初期症狀並不明顯,也常容易被誤認為是感冒,有將近75%的肺癌病患,發現時已到了第4期,且有很多人等有症狀再檢查時,都可能已接近晚期,僅約2成能手術切除,存活率在癌症當中算較差的。程建博強調,民眾一旦出現「咳嗽持續2周以上、有氣喘、胸痛、背痛、頭痛、喉嚨痛、聲音沙啞、咳血」等症狀,應盡早就醫,且若有吸菸史者(含二手菸)、長期暴露在油煙環境的廚師及家庭主婦、暴露工廠廢氣或特殊汙染環境者(如建築工人、油漆工人、礦工等)、肺結核病史、肺纖維化、癌症家族史等都是高危險族群,要定期做肺部檢查。
寒流急凍!出現8症狀恐是心臟病徵兆 做不出3動作應儘速送醫
最強寒流殺到!全台冷颼颼,氣象預測25日才會逐漸回暖,氣溫驟降會造成血液濃稠度增加、血壓容易不穩定,易致血液在血管內凝固,誘發心臟病、急性中風等心腦血管疾病,如出現「胸悶、胸痛、心悸、呼吸困難、噁心、冒冷汗、頭暈或暈厥」或是做不到「微笑、舉手、說你好」任一個動作,就可能是心臟病或是中風發生的前兆。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在臉書發文,氣溫快速下滑,血管容易收縮,致使血壓升高、動脈硬化不穩定,加上活動量減少,血液循環變慢,可能疏忽自身血壓或用藥的順從性,引起心血管疾病發作,尤其是「年紀大、有三高、有心臟病史、中風史的病人」這4族群一定要做好保暖。台安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林謂文也提到,由於現代人受到「慢性三高、多吃少動、長期過勞、代謝症候群」等因素影響,心腦血管疾病有逐漸年輕化的趨勢,不只老人要做好抗寒工作,有這些疾病的人也都必須採取保暖策略。對此,國健署署長吳昭軍則表示大家可採取「漸層式」穿著,也就是所謂的洋蔥式穿法,將保暖衣物一層一層穿上,可隨著室內、戶外溫度變化穿脫,維持體溫的恆定,若是想要運動的人,一定要適度補充溫熱開水,增加身體血液的流動性,最好也要結伴運動。吳昭軍表示,如自己或身旁的人出現胸悶、胸痛、心悸、呼吸困難、噁心、冒冷汗、頭暈或暈厥等心臟病症狀,或是出現做不到「微笑、舉手、說你好」任一個動作,就有可能是心臟病或是中風前兆,此時應儘速就醫,以免錯過黃金治療期。
韓團男星大腸癌病逝「享年47歲」 醫示警8症狀:嚴重恐末期
南韓雙人男團「One Two」由吳長勳、宋虎範組成,2003年出道後大受歡迎,沒想到今(14日)傳出吳長勳不敵大腸癌病逝,享年47歲,噩耗讓粉絲難過不已。對此醫生便提醒,身體出現8個徵兆,一定要提高警覺。根據《스포츠조선》報導,吳長勳在今天早上6點30分(台灣時間7點30分)大腸癌病逝,隊友宋虎範證實此事,坦承今年2月診斷報告出爐,已經是末期階段,前後經過8次治療,雖然頗有成效,但癌細胞擴散太快,病情急轉直下,最後不敵病魔,預計16日出殯。吳長勳結婚4年,留下悲痛的妻子。(圖/翻攝自吳長勳IG)事實上,吳長勳與相差13歲的女友在2019年結婚,如今不幸過世,令人不勝唏噓。粉絲得知噩耗後,紛紛前往吳長勳的社群哀悼:「我甚至不知道他生病了,希望他能安息」、「我會永遠記住你」、「願你在天堂可以做任何你想做的事」。身體出現8症狀,可能是大腸癌的前兆。(圖/中華民國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提供)據了解,大腸癌是國人10大癌症發生人數第2名,中華民國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指出,如果發現身體異狀,包括腹脹腹痛、血便帶有黏液、明顯排便習慣改變、經常性腹瀉或便秘、大便變細小、重量減輕、貧血、可觸摸到腫塊等8大常見症狀,大腸直腸癌可能已突破第1期,嚴重者甚至已經到第4期。當身體出現疑似症狀,應該安排檢查,及時治療。
腹痛吃胃藥沒舒緩竟是染「1菌」!疏忽恐癌變 冒8症狀快就醫
【健康醫療網/記者王冠廷報導】年約40歲的邱小姐有上腹悶痛的情況,但因害怕就醫,自行去藥局買胃藥服用,腹痛減緩後,便不以為意,直到上腹痛且開始解黑便,出現頭暈、無力的症狀,就醫經胃鏡檢查後發現,其胃的幽門處有好幾個潰瘍,接受制酸劑治療後,病況穩定,也不再解黑便,後續切片證實為胃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胃幽門螺旋桿菌常見這些徵兆 少數會癌變中榮嘉義分院肝膽腸胃科陳柏翰醫師說明,根據統計胃幽門螺旋桿菌會引起慢性胃炎,其中15%至20%會發展成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1%至2%發展成胃癌;0.1%發展成胃淋巴癌。發生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可能會有下列徵兆或症狀:腹部疼痛或有燒灼感、食慾不振、打嗝、脹氣、體重減輕、空腹時腹部更加疼痛、噁心等,若自身有上述症狀,應即時就診,接受醫師評估及診治,切勿任意自行服用成藥。治療胃幽門螺旋桿菌 2方式合併成功率高達9成陳柏翰醫師說明,若確定診斷為胃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其治療方式以口服抗生素治療加上氫離子幫浦阻斷劑14天的治療可達90%以上的成功率。案例邱小姐在持續接受14天包含抗生素與氫離子幫浦阻斷劑的四合一治療,經碳13吹氣檢測,確定胃幽門螺旋桿菌已經根除。預防感染幽門桿菌 應養成良好衛生習慣而預防勝於治療,幽門桿菌會存在糞便及唾液中,故陳柏翰醫師建議,飲食前後要注重手部清潔,共餐使用公筷母匙,也切勿將口咬過的食物餵給孩子,以預防幽門螺旋桿菌的孳生。
肚子咕咕叫只是餓了? 出現8症狀要小心 醫示警:嚴重腸鳴可能是罹癌
肚子餓時常會發出咕咕聲,但不只空腹才會有聲音。肝膽腸胃科醫師詹宜學就表示,雖然並非所有的腸鳴都起因於疾病,不過若出現腸鳴合併腹痛、體重減輕、排便習慣等8種症狀時,應儘速就醫。外科醫師陳榮堅也指出,曾有病患嚴重腸鳴,檢查發現竟是大腸長了一顆惡性腫瘤,因此提醒民眾千萬不可大意。醫師詹宜學在臉書專頁《肝膽腸胃科 詹宜學醫師》上發文指出,腸鳴是來自於腸胃道蠕動的聲音,所以並非所有的腸鳴都來自於疾病,腸鳴大致可分為5種原因,包括:飢餓時腸胃蠕動。肚子裡食物、空氣、水所造成的蠕動,例如暴飲暴食、產氣食物所造成的脹氣。大腸激躁症,由於腸道過度敏感,食物、壓力等造成的腸道蠕動異常。腸胃道發炎造成的蠕動異常。腸道阻塞,例如術後造成的腸沾黏、腫瘤造成的腸阻塞等原因。詹宜學還補充,雖然腸鳴多半不是疾病所引起,但如果腸鳴同時合併腹痛、食慾不良、體重減輕、便秘、腹瀉、排便習慣改變、排便型態改變、腹脹等情形,最好趕緊就醫。此外,如果「腸鳴」不是疾病造成的,那「腸鳴」狀況可以經由飲食調理改善的。通常是心理壓力影響生理而有的反應,所以通常情緒處於緊繃的氛圍下,腸胃就會不自主的發出聲音,一旦緊張的情緒解除,通常症狀也會緩解。另外「腸鳴」與平常的飲食習慣有絕對的關係,平時少吃產氣的食物、吃東西盡量細嚼慢嚥,這些也會改善腸胃頻繁蠕動的狀況。陳榮堅也在個人網站上表示,曾有一名患者經常腸鳴,且聲音越來越大聲,經檢查發現,大腸內有一顆5公分惡性腫瘤,確診為大腸癌第2期。他說明,因為大腸癌造成管腔變窄,讓消化液與空氣難以通過,使得食物持續在小腸內攪動,若瞬間通過就會發出巨大聲響,尤其當腸道半阻塞時,更容易發出這種聲音,所以肚子有奇怪聲響時要多注意。
明起新冠「輕症免隔離」!8症狀快就醫 「防疫鬆綁」懶人包一次看
防疫政策持續鬆綁,明天(20日)開始新冠肺炎輕症免隔離通報,改採「0+n自主健康管理」,僅中重症民眾須通報並隔離治療。指揮中心也示警,染疫者雖多數為輕症,但仍有機會發展成中重症,如果快篩陽後出現喘或呼吸困難、持續胸痛或胸悶、過去24小時無尿或尿量明顯漸少、無法進食喝水或服藥等8大重症警示症狀,就要迅速就醫。另外,65歲以上、孕婦、產婦(產後6周內)、具慢性病或免疫功能疾病的民眾,是染疫後併發重症的高風險族群,切記快篩陽後要迅速就醫並使用口服抗病毒藥。對此,《CTWANT》也整理6大QA懶人包供民眾參考。什麼情況要快篩?出現發燒、呼吸道症狀的時候。快篩陽後出現什麼症狀要就醫?喘或呼吸困難持續胸痛或胸悶意識不清皮膚、嘴唇或指甲床發青無法進食、喝水或服藥過去24小時無尿或尿量顯著減少收縮壓<90mmHg無發燒之情形下心跳>100次/分鐘指揮中心表示,新冠肺炎感染者雖然多數為輕症,但病程仍有機會發展成中重症,若出現以上8大重症警示症狀請立即就醫。哪些高風險族群染疫後要就醫,吃口服抗病毒藥物?65歲以上孕婦及產婦(產後六周內)慢性病,包括:氣喘、癌症、糖尿病、慢性腎病、心血管疾病、慢性肺炎、結核病、慢性肝病、失能、精神疾病、失智症、吸菸、BMI≧30等有影響免疫功能疾病的民眾指揮中心表示,以上4族群為感染新冠肺炎後可能導致併發症的高風險對象,快篩陽性請儘速就醫,以利及早診治並開立口服抗病毒藥物。公費口服抗病毒藥物及清冠一號開立方式。(指揮中心提供)口服藥怎麼拿?指揮中心發言人羅一鈞表示,即使新制上路,醫生只要針對檢驗陽性結果,包括家用快篩、醫用快篩或是PCR陽性,且是65歲以上或是具有重症風險因子,就可以開立公費的口服抗病毒藥物。若想要服用中醫的清冠一號,則由中醫師針對檢驗陽性結果,包括家用快篩、醫用快篩或是PCR陽性,且符合重症風險因子或中醫急迫病勢的民眾,都會持續提供公費清冠一號。兒童染疫後,出現哪些症狀要就醫?指揮中心表示,兒童染疫後重症機會低於成年人,如家中兒童快篩陽性後,出現以下症狀,請家長儘速帶往就醫。發燒超過48小時或高燒超過39度合併發冷、冒冷汗退燒後持續或活動力不佳退燒後持續呼吸急促、喘、胸悶胸痛持續性嘔吐、頭痛或腹痛超過12小時未進食或解尿若出現以下症狀,立即送醫:抽蓄、肌躍型抽蓄步態不穩意識不佳或持續昏睡呼吸困難或有胸凹現象唇色發白或發紫血氧飽和度低於94%肢體冰冷合併皮膚斑駁、冒冷汗體溫大於41度新冠輕症患者就醫建議流程圖。(指揮中心提供)快篩陽性輕症或無症狀,要做些什麼?指揮中心表示,有症狀時在家中休息,避免不必要外出,注意自身健康狀況,依照前述建議適時就醫。自主健康管理期間請勿從事群聚型的活動,外出時全程戴口罩。
疫情拖累!醫示警「大腸癌人數恐暴增」 8症狀8飲食預防一次看
國健署今天公布最新十大癌症,大腸癌連續15年奪冠,而隨著疫情影響健檢、就醫檢查的意願,醫師預估大腸直腸癌新確診人數可能在2023年出現彈跳式大幅度成長。新冠肺炎席捲全球三年,台灣所有醫療院所都曾面臨群聚感染恐懼,讓許多民眾減少出入醫院頻率,即便身體發生異常,也不願意檢查原因,不自覺讓疾病逐漸惡化;中華民國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理事長、暨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附設醫院院長楊純豪教授表示,根據2016至2019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近四年大腸直腸癌確診人數都呈現上升趨勢,但由2016至2020年健保署門診資料、住院資料結合重大傷病檔分析,疫情肆虐的2020年數字卻呈現下滑,推斷與篩檢人數減少有關,預計疫情趨緩與政策放寬後,大腸直腸癌新確診人數可能在2023年出現彈跳式大幅度成長。臺北榮總外科部大腸直腸外科黃聖捷醫師指出,大腸直腸癌治療方式不斷進步,不論治癒率與存活期都持續顯著提升,病患如果能及早發現,前三期治癒率平均能達7成左右,即便第四期腫瘤轉移,仍然有機會藉著化療配合標靶藥物,在多專科合作下切除腫瘤;黃聖捷醫師強調,當身體出現疑似症狀時,應立刻安排檢查,縱使罹癌,勇敢面對都能有良好的治療成果。黃聖捷醫師分享診間一名60歲李姓個案,突然發現自己排變習慣改變,時常才上完廁所不久就又想要蹲馬桶,某次看到糞便上有血絲,立即就醫檢查確診為大腸直腸癌第四期,腫瘤轉移可以說像滿天星,剛開始化療配合標靶藥物治療時,病情沒有惡化,但也沒有好轉,與病人溝通後決定將可用化療與標靶藥物全部用上,腫瘤竟然有縮小跡象,經評估能以手術移除,術後癌細胞已在化療與標靶藥物治療下獲得穩定控制,個案四年多來也沒有復發跡象。新冠疫情持續降溫,民眾對於前往醫院的恐懼也隨之褪去,中華民國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提醒,疫情期間如果曾經有腹脹腹痛、血便帶有黏液、明顯排便習慣改變、經常性腹瀉或便秘、大便變細小、重量減輕、貧血、可觸摸到腫塊等8大症狀,千萬不要猶豫立刻前往醫院檢查,即便確診晚期大腸直腸癌,能以手術治療都能有很高的治癒率;哪怕無法手術,在化療與多線標靶藥物接力治療下,整體存活期中位數可達約3年(35.97個月),相較未使用標靶藥物高出7.5倍,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可以讓病情在當下獲得控制,擁有最好的治療成果,讓人生重拾未來希望。此外,《美國醫學期刊》的網路線上論文中,一項分析45篇回溯性研究的報告,共調查超過1千萬人以上,因此可參考價值頗高。這項分析還發現8種飲食習慣和較低的結直腸癌發病率有關,包括維持健康飲食習慣、採取地中海飲食、採取全素食飲食、採取半素食飲食、採取全穀物飲食、大量攝食豆類食物、多喝牛奶補充如鈣、鋅、鎂等微量元素和營養素,採取這些飲食習慣者,結直腸癌的發生率明顯降低。
RSV更狡猾…急診醫揭「兒童免疫債」問題顯現:比新冠凶險 8症狀曝光
隨著國內COVID-19疫情稍緩,各項防疫措施鬆綁。不過,林口長庚醫院兒科急診主治醫師吳昌騰透露,因應COVID-19疫情的一系列防護措施,使得兒童的免疫系統錯過了成長過程中的免疫力訓練,對包括RSV(人類呼吸道合胞病毒)在內的多種呼吸道病毒傳播,產生了顯著影響,如今防疫鬆綁,「兒童免疫債問題開始顯現」。吳昌騰在臉書粉專表示,過去2年多,世界各國為控制疫情,實施了一系列的非藥物干預措施,包括居家隔離、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隔離、網路視訊上課等方式,「這些措施除了防止及減緩新冠病毒的傳播,也對包括RSV在內的多種呼吸道病毒的傳播產生了顯著影響,但絕大多數在冬季流行的呼吸道病毒並沒有消失」。醫師說明,RSV是肺炎病毒屬(Pneumovirus)的成員,因為它與呼吸道感染有關,並能把感染的鄰近細胞融合起來,所以稱為「呼吸道融合病毒」,感染途徑包括鼻黏膜或眼結膜接觸被病毒污染的分泌物、吸入感染患者含病毒的呼吸道飛沫等,「接觸傳播中,RSV在皮膚上保持有傳染性的時間為20分鐘,在衣服和紙巾上能維持20~30分鐘,在物體檯面可長達6小時」。吳昌騰示警,「單就疾病嚴重度來說,RSV對於兒童威脅要比新冠病毒Omicron病毒株更凶險的。兒童人群普遍容易感染RSV,一旦感染,最容易侵襲影響呼吸系統,常常表現是,發燒、咳嗽、食慾下降、活動力不好,呼吸急促、呼吸困難甚至出現呼吸衰竭或呼吸暫停。其主要致病機制為呼吸道阻塞、細支氣管平滑肌痙攣及隨後的氣道超敏反應。」「RSV很狡猾的!」吳昌騰提醒,「人類獲得免疫保護的途徑主要有兩種,一是通過自然感染的被動免疫,其次是疫苗接種。但RSV具有一個血清型,可分為A、B 兩種亞型,多數情況下,在一個流行季節中,孩子感染一次,但是有些不幸的孩子確實會感染2次。原因是,孩子感染後雖然能產生抗體,但是因為RSV兩種亞型之間的抗體缺乏交叉保護性,孩子是會感染了不同型的病毒。」醫師強調,「過去兩三年,由於這些呼吸道病毒流行規律被打亂,兒童可能會面臨免疫負債,而免疫負債仍會不斷累積,未來日子,對兒童來說,呼吸道病毒傳染會不會更頻繁,目前還無法預測,真的需要我們密切觀察注意。」
Omicron輕症「比Delta重症還難治療」 專家警告:有這8症狀要立刻篩檢!
Omicron新冠變異病毒株橫行全球,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指出,目前監測到的Omicron疫情以年輕人居多,且尚未看到中重度症狀,但民眾依然不能掉以輕心。另有專家指出,雖然Omicron確診者的症狀較輕,但「想完全清除病毒比Delta重症還困難」,如果出現這「8大症狀」就要盡速篩檢。綜合外媒報導,中國大陸廣州醫科大學附屬市八醫院中醫科主任譚行華指出,目前該院收治的Omicron患者主要病症為低燒、咳嗽並有肺部發炎情況,廣州首例Omicron患者經治療後病毒載量雖持續下降,CT值在30左右,但想完全清除病毒卻異常困難,這導致患者核酸轉陰需要更久時間,等同延長隔離時數並給患者造成巨大心理壓力。譚行華透露,該院目前透過中西醫合併療法治療,並以煎煮湯藥方式取代顆粒藥劑,讓患者更舒適地調節身體,加強自身免疫力對抗疾病,進而達到清除病毒目的。譚行華也指出,目前臨床實驗結果,有服用中藥的患者,清除病毒的速度稍快於未服用者。英國健康科學公司「ZOE新冠疾病症狀研究」(ZOE COVID Symptom Study)整理英美和南非Omicron病例後發現,染疫者的初期症狀和感冒極為相似,建議民眾若有「喉嚨痛」、「頭痛」「鼻塞或流鼻涕」、「打噴嚏」、「疲倦」、「肌肉痠痛」、「腰痠背痛」和「夜裡盜汗」症狀,就要盡快進行篩檢,因為這很可能是確診Omicron變異株,而非一般感冒。
嫩妹染怪病…沒懷過孕「妊娠紋爬滿肚」8症狀纏身 醫心疼:每天吃血壓藥
現代人工作忙碌,常常因此忽略身體警訊,總是拖到最後一刻才就醫,容易造成難以挽回的後果。一名20歲嫩妹長期有月亮臉、水牛肩、腹部肥胖、四肢纖瘦、腳板水腫等問題,明明沒懷過孕,肚子上卻滿是妊娠紋,且年紀輕輕就要服用血壓藥,也沒辦法跟朋友一起去跨年狂歡、吃大餐,都是「腎上腺腫瘤」惹禍。「這麼美麗清秀的女孩, 怎麼被這個腫瘤摧殘得這麼慘?」泌尿外科醫師侯鎮邦日前在臉書粉專分享案例,感嘆「我內心不禁惋惜,20歲出頭花樣年華,這時候應該跟男朋友在談戀愛、跟朋友去跨年、努力準備期末考、或是在規劃未來光明璀璨的生涯,而不是在跟我研究她的疾病該怎麼治療。」醫師提到,「這位女孩有很大的困擾:月亮臉、水牛肩、腹部肥胖、未曾生產卻有妊辰紋、四肢纖瘦、腳板水腫。年紀輕輕卻每天都要服用血壓藥。聖誕節、新年到了,沒辦法跟朋友一起去跨年狂歡、吃大餐,因為要控制血糖。 她得了一個很奇怪的疾病:腎上腺腫瘤。」侯鎮邦說明,「人體的『腎上腺』是一個很奇妙的組織,小小的一片如同蠶豆般大小,卻是主管人體的水份、代謝、電解質、糖份、血壓、還有情緒的調控。 當腎上腺長了腫瘤,有的人可能沒有任何症狀,有的人卻所有調節都失衡!對一個花樣年華的女孩,得了這個疾病,無疑是身、心、靈,嚴重的打擊!」醫生表示,「感謝這位女孩還有他的家人,相信我的判斷。我們利用達文西機器手臂,將她的腎上腺腫瘤切除乾淨。手術的過程相當順利,大約只花了40分鐘。開完刀的第二天,我就鼓勵她喝水、進食、下床活動,她也非常有毅力,全力配合我們醫護人員的治療計畫。 讓我最驚訝的是,開刀後的第二天,她的血壓正常了!」侯鎮邦欣慰地說,「病人開心的笑容,是給我們當醫生最大的回饋! 我也衷心地祝福她與他的家人,新的一年,一切順利圓滿! 把這個惱人的腫瘤斬除之後, 能夠找回原本就應該屬於她的美麗、健康、與自信!」
天氣太熱易「傷心」!身體「8症狀」出現別輕忽 恐是心臟病徵兆
炎炎夏日來臨,除了要預防中暑外,有高血壓或心血管疾病者也要更加注意了,若是出現胸悶、胸痛、心悸、呼吸困難、噁心、冒冷汗、頭暈或暈厥等症狀,絕對不能掉以輕心,因為這些可能是心臟病徵兆,更年期女性還可能會出現氣喘、背痛等非典型症狀。根據衛福部108年國人死因統計結果指出,心臟病排名於第二,平均每24分鐘就有1人死於心臟病,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險因子包括缺乏規律運動、不健康飲食所引起的三高(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過重或肥胖、吸菸及過量飲酒等問題;雖然天氣冷時,對於心臟血管傷害會較明顯,但其實高溫對人體的危害也是不能輕忽。心臟學會黃瑞仁理事長指出,因氣溫升高,人體血管擴張,再加上夏天流汗,身體水分蒸發讓血液變得濃稠,容易出現冠狀動脈堵塞,嚴重時恐會導致心肌梗塞,而脫水現象也會讓心跳加速,容易引發心律不整或心臟衰竭。美國心臟協會呼籲心臟病患者、50歲以上及體重過重的民眾,應特別注意熱對身體造成的傷害,在中午至下午3點應避免到戶外活動;外出時盡量穿著通風、淺色衣物、穿戴帽子及太陽眼鏡、在陰涼處適當休息以避免熱傷害,並多補充水分,遵循醫囑服藥。在炎炎夏日,民眾該如何護心?王英偉署長強調,要預防心血管疾病應保持健康飲食,適量多次飲水、規律運動、向菸說不、定期健檢、控制三高:定期量血壓及血糖,遵照醫師處方服藥並定期回診追蹤,切勿自行依症狀調整藥量或停藥。
奇美醫院揭瀕死前8症狀及護理方式 喉嚨嘎嘎聲、指甲嘴唇變藍色
生老病死是每人的必經之路,奇美醫院血液腫瘤科發表過8種瀕死症狀和對應的護理方式,包含喉嚨會出現嘎嘎聲、手腳冰冷、指甲及嘴唇會變藍色等,希望家屬能多了解自己面對死亡的感受,想像臨終者的感受,與他坦誠溝通,多給他一些選擇和自主權,如此病人即使逐漸失去身體的功能,仍能擁有內在的尊嚴。1.疲倦與虛弱症狀:可能沒力氣翻身或睜開眼睛,沒辦法專心和人講話,有時整天在睡覺,慢慢進入無意識的狀態。護理:此時可協助病人翻身、按摩,不勉強病人下床活動或勉強叫醒病人。2.意識改變症狀:有些人神智會一直清醒,但有些人卻會漸進式的昏迷或模糊、不安等,對於時間、地點、人物會出現混淆不清或躁動、翻來覆去、看到一些幻影。這些與腦部缺氧、血液循環衰竭相關。護理:用心傾聽病人所說的每一件事,注意其中包含的重要訊息,無論病人說的話多麼荒謬或偏離事實,不要反駁或企圖改變病人的想法。重視病人說的話,如果病人想回家,最好尊重病人的意願。病人雖然意識不清或昏迷,適當的觸摸與聲音或音樂可以安慰病人。通常病人仍有聽覺,家人可盡量和病人說說話,可以告訴他誰在身邊,大家都非常愛他等。3.吞嚥困難或不吃不喝症狀:若病人已經無法吞下東西而家人仍勉強餵食,反而會讓食物流入肺部,造成吸入性肺炎,增加病人的痛苦。減少食物和水的攝入是病人調適瀕死過程的一種方法,進食不足的脫水可以減少胃液的分泌,降低嘔吐的情形,有些病人甚至會覺得精神較清爽舒服。護理:此時要以病人的舒服為主要目標,只要用濕的海棉棒清潔病人口腔內部,再用護唇膏護唇即可。病人不會感到飢餓,不要強迫病人吃東西,可給予少量蜂蜜水或糖水,因為即使進食也無法消化吸收。接近臨終時,會連水分也無法吸收,可不必打點滴,因循環衰竭,打的點滴也無法吸收,反而可能使呼吸道分泌物增加或增加水腫與腹水的機會而造成病人的不適。4.肌肉張力喪失症狀:病人的腸蠕動變慢,出現大便失禁或便秘情形護理:便秘時可以戴拋棄式手套,食指塗上潤滑劑,先以環型緩慢擴張肛門、輕柔的將硬便挖出後再灌腸或塞藥。病人出現失禁時,可以使用成人紙尿片,若病人意識清楚,最好先徵詢病人的同意,以免造成病人的反彈。5.尿量減少症狀:由於神經肌肉失去控制的能力,可能會出現小便失禁或尿滯留情形。護理:可放置尿布墊或包尿布以維持病人的舒適。若病人出現下腹痛、躁動不安、小便解不出時,可能有尿滯留情形,可通知護理人員考慮使用尿管。6.手腳冰冷、盜汗、指甲或嘴唇變藍或紫色護理:如果病人出現不停出汗,需常為病人擦澡換上乾淨的衣服,維持病人的舒適,這是臨終指標之一。7.瀕死前的嘎嘎聲症狀:這是因為病人無力將聚積在喉頭的分泌物咳出或是肺部分泌物增加引起,常讓家屬誤以為是痰太多而要求替病人抽痰。護理:只要把病人頭部抬高約30度或是讓病人側睡,就可以讓呼吸聲變小,也可以用棉棒將口腔內分泌物清出。事實上病人並不會因此感到不舒服,抽痰反而會造成病人的痛苦,可使用scoplamine(止暈貼片)減少分泌物。瀕死前的嘎嘎聲平均在死亡前48小時出現。8.呼吸型態及心跳速率改變症狀:病人可能會出現張口呼吸,呼吸的速率和深度呈現不規則。呼吸好像在嘆氣,甚至可能會出現呼吸暫停現象,心跳也會慢慢變弱、變慢而且不規則,最後停止。護理:家人應協助病人維持舒適的姿勢、保持空氣流通、給予病人口腔護理。這是臨終前一個很重要的指標,此時可以依習俗準備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