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9吃到飽
」 Gogoro 899吃到飽 Gogoro Network掰了騎到飽1/Gogoro救3美元股價拚虧轉盈 車主吼維持電網還是養套殺?
當全球聚焦印尼G20高峰會習拜會之際,台灣電動機車龍頭Gogoro15日也宣布提供30 輛Gogoro作為官方指定的接駁運具,再度吸引國際目光之餘,台灣有部分車主因Gogoro「騎到飽」明年元旦退場而傷神,「該回歸油車」、「這是養套殺」,二手車業者也告訴CTWANT記者,「最近想賣車的車主增加三倍!」成軍11年的Gogoro(GGR),從起初的能源公司,跨界做電動機車,再回頭衝斥獨創的換電系統,賺錢速度始終跟不上燒錢速度,今年4月透過SPAC(特殊目的收購公司)在美國那斯達克掛牌上市,股票代碼「GGR」,獲得約5.95億美元(約166.6億元)資金,沒想到上市後遇美股大跌,股價腰斬再腰斬,迄今跌剩3美元。如何虧轉盈說服投資人,成了Gogoro執行長陸學森團隊的首要任務。一位業內人士曾告訴本刊,Gogoro累計營收應超過300億元,仍無法損益平衡的主因是電池成本太高,以Gogoro Network每顆電池使用120顆18650規格的松下(Panasonic)鋰電池,成本估約2萬元,光是100萬顆就要200億元,這還不含換電站、電池耗損成本。為了加快換電模式賺錢速度,Gogoro十月進行組織大調整,Gogoro解決方案負責人廖逸民做「營運長」控管成本,Gogoro Network智慧電池交換平台全球業務的潘璟倫當「營收長」,GoShare 新事業總監姜家煒當台灣市場總經理,原任產品長彭明義負責帶著產品「出海」。事實上,這一個月來,Gogoro加速出海,除了中國及印尼,還取得新加坡B2B試點許可,在以色列特拉維夫推出Gogoro網路和Smartscooters,並與印度電動汽車服務平台 Zypp Electric 進行 B2B 試點專案。陸學森8日接受外媒採訪時以「聖杯」形容印度電動車市場,依官方估計未來十年將有四百倍成長。與此同時,國內市場則是祭出「騎到飽」年底退場。Gogoro的「騎到飽」方案在2018年上路,為要吸引學生首購族及騎乘量大的用戶推出699元限時騎到飽,兩年多前疫情爆發外送需求大增,「騎到飽」引來美食外送員購車,沒想到2020年4月Gogoro突然宣布「騎到飽不得作為商業使用」,不少外送員遭罰,引發爭議,最後Gogoro改以連續2個月不超過1,600公里就可繼續使用吃到飽方案。此事讓外界起疑,「騎到飽」方案是否讓Gogoro陷入車賣得越多虧越多的困境。知名二輪YouTuber克里夫三接受CTWANT記者採訪時說,「GogoroNetwork為了要推廣換電系統,在上市初期祭出吃到飽方案,只要簽訂合約,就能不受里程限制,能安心享用換電系統所帶來的諸多便利。」不過,隨車主人數增加,「換電系統的負荷量勢必越來越吃緊」,克里夫三說,即便Gogoro持續擴充換電站,仍趕不上越來越大的需求,因而埋下輕則車主不易換得滿電電池,重則可能使換電系統崩潰的後果。Gogoro曾指出,使用騎到飽資費進行外送服務的用戶僅0.7%,但每月平均騎乘3,500公里,最高達7,200公里,是一般用戶10~20倍用量,排擠一般用戶尖峰時刻的電池交換需求。2020年Gogoro宣布騎到飽不可以商用,引發許多外送員車主不滿。(圖/黃威彬攝)事隔兩年,Gogoro組織調整完後,十月中確定,為了達到整體電網的平衡,2023年1月1日取消騎到飽。但Gogoro強調,「現有用戶只要不改資費,不賣車,權益就不會受到任何影響」,且到今年年底前還有騎到飽方案。消息曝光後,不少車主抱怨,騎到飽進場又退場,根本是「養套殺」。每月騎大約1,200公里的Gogoro車主Edward跟本刊記者說,還是喜歡燃油車「騎多少花多少」的優勢,「像前陣子下雨天我都沒騎車上班,但每個月還是要花一樣的費用。」採用月租費299元的PBGN(使用Gogoro Network的聯盟)用戶王先生則不受影響,「若搭配政府補助,其實一台車也不貴,下一台還是會買電動機車,因為習慣了。」二手機車交易市場貳輪嶼新莊店店長林嘉慧告訴本刊記者,「販售Gogoro的車主增加超過3倍。」原本每週大概有2至3人上門詢問要賣車,現在大約有10個人。在高雄做全台灣Gogoro二手買賣的Go7永阜車業老闆宥澄告訴CTWANT記者,其實從6月1日提升資費後,二手賣車潮就偏多,「原先有899吃到飽後來改為1,299元的影響也很大。」至於賣車的是不是原先都是騎到飽方案的用戶?宥澄說:「大概佔60至70%。」對於取消吃到飽方案,克里夫三說:「實際狀況其實沒有大家想像的這麼恐怖。」Gogoro產品長彭明義則表示,目前52 萬車主不受影響,新車主有其他方案可選,可依實際用量付費,台灣機車騎士平均每月騎行里程約300-400 公里,每個月里程在 1,600 公里的用戶,選擇高用量自由省方案比騎到飽方案還要便宜,此外,「(取消騎到飽)可讓營收與利潤更為正常化。」克里夫三表示車主人數增加,就算換電戰持續擴充仍可能供不應求。(圖/翻攝自莊政威臉書、ionex Fans Club臉書)
【外送員遭養套殺2】每月送外送僅600公里 但他卻要付3099元
在4月中旬傳出有騎乘Gogoro的外送員,遭Gogoro Network開罰7022元,並強制改為「商用合約」,讓許多外送員痛批根本是「養套殺」,且當初賣車的業務也強調,選吃到飽方案去外送最划算。住宜蘭的王先生指出,在2020年初時他在車行買了YAMAHA EC-05電動機車,採用的是Gogoro的電池服務,當時在買車時,他挑明地說「我買來是要跑外送的」,業務則說,那選電動車最划算,且電池租用方案綁約3年每個月只要899元。「那時候合約是在交車時才看到,但上面也沒有說不能送外送」王先生氣道,他解釋,我每天要從宜蘭市騎到利澤工業區工作,即使沒有送外送的話,每個月光是里程就高達1400公里。但想說可以利用假日2天賺外快,每個月跑外送大約600公里,1個月的里程大約會跑2000公里,但每個月只能多賺10000多元左右。但若依照Gogoro Network的商用方案:「月繳 $799,享當月 600 公里里程。超過 600 公里至 1,600 公里,以每公里 $1.5 計費。超過 1600 公里,以每公里 $2.0 計費。」若採用商用方案的話,王先生每個月要付799(商用月租費)+1500(1.5*1000;600-1600公里費用)+800(400*2;1600-2000公里費用)=3099元。王先生說,現在每台油車幾乎都可以跑到1公升40公里,即使是把油價以最高點35元計算,我每個月的里程數換算油錢也才1750元,「那電動車的優點到底在哪?」他氣憤地質疑。王先生指出,2020年2月以前的合約並沒有把外送納入商用。(圖/黃威彬攝)
【外送員遭養套殺3】GN發信給寬限期 外送員:脫不了手也停不了約
Gogoro與外送員間的「吃到飽」大戰自4月中旬開始延燒,幾天後Gogoro發出寬限期的信件,讓外送員在5月9號前自主轉到商用合約,這樣就不用支付違約的費用,但外送員抱怨「不想轉約,但現在根本脫不了手、也停不了約」。日前1名騎乘Gogoro電動車的外送員遭Gogoro Network(簡稱GN)開罰7千多的罰款後,讓外送員們都心驚膽顫,其中全職的外送員更是手足無措。全職送外送的李先生指出,在1個多月前因為新冠肺炎而失業,才想說貸款買GOGORO電動車跑外送,當初Gogoro的業務向他表示,雖然合約上有寫不能外送,但只要收到GN所寄需要用戶證明非商用的證明時,只要有打卡、出遊的照片就可以搪塞過去。「可是買車後,即使每個月跑5000公里、每週只休1天,1個月也只能賺4萬多元,但若以商用方案計算的話,光是電池的費用就高達9099元,1個月就吃掉1/4的薪水」李先生苦笑道。「但現在想賣車也賣不掉,因為綁約至少還有34個月,且現在誰還敢再入Gogoro的坑,大家都想逃,我們想跑也跑不掉」他強調,目前只希望Gogoro能夠推出新的優轉方案,否則這台電動機車根本就是累贅,脫不了手也停不了約;「那我是不是可以找當初賣車給我的業務要求賠償?」李先生說。正職外送員每個月大約會跑5000公里,轉商用方案1個月要付9099元。(圖/黃威彬攝)
【外送員遭養套殺4】Gogoro Network終讓步 1600公里內不限商用
許多外送員為了貼補家用會利用休假期間去跑外送,其中許多人平常騎的就是PBGN(Powered by Gogoro Network,智慧電動車聯盟)的電動車,但Gogoro日前開罰外送員的消息傳出後,引起許多人不滿,直到24日晚間才在官網PO出貼文,表示在1600公里內無論商用、自用都可以。Gogoro的粉絲專頁「Gogoro Taiwan」在24日晚間將近11點時PO出貼文:對不起造成大家困擾了。用戶的使用心聲,是我們最在乎的事。 讓每一位用戶開心騎車,放心換電池,是我們的責任。不論是上班、通勤、跑業務、買菜、環島、車聚、解鎖徽章,甚至偶而跑跑外送,都應該是不受拘束的!PO文指出有0.7%的用戶影響到99.3%用戶的權益,而這0.7%的外送員每個月平均騎乘3,500公里,其中最高紀錄達7,200公里,至於99.3%的用戶則是平均350公里。只要接下來用戶不要達到以下2個條件,就可以繼續使用吃到飽方案:1. 每月總里程超過 1,600 公里達連續 2 個月2. 用於商業行為,包括:快遞、物流、租賃 (長租 / 短租)、客運載客、民宿、餐飲外送等服務。不過底下還是有許多網友留言,表示如果充電站夠多,就不會有排擠到其餘用戶的問題出現,且機車保養後勤方面需要做得更好,至於外送員得知此消息也鬆了一口氣,但仍表示,未來等合約到期就會賣車,畢竟受制於人的感覺並不好。許多外送員強調,未來還是會考慮把電車賣掉。(圖/黃威彬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