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醫療
」 AI 醫療 廣達 林百里 智慧醫療智慧醫療新世代 衛福部成立三大AI中心
衛生福利部於今(7)日正式宣布成立「負責任AI執行中心」、「臨床AI取證驗證中心」,以及「AI影響性研究中心」。各中心將透過建立跨層級、跨體系醫院之合作,有效解決AI應用於臨床場域所面臨的「落地」、「取證」及「給付」三大關鍵議題。此將不僅為國內AI醫療應用重要里程碑,更展現臺灣政府推動智慧醫療之前瞻性政策。三大類型AI中心補助計畫於今年7月23日公告並舉辦全國性教育訓練,8月1日截止收件,各層級醫院熱烈參與,共計30家醫院提交48案,經過國內外委員三階段評選,共計16家國內醫院通過決選(19案),包含臺大、中榮、北榮、成大、中醫大、三總、林口長庚等指標醫院。衛福部說明,各國在推動智慧醫療時,面臨的挑戰包括 AI 軟體在臨床應用時可能出現的偏見、不透明性以及資安與隱私問題。此外,AI 產品在取得食品藥物管理署(TFDA)認證過程中,需要廣泛的數據來進行驗證,驗證數據取得困難。最後,一些關鍵應用如何透過科學方法來評估其健保給付,並驗證臨床效果,這些都是智慧醫療推動時所面臨的主要挑戰。因此,衛福部指出,先進國家開始推出一些法案架構和共識指南,作為監管的指引方向,例如世界衛生組織(WHO)之負責任AI六大原則,歐盟之AI法案,以及美國AI運算法透明及資訊共享規則(HTI-1)等。然而,這些政策宣示尚未在各國具體落實成為推動中心。為前瞻布局,衛生福利部輔導臺灣醫院成立三大類型AI中心,作為解決推動智慧醫療最後一哩路。以下分別對三大類型AI中心進行介紹:第一類「負責任AI執行中心」透過制定符合資安與隱私保護的管理辦法,公開AI模型、資料和效能等重要資訊,提供可解釋性分析結果,提升AI透明度,同時建立AI模型生命周期管理辦法,以確保AI在臨床使用具有持續可靠性。第二類「臨床AI取證驗證中心」為衛生福利部資訊處和TFDA合作,旨在解決國內醫療AI軟體取證過程冗長及蒐集具臺灣人群代表性驗證資料集的困難,以往AI外部驗證機制缺乏跨層級醫院協作、系統性常設機構和專責人員,該類中心將預先組成醫院聯盟,常設機構和專責人員串接跨體系及跨層級之電子病歷資料,藉以協助廠商驗證AI模型,提升驗證速度以及在臺灣人群的準確性,促進產品商業化進程,幫助國內民眾更快速享受到高品質的智慧醫療產品。第三類「AI影響性研究中心」為衛生福利部資訊處和中央健康保險署合作,旨在解決國內AI醫療應用爭取納入健保給付的挑戰,由於AI產品的價格無法依循傳統醫療器材從製造端進行成本評估,中心將建立跨體系、跨層級的臨床試驗機制,並由多專業團隊設計研究,進行AI臨床效益評估,確保AI產品兼具臨床有效性與健康效益,同時建立科學性的定價基礎。衛福部也與健保署合作,透過AI影響性研究中心協助國內AI醫療應用爭取納入健保給付,由於AI沒有耗材,難以比照傳統醫療器材從製造端進行成本評估,中心將建立臨床試驗機制,進行AI臨床效益評估,確保在臨床的有效性與健康效益,再交由專家評估是否納入健保。三大AI中心召集人、臺大醫院院長吳明賢表示,全世界百工百業都在使用AI,唯獨醫療產業進展最滿,由於醫療牽涉到健康、生命、法律問題,要在確保服務品質安全的前提下處理。吳明賢認為,台灣醫院數位資料庫完整,已具良好大數據基礎,也有法規協助推動,三大AI中心的成立,證明台灣能在醫療產業領航全球。
罹癌19年沒復發! 林百里:做醫生助手是AI人理想會努力到80歲
今年75歲的廣達董事長林百里,曾在2005年被診斷出肺腺癌,成功抗癌19年未再復發;26日林百里出席生技產業策略諮議委員會(BTC)年度會議,並在開幕式演講,他表示,為了開發AI的醫療照護平台,過去五年團隊上山下海,研發成本很貴也很難,但能幫助醫生「是做AI人的理想」,所以他會在這領域努力堅持到80歲以上。行政院為布局生醫產業發展藍圖、完善產業政策規劃,每年定期舉辦「生技產業策略諮議委員會(BTC)」,今年邀請科技界巨頭林百里到場,因為廣達跨足醫療領域,並在2019年推出「QOCA醫療照護平台」涵蓋AI醫療雲平台、AI遠距醫療平台、AI健康照護平台三大應用,提供AI結合企業雲端服務,提供數據監測與分析。林百里表示,「我不是科學家、不是醫生,只是個工程師黑手,但政府五年前要推動智慧醫療,我們就全心全意投入項目」,他說,其實目前智慧醫療的支出和收入不成比例,但他想報答醫生,所以堅持做智慧醫療。林百里表示,AI技術每天都有新驚喜,也有很多新機會,但智慧醫療在不同國家會有不同的病症,醫院經營模式、政府政策,醫院設備與醫生的處理方式都不同,所以他們打造AI智醫助手平台,花了五年走遍東南西北、上山下海去各種大小不同的醫療中心,想做出開放且多模的醫療知識庫,但這不是一兩年就能做出來的,做好後會不會受歡迎也不知道,但若能幫醫生做助理,是很多做AI人的夢想。而AI強韌醫療照護平台,林百里說,是因應政府需求,要應對大地震、颱風或意外出現的大量傷患去開發系統,有設備可在第一時間驗傷、送到適合的醫院,所以醫院的即時資料也要做好,他舉例,過去第一線的消防員,可能會有難以描述傷患的問題,所以可以給他AI眼鏡,直接看、判斷狀況、傳送檔案到醫院去,因為救人是要搶時間的,可用科技去解決這問題。
環泥2025年加入台積電建廠供應鏈 營運長:智慧醫療明年出貨放量
環泥(1104)今(21)日召開股東會,由董事長侯博義主持。2023年面臨高利率、高通膨、營建產業缺工缺料等諸多挑戰下,環泥產品銷售及獲利仍維持穩健成長,每股盈餘達 3.13元。受惠台積電進駐嘉義太保,環泥長期出租的太保廠也預計今年將收回,經整修後於2025年加入台積電嘉義建廠供應鏈。環泥主要有3大營項,包括預拌混凝土、水泥及石膏板建材。以南部市場為主要營業區域的環泥,受惠近年中南部地區科技廠辦及園區、公共工程的需求升高,2023年水泥銷售55萬噸,較去年增加10%,混凝土銷售189萬立公尺,較去年減少3%,石膏板銷售1,596萬平方公尺,較去年增加1%。2023年合併營收78.02億元,年增10.58%,稅後淨利23.47億元,每股盈餘3.13元。在混凝土事業方面,環泥除了持續供應各地區廠辦、住宅、公共工程興建需求外,2025年將增加嘉義太保、台南麻豆2個混凝土生產據點。對於股東提問台積電建廠放緩,需求是否下滑?環泥營運長侯智元表示,台積電台南廠雖告一段落,但高雄建廠持續進行,且高雄有不少公共工程釋放,像是小港機場改建或捷運延伸,市場還算持平,預拌混凝土營收仍預期會逐步往上調。另外,嘉義太保廠過去周邊較荒涼,所以出租,如今台積電進駐嘉義廠帶動周邊都市化開發,混凝土需求增加,所以將廠收回,不過一期應該跟不上,預計明年加入建廠供應鏈。水泥事業方面,占地20公頃的環泥阿蓮水泥廠已展開優化製程計畫,將於今年年底開始量產低碳石灰石水泥,並評估活化閒置廠區,以尋求垂直整合產品可能;建材事業方面,環泥持續發展石膏板、外牆板、屋頂材等乾式輕隔間系統的產品解決方案,並研發石膏100%回收相關技術。在子公司利永環球科技方面,研發之軟性微機電壓力感測技術,以標準化、系統化和模組化之產品開發策略,和北美、歐洲的產業領導者有更多產品開發合作,廣泛應用在消費型電子產品、工業4.0及半導體設備、AI倉儲、AI醫療等領域。侯智元表示,因應社會高齡化衍伸出的長照需求,今年利永環球科技跟北市府合作AI醫療領域的離床預報通知系統,目前已導入北醫行愛長照中心,並在美國配合通路商鋪貨,預期明年將有1萬台顯著成長的出貨量,有信心智慧醫療上明年有斬獲。今年受惠高雄台積電新建工程、南科園區擴建開發,首季預拌混凝土的營收成長近1成,帶動今年前個5月合併營收33.38億元,年成長5.96%。展望2024年,將持續鞏固在政府公共工程及民間廠辦、住宅建案的市占;設備更新中的小港混凝土廠、麻豆混凝土廠預計於2024年第四季貢獻產能,透過10座混凝土廠與2座石膏板廠共同生產,就近滿足客戶需求,達成水泥56萬噸、混凝土179萬立方公尺、石膏板2,025萬平方公尺之營業目標。未來將多頭並進,尋求各種水平或垂直整合機會,並因應ESG發展趨勢,積極評估導入新製程和新材料,以減低對環境的影響,持續創新與成長。
臺大醫院發展AI智慧醫療 數位護理師可望紓解人力荒
臺大醫院遠距照護中心在臺大醫學院副院長何奕倫教授帶領之下,致力於自然語言處理與生成式AI在遠距醫療的研究與應用。中心利用非結構式語音資料,整合生理資訊與電子病歷紀錄,藉由生成式AI的長處,協助遠距醫療的診斷、處置與風險分級預測。生成式AI結合語音、搜尋與生成式臉型等模型,可以實現數位護理師的功能。數位護理師將能分析語音、症狀與生理參數等綜合診斷、根據症狀給予非處方用藥或藥物調整建議,最後將對話過程自動總結,紀錄於電子病歷中。此計畫所開發的數位護理師,除了將對遠距醫療的進行有幫助之外,也可推廣至其他相關的臨床應用情境。臺大醫院影像醫學部AI團隊過去數年在結合心臟內科及臺灣大學的合作下,成功開發且無償捐給國民健康署用來篩檢國人心臟病的AI 診斷平台HeaorNet 成果豐碩,供全世界使用,讓世界看見台灣的貢獻 TAIWAN can help。同時,將進一步共同開發全球首個支援通用人工智慧(GAI)的RIS+PACS系統 - VSRad(Visual Studio Rad)。這個創新平台旨在滿足全球放射科醫生的未被滿足的需求,將基於網頁的整合開發環境(IDE)與專門為世界放射診斷專科量身定製的PACS(影像存檔和通訊系統)和RIS(放射資訊系統)功能相結合。VSRad系統將提供先進的功能,例如:自由文字自動完成、將自由文字轉換為定製的結構化報告、空間分配文字關聯、文字 - 圖像空間關聯 以及 自動背景搜尋相似病例的歷史記錄。這些功能將簡化放射診斷專科的工作流程、減少倦怠 並為 全球放射科醫生提供智能助手,以提高其工作效率和決策過程。胰臟癌是致死率最高的癌症,早期胰臟癌在電腦斷層攝影(CT)上不明顯,因而近四成小於兩公分的胰臟癌在 CT上難以被發現,常因而喪失治療機會。臺大醫院首創AI胰臟癌輔助偵測工具,能提高早期胰臟癌的偵測率。此創新除獲衛福部智慧醫材許可證,也榮獲美國FDA認證為「突破性醫療器材(Breakthrough Device)」,為首獲此殊榮的台灣AI醫療產品。以臺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的亞健康世代長期追蹤資料與全醫療體系整合醫療資料庫的大數據,訓練開源大型語言模型,藉此將可充分運用個人多模式健康醫療資料,並協助醫護人員對各種非傳染性疾病進行動態風險預測並提供建議與臨床決策。臺大醫院早在2020年即導入兩部AI運算主機,建立醫療大型語言模型與多模態語言模型,開發智慧疾病分類編碼系統、報告撰寫助手、風險預測、問答系統等醫療場域落地應用,2024年結合醫療與人工智慧,帶領團隊打世界盃,將台灣醫療的影響力發揮到全球,為智慧醫療開啟嶄新的面貌。
陳文茜同台廣達技術長張嘉淵 揭台灣AI競爭優勢
Yahoo TV《茜問》主持人陳文茜專訪廣達技術長張嘉淵,2人私下不僅有私交,陳文茜跟張嘉淵的老闆,也就是廣達董事長林百里也有多年交情,尤其陳文茜2019年罹患肺腺癌,與林百里更成為病友,林百里是在2005年被診斷出肺腺癌,積極抗癌後,康復非常良好。張嘉淵也透露,林百里在抗癌成功後,反而對事業版圖有更積極的擴張,包括雲端運算的投入,更全力投資AI醫療的研發,希望能帶給台灣更多先進的科技,而從現在回頭看,都可以發現林百里當時的決定十分有遠見。陳文茜回憶,她跟林百里、溫世仁都是多年好友,當年他們兩個人是台大電機系同學,因為家境普通所以畢業後出不了國就留在台灣念研究所,反倒因此搭上台灣設立科學園區那一波風潮,甚至在台灣電腦產業還不興盛時,兩人就提著電腦跑到歐洲去逐門銷售,陳文茜說:「林百里因為有這些經歷,吃了這麼多苦,是我覺得少見不靠國家栽培,成功創立了自己的企業的企業家。」廣達技術長張嘉淵也表示進入廣達24年,看到的林百里是十分有魄力的人,張嘉淵說:「董事長他吸收能力很強,隨時都在閱讀,然後他解讀這個世界資訊的能力也不一樣,所以他看得比別人更遠更早,因此我們跟麻省理工學院合作AI已經是24年前的命題。當年我們說以人為本的運算,後來轉到雲端運算,到現在大數據來了,數據多到人沒辦法讀,所以機器學習,類神經網路又復活到AI,現在看起來都很順好像是一步一步接起來到現在大爆炸,但難就難在於它還沒有成形的時候就要看到。」陳文茜擔憂台灣在AI的浪潮中,硬體實力世界頂尖但軟體卻遠遠落後,張嘉淵說:「軟硬整合的東西,台灣最好,國外有新的想法,第一個就是找台灣,因為系統在台灣絕對做得出來,台灣像玉山山脈一樣有護國群山,我們在談的是一個產業鏈、一個生態系,台灣有這些東西它不是那麼簡單的,包括你的人才、台灣這個地方做事情的文化。」
避免台灣成「AI殖民地」! 中研院院士楊泮池:健康數據法規應鬆綁活用
AI力就是國力!台灣雖然在硬體方面很強,軟體和數據應用卻跟不上世界潮流,中研院院士、生策會副會長楊泮池17日表示,台灣在生醫發展上,仍有人才、法規、規模及通路四大領域需要強化,特別像是AI時代,歐美強國已開始利用醫療數據進行販售與研究,但台灣在這方面相對保守,需要改變思維、鬆綁法規,並培育人才,「台灣擁有世界上最好的工程師,卻少有宏觀能力的領導者,甚至沒辦法跟人『吵架』。」三三會17日舉行4月例會,邀請楊泮池以「台灣生醫產業發展機會」為題演講,他表示,生醫產業和生技領域近年相對動盪,2020年新冠疫情大流行,醫療保健投資大幅成長,但2022年後疫情消退,生技產業遭遇重挫,投資預算減少,員工人數也大幅減少;2024年市場重啟樂觀,但目前可發現,企業更重視的是效率、而非新穎性,併購策略將會回歸,新創公司也被迫更務實,需要盡快獲利等現象。台灣因市場規模小,必須走出台灣,楊泮池認為,過去企業習慣先去美國拿證,但其實應該善用南向政策,以台灣為首發市場,健全場域驗證、輔導取證、建立落地應用與市場准入機制,然後先去東南亞拓展、獲得同盟來「打群架」,然後再往歐盟、美國發展。參考OECD國家水準,楊泮池建議將醫療保健支付占GDP比重提升到8%以上,目前約6.6%,且不應將生醫產業發展全壓在健保上,因為價格過低、會讓業者沒有動力。他也以美國TriNetX平台為例,有全球30多國、170個醫療機構建立的醫療數據做研究,台灣也有12家醫學中心加入,但台灣自己卻拿不到這個數據做研究,其實除去個人化的電子病歷數據,不會涉及到個人隱私,在世界很多國家已可做商業用途,為避免健康大數據掌握在外國公司手中,讓「台灣成為AI的殖民地」,應適度鬆綁法規,擁有自己的健康大數據公司,成為可信任、負責任,具國際競爭力的AI醫療資訊大國。三三會理事長林伯豐也表示,台灣生醫產業結合ICT,盼成為下個兆元產業與護國神山群,三三會提出8項建言,包括檢討鬆綁生醫產業的法規限制,以產業化的角度評估台灣的醫療、檢驗等,可以公司型態經營;第二是加速「再生醫療法」與「再生醫療製劑條例」的立法;第三、透過政策工具,引導及鼓勵投資人投資生技產業、醫療AI等產業;第四、因應AI在生醫產業的應用,應針對AI在蒐集數據、數據保存、確保數據不被虛構或篡改等進行規範。第五則是積極培養生技及醫療高階人才,進行跨領域人才培育;第六、生物製劑、抗體、細胞、基因治療都無法獲得健保支付,政府應鼓勵商業保險支持;第七、鼓勵銀行對生技產業辦理授信,並鬆綁相關授信規範,以利產業發展;第八、健保收入來源主要來自雇主60%、受雇者30%及政府10%,應該提高政府負擔的比重。
廣達尾牙席開千桌 林百里:2024全面AI化「龍年要繼續當龍頭」
代工大廠廣達今(19日)在南港展覽館舉辦尾牙,席開千桌,董事長林百里致詞時表示,2023是精彩的一年,AI時代終於來臨,我們的業績、獲利、獲利率也都長紅,今年更加努力,乘風破浪,乘著AI的大風,排除萬難往前進,今年是龍年,要繼續做龍頭,雖然我們已經是龍頭了,今年要全面AI化。林百里說,其實我們也等了AI很久,不是巧合,2016年開始準備,到2023年得到最好的成果、機會,由於AI需求非常暢旺,我們訂單源源不斷。林百里也強調,一連串的AI應用,不只是市場所需,更是廣達的價值所在,我們要從創新解決方案增加我們的價值。話鋒一轉,林百里說,前陣子看了報導,廣達是年輕人最喜歡加入的公司之一,這個比漲停板還重要,表示說這都是大家所羨慕的、嚮往的工作,廣達今年要乘風破浪,需要更多菁英、年經人加入我們,讓廣達更壯大,這是我今年的期望。廣達副董事長梁次震表示,董事長說2023年很精采,可是我覺得很緊張、刺激,從去年初一開始,2022年壞的東西(俄烏戰爭、通膨)還沒有結束,還看到新的刺激,像是以色列戰爭等。梁次震說,很多同仁都花很多精神想辦法打破僵局,因為大家的努力,我們做到了,感謝大家花的精神,我們去年營業額稍微降一點,但是利潤還增加。梁次震說,今年我也是一開始看起來,去年的壓力還在,但是今天晚上,我覺得自己年輕了20歲,我要和大家一起拚,雖然景氣還是有很多壓力,可是因為有AI,很多產品都會AI下去,我們不僅是在AI製造、AI車用、AI醫療,更要變成A+的公司。
北醫盟年末會員大會 探討AI醫療與醫療整合的未來發展
12/26(二)晚為社團法人臺灣台北醫療聯盟協會(以下稱 北醫盟)的年末會員大會暨聖誕餐敘,邀請了來自醫療界的專業人士、科技領域的專家、以及政府相關單位的代表,共同參與這次跨領域的交流與合作。與會者們共同討論AI技術在醫療領域的應用,並期許以更好的合作形式推動AI醫療與醫療整合的未來發展。由北醫盟榮譽理事長王必勝次長與北醫盟理事長 趙忠傑博士主邀,餐敘現場邀請到總統府秘書長 林佳龍秘書長蒞臨,以及台北市副市長 林奕華、衛福部立基隆醫院院長 林三齊、衛福部立彰化醫院院長曾孔彥、馬偕醫院院長 張文瀚、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 周慶明、中華人間醫療協會理事長 王明及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副常務主任委員 呂建德、五洲製藥 侯振榮董事長及大將作 王彥博董事長等共襄盛舉,期許共同為改善台灣醫療體制盡一份心力!醫盟理事長 趙忠傑博士致贈夏荊山文化藝術基金會之文創品-麒麟陶瓷杯予林奕華副市長,感謝副市長協助促進各方資源共享,實現更高效的醫療整合。圖片由左至右為新任北醫盟常務理事 周慶明、基隆醫院院長 林三齊、彰化醫院院長 曾孔彥、台北市副市長 林奕華、馬偕醫院院長 張文瀚、北醫盟理事長 趙忠傑。(圖/北醫盟提供)臺灣台北醫療聯盟身為關心公共利益的非營利組織,除了推動有利大眾利益的醫療整合專案,提升醫療品質和效率,同樣地也一直致力於保障醫療人員權利,及醫療機構能更完整地媒合資源、消弭各地醫療資源不均的差異。北醫盟不僅致力推動醫療資源整合,也跨足學術界,整合不同專業領域對醫療現況的建議,串聯醫學大學與在地醫院,交流相關專業、建立智庫中心等。本次年度大會,很榮幸有總統府秘書長 林佳龍秘書長,以及台北市副市長 林奕華携手交流、積極探討如何透過合作,進一步提升臺灣醫療體系的品質與效能,共同推動跨界合作,攜手創建更加強大的醫療生態系。為感謝兩位貴賓的協助,現場贈予夏荊山文化藝術基金會之文創品-回首麒麟予林佳龍秘書長,感念秘書長帶動官方與醫療界的緊密合作,提升臺灣醫療在國際上的競爭力;並贈予夏荊山文化藝術基金會之文創品-麒麟陶瓷杯予林奕華副市長,感謝副市長協助促進各方資源共享,實現更高效的醫療整合。北醫盟邀請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 周慶明擔任新任北醫盟常務理事,期許將來能因其從醫經驗帶動更多合作與改革。圖片由左至右為北醫盟理事長 趙忠傑博士、總統府秘書長 林佳龍、北醫盟榮譽理事長 王必勝次長。(圖/北醫盟提供)本年度更邀請到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 周慶明作為新任常務理事,現場並授予證書,期待將來改善現有醫療體制與資源能有更清楚的藍圖,賀喜未來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與臺灣北醫盟並肩同行,一起為發展台灣醫療界更好的未來努力。本次聖誕餐敘不僅是一個交流的平台,更是一個凝聚共識、共同探討未來發展方向的契機。與會者一同探討了AI醫療的應用範疇,包括醫學影像分析、臨床決策支援系統、病患資料管理等方面,並就如何進一步整合這些技術,提高臺灣醫療體系的整體效益提出了許多建議。醫療整合不僅包括跨領域的合作,還需要建立良好的數據共享機制,以確保醫療資訊的流暢傳遞。而智慧醫療做為一種新趨勢,北醫盟期望能透過與各醫療單位及不同領域的產業合作、緊密交流之下,讓民眾有更多管道接觸、甚至以更便利的方式取得相關治療。本次交流活動圓滿成功。期許將來北醫盟繼續延續初衷,持續辦理類似型態的醫療公益活動,整合各方資源,促進各方合作,共同打造更加智慧、高效的醫療體系,為臺灣人民提供更好的醫療服務。促進台灣醫界團結一致、守護人民的初心。
「AI輔助醫師」打造精準醫療3.0 癌症治療邁向智慧升級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大附醫)宣布與Google Cloud合作,透過Google Cloud的生成式AI技術與建構於Med-PaLM 2之上的Google MedLM大型語言模型,將建構全方位「AI 輔助醫師(AI-assisted Physician)」,輔助醫護專家運用於診斷疾病、規劃治療疾病、病患教育,以及與醫學教育研究等領域。此合作將從癌症精準化治療著手,啟動「客製化癌症治療指引」與「化療問答集」應用,協助醫療人員縮短尋找資料的時間,以快速抓取正確資訊、產生癌症治療計畫書、提供病患個人化治療建議,以及提供回應病患衛教相關的疑問。中醫大附醫是Med-PaLM 2於亞洲地區首家合作的醫學中心,期望透過與 Google Cloud的合作,推動AI智慧醫療升級,使其邁向精準醫療3.0,建立台灣醫療保健的未來。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周德陽院長指出,MedLM對於藥物指引、疾病基因定序、醫療紀錄等資訊,能夠精準且快速分析,加速醫護團隊發現難治疾病的最新治療研究,協助快速提供治療規劃以幫助病人。Google Cloud醫療照護全球總監Aashima Gupta首次來台,表示生成式AI可為醫護人員減輕其工作負荷,讓他們除了能減輕認知負擔,也能提升對病患的個人照護。中醫大附醫是亞洲地區第一個與Med-PaLM 2合作的醫學中心,Google Research 傑出科學家暨資深總監Greg Corrado說明,MedLM是Google針對醫療保健產業所提供的大型語言模型,且是持續成長中的生成式AI技術家族的一部分,這些技術有潛力大幅提升醫護人員與病患對於醫療保健的經驗。中醫大附醫研究李光申副院長說明,在全球生成式AI大語言模型中,Med-PaLM 2在模型效能方面,於美國國家醫師考試中通過比率為85%,達到專業醫師等級的傑出表現,惟醫療模型也需要涵蓋來自不同地區的治療指引與照護文化,讓MedLM能更符合當地民眾的醫療與健康照護需求。中醫大附醫與Google Cloud目前啟動的合作應用,先從難治癌症疾病的精準化治療著手「客製化癌症治療指引」與「化療問答集」;「客製化癌症治療指引」是以國家綜合癌症網絡(NCCN)指南的基礎,結合Google MedLM醫療大型語言模型,可根據病人的癌症分期、治療方式和風險評估等方面,特別在難治癌症上,輔助醫療人員縮短尋找資料的時間,快速抓取正確資訊,產生癌症治療計畫書,提供病人個人化治療建議。在癌症病人的衛教方面,則運用提供「化療問答集」,將醫院癌症照護相關的衛教資訊導入 MedLM模型加以訓練和優化,使該系統具有豐富的醫學知識和問答能力,針對病人或民眾提問的問題,提供醫師專業與準確的回答內容,作為醫生參考。另外,在新藥研發上,中國大附醫使用Google獨有的AI加速器-Tensor Processing Unit (TPU) 資源,將有助於蛋白質摺疊運算和新藥開發。中醫大附醫表示,初步測試結果顯示,使用這些資源能夠縮短超過10倍相關程式的運算時間。中醫大附醫旗下人工智慧中心近年有超過20項AI醫療服務,輔助醫師能快速且精確地做出醫療決策,中醫大附醫透過使用Gooogle MedLM快速獲取正確的醫療資訊,不僅縮短醫護人員尋找資料的時間,且提供醫護人員全面的治療選擇,促進醫療品質,讓醫病互動更有溫度,共同邁向更健康的未來。
生策會主辦智抗菌平台研討會 分析抗藥性細菌「僅需1分鐘」
生策會昨日舉辦智抗菌平台專題研討會,楊泮池副會長擔任主持人,邀請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周德陽院長、檢驗醫學中心薛博仁院長等人,分享智抗菌平台拯救敗血症病人臨床研究重要成果。周德陽院長指出,敗血症每年造成全球約百萬人死亡,早期偵測敗血症至關緊要,但仍不幸有3-4成病人在感染抗藥性細菌時並未及時接受最適當的抗生素,中醫大附醫運用AI等工具分析病人全血球資訊,辨識僅需一分鐘,即可提早偵測血液出現細菌(菌血症),甚至運用由陽性血瓶直接預測抗藥性細菌,可提前48小時預測病人抗藥性細菌,智抗菌平台使用人次至今超過30萬,成功拯救20%的重症病人於死亡,如今平台也成功複製至落地外院合作,包括部立豐原醫院、台大雲林分院,以及童綜合醫院皆共同運用。遠傳電信總裁井琪參訪中醫大附醫在台灣醫療科技展的展區,至生成式AI-智海系統gHi展演室,親自體驗gHi在醫療病歷能達到多項精準功能;馬來西亞前五大醫學中心、檳城理科大學附設醫院Kamarul Zaman院長率隊醫療專家,參訪中醫大附醫甫獲美國FDA核准人體試驗- CAR-T免疫細胞治療實體癌,並討論引進馬國進行相關人體臨床試驗事宜,以及孟加拉日本友善醫療集團主席Prof. Nayeem 等一行人,因籌建孟加拉老人醫院暨銀髮社區事宜,與中醫大附醫深度交流,期待引進相關AI醫療技術與醫學人才交流。中醫大附醫檢驗醫學中心,在展期受邀生策會,於南港展覽館一樓舉辦「醫師力大挑戰:破解謎團!醫療場域的「檢」調手體驗活動。提供高中生、社會大眾體驗醫檢相關技能(包含抽血、血型鑑定、尿液檢測等)。讓大家對醫檢師有更深入的了解,現場吸引各國專業人士以及不少小朋友參與體驗,寓教於樂,讓所有來參與的朋友們都能夠感受到醫學科技的深奧,同時對自身的健康管理有更深入的認識。
林百里的第一步1/心電圖AI判讀技轉廣達QOCA 千億美元醫療商機電子五哥都想吃
AI股市行情告段落,AI應用才要上演。這波AI浪潮誕生的新首富廣達(2382)董事長林百里,在8月1日廣達、國防醫學院、三軍總醫院的「心電圖AI判讀平台合作協議」簽署儀式上現身,他搬出自己的烏龜哲學,「智慧醫療有無限可能,我們一步一步往前走。今天是廣達QOCA的主力產品之一、是第一步,我相信有更多題目擴大合作。」一位公衛專家告訴CTWANT記者,林百里口中的這「一步」對台灣社會很重要,依美國心臟學會建議,心肌梗塞患者在到院後的90分鐘內應接受心導管治療,若加上突如其來的症狀,救治時間更短,「能正確判讀心電圖的心臟內科醫師需要至少17年專業醫學訓練加上實際經驗,以AI協助心電圖判讀,能夠在5秒內快速運算、分辨原因,在1分鐘內將病情以手機簡訊同時通知臨床醫師、主治醫師、護理師,對病患進行救治。」林百里心心念念的AI醫療雲平台QOCA系統,是一個基於AI人工智慧和數據分析的醫療品質管理系統,自2013年開發迄今,由廣達技術長張嘉淵主持,其中AI醫療雲平台 (QOCA aim)以醫療影像與結構化資料分析,提供最佳臨床決策輔助及精準預測;同時有遠距醫療與居家照護等平台。廣達子公司「宇心生醫」,創辦人為美國UCLA小兒心臟科主任張瑞康(左),發明十二導程心電圖儀器,重量僅67g,搭配雲端系統,方便醫師判讀、個案管理與遠距監測。臨床實驗可大幅縮短操作時間近7成,不僅醫療專業人員能使用,一般人也能完成量測。(圖/宇心官網)三軍總醫院AIoT中心技術長林嶔負責訓練此AI影像辨識模型,指出三軍總醫院自2010年開始升級心電圖儀器與資訊系統,2019年進一步成立「人工智慧暨物聯網(AloT)發展中心」,使用廣達QOCA醫療雲管理,今年將成果正式技轉廣達。「已經累積超過150萬張心電圖資料,每年還以50萬張持續增加。」接下來交棒廣達工程師演算法開發軟體介面,進一步開發出穩定的商用服務。專家表示,「這個理想要能夠實現,從標註影像、對準時序、加入鉀離子數據、把病人情況納入、反覆訓練模型提升精準度,到成功申請醫材認證,要花費3年以上。」林百里坦言,「我們跟很多醫院有合作關係,國防醫學院、三總有特別的文化跟團結精神,讓我們合作更加順利有效率」。國防醫學院表示,不方便透露簽約年限,但此期間廣達有獨家使用心電圖AI判讀模型權利。要將AI影像辨識模型技轉廣達,中間還需要一個「翻譯官」穿梭溝通,國科會生科處生醫商品化中心擔綱這個重要的橋樑,該中心主任王麗茹指出,「因工程師與醫護人員對同一件事的理解有所不同、還要協調專利等,ICT語言與醫療語言也有所差異,我們轉譯並找出共識,讓AI協助判讀心電圖這個生醫研發成果朝商品化發展、讓成果落地。」許銀雄時任宏碁智醫總經理,說明VeriSee DR視網膜診斷軟體。(圖/報系資料照)「(未來)一定會有更多成果,很有信心」,林百里說。心電圖AI判讀除了搭配醫院的精密心臟監測儀器使用,也可搭配廣達子公司「宇心生醫」僅67公克輕巧型簡易的操作儀器「十二導程心電圖」,甚至在救護車上就可將心電數據傳輸到醫療雲,透過AI判讀協助醫治、篩檢及預防,進一步商品化成軟體+硬體系統,便可走進偏鄉、踏出國門,甚至避免中風等憾事發生。智慧醫療的無限可能,也是市場及商機所在,市調公司Markets &Markets指出,AI在醫療領域商機將從今年146億美元、2028年成長至1027億美元。和廣達一樣對醫療商機積極的台灣科技業者不在少數,例如宏碁智醫(6857)人工智慧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輔助診斷系統VeriSee DR,分析糖尿病病患的眼底圖來預測其視網膜病變狀況、偵測腎功能障礙,已打入台灣8成醫療院所,這家電子五哥中唯一登錄興櫃的醫療子公司,2021年掛牌至今仍虧損,累計至去年虧損9591.8萬元,但仍在這條從醫路上堅持。緯創醫學的下肢外骨骼系統。(圖/報系資料照)緯創(3231)旗下緯創醫學智慧醫院解決方案以及外骨骼等,可主動偵測穿戴者的關節動作變化,配合使用者的行動能力,在適當時機給予輔助。仁寶(2324)腹部超音波掃描檢查可遠距為偏鄉民眾進行檢查,自製開發應用於治療腫瘤的「消融寶」(AblatePal)射頻消融系統更納入健保給付。華碩(2357)「We AreFamily」由淡江大學資訊管理學系學生團隊開發,利用華碩健康資料銀行中健康存摺檔案提供加值服務,OmniCare醫療物聯網平台串聯保險、醫療等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並與研華(2395)、光寶(2301)等合作參與聯合醫院智慧病房。英業達(2356)旗下英華達「循環腫瘤細胞」檢測,利用抽血檢測進行早期癌症篩檢及治療後續追蹤。
AI概念股價大震盪 林百里喊「安啦!」一直看好AI應用
AI族群股價高檔震盪,廣達、緯創、緯穎、英業達、仁寶、世芯-KY、創意、M31等指標股價較高點下跌約15%。廣達董事長林百里今(1)日表示「安啦!」,「股價別人決定的,一直看好AI應用,有很多機會、要做很多努力!」林百里今日出席廣達與國防醫學院及三軍總醫院合作研發的「心電圖AI人工智慧判讀平台」簽約合作發佈會,結合國防醫學院的研發能量、三軍總醫院的臨床驗證,以及廣達電腦在科技整合的經驗,用一張心電圖就能準確地輔助診斷超過50種疾病。市場傳聞廣達AI伺服器接獲中東買家大單,林百里表示,「訂單不能透露」。林百里10多年前就拍板從電腦轉向伺服器,又積極推動AI醫療應用,廣達在本波人工智慧浪潮為多頭點火,股價從5月的不到百元今日收報237元,據富比士排名,目前林百里身家突破91億美元,超越張聰淵、林書鴻及郭台銘等,成為台灣首富。
2030全球智慧醫療市場直逼4千億美元,台灣國際醫療暨健康照護展記者會,搶先亮相智慧醫療產品
「台灣國際醫療暨健康照護展 (Medical Taiwan)」將於今年6月8日至10日在台北南港展覽2館登場。今(23)日舉行展前記者會,主辦單位外貿協會邀請台北市醫材公會、開發呼吸治療與智慧床墊等輔具的雃博,以及台灣數位健康產業發展協會,共同針對智慧醫療發展趨勢進行對談,也搶先曝光本次參展企業安盛生科、蓋德科技及矽響先創的最新精準醫療與智慧醫療產品。外貿協會副秘書長李惠玲表示,本年度展覽主打兩展區及兩專館,以「智慧醫療及高齡科技」展區與「數位健康」展區,展示臺灣前瞻創新醫療科技,並以「數位健康永續未來館」與「M-novator新創專館」,提供醫院與居家不同情境的數位科技落地應用,李惠玲副秘書長也提到,醫療展是以使用者為核心的平台,歡迎消費者、醫護業者等醫材使用者來參觀,於展場中直接回饋意見,促進醫療產業的交流,勾勒大健康產業願景。生醫產業是國家戰略級的產業,精準健康更是下一個世代的生醫產業發展軸心。台灣醫療暨生技器材工業同業公會本次也組團參加醫療展,而公會理事長王綉子提到,科技與醫療的結合是未來的趨勢,AI醫療最後會融入整個健康照護價值鏈,其中需要同時理解醫學與科技的人才相互緊密合作,台灣醫材公會也協助臺灣智慧醫療輸出海外,帶動精準健康產業產值提升。(圖/外貿協會提供)2030全球智慧醫療市場直逼4千億美元!業者盼跨域整合躍上國際根據市場調研公司Grand View Research的報告顯示,,預計到2030年,全球市場規模將達到3,852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CAGR)達12.8%,並主要集中於「智慧監護設備與器材」和「醫學影像設備」兩大領域。記者會的綜合對談中,也針對臺灣醫材智慧化與國際化進行探討。台北市醫療器材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林燕山表示,公會有1,000家企業成員,具備豐富的進口銷售通路經驗與資源,此次參展也邀請中華民國醫療器材商業同業公會全國聯合會一同參與,期望共同推動臺灣智慧醫材的發展,開發出能打國際盃的醫材,並透過與日本、韓國醫材協會的結盟,將臺灣醫材推到國際舞台。雃博資深副總崔益德分享,雃博在去年成立Wellell品牌後,將有三大策略推動公司未來發展,策略一為從氣墊床衍伸到周邊智慧醫療及物聯網產品,策略二為重視臨床驗證並與臨床專業人員共同開發產品,策略三為將產品價值透過數位平台傳遞給消費者。崔益德也呼籲,希望臺灣市場可做為醫療設備使用場域,並多多支持國產產品。台灣數位健康產業發展協會副理事長王欽堂表示,該協會是由國內資通訊(ICT)、醫療、金融保險、通訊等業者組成的平台,專注於數位健康促進、數位醫療、數位照護等面向,期待能夠促進更多健康照護產業的跨域融合與創新。(圖/外貿協會提供)安盛、蓋德、矽響先創 搶先大秀數位健康產品本次記者會中,也搶先展出了三家參展企業創新產品,展現國內醫材企業的創新量能。安盛生科展出預計下半年上市的安必測PixoTest®,可進行多種包含脂質和糖化血色素等生化檢測,數值同步傳輸及記錄,幫助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患者實行長期居家健康監測與管理。蓋德科技推出的生醫數據智慧監控手環系統,可將體溫、血壓、血氧、心率等數據整合至醫療資訊系統(HIS),以隨需服務(on-demand services)的方式解決醫護人力的缺口;矽響先創則主打「穿戴式聽診器」及「智慧感測鞋墊」,結合穿戴感測科技、AI與物聯網技術下,將感測器與衣物結合,同時蒐集及分析運動與健康的數據,架構起「運動健康感測平台」。因應「大健康產業」轉型,今年展覽訂定「數位躍進」、「醫材鏈結」、「創新動能」、「人本未來」及「全齡照護」五大主題,呈現臺灣醫療產業伴隨在生活中的未來樣貌。國境重新開放後,國際業者回流,外貿協會也表示,本年度展覽有12個國家企業參展,包含印尼及德國巴伐利亞兩個國家館,登記參觀的國際業者已超過830位,前5大國際買主來源國依序是泰國、新加坡、日本、越南及美國。展中亦有豐富的論壇活動,聚焦預防保健、健康促進、遠距醫療、高齡照護、醫材法規等共50場次論壇。更多展覽訊息請至本展官網:https://www.medicaltaiwan.com.tw/zh-tw/index.html
金融科技展登場 「VR元宇宙分行」初體驗
全台唯一的金融科技展和國際論壇「2022 FinTech Taipei」昨(28)日在世貿中心展覽一館開展,全場超過300個攤位。不只匯集18國金融專家參與論壇,其中集保所推出整合不同證券、基金與銀行帳戶創新的App,還有基金銷售平台提供多元的理財方案,吸引大批民眾參觀。疫情影響,帶動全球零接觸的金融科技快速發展,民營金控展上拚創新,未來民眾不僅可使用非現金支付,也能享用元宇宙分行等創新的證券e化服務App;中信金、台新金預計要推出元宇宙分行,中信金預計2023年上線,另外基金銷售平台除了基金銷售,也提供定期定額、退休準備等理財教育。中信金首度發表元宇宙分行,引領民眾戴上虛擬實境(VR)頭盔,在虛擬世界中體驗不同空間的分行場景,可隨喜好選擇虛擬行員互動、體驗投資風險分析、理財諮詢等服務,現場民眾充滿好奇,積極體驗穿梭虛實、滿足全通路體驗的創新金融服務。台新金也是主打元宇宙分行,民眾可以自己的人像在元宇宙世界裡重塑12項橫跨投資理財、金融管理、消費購物、點數兌換以及商家支付的金融體驗。台新表示,未來台新將推出虛擬分行,藉由台新虛擬行員Rose帶領,當民眾置身虛擬分行,即能體驗全面性的金融服務國泰金控現場展出國泰金控創新、多元的數位金融服務,如國泰世華數位服務入口CUBE App,民眾於App單一平台上,即能進行轉帳交易、生活繳費、手機提款、信用卡服務、貸款申請、投資與保險等各式金融需求。另外攜手國泰人壽,建構升級「核保 AI 醫療影像應用」的創新核保技術,運用AI技術輔助胸部X光判讀,將AI醫療影像應用技術結合到保險流程中,大幅節省醫生時間。富邦金控攜手子公司台北富邦銀行、富邦人壽、富邦產險、富邦證券、富邦投信以「FinTech For A Greener Future 金融科技永續美好未來」為主題,帶領民眾進入「富邦FinTech永續生態圈」,現場6大展區涵蓋AI、物聯網、智能防詐、多元身分識別、雲端運算等應用,將企業永續發展理念與金融服務結合,展現正向金融影響力,邀請民眾現場體驗。善用金融科技,理財投資更方便,主辦單位希望透過產、官、學、研聯手,讓展覽成為跨國交流平台,進一步帶動台灣相關產業。
【衛教情報】長庚醫院嗨爆醫療科技展 衛教講座熱鬧滾滾
結合政府、醫界、科技、生技產業能量,展現台灣醫療科技新貌的2021台灣醫療科技展,此次在長庚醫院決策委員會程文俊主委率領下,結合體系眾多卓越成果參與盛會,吸引大批人潮進到攤位參觀體驗,尤其連續四天21場的衛教講座,邀請重量級明星醫師進行專業解說與互動,大受好評。程文俊主委表示,長庚醫院在王瑞慧董事長卓越領導和支持下,每年投入龐大經費在醫療科技發展領域,成果豐碩,甚至和世界先進國家接軌,對推動台灣醫療科技產業進展具有實質貢獻,更是全民之福。為能完整展現科技的、智慧的、創新的、榮耀的長庚,展覽特別規劃四大主題區,包括「尖端科技特色醫療」、「全方位智慧醫院」、「創新研發成果」及「社會公益及榮耀展現」,以動靜態方式呈現,希望讓民眾更清楚了解長庚日新月異、不斷精進的醫療技術,也能近距離感受醫療科技進步為切身帶來的好處。現場舉辦衛教講座,民眾熱情參與,座無虛席。在「尖端科技特色醫療」部份,長庚醫院以嶄新的尖端科技醫療及細胞治療,呈現達文西機器手臂在各式手術創新應用的成果,以及ROSA機器手臂在腦部和脊椎微創手術的應用,尤其新應用在癲癇治療有很好的治療成效。在微創醫療方面,長庚醫院除了有專業的醫療團隊外,更利用3D影像科技,提供病人術前、術中及術後的醫療評估,舉凡嘉義長庚『術中電腦導航定位精準手術運用於三叉神經痛的射頻熱凝治療』、基隆長庚『逆行性腎臟內碎石手術』、高雄長庚『無痛無疤甲狀腺頭頸消融術』,以及林口、高雄長庚的『淋巴水腫治療』,均有亮眼成績,醫療水準居國際領導地位。長庚醫院也提供各種器官移植醫療服務,其中的活體肝臟移植存活率領先各國,截至2021年7月,已完成超過3,000例肝臟移植手術,病患存活率優於歐美日。「微菌叢植入術」也是長庚一大特色,利用糞便發展出的微菌叢植入術,治療嚴重或反覆性困難梭菌感染,已成功治療超過80例患者。此外,長庚醫院長期在環境食安的議題非常重視,為了讓民眾對環境污染物有正確的認知,現場準備常見的民生用品,長庚檢驗醫學科特別提供「尿液12項重金屬檢驗套組」及「環境荷爾蒙分析」,以靈敏度極佳的質譜儀進行精準檢驗,以有趣的互動方式傳遞正確的「選」跟「用」觀念,避免塑化劑、鎘米、含鉛中藥材等危害,並且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全方位智慧醫院」更是長庚的重要特色,攤位現場特別展示遠距醫療工作車及行動遠距診療箱開放民眾體驗。長庚醫院行政中心潘延健總執行長、也是推動長庚資訊化發展的關鍵人物,他指出,長庚以病人的就醫流程來呈現醫院運用資訊科技的智能化服務。長庚醫院長期支援離島與偏鄉的醫療服務,近年配合國家政策推展以及資訊科技進步積極發展遠距醫療,與長庚醫科公司合作,透過資訊的整合介接,可提供全時段、多專科的遠距會診服務,依遠距病人疾病需求會診長庚的專家醫師,山地離島偏鄉地區的醫院可直接透過五官鏡設備將病人的醫療影像傳送至長庚,由專科醫師進行診察並提供診治先機。目前長庚醫院已與8家醫療院所進行合作,提供眼科、皮膚科、耳鼻喉科的遠距會診服務,迄今已開設超過600個診次,服務逾4,000名病患,提供山地離島偏鄉地區民眾更完善的醫療服務亦能提供診治先機,真正落實「醫療平權」。程文俊主委表示,長庚醫院創新研究能量屢屢在生醫研發指標性競賽--『國家新創獎』大放異彩,2020年長庚醫院勇奪29個獎項,2021年再延續這股創新研發能量,獲得44項大獎,在全台醫療機構中獨佔鰲頭,因此在「創新研發區」特別從獲獎主題中挑選最具代表性及創新性的主題,包含4項AI技術在臨床醫療的實際應用,展示人工智慧如何協助醫師做出臨床診斷;另外有4項長庚醫師自行研發的醫材和臨床診斷方法,醫師以過去臨床病人遇到的困難,在院方研究經費的支持下,改良原有的醫材或診斷方法,提升臨床照護與病人預後的品質,造福病人。長庚醫院今年榮獲國家新創獎的兩項主題:「人工智慧心電圖心臟疾病篩檢軟體」及「智能超音波篩檢輔助系統:兒童發展性髖關節發展不良」,受主辦單位邀請,特別安排於「AI醫療創新科技」主題館展出。長庚醫院陳昱瑞名譽主委表示,長庚醫院一向秉持取之社會、用之社會的經營理念,從醫療、保健、關懷三大主軸推動社會公益,足跡遍佈台灣各角落,每年社服基金支出約8.2億元,佔醫療收入結餘24.7%,遠超出法令規定應提撥金額4,9億元,因此本次特別闢設「公益榮耀」專區,展出近年來參與偏鄉醫療、關懷弱勢保護、運動醫學推廣、預防保健及健康促進的成果。
疫情加速AI醫療概念 醫院導入Power BI降低22%死亡率
疫情加速醫療院所數位轉型,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為因應疫情帶來的衝擊及疫後病患就診行為的改變,透過兩大策略加速數位轉型: 1.導入Microsoft Azure,與國內五家醫學中心等級的醫院,共同合作開發最先進的AI醫療應用,並大幅縮短16萬人基因定序運算所需時間,更有效評估基因序列和患者病情之關聯性;2.將Power BI視覺化數據分析,直接運用在醫療行為的診斷與用藥監測,不僅提高醫師診斷力,有效監管給藥進度與降低感染機率,更運用此科技成功救回加護病房病患性命。 中國附醫為加速數位轉型,導入Microsoft Azure雲端科技建立公有雲,將常對外開放的系統直接放上公有雲,如官方網站、衛教影音、掛號網頁等;相對較為敏感機密的系統,如病人個資與醫療紀錄,則在私有雲裡執行。不論是公有雲或是私有雲皆建立備援機制,確保所有資料都安全且完整地運作。 中國附醫也透過聯邦學習架構(Federated Learning, FL)進行Azure AI模型的訓練和智慧醫療應用,其中是和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NIH),以及國內五家醫學中心等級的醫院,共同合作開發最先進的AI醫療應用,將Azure AI全面應用至腦部、心臟、癌症、基因、急重症、各科專案,並將Azure PaaS技術使用於基因差補序列分析,人工智慧於精準醫療的應用,讓中國附醫保持在高端和進階醫療應用階段。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院長周德陽表示:「中國附醫逐步將醫療系統移轉到公有雲平台,藉由高速的運算及大數據的分析,提供醫師更即時與視覺化的數據分析,縮短醫療決策時間,讓每位患者都獲得最適切與優質的專業診療與照顧。」商業智慧的原始用途是藉著分析資料、視覺化資料來做商業決策,著重的是管理、指標、績效、成本等。中國附醫加護病房團隊把Power BI利用在監控病人的生理狀況達到救人命的目的,讓Power BI從商業運用,轉換為挽回人命的崇高醫療使命。 據統計加護病房大約有10%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的病人,死亡率約35%。實行肺保護通氣策略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死亡率,但過去的困擾是診斷ARDS要評估多方面臨床資料與數據,而且個別醫師對於標準策略的認知不同,以至於可能錯過了執行肺保護通氣策略的時機。中國附醫加護病房曾皓陽醫師說明利用Power BI輔助診斷ARDS,進一步利用Power BI監控病人的各項數據與治療。以監測呼吸器給氧濃度與氧合指數而言,ARDS的病人一開始病情嚴重需要很高的給氧濃度,因而該曲線高高在上,而氧合指數曲線卻在低處。若能及時採取各項治療措施包含肺保護通氣策略後,倘若觀察到給氧濃度曲線往下降,氧合指數曲線往上升,兩者產生了「生存交叉」就代表病人過關,成功救回ARDS病患的性命。自從今年初導入BI輔助品質監控後,ARDS標準照護執行率增加22.1%,初步已觀察到住院期間死亡率下降達22.4%。 此外,中國附醫也使用Power BI建立「給藥品質監控儀表板」掌握給藥執行情況、特殊藥物多重檢核、搭配護理人力即時監控,並進行延遲給藥原因分析檢討改善,以及「導管放置及發燒監測儀表板」則針對各病房發燒、感染、導管放置、細菌培養、抗生素使用情形即時監控,來防止群聚感染發生,希望全面性的引領智慧醫療,能讓病人受到更及時的醫療照護。
國泰攜手廣達合作 期盼打造智能醫院
AI、大數據等科技應用於醫療領域已是全球趨勢,為加速建置醫院智慧醫療環境與服務,國泰綜合醫院與廣達電腦於今日簽署合作備忘錄,由李發焜院長與林百里董事長共同簽署,結合雙方醫療與資通訊科技領域專才,攜手發展多項智慧醫療服務,期望落實達成醫院發展行動化、數位化智能醫院目標。李發焜院長指出,國泰綜合醫院自2019年起即與廣達電腦合作,已陸續完成多項智慧醫療專案,盼此次雙方透過簽署合作備忘錄,借重廣達電腦在智慧醫院解決方案、智慧醫療穿戴裝置、遠距醫療及相關軟硬體設備等領域專業,結合雙方醫療與資通訊專才,加速推動醫院智慧醫療的佈局,以期提升全院病人安全、醫療品質。林百里董事長指出廣達從資訊科技出發,運用人工智慧,穿戴式物聯網,5G新通訊技術,協助醫院智慧化,並以客製化AI醫療雲平台整合醫療大數據,發展精準醫療。廣達希望能和國泰醫院一起打造智慧醫療的創新生態。